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的语序和现代汉语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习题5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习题同步测控一、基础知识1.下面对汉语词汇的演变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为主,词形的变化解决了汉语音节有限而词语数量不断增长的矛盾,避免了多音词和多义词的大量产生。
B.词语的消长变化是指旧事物消亡了,与之相应的旧词语不用了;新事物产生了,相应地也产生了表达这些事物的新词语。
C.词语的演变还有社会因素、观念改变、语言系统内部等因素。
有些事物或现象没有变化,而表达这些事物或现象的词语被别的词语代替了。
D.有的词语形式不变,意义发生了变化。
词义或者扩大,或者缩小,或者转移。
对这种古今词义的引申变化,要仔细辨别。
解析:选A。
“多音词”应为“同音词”。
2.下面对汉语语法的演变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汉语的语序和现代汉语有明显的不同,疑问句和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置于动词前,而状语常常要放到动词后,有时定语为了强调也放到中心词的后面。
B.许多句式古今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
如古汉语判断句的基本格式是“……者,……也”,现代汉语必须用动词“是”;被动句,现代汉语一般用“被”,而古汉语却常用“为”和“见”等。
C.古代汉语词类活用是很普遍的,常见的类型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而现代汉语基本没有这种词类活用现象。
D.在汉语的演变中,语音、词汇比较稳定,发展变化慢,而语法则发展快,古今变化大。
解析:选D。
词汇相对不稳定,发展变化快。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同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③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④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⑤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⑥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A.①② B.②④C.③④D.⑤⑥解析:选B。
本题考查汉语词汇的引申变化。
“可以”“以为”,这两个词语古今没有变化,其余则发生了变化。
中小学生语文常见语病——治疗(一)
中小学生语文常见语病——治疗(一)常见语病的治疗:何为语病呢?语病,就是指语文中措词失当或不合逻辑而道成的表意不清甚至错误的毛病。
所谓病句,就是指不合规范的句子。
所谓规范,一是要符合语法的组合规则;二是要符合语义的搭配要求;三是要符合语用的表达习惯。
第一章:违反结构规则——语法病句语法,就是语言的全部法则。
语法病句则是指没有满足语法规律而形成的语句。
语法病句涉及的是语法方面是否符合规范要求的语句。
当我们选择词法和句法结构组成语句时,就必须按照语言系统所规定的方式来进行使用,只要有一种具体的规范没有满足,语句的正确性就会受到影响,最终导致语病。
本文将从词序不当、结构混乱、成分残缺或赘余等三个方面进行解析与阐述。
一、语序不同意境迥异我们都知道,凡事都要讲个秩序。
写文章也不例外,也需要将文字进行有序的排列,加以舒展。
只有恰当的语序排列,才能让读者顺畅地理解其文章的主旨及中心思想,如果词句拐弯抹角地让人不知所云,那就让人失去阅读的欲望了。
对于语序,其详解为:语言里语素、词、短语进行组合的次序。
语序是指汉语中词语的排列顺序,它既反映了一定的语言习惯,又体现着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
语序是汉语组合的主要手段。
一方面,如果语序混乱,便会引起词语关系不明、语意表达不清;另一方面,当语序发生变化时,句子的语义往往会跟着发生变化,语言的表达效果也会有明显的不同。
语序的类型,古汉语的语序和现代汉语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句子六种成分的位置基本是相同的,可以表示为:〔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那么,什么又叫语序不当呢?语序不当即为:由于语言的先后顺序不符合语法规律,该放在前面的单句成分被放到了后面,该放在后面的单句成分被放到了前面,或者本来应该修饰甲中心语的修饰成分被用来修饰乙中心语了,从而使得单句的意思表达不清楚或者产生歧义甚至产生逻辑混乱的错误。
句子中各个成分的顺序同全句的意义具有直接的关系,每个词语在句子中都有一定的位置,表达一定的关系,不能随意安排。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
受制于人
4.用“为……”表被动。
例(1)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5、用“为……所……” 表被动。
例(1)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6.用“……为所”表被动。
例(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7、用“……被…… ”表被动。
例(1)例: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 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1.用“者”或“也”配合表判断。“者
停顿,“也”表判断。
⑴“……者,……也”格式 例: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离骚"者,犹离忧也。
⑵ “……者,……”格式 例:粟者,民之所种。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
⑶“……,……也”格式 例(1)梁,吾仇也。
(2)曹公,豺虎也。
(4)“……者也。”格式
例(1)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省谓语:
三(鼓)而竭。 ⑵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
例:⑴一鼓作气,再(鼓)而衰,
( 守 )狱门外。
3.省宾语:
例:⑴权起更衣,肃追(信 )于宇下, ⑵扬州城下,进退不由( 己 )。
⑶项王曰:“壮士!赐之厄酒。”
则与( 之 )斗厄酒。 ⑷竖子不足与( 之 )谋。
4.省介词
例:⑴今以钟磬置(于)水中。
(2)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 被秋娘妒
8、意念被动句
(即无标志性被动句)
例(1)洎牧以谗诛
(2)真州逐之城门外。
三、倒装句(变式句): 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 顺序和现代汉语不同,出现了 一些前后倒置的情况。常见的 有以下几种:
1.主谓倒装 (谓语前置)。
例:⑴甚矣,汝之不惠!
⑵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
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
一、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弗”、“莫”等表示否定判断。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常见类型: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三、省略句:1、省略主语。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四、倒装句: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1、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例如:“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古代汉语的语序
古代汉语的语序:一、谓语前置: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把谓语提到主语之前,叫作谓语前置。
谓语前置常见于感叹句和疑问句中,有时也出现于祈使句中。
①贤哉,回也!(论语·雍也)(颜回真贤德啊!)②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战国策·赵策三)(先生的话也太过分了!)例①、②是在感叹句中为了突出强调感叹的中心,而将谓语提前。
在古诗文中,为了押韵、平仄或对仗的需要,也往往作主谓易位的临时变动。
①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诗经·周南·桃夭)②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现代汉语也有类似现象,如:快去,你!干什么呢你?二、宾语前置:但在古汉语里,由于需要加以强调或由于习惯,在一定的条件下,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以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这就是所谓的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在疑问句中,如果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大都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
例如:①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②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滕文公上)③大王来何操?(史记·项羽本纪)④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⑤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例①、③、④是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前置宾语。
例②是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前置宾语。
❑例⑤“谁”作介词“为”的前置宾语,“谁为为之”即“为谁去做事”;“孰”作动词“令”的前置宾语,“孰令听之”即“让谁听我的话”。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在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也大都置于动词前。
▪这里包含两个条件:第一,全句必须是否定句。
即句中有否定副词“不”、“无(毋)”、“莫”、“弗”、“未”等作状语或者是有否定性无定代词“莫”等作主语,从而构成一个否定句。
第二,宾语必须是代词。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③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经·魏风·硕鼠)④然民虽有圣知,弗敢我谋;勇力,弗敢我杀。
古代汉语—特殊的语序
古汉语的正常语序,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一般是“主语+状语+谓语+宾语+补语”的顺序,“定语”则用在名词之前。
古汉语中也有一些特殊的语序:一、谓语前置所谓“谓语前置”,就是指为了突出或强调谓语,而将主语和谓语的语序“倒装”。
这既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语法现象。
现代汉语中也有这种用法,如“光荣啊,人民的军队!”“多美啊,祖国的山河!”但古汉语中谓语前置的现象更为常见。
古汉语中的谓语前置句,主要用于感叹句和疑问句,通常在谓语后面缀以语气词。
1 谓语前置的感叹句《列子·汤问》:“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孟子·梁惠王上》:“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2 谓语前置的疑问句《论语·颜渊》:“何哉,尔所谓达者?”《孟子·梁惠王上》:“何哉,君所谓踰者?”主谓倒置,是为了突出谓语的意义加重谓语的语气或感情色彩,或是为了合乎讲对仗,押音韵,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二、宾语前置宾语通常是用在动词或介词后面的。
有时候,为了强调宾语,而把宾语放到动词或介词前面,这就叫“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是古汉语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
宾语前置一般受到一定的语法条件的限制,宾语无条件前置的情况较少。
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情况有四种,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1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1) 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的基本情况古汉语中的疑问代词“谁”、“何”、“胡”、“奚”、“曷”、“安”、“焉”、“恶”、“孰”等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必须前置,要求很严,很少例外。
例如:《论语·子罕》:“吾谁欺?欺天乎?”(“欺”是动词,“谁”作宾语时前置,名词“天”作宾语时不前置)《孟子·告子上》:“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曰:敬兄。
”(“敬”是动词,宾语“谁”前置,“兄”不前置)范仲淹《岳阳楼记》:“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作介词“与”的前置宾语)贾谊《论积贮疏》:“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胡”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如果动词前面有能愿动词(即助动词),那么疑问代词宾语要放到能愿动词前面。
文言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异同
文言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异同汉语作为一种拥有悠久历史的语言,其发展经历了从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演变。
在这个过程中,文言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在很多方面都显示出各自独特的特点。
本文旨在探讨文言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异同,以期对汉语的历史发展和语言学理解有所帮助。
一、文言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相同点1.1 词序和成分结构文言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在词序和成分结构上有许多相同之处。
无论是文言还是现代汉语,基本的句子结构都是主语-谓语-宾语,这一点在两种语言中都有所体现。
例如:•文言: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现代汉语: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1.2 虚词的使用文言和现代汉语都使用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和语气。
例如,“之”、“乎”、“者”、“也”等文言虚词,在现代汉语中虽然形式上有所变化,但其功能和用法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留。
如“之”在文言中常用作介词,表示动作的方向或对象,而在现代汉语中仍可用作助词,表示所属关系,如“我的书”。
1.3 句式结构文言和现代汉语都存在一些特定的句式结构,如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等。
这些句式在两种语言中的构造方式和表达意义的方式都有相似之处。
例如,文言和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都常用“被”、“受”等词来表示。
二、文言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不同点2.1 词汇和词义文言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在词汇和词义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文言词汇丰富,一词多义现象普遍,而且很多词汇的现代意义与古代意义有所不同。
例如,“好”在文言中常常表示“喜欢”的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更多用来表示“良好”或“优点”。
2.2 语法结构和规则文言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规则和结构存在许多差异。
文言句子往往较为简洁,成分省略较多,如主语、宾语等。
同时,文言中的助词、介词等虚词用法更为复杂,需要根据具体语境来判断。
现代汉语则相对简洁明了,句式结构也更为多样化。
2.3 语音和字形文言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的另一个重要差异在于语音和字形。
文言文中的字词往往存在古音和异体字现象,而现代汉语则采用了更为简化的字形和语音系统。
古汉现汉语法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古汉现汉语法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篇一:哎呀呀,说起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法,这可真是个有趣又复杂的话题呢!咱先来说说相同点吧。
比如说句子成分,不管是古汉语还是现代汉语,都有主语、谓语、宾语这些。
就像我吃饭,“我”是主语,“吃”是谓语,“饭”是宾语,从古到今都这样,这难道不神奇吗?再说说不同点,那可真是太多啦!就拿词类活用来说吧,古汉语里经常有这种情况。
比如说“春风又绿江南岸”里的“绿”,本来是个形容词,在这儿就变成动词啦,多有意思!可在现代汉语里,哪能这么随便变呀?还有啊,古汉语里的宾语前置可常见啦。
像“何陋之有?”正常语序应该是“有何陋?” 这在现代汉语里根本行不通,对吧?古汉语里的虚词用法也和现代汉语差别挺大。
比如说“之”这个字,在古汉语里用法可多了,有时是助词,有时是代词,有时还表示“去、到”的意思。
现代汉语里可没这么复杂!咱们平时读书、看古装剧的时候,是不是也能感觉到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不同?比如说古人说话文绉绉的,现代人就直白多啦。
就像我们现在聊天,“我今天超开心!”这多直接。
要是古人,可能就得说“吾今之悦甚矣!” 你说是不是差别很大?我觉得吧,了解古汉语和现代汉语语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文化的神秘大门。
能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历史的变迁,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这不仅能帮助我们学好语文,还能让我们更懂咱们老祖宗的智慧呢!篇二:哇塞!今天我要来跟大家说一说古汉语和现代汉语在语法上的那些事儿!先来说说相同点吧。
比如说句子成分,不管是古汉语还是现代汉语,都有主语、谓语、宾语这些成分,这就好像我们每天都要吃饭、睡觉一样平常。
比如说“我吃饭”,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里,“我”都是主语,“吃”是谓语,“饭”是宾语。
你说是不是很神奇?还有哦,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这些句子类型,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也都有呢!就像我们表达开心会大喊“哇,太棒啦!”,古人也会用类似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情。
不过呢,古汉语和现代汉语在语法上的不同点也不少!古汉语里的词类活用可多啦!比如说“春风又绿江南岸”里的“绿”字,本来是个形容词,在这里却变成了动词,有“使……变绿”的意思。
宾语前置句(讲)
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是一种的特殊语序现象。
语序,也叫词序,指词语(包括词和词组)在句子中组合的先后次序。
古代汉语的语序和现代汉语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一般的语序,在总体上古今是一致的。
但在古汉语里,由于需要加以强调或由于习惯,在一定的条件下,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以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这就是所谓的宾语前置。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首先,对代词做个简单的分类: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余、卬;第二人称——汝、乃、尔、而;第三人称——借用指示代词“其、之、彼”来表示。
2. 指示代词:是、此、之、斯、或、莫3. 疑问代词:谁、孰、何、曷、奚、安4. 己身代词:己、自、身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有两个条件:第一,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要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或表否定的无定代词“莫”。
第二,动词的宾语必须是代词。
1. 居则曰:“不吾知也。
”(《论语·先进》)2. 邻国未吾亲也。
(《国语·齐语》)3.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论语·先进》)4.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5. 谓他人父,亦莫我顾。
(《诗经·葛藟》)如果代词作动词宾语,动词前有能愿动词“肯、得、能、敢”或副词时,这个代词要前置于能愿动词(或副词)和动词前。
1.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养活)女,莫我肯顾。
(《诗经·硕鼠》)2. 用术,则亲爱近习莫之得闻也。
(《韩非子·难三》)莫之得闻——莫得闻之(没有人能知道它)3.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论语·公冶长》)4. 蝃蝀在东,莫之敢指。
(《诗·墉风·蝃蝀》)5.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贾谊《论积贮疏》)注意:1.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宾语也不前置。
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②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判断句
判断句句子的分类按句子的语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按肯定、否定的语气:肯定句、否定句按句子的繁简:单句、复句按谓语的性质:判断句、描写句、叙述句古汉语判断句的性质和特点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主语作出判断。
一般不要系词“是” 。
现代汉语:我是广州大学的学生。
/ 他不是广东人。
古汉语判断句的形式1.主语,谓语 +也“也”是句尾语气词,用来帮助判断。
制,岩邑也。
(左·隐元年)虢,虞之表也。
(左·僖五)2.主语 +者,谓语 +也“者”为句中语气词,表提顿。
彼吾君者,天子也。
(战·鲁仲连义不帝秦)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
(同上)3.主语 +者,谓语是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老子)粟者,民之所种。
(晁错《论贵粟疏》)4.主语,谓语荀卿,赵人。
(史·孟轲荀卿列传)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关睢)四、“是”1.先秦的“是”为指示代词①是社稷之臣也。
(论·季氏)②是吾剑之所从坠。
(吕氏春秋·刻舟求剑)③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战·魏策四)④汤之问棘也是已。
(庄·逍)⑤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左·僖卅)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为政)2.至少在西汉前期,判断词“是”就已经产生,但这种判断句始终未成为文言判断句的主流。
①此必是豫让也。
(史·刺客列传)②此是家人言耳。
(史·儒林列传)③是是帚彗。
(马王堆三号墓帛书)这种新兴的判断句在近代汉语中得到发展:邓艾口吃,语称“艾 ,, 艾”。
晋文王戏之曰:“卿云‘艾 ,, 艾’ ,定是几艾?对曰:“‘凤兮,凤兮’,故是一凤。
”(世说新语·言语)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唐崔颢《长干曲二首·其一》)五、“非、即、乃、亦、则、诚”“非、即、乃、亦、则、诚”等都是副词,起否定或加强判断作用,不是判断词。
古今汉语语法的差异
古今汉语语法的差异一、古今汉语语法的差异和文字、词汇等相比,古今汉语语法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古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相同的地方很多。
从词类方面看,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可分为实词和虚词。
能够独立充当句子成分或者能够和别的词组合短语的词就是实词;反之,只表示句子中多个成分之间的关系和表示句子的语气的词就是虚词。
实词大多通过词汇意义起作用。
虚词大多是通过语法意义起作用。
当然,实词和虚词都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只是虚词以表现语法意义为主。
这些特征,在古今汉语中都得以鲜明的表现。
所谓词的语法意义,指的是词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和它们之间关系的意义。
无论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一般把他们的实词分为名词、动词、形态词、代词、数量词等,把虚词分为连词、助词、介词、叹词等。
《马氏文通》中把“词”成为“字”,还有其他许多学者也是这样称谓的,如清代学者袁仁林《虚字说》,刘淇《助字辨略》中都是这样称谓的。
把“词”看作“字”,和汉语的特点密不可分。
作为表意文字,字既是表音单位,又是表意单位,有些字有数个不同的读音,每个字在特定的语境中只能读一个音。
字有不同的写法,但在一种场合,只能写一种字体。
大多数字有独立的表意功能。
古代汉语中往往一个字就是一个词。
现代汉语中虽然多音节词不断增多,但字和词有着直接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从句子成分方面来看,现代汉语句子中的主干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和枝叶成分定语、补语、状语,在古代汉语中都存在。
因此文言文的句子成分,与白话文一样,也分为基本成分、附加成分和独立成分三大类。
这些成分的特点和划分,古今汉语中大同小异。
总体上看,古今汉语语法一脉相承,但语言毕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化,在发展演化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语法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比较普遍词类活用指某类词跟它通常的意义都不一样。
从语义上讲,它应该属于一种词义的引申,但与一般词义引申不同。
一般词义引申,意义是固定的,是历史的积淀,已经成为语言运用中的常项。
古今汉语语序的差异
语法是语言组合的规则,现代汉语语法是从古代汉语语法发展而来的,二者是一脉相承的,是“源”与“流”的关系;但由于它们是不同时代的语言,因此,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差异。
而语序是汉语语法中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手段,这不仅在汉语中,凡是在不讲究构形形态的语言里,句子主语、谓语、宾语的确定以及它们之间的意义的关联,主要是用语序来表现的。
所谓语序,就是词在句子中所处位置的先后顺序。
不同的词造出来的句子意义不同,相同的词因排列顺序不一样,造出来的句子表达的意义也不一样。
古今汉语语序大致是相同的,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述语在前,宾语在后;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状语在前,谓语在后;谓语在前,补语在后。
这正是语言继承性的特征。
但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语序的运用上也有不同的方面。
相比之下,现代汉语的语序更加稳定,更加准确,更不易引起歧义。
下面,本文主要就古今汉语语序某些不同或语序虽同而古汉语用得较多的地方进行阐述。
一、宾语前置宾语前置是指把宾语移到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以达到突出、强调的目的。
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表现在:1、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如: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2、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不吾知也。
(《论语?先进》)3、指示代词“是”作宾语前置。
先秦时代,代词“是”作宾语常常前置。
这种句中的“是”有明显的指代作用,或指代人或指代物。
如: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左传?僖公四年》)4、古代汉语中,动词前面有结构助词“是”、“之”、“焉”、“之为”等,名词、代词作宾语前置,而现代汉语少有这种用法。
如:(1)先君之好是继。
(《左传?僖公四年》)(2)姜氏何厌之有?(《左传?僖公四年》)(3)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
(《左传?隐公六年》)(4)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孟子?告子上》)5、借“唯……是(之)……”格式宾语前置。
这种句式中的“唯”是副词,它不但强调宾语,而且还强调宾语的单一性、排他性,可译为“只”、“只是”。
古今词义的相同点
古今词义的相同点语言是发展变化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
语言诸要素中,词汇变化最显著最快,尤其是词义,几乎处于经常变动中。
古今词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如天地人马牛,日月风雨雪霜,东西南北左右上下等。
这些词使用频率高,构词能力强,历史悠久,经过各个语言时代一直流传至今,千百年来意义基本相同,没有发生变化,古今一脉相承。
(二)古今词义完全不同有些词,虽然词形没有变化,但古今词义完全不同,例:①走,今义为慢慢散步,古义为跑。
②去,今为往,古义为离开。
③慢,今为动作迟缓,古义为懈怠无礼。
④行李,今义为出行时携带的行装物品,古义为外交使节。
⑤牺牲,今义指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古义为祭神的猪、牛、羊。
⑥烈士,今义指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生命的人,古义为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⑦丈夫,今义为女子配偶,古义为男人。
⑧厌,今义为厌恶,古义为满足。
⑨毙,今义为死,古义为倒下。
⑩卑鄙,今义为品质恶劣行为下流,古义为出身卑贱,见识短浅。
(三)古今词义有同有异古今词义异同是词义演变发展的结果,新义和原义比较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睡———古指打瞌睡,今扩大为任何时候任何形式的睡。
菜———《说文》:“草可食者。
”扩大为鱼肉及其他食品。
醒———本文为酒醒,扩大为睡醒。
2.词义缩小子———本指儿女,不分男女,统称为子,后专指儿子。
臭———从自从犬,本义指气味,包括香气秽气,后专指秽气。
汤———本指热水,开水,后指菜汤内汤。
3.词义转移脚———原指小腿,后来指人体接触地面的部分。
闻———本义是听,现代指用鼻子嗅。
庙———原指供奉祖先的地方,后专指供奉神的地方。
4.词义褒贬色彩不同谤———古指公开议论,今指诽谤毁谤。
贿———古指财物或赠送财物,后指行贿,受贿。
祥———古指征兆,包吉兆凶兆,后代专指吉兆。
5.词义轻重程度不同疾病———疾:小病,病:大病怨恨———怨古重今轻,恨古轻今重。
古汉语词类活用
古汉语词类活用一、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使动用法是一种需要特殊理解的动宾关系。
可用作使动用法的词类有动词、形容词、名词。
(一)动词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发出动词所代表的动作行为”。
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皆可用作使动。
A、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跟宾语,古汉语中有宾语的不及物动词多用作使动。
例: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史记·项羽本纪》)乃与赵衰等谋,醉重耳,载以行。
(《史记·晋世家》)庄公寤生,惊姜氏。
(《左传·隐公元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谋攻》)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史记·陈涉世家》)B、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左传·隐公元年》)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孟子·梁惠王上》)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论语·微子》)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宣公二年》)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若出一口。
(《说苑·君道》)动词使动用法,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
例: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荀子·天论》)(二)形容词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具有形容词所描写的性质、状态、特点”。
例: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贾谊《过秦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州》)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
(柳宗元《蝜蝂传》)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
(柳宗元《蝜蝂传》)其达士,则絜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砺之于义。
(《国语·越语》)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能胜其任也。
古代汉语的语序
黎锦熙先生在《比较文法》一书中说:“用‘是’字间倒宾 语者,较‘之’字更能使宾语增重,语音激切。若附‘惟’ 字,尤加强度。”所谓附“惟”,即在前置宾训的前面再加 上副词“惟”(唯),构成“唯……是(之)……”的格式, 副词“唯”修饰谓语动词,表示宾语是唯一的,排他的。
例如: ①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左传·僖公五年》) ②除君之恶,唯力是视。(《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③敢不唯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二年》) ④敢不唯子是从。(《左传·哀公六年》) ⑤此子也才,吾受子赐;不才,吾唯子之怨。(《左传·文
公七年》) ⑥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②且人之欲善,谁不如我?(《左传·僖公九年》) ③吾不知之矣。(《论语·乡党》)
有人统计,《论语》全书中,使用“不”、 “未”“莫”、“无(毋)”的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后置的 有8例;《左传》一书中,前置的有57置例,后置的有37 例。可见这一条规律远不如第一条规律那样严格。
(三)为了强调宾语,在句中用代词“是”或“之”复指它, 同时宾语和它的复指成分都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定语后置”的三种形式,但在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切 不可简单地“对号入座”,而应从句子词语间的结构关系 上进行深入思考,特别是要认真分析“者”的词性和作用, 否则极易出现错误。
“唯……是(之)……”构成一种固定格工,并沿用到现代 汉语中。现代还说“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在文言 文中“唯……是……”的格式并不仅限于四个字,而可能是 更多的字组成。这往往是因为宾语部分较复杂的缘故。
汉语的语序[教学]
古汉语的语序古汉语的语序和现代汉语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句子六种成分的位置基本是相同的,可以表示为:〔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但是在古代汉语中也有和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宾语前置、谓语后置和定语后置等。
宾语前置主要情况有以下几种:(一)疑问代词作宾语:古代汉语中常用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曷、胡、恶、奚、安、焉”等,可用于问人、问事、问地点。
先秦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必须放在谓语动词之前。
例:寡人将谁朝而可?(《战国策·燕策》)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盗者孰谓?谓阳虎也。
(《公羊传·定公元年》)大王来何操?(《史记·项羽本纪》)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
”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
”《战国策·齐策》曰:“奚冠?”曰:“冠素。
”(《孟子·滕文公上》)天下父母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如果动词前有能愿动词,疑问代词也应放在能愿动词之前。
例: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的时候,也应放在介词之前。
例: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贾谊·论积贮疏》)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滕文公上》)何以战?(《左传·庄公十年》)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秦策》)学恶乎始,恶乎终?(《荀子·劝学》)这种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格式,一直为后来写古文的人沿用。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而今安在哉?(苏轼《前赤壁赋》)吾何以传汝曹哉?(汪琬《传是楼记》)(二)否定句代词作宾语:这种句式需要同时具有两个条件:1、句子必须是否定句,必须有表示否定的副词或代词“不、未、无(毋)、莫”等。
文言文句子结构和语序的变化
文言文句子结构和语序的变化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表达形式,具有独特的句子结构和语序。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汉语逐渐演变为现代汉语,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和语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本文将探讨文言文句子结构和语序的变化。
一、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古代汉语的句子结构一般以主谓宾的结构为主。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是,文言文中的主语和谓语往往省略或者隐含。
句子结构更加简练,言简意赅。
例如,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子结构有“言之有理”、“不可不察”等。
这些句子结构可以表达明确而简洁的意思,给人一种简练、有力的感觉。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的句子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常常包含主语、谓语、宾语和其他修饰成分,形成更完整、详尽的句子结构。
这也是现代汉语与文言文在句子结构方面的一个显著区别。
二、文言文的语序文言文的语序是其独特之处,与现代汉语有着较大差异。
文言文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即主语出现在谓语之前,宾语出现在谓语之后。
这种语序被称为“前插法”。
例如,“天地有大美,而人心常佳。
”这句话中,“天地有大美”是主谓,而“人心常佳”是宾语。
文言文采用的这种语序,使得表达更为庄重、雄辩。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文言文的语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现代汉语中,除了主谓宾的语序,还有其他的语序,如疑问句的倒装语序、强调句的倒装语序等。
因此,现代汉语的语序更为灵活多样,可以通过改变词语的顺序来达到不同的表达效果。
相比之下,文言文的语序更为固定,这也是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在语序方面的一个重要区别。
三、文言文句子结构和语序的变化原因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和语序变化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语言的演变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语言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汉语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演变,使得句子结构和语序发生了变化。
其次,句子结构和语序的变化也与人们的语言需求有关。
现代生活中,人们需要更加明确、详尽的语言表达,因此句子结构和语序也相应地变得更加复杂多样。
最后,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和语序的变化也与文化演变有关。
古汉语语法常识之实词讲解
古汉语语法常识之实词古汉语是指现代汉语以前的语言。
我们今天所能接触到的古汉语只是书面语言。
古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既有相同的地方,又存在着较大差异。
为了批判地继承我国丰富的历史遗产,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我们应该学习一些古汉语的基本知识,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古汉语的实词一般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古汉语中的代词与现代汉语中的代词语法差异较大,一般列入虚词,但也有人列为实词。
)这些词类的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基本上是相同的,但也存在着一定差异。
下面就主要的方面分别加以说明。
名词1. 古汉语中名词的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
例如∶西门豹为邺令。
(褚少孙《西门豹治邺》)——西门豹做邺地的县令。
(西门豹∶名词做主语。
令∶名词做宾语。
邺:名词做定语。
)2. 名词做状语古汉语中的名词有时可直接做状语。
一般有三种情况(1)表示比喻。
例如∶①其一犬坐于前,《聊斋志异·狼》)——其中一只狼象狗那样蹲坐在前面。
(犬∶名词做状语,形容动词"坐"的姿态,不可误认作主语。
)②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马中锡《中山狼传》)——有一只狼在道路中间,像人一样地直立着叫唤。
(人∶名词做状语。
形容动词"立"的姿态,不可误认作主语。
)(2)表示动作的方式、状态等。
例如∶①十九人相与目笑之。
(《史记·平原君列传》)——十九个人彼此挤眉弄眼地嘲笑他。
(目∶名词作状语,形容动词"笑"的神状。
)②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我可得当作哥哥来对待他。
(兄∶名词做状语,形容动词"事"的方式。
)(3)表示处所和工具。
例如∶①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那样有威势,而我蔺相如还在秦国的朝廷上叱责他。
(廷∶名词做状语,表处所。
)②箕春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古汉语的语序和现代汉语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古汉语的语序和现代汉语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古汉语的语序和现代汉语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句子六种成分的位置基本是相同的,可以表示为:〔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什么叫宾语前置句呢?所谓宾语,就是动词所涉及的对象。
在现代文中宾语一般处于谓语之后用来回答是“谁”或是“什么”的;而在古代汉语中,却往往出现宾语放置在动词谓语之前的情况,这种现象就叫宾语前置。
如《鸿门宴》中“大王来何操?”句中的“何操”就是“操何”的倒装形式,即“带了些什么礼物?”那么如何辨析文言文宾语前置句呢?熟练掌握文言文宾语前置句的六种常见类型,并举一反三,不失为一种主要方法。
一、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①不患人之不己知也,患不知人也。
(《论语》)(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②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论积贮疏》)国民很少却能治理的强盛,从古至今不曾听说过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例①中的代词“己”是谓语“知”的宾语,至于谓语前;例②中的代词宾语“之”是谓语“尝闻”的宾语,前置;例③中“余”是第一人称代词“我”,是谓语“欺”的宾语。
要说明的是,如果否定句中非代词作宾语,则不前置,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硕鼠》)“我麦”中心语是“麦”,是名词,不是代词,所以在该否定句中不前置。
注意:1、句子必须是否定句,必须有表示否定的副词或代词“不、未、无(毋)、莫”等。
2、宾语必须是代词。
二、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豫州(先生),现在打算往哪儿去呢?②吾谁欺?欺天乎?我欺骗了谁!欺骗上天吗?例①中“何至”是“至何”,即“往哪里去”;例②中的“谁欺”是“欺谁”。
以上两例,均是疑问代词做动词的宾语;如果疑问代词做介词的宾语,同样提到介词的前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的语序和现代汉语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句子六种成分的位置基本是相同的,可以表示为:〔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什么叫宾语前置句呢?
所谓宾语,就是动词所涉及的对象。
在现代文中宾语一般处于谓语之后用来回答是“谁”或是“什么”的;而在古代汉语中,却往往出现宾语放置在动词谓语之前的情况,这种现象就叫宾语前置。
如《鸿门宴》中“大王来何操?”句中的“何操”就是“操何”的倒装形式,即“带了些什么礼物?”那么如何辨析文言文宾语前置句呢?熟练掌握文言文宾语前置句的六种常见类型,并举一反三,不失为一种主要方法。
一、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
①不患人之不己知也,患不知人也。
(《论语》)
(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②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论积贮疏》)
国民很少却能治理的强盛,从古至今不曾听说过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
例①中的代词“己”是谓语“知”的宾语,至于谓语前;例②中的代词宾语“之”是谓语“尝闻”的宾语,前置;例③中“余”是第一人称代词“我”,是谓语“欺”的宾语。
要说明的是,如果否定句中非代词作宾语,则不前置,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硕鼠》)“我麦”中心语是“麦”,是名词,不是代词,所以在该否定句中不前置。
注意:
1、句子必须是否定句,必须有表示否定的副词或代词“不、未、无(毋)、莫”等。
2、宾语必须是代词。
二、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豫州(先生),现在打算往哪儿去呢?
②吾谁欺?欺天乎?我欺骗了谁!欺骗上天吗?
例①中“何至”是“至何”,即“往哪里去”;例②中的“谁欺”是“欺谁”。
以上两例,均是疑问代词做动词的宾语;如果疑问代词做介词的宾语,同样提到介词的前面。
再如:
③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
④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⑤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你)?
例③中的“安在”是“在安”,就是“在哪里”;例④的“谁与”是“与谁”,即“同哪一个人”;例⑤中的“何以”是“以何”,即“凭什么”。
要说明的是,以上三例中的“安”、“谁”、“何”均为疑问代词;如果疑问句中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则不前置,如:“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大王”不是疑问代词,不前置。
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恶、奚、安、焉”等,可用於问人、问事、问地点。
三、通过“之(是)”提宾。
这是为了强调宾语,将宾语提到动词谓语之前,在宾语和动词之间加“之”作为标志来表示前置。
如: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又有什么简陋落后的呢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
(不了解句读(指句子的停顿),疑惑没有弄明白)
③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
例①中的“何陋之有”,是“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意思;例②“知”、“解”是谓语,“句读”、“惑”是宾语,用“之”将宾语提到谓语之前,即“不知句读”(不知道断句),“不解惑”(不能解决疑难问题);例③“群臣是忧”是“忧群臣”(担心我们这些臣子)的意思。
四、用“唯……是(之为)……”的格式提宾,强调对象的一致性。
如:
①孤臣唯命是听。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是命令就服从,不敢有半点违抗
②唯弈秋之为听。
(《孟子•告子上》)只听弈秋的教导
例②中的“唯命是听”即“唯听命”,“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例②“唯弈秋知为听”是“唯听弈秋”,“之为”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式中的“唯”可译为“只”或“只是”等。
成语中“惟利是图”、“惟才是举”、“惟你是问”也属于这种格式。
五、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这是为了强调介词“以”的宾语,把宾语放到“以”之前,构成倒装了的介宾短语,放到动词前充当状语。
如:
①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泰山之所以有这样的高度,正是因为不拒绝渺小的土壤,堆砌而成才能形成如今的成就。
②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
②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项羽本纪》)楚国的战士没有一个不是以一当十,
例①“是以”是“以是”的倒装;例②“一言以蔽之”是“以一言蔽之”的倒装;例③“一以当十”是“以一当十”的倒装。
这种提宾不需要其他条件,只是一种强调的表示。
成语“一以贯之”、“夜以继日”也是这种用法。
六、动词谓语后用代词之字复指宾语,原宾语则置于动词之前。
如:
①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鸿门宴》)
意思是沛公打算在关中称王,要任命子婴为丞相.珍宝尽数归他所有。
③以小舟之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录后序》)
靠了一条小船渡过惊涛骇浪,实在无可奈何,对于死本已置之度外了!唉!
例①中,“珍宝”是宾语,“有”是谓语,“之”复指珍宝,为了强调珍宝,将它提到谓语“有”之前;例②“死”是宾语,“付”是谓语,“之”复指“死”,为强调“死”,将它提到“付”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