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独立货币政策的框架(doc 30)
现代货币政策框架
现代货币政策框架
现代货币框架是指国家央行制定与执行货币的一系列机制和工具。
现代货币框架通常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1. 目标:央行设定的货币目标通常包括价格稳定、经济增长和就业市场稳定等。
央行通常会制定目标通胀率,例如2%左右,作为价格稳定的目标。
2. 信息收集与分析:央行需要收集和分析各种经济数据,例如通胀率、GDP增长率、就业率等,以了解经济的状况和趋势。
这些信息对央行决策制定至关重要。
3. 工具:央行通过调整货币工具来影响经济状况。
主要的货币工具包括利率调控、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和外汇干预等。
- 利率调控:央行通过改变基准利率(例如利率或存款利率)来影响市场利率水平,进而对资金供求、投资和消费等产生影响。
- 公开市场操作:央行通过购买或出售国债等金融资产,来改变市场上的流动性,进而影响短期利率水平。
- 存款准备金率:央行可以通过调整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
- 外汇干预:央行可以通过购买或出售外汇市场上的外汇来影响本国货币的汇率水平。
4. 反周期调节:央行利用货币调整经济周期的起伏。
在经济繁荣时期,央行可能会通过加息来抑制通胀和防止经济过热;而在经济衰退时期,央行可能会通过降息或增加流动性来刺激经济增长。
5. 透明度与沟通:央行需要与市场参与者和公众沟通和解释其货币的决策和预期,以维护市场的稳定性和信心。
总体而言,现代货币框架旨在通过央行的调节手段和工具,实现价格稳定、经济增长和就业市场稳定等目标,并为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支持。
中国的货币政策框架
中国的货币政策框架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货币政策框架也成为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在中国的货币政策框架中,有哪些特点和制度的机制呢?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来探讨这个话题。
宏观审慎政策在货币政策框架中,宏观审慎政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主要是指通过市场监管,来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健康。
因此,在中国,央行扮演了宏观审慎监管的角色,通过央行的风险监测系统,来评估金融机构的风险和资本充足率等方面的指标,以保证金融市场的健康。
汇率政策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外汇储备也增加了。
因此,汇率政策也成为了货币政策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方面,中国实行的是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
这意味着,央行会通过一定的政策来控制人民币对其他货币的汇率波动,以适应市场需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货币政策框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通俗地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就是指货币政策如何将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转化为实际经济活动的变化。
在中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主要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来实现。
例如,央行通过调节短期市场利率,以影响长期市场利率,从而对实体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量化工具实施货币政策的过程中,量化工具的使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个方面,央行主要包括利率政策、公开市场操作、准备金制度等。
利率政策主要是指央行通过调整市场利率、贷款利率等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的量。
而公开市场操作则是指央行通过买卖国债等金融工具,来调节市场上的流动性。
准备金制度则是指央行通过规定金融机构需要持有的准备金比率,来控制货币供给量。
结语总的来说,中国的货币政策框架是比较完整的。
它不仅包括了宏观审慎政策、汇率政策等重要组成部分,还有针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完善。
同时,央行也采用了多种量化工具来实施货币政策。
这一切都为中国经济的稳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但是,也要注意到,这些政策和机制的实施,还需要不断的调整和完善。
只有不断改进和健全化,才能更好地支持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整体利益的实现。
央行三大货币政策
央行三大货币政策(三大法宝)2010-06-11 17:36:18| 分类:经济|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我们国家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也是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分别是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货币政策由国家中央银行制定并实施,中央银行是一个独立于政府之外,但又是政府的一个机构(政府理财机构),却又不完全听命于政府。
中央银行控制着货币的供给,也就是说中央银行在控制着货币供给的水龙头,打开水龙头这个钱就从而流出来,如果拧紧的话,这个钱就收走。
水龙头怎么打开的?靠的就是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
1. 存款准备金政策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的机构制定的存款规定,即存款准备金率,强制地要求商业银行等货币存款机构按规定比例上缴法定存款准备金。
当我们把钱存进商业银行的时候,如果法定准备金是10%,假如我们存100块钱,商业银行有90块钱可以贷出去,10块钱要交中央银行;法定准备金是5%的话,商业银行可以贷出95块钱,剩余5块钱必须交中央银行。
这上缴到中央银行的10块钱与5块钱是用来做什么的呢?它是以防商业银行出现信贷危机时。
当商业银行不能提供客户所需取回的存款时,商业银行可以向中央银行贷款,所以法定存款准备金就是商业银行上缴到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就成了商业银行的银行。
那么中央银行是如何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来调节市场的呢?如果我们拧紧了水龙头,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比如中央银行觉得经济有点太热了,放的款太多了,要产生通货膨胀,甚至通货膨胀太高了,它准备拧紧水龙头的时候,你们想从5%-10%的时候,或者是10%-15%的时候,如果升了10%,是不是原来带95块钱现在只能带85块钱了。
可是银行已经把钱贷出去了,银行就按照原来的法定准备金率,把钱都已经贷出去了,以前比如有一个亿,我按照这个数已经贷了,一个亿的95%,可以贷多少?九千五百万。
你现在可以贷多少?八千五百万,要收回多少钱?这时你要企业中必须赶快把钱收回来,我必须交中央银行。
货币政策和货币政策框架
货币政策和货币政策框架货币政策又称货币调控,是国家制定的一种宏观经济调节工具,旨在改变经济运行的总量特征,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货币政策的实施与货币政策框架息息相关,该框架对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将从货币政策和货币政策框架两个方面探讨中国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的基本任务和实施要求货币政策的基本任务是通过改变货币供给和利率等手段,调控和影响经济活动,保持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和调节经济周期。
货币政策实施要求应遵循“适度”、“稳健”和“灵活”。
适度指货币政策要以适度的放松或收紧为主,调节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度,避免货币政策制约经济的产出、就业和物价稳定。
稳健指货币政策应当以维护货币信用和增强金融风险防范为出发点,坚持密切监控全面货币金融风险发展动态,推动金融业深化改革,提高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灵活指货币政策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经济的适应性,使经济适应不同的内外部冲击,包括促进经济复苏和增长,应对外部冲击等。
二、货币政策框架的演变历程货币政策框架是国家主管部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一系列规范和机制。
中国的货币政策框架经过了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单一政策极其简单的现代货币政策框架的发展过程。
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改革开始后,中国政府在推进市场化和经济改革的同时,逐步建立和完善了货币政策框架。
1994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中国银行法实施条例》,为中国货币政策框架奠定基础。
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再次出台《货币政策实施报告》,明确人民银行全权制定货币政策,重大货币政策的实行需报国务院备案。
2004年,人民银行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规定了人民银行制订并实施货币政策的职责与权利,规范了货币政策制定的程序和实施的方式。
三、当前中国货币政策的特点及趋势当前中国货币政策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货币供应量(M2)保持比较稳定,货币种类(M0、M1、M2)具有适宜的比例关系;2、利率市场化趋势明显,贷款基准利率、存款基准利率已经放开,LPR已经成为定价基准;3、资本市场不断发展,货币政策和股市、债券市场的关系更加密切。
中国的货币政策框架.
b.第二种主张是以利率为中介目标。持这种主张的学 者大多数认为,冃前以利率为中介冃标的条件还不 是很成熟,但是,应该积极推动利率市场化及其他 相关改革,为中介目标顺利地转向利率创造条件。 也有学者认为现在就可以试着以利率为中介目标。
※实际上,利率充其量只能作为操作目标,而不能 作为中介目标(名义锚)。
I
右上倾斜的总供给曲线的存在为稳定币值和经济增长双 重目标选择提供了基础(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2013-7-8
向右上倾斜的总供给曲线的不确定性及不稳定性的存在, 是双重目标选择基于以上必要条件上的一个充分条件O
目标制的充分必要条件在我国存在:
1倾斜的总供给曲线在我国存在
2总供给曲线不稳定,也有测量上的不确定性 大量文献实证分析了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 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它们之间存在协整关 系,但协整方程不唯一。这说明我国总供给曲 线不稳定或者有测量上的不确定性。
大部分学者和专家都认为对货币政策目标的这种界定 “在本质上是坚持维护币值稳定单一目标的”.但 是,也有些学者认为这有双目标的性质.
实际上操作中,我国货币政策受到了 “多目标约 束”-
2013-7-8
1. 2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应该是什么?
①
理论依据:货币政策“中性理论”、动态不一致性 问題,货币政策诸目标之间难以协调.
优点,
a.限制了央行机会主义行为
b.提供了稳定低通货膨胀预期的好机制
C.汇率作为名义锚,简单清晰,便于公众理解不足之处:
导致国内货币政策独立性的散失 使本国货币易受到投机攻击
消除了外汇市场所能提供的关于货币政策相对其 基准位置的状态的信息
2013-7-8
士货币目标制(货币盯住制)
中国货币政策
中国货币政策具有中国特色的稳健的货币政策是1998年以后逐渐形成的。
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其含义是指: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在提高贷款质量的前提下,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中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形成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提法,它讲的是制定货币政策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它不同于经济学教科书关于货币政策操作层面的提法(如“宽松的”、“中性的”或“紧缩的”货币政策)。
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稳定币值目标相联系,它包含既防止通货紧缩又防止通货膨胀两方面的要求,它不妨碍根据经济形势需要对货币政策实行或扩张、或紧缩的操作。
中央提出稳健货币政策的背景主要有这样几方面:一是经过90年代初的房地产和开发区热,到1997、1998年,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问题已相当突出,当时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面临化解金融风险和防范出现新的更严重金融风险的重要任务;二是当时尽管社会总需求不足的矛盾已经暴露,但是最突出的还是结构性问题,实际有效贷款需求不足;三是由于过去我们长期实行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制,企业高负债经营,自有资金比例很低,再继续大幅度增加贷款,不良贷款问题会更加突出;四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本身包括了对货币政策的运用,财政增发国债,银行参与购买,其本身就包含了运用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增长的内容。
1998年以来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货币信贷总量平稳增长。
1998~2001年,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幅基本控制在14%~15%之间,与过去一些年代货币和信贷大起大落相比,近几年我们终于把货币信贷的增长调控得比较平稳了。
二是信贷结构有了大幅度的调整。
在一系列信贷政策的推动下,个人住房贷款、基础设施贷款和农业贷款比重大幅度上升,在当年贷款新增额中上述三项贷款大体占七成,信贷结构的这种调整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
三是保持了国内金融稳定和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中国货币政策发展历程
中国货币政策发展历程
中国货币政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时期。
以下是中国货币政策的主要发展阶段:
1.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年-1978年):在这个时期,中国实
行了计划经济体制,货币政策主要以控制物价为主要目标。
人民币被严格管理,外汇管理严格,货币供应受到计划经济的调控。
2. 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1994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
推进,中国开始逐步引入市场经济机制,货币政策也开始逐渐转向以宏观调控为主。
人民币汇率开始逐渐市场化,并推出了金融市场改革,如发行人民银行票据和人民币债券等。
3. 经济改革与金融改革时期(1994年-2008年):在这个时期,中国加强了宏观调控,实施了稳健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
人民银行改变了货币政策工具,开始使用利率政策来调节货币供应和需求。
4. 金融危机后的货币政策调整(2008年至今):全球金融危
机发生后,中国采取了一系列货币政策措施来应对经济放缓的问题。
这些措施包括降低利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加大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等。
同时,中国还逐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加强了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与影响力。
需要注意的是,货币政策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受到国内外经济形势、政策环境以及国家发展目标的影响。
随着中国经
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经济的变化,中国货币政策也将继续调整和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货币政策发展脉络
系建立后,中国进入了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宏观经济的时期。
1992年~1997年,中国进行货币政策调控改革时期,其理论依据主要是范从来的货币数量论。
自1994年开始,中国进行了外汇体制改革,将官方汇率与市场调剂汇率并轨,实行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外汇占款成为了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
2.1998年~2007年:高经济增长和低通胀时期
从中国货币政策调整的第二阶段来看,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中国经济虽未受较大影响,但也呈现出低通胀特征。
1998年~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成功地将货币政策从直接调控转为间接调控,采取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主要包括正回购交易和线圈卖断交易)、存贷款基准利率、再贴现率等政策工具。
2003年~2007年,央行为了抑制通胀,在原有公开市场操作方式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新工具,即采用发行央行票据作为回收流动性的主要工具。
同时,2005年7月,中国进行汇率制度改革,人民币不再单一地钉住美元,而是实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易纲认为汇率对于调节国际收支和抑制通胀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3.2008年~2018年:“新常态”经济和低通胀时期
从中国货币政策调整的第三阶段来看,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国经济也受到较大冲击。
中国进入经济增长“新常态”和低通胀时期。
因此,在该阶段,中国人民银行除了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基准利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政策工具,还结合采用中期贷款便利、定向降准等政策工具,调控通胀并维持宏观经济稳定。
简述我国各项货币政策
简述我国各项货币政策
我国各项货币政策是国家调控经济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中包括货币供应量调控、利率政策、汇率政策等多种政策措施。
下面将就我国各项货币政策进行简要的介绍。
一、货币供应量调控
货币供应量调控是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核心措施,是指通过控制货币发行量和贷款投放来实现经济调控的一种方式。
我国货币政策通过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贷款利率等手段调节货币供应量。
其中最主要的手段是央行公开市场操作,通过调节国债、中央银行票据等公开市场工具的发行量来调整货币市场的流动性,从而控制货币供给量。
二、利率政策
利率政策是我国宏观调控中的另一项重要措施。
我国利率政策主要包括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
贷款利率是银行向客户发放贷款的利率,存款利率是银行向客户收取储蓄存款的利率。
央行可以通过降低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来刺激消费和投资,也可以通过提高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来控制通货膨胀。
三、汇率政策
汇率政策是我国货币政策的另一项主要措施。
汇率政策主要是指我国对外汇的管理方式和政策。
我国的汇率政策采取了一种“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即人民币汇率在市场供求作用下自由浮动,但央行会进行干预,以确保汇率的基本稳定。
总体来看,我国依靠货币政策的调控,实现了宏观经济的平稳发展。
但需要注意的是,货币政策的变动可能会对市场产生影响,需要政府对市场动态进行及时的观察和调整。
同时,货币政策的制定也需要与其他经济政策相互协调,确保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稳定性。
中国货币政策框架的变革与演变
中国货币政策框架的变革与演变中国货币政策是指央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通过调节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手段,影响货币供应量及其增长速度的一系列决策与行动。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货币政策框架经历了多次变革与演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货币政策框架的变革与演变。
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当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时,货币政策的作用也发生了改变。
在计划经济时期,货币政策被用作调节国内商品生产和流通的手段。
政府通过执行货币政策来实现政策目标,主要是为了控制通货膨胀率和促进国内工业的发展。
但在市场经济时期,货币政策的目标变得更加复杂,不仅需要控制通货膨胀率和促进经济增长,还需平衡汇率和贸易政策的关系。
二、从传统货币政策向定向调控的转变传统的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调节利率及货币供应量来控制经济活动。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央行采用了紧缩政策,即通过减少货币供应来控制通货膨胀率。
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货币政策已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因此,中国的货币政策逐渐向定向调控的方向转变,即制定和实施定向政策,通过制定特定的政策以对冲风险,以实现稳定的经济发展。
三、从单一工具调控向多元化工具调控的转变在传统货币政策下,利率和货币供应量是主要的调控工具。
在中国的货币政策中,更多的工具被引入用于调控经济。
央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和外汇政策等手段来控制利率、货币供应量和其它经济角色的行为。
同时,国家金融政策的配套也逐渐完善,金融产品的种类和市场机制逐渐多元化。
这些改革推进了货币政策工具多元化,提高了政策灵活性和实用性。
四、从粗放式监管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银行监管部门对银行业的监管主要是行政约束和规章制度,监管手段和方法比较粗糙。
但随着金融市场转型和金融风险的增加,银行监管部门的监管手段逐渐变得更加精细化。
监管不断推进仿真测试和规则制定,提高了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的精度,同时引入了反洗钱和反腐败等新型风险防范机制。
9第九章-货币政策(货币金融学(蒋先玲编著)第3版ppt课件可编辑)精选全文
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一)中介目标的含义及其选择标准
2、选择标准 可测性:便于观察、分析和监测;能够迅速获取 可控性:在足够短的时间内接受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 相关性:两者之间必须存在密切、稳定和统计数量上的相关性
体保持稳定,不发生明显的波动,也就是要求既要防止物价上涨,又要 防止物价下跌。
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就是将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幅度控制在一定范 围内,以防止通货膨胀。从各国货币政策的实际操作来看,一般要求物 价上涨率应控制在5%以下,以2%~3%为宜。
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内容
2、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参加工作者, 都能在较合理的条
(一)存款准备金制度
1.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机理 中央银行变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主要途径发挥作用: ①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余额,从而调控其信用规模。 ②通过影响存款乘数,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存款准备金制度
2.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货币政策中最猛烈的工具之一,其政策效果表现在: ①通过货币乘数来影响货币供给量,即使调整幅度很小,也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 动; ②即使法定准备金率不变,也会限制了存款机构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 ③即使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持有超额准备金,法定准备金率的调整也会产生效果,如提 高法定准备金率将冻结一部分超额准备金。
货币供应量代表了一定时期的有效需求总量和整个社会的购买力,对最 终目标有直接影响,由此其与最终目标直接相关。
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三)远期中介目标
现代货币政策框架
现代货币政策框架是指国家央行为实现国内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采取的管理货币供应量的政策和措施的总体方案。
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货币供应量目标:央行制定一定的货币供应量目标,以保持对物价的稳定控制,从而维持经济增长和就业水平。
货币供应量目标通常是通过调节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和政策利率来实现。
2. 货币政策工具:央行借助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如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利率等,来影响货币市场供需平衡,控制货币供应量,以达到维持物价稳定的目标。
货币政策工具是央行实现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具体的使用也会根据目标市场的特征以及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进行调整。
3. 透明沟通:央行应向公众及其他机构明确阐述货币政策的制定目标、决策过程及理论基础并公布各项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情况和效果。
透明沟通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央行的公信力,让市场预期更加明确,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此外,还需要定期的与政府和市场相关方面进行沟通,以确保货币政策的顺利实施。
以上就是现代货币政策框架的基本要素,货币政策框架具体实施会受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条件的影响,在现代经济中货币政策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经济稳定和增长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货币政策
(二)再贴现政策
1.含义
中央银行通过制定和调整再贴现率以及规定申请再贴现资 格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从而 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和资金流向的一种金融政策。
2.作用过程
再贴现率(±)→银行融资成本(±)→超额准备金(-+)→ 放款(-+)→Ms(-+)→利率i(±)→货币需求(-+) → 投资(-+)→经济(-+)
6
(四)国际收支平衡
一国对其他国家的全部货币收入和货币支出相抵基本 平衡,国际收支略有顺差、略有逆差。 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在若干年的时间内,如3—5年, 一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主要项目的变动接近于平衡
7
(五)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
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8
二、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1.含义
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债券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主要 是买卖政府证券),用以调节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的一种 政策手段。
当金融市场上资金短缺时,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 进有价证券,这实际上相当于中央银行向社会投入一笔基 础货币,通过信用的扩张形成货币供应量的成倍增加;相 反,当金融市场上货币过多时、中央银行就卖出有价证券, 以达到回笼基础货币,收缩信贷、减少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12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是中央银行调控宏观经济的常规手段,它主要是调 节货币供应总量、信用量和一般利率水平,对整体 经济运行发生影响。 它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再贴现机制和公开市 场业务三大政策,俗称“三大法宝”。
13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
1.含义
货币政策的货币政策框架
货币政策的货币政策框架货币政策是指通过调整货币供给和利率水平,以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经济政策。
而货币政策框架则是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体系和规则。
本文将对货币政策的货币政策框架进行探讨,并分析其中的重要要素。
一、货币政策框架的目标货币政策的目标通常包括维持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和保持金融稳定等。
维持物价稳定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通过控制通货膨胀水平来保持物价的稳定。
促进经济增长是货币政策的次要目标,通过调控利率和货币供给来影响投资和消费水平,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保持金融稳定是货币政策的另一个重要目标,通过监管金融机构和维护金融市场秩序来防范金融风险。
二、货币政策框架的工具货币政策框架的关键是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和使用。
常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利率工具和量化工具。
利率工具主要包括基准利率的调整和利率差异化政策等,通过改变利率水平来影响市场利率和资金供求状况。
量化工具主要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准备金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等,通过调整货币供给来影响市场资金流动性。
三、货币政策框架的执行机构货币政策的执行通常由中央银行负责。
中央银行独立性的保持对于货币政策的有效执行至关重要。
中央银行应该具备独立性和专业性,以便独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避免受到政治干预。
四、货币政策框架的国际合作货币政策框架在国际上也需要进行合作与协调。
国际金融组织和中央银行之间的合作可以通过信息共享、政策协调等方式进行,以实现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五、货币政策框架的评估和调整货币政策框架的评估和调整是保持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关键。
中央银行应该根据经济形势和政策效果对货币政策框架进行定期评估,并及时调整政策目标和工具,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结语货币政策的货币政策框架是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通过制定明确的目标、灵活运用工具、建立独立的执行机构、加强国际合作以及定期评估和调整等措施,可以建立健全的货币政策框架,为经济稳定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中国货币政策框架 规则
中国货币政策框架规则
中国货币政策框架是指中国政府制定的一系列规则和措施,用于管理和调控货
币供应量、利率水平以及维护金融稳定。
这些规则和措施的目标是实现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和促进就业。
中国货币政策框架包括以下主要要素:
1. 货币供应量调控:中国央行通过实施货币政策工具,如存款准备金率、公开
市场操作和逆回购等手段,调节货币供应量。
通过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央行可以影响市场上的流动性和信贷条件。
2. 利率调控:中国央行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存贷款利率的上下限以及市场利率
等手段来调控利率水平。
这些措施对借贷成本、投资和消费决策产生影响,从而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3. 汇率管理:根据中国的货币政策框架,在必要时,央行会对人民币汇率进行
干预,以维护汇率的稳定性。
通过干预外汇市场,央行可以防止突发性的汇率波动,维护外部经济平衡。
4. 宏观审慎政策:中国货币政策框架还包括宏观审慎政策,旨在防范金融系统
的风险和不稳定性。
这些政策可能涉及资本充足率、债务限制、流动性监管以及金融稳定评估等方面。
中国货币政策框架的目标是实现“稳中求进”的经济增长,即在保持稳定的物价
水平和金融市场的同时,推动经济增长和就业。
为此,央行需要灵活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并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政策措施。
总之,中国货币政策框架是一个综合性的规则体系,旨在平衡经济增长和金融
稳定。
通过货币供应量调控、利率调控、汇率管理和宏观审慎政策等手段,中国央行努力确保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适应性,以支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货币政策框架
货币政策框架货币政策是指国家或地区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利率、汇率等手段来影响金融市场运行以达到稳定经济增长、控制通胀以及维护金融稳定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
货币政策框架作为货币政策实施的基本依据和指导方针,对于调控经济、稳定金融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货币政策框架的定义、主要内容以及不同货币政策模式。
一、货币政策框架的定义货币政策框架是指货币政策的基本原则、目标以及实施方式的总体规划和设计。
它包括了如何制定货币政策的程序、选择货币政策工具和制定货币政策目标等方面的内容。
货币政策框架旨在通过明确政策目标、选择适当的工具和建立有效的执行机制,确保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以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
二、货币政策框架的主要内容1. 政策目标:货币政策框架需要明确所追求的宏观经济目标,例如稳定物价、实现经济增长、保持货币市场的稳定等。
这些目标通常由政府或央行根据国家的经济状况和政策优先事项来确定。
2. 政策工具:货币政策框架需要选择和确定适用的政策工具,以达到政策目标。
政策工具包括利率、汇率、公开市场操作、准备金率等,央行通过调整这些工具的使用来引导经济运行。
3. 决策程序:货币政策框架需要明确货币政策的决策程序和机制,包括政策制定的参与主体、会议安排和政策传导的机制等。
这些程序和机制可以确保政策决策的各方面考虑和沟通,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
4. 风险管理:货币政策框架需要具备风险管理的能力,包括对通胀风险、金融市场风险等的预测和控制。
通过对风险的评估和分析,央行能够更好地预防和应对潜在的金融危机和经济波动。
三、不同货币政策模式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货币政策框架可以有不同的模式和思路。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货币政策模式:1. 固定汇率制度:一些国家选择将本币与其他货币或一揽子货币进行固定汇率的维持。
这种制度通常需要央行通过外汇储备的管理来保持汇率的稳定,实现货币政策的目标。
2. 浮动汇率制度:另一些国家或地区则选择让市场决定汇率的浮动。
我国货币政策的演变历程
2.调控措施 2003-2006年期间,我国中央银行采取的是稳中从紧 的货币政策,宏观调控强调“渐进式”,防止经济增长由 偏快转为过热和刚开始显现的物价上升现象。 实施的主要政策有: 第一:2004年放开人民币存款利率下限和贷款利率 上限; 第二:八次提高了金融机构存款(一年期提高至 4.14%)和贷款(一年期提高至7.47%)的基准利率; 第三:灵活运用公开市场业务(发行央行票据),保持 基础货币平稳增长; 第四:十五次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从6%到14.5%), 实行了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
二、1987-1991年以反通胀为主要目标的“硬着陆式”调控 1.政策出台的背景 此阶段我国宏观调控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也是通货膨 胀。由于我国中央银行在84-85年采取的紧缩政策尚未完 全产生效果,86年又转向放松信贷的政策,开始全面松动, 进一步导致了需求量的严重膨胀,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 健康发展。 本时期的主要特点是需求膨胀—财政赤字—货币供 应量激增—物价上涨等几个方面的恶性循环。88年我国的 通货膨胀率创建国以来新高,达到了18.8%。为满足资金 需求,政府加大财政支出,导致财政赤字进一步加大。为 解决财政赤字,货币供给不断在大规模增加,在1991年 年底,M2余额已达到19349.9亿元。
面对此时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我国政府继续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处理好管理通胀预期调整经济结构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系逐步引导货币条件从反危机状态回归常态水平
我国货币政策的演变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不断起伏(见图1-1),政 府为此采取了不同的宏观调控手段加以干预和调节。从总 体来说,经济波动呈现谷位升高、峰位降低、波动幅度缩 小的趋势,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政府的政策调控水平在不 断提高。 在1984年之前,我国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职能没有 分开。因此,我国真正意义上实践货币政策来调控宏观经 济是从1984年人民银行专门行使央行职能而建立起正式 的二级银行体制开始的。从此之后,可以把我国货币政策 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历程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货币政策框架
现行货币政策框架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以目前的货币政策框架来看,似乎难以有效 遏制金融风险的逐步积累,显示了货币政策 框架在应对金融动荡时仍存在诸多缺陷。 对我国货币政策框架改善有四大启示:
第一,在坚持币值稳定和经济增长目标的同 时,也要适当考虑资产价格的过度偏离;
第二,延长货币政策目标的覆盖期限至整个 经济周期,并考虑货币政策在整个经济周期 中的均衡性;
货币策框架
工商0703 田霄 胡伟
.
货币政策框架
货币政策框架主要包括货币政策目标及实 现这一目标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具体来说 就是指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 标和最终目标的有机组成。
.
我国当前货币政策框架的基本状况
我国当前所构建的是以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 策和公开市场操作为主要货币政策工具,以基础 货币为操作目标,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以 保持币值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为最终目标的货币 政策框架体系。这一体系的形成和构建对我国经 济平稳增长和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发挥了重要作 用。但是,随着影响经济运行和货币政策传递的 新的因素的不断涌现,货币政策框架面临的许多 新的问题正在制约其有效性的发挥。因此,对这 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并对我国的货币政策框架进行 调整和完善无疑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
.
第三,建立宏观金融审慎框架,加强央行 与监管机构的合作与沟通,改善货币政 策环境;
第四,展开对我国人民币升值背景下的 货币政策框架的内在不稳定性研究,改 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采取预防性的货 币政策,防止经济大起大落。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独立货币政策的框架(doc 30)中国独立货币政策的框架摘要:随着中国经济越来越市场化并继续快速融入全球经济,拥有以国内目标为导向的、独立有效的货币政策体制将日益重要。
根据中国金融机构的现状,采纳货币政策的现代原则,我们提出了一套建议,以期指导新货币体制的运作。
特别地,我们建议中国人民银行(PBC)在政府的正式战略指导下,以及金融业进行最低限度改革(使中国银行系统稳健应对利率浮动)的情况下,采取明确的长期的低通货膨胀目标,并进行独立操作。
我们认为,将货币政策锚定在明确的通货膨胀目标上将是人民银行限制通货膨胀预期最可靠的方式,这样能使货币政策最大限度地促进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以及经济增长。
人民银行对货币(和信贷)增长的管理和监控将在稳定通货膨胀方面继续发挥有效作用,但是货币目标不会是一个良好的独立的名义锚。
关键词: 汇率弹性,通货膨胀目标,金融业改革I. 导言和概览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日益市场化,以及中国与世界经济的不断融合,中国的货币政策将需要肩负越来越大的责任,从而确保稳定、非通货膨胀式的增长。
尽管更深的结构性改革可能是长期增长的关键决定因素,但货币政策在为改革落地生根创造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中国货币政策的实行受制于一些困难的约束条件,包括固定的汇率体制、不发达的金融体系和许多的制度缺陷。
保持实际弹性有限的汇率体制使经济暴露于宏观经济不稳定的重大风险之中。
当局已经明确表示,将逐渐使人民币汇率具有更大弹性。
向灵活汇率体制转变的一个重要结果是,需要货币政策采用一个新的名义锚和相关的战略。
在本文中,我们的方案是中国应该将低通货膨胀作为新的名义锚。
此外,我们认为,鉴于通货膨胀目标的相对优势和维持固定汇率所伴随的潜在问题,中国有充分的理由迅速采用这个新的名义锚。
来自全世界无论是先进工业经济还是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经验和理论表明,将低通货膨胀作为主要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使中国人民银行在面对宏观经济冲击的情况下稳定国内通货膨胀和就业的最可靠的方式。
通货膨胀目标能调节生产力增长的波动,并适应货币或信贷总量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的改变,这些都是一个发展中经济需要考虑的因素。
它有容易传导的优点。
我们不是倡导一个成熟的通货膨胀目标体制(full-fledged inflation targeting regime),尽管这可以作为一个有用的长期目标。
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在错综复杂的状况下承担重大转变的经济体而言,有效运行一个通货膨胀目标体制将存在许多障碍。
我们的方法对于可预见的未来更实用,并且它将带来正式通货膨胀目标所拥有的多数益处。
这个以低通货膨胀作为首要目标的框架能与人民银行更广泛的职责相协调吗?我们的回答是,恰恰是通过提供低通货膨胀目标这样一个坚定和可靠的名义锚,中国人民银行才能对整体宏观经济稳定做出最佳贡献,并提供可持续的就业增长和金融稳定。
其中首要的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的独立性。
我们认为,人民银行在当前拥有更广泛的独立性并不是根本问题所在,根本问题是中国政府要明确支持低通货膨胀目标作为货币政策的名义锚。
将低通货膨胀作为有效的名义锚需要做些什么?汇率的弹性无疑是以国内目标为导向的独立货币政策的先决条件。
但是向更有弹性的汇率制度转变本身难以解决问题。
实际上首要问题是金融体制改革,因为货币政策是通过银行系统来影响经济活动的。
中国的国有银行体系长期受制于政府的贷款指令。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在提高银行业的商业化运作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并在改善银行监督和管理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但是中国的银行离高度商业化的金融实体还差得远。
不过,我们认为,在中国进行能使其采用以低通货膨胀作为名义锚的独立货币政策的最低程度的金融业改革和调整是可行的且令人期待的。
这些改革将旨在赋予人民银行对其资产负债表充分的控制权,以便中央银行能完全针对货币政策目标管理银行准备金。
改革和调整还需要确保银行能够承受为了稳定宏观经济和保持物价稳定,利率进行必要的浮动所带来的金融压力。
我们认为今后数年改革能够到位以达到这些目标,并为独立的货币政策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们的建议还有另外三个特征。
首先,它给货币政策操作方法的物价水平或通货膨胀率,国内通货膨胀也就能很好地锁定。
否则,固定汇率制就引进了国外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波动性。
即便国外通货膨胀平均来说保持在低位,固定汇率还是迫使国内政策制定者接受两个选择——要么国内利率紧跟国外利率,要么本国必须对私人国际资本流动强加控制以试图不受干扰。
每一种选择都有问题。
首先,如果国内和国外商业周期所处的阶段不同,那么本国可能周期性地引入造成动荡的利率政策行为。
其次,资本管制虽然可以使国内利率略微独立于国外利率,但是资本管制阻碍了私人国际资本的有效流动。
而且以国内就业和通货膨胀目标为指导的货币政策在固定汇率下能够导致问题的蓄积或如何处理累计外汇储备的问题,后者会威胁到汇率体制本身的生存能力。
1[1]此外,一旦固定汇率体制的生存能力遇到了问题,针对固定汇率的预期回报将使得该体制容易受到不稳定的投机性资本流动的侵扰,到那时则难以用资本管制来阻止。
基于所有上述原因,固定汇率体制在实际中往往很脆弱,即便有资本管制的支持;所以固定的名义汇率已经证实是货币政策不可靠的名义锚(参见Obstfeld和Rogoff, 1995)。
如果货币增长目标作为名义锚会如何呢?因为长期而言货币增长和通货膨胀往往高度相关,在金融体系不太发达、货币传导的利率渠道不太可靠的国家,存款、银行准备金和基础货币目标仍然能在稳定通货膨胀中发挥有用的操作作用。
然而,发展中经济体尤其容易受金融创新的影响,而金融创新可能极大地削弱货币总量与经济活动和通货膨胀之间的短期关系。
而且,为了适应潜在的产出增长和趋势速度的变化,进而维持一个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货币增长目标必须随时调整。
因此,货币增长目标本身不能构成通货膨胀预期的一个稳定的锚。
B. 采取不同锚的国家的经验许多国家长期采用固定汇率可能基于下述事实:可选的以国内为导向的名义锚——货币增长或通货膨胀目标——要求中央银行有充分的独立操作能力来可靠地管理名义锚,并有稳健的财政政策和汇率弹性支持名义锚。
在宏观经济波动性以往很高的发展中国家,固定汇率还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可以确认的和容易传导的名义锚,这个锚一直被当作是政策制定者的一种有用的承诺机制。
可是,随着固定汇率选择开始被看作是难以为继的,更多国家选择了努力打造基础以支持可靠的通货膨胀目标的做法。
其他国家,包括许多采用不同形式的通货膨胀目标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一般都有着类似的正面经验。
特别是一些拥有固定汇率体制的新兴市场国家在经历了金融危机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了某种形式的通货膨胀目标。
此外,大量和越来越多的正式经验主义文献对可选货币框架下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宏观经济表现的研究发现实际上都普遍支持通货膨胀目标。
2[2]比如,Mishkin和Schmidt-Hebbel (2005)一个重要发现是:一旦一个国家已经充分制止了通货膨胀,使得通货膨胀目标保持稳定,那么通货膨胀目标的收益就更大。
III.货币政策锁定通货膨胀目标的原则我们现在简单总结货币政策锁定可持续的低通货膨胀目标的原则。
稳定物价的基本原则:货币政策的现代理论指出,在其具有核心垄断竞争力的公司中,产品价格的确定是在边际生产成本(工资和原材料成本)的基础上进行加价,预计随着时间发展能使利润最大化。
公司只在相对于其利润最大化水平,需求和成本状况可能显著和持久地压缩或提高加价幅度时才考虑变动产品价格。
比如,当强劲的总需求增加了资源利用的强度,从而造成工资和原材料成本相对价格上涨时,公司就会考虑提高产品价格。
当疲软的总需求造成公司放松资源利用,并因此降低相对于价格的工资和原材料成本时,公司就会考虑降低产品价格。
这种推理产生了稳定物价的基本原则:锁定持续的低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必须控制总需求,以便生产成本(工资和原材料成本)能以目标通货膨胀率上涨——那么公司就能以目标通货膨胀率提高产品价格,因为他们相信这样做将使实际价格涨幅保持在利润最大化的涨幅上。
稳定就业:上述通货膨胀目标的原则有着重要的含义,即盯住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还稳定了就业。
原因如下:首先——在通货膨胀率稳定的经济中,公司平均而言必须保持利润最大化的价格涨幅,否则随着公司试图恢复其利润最大化的价格涨幅,实际通货膨胀将偏离目标通货膨胀。
其次——在货币政策支持利润最大化的价格涨幅的经济体中,其操作就如同公司自身通过灵活和持续地调整产品价格维持利润最大化的价格涨幅一样。
第三——目标通货膨胀因而促使实际产出符合潜在产出,即在完全弹性的价格环境下由供给因素决定的总产出水平。
第四——这种推理意味着锁定通货膨胀目标的货币政策产生了就业的最佳周期稳定性(Goodfriend 和King, 1997;Woodford 2003)。
这几点暗示着,即使是那些主要关心就业稳定性的人也能支持货币政策的低通货膨胀目标。
但是它们还有着重要的含意:货币政策能够做得最好的是稳定通货膨胀;它不应被用于抵消由于生产力和影响总供给的其他因素的冲击带来的产出和就业的波动。
这种推理假设所有的商品都是由垄断竞争的公司所生产的,其价格具有相对的粘性。
实际中,重要的产品如石油和食品是在高度竞争的市场中生产并交易的,在该市场上,对供需的冲击会直接影响总体通货膨胀。
为了稳定总体通货膨胀,抵御对弹性价格部门的正面冲击,货币政策必须压制总需求,阻止总体通货膨胀率的上涨,但这将使粘性价格部门的价格涨幅提高并产生产出缺口。
因此,短期内关于弹性价格部门受到的冲击,货币政策似乎要面对如何平衡通货膨胀和就业波动的问题。
然而,这个问题只在中央银行盯住总体通货膨胀目标时才出现。
货币政策完全可以建立一个名义锚,盯住低核心通货膨胀目标。
在本例中,核心通货膨胀指数将不包括石油和食品价格。
当核心通货膨胀目标作为名义锚时,一国可以针对石油和食品价格的相对变动做出调整,而核心通货膨胀和就业都保持稳定。
因此,相比总体通货膨胀目标,这将是一个更稳定的名义锚,尤其在中短期作为通货膨胀预期的一个更好的锚。
此外,稳定核心通货膨胀和允许其他价格调整将使经济运行更像价格有弹性的经济。
适应生产力增长:任何生产力增长率要都要与特定的通货膨胀目标相协调。
道理如下:随着时间发展,生产成本的增长率是工资膨胀率减劳动力的生产力增长率。
当实际的价格涨幅稳定在利润最大化的涨幅上时,公司愿意以工资膨胀率减劳动力生产力增长率后的比率来提高产品价格。
对劳动力的竞争倾向随时间发展以劳动力生产力增长率加通货膨胀调整来提高平均工资。
因此,随着时间变化,任何生产力增长率与保持利润最大化的价格涨幅比率和平均目标通货膨胀率都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