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
★★一、基本概念
1现代汉语:通常有广义与狭义两种解释。
广义的解释指现当代以来汉民旅使用的语言,包括民族共同语——普通话与方言;狱义的现代汉语则仅指普通话,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2肯节:是语音中最小的结构单位,也是人们可以自然地觉察到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普通话的音节一般由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构成。
一般来说,一个汉字的读音就是一个音节。
3变调:普通话中每个音节都不是一个孤立的单位,音节和音节连续读出,声调相互彩响,或多或少要发生变化,不能保持原来的调值,这种现象叫变调。
变调是一种自然音变现象,对语言的表达没有影响.
4汉字造字法:。
般来说,汉宁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我国古代对造字法有“六书”的提法,除了上述四种外,还包括转注和假借,但严格说来这两种应属于用字的方法。
5.语素: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最小的语言单位。
6.义项:一个词往往有几个意义,每一个意义就是一个义项,在词典中表现为一个条目。
7.基本词汇:语言词汇中最主要的部分,它是基本词的总汇。
基本词是El常生活中最必需、最常用、最普遍、最明确,而且是被
一般人所了解的词。
8.一般词汇:现代汉语中除去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汇叫一般词汇,一般是由基本词汇和词根派生出来的。
一般词汇不像基本词汇应用得频繁和普遍。
9.词类:按词在造句中的不同作用而分出来的类一般称作词类。
现在一般将汉语的词类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l:2类。
、 10.短语:根据短语包含词语的多少可以把短语分为简单短语和复杂短语。
简单短语的内部只有两个词,一种语法结构关系;复杂短语的内部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可能很多)的词,并且词与词的结构
层次和语法关系都比较复杂。
还可以从结构和功能这两个角度对短语进行分类,因此就有短语的结构类型和功能类别。
从结构上划分短语指的是:根据短语内部两个词的语法结构关系划分短语,可以分为l4种结构类型。
1 1.辞格:所有的“修辞方式”“修辞方法”都称作“修辞格”,亦称“辞格”。
1 2.六书:指古人分析汉字的构造和使用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
班固《汉书·艺文志》把六书之名定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许慎《说文解字·叙》把六书之名定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一般都认为,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属于造字之法,即汉字结构的条例;转注、假借则属于用字之法。
1 3.象形:六书之一。
《说文解字·叙》:“象形者,画成其物,
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字形摹写实物的形状,或用比较简单的线条来摹写事物的特征部分,属于“独体造字法"。
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
例如“月”字像一弯明月的形状,“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具四肢和龟甲。
“象形造字法”及“象形字”是汉字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奠定了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方法的基础。
14.指事:六书之一。
《说文解字·叙》:“指示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以点画等象征性的符号来表明意义,属于“独体造字法”。
与象形的主要分别是,指事字中含有绘画较抽象的东西。
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以作标示;“凶"字则是在陷阱处加上交叉符号;“上”“下"二字则是在主体“一”的上方或下方画上标示符号;“一’’‘‘二"“三"“三"(四的古文)则由一、两、三、四横来表示。
这些字的勾画,都有较抽象的部分。
1 5.会意:六书之一。
《说文解字·叙》:“会意者,比类合宜,以见指掇,武信是也。
"属于“合体组字法"。
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
例如“酒’’字,以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水”合起来,表达字义;“解”字的剖拆字义,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开来表达;“鸣’’指鸟的叫声,于是用“口"和“鸟"组合而成;“电”因“雨"而“申”,用以表示雷电之意。
有部分汉-7--,会同时兼有会意和形声的特点。
例如“功"字,既可视为以“力"和“工"会意,而“工’’亦有声旁的特点;“返"字,既可视为以“反"和“是”(解作行走,偏
旁作“L")会意,而“反”亦有声旁的特点。
这类字称为会意兼形声字。
1 6.形声:六书之一。
《说文解字.叙》:“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表意需求,使用上述几种方法产生的汉字便承载了越来越多的含义。
为了表意
清晰,人们便通过为字加偏旁造新字的方法,把意思区分出来。
如“青”字本有很多含义,后来形容水,造“清’’字表达;形容天气,造“晴”字表达;形容昆虫,造“蜻"字表达;形容人类恳求的行为,造“请”字表达,这样“青”字本身便只来形容颜色。
17.隶变:汉字由篆书演变为隶书的过程。
字形变圆形为方形,线条变弧线为直线,笔画变繁杂为简省。
隶变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是汉字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变革。
18.古今字:是不同时代记录同一个词(或语素)使用的不同形体的字。
使用年代较早的是古字,使用年代较晚的是今字。
19.异体字: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
异体字又可分为“完全异体字”(在任何情况下读音和意义都一样)和“部分异体字”(只在某些情况下才相通)。
20.假借字:汉字是由象形、会意的文字发展起来的。
有的外物有形象可以描绘,有的意思可以利用图像和笔画来表现,可是有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会意的方式随时造出文字来表现,于是就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这种跟借用的字的形义完全不合的字就称为假借字。
假借字有两类:一类是本无其字的假借,
是不造字的假借;另一类是本有其字的假借,是在用字当中的假借。
‘
21.本字:一个字通常的写法与原来的写法不同,原来的写法就称为本字。
如“燃”的本字是“然”,“搬”的本字是“般”,“喝”(喝酒)的本字是“欲”。
22.借字:原文本(文言文)中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
23.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如“说”与“悦”,如“蚤”与“早”,如“当”与“倘”。
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 24.后起本字:指在假借字基础上造的汉字。
古时字少,一个字有时代表几个意义不同而语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用,后来在原本借用的字的基础上造出与词义相应的新字,这样的新字在文字学上称为后起本字,也就是后起的正字。
25.词的本义: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也就是从记录汉字的字形结构上所反映出来的、并且在古代的书面语言材料中得到证明的意义。
26.引申义:就是从词的本义发展、推衍、引申出来的意义。
引申义同本义有着内在的联系。
27.假借义:词的假借义,是指因假借而产生的含义。
它与词的本义没有任何关系,同词的引申义也没有内在联系,纯粹是由同音借用而得来的含义。
“假借”包括“六书假借”(即“本无其字,依声托
事”)和“古音通假”(即“本无其意,依声托字”,也可称为“本有其字,依声借用”)两类。
二、基本原理
(一)文字的性质
1.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
(1)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口头语言。
口语只能用于人们的口耳交际,它要受到时空的限制,人们为了克服这种时空限制创造了文字。
世界上各种文字都是用来记录语言的。
(2)文字是符号,具备符号的特征,它能记录一个个语言单位,但是符号不一定就是文字。
文字可以通过不同的组合,构成另一个语言单位,而其他符号,只能简单孤立地表达某种意义。
文字是语言的视觉符号,它按照一定的规律规则组合成书面语言。
(3)文字是一个系统。
系统,是指同类事物按照一定的关系组成的整体,其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
单个的、孤立的个体是不能成为系统的。
文字是一套特定的书写符号,在文字的内部有着不同层次的组成部分和结构规则,它们使文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字形、字音、字义是文字的三个要素
任何一种文字都是以一定的形体来标记语言的,这就是字形。
字形是文字存在的形式,是文字的基本要素。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语言是语音、语义的结合体,所以文字有字音和字义。
语言的语音和语义是字音和字义的基础和根据。
字形、字音、字义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也就是说,这种统一不排除一字多音、一字多义或者一音多义的现象。
无论如何,文字在标记语言时,字和词是相对应的。
字形、字音、字义三者之间的联系是约定俗成的,有人为因素,不存在必然联系。
然而这样的关系一旦形成,便呈现一种对应局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3.文字依附于语言
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
文字又可以反作用于语言。
人们用文字记录语言,形成了书面语,之后再对书面语言进行文字加工,使书面语言逐渐臻于完善,这个过程是文字对语言产生积极影响的过程。
4.文字具有全民性
文字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因而它是为人类社会的所有成员服务的。
尽管在某一个时期由于种种原因,文字可能为某个阶层所使用,而且文字的学习、掌握和应用也需要一定的条件,但是这不等于文字具有阶级性。
文字是为全民服务的交际工具。
★(二)文字的作用
1.文字是人们积累知识、传播信息的工具和媒介
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主要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来继承和传播知识,这种交流方式的特点和局限性决定了这样的知识是不完整的、不清晰的,甚至可能是不准确的。
文字发明以后,人们用文字把历史文化遗产和社会实践经验记录下来,又经过后人的不断完善、丰富和发展,使这些知识完整、清晰、准确地保留下来,继而打破时空限制
进行纵向和横向的传播。
2.文字克服了语言交际的局限性,完善了语言的交际功能,是人类最重要的扩大的辅助性交际工具语音不能自然保留,存在时间短暂。
尽管人们可以凭借记忆把有声语言储存于大脑,但会在一定时问后有所遗忘或者发生变化。
而文字能帮助人们实现记录语言的愿望。
语言无法跨越长距离的空间,这是语言交际的另一个局限性。
人类可以利用电讯手段进行长距离交流,但是电讯手段远远不能像文字那样被广泛、频繁、反复地运用,也不能解决某些特殊需要。
3.文字的产生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
伴随着文字的产生和应用,人类告别了蛮荒时代,步人了文明社会,并逐步走向更高一级的社会。
世界上有些地方的居民,现在仍然过着原始落后的生活,没有文字是他们处于原始状态的共同特征之一。
(三)汉字的起源
文字的产生要比语言晚得多。
语言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的,而文字则不同,它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产物。
根据殷墟发现的甲骨文来考查,早在三千多年前,汉字已经是一种相当发达的文字体系了。
关于汉字的起源,我国古代有过种种不同的传说。
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仓颉造字”说。
许慎《说文解字叙》:“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远之迹,知分(文)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段玉裁注:“按史者,记事者也。
仓颉为记事之官,思造记事之法,而文生焉。
”可见许慎和段玉裁都是相信仓颉造字的。
当然,说仓颉造字,并不等
于说造字的只有仓颉一个。
据晋·卫恒《四体书势》云:“昔在黄帝,创制万物,有沮诵、仓颉者,始作书契,以代结绳。
”由此观之,黄帝时的史官就有沮诵和仓颉两人。
段玉裁说:“诸书多言仓颉,少言沮诵者,文略也。
”黄帝以后,尧舜禹汤,无不都有史官,无不都要记事。
于是经过无数个仓颉、沮诵的改进与增益,到殷代盘庚的时候,汉字已发展成一种相当成熟的“书契”符号了。
当然,传说不等于信史,仓颉在历史上是否实有其人,也尚难肯定。
但文字总是人类创造的,其中有个别专业人员把群众创造出来的文字进行收集、整理、改进、提高,也是颇合情理的。
人类创造文字有一个相当艰苦的过程。
大概人类在没有发明文字以前,就先有图画,人们是通过它来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的。
而文字是一种假定的符号,它从图画中脱胎出来,逐渐简单化,变成一个个代表语言中每一个字儿的书写符号。
于是就出现了图画文字,或称它为早期的象形文字。
如画
★★(四)汉字的特点
文字的性质和特点有密切的关系,文字的性质是根本,而特点是由性质派生出来的。
汉字作为语素文字,有以下几个特点: 1.表意性是汉字的本质特征,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
汉字尤其是古代汉字的形音义之间原本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传统上
认为汉字是表意文字,是形音义统一的,汉字有见形知义的特点。
有的字从字形可以联想到字义,如“人”;有的字可以从它的组成成分猜测出大致的含义,如“林”;有的字从它们的组成成分上可以大致推想出字义类属,如“江”“河”都跟“水”有关。
不过,随着汉字的发展,古代汉字在经过隶变、楷化之后,字形显义功能已经不是很明显,许多字的形音义之间的理据要经过一定的分析之后才能看出,而且相当一部分字的字义跟字形之间已经失去了联系。
2.汉字字数繁多,结构复杂,缺少完备的表音系统
汉字系统的字数,数量之多是非常惊人的。
从古到今,汉字的总字数已有8万多个,据资料统计,现代汉语用字在1万左右,国家公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收录汉字7千个,《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收录汉字3500个。
3.从书写形式看,汉字是二维的平面型方块体汉字
汉字的笔画有秩序地分布在一个平面性的方框里,这是汉字从外观上看最明显的特点;音素文字的字母在构词时是呈鱼贯式线性排列的。
4.汉字具有一定的超时空性
汉字跟语音的关系并不密切,跟意义的关系较为密切,这就使得汉字具有一定的超时空性。
汉字的超时空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是古今一致性比较强,二是具有沟通方言的特殊作用。
5.汉字记录汉语不实行分词连写
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语素,因而在汉语的书面语中区别语素是较
为容易的,区别词就较为困难些。
一些汉字在以语素或词的形式单独使用时,不会受到同音语素或同音词的干扰,所以可以不进行词的定型,不实行分词连写。
(五)成语的特征
1.意义的整体性
成语在表意上与一般固定短语不同,它的意义往往并非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的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来的整体意义。
如“狐假虎威”,表面意义是“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实际含义是“依仗别人的权势去欺压人”;“破釜沉舟”,表面意义是“砸破铁锅沉下船”,实际含义是“下定决心干到底”等等。
由此可见,成语的实际含义具有整体性,是隐含于表面意义之后的,而表面意义则只是实际含义所借以表现的手段。
2.结构的凝固性
成语的结构形式一般是定型的、凝固的。
它的结构成分和结构形式都是固定的,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或抽换、增减其中的成分。
如“任重道远”,不能变更为“道远任重”“任重路远”或“任重又道远”;“提纲挈领”,也不能变更为“提领挈纲”“提纲举领”或“提纲带领”,等等。
(六)成语的来源
成语的来源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1.神话寓言:例如“夸父逐日”,语出《山海经·海外北经》。
2.历史故事:例如“唇亡齿寒”,语出《左传·僖公五年》。
3.诗文语句:例如“未雨绸缪”,语出《诗经·豳风·鸱鹗》。
4.口头俗语:例如“利令智昏”“亡羊补牢”等都是古时的俗语俚词;“改头换面”“拐弯抹角”“七手八脚”等都是后世流传于民间的口语。
除以上所说外,也有一些是从外来语吸收来的。
如“昙花一现”,源于佛经,从梵语来。
“天方夜谭”,来自阿拉伯民间故事;“火中取栗”出自于法国文艺作品。
(七)成语的构造
成语以“四字格”为基本格式,也有非“四字格”的,如“莫须有、迅雷不及掩耳、牛头不对马嘴”等。
四字格的成语有下列几种最一般的结构:
并列结构:山清水秀光明磊落
偏正结构:世外桃源后起之秀
动宾结构:包罗万象顾全大局
补充结构:重于泰山逍遥法外
主谓结构:毛遂自荐百花齐放
此外还有连谓结构,如“画蛇添足、见风使舵”;兼语结构,如“引狼入室、请君人瓮”。
有的成语今天已经无法分析它的结构,如“慢条斯理、乱七八糟”。
(八)成语的运用
成语言简意赅,如使用得当,可以使言语简洁,增强语言表达效果。
例如,人们在欢度春节之际,喜欢用“万象更新”这个成语。
这个成语有异常丰富的含义:一则指自然界万物生机萌发的气象;再则指人世间除旧布新、一派生机的情景。
反义成语对比使用,可以形成鲜明的对照,增强语言表达效果。
例如:“对于他们,第一步需要还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对照作用十分鲜明,使人对事物的性质有深刻的理解。
所以恰当的成语运用,能收到好的表达效果。
运用成语,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弄清成语的实际含义。
如“亡羊补牢”的实际意义是指事情出了差错,想办法去补救。
“披荆斩棘”的实际意义是指在创业过程中或前进道路上扫除障碍,克服重重困难。
对那些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如“卧薪尝胆”“四面楚歌”等,就要知道整个故事情节,这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它们的含义。
有些成语是带有感情色彩的,如“深思熟虑”与“处心积虑”,“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侃侃而谈”与“夸夸其谈”等,前者有褒义,后者有贬义,使用时要仔细辨别它们之问的差异。
第二,成语是凝固结构,一般必须沿用原形,不能随意变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
如将“螳臂当车”改为“螳螂当车”是不妥的。
当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出于修辞的目的,成语也是可以灵活运用的,如“急流勇退”活用为“急流勇进”,这是改换词语,反义仿造,这和没有修辞作用的随意变动是不同的。
第三,成语有其确定的字形和读音,需分辨清楚,不能写错
读错。
(九)词汇的发展变化途径
主要表现在新词不断地产生,旧词逐渐地消亡;同时,词的语义内容和词的语音形式也不断地发生变化。
1.新词的产生
社会不断地发展,新事物不断地涌现,人们需要认识、指称这些新事物,就要给它们命名,以满足交际的需要,于是产生了新词。
同时社会的发展变化,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人们对已知的事物加深了认识,发现了前人所未知的新特点,为了记录和指称这些新认识,也要创造新词,如“火箭、卫星、电视机、计算机、软件、透明度”等。
此外,在现代汉语中,由于词的双音化的发展趋势要求,单音节词或多音节短语在交际中取得了新的双音节形式,也为语言增加了新词。
2.旧词的逐渐消失和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一些标志旧事物、旧观念的词语,有的逐渐在语言中消失了,有的逐渐缩小使用范围。
例如:丫环、童养媳、变工队、锄奸队、堡垒户、堡垒村等。
但有的旧词词义增多了,这是由于人们利用旧词指称新事物、新认识的缘故。
例如:产前、产后两个词,近年来就分别增加了“产品生产前”和“产品产出后”的意义。
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和人际关系及体制的变化,一些一度退出人们日常交际过程的词语,又重新出现了。
如太太、小姐、夫人、先生、乡长、村长、当铺、红包等。
3.词义的演变
词义演变的途径,有下列几种:
(1)词义的扩大:扩大旧词所概括的对象的范围。
(2)词义的缩小:就是缩小词所概括的对象的范围。
(3)词义的转移:表示甲类对象的词转用指称与之有关的乙类对象。
此外,还有词的感情色彩的转移,褒义转为贬义或贬义转为褒义,或转移为原义的反面,如称小孩子为“小鬼”表示亲昵,把不听话的孩子或娇生惯养、脾气很坏的孩子叫作“小祖宗”。
(十)形符和声符的结构关系
形声字通常由两部分构成,一个部分表示意义或字义的属类,叫“形符”;另一部分表音,叫“声符”。
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的位置,通常有下面几类:①左形右声。
如:松、理、越。
②右形左声。
如雕、期、鸿、救。
③上形下声。
如茅、空、简。
④下形上声。
如基、裳、姿。
⑤外形内声。
如园、闾、街。
⑥内形外声。
如辩、闻、雠。
有些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的结构比较特殊,可能不容易区分,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分析结构层次:有些字表面上看由很多元素构成,实际上只能分为形符和声符2部分。
如“鸿”馥字看起来由亨(水)、工、鸟3部分构成,实际上应分析为从鸟江声。
“江”虽然是从水工声的形声字,但在“鸿”字的结构中应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而不能割裂
开来。
2.形符和声符的位置反常:如祖、福、祈、祷等都是以示为形符,但表面上结构相似的“视”“祁”却是右形左声,“示”不是形符而是声符。
3.形符和声符不能按自然结构分析:所谓自然结构,指表面上的分合关系,如“雎”字从表面上看似乎应分成“虽”和“隹”两部分,但它的造字结构却是从虫唯声。
4.省形、省声:有少数形声字的形符或声符已经简省,必须补全才能起表意或表声作用。
省略形符的现象叫“省形”,分析术语为“从某省,某声”;省略声符的现象叫“省声”,分析术语为“从某,某省声”。
5.讹变:有的形声字形体已发生讹变,如“贼”字本来是从戈则声的形声字,讹变以后就无法分析了。
对这类字的结构分析,必须以古文字形体为基础,并参考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
(十一)偏旁与部首的结构关系
汉字绝大多数是合体字,就是一个字通常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本单位构成的。
偏旁是合体字的构字部件。
古代人把左右结构的合体字的左方称为“偏”,右方称为“旁”,现在合体字各部位的部件统称为偏旁。
如“语”字,由“言字旁”和“吾”两个偏旁组成;“盆”字由“分”和“皿字底”两个偏旁组成;“问’’字由“门字框”和“口”两个偏旁组成。
而部首则是表义的偏旁。
部首也是偏旁,但偏旁不一定是部首,偏旁与部首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在偏旁中,部首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