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国际化经营案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为国际化经营案例分析
经过了长期的观察和差不多1个月时间的沉淀和补充,我们理解的华为营销攻伐之道渐渐浮出水面。虽然华为总裁任正非“国际化营销拒绝机会主义”声犹在耳,但对华为磕磕绊绊走过的国际化道路,如果不能“做”而论道昭示后来者,就必然会有更多的“机会主义分子”型号的中国企业倒毙在“想当然”国际化的道路上,而这些中国企业,在倒毙之前,确是吸吮过本土市场很多“机会主义”甘露,又做惯了“山大王”的。
10多年以来,无论对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客户和政要,华为几乎都在沿用“请进来”的老招数尝试建立品牌美誉度。
在“技术牌”背后,华为营销的能力,也正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但这种被忽视和被掩盖,华为人不但不在意,相反似乎乐享其成。“以我对任总观念的理解,华为重视技术研发无非是把营销环节前移到产品走下生产线之前。华为常常抽调10%的研发人员到客户中去,营销的工作早就做在前边了!至于科特勒的学问,我们的营销人员也规定要学习,还要考试的。”负责华为海外营销的李杰说。
多年来,华为的本土营销术,所谓“土狼战术”,虽然盛名在外,但多是未闻其详。原因是什么呢?任正非虽然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之道每有所悟,都能风靡一时,但对“营销”却几乎从未置喙。——正因为如此,传说中任正非给某业务报告批示“搞,搞掂,一定搞掂”,几乎代表了外界所能了解到的关于华为营销的全部。华为业务员对业务订单的情有独锺和死缠烂打,对客户方面实权人物关怀的无微不至,及对与中国电信各级运营商建立利益同盟关系的深刻领悟,在“搞,搞掂,一定搞掂”的“七字”方针指导下,不仅业绩突出,最关键的是建立了一支善于打硬仗的业务队伍。
但是,在1996年任正非居安思危,决定掉转枪口对准国际化市场之后,这支屡屡攻城拔寨的业务队伍也曾多次遭遇极度难堪的局面。在1999年之前,华为在国际市场上几近颗粒无收。在国内市场倚为奇技,屡屡攻城拔寨的“土狼战术”,到了异国他乡,沦落到连续几个月“客户是谁,客户在哪里,标书如何投”都没整明白的地步。
菲力蒲·科特勒营销集团中国高级顾问孙路泓也坦言,华为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几乎做到了“极致”,但在营销创新上“无所作为”。孙路泓的看法,似乎可从华为高级副总裁徐直军的一段话得到印证。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华为在1996年开始拓展国际市场时,初期战
略“沿用”了华为拓展中国市场的思路,选择了先期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的策略,图谋从发展中国家市场再走向发达国家市场。在营销手段方面,主要通过开设试验局、投放产品广告、参加各种电信专业展览会和电信论坛、与客户进行技术交流、甚至邀请客户参观公司等,增加客户虽华为公司的全面了解。——这些手段,无非是华为营销国内经验的国际化拷贝。
尽管如此,任何无视华为国际化业绩迅速增长事实的行为都将是错误而不公正的。因为华为为代表的中国军团的崛起,在北美和欧洲的老牌豪强电信企业痛苦和压力正在成倍加剧。北电网络的员工总数早已从2001年鼎盛时期的95,000人降至35,000人,今年上半年该公司又宣布由于新的竞争形势,将进一步裁员10%,北电网络的CEO William Owens)表示,“战略上的当务之急是我们必须集中精力降低成本。”总部位于马里兰州的电信设备制造商Ciena Corp.的CEO盖瑞·史密斯(Gary Smith)在谈到中国公司时则称,“他们取得的成就非常引人注目。”
即使在因SARS和思科诉讼而起、看似内外交困的2003年,华为在营销方面的业绩仍是令人鼓舞的,而隐藏在营销业绩背后的营销能量无疑也令人信服。在欧洲和北美的大公司收缩规模之时,华为技术却将触角伸向70个国家,并且成功地从西门子、阿尔卡特等强敌手里,“撬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电信运营商Etisalat的网络升级合同,在这一价值1600万美元的合同一期工程完工之后,阿联酋将成为第一个开通3G网络服务的阿拉伯国家,——这也是华为甚至中国厂商全球的第一个WCDMA 3G项目。据李杰介绍,目前华为已在50多
个国家有了成功销售的业绩,截至到9月份,海外收入已突破15亿美元,“等我们在明年超过30亿美元海外收入时,那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再造一个华为!”
相对于“走出去”,“请进来”几乎更成了抓住客户的“必杀技”。华为的诚意相邀显然是
成效显著的。尼日利亚的商务部长用“Seeing is believing(百闻不如一见)”的成语发表观感,以保守而苛严著称的英国电信BT首席技术官Matt Bross则认为“不选择华为会是一个错误”,一些对手公司的负责人参观华为后感慨“终于明白谁是自己未来最大的对手了”,在华为遭思科起诉的艰难时刻,是3Com公司CEO克拉夫林的出庭作证和斯坦福大学教授丹尼斯·拉里逊提交的第三方分析结论力挽狂澜,而这两人都曾被请到华为,现场参观华为的研发流程。尤其是克拉夫林告诉美国媒介的一段话——“华为的工程师都具有相当天赋,他们在宽大的办公室里操纵着最新的设备和软件,他们拥有我所见过的最先进的机器人设备”,更为华为在美国市场甚至全球电信市场打了一个价值超高的形象广告。——事实上,经思科诉讼案一役,连思科内部人士也认为“华为在这场官司中赢得了比思科更多的商业利益和市场机会”。
尽管如此,任正非仍感觉到品牌建设刻不容缓的压力。在他看来,华为要用十几年的时间走完欧美强手几十年走过的路,最大的挑战就是时间。
可贵的是,华为并没气馁。相比于西方竞争对手企业,华为人感动客户的功夫无疑高出一筹。这不仅表现在华为公司内部为阿拉伯客户特设“伊斯兰祈祷室”;还表现在与客户同时参展时先帮客户布展;在阿尔及利亚遭遇地震,竞争对手企业纷纷撤离时,华为人坚持留下来“与阿尔及利亚人民同在”。包括如今给华为国际化业绩贡献最大的俄罗斯市场,如果没有当年连续三年的坚守、忍耐和辛勤培育,俄罗斯国家电信市场的蛋糕也不会轻易送给中国华为。急顾客之所急,想顾客之所未想,这些几乎每个公司都寻常张挂的口号,在华为人的日常行为里,渗透出了太多点滴感动之光。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也许恰恰是中国企业最该用好的市场营销武器。因为相对于西方企业的公事公办风格,中国人对人情人脉的关住,优势明显。“华为就是这样一个代表,它对客户的研究和关怀可谓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式的,它的成功向外界展示了…中国功夫‟。”著名品牌建设专家李光斗对华为的成功赞誉有加。
参考文献:
《关于华为》华为官方网站
《华为国际市场营销》百度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