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课程报告
关于大红瓢虫在生物防治中的利用
一、摘要:
随着人们对食品化学残留的重视,生物防治越显出其在今后农业中的重要性。生物防治具有无公害和可持续发展的特点,而大红瓢虫在农业中对蔬菜虫害的防治效果日渐显著,且明显优于传统的化学防治,使得越来越多的植物保护专家致力于对大红瓢虫生物防治体系的研究中,前景不容小视。
关键词:大红瓢虫、生防体系
二、基本概述:
拉丁学名:Rodolia rufopilosa Muls.
中文名:大红瓢虫
纲:昆虫纲
目:鞘翅目
科:瓢虫科
功能类别:捕食性天敌
寄主昆虫:吹绵蚧
寄主危害作物:柑桔——出自《百度百科》2011
昆虫.体长5—6m,宽约45m。近于圆B形,半球状拱起.头部、前胸背板、小盾片、鞘翅等全为单一的鲜红色,腹面和足黄红或红褐.复眼黑色.鞘翅肩角部分最宽,密生金黄色细毛.雄虫第五腹板后缘平截,第六腹板后缘中央内凹成三角形;雌虫第五腹板后缘略向内凹或略向后圆凸,第六腹板后缘中部平截.头部(除眼外)前胸背板,小盾片及足黄红色,腹面各部亦呈黄红色。初羽化时,背呈鲜艳的粉红色,老熟时转为暗红色。卵:朱红色,尖椭圆形,长约1.1毫米,宽0.46毫米。第一次脱皮后,体宽而扁,长约2.6毫米,呈绛紫色后转绛紫红色。第二次脱皮后,长约4.7毫米,体灰黑后转为暗紫色。第三次脱皮后长约6.8毫米,体全黑。幼虫老熟时长约10.5毫米。蛹:裸蛹、长约5毫米,宽4毫米。体外附有幼虫末次蜕皮的灰色皮壳。皮壳自背部中央纵裂,分离两旁,露出蛹体。
地理分布:
江苏、浙江、四川、福建、广东、广西;缅甸,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菲律宾
生活习性
成虫行走敏捷,在中午时最为活动,入晚或风雨之日则隐藏在枯叶底或树干空穴,尤以卷缩树叶内最多。食物缺乏减遇外物惊扰,则飞翔远离,飞翔力通常所见的为15-18米.成虫一生交配多次,交配后数小时可开始产卵。第1代成虫产卵439粒,第2代598粒,第3代195粒,越冬代326粒。在重庆。6月下旬至翌年5月下旬,日均温14.2-31.4℃时,产卵46.0-197粒,平均141.1粒。卵产在吹绵蚧幼蚧腹下,卵囊上或体侧,一般每处产卵1-2粒,多则6粒,
每天可产卵11-41粒。在重庆6月下旬至10月中旬,日均温21.6-32.5℃时,卵的孵化率为1.8-40.8%,平均为95%。
幼虫共四龄,多在吹绵蚧产卵雌成虫的体下或卵囊内或蜡质物中,这些场所既能稳妥隐藏,又可就近取食。蛹喜倒悬于阴凉的叶背面,在高温天气下,老熟幼虫多于枝叶荫蔽处化蛹,温度降低后,则在枝叶尖端向阳处化蛹。
捕食量:成虫和幼虫的食料,高度专一化,非特殊情况不取食吹绵蚧以外的其它昆虫。每头成虫平均每小时可食卵2.1粒,食幼虫则为1.3头。每头3龄幼虫每小时食幼蚧1头,四龄幼虫食幼蚧5.6头。成虫和幼虫均有自相残食现象,在食料缺乏时,尤为常见,幼虫准备化蛹时被食尤多。
大红瓢虫原产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要求最度较高,成虫交尾产卵最适温度为日平均温度26-20℃。平均气温在15℃以下,即停止产卵。在阴天无阳光直射的条件下,22-23℃即停止活动,但饥饿2-3天,即使在16-23℃的天气,也还取食。越冬后活动所需的温度较低,在阳光照射下,19-20℃即能活动。气温达35℃时一表现骚动,急行乱爬。高温时选择茂密林中栖息。由于它适应的温度范围较窄,在温带地区,活跃的时间较短,以四川柑桔产区而言,活跃期为5-9月,在这个期间,遇到酷热天气,也减少活动,如果没有适当的隐蔽场所,往往难以存居。
三、大红瓢虫在生物防治中的利用
如果用杀虫剂防止蚜虫,很难将它们一网打尽,采用大红瓢虫来防治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吹绵介壳虫也是同翅目的一种,它不怕农药,因为它的身体外面有一层蜡质,而且固定在树枝上,很难观察它是死是活,要想完全彻底地消灭吹绵介壳虫,最经济最保险的方法就是利用瓢虫中的大红瓢虫和澳洲瓢虫。澳洲瓢虫能在吹绵介壳虫的卵壳上或在吹绵介壳虫的蜡膜上产卵,幼虫孵化出来后,就以吹绵介壳虫的卵或孵化出来的幼虫为食,还能钻到吹绵介壳虫的体内去吃它的内脏。
任明道在前浙江省昆虫局果虫研究所任职期间,曾从台湾引进大红瓢虫,用以防治柑橘吹绵介壳虫,开创了中国现代生物防治的先例。
20世纪20年代末期的中国,由于军阀混战,农业遭受破坏,灾害四起,在江、浙、闽等地吹绵介壳虫严重为害柑桔。任明道急果农之所急,不畏艰辛,毅然只身到当时被日本霸占的台湾岛,采集引进大红瓢虫(Rod olia rufopilosa Mulsant)。他搭乘日本轮船抵台北,在日本昆虫学家素木得一的帮助下,收集了大量的大红瓢虫,返回后,亲自在沿途受害严重的柑桔园释放,在一些柑桔园里成功地控制了吹绵介壳虫的为害。
利用大红瓢虫防除柑桔吹绵介壳虫,是最经济而有效的办法。1953年4月中南农业科学研究所由浙江温州及永嘉两地采得大红瓢虫的成虫与幼虫690头,携回湖北宜都县花庙乡饲养繁殖,已获成功。两年来占宜都县柑桔栽培面积95%的桔园中,吹绵介虫已全部消灭,使1954年增产50倍以上。四川省农业科学研究所又自湖北宜都将大红瓢虫850头引至四川泸州沙茜乡饲养繁殖同样获得成功
利用大红瓢虫防除柑桔吹棉介壳虫,是最有效的办法。:9;5年。月中南腿类科罩研究所由浙江温州及永嘉雨地株得大红瓢虫的成矗舆幼矗阴。携回湖北宜都瓢花廓榔铜登繁殖,已获成功。雨年来估宜都瓢柑桔栽培面精95%的桔圆中,吹林介虫已全部消减,使工95斗年增魔50倍以上。
四、现阶段面对的主要问题:
柑桔螨、蚧是我国柑桔生产和检疫上的两类重要害虫。对于这两类害虫的防治,过去主耍采用化学方法。虽然对于某些蚧类已经有生物学的防除法,但是能够作为例子来提的还是极少数。如所周知,国外许多国家利用这样或那样的天敌来消灭上述两类害虫,已经是常见的事。现阶段的害虫防治技术,生物和化学的组合防除,必须是柑桔螨类和蚧类害虫综合防治的主要内容。在柑桔螨类和蚧类害虫的捕食性天敌中,无可置疑,瓢虫具有最大的效能。笔者近年来注意到柑桔方面某些瓢虫的利用问题,在学习了一部分文献资料以后,试结合国内情况,归纳提出以下几点,希同志们指教: 一、关于开展瓢虫种类分布和生物学、生态学的调查研究我国柑桔产区广大,食螨、食蚧瓢虫资源可能相当丰富。其中已知的柑桔食蚧瓢虫约计20余种;食螨的瓢虫种类则较少。各地瓢虫资源还需要作进一步的采用。
柑桔蛛、阶是我国柑桔生产和检疫上的两类重耍害虫占对于这两类害虫的防治,过去主要采用化学方法。虽然对于某些蛤类已握有生物学的防除法,但是能够作为例子来提的还是极少数。如所周知,国外静多国家利用这样或那样的夭敌来消灭上远两类害虫,已握是常兄的事。
大红瓢虫、澳洲瓢虫升温繁殖试验小结:
大红瓢虫、澳洲瓢虫的适应温度范围较狭。大红瓢虫在我地的有效利用期为5~9 月,澳洲瓢虫为3~11月。每年冬季和早春温度较低,影响瓢虫生长发育,且易引起死亡。导致春季吹绵蚧发生时,种虫不足,不能大量释放控制的被动局面。
为解决这一矛盾,我所从1975年起进行了室内升温繁殖试验,取得良好效果。1975年11月28日从室外收集越冬大红瓢虫成虫,放入温度25~28℃,湿度80%~85%的调温调湿箱内,用活体吹绵蚧饲养,1976年1月2日开始产卵,7日出现幼虫,23日见蛹,2月3日出现第1代成虫,至5月24日第2代成虫进入产卵盛期。1978年1月6日将24头室内越冬大红瓢虫成虫,放入温度20~27℃,湿度75%~8 0%的温箱内繁殖,10天后成虫开始产卵,29日见幼虫,2月21日见蛹,28日出现第1代成虫。以后取室内第一代成虫14头继续繁殖,完成一代历期58天,得虫927头。澳洲瓢虫采用单对饲养,1978年2月7~15日用新羽化的成虫100对,放入温度25~27℃,湿度85%~90%的室内饲养,2月12日开始产卵,17日见幼虫,至3月7日止,共孵幼虫7340头。成虫历期32天。
采用越冬瓢虫成虫升温繁殖技术后,早春供应种虫时间比过去室内自然越冬大大提前,并初步改善了早春种虫少的紧张局面,同时,解决了与秋季锈壁虱喷药防治的矛盾。
柑桔园大红瓢虫的防治方法:
当吹绵蚧大面积发生,或当地尚查不到澳洲瓢虫、大红瓢虫存在时,应及早从外地引种饲放。短距离引种时,捕捉成虫,老熟幼虫和蛹均可;远距离引种时,则以老熟幼虫或刚化成蛹的为好。若冬季发现吹绵蚧发生较严重时,也可将引种的瓢虫在温室内先进行繁殖,温度保持在15-30℃,相对湿度保持在85%-95%。田间放虫时间:澳洲瓢虫在3-11月份。但以4-6月份效果好些;大红瓢虫则为4-9月份。放虫树最好选择位于桔园中央,吹绵蚧虫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