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题答题模板及用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大题答题模板及用语
【一】历史大题答题用语1、是什么、什么是、为什么、怎样是什么是指具体的有条件的现成的东西,不得不单凭自己的分析和理解去任意编造或杜撰。

如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是什么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
一方面是和“是什么”相当,所不同的是只不过在语句结构形式上来一个颠倒,问法明显,回答时容易掌握住中心,如,什么是《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二是相当于名词解释,着重点是需回答一个事物或词语的定义或概念,条文性没有第一种解释原因那么强烈。

例如,什么是“明治维新”?
为什么是询问原因和目的。

考生要凭已有的历史知识,通过理解、分析,针对问题的需要,用自己的语言去作全面的回答。

例如,为什么说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在历史回答题中,分析论证题常用“为什么”作提示语。

怎样是疑问代词,询问原因、性质、动作、状况、方式或情况等。

当它出现在一个疑问句子中间时,一般包括以下两种形式;一是问原因和经过;二是经过和结果,并且以前者出现的机会居多。

2.主要、简要
“主要”是指几者中最重要的;“简要”即简明扼要,是要精炼而准确地把主要的部分概括性地表述出来。

关键在于抓住主要之点,否则是简而不要;如果事无巨细,面面
俱到,则又不成其为主要,而是庞杂了。

如:分别指出30年代发生在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的反法西斯局部战争的主要特点,这些国家的反法西斯战争都有许多特点,而要求答“主要特点”,每个人三五句话就概括了。

如此精炼的水平,考生自是不易达到,教师要将其训练到此程度,又谈何容易!
3.现象、表现
“现象”、“表现”俱指情况、史实而言,回答时要将其逐条罗列或分成若干方面若干要点来加以表述,注意条理性,切忌东拉西扯。

如“上引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即要求答出材料中反映的史实。

“南朝和南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即要求答出经济发展的情况。

作用、影响、意义作用就是对事物产生的影响、效果或效用。

影响是指对人或事物所起的作用。

意义指的是价值和作用。

作用和影响基本相同。

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在历史问答题中,一说作用和影响都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考虑:作用包括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影响从性质看,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从范围看,有对内(如国内)影响,有对外(如国际)影响;从时间看,有直接影响和长远影响;如此等等。

意义和作用、影响相比较,它的范围就要大得多。

一般地讲,性质、特点、作用、影响、后果、评价、经验、教训等都属于“意义”的范畴。

所以,如果题目问某件事的意义怎样,上面提到的这几点都
应该加以考虑.
4.评述、评价、评论
评述就是评论性叙述。

评价就是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包括正与误、得与失、优与劣、好与坏等),特指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

评论则是对历史人物、事件、观点等进行分析、论证和评价。

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评述偏重于叙述,评价(评价)偏重于结论。

高考中的评论(评价)题,作答不要求面面俱到,关键是要准确而又深刻,精炼而又恰当。

在问答题中常用“评述”作提示语。

例如,评述罗斯福新政。

如评价反法西斯联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和评论顾炎武八股之害的观点等。

评价和评论历史问题有一套专门的方法,不赘。

【二】高考历史材料大题答题技巧 1.“抄材料”
《考试大纲》的能力要求第一条就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其中要求“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材料型试题提供的材料,一定是有“用”的,尤其是“根据材料总结……内容/措施/特点”之类的试题,答案往往隐藏在材料中。

如果试题提供的材料足够丰富,很多时候,考生只需把材料中的“关键词”或“关键句”找出来,然后根据需要进行“再加工”(抽象、概括、归纳)即可作答,我们不妨称其为“抄袭”艺术。

当然,“抄袭”的时候要掌握技巧,一般不要“原文照抄”。

“抄袭”的类型很多,或抄袭大意,或抽象概括,或同义词(反义词)替换,或文言文转换为
白话文,或把欧式语言转换得符合中国语言习惯,或把口语转换为专业术语,或长短句互换等。

总之,既要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又要对有效信息能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背课文”
尽管当前的高考很少会有直接背诵教材就得分的试题,但很多时候,试题的设问还是与教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考生通读材料和设问之后,如果无法从材料中寻找到答案,也不必紧张。

此时,可尝试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所学教材相对照,以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一章、哪一节相关联,将材料与教材挂靠在一起,以便于找准答题的方向。

当然,这种联系可能是凌乱的,可能涉及到教材的许多章节。

这就需要考生唤醒记忆力,把与试题有关的教材知识“调动”起来,根据需要有选择地进行知识“大挪移”。

此类方法多适用于原因、影响、评价类试题。

3.“问题转换”
(把生疏的问题转化为熟知的问题)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高考命题也不再“唯教材是举”,考卷中难免出一些不为考生所熟知的问题。

遇到较为怪僻的问题,考生不要惊慌,可以尝试把问题进行转换,把生疏的问题转化为熟知的问题。

有时换一种问法,就可以使问题迎刃而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