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均衡理论的争论_古典_马克思一般均衡与新古典一般均衡

合集下载

评述两个剑桥之争——基于分配理论分歧角度

评述两个剑桥之争——基于分配理论分歧角度

评述两个剑桥之争——基于分配理论分歧角度作者:徐礼颖来源:《大经贸》 2019年第8期徐礼颖【摘要】本文针对剑桥大学新剑桥学派发起的,美国新英格兰剑桥地区“新古典综合派”应战的两大学派的争执展开详细的评述,选择从收入分配的角度,按由浅入深的顺序进行论述,首先本文就争执的起源进行历史性与现实性的原因分析,接下来分别概括“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剑桥学派的基本理论及其依据,最后本文就“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剑桥学派的政策主张进行列举和概括,并得出启示和总结。

【关键词】新古典综合学派新剑桥学派分配理论引言凯恩斯之后,在对凯恩斯的继承和发展上,以萨缪尔森,托宾,索洛等人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与以罗宾逊夫人卡尔多等人为首的新剑桥学派就资本论,分配理论和发展理论等众多领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两个剑桥之争得实质是如何发展现代经济学的问题,形式上则表现为作为凯恩斯主义的两个支派怎样做才能真正继承和发展凯恩斯理论的问题。

在如何继承和发展凯恩斯理论这个问题上,两个剑桥学派之间同样充满着分歧,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歧,就是他们在凯恩斯的基础之上提出各自学派所代表的基本分配制度。

两个剑桥之争在经济学历史上是非常显著的,但是对于分配角度的研究给出的结论是很少的,所以本文基于分配角度研究。

新古典综合学派提出的既要注重效率又要注重公平的观点,我国要创造市场竞争的公平环境。

“剑桥资本争论”指出了新古典理论在资本计量、技术再转折和资本倒流等关键问题上所遇到的逻辑悖论。

这是由于西方主流经济学将凯恩斯经济学嫁接在新古典的价值和分配理论之上,从而忽视了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竞争关系。

相反,马克思的古典经济学则强调了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经济关系。

因此,只有引入社会关系的古典一般均衡分析,才是解决争论的出路一方面要建立具有公平竞争力的要素市场,大力改革垄断性行业,营造各类经济共同发展的公平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政策和资金的扶持,要推动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关注三农问题,逐渐缩小城乡差距等问题。

瓦尔拉斯的新古典一般均衡理论

瓦尔拉斯的新古典一般均衡理论

瓦尔拉斯的新古典一般均衡理论瓦尔拉斯的新古典一般均衡理论2010-07-20 15:54从19世纪中叶甚至更早以来,均衡概念就已成为经济理论的中心。

一般认为,根据包含市场多少以及各市场行为主体能否对其他市场造成影响,均衡理论有一般均衡和局部均衡之分。

其中,后者只分析一个经济的某个具体部分,而经济的其余部分对此部分的影响保持不变,即总是假定"其他条件不变(Ceteris Paribus)",这被称为局部均衡分析,通常认为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是该分析方法的集大成者;而前者所描述的,则是当所有各个经济行为者子集都处于均衡的状态、即一般均衡分析,该理论是在19世纪70年代由新古典边际效用学派独立发展起来的,特别是瓦尔拉斯在《纯粹经济学要义》(1874)中采用的分析模式,更被视为新古典一般均衡体系的典范。

概括地讲,该均衡体系的核心是关于存在无穷多商品种类的市场条件下对各种商品一般均衡价格的决定,即在完全竞争的假设前提下,运用数理方法,从交换、生产、资本形成和货币流通四个方面来确定各个市场相对价格的一般均衡理论体系。

那么在该体系中,各市场的均衡价格是如何确定即怎样达到一般均衡状态呢?瓦尔拉斯的分析从构筑一个简单的纯粹交易经济模型开始,其中没有生产活动、没有资本(只是作为生产要素被引入)、也没有货币存在,一切交易都是商品与商品之间的直接物物交换。

这样,如果要达到一般均衡状态,即实现每个消费-交易者在既定条件下的最大可得满足(利润)和所有市场上的供求均等,就是困难的;但瓦尔拉斯试图通过采用卖者喊价机制(tàtonnement,即"摸索"之义)解决这一难题。

假设所有交易者在一个大厅内相遇,假定都为竞争价格接受者,并假定存在一个可随意喊价的拍卖商。

根据每次报价,那些市场参与者将按照瓦尔拉斯定价规则办事,即价格随着市场对这种商品求过于供部分的信号朝同一方向变动;这样,在一个只有两种商品的市场中,卖者喊价过程就会达到一定价格与数量,从而成为市场供求方程的解。

第三章 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及比较

第三章 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及比较

第三章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及比较宏观经济生活的主题-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然而在实现这种平衡的时候,可以有两种办法,即市场的办法与计划的办法。

究竟哪一种方式相对有效,仅从效率角度看已经远远不够了。

需联系宏观均衡、产权激励、知识和信息作用、制度基础和交易行为等方面来做出论证。

一、“均衡”思想是新古典经济学(在一定程度上也包括马克思)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其方法论的基础,是资源配置的基础。

从经济学史中,布阿吉尔贝尔最早以“公平价值”或者像马克思为之定义的“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解释了通过市场竞争来配置社会资源,才能使宏观与微观利益趋向一致;自瓦尔拉斯提出的一般均衡论后,均衡思想就在2方面得到发展。

一般均衡论和局部均衡论。

——局部均衡论假定除所研究的市场上的价格之外,其他一切市场上的价格都给定不变,仅仅分析这一个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及价格的理论,是在不考虑其他市场情况下,只就某种产品的供给与需求提出均衡问题。

—一般均衡思想的2个特点是:一是“市场出清”marketclearing。

在某一产品价格与要素价格条件下,不同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的供求相等,强调所有市场的供求平衡状况下一种产品或要素的供求平衡问题。

二是“整体协调”。

强调市场中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

比如帕雷托,把一般均衡与最优联系起来(帕雷托最优就是3个方面-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和技术方面都均衡才能形成),证明在一般均衡状态下,每一个完全竞争的经济(市场)是帕雷托最优的。

当然后来不少经济学家都对之做出贡献。

瓦尔拉斯等人从个人均衡与市场均衡关系的角度说明,微观与宏观层面都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才能实现有效的资源配臵。

一是消费者个体的均衡(边际效用学派都是从消费者方面提出的问题)在需求价格和需求数量的约束条件下求得效用最大化。

此时,每个人任意两种物品的边际效用之比等于这两种物品的价格之比。

二是市场均衡条件。

每种物品在整个市场中“总有效需求”和“总有效供给”必须一致。

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劳动市场和产品市场的一般均衡

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劳动市场和产品市场的一般均衡

2010年第3期(总第188期)学 习 与 探 索Study &Expl o ra ti onN o .3,2010 Ser i a.l N o .188#经济学理论与思潮新探索#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劳动市场和产品市场的一般均衡冯 金 华(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上海200433)摘 要: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完全竞争的假定条件下,按照剩余价值最大化的要求,可以建立一个既包括劳动市场又包括产品市场的双市场一般均衡模型。

分析的秩序是:首先根据劳动价值论分别推导劳动市场和产品市场模型,说明均衡的劳动力价值和均衡的产品价值的决定,然后把两个市场综合起来推导一般均衡模型,说明一般均衡的劳动力价值和一般均衡的产品价值的决定,最后在一般均衡模型的基础上讨论一般均衡的变化和实现过程。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劳动市场;产品市场;一般均衡中图分类号:F 01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 (2010)03-0142-05收稿日期:2010-02-15作者简介:冯金华(1957)),男,山西晋城人,副院长,教授,经济学博士,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研究。

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一般均衡模型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善。

然而,这些模型本身却是建立在市场表面的价格之上,缺乏牢固的价值基础。

近年来,一些经济学家尝试建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般均衡理论。

他们或者在现存的一般均衡理论中引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如利润的平均化、利润率的下降趋势等等,或者直接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一般均衡理论[1]。

可惜的是,这些努力一直未能真正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建立起一般均衡理论。

此外,国内一些学者也对构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般均衡理论提出了若干设想[2][3]。

本文在完全竞争的假定条件下,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4],按照剩余价值最大化的要求,建立了一个既包括劳动市场又包括产品市场的双市场一般均衡模型。

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上的几次重大理论争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上的几次重大理论争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上的几次重大理论争论研究汇报人:2023-11-30CATALOGUE 目录•古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争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争论•新古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争论•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争论•结论和展望01古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争论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古典经济学家如斯密和李嘉图等对劳动价值论进行了发展和完善,提出了劳动时间决定价值等重要观点。

劳动价值论的争议一些经济学家如萨伊和马尔萨斯等对劳动价值论提出了质疑和批评,认为它不能解释现实中的复杂经济现象。

劳动价值论的起源劳动价值论最早由马克思提出,旨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中商品价值的本质和来源。

剩余价值论的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剩余价值论,提出了剩余价值生产、流通和分配等一系列重要观点。

剩余价值论的争议一些经济学家如庞巴维克和米塞斯等对剩余价值论提出了质疑和批评,认为它不能解释现实中的复杂经济现象。

剩余价值的起源剩余价值论最早由马克思提出,旨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中利润的来源和分配。

阶级斗争的起源阶级斗争最早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旨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中阶级对立和斗争的根源。

阶级斗争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阶级斗争理论,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等重要观点。

阶级斗争的争议一些经济学家如熊彼特和哈耶克等对阶级斗争提出了质疑和批评,认为它不能解释现实中的复杂经济现象。

同时,一些右翼政治家和学者也利用阶级斗争理论来反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

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争论02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争论社会主义所有制的争论坚持传统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认为社会主义应当坚持公有制为基础,国家掌握生产资料,消灭私有制。

主张多种所有制并存认为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应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包括公有制、集体所有制、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等。

传统计划经济观点主张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严格的计划管理,限制市场的作用。

一、古典经济学描述的均衡

一、古典经济学描述的均衡
缺乏劳动力。在生产持续发展、经济增长率长期 保持在高水平的状态下,人口、劳动力资源相对 或者绝对减少,可导致这种现象出现。此外,供 不应求除了有总量问题之外,还有结构性问题, 即有可能出现特定部分劳动力需求难于满足的现 象(特别是高质量、专业性人员短缺)。
供求均衡 即劳动力供给的数量与
社会对其需求量达到 均衡的状态.包括质量、 职业类别、地区分布 等在内的多方面的均 衡。其标志是: (1)劳动力供给能够为 社会全部吸收
有时是因为制度的原因被固定或受到限制,
有时是由于信息不完全而得不到及时的调整,
因此,市场运行的结果,通常是非均衡的, 变量之间是不均等的。
三、劳动力供求关系类型
供大于求 这种类型表现为劳动力过剩,存
在相当数量的失业或潜在失业人口种类型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
2.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表明相对于工资率变动,供给变动的反应 程度大于需求变动的反应程度。因此,当 劳动力市场失衡时,劳动力供求和工资率 的波动距均衡点越来越远,无法恢复均衡。 这种波动称为“发散型蛛网”。
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被 看作是“蛛网不稳定条件”。
2. 凯恩斯的失业均衡
现代经济学对均衡概念的另一个方面的 扩充:
把只满足古典均衡两个条件当中的一个 条件的经济状态,也认定为均衡。
凯恩斯宏观理论出现以后,形成了“失 业均衡 ”的概念。按照古典均衡的定义, “失业均衡”是一个悖论:失业意味着 劳动力市场上供给大于需求,这时,即 使在商品市场和资金市场中,存在着供 求均等,从整个经济体系来看仍然存在 着超额供给,因而不是均衡的。
假设条件:
假设形成劳动力供给决策的时间称为本期,以t 表示;执行或实现劳动力供给决策的时间为下 期,以t+1表示。在t与t+l期间, 已经形成的劳 动力供给决策不变。

一般均衡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一般均衡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一般均衡的名词解释是什么一般均衡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描述市场经济中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一般均衡理论认为,经济系统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各个市场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本文将对一般均衡进行解释,并探讨其对经济理论和政策的影响。

一、一般均衡的概念与特点一般均衡是指经济中所有市场同时达到供求平衡的状态。

也就是说,供给和需求在各个市场之间相互匹配,不存在供大于求或求大于供的情况。

在一般均衡中,资源的配置达到了最优化的状态,整个经济系统实现了效率和均衡。

一般均衡理论有两个基本假设。

首先,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不存在任何市场垄断或价格歧视。

其次,假设经济中的主体(个人或企业)都是理性的决策者,能够准确地评估各种选择的成本和利益。

二、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两种:部分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部分均衡分析是以某个市场为出发点,假设其他市场保持不变,研究该市场的供求关系和均衡价格。

这种方法适用于研究局部市场的价格调整和影响。

部分均衡分析对分析供求关系和市场均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般均衡分析是以整个经济系统为研究对象,考虑各个市场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它通过建立多个市场之间的供求方程组,求解这个方程组的解来描述整个经济系统的均衡状态。

一般均衡分析能够揭示市场之间的互动关系和资源配置的效率性。

三、一般均衡对经济理论和政策的影响一般均衡理论对经济理论和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一般均衡理论纠正了古典经济学中部分均衡分析的缺陷,使经济理论更加完善和系统。

它提供了一种综合分析的框架,能够更全面地理解经济现象。

其次,一般均衡理论对经济政策的制定和评估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分析各种政策举措对整个经济系统的影响,可以评估政策对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社会福利的影响。

一般均衡模型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更科学地设计和实施经济政策。

此外,一般均衡理论还对国际贸易和金融市场的研究有所贡献。

一般均衡理论综述与简评

一般均衡理论综述与简评

一般均衡理论综述与简评刘江荣①均衡思想是贯穿当代主流经济理论的精髓,而一般均衡理论(General Equilibrium Theory),则是从对人们的偏好、技术和禀赋的基本假设出发,以普遍联系的观点建立的关于人类经济系统整体均衡的存在性、稳定性和有效性的公理化体系。

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与市场相关的经济现象,特别是其中与价格相关的一系列引人注目的经济现象。

“均衡”概念的建立和一般均衡理论的生成发展,使得主流经济学成为一门实证的学问。

但是,跳出一般均衡理论本身,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主流经济学是根植于西方国家社会经济的产物,其貌似科学的实证更是建立在资本雇佣劳动制逻辑之上的。

因此,这种实证不仅无视劳动异化,而且其逻辑出发点和归宿点均不代表经济的主体——现代劳动者的利益。

一.均衡概念的历史渊源均衡的概念早在亚当·斯密1776年出版《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之前就已在机械学中普遍应用。

在机械学中,均衡是指绕中点转动的杠杆保持平衡的条件。

据文献查新的结果表明,到目前为止的相关研究尚未发现亚当·斯密是否受到了机械学概念的影响而生灵感,将一个社会体系中的个体追求不同价值目标而采取相互独立行动,但最终达到和谐平衡状态的思想抽象概括为经济学中的均衡概念。

亚当·斯密运用著名的“看不见的手”原理揭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自动协调机制,使得人们认识到个体在追求不同目标的过程中,最终能实现一种和谐平衡的状态,这种思想无疑对经济学是一大贡献,同时也深化了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之后,李嘉图在亚当·斯密工作的基础上通过使用统一利润率的竞争规律和资本在各部门间的转投说明了古典一般均衡的实现机制。

1867年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问世,在批判以斯密、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基础上,马克思建立起一种新的总量理论体系来解释资本主义的现实经济关系。

后来,这种强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研究不能脱离开资本与利润对立关系的分析方法在斯拉法那里得到了复兴,通过在投入——产出矩阵的基础上加入表明特定经济关系的①刘江荣,男,山西省朔州市人,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2011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与民族经济学“统一利润率”来决定价值与分配,从而令古典经济研究范式日趋完善。

新古典经济学主要观点

新古典经济学主要观点

新古典经济学主要观点新古典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主流学派之一,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观点包括:效用理论、生产要素市场理论、一般均衡理论、资本理论等。

下面将分别对这些观点进行阐述。

一、效用理论效用理论是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强调个体对商品的需求是基于其对商品带来的效用程度的判断。

效用是指个体对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感觉程度,是主观的、个体的。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个体追求效用最大化是其行为的基本原则。

因此,在市场交换中,个体会根据自身的效用判断来决定是否购买商品,以及购买多少商品。

二、生产要素市场理论生产要素市场理论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劳动力、资本和土地是生产的三个要素。

在市场经济中,这些要素是可以自由流动的,它们的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这种市场机制可以有效地调节生产要素的配置,从而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三、一般均衡理论一般均衡理论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另一个核心理论,它认为市场经济中各个市场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一个市场的变化会对其他市场产生影响。

一般均衡理论试图通过对各个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市场均衡价格和数量。

这种分析方法可以用来研究市场失灵的原因和后果,以及政府干预的效果。

四、资本理论资本理论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资本的生产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资本的投资可以提高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此外,资本的生产和投资也会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因此,资本的投资应该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进行的。

综上所述,新古典经济学是一种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经济学理论,强调个体追求效用最大化、生产要素市场机制的自由流动、市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资本的生产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这些理论为我们理解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和经济增长的原因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信息经济学_习题集(含答案)

信息经济学_习题集(含答案)

《信息经济学》课程习题集一、单选题1. 信息经济学作为正式学科概念是在()提出的。

[ ]A 20世纪30年代B 20世纪40年代C 20世纪50年代D 20世纪60年代2. 信息经济学的诞生是以()的发表为标志的。

[ ]A 《信息经济学评论》B 《资本的性质》C 《信息与经济行为》D 《国富论》1. 3. 信息经济学见诸文字的最早的启蒙思想是在以下哪本书中提出的。

[ ]A 《资本的性质》B 《信息的经济理论》C 《信息经济学》D 《国富论》4. 信息经济学的创始人是[ ]A 乔治。

斯蒂格勒B 约翰.豪尔绍尼C 乔治.阿克洛夫D 维克瑞5. 信息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而存在的标志是什么。

[ ]A 1979年首届国际信息经济学学术研讨会的召开;B 1976年,美国经济学会将“不确定性和信息经济学”作为一个类目列为《经济文献分类法》第026项;C 1970年,乔治.阿克洛夫的次货市场理论的提出;D 1959年,马尔萨克的《信息经济学评论》一文发表,标志着信息经济学的产生。

6. 信息经济学产生的标志是[ ]A 马尔萨克《信息经济学评论》一文的发表;B 乔治.阿克洛夫提出了分析二手汽车市场的“柠檬”理论;C 纳什提出“纳什均衡”的概念;D 冯.诺依曼和摩根斯的《博弈论和经济行为》一书的出版。

7. 信息经济学进入拓展阶段的重要标志是[ ]A 风险理论B 次货市场理论C信息系统选择理论 D 信息搜寻理论8. 不属于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的是[ ]A 均衡理论B 预期效用理论C 次货市场理论D 博弈论9. 传统信息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设是[ ]A 完全竞争和完全信息B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C不完全竞争和完全信息D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10. 信息泛指一切事物运行的状态和方式,是从哪一个层次认识信息的。

[ ]A 本体论层次B 认识论层次C 知识差层次D 主观意识层次11. 从狭义的角度看,信息就是传递中的()。

[ ]A 时间差B 空间差C 知识差D 数据12. 信息是关于事务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式的反应,是从()层次认识信息的。

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一)

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一)

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一)内容摘要:一般均衡理论并不是西方经济学的专利。

早在瓦尔拉斯之前,马克思就一般均衡与帕累托最优的关系及一般均衡的存在性、稳定性等问题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从而提出了比较系统的一般均衡理论。

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虽然没有取得西方一般均衡理论那样“严密”的形式,但它在内容上显然要比西方一般均衡理论深刻得多。

关键词:一般均衡;价值规律;自由竟争Abstract:Thegeneralequilibriumtheoryisnotthepatentofwesterneconomics.Beforewalras,Marxhad expoundedtherelationbetweengeneralequilibriumandparetooptimum,thenatureofexistenceandst abilityofgeneralequilibriumminutely,andputforwardsystematicalgeneralequilibriumtheorythereby. AlthouthMarxiangeneralequilibriumtheoryhasnotobtainedastrictform,itisdeeperthanthewesterng eneralequilibriumincontent.Keywords:Generalequilibrium;Lawofvalue;Freecopetition在中外经济学界,一提起一般均衡理论,人们就会立即想到瓦尔拉斯体系和阿罗—德布鲁模型。

这样,一般均衡理论似乎就成了西方经济学的专利。

实际情况当然不是如此。

在瓦尔拉斯之前,马克思就深入分析了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对一般均衡与帕累托最优的关系、一般均衡的存在性、稳定性等问题,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从而提出了比较系统的一般均衡理论。

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虽然没有取得西方一般均衡理论那样“严密”的形式,但它的提出不仅比西方一般均衡理论要早,而且在思想上比西方一般均衡理论要深刻得多。

马克思经济学辩证均衡理论体系初探(论)

马克思经济学辩证均衡理论体系初探(论)

模型,不会改变这里的结论。我们只需将各部类的 价值方程式c+v+m=w,变成c+v+r(c+v)=kw 进行推导就行了。
扩大再生产模型比之简单再生产模型,只是放 弃一个不积累的假设,且积累率和资本有机构成都 保持不变;依其条件其经济按“常量”速度增长。虽
然有时间因素,仍然只是一个比较静态分析。 4.扩大再生产模型的静态发展:宏观均衡。
即总供给等于总需求。从价值形态看,(5)式 左边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但计算上有差别①;为
免混淆,用Y表示。将(5)式的右边重新整理,得:
Y=[I(v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m。)+Ⅱ(v+m。)]+[I(△e
+△v)+Ⅱ(△c+△v)]+[工c+Ⅱc]
34
万方数据
其中,I(v+m。)+Ⅱ(v+m1)是社会消费总
额;I(△c+△v)+Ⅱ(△c+△v)是新增投资总 额;I c+Ⅱc是不变资本价值补偿,即折旧。分别 用C、I、D表示消费、投资和折旧,令:
(5)
从物质形态看,(5)式的左边是两大部类生产 的产品总量,即社会总产品量,它构成社会的总供 给;右边的是消费需求和生产需求总额,它构成社 会总需求。设
AD:[I(c+△c)+Ⅱ(c+△c)]
+[Ⅱ(v+△v+m1)+工(v+△Ⅳ+m1)] AS:I(c+v+m)+Ⅱ(c+v+m) 贝0有:AD=AS
《当代经济研究》2005年第7期
马克思经济学“辩证均衡"理论体 系初 探
杨继国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均衡和非均衡分析是现代经济学的两种基本分析范式。研究发现,马克思经济学包含一个局部均衡、一 般均衡、非均衡及其相应的微观均衡、宏观均衡、静态均衡和动态均衡组成的理论体系。依次对应的是:第二 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局部均衡理论,平均利润率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简单和扩大再生产理论—— 静态一般均衡和动态一般均衡及以之为基础的宏观均衡和非均衡理论。与现代均衡理论不同的是,马克思的 均衡理论是涵盖所有均衡和非均衡形式的、统一于价值规律的、逻辑一致的辩证体系;其均衡的具体途径和内 容与现代均衡非均衡理论有本质的差别,尽管在某些量的方面可能相同。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比较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比较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比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是两种不同的经济理论体系,它们在价格理论上存在着一些显著的区别和差异。

下面将就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进行比较。

一、价值观点的不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商品的价值来源于劳动,价值体现了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付出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价值的决定作用。

新古典经济学则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供求关系,也就是市场的需求和供给关系决定了商品的价格。

二、利润观点的不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从而获得利润。

马克思主义认为,商品的价格可以分为生产价格和市场价格两种,生产价格是包括了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总和。

而新古典经济学则认为,利润是通过市场竞争获得的,是企业的生产活动的回报。

三、均衡观点的不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市场经济会出现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因为资本主义制度内部存在着差别、不平等和无政府状态。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市场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和生产成本决定的,只有在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下才能实现真正的经济均衡。

而新古典经济学则认为,市场是一个能够自我调节的机制,市场价格能够反映供求关系,通过市场竞争能够实现效率和均衡。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在价格理论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马克思主义强调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对价格的决定作用,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存在着差别和不平等。

而新古典经济学则注重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决定作用,认为市场是一个能够自我调节的机制,可以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和最优分配。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比较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比较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比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分别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学学派,它们在价格理论上有很大的差异。

本文将对这两种理论进行比较和分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商品的价格是由商品的价值决定的。

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这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也就是说,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而商品的市场价格则是由生产成本、部门平均利润率、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等因素综合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商品的价值决定了商品的市场价格,而市场价格在长期内会趋向于商品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生产力的发展,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决定商品价值和价格的关键因素。

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同,新古典经济学则认为市场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是基于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的理性行为,市场价格是由消费者的需求和生产者的供给相互作用决定的。

新古典经济学中的供给与需求相互作用的均衡价格就是市场价格,这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价值与价格的关系有很大的不同。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在价格理论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价值和价格的观点不同。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价值是由劳动决定的,因此商品的价值和价格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而新古典经济学则认为市场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与商品的价值无直接联系。

在对市场价格的长期趋势的看法上有所不同。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市场价格在长期内会趋向于商品的价值,这是由于市场价格受到生产成本、利润率等因素的制约。

而新古典经济学中的市场价格并没有被认为是趋向于商品的价值的。

在对供给和需求的解释上有所不同。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供给和需求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决定的,供给和需求的变化是由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所导致的。

而新古典经济学则认为供给和需求是由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决定的,供给和需求是由市场价格的变化所导致的。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在价格理论上有着根本的差异。

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

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

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摘要】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是经济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其对均衡与失衡的探讨深刻而独特。

本文将首先介绍马克思对一般均衡理论的贡献,探讨其分析方法与模型构建,并分析其在当代经济学中的影响。

同时也将指出马克思一般均衡模型的局限性。

结论部分将总结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并讨论马克思的理论对当代经济学的启示。

通过对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学中的均衡与失衡现象,为解决当代经济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一般均衡理论,均衡与失衡,分析方法,模型构建,当代经济学,影响,局限性,总结,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启示。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是指其对经济体系中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的探讨和分析。

马克思在其著作中深刻地思考了人类社会的经济组织形式及其影响,提出了许多对当代经济学有着深远影响的理论观点。

马克思一般均衡理论的研究是对传统经济学思想的一次革命性突破,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思想借鉴。

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源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生产要素的私有制、商品经济的泛滥、利润追逐的盲目竞争等一系列问题,这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和社会矛盾的不断加剧。

马克思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一般均衡理论体系,试图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路径,并提出了一些革命性的改革方案。

通过对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当代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为经济学研究提供更为深刻和全面的理论支持。

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在当代经济学领域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启示意义,对今后经济学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2 研究目的【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作为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理解经济系统的运行机制和经济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马克思一般均衡理论的深入探讨,揭示其对当代经济学的启示和意义,探讨其在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般均衡理论(General Equilibrium Theory)

一般均衡理论(General Equilibrium Theory)

根据新古典一般均衡的概念,当经济主体在给定偏好、技术和商品所有权的情况下,实现最优时,“不存在使价格发生变动的机制”。新古典的框架要求在其他条件给定的情况下,经济主体只对价格的变动反应,既然价格不变动,也就不存在均衡的变动。
格朗蒙的短期一般均衡理论
20世纪70、80年代法国经济学家格朗蒙(Grandmont)发表了一系列论文试图将阿罗一德布罗(Arow-Debreu)模型动态化,发展了短期一般均衡理论致力于寻找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虽然意识到Arow-Debreu一般均衡模型表面上的动态特征,遗憾的是,Grandmont预期函数仍然建立在严格的概率统计基础上,他的努力实际上没有超越Ar-row-Debreu框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过去 50年里经济学没有发生多少变化,许多最近的经济理论创新,不过是将静态的最大化工具用于分析动态问题,虽然时间在纯粹静态条件下得以考虑,但是却错误地认为能够将特定时间分配从事特定活动。这样,时间和完全知识、完全可预测在本质上是相容的。
一般均衡是经济学中局部均衡概念的扩展。在一个一般均衡的市场中,每个单独的市场都是局部均衡的。
一般均衡的目标是经济效率最优,即经济福利最优。
一般均衡理论的发展
一般均衡理论是1874年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Wal-ras)在《纯粹经济学要义》(“The mere economics to iustice")一书中首先提出的。经希克斯,萨缪尔森,阿罗,德布鲁等人延伸和完善。
阿罗——德布鲁(Arrow-Debreu)一般均衡理论,它主要是为了研究竞争的市场均衡。它的一个主要假设,也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将市场制度安排作为外生给定。一般均衡理论经过阿罗、德布鲁和哈恩等人运用数学形式加以修饰,已经变得更加完善。

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

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

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摘要】本文将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对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进行探讨。

在我们将对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进行概述。

在将分别探讨马克思对经济发展的理论、劳动价值论在一般均衡理论中的应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均衡理论、马克思对商品经济的分析以及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理论。

在将分析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对经济学的影响、对其理论的评价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对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的探讨,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思想,以及对当今经济学的启示和影响。

【关键词】马克思、一般均衡理论、经济发展、劳动价值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剩余价值、影响、评价、未来发展。

1. 引言1.1 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概述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是他对经济学领域的重要贡献之一。

在这一理论中,马克思探讨了经济体系中各种经济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力图揭示一个完整的经济系统中的均衡状态。

马克思认为,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涉及生产、分配和消费等方面,还包括了劳动力、资本、剩余价值等重要概念。

通过分析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马克思试图建立起一个包括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一般均衡模型。

在这一模型中,马克思强调了劳动力的价值、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马克思希望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和运行规律,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2. 正文2.1 马克思对经济发展的理论马克思对经济发展的理论主要集中在他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中。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内在地包含着矛盾和危机,这些矛盾和危机将推动社会向更高级的形式转变。

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是稳定的,而是充满着动荡和冲突。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利润追逐和资本积累。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工业化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会不断扩大市场和生产规模。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马克思指出,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也越来越尖锐。

劳动经济学_名词解释汇总

劳动经济学_名词解释汇总

1、劳动力、劳动时间、劳动强度的结合形成劳动量。

2、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这说明:A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能力,B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C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仲所用的能力。

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在产生使用价值的活动中所运用的能力。

D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3、劳动是指人类使用生产资料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

4、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和一定区域的人的总和。

5、劳动适龄人口是指人口中处于劳动年龄的那一部分人口。

6、劳动力资源是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其平均素质的乘积。

7、所谓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8、劳动力资源不等于劳动适龄人口,后者的划分标准只有一条,是劳动年龄的上下限。

凡处于劳动年龄上下限之间的人口均属于劳动适龄人口,而劳动资源除了劳动年龄这一标准之外。

还有是否具有劳动能力这条标准。

9、劳动力资源也不同于社会劳动力,社会劳动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实际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

11、劳动力需求有企业需求、行业需求和市场需求。

10、劳动力需求不能等同于劳动力需要。

需要是指一种不需要以货币支付能力作为后盾的主管愿望。

需求是指购买者在现行价格水平条件下有能力并愿意的购买量。

12、劳动力短期需求是指在资本存量不变,唯一可变的因素是劳动投入量时,即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

劳动力长期需求则是指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不论是资本、技术,还是劳动力要素都是可变的,即任何条件都可能变化时劳动力的需求。

短期与长期都是功能方面的定义,而不是说明这个时期在时间方面的长短。

13、劳动力需求曲线:是用几何图形的形式表述劳动力需求的概念,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从左上向右下倾斜的曲线,它充分说明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量与工资率之间的反向联系。

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

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

内容摘要:一般均衡理论并不是西方经济学的专利。

早在瓦尔拉斯之前,马克思就一般均衡与帕累托最优的关系及一般均衡的存在性、稳定性等问题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从而提出了比较系统的一般均衡理论。

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虽然没有取得西方一般均衡理论那样“严密”的形式,但它在内容上显然要比西方一般均衡理论深刻得多。

关键词:一般均衡;价值规律;自由竟争Abstract:The general equilibrium theory is not the patent of western economics.Before walras,Marx had expounded the relation between general equilibrium and pareto optimum,the nature of existence and stability of general equilibrium minutely,and put forward systematical general equilibrium theory thereby. Althouth Marxian general equilibrium theory has not obtained a strict form,it is deeper than the western general equilibrium in content. Key words:General equilibrium;Law of value;Free copetition在中外经济学界,一提起一般均衡理论,人们就会立即想到瓦尔拉斯体系和阿罗—德布鲁模型。

这样,一般均衡理论似乎就成了西方经济学的专利。

实际情况当然不是如此。

在瓦尔拉斯之前,马克思就深入分析了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对一般均衡与帕累托最优的关系、一般均衡的存在性、稳定性等问题,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从而提出了比较系统的一般均衡理论。

新古典消费者均衡理论的缺陷和马克思消费者均衡理论的构建①

新古典消费者均衡理论的缺陷和马克思消费者均衡理论的构建①
维普资讯
20 0 6年
第 8期
兰 州 学 刊
La h l a n z ou xt k n e
No. 2 6 8 00
Ge e a . n r 1 NO. 5 15
总 第 15期 5

经济学研究 ・
新古典消费者均衡理论的缺陷和马克思消费者均衡理论的构建①
分配理论还是不能成立。 ( 即使“ 二) 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 成立, 循环论证的逻辑谬
误仍 然存在
K( —1中, (lq, q) 1 ) U q, …, 是效用函数 , , , q …q 2 q q …,i l2 , 分别为第一种消费品Q 、 1第二种消费品 Q 、 2……、 i 第 种消费品 Q 的数量, i ……, n 第 种消费品Q 的数量;i P 是单位第 i 种消费
f aU q, , ,n x (l 2… q) m q
第二, 如果假定生产函数是一次齐次的, 那么, 最大利润二
阶条件不能满足, 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仍无法自我完善。

【. ∑P i 0 s . i=Y t q
i l =
(— ) 11
由此可见, 如果生产函数是一次齐次函数, 边际生产力分配 理论也不能成立; 如果生产函数不是一次齐次函数, 边际生产力
刘 帆
( 中国青年 政治 学 院 经 济 系 , 北京
10 8 ) 0 0 9
[ 要 ] 新 古典 消 费 者 均衡 理 论 的 缺 陷表 现 为“ 际 生产 力分 配理 论 ” 不 能 成 立 的 , 使 “ 际 生 产 力 分 配 理 论 ” 立 , 辑 上 摘 边 是 即 边 成 逻
消费者均衡模型中, 收入是一个既定量, 未作探讨。其实 , 按照西方经济学的生产要素分配理论, 劳动者的收入是工资, 工 资率=劳动的边际产品值; 资本所有者的报酬来源于资本的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么在该体系中, 各市场的均衡价格是如何确定、 即怎 样达到一般均衡状态呢? 瓦尔拉斯的分析从构筑一个简单的纯粹交易经 济模型开始 , 其中没有生产活动、 没有资本 ( 只是作 为生产要素被引入 ) 、 也没有货币存在, 一切交易都 是商品与商品之间的直接物物交换。这样, 如果要 达到一般均衡状态, 即实现每个消费 - 交易者在既 定条件下的最大可得满足 ( 利润) 和所有市场上的供 求均等, 就是困难的 ; 但瓦尔拉斯试图通过采用卖者 喊价机制 ( t tonnement, 即 摸索 之义 ) 解决这 一难 题。假设所有交易者在一个大厅内相遇, 假定都为 竞争价格接受者 , 并假定存在一个可随意喊价的拍 卖商。根据每次报价, 那些市场参与者将按照瓦尔 拉斯定价规则办事 , 即价格随着市场对这种商品求 过于供部分的信号朝同一方向变动 ; 这样, 在一个只 有两种商品的市场中, 卖者喊价过程就会达到一定 价格与数量、 从而成为市场供求方程的解。由于各 市场并非孤立, 所以瓦尔拉斯断定 , 通过各个市场的 逐次调整 , 将使价格按供求规律逐一变化、 从而越来 越接近于一般均衡。 进而 , 瓦尔拉斯采用数学语言来表示这一卖者 喊价机制。他首先定义以下变量 : Fb , Fc, Fd, % Ft , Fp , Fk : 表示 m 种商 品和 n 种要素 的生产函数 ; Da , Db , Dc, Dd %; pa, pb , p c, pd %: 表示一年中生产 m 种消 费品的数量与价格; Ot, Op , Ok %; pt, pp , pk %: 表示 n 种生产性服务、 即要素年供给的数量与价格; at , ap , ak %; bt , bp , bk %: 表示生产 系数, 即 投入 m 种 产品 ( 与下标 a, b, c, %对应 ) 的每个单位生产中 所需投 入 n 种要素 ( 与下标 t, p, k, %对应 ) 的量。按照瓦尔 拉斯的定义 , 这些投入系数一开始即假定为固定不 变, 因而每个带有该系数的方程也就是一种固定生 产要素比例的微观生产函数, 即每种资本品相对于 生产特定的产品都有各自的技术性能, 从而也就是 在给定技术的基础上讨论均衡。这样, 从经济总量 看, 则包含生产过程的一般市场均衡体系将由下面 四套方程组表示 : ∗ ( 1) 商品的需求方程组 ( m 个方程) : Db = Fb ( pb , pc , pd %pt , pp , pk %) Dc = Fc( pb , p c, pd %pt , pp , pk %) Dd = Fd ( pb , pc , pd %pt , pp , pk %) % %% %% %% %% %% %% %% ( 2. 1) Da = Otpt + Op pp + Ok pk + % - ( Db pb + Dc pc + Dd pd + %) ( 2) 商品的供给方程组 ( m 个方程) : 1= at pt+ ap pp + a kpk + %+ p b= btpt + bp pp + bk pk + % p c= ctpt + cp pp+ ck pk + % p d= dtpt + dp pp + dk pk + % % %% %% %% %% %% %% %% ( 2. 2) ( 3) 生产性服务、 即要素的需求方程组 ( n 个方
一、 引言
回顾两个世纪以来经济分析的发展历程, 作为 纯理论争论的核心与焦点, 价值和分配理论经历了 各种不同分析方法的更迭与交替 , 至今依然是困扰 着诸多经济学家的难题。总的来讲 , 不外乎是两种 分析方法的对立 : 一种 是古典剩余传统的 社 会关 系 分析, 另一种是新古典供求传统的 技术关系 分 析。一般认为, 真正意义上的古典经济学始于英国 的亚当!斯密, 在 1776 年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 的研究# ( 以下简称∀国富论# ) 一书中, 斯密曾经运用 著名的 看不见的手 的原理揭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的自动协调机制 ; 之后, 李嘉图追随斯密通过使用统 一利润率的竞争规律和资本在各部门间的转投来说 明这种古典一般均衡的实现机制; 1867 年∀资本论# 第 1 卷问世 , 在批判以斯密、 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 济学基础上 , 马克思建立了一种新的总量理论体系 来解释资本主义的现实经济关系; 后来 , 这种强调资 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研究不能脱离开资本与利润对立 关系的分析方法在斯拉法那里得到了复兴, 通过在 投入 - 产出矩阵的基础上加入表明特定经济关系的 统一利润率来决定价值与分配 , 从而令古典经济传 ∃ 统日臻完善。 然而, 1870 年前后一场所谓的 边际 革命 却使经济学的研究发生了逆转, 即完全抛弃了 古典和马克思经济学以特定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为研 究对象的总量分析 , 而转向了以一套新古典生产函 数为基础的纯粹技术关系分析 , 并使用静态的瓦尔 拉斯新古典一般均衡取代了由表明资本主义经济关 系的 统一利润率 所代表的古典一般均衡。这样 ,
二、 瓦尔拉斯的新古典一般均衡理论
从 19 世纪中叶甚至更早以来, 均衡概念就已成 为经济理论的中心。一般认为, 根据包含市场多少 以及各市场行为主体能否对其他市场造成影响, 均 衡理论有一般均衡和局部均衡之分。其中 , 后者只 分析一个经济的某个具体部分, 而经济的其余部分 对此部分的影响保持不变, 即总是假定 其他条件不 变( Ceteris Paribus) , 这被称为局部均衡分 析, 通常 认为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 是该分析方法的集大成 者 ; 而前者所描述的, 则是当所有各个经济行为者子 集都处于均衡的状态、 即一般均衡分析, 该理论是在 19 世纪 70 年代由新古典边际效用学派独立发展起 来的 , 特别是瓦尔拉斯在 ∀纯粹经济学要义 # ( 1874) 中采用的分析模式, 更被视为新古典一般均衡体系 的典范。概括地讲, 该均衡体系的核心是关于存在 无穷多商品种类的市场条件下对各种商品一般均衡 价格的决定 , 即在完全竞争的假设前提下 , 运用数理 方法 , 从交换、 生产、 资本形成和货币流通四个方面 来确定各个市场相对价格的一般均衡理论体系。那
经济评论
2006 年第 1 期
ECONOMIC REVIEW No 1 2006
两种均衡理论的争论 : 古典马克思一般均衡与新古典一般均衡
王 璐 杨庆丰
摘要: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应当是以解释和探索现实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为研 究目的的古典和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 , 而不是由著名 剑桥资本争论 所揭示的在技术 关系分析上存在着一系列逻辑悖论 、 但却仍位居现代主流经济学地位的新古典的瓦尔拉 斯一般均衡理论 。 关键词 : 古典一般均衡 马克思经济学 瓦尔拉斯一般均衡 到马克思∀资本论# 第 2、 3 卷经由恩格斯分别于 1885 年和 1894 年整理 发表时 , 经济学 界已被以 马歇尔 ∀经济学原理# ( 1890) 为代表的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 新古典相对价格理论所统治。 然而, 这种从古典理论到新古典理论的转变却 存在着经济学领域对自身研究问题的转换 , 即完全 排除了经济制度的研究、 而只是关注于技术关系的 分析 , 其缺陷在于无法真正解释现实经济中存在的 各种总量关系。其中 , 新古典边际效用价值论的作 用是提供一种相对价格来指导资源配置 , 从而证明 在自由竞争条件下可以通过供求调整来实现商品价 格均衡, 同时数理经济学的发展为这种新古典一般 均衡分析提供了证明工具 , 但资本主义体系中最主 要的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却无法得到说明 ; 继而在新 古典边际生产力的分配理论中 , 资本、 劳动、 土地等 生产要素分别以平等的地位相互独立, 各要素根据 边际生产力原理得到自己贡献的份额, 这里不需要 总量、 也与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无关。然而, 这些都 使得居于现代主流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学脱离了真正 的历史和经济现实。就像霍奇森所言 , 稀缺不是一 种自然现象而是一种社会现象, 它取决于财产的分 配。 % %但如果忽略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中财产的分 配以及它对收入分配的作用 , 则新古典经济学就找 不到一个坚实的目标来作为其自身公理和分析的立 & 脚点 。 而且重要的是 , 即使可以不考虑社会经济 关系 , 新古典的经济理论同样也存在着自身无法克 服的障碍 , 这一点直到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 剑桥 资本争论 才被揭示出来。其间 , 罗宾逊夫人的∀生 产函数与资本理论# ( 1953) 和斯拉法的∀用商品生产
资本的总供给量与作为整体的资本的利润率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 , 马克思与凯恩斯以前的学院派有着 截然分歧。 ) 另外, 对 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还有一 个重要线索, 即对社会再生产和利润率下降规律所 表明的有效需求问题的研究 , 这与马克思价值分配 理论的讨论似乎没有过多联系; 但实际上正是问题 的结症所在 , 它联系到卡尔多的 程式化事实 和新 古典学者对之以生产函数为基础所作的解释。这里 可以用 帕西内蒂悖论 的命题来表述, 即增长率与 利润率( 收入分配 ) 是否取决于技术关系 , 同时这也 联系到凯恩斯经济学宏观经济分析的微观基础; 但 该问题与价值分配理论中的问题是相同的 , 即价值 的计量是由偏好和生产函数的技术关系决定、 还是 取决于社会关系。实际上 , 就所面对的现实问题而 言 , 无论是宏观经济的有效需求、 货币与资本市场问 题 , 还是企业组织和市场结构问题, 都与经济制度有 关或本身就是经济制度问题 , 即使是经济增长和资 源配置这些看似接近新古典技术分析的领域也不能 排除经济制度。一个突出的例子是目前以货币量值 表示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 , 新古典学者把这些统计 变量完全作为技术关系中投入 - 产出的实物量值, 而实际上这些货币量值与新古典生产函数中的实物 量值无关 , 只是表示特定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或经 济制度的运行。因此 , 排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框 架、 而仅从新古典技术分析来讨论这些问题, 就必然 会导致其逻辑体系的矛盾 , 这也正是剑桥资本争论 所揭示的问题。所以, 要排除这些矛盾, 就必须改变 其理论假设而 明确把社会关系作为经 济分析的基 础 , 通过在与主流经济学的瓦尔拉斯新古典一般均 衡的论争中, 重建古典和马克思经济学关于社会关 系假设和结论的古典一般均衡体系, 才能够得出对 现实问题更有说服力的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