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心律失常PPT课件
合集下载
常见的心律失常诊断及治疗PPT课件
力,预防心律失常。
06
心律失常的病例分享与 讨论
病例一:房颤的治疗与康复
房颤的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房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常用的药物包括抗凝药、控制心室率的药物和转复心律的药物。抗凝药如华法林、利伐沙 班等,用于预防血栓栓塞事件;控制心室率的药物如地高辛、β受体拮抗剂等,用于降低心房颤动时的心室率;转复心律的药物如 胺碘酮、心律平等,用于将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
室性早搏
总结词
室性早搏是一种心律失常,表现为心脏过早地跳动,可能 导致心悸、胸闷等症状。
药物治疗
通过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减少早搏的发生和缓解症状。 常见的药物包括美托洛尔、普罗帕酮等。
详细描述
室性早搏的症状包括心悸、胸闷、头晕等,长期室性早搏 可能导致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治疗室性早搏的方法包括 药物治疗、导管消融等。
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03
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心律失常治疗的重要 手段之一,主要通过使用抗心律 失常药物来控制症状和改善心律。
药物治疗的优点在于方便、快捷, 对于一些紧急情况如室性心动过 速或房颤等,可以迅速控制症状。
然而,药物治疗也存在一定的副 作用和风险,如可能导致心律失 常加重或引发其他类型的心律失
气短
头晕
可能出现晕厥、黑�# 常见的心律失 常诊断及治疗ppt课件
活动后出现呼吸困难、喘息等症状。
02
心律失常的诊断方法
心电图
心电图是心律失常诊断中最常用的无创性检查方法,通过记录心脏电活 动的波形,可以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心脏异常情况。
心电图可以用于心律失常的初步诊断,以及确诊后监测病情和治疗效果。
导管消融
通过导管找到引起室性早搏的异常电信号区域,消除异常 电信号,根治室性早搏。
06
心律失常的病例分享与 讨论
病例一:房颤的治疗与康复
房颤的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房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常用的药物包括抗凝药、控制心室率的药物和转复心律的药物。抗凝药如华法林、利伐沙 班等,用于预防血栓栓塞事件;控制心室率的药物如地高辛、β受体拮抗剂等,用于降低心房颤动时的心室率;转复心律的药物如 胺碘酮、心律平等,用于将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
室性早搏
总结词
室性早搏是一种心律失常,表现为心脏过早地跳动,可能 导致心悸、胸闷等症状。
药物治疗
通过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减少早搏的发生和缓解症状。 常见的药物包括美托洛尔、普罗帕酮等。
详细描述
室性早搏的症状包括心悸、胸闷、头晕等,长期室性早搏 可能导致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治疗室性早搏的方法包括 药物治疗、导管消融等。
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03
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心律失常治疗的重要 手段之一,主要通过使用抗心律 失常药物来控制症状和改善心律。
药物治疗的优点在于方便、快捷, 对于一些紧急情况如室性心动过 速或房颤等,可以迅速控制症状。
然而,药物治疗也存在一定的副 作用和风险,如可能导致心律失 常加重或引发其他类型的心律失
气短
头晕
可能出现晕厥、黑�# 常见的心律失 常诊断及治疗ppt课件
活动后出现呼吸困难、喘息等症状。
02
心律失常的诊断方法
心电图
心电图是心律失常诊断中最常用的无创性检查方法,通过记录心脏电活 动的波形,可以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心脏异常情况。
心电图可以用于心律失常的初步诊断,以及确诊后监测病情和治疗效果。
导管消融
通过导管找到引起室性早搏的异常电信号区域,消除异常 电信号,根治室性早搏。
心电图-心律失常课件
状得到缓解。
病例二
患者因窦性心动过缓出现头晕、乏 力等症状,经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 长间歇,安装起搏器后症状消失。
病例三
患者出现反复晕厥,心电图检查发 现窦性停搏,经药物治疗无效后行 起搏器植入术,术后患者未再出现 晕厥症状。
04 房性心律失常诊断与治疗 策略
房性期前收缩(房早)特点和临床意义
特点
包括窦性心律失常、期前收缩、异位 心律等。
传导阻滞
如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等。
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
心肌缺血时ST段可能压低或抬高, 心肌梗死时可能出现特征性的ST段 抬高和T波改变。
电解质紊乱与药物影响
如高钾血症、低钾血症以及某些药物 (如洋地黄)对心电图的影响等。
03 窦性心律失常诊断与处理
窦性心动过速诊断标准及处理措施
心电图-心律失常课件
目录
• 心律失常基本概念与分类 • 心电图基础知识回顾 • 窦性心律失常诊断与处理 • 房性心律失常诊断与治疗策略 • 室性心律失常诊断与处理要点 • 传导阻滞相关心律失常解读
01 心律失常基本概念与分类
心律失常定义及发病机制
心律失常定义
指心脏电活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 序的异常。
发病机制
包括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可由各种器质性心血管 病、电解质或内分泌失调、麻醉、低温、胸腔或心脏手术、 药物作用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引起,部分原因不明。
常见心律失常类型介绍
01
02
03
04
窦性心律失常
包括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 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等。
房性心律失常
包括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 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等
治疗原则及方法概述
病例二
患者因窦性心动过缓出现头晕、乏 力等症状,经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 长间歇,安装起搏器后症状消失。
病例三
患者出现反复晕厥,心电图检查发 现窦性停搏,经药物治疗无效后行 起搏器植入术,术后患者未再出现 晕厥症状。
04 房性心律失常诊断与治疗 策略
房性期前收缩(房早)特点和临床意义
特点
包括窦性心律失常、期前收缩、异位 心律等。
传导阻滞
如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等。
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
心肌缺血时ST段可能压低或抬高, 心肌梗死时可能出现特征性的ST段 抬高和T波改变。
电解质紊乱与药物影响
如高钾血症、低钾血症以及某些药物 (如洋地黄)对心电图的影响等。
03 窦性心律失常诊断与处理
窦性心动过速诊断标准及处理措施
心电图-心律失常课件
目录
• 心律失常基本概念与分类 • 心电图基础知识回顾 • 窦性心律失常诊断与处理 • 房性心律失常诊断与治疗策略 • 室性心律失常诊断与处理要点 • 传导阻滞相关心律失常解读
01 心律失常基本概念与分类
心律失常定义及发病机制
心律失常定义
指心脏电活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 序的异常。
发病机制
包括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可由各种器质性心血管 病、电解质或内分泌失调、麻醉、低温、胸腔或心脏手术、 药物作用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引起,部分原因不明。
常见心律失常类型介绍
01
02
03
04
窦性心律失常
包括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 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等。
房性心律失常
包括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 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等
治疗原则及方法概述
室性心律失常PPT课件
Isopotential map and Virtual electrograms
at RVOT ablation target
•22
靶Hale Waihona Puke 图出口处提前31ms•23
使用球囊标明激动起始处
•24
室早消融指征
频发室早>1万/24hHolter 有明显自觉症状/药物无效或不愿服药 希望根治 消融无症状性室早以预防或治疗心动过速性心肌 病( IIb ) 非频发的室早、无症状者不属适应征
•20
Ensite Aray标测系统
多电极网篮状导管 64 对电极组成 电极网具有记录和起搏功 能 根据同步记录的局部电活 动迅速判断最早激动部位
•21
RVOT Tachycardias-Problems Targeting the PVC!
ENSITE Array in RVOT
非接触式标测系统 ENSITE3000 ●在一个心跳周期内完成 标测,适用于多源性,非持续 早搏和心跳过速及血液动 力学不稳定者
洛尔)
Zipes DP, et al. Am J Cardiol. 1979; 4•41:61 Belhassen B, et al. Br Heart J. 1981;46: 679
源于左后分支 ILVT(常见)
例1
例2
例3
RBBB+ 电轴左偏
•17
ILVT
RBBB +
起
源 于 左 前 分
电
( 少
临床特点:多见于年轻人男性,发生与运动无关, 有无休止发作倾向。 ECG:QRS波一般比较窄,多为100~140 ms,RBBB+ 电轴左或右偏 EPS : 心室或心房分级递增刺激或程序刺激可诱发VT 发生机制:主要是局灶性折返(触发活动和自律性增加) 有效药物:急: 维拉帕米 ;长期:维拉帕米或硫氮卓酮,胺碘酮或素他
危重病医学(心律失常)PPT课件
心律失常。
动态心电图
长时间监测心脏电活动变化, 有助于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心律 失常。
心电信号分析
通过分析心电信号的波形、频 率等特征,对心律失常进行分 类和评估。
心脏超声
通过超声波检查心脏结构和功 能,辅助诊断心律失常。
心电图在心律失常诊断中的应用
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最常用和可靠的方法之一,能够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变化,帮 助医生判断心律失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预防
针对危重病患者心律失常的预防 ,应积极控制原发病,改善患者 的生理状况,减少心律失常的发 生风险。
治疗
危重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治疗应根 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 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非药 物治疗和电复律等。
危重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护理与监测
护理
对危重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护理应注重 观察病情变化,记录心律失常的症状 和发作频率,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
危重病患者心律失常的特点
病情严重
危重病患者通常存在严重的生理 紊乱和器官功能障碍,心律失常
可能进一步加重病情。
症状不典型
由于患者病情严重,心律失常的症 状可能不典型,容易漏诊或误诊。
治疗难度大
危重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治疗难度较 大,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如患者 的整体状况、药物副作用等。
危重病患者心律失常的预防与治疗
心律失常的病因
心血管疾病
如冠心病、心肌病、心 脏瓣膜病等,是心律失
常的主要原因之一。
内分泌失调
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 退,可引起心律失常。
电解质紊乱
药物作用
如低钾、低镁等,可影 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
性,导致心律失常。
某些药物如抗心律失常 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等,
可引起心律失常。
动态心电图
长时间监测心脏电活动变化, 有助于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心律 失常。
心电信号分析
通过分析心电信号的波形、频 率等特征,对心律失常进行分 类和评估。
心脏超声
通过超声波检查心脏结构和功 能,辅助诊断心律失常。
心电图在心律失常诊断中的应用
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最常用和可靠的方法之一,能够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变化,帮 助医生判断心律失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预防
针对危重病患者心律失常的预防 ,应积极控制原发病,改善患者 的生理状况,减少心律失常的发 生风险。
治疗
危重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治疗应根 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 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非药 物治疗和电复律等。
危重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护理与监测
护理
对危重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护理应注重 观察病情变化,记录心律失常的症状 和发作频率,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
危重病患者心律失常的特点
病情严重
危重病患者通常存在严重的生理 紊乱和器官功能障碍,心律失常
可能进一步加重病情。
症状不典型
由于患者病情严重,心律失常的症 状可能不典型,容易漏诊或误诊。
治疗难度大
危重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治疗难度较 大,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如患者 的整体状况、药物副作用等。
危重病患者心律失常的预防与治疗
心律失常的病因
心血管疾病
如冠心病、心肌病、心 脏瓣膜病等,是心律失
常的主要原因之一。
内分泌失调
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 退,可引起心律失常。
电解质紊乱
药物作用
如低钾、低镁等,可影 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
性,导致心律失常。
某些药物如抗心律失常 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等,
可引起心律失常。
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基层版)解读PPT课件
特殊人群的室性心律失常 管理
针对老年人、孕妇、儿童等特 殊人群的室性心律失常管理进 行专门阐述,提供个性化的治 疗和管理建议。
02
室性心律失常概述
定义和分类
定义
室性心律失常是指起源于心室的心律 紊乱,包括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等。
分类
根据发生机制和心电图表现,室性心 律失常可分为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尖端扭转型室 性心动过速等类型。
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 基层版)解读
汇报人:xxx
2023-12-19
CONTENTS
• 引言 • 室性心律失常概述 • 基层医疗机构在室性心律失常
管理中的角色 •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 • 特殊人群的室性心律失常管理 • 室性心律失常的并发症及预防
策略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提高室性心律失常的诊疗水平
妊娠期女性
要点一
妊娠期女性室性心律失常特点
妊娠期女性由于生理变化,如血容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 等,容易出现室性心律失常。此外,妊娠合并心脏病、高 血压等疾病也可能导致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要点二
治疗策略
针对妊娠期女性的室性心律失常,治疗策略应以保障母婴 安全为前提。对于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患者,可采取观察 或药物治疗;对于症状严重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 虑射频消融等手术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 的病情变化及胎儿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加强 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猝死的风险评估及干预措施
风险评估
根据患者的病史、家族史、心电图等检查结果,综合 评估猝死的风险。
干预措施
对于高危患者,应积极采取干预措施,如植入ICD、 进行射频消融术等,以降低猝死风险。
心律失常幻灯PPT课件
房性交界性早搏:
维拉帕米:40-80mg,每日3-4次口服。 心得安10-20mg,每日2-3次口服;倍他乐克12.5-50mg, 每日2-3次口服;氨酰心安12.5-25mg,每日2-3次口服。 胺碘酮:0.2g,每日3次口服,根据疗效减少剂量维持。 地戈辛:适用于心力衰竭伴房性早搏,常用量0.25mg, 每日1次口服。 心律平:150mg,每日3次口服
2. 查体:注意有否器质性心脏病及其它全身性疾 病,注意心脏大小,有否杂音、三音律及附 加音,有否大小循环瘀血表现等。
3. 进行必要的检查如心脏X线、超声心动图、心 电图、动态心电图、肝肾功能、电解质及T3、 T4、TSH等。
治疗对策:
1. 大多数早搏(有或无器质性心脏病), 可不给予特殊处理,主要消除引起早搏 的原因和诱因。必要时给予镇静剂及钾 盐。
➢ 口服奎尼丁、胺律酮 ➢ 同步直流电复律:效果良好。
3.Ⅰ型心房扑动可行导管射频消融术。
心房颤动
诊断要点
1.病因多见于器质性心脏(见心房扑动章节)。约 10-20%无心脏病征象,称“特发性”或“良性” 心房颤动。
2.症状:与原有心功能状态和心室率快慢有关。可 有心悸、气急、乏力、胸闷感;重者可致急性肺 水肿、心绞痛、心源性休克甚至昏厥,尤其预激 合伴房颤或原有心脏病严重者。阵发性房颤患者 自觉症状明显。心房内附壁血栓脱落可引起栓塞 症状。体征有心室率快慢不整、心音不等和脉搏 短绌。
➢发病机制:激动起源异常,激动传导异 常
心律失常病变部位分类
1.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 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性静止。
2.房性心律失常:房性过早搏动、房性心动 过速、紊乱性心房节律、心房扑动、心房 颤动。
3.房室结性心律失常:房室结性过早搏动、 房室结性心动过速、房室结自搏性心律。
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22护理课件
药物治疗护理
在药物治疗期间,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注意药物的 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种类。
非药物治疗与护理
非药物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不宜药物治疗的 患者,可采用非药物治疗,如射频消 融、植入式心脏除颤器等。
非药物治疗护理
在非药物治疗期间,需注意患者的病 情变化,观察治疗效果,及时处理并 发症和不良反应。
心内电生理检查
对复杂心律失常进行定位和机 制分析。
其他检查
如超声心动图、核素心肌灌注 显像等,可协助诊断病因。
危险分层与预后评估
危险分层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及危险因素进行分层。
预后评估
评估患者心律失常的可能发展趋势及对生命的影响。
03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与护 理
药物治疗与护理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治疗, 如利多卡因、胺碘酮等。
饮食调理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营养状况,制定个 性化的饮食方案,强调低盐、低脂、 高纤维的饮食原则。
长期管理与随访计划
01
02
03
定期随访
建立患者的随访档案,定 期进行电话或面对面的随 访,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 和生活状况。
监测与评估
指导患者进行自我监测和 评估,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并采取相应措施。
调整治疗方案
室性心律失常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室性心律失常的病因多样,主要包括心肌缺血、心肌肥厚、心肌病、电解质紊 乱等。
发病机制
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多种机制有关,包括心肌细胞膜电位异常、心肌细胞内 钙离子浓度失衡、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
02
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与评 估
临床表现与体征
在药物治疗期间,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注意药物的 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种类。
非药物治疗与护理
非药物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不宜药物治疗的 患者,可采用非药物治疗,如射频消 融、植入式心脏除颤器等。
非药物治疗护理
在非药物治疗期间,需注意患者的病 情变化,观察治疗效果,及时处理并 发症和不良反应。
心内电生理检查
对复杂心律失常进行定位和机 制分析。
其他检查
如超声心动图、核素心肌灌注 显像等,可协助诊断病因。
危险分层与预后评估
危险分层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及危险因素进行分层。
预后评估
评估患者心律失常的可能发展趋势及对生命的影响。
03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与护 理
药物治疗与护理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治疗, 如利多卡因、胺碘酮等。
饮食调理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营养状况,制定个 性化的饮食方案,强调低盐、低脂、 高纤维的饮食原则。
长期管理与随访计划
01
02
03
定期随访
建立患者的随访档案,定 期进行电话或面对面的随 访,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 和生活状况。
监测与评估
指导患者进行自我监测和 评估,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并采取相应措施。
调整治疗方案
室性心律失常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室性心律失常的病因多样,主要包括心肌缺血、心肌肥厚、心肌病、电解质紊 乱等。
发病机制
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多种机制有关,包括心肌细胞膜电位异常、心肌细胞内 钙离子浓度失衡、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
02
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与评 估
临床表现与体征
室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培训课件
室性心律失常定位原理
分左右
02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室性心律失常定位原理
定高低
初步定位病灶高低可根据下臂导联(II、III、aVF)的QRS主波方向 • 高位起源:II、III、aVF主波为正 • 底位起源:II、III、aVF主波为负 • 中部起源:II、III、aVF有正有负
03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诊断治疗
分支折返性室速(心脏正常传导系统参与)
• 左/右流出道室早/速
特
• 分支型室速
发 性
• 二尖瓣/三尖瓣室早/速
室 早
• His旁室早/速
/
速
• 心外膜室早/速
• 其它部位室早/速
03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流出道室早/速的标测与消融
RVOT与LVOT定位对比
03
01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室性心律失常的危害
为什么需要处理室性心律 失常?
心脏性猝死是最常见、最凶险的死因
01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心律失常的危害
病例: 26岁女性以心悸,易疲劳以及心功能低下入院;心脏彩超显示 扩张性心肌病及LVEF:43%; 心脏监示:24小时有25000到 56000个室性早搏。室性早搏起源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的室性早 搏(左束支传导阻滞 , inferior axis)。
分左右
02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室性心律失常定位原理
定高低
初步定位病灶高低可根据下臂导联(II、III、aVF)的QRS主波方向 • 高位起源:II、III、aVF主波为正 • 底位起源:II、III、aVF主波为负 • 中部起源:II、III、aVF有正有负
03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诊断治疗
分支折返性室速(心脏正常传导系统参与)
• 左/右流出道室早/速
特
• 分支型室速
发 性
• 二尖瓣/三尖瓣室早/速
室 早
• His旁室早/速
/
速
• 心外膜室早/速
• 其它部位室早/速
03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流出道室早/速的标测与消融
RVOT与LVOT定位对比
03
01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室性心律失常的危害
为什么需要处理室性心律 失常?
心脏性猝死是最常见、最凶险的死因
01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心律失常的危害
病例: 26岁女性以心悸,易疲劳以及心功能低下入院;心脏彩超显示 扩张性心肌病及LVEF:43%; 心脏监示:24小时有25000到 56000个室性早搏。室性早搏起源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的室性早 搏(左束支传导阻滞 , inferior axis)。
《心律失常的心电图》PPT课件
室性早搏
心电图显示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QRS波群,之后有正常T波和U波。
室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显示连续三个或以上的室性早搏,QRS波群畸形且连续出现,T波与U波 形态异常。
04
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治疗
心律失常的诊断方法
心电图
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变化,发现心律失 常的存在。
心电信号分析
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心电信号进行自动分析 和诊断。
病例二:房颤的心电图表现及治疗
总结词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心电图表现具有特征性,治疗方式多样。
详细描述
房颤的心电图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不同的f波,R-R间期不规律。治疗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 具体情况选择药物治疗、导管消融、外科手术等不同方式。同时,患者还需要注意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 、控制体重等。
病例三:室性早搏的心电图表现及预防
总结词
室性早搏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心电图表现具有特征性,预防措施包括改善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
详细描述
室性早搏的心电图表现为在正常的QRS波群之前出现一个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QRS波群,其前无P波 。预防室性早搏的措施包括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等,以及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 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同时,对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动态心电图
长时间监测心脏电活动,有助于发现短暂 和偶发的心律失常。
心脏超声
通过超声波检查心脏结构和功能,辅助诊 断心律失常的原因。
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
01 药物治疗
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来控 制心律失常的症状。
03 非药物治疗
包括电复律、导管消融和
起搏器植入等。
02 生活方式调整
心电图显示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QRS波群,之后有正常T波和U波。
室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显示连续三个或以上的室性早搏,QRS波群畸形且连续出现,T波与U波 形态异常。
04
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治疗
心律失常的诊断方法
心电图
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变化,发现心律失 常的存在。
心电信号分析
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心电信号进行自动分析 和诊断。
病例二:房颤的心电图表现及治疗
总结词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心电图表现具有特征性,治疗方式多样。
详细描述
房颤的心电图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不同的f波,R-R间期不规律。治疗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 具体情况选择药物治疗、导管消融、外科手术等不同方式。同时,患者还需要注意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 、控制体重等。
病例三:室性早搏的心电图表现及预防
总结词
室性早搏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心电图表现具有特征性,预防措施包括改善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
详细描述
室性早搏的心电图表现为在正常的QRS波群之前出现一个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QRS波群,其前无P波 。预防室性早搏的措施包括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等,以及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 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同时,对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动态心电图
长时间监测心脏电活动,有助于发现短暂 和偶发的心律失常。
心脏超声
通过超声波检查心脏结构和功能,辅助诊 断心律失常的原因。
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
01 药物治疗
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来控 制心律失常的症状。
03 非药物治疗
包括电复律、导管消融和
起搏器植入等。
02 生活方式调整
室性心律失常课件
发症。
镜进行手术,创伤小、恢复快。
03
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与日常 护理
预防措施
01
02
03
04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以便早 期发现心律失常。
控制慢性疾病
积极治疗和控制高血压、冠心 病、心肌炎等慢性疾病,预防
其引发心律失常。
避免诱发因素
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烟 酒刺激等诱发心律失常的因素
。
合理用药
06
结语
室性心律失常的挑战与前景
挑战
室性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诊断和治疗仍面临许多挑战,如准确诊断的 难度、药物治疗的局限性和复发率高等。
前景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手段也在不断发展和完 善。新型的器械治疗和基因治疗等手段正在逐步应用于临床,有望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
05
案例分析
典型病例介绍
患者基本信息
病史
症状
患者年龄58岁,男性, 因反复心悸、胸闷就诊。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 长期服用降压药,控制
情况良好。
心悸、胸闷、气短,偶 有头晕、黑矇。
体征
心率增快,心尖部可闻 及奔马律。
治疗过程与效果
治疗
在明确诊断后,给予患者胺碘酮治疗, 控制心律失常。同时调整降压药,控 制血压在正常范围内。
诊断
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心电图检查,通过心电图可明确心律失常的类 型、发生机制及病因。同时,心脏超声、心肌酶学等检查也有助于诊断和鉴别 诊断。
02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室性心律失常的常见治疗方法之一,主要通过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来控 制症状和改善心律。
危重病医学(心律失常)PPT课件
影像学诊断对于心律失常的诊 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尤其对于一些结构性心脏病引 起的心律失常。
影像学诊断还可以提供心脏血 流动力学的信息,有助于评估 心律失常对心脏功能的影响。
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诊断包括血液检查、代谢 检查等,可以了解患者的全身状
况和相关生化指标。
实验室诊断对于心律失常的诊断 和病因的判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 值,尤其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心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病例二:房颤的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总结词
房颤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以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详细描述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都是常用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包括使用抗 凝剂、控制心率的药物等,以降低并发症的风险。非药物治疗包括导管消融、外科手术等,对于药物 治疗无效或症状严重的患者,可以考虑非药物治疗。
律失常患者。
心理康复
对于因心理因素导致的心律失常, 进行心理康复治疗也是必要的。
患者教育和生活方式调整
患者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心律失常的基本知识、预防和管理方法, 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和意识。
生活方式调整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指导其调整生活方式,如适当运动、 保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等。
05 心律失常的病例分析
律失常。
实验室诊断还可以帮助医生评估 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为制定治
疗方案提供依据。
03 心律失常的治疗
药物治疗
抗心律失常药物
用于控制心律失常症状,如胺碘 酮、利多卡因等。
抗凝药物
用于预防血栓形成,如华法林、低 分子量肝素等。
其他药物
如β受体拮抗剂、钙通道拮抗剂等, 用于改善心脏功能和缓解症状。
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分层与处理课件
02 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分层
根据发作频率分层
低危
高危
室性心律失常发作频率较低,一般不 影响正常生活,建议通过适当的生活 方式调整进行改善。
室性心律失常发作频率很高,可能严 重影响正常生活,需要立即就医并进 行紧急处理。
中危
室性心律失常发作频率较高,可能对 正常生活产生一定影响,需要医生进 行评估,确定是否需要药物治疗。
病例二:冠心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总结词 冠心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多发于 中老年人群。
详细描述 患者通常存在冠状动脉疾病,同时出现室性心律失常的症 状,如心悸、胸闷等。诊断时需要进行心电图检查,以确 定心律失常的具体类型。
治疗建议 对于冠心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治疗的主要目标是改善心 肌缺血、控制心室率等。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导管消 融等。
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 分层与处理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室性心律失常概述 • 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分层 • 室性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 • 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 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与控制 • 室性心律失常的病例分析
01 室性心律失常概述
定义与分类
01
室性心律失常是指起源于心室的 心律紊乱,包括室性早搏、室性 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
药物治疗原则
纠正病因和诱因
首先需要针对室性心律失常的病 因和诱因进行治疗,如纠正电解
质紊乱、治疗心脏疾病等。
减轻症状
药物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减轻室性心 律失常的症状,如心悸、胸闷等。
降低风险
对于有严重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病人, 药物治疗还需要降低室性心律失常 的风险,预防恶性事件的发生。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详细描述
心律失常-ppt课件
32
室性期前收缩处理(1)
• 无器质性心脏病室性期前收缩的治疗 一般无需治疗。症状明显者以消除症状为主,包括戒除吸烟、
酒、咖啡、浓茶等刺激,改善缺氧,纠正电解质紊乱因素,治疗 以β受体阻滞剂为主
33
室性期前收缩的处理(2)
需要紧急处理的室性期前收缩: 急性心肌缺血或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头24小时内
40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 是一类以折返为发生机制的心律失常的总称 • 根据折返的部位分为4种,其中后二者占90%以上
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 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 房室折返性内心动过速(AVRT)
56
室扑室颤
(ventricular flutter and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 为致命性心律失常 • 临床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抽搐,呼吸停
止甚至死亡,无血压、脉搏,无心音 • 病因同室速 • 除颤,ICD置入
57
扭转性室速 室速
58
59
• 室扑:呈正弦波图形,频率200~300 bpm • 室颤:波形、振幅与频率极不规则的颤动波
48
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
心房纤颤伴室内传导差异 特征: 1.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 一、形态不同、间隔不等 的F波,频率为350~600 次/分 2.R-R间期绝对不等,心 室率快 3.部分短R-R‘QRS有变形, 无类代偿期
49
50
51
心房扑动的治疗
• 为右心房内大折返环所致 • 控制心室率:洋地黄、Ⅱ、Ⅳ类药物 • 终止:超速抑制、电转复、奎尼丁、心律平 • 预防:奎尼丁、心律平、胺碘酮 • 治愈:RFCA
室性期前收缩处理(1)
• 无器质性心脏病室性期前收缩的治疗 一般无需治疗。症状明显者以消除症状为主,包括戒除吸烟、
酒、咖啡、浓茶等刺激,改善缺氧,纠正电解质紊乱因素,治疗 以β受体阻滞剂为主
33
室性期前收缩的处理(2)
需要紧急处理的室性期前收缩: 急性心肌缺血或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头24小时内
40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 是一类以折返为发生机制的心律失常的总称 • 根据折返的部位分为4种,其中后二者占90%以上
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 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 房室折返性内心动过速(AVRT)
56
室扑室颤
(ventricular flutter and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 为致命性心律失常 • 临床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抽搐,呼吸停
止甚至死亡,无血压、脉搏,无心音 • 病因同室速 • 除颤,ICD置入
57
扭转性室速 室速
58
59
• 室扑:呈正弦波图形,频率200~300 bpm • 室颤:波形、振幅与频率极不规则的颤动波
48
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
心房纤颤伴室内传导差异 特征: 1.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 一、形态不同、间隔不等 的F波,频率为350~600 次/分 2.R-R间期绝对不等,心 室率快 3.部分短R-R‘QRS有变形, 无类代偿期
49
50
51
心房扑动的治疗
• 为右心房内大折返环所致 • 控制心室率:洋地黄、Ⅱ、Ⅳ类药物 • 终止:超速抑制、电转复、奎尼丁、心律平 • 预防:奎尼丁、心律平、胺碘酮 • 治愈:RFCA
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治疗指南PPT课件
05
心律失常的并发症与预防
心律失常与心脏猝死
心脏猝死风险增加
01
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心脏猝死风险显著增加,特别是室性心律失
常。
早期识别与干预
02
通过心电图等监测手段早期发现心律失常,并采取相应的干预
措施,以降低心脏猝死风险。
植入式心脏除颤器(ICD)
03
对于高危患者,植入ICD可有效预防心脏猝死事件的发生。
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
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类别
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分为四类, 包括钠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
、钾通道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 。
药物选择原则
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症状的严重 程度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选择合 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注意事项
在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需密切 关注患者的心电图变化、肝功能、 肾功能等指标,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
病例二:房颤的抗凝治疗策略
诊断方法
通过心电图检查,发现心房颤动波形,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行诊断。
抗凝治疗策略
根据患者的CHADS2评分,评估患者卒中风险。对于高风险患者,应选用华法林进行抗凝 治疗,并定期监测INR值。对于低风险患者,可选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如达比加群、利 伐沙班等。
注意事项
在抗凝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凝血功能,防止出血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应注意与 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影响抗凝效果。
心律失常与脑卒中
房颤与脑卒中
房颤是引发脑卒中的重要 原因之一,房颤患者发生 脑卒中的风险增加5倍。
抗凝治疗
对于房颤患者,合理的抗 凝治疗是预防脑卒中的关 键措施。
左心耳封闭术
对于不适宜长期抗凝治疗 的患者,左心耳封闭术是 一种有效的预防脑卒中的 手段。
《室性心律失常》课件
射频消融术:通过射频能量破坏异 常心律的起源点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改善 心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心脏起搏器:用于控制心率,改善 心脏功能
手术适应症: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 手术方法:射频消融术、冷冻消融术、激光消融术等 手术风险:心律失常复发、心脏损伤、心包积液等 术后护理:定期复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等
室性心律失常
汇报人:
目录
添加目录标题
室性心律失常的基 本概念
室性心律失常的病 因
室性心律失常的诊 断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 疗
室性心律失常的预 防与保健
添加章节标题
室性心律失常的基 本概念
室性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室性起搏点(心室)发生异常电活动,导致心律失常。 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室性颤动等类型。 室性心律失常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等。 室性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心悸、胸痛、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心源性猝死。
定期进行体检, 及时发现并治疗 相关疾病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 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作息等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相关疾 病
避免过度劳累、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如低盐、低脂、 高纤维等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 疫力
遵医嘱服用药物,定期复查,及时调整 治疗方案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心律失常 遵医嘱服用药物,如抗心律失常药物、降压药等,并定期复查药物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导管消融治疗
少部分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或左心室后间隔的频发室性期前收缩,若病人症状明显,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不佳,或不能耐受药物治疗,且 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可考虑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率较高。起源于其他部位的单形性室性期前收缩,亦可射频消融治疗,但成功率较低。
室性心动过速
• 1. 概 念 : 简 称 室 速 , 是起源于希氏束分支以下的特殊传导系统或者心室肌的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异位 心搏。及时正确地判断和治疗室速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鉴别诊断
室性心动过速与室上性心动过速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的心电图表现十分相似,两者的临床意义 与处理截然不同,因此应注意鉴别。
心电生理检查
心电生理检查对确立室速的诊断有重要价值。若能在心动过速发作时记录到 希氏束波(H),通过分析希氏束波开始至心室波(V)开始的间期(HV间 期),有助于室上速与室速的鉴别。室上速的HV间期应大于或等于窦性心律 时的HV间期,室速的HV间期小于窦性HV间期或为负值(因心室冲动通过希 氏束浦肯野系统逆传)。由于导管位置不当或希氏束波(H)被心室波掩盖, 则无法测定HV间期。心动过速发作期间,施行心房超速起搏,如果随着刺激 频率的增加,QRS波群的频率相应增加,且形态变为正常,说明原有的心动 过速为室速。
心电图特征
①3个或以上的室性期前收缩连续出现; ②心室率常为100-250次/分; 节律规则或略不规则; ④心房独立活动与QRS波无固定关系,形成室房分离; ⑤偶可见心室激动逆传夺获心房。 心室夺获与室性融合波:室速发作时少数室上性冲动可下 传心室,产生心室夺获,表现为在P波之后,提前发生一 次正常的QRS波。室性融合波的QRS波形态介于窦性与 异位心室搏动,其意义为部分夺获心室。心室夺获与室性 融合波的存在对确立室性心动过速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按室速发作时QRS波的形态,可将室速区分为单形性室速 和多形性室速,QRS主波方向呈交替变换者称双向性室速。
(二)器质性心脏病
器质性心脏病合并心功能不全者,原则上只处理心脏本身疾病,不必应用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药物。若症状明显,可选用β受体阻滞剂、 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和胺碘酮等。急性心肌缺血或梗死合并室性期前收缩病人,首选再灌注治疗,不主张预防性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如果实施再灌注治疗前已出现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可应用β受体阻滞剂,并纠正诱因,尤其是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镁血 症。避免使用IA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尽管其能有效减少室性期前收缩,但由于药物本身具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可能使总死亡率和猝死的风险增 加。
(一)无器质性心脏病
室性期前收缩不会增加此类病人发生心脏性死亡的危险性,因此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轻微者,不必药物治疗。若病人症状明显,治疗以消除 症状为目的。应特别注意对病人作好耐心解释和关心,说明这种情况的良性预后,减轻病人的焦虑与不安,避免诱发因素,如吸烟、咖啡、应 激等。药物宜选用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和普罗帕酮等,中成药如参松养心胶囊、稳心颗粒等亦具有减少期前收缩和减轻症 状的作用。二尖瓣脱垂病人发生室性期前收缩,仍遵循上述原则,可首先给予β受体阻滞剂。
• 2.病因:室速常发生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病人。最常见为冠心病,其次是心肌病、心力衰竭、二尖瓣 脱垂、心瓣膜病等,其他病因包括代谢障碍、电解质紊乱、长QT间期综合征等。室速偶可发生在无 器质性心脏病者,称为特发性室速。其多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右室特发性室速)、左心室间隔部 (左室特发性室速)和主动脉窦部。少部分室速与遗传因素有关,又称为离子通道病,如长QT间期 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
治疗
首先应决定哪些病人应给予治疗。目前除了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以外,尚未能证实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能降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同时抗心 律失常药物本身亦会导致或加重原有的心律失常。目前对于室速的治疗,一般遵循的原则是:无器质性心脏病病人发生非持续性室速,如无症 状或血流动力学影响,处理原则与室性期前收缩相同;有器质性心脏病或有明确诱因者应首先给予针对性治疗;持续性室速发作,无论有无器 质性心脏病,均应给予治疗。
• 3.临床表现:症状:视发作时心室率、持续时间、基础心脏病变和心功能状况不同而异。非持续性 室速(发作时间短于30秒,能自行终止)的病人通常无症状。持续性室速(发作时间超过30秒,需 药物或电复律始能终止)常伴有明显血流动力学障碍与心肌缺血。临床症状包括低血压、少尿、气促、 心绞痛、晕厥等。部分多形性室速、尖端扭转型室速发作后很快蜕变为心室颇动,导致心源性晕厥、 心脏骤停和猝死。体征:听诊心律可轻度不规则,第一、二心音分裂,收缩期血压随心搏变化。
心脏病病人均可发生室性期前收缩。正常人发生室性期前收缩的机会随年龄的 增长而增加。心肌炎、缺血、缺氧、麻醉和手术均可使心肌受到机械、电、化学性刺激而发生室性期前 收缩。洋地黄、奎尼丁、三环类抗抑郁药中毒发生严重心律失常之前常先有室性期前收缩出现。电解质 紊乱(低钾、低镁等)、精神不安、过量烟、酒、咖啡亦能诱发室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常见于高 血压、冠心病、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与二尖瓣脱垂病人。 2.临床表现:症状:室性期前收缩常无特异性症状,且是否有症状或症状的轻重程度与期前收缩的频 发程度无直接相关。病人一般表现为心悸、心跳或“停跳”感,类似电梯快速升降的失重感或代偿间歇 后有力的心脏搏动,可伴有头晕、乏力、胸闷等症状。严重器质性心脏疾病者,长时间频发室性期前收 缩可产生心绞痛、低血压或心衰等。体征:室性期前收缩后出现较长的停歇,且室性期前收缩的第二 心音强度减弱,仅能听到第一心音。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心电图特征
①提前发生的QRS波群,时限常超过0.12秒、宽大畸形; ②ST段与T波的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 ③室性期前收缩与其前面的窦性搏动之间期(称为配对间 期)恒定,后可出现完全性代偿间歇。
治疗
首先应对病人室性期前收缩的类型、症状及其原有心脏病变作全面的了解;然后根据不同的临床状况决定是否给予治疗,采取何种方法治疗以 及确定治疗的终点。
少部分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或左心室后间隔的频发室性期前收缩,若病人症状明显,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不佳,或不能耐受药物治疗,且 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可考虑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率较高。起源于其他部位的单形性室性期前收缩,亦可射频消融治疗,但成功率较低。
室性心动过速
• 1. 概 念 : 简 称 室 速 , 是起源于希氏束分支以下的特殊传导系统或者心室肌的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异位 心搏。及时正确地判断和治疗室速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鉴别诊断
室性心动过速与室上性心动过速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的心电图表现十分相似,两者的临床意义 与处理截然不同,因此应注意鉴别。
心电生理检查
心电生理检查对确立室速的诊断有重要价值。若能在心动过速发作时记录到 希氏束波(H),通过分析希氏束波开始至心室波(V)开始的间期(HV间 期),有助于室上速与室速的鉴别。室上速的HV间期应大于或等于窦性心律 时的HV间期,室速的HV间期小于窦性HV间期或为负值(因心室冲动通过希 氏束浦肯野系统逆传)。由于导管位置不当或希氏束波(H)被心室波掩盖, 则无法测定HV间期。心动过速发作期间,施行心房超速起搏,如果随着刺激 频率的增加,QRS波群的频率相应增加,且形态变为正常,说明原有的心动 过速为室速。
心电图特征
①3个或以上的室性期前收缩连续出现; ②心室率常为100-250次/分; 节律规则或略不规则; ④心房独立活动与QRS波无固定关系,形成室房分离; ⑤偶可见心室激动逆传夺获心房。 心室夺获与室性融合波:室速发作时少数室上性冲动可下 传心室,产生心室夺获,表现为在P波之后,提前发生一 次正常的QRS波。室性融合波的QRS波形态介于窦性与 异位心室搏动,其意义为部分夺获心室。心室夺获与室性 融合波的存在对确立室性心动过速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按室速发作时QRS波的形态,可将室速区分为单形性室速 和多形性室速,QRS主波方向呈交替变换者称双向性室速。
(二)器质性心脏病
器质性心脏病合并心功能不全者,原则上只处理心脏本身疾病,不必应用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药物。若症状明显,可选用β受体阻滞剂、 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和胺碘酮等。急性心肌缺血或梗死合并室性期前收缩病人,首选再灌注治疗,不主张预防性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如果实施再灌注治疗前已出现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可应用β受体阻滞剂,并纠正诱因,尤其是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镁血 症。避免使用IA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尽管其能有效减少室性期前收缩,但由于药物本身具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可能使总死亡率和猝死的风险增 加。
(一)无器质性心脏病
室性期前收缩不会增加此类病人发生心脏性死亡的危险性,因此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轻微者,不必药物治疗。若病人症状明显,治疗以消除 症状为目的。应特别注意对病人作好耐心解释和关心,说明这种情况的良性预后,减轻病人的焦虑与不安,避免诱发因素,如吸烟、咖啡、应 激等。药物宜选用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和普罗帕酮等,中成药如参松养心胶囊、稳心颗粒等亦具有减少期前收缩和减轻症 状的作用。二尖瓣脱垂病人发生室性期前收缩,仍遵循上述原则,可首先给予β受体阻滞剂。
• 2.病因:室速常发生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病人。最常见为冠心病,其次是心肌病、心力衰竭、二尖瓣 脱垂、心瓣膜病等,其他病因包括代谢障碍、电解质紊乱、长QT间期综合征等。室速偶可发生在无 器质性心脏病者,称为特发性室速。其多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右室特发性室速)、左心室间隔部 (左室特发性室速)和主动脉窦部。少部分室速与遗传因素有关,又称为离子通道病,如长QT间期 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
治疗
首先应决定哪些病人应给予治疗。目前除了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以外,尚未能证实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能降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同时抗心 律失常药物本身亦会导致或加重原有的心律失常。目前对于室速的治疗,一般遵循的原则是:无器质性心脏病病人发生非持续性室速,如无症 状或血流动力学影响,处理原则与室性期前收缩相同;有器质性心脏病或有明确诱因者应首先给予针对性治疗;持续性室速发作,无论有无器 质性心脏病,均应给予治疗。
• 3.临床表现:症状:视发作时心室率、持续时间、基础心脏病变和心功能状况不同而异。非持续性 室速(发作时间短于30秒,能自行终止)的病人通常无症状。持续性室速(发作时间超过30秒,需 药物或电复律始能终止)常伴有明显血流动力学障碍与心肌缺血。临床症状包括低血压、少尿、气促、 心绞痛、晕厥等。部分多形性室速、尖端扭转型室速发作后很快蜕变为心室颇动,导致心源性晕厥、 心脏骤停和猝死。体征:听诊心律可轻度不规则,第一、二心音分裂,收缩期血压随心搏变化。
心脏病病人均可发生室性期前收缩。正常人发生室性期前收缩的机会随年龄的 增长而增加。心肌炎、缺血、缺氧、麻醉和手术均可使心肌受到机械、电、化学性刺激而发生室性期前 收缩。洋地黄、奎尼丁、三环类抗抑郁药中毒发生严重心律失常之前常先有室性期前收缩出现。电解质 紊乱(低钾、低镁等)、精神不安、过量烟、酒、咖啡亦能诱发室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常见于高 血压、冠心病、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与二尖瓣脱垂病人。 2.临床表现:症状:室性期前收缩常无特异性症状,且是否有症状或症状的轻重程度与期前收缩的频 发程度无直接相关。病人一般表现为心悸、心跳或“停跳”感,类似电梯快速升降的失重感或代偿间歇 后有力的心脏搏动,可伴有头晕、乏力、胸闷等症状。严重器质性心脏疾病者,长时间频发室性期前收 缩可产生心绞痛、低血压或心衰等。体征:室性期前收缩后出现较长的停歇,且室性期前收缩的第二 心音强度减弱,仅能听到第一心音。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心电图特征
①提前发生的QRS波群,时限常超过0.12秒、宽大畸形; ②ST段与T波的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 ③室性期前收缩与其前面的窦性搏动之间期(称为配对间 期)恒定,后可出现完全性代偿间歇。
治疗
首先应对病人室性期前收缩的类型、症状及其原有心脏病变作全面的了解;然后根据不同的临床状况决定是否给予治疗,采取何种方法治疗以 及确定治疗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