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发展中国家地区发展模式

合集下载

区域经济发展的中 国模式及其启示

区域经济发展的中 国模式及其启示

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国模式及其启示《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国模式及其启示》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在全球范围内,各国都在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与中国的国情和发展历程密切相关。

中国地域辽阔,资源分布不均衡,各地区的经济基础、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差异较大。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采取了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战略,通过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等政策措施,吸引外资和技术,促进了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逐渐实施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政府的积极引导和规划。

政府通过制定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规划,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的优化布局。

例如,“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战略的实施,为不同地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了区域发展的条件。

特别是在交通、能源、通信等领域的大规模建设,缩短了地区之间的时空距离,促进了区域之间的经济交流和合作。

产业集群的发展也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一些地区,通过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了产业的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

例如,长三角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业集群等。

产业集群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的繁荣。

创新驱动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政府大力支持科技创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一些地区建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科技园区,吸引了大量的创新型企业和人才,推动了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同时,区域之间的创新合作也不断加强,促进了创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世界经济概论》教学大纲(DHY)

《世界经济概论》教学大纲(DHY)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开课部门:经济与管理学院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World Economics 适用专业:国际贸易课程属性:专业拓展课程学分学时:2学分,计划32学时编写人:杨洹审核人:一、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世界经济概论》是经济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设立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

本课程是站在全球经济的整体上对以国家/地区间经济关系构成的世界经济体系进行的考察和研究,其目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世界经济的资源分布、市场结构、运行机制、交易制度、发展趋势、国家/地区经济体制特征和利益分配格局有一个比较系统地了解,从而能够对发生的世界经济现象进行解释和分析,提高在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工作中的业务能力和决策能力。

从专业课程体系来讲,本课程是在学习和掌握了专业基础、专业核心课程后,对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起拓展和深化作用的课程。

在这里需要专门指出的是,《世界经济学》这门学科基本上是由我国的经济学家建立发展起来的,在改革开放前是西方《国际经济学》的替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学的国际化,使之成为非主流经济学。

由于《世界经济学》当前还没有建立起来科学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国际上主流经济学没有这门学科,也没有类似的世界经济学的专著,所以主要参考国内的世界经济学研究成果和教材。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世界经济是个体、国家/地区经济体和国家/地区间经济关系构成的动态整体,国际贸易既是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又是相对独立的国际经济活动,既受制于世界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又对世界经济的运行和发展产生作用。

因此,了解世界经济的原理和发展状况,是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教育毕业生,从事国际贸易职业应该具有的知识基础和专业素质。

(三)课程设计思路1、基本思路根据世界经济的研究对象,世界经济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世界经济的形成基础与发展动力、主要国家经济特征与国际经济地位、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经济关系、世界经济中的全球性问题、全球经济治理问题等几个大的方面。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发展模式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发展模式

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多个领域。

在发展我国家和地区,现代化发展模式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因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路径有着许多不同之处。

让我们看一下发展我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发展模式的现状。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我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一些国家选择了经济快速增长的道路,通过加入全球价值链,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实现经济转型和升级。

而另一些国家则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人民福祉,通过改善教育、医疗等社会福利系统,推动现代化发展。

在探讨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深度时,我们需要关注的是这些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一些国家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可能出现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等问题,而另一些国家在实施社会公平政策时可能会面临财政压力和资源分配不均等困境。

我们需要更深入地思考如何在现代化过程中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的双赢局面。

当然,在深入探讨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我们也需要关注其广度。

这包括了现代化发展模式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我国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注重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的双重目标,通过产业升级和扶贫政策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与此印度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则更加强调了民主制度和社会多样性的保护,通过有序的政治转型和社会改革实现了现代化进程。

总结来说,发展我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议题,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多个领域。

在探讨时,我们既要注意其深度,深入思考现代化发展模式所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又要注意其广度,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现代化发展模式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只有在多方面进行全面评估之后,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发展我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发展模式。

对于这个主题,我认为现代化发展模式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丰富的多样性,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现代化路径。

我们不能简单地套用一刀切的标准,而是需要充分尊重和理解每个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促进其可持续、平衡和综合发展。

世界不同地域的社会发展模式

世界不同地域的社会发展模式

世界不同地域的社会发展模式一、社会发展模式的概念社会发展模式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方式和道路。

不同地域的社会发展模式受到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历史传统、文化观念、制度安排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二、世界各国社会发展模式的分类1.发达国家社会发展模式发达国家社会发展模式以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为代表。

其主要特点如下:(1)工业化水平高,服务业比重较大;(2)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生产效率;(3)社会福利制度完善,人民生活水平较高;(4)政治制度成熟,民主法治程度较高;(5)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发达。

2.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模式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模式以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国家和地区为代表。

其主要特点如下:(1)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源开发和劳动力输出;(2)工业化进程相对滞后,服务业比重较低;(3)社会福利制度不够完善,贫富差距较大;(4)政治制度多元,但民主法治程度参差不齐;(5)教育资源有限,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3.转型社会发展模式转型社会发展模式主要指前苏联及其影响下的东欧国家。

其主要特点如下:(1)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2)政治体制从一党制向多党制转型;(3)经济增长模式从重工业为主向多元化转型;(4)社会福利制度经历改革,民生改善需求迫切;(5)面临民族、宗教、地域等问题,社会稳定压力较大。

三、社会发展模式的选择与启示1.社会发展模式的选择各国应根据自身国情、资源禀赋、历史传统、文化观念等因素,选择适合自己的社会发展模式。

发展模式选择应注重实际效果,避免盲目模仿和一刀切。

2.社会发展模式的启示(1)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2)注重制度创新,提高国家治理能力;(3)推进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保障民生福祉;(4)尊重文化多样性,促进文明交流与互鉴;(5)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促进国际公平正义。

全球化与区域发展模式

全球化与区域发展模式

全球化与区域发展模式首先,全球化对区域发展模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世界各地的市场变得更加开放和竞争激烈。

这促使各个区域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挑战。

例如,欧盟作为一个区域合作组织,通过一体化政策和共同市场,推动欧洲地区的总体经济增长和发展。

另外,全球化也促进了跨国公司在不同区域之间的投资和经济合作,进一步推动了各个区域的发展。

其次,全球化也给区域发展带来了挑战。

一方面,全球化加剧了不平等现象,使一些发展中国家陷入了发展的贫富差距。

这个差距不仅在国际层面存在,也在国内地区之间存在。

通过全球化,一些地区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

另一方面,全球化也加剧了环境问题,例如气候变化和资源短缺,这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挑战。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区域发展模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一方面,区域发展模式越来越向着开放、互联互通的方向发展。

各个区域之间加强经济合作和交流,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

另一方面,区域发展也越来越重视可持续性和包容性发展。

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发展中要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平衡,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在未来,全球化与区域发展模式的关系将继续紧密。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跨国合作的深化,全球化的程度将进一步加深,对区域发展产生更大的影响。

同时,区域间的竞争也将愈演愈烈,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可能会进一步扩大。

因此,各个国家和地区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挑战,推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全球化与区域发展模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

全球化促使区域加强合作和交流,推动了区域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未来,全球化将继续发展,对区域的发展模式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因此,各个国家和地区需要适应全球化的趋势,加强合作,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_国家-发展中国家

第三章_国家-发展中国家
3. 体面的生活水平,用人均GDP(PPP美元)来表示。
0.80是高人类发展水平、0.50-0.79之间是中等人类发展水平指数、 低于0.50是低人类发展水平。
11
12
产业结构、出口结构和工业化进程
按产业结构、出口结构和工业化进程的标 准,可以把发展中国家分为如下五类:
– 1. 原料和初级产品生产国 – 2. 石油输出国 – 3.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 4. 综合发展型发展中大国 – 5. 最不发达国家
38
(3)国内积累率较低,投资率不高,对外资依赖较 重。曾大量借用外债,以提高增长率,一度形成借 债增长型经济。
(4)公共政策并不积极,收入分配不均现象突出, 对基础设施、教育等公共产品的投入相对较少。
39
四、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
40
(一)主要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概况
%
主要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 (%)
22
《东亚奇迹: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
世界银行,1993。
东亚诸国经济增长的成功主要得益于:
1. 东亚各国正确的人力资本投资政策 2. 高度开放自由与适当的政府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 3. 通过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性 4. 以出口带动经济增长。
23
(一)亚洲的经济奇迹
亚洲开发银行认为,区内合作、市场开放、内需扩大、信息通讯 等新技术蓬勃发展,使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成为全球最快 的地区。IMF,该地区 2003年经济增长与 2002年持平,为 6.4%。 而亚洲开发银行则,2003年该地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为 5.7%(2002年为 5.6%),其中东亚和东南亚为 6.l%和4%。 2004年南亚和独联体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则分别超过了6%和7%。

地区发展模式

地区发展模式

地区发展模式标题:地区发展模式引言概述:地区发展模式是指不同地区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发展路径和方式。

不同地区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因素的不同,其发展模式也会有所差异。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地区发展模式的选择对于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资源型地区发展模式1.1 资源优势资源型地区通常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矿产、水资源等。

1.2 经济发展方式资源型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资源开辟和加工,比如矿产开采、农业种植等。

1.3 发展挑战资源型地区发展模式容易受到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影响,发展不够可持续。

二、创造型地区发展模式2.1 创造产业创造型地区的发展主要依托工业创造业,如汽车创造、电子产品创造等。

2.2 技术创新创造型地区注重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

2.3 劳动力需求创造型地区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对人材的需求量大。

三、服务型地区发展模式3.1 服务业占比服务型地区的经济主要以服务业为主,如金融、教育、医疗等。

3.2 人材需求服务型地区对高素质人材的需求量大,注重人材培养和引进。

3.3 城市化发展服务型地区的发展往往伴有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扩大。

四、农业型地区发展模式4.1 农业产业农业型地区的发展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粮食、水果、蔬菜等。

4.2 农业现代化农业型地区注重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4.3 农村振兴农业型地区发展模式需要注重农村振兴,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五、综合型地区发展模式5.1 多元化产业综合型地区发展模式注重多元化产业发展,避免单一产业依赖。

5.2 区域协调发展综合型地区需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各产业协同发展。

5.3 生态环保综合型地区发展模式需要注重生态环保,实现经济与生态的良性循环。

结论: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选择应根据地区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进行合理规划和调整,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高中政治选修一第3章第1节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课件

高中政治选修一第3章第1节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课件

常任理事国地位和世界一 较高增速,人口第二大国,与中国同
流大国地位
为金砖国家
巴西
综第合一国,力世南界美第洲十。在治任拉地理丁位事,美国积洲地极拥位谋有求较联高合的国政常
经济规模居于南美第一,全球前十。 工业基础较完整,航空制造业发达。 金砖五国之一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我们党引领人民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 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 经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7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 2.9%左右的年均增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8%上升15.2%,多年来对世界经 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 文化:我国始终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科学理论引路指向,以正确舆论凝心聚力,以先进文化塑造灵魂,以优秀作品鼓舞斗 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广为弘扬,时代楷模、英雄模范不断涌现,文化艺术日益繁荣,网信事业快 速发展,全民族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 国防:我国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不断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推进人民军队实现革命性重塑,武器装备取 得历史性突破,治军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水平显著提高,人民军队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 利益的能力显著增强,成为保卫人民幸福生活、保卫祖国和世界和平牢不可破的强大力量。
3.简述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及对世界发展的作用。
①发展中国家在人口、经济、贸易等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反对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 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国家发展模式

国家发展模式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当 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走出一条以改 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践基础的新 型发展道路。
>
主要特征
1.独立自主 • 自己的事情自己办。邓小平说,"独立 自主,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都是我们的立足点"。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实行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充分 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尽管外贸依存度较大,但不是外部依 赖经济,更谈不上"依附型积累",经济 增长主要依靠中国自身的城镇化、工 业化进程的推动,独立自主的发展实 质始终没有变。
• (三)集权型的现代国家结构
• 从历史渊源来看,东亚地区长期处于统一而高度集权的封建国家的统治之下,个 人主义、自由观念受到压制和排斥,群体精神、社团主义则得以不断提倡和发展。 即使在战后“民主改革”的政治发展过程中,东亚工业地区在强有力的健全的基 层行政机构的基础上实行温和集权主义,并由此而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东亚市场经 济模式---开明集权主义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中国同样处于这样一个背景之下,但 并非在基层行政机构的基础上实行而是在中央行政机构实行并向下逐级推行。
二、东亚模式与中国模式的比较
• (一)混合经济 • 中国模式和东亚模式都具有“混合经济”的特征,但两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其 差异性在于对国家与市场关系的认同程度、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关系的处理方式不同。
• (二)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
• 在这一点上中国模式与东亚模式也存在相同点。实践证明,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 问题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这决定了发展中国家的政府职能要比西方发达国家的 政府职能强,政府主导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必经之路。正是政府的强力干预和详 细的权威性指导为他们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针和夯实的成长基础与条件。强有力 的政府在遵循市场原则的基础上,通过计划及各种宏观调控手段干预经济活动, 实现国家的战略目标。但东亚国家偏重支持和发展富有活力的竞争性的私人经济, 从而诱导社会经济活动向国民经济战略目标发展。中国则更注重集体经济,并且 同时鼓励私人经济。

第三章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

第三章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
平衡增长理论,避免了片面强调工业化,忽视其他部门发展的倾向,强调大规模投资和 合理配置有限资源的重要性,重视市场机制作用存在的局限性和实现宏观计划的必要性,为 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迅速发展提供了一种发展模式,并对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 政策的制定产生了一定影响,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同时平衡增长理论过分依 赖计划化和国家干预及日益受到资源不足、技术和管理水平低下等不利因素的制约,使越来 越多的经济学家转向不平衡增长理论。
3 行资本为其他工业产业部门造成了投资机会,其发展必 须先于那些收益来得较快的直接生产性投资。由于基础设施的最低规模是巨大的,因此,在 经济发展初期,其生产能力的过剩将是不可避免的。
由于供给和需求两个不可分性的作用,使得经济发展道路以及投资格局一定要使不同经 济部门保持平衡,不要因一个部门的发展不足阻碍其它部门的发展,不同经济部门保持平衡 就是为了克服不可分性的作用。这里“不同经济部门保持平衡”并不是说所有部门都要以同 样的比率增长,而是说各部门产出的增长要与各种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相一致,从而使供给 和需求相符。这就暗含着“均衡思想”,即不存在短缺或瓶颈。这是均衡增长的扩展含义。
为使不同经济部门发展保持平衡,势必要对这些不同部门同时进行投资,而这就需要大 量资金,对资金缺乏的落后地区来讲,实施经济均衡增长的战略有很大的难度。但是经济学 家认为这种大规模投资计划是无法避免的,其经济依据来源于著名的“斯密定理”,即专业化 或劳动分工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如果市场受到限制,一些经济活动就会失去经济上的可行 性。如果很多活动同时开展,每一项活动就会为其他活动的产品提供市场,因而处于孤立状 态下缺乏显著盈利性的活动在大规模发展规划范围内就会呈现出显著的盈利性
本章课前思考
1 / 18

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模式

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模式

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模式
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模式,可以采用以下操作:
1.深入了解各种政治发展模式的特点和适用性:包括威权主义、民主主义、权威主义等模式,了解它们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和发展阶段下的适用性和优缺点。

2.分析本国的政治社会文化环境:评估本国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等因素,分析它们对政治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3.制定适合本国的政治发展目标:明确政治发展的目标,如建立稳定的政治秩序、促进公民参与、加强法治建设等,并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政策和措施。

4.推动政治制度改革和创新:在不损害国家稳定的前提下,逐步推动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包括加强民主制度建设、完善政治参与机制、促进政府治理能力等。

5.加强法治建设: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正,促进法治环境的形成和发展。

6.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分享政治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借鉴国际社会的有益经验,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7.持续监测和评估:对政治发展进程进行持续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调整政策和措施,推动政治发展的不断完善和进步。

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战略目标及发展模式

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战略目标及发展模式

注:本文为北京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项目资助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06-09-08作者简介:谢光亚(1958-),男,湖南长沙人,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技术创新与国际投资。

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战略目标及发展模式谢光亚, 倪 见(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北京 100022) 摘要: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需要通过国际化经营来发展和壮大自己,结合发展中国家企业所处的战略环境分析自身所具备的战略优势,提出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成长所应采取的相应的战略模式。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国际化战略;成长战略;战略模式;战略目标中图分类号:F2791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685(2006)10创新版-0057-03 发展中国家要想在全球经济活动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批成功的跨国公司。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概念也深入人心,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也开始逐步拓展海外经营业务,如何通过国际化经营来发展和壮大自己,将企业的国际化和企业的成长联系起来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成长战略目标研究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成长战略,首先需要明确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成长的战略目标,然后结合自身的战略环境,找出自己的战略优势,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战略模式,在国际化过程中获得成长。

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成长的战略目标可以概括如下几点:11规模经济化。

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开拓海外市场,通过生产规模的扩大来达到规模经济。

对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来说,基于获取规模经济的国际化成长同时表现在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两个方面。

通过“贴牌”生产这样的内向国际化,企业可在利用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丰富、生产成本低的优势上,引入先进的产品生产技术,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同时,产量的扩大必然又带来生产成本的缩减,凭借产品制造和价格优势,企业就可以打开国际市场,通过大量的产品出口来开展外向国际化。

中国发展模式探析

中国发展模式探析

中国发展模式探析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过去几十年里通过经济的高速增长,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和第二大经济体。

众所周知,中国的发展模式非常独特,被许多其他发展中国家称为“中国模式”。

这篇文章将探讨中国特有的发展模式背后的原因以及它的未来前景。

一、中国发展模式背景中国的发展模式有许多成分,但其中最关键的是经济改革。

自1978年进入改革时期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修复深层次的、被计划经济体制中断了的市场经济功能。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变革的成果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功。

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迅速实现了市场经济化程度的大幅提升,同时,不断扩大对国际市场的开放,大力吸引和利用外资,加快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源优化。

此外,中国还推行了一系列的“城镇化”政策,通过拓展城市中心地区,吸引了更多的劳动力进入城市,进而助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当然,还有多项政策,如开放政策,减税政策,这些都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

二、中国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1.政府主导中国政府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政府通过计划、宏观调控和资源配套,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此外,中国政府还掌控了大量国有企业。

2.重点关注经济发展一些国家主张国内和国际关系问题,着眼点在外交政策上,而中国则更注重经济发展。

中国大量的经济改革政策,使中国在成为超级经济体道路上有了显著的头脑发展。

3.市场经济化程度高中国的市场经济化程度相当高。

中国的市场状况主要是由市场力量调节的,这也是中国能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4.社会主义原则下的市场经济中国的发展模式摒弃了西方资本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模式之间的二元对立。

中国坚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以市场为中心,通过改革创新和资源配置来促进经济发展。

5.多元化的拓展开放在近几年,中国加强了多边和双边合作,扩大了对外开放,加强国际贸易合作,加快培育全球经济全球经济治理新秩序的建设。

多元化的拓展开放模式,已成为中国发展所需的必要手段。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教案教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教案教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教案章节一: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概念。

2. 让学生了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异。

教学内容:1. 发展中国家的定义:指经济相对较弱,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较低的国家。

2. 发达国家的定义:指经济相对较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较高的国家。

3.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异:经济、教育、医疗、科技等方面的差异。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是否了解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概念。

2. 讲解定义:解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定义。

3. 分析差异:引导学生思考并分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异。

章节二:发展中国家的特点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发展中国家的特点。

教学内容:1.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较低,经济基础薄弱。

2. 教育资源不足:教育投入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学校设施不完善。

3. 医疗条件较差:医疗资源不足,医疗服务普及率低,公共卫生问题突出。

4. 科技水平较低: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科技基础设施不完善。

教学步骤:1. 讲解经济发展水平:介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原因。

2. 分析教育资源:探讨发展中国家教育资源不足的原因及其影响。

3. 探讨医疗条件:讲解发展中国家医疗条件较差的原因及影响。

4. 介绍科技水平:探讨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较低的原因及其影响。

章节三:发达国家的特点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发达国家的特点。

教学内容:1.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较高,经济实力雄厚。

2. 教育资源丰富:教育投入充足,师资力量强大,学校设施完善。

3. 医疗条件优良:医疗资源丰富,医疗服务普及率高,公共卫生体系完善。

4. 科技水平先进: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科技基础设施完善。

教学步骤:1. 讲解经济发展水平:介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原因。

2. 分析教育资源:探讨发达国家教育资源丰富的原因及其表现。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区域合作第一节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案湘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区域合作第一节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案湘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第一节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标解读课标要求素养达标以某区域为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结合材料,掌握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综合思维)2.结合实例,认识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掌握全球范围内三次产业转移的规律。

(综合思维)3.结合材料,分析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综合思维)4.结合生产生活实际,认识现实中的产业转移现象。

(地理实践力)自主学习·必备知识基础预习产业转移指某些国家或地区将一部分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是产业在① 空间上移动的现象。

一、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1.产业转移目的:降低② 生产成本,扩大③ 销售市场。

2.影响因素(1)要素约束因素:要素④ 供给状况恶化和⑤ 经营环境欠佳,是产业跨区域转移的重要原因。

(2)市场因素:企业具备对外扩张的能力后,会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追求效益最大化,通过产业转移扩大⑥ 生产规模,占领⑦ 新兴市场,谋取更佳效益。

(3)政策因素:政府对产业转移进行引导、控制和监管,借助规划、调控、财税等策略,促进产业有序转移。

总之,产业跨区域转移,受制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企业转出地以“⑧ 推力”为主,企业转入地以“⑨ 拉力”为主。

二、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产业转移从早期的⑩ 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过渡到⑪资本密集型和⑫技术密集型产业,由⑬低附加值产业上升到⑭高附加值产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范围内已经完成了三次大的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时间转移方向第一次产业转移20世纪50—60年代美国重点发展⑮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⑯欧洲、日本转移第二次产业转移20世纪60—80年代美国、德国、日本等国重点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将⑰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亚、拉丁美洲等地转移第三次产业转移20世纪80—90年代发达国家和地区将劳动密集型及一部分⑱低端制造业向东盟及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转移温馨提示产业转移的基本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

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向第三产业转移。

《普通发展学》 第三章 现代发展理论

《普通发展学》 第三章 现代发展理论

(三)现代化的目标—现代性
• 从社会结构来看,认为现代社会是高度分化的社会,各组织之间的专 门化程度和相互依赖程度很高;社会流动率也很高;人口大规模集中 于城市;角色和地位的分配主要依据个人的能力和业绩;调节人际关 系的规范是标准的、普遍主义的;科层制度普遍发展,家庭功能缩小、 地位下降等。传统社会则相反。 • 从文化层面看,认为现代社会的文化强调理性主义、个性自由、不断 进取、效率至上、能力至上等观念。传统社会的文化则强调超经验的、 反个性的、知足常乐的、天赋至上的、情感至上的价值观念。 • 从人的个性与行为特征上看,认为现代社会的成员有强烈的成就动机, 在处理事务时有高度的理性和自由性,对新事物有高度的开放性,对 公共事务有强烈的参与感,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有较高程度的信任感 等。传统社会的成员则缺乏这些基本素质。
1.西方国家的“现代性”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逐渐形成的 ,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与西方不一样,不可能通过重复西 方的现代化过程来实现本国的现代化; 2.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殖民”和“战争”起着至关重 要的作用,第三世界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3.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思想与精神因素的作用不可忽 视。
二、现代化理论的基本内涵
• • • • • (一)对“现代化”的界定 (二)现代化的规律特点及相关理论假设 (三)现代化的目标——现代性 (四)现代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五)对现代化理论的批判
(一)对“现代化”的界定
• 现代化是一个向着 “现代性”目标努力的过程, 以期实现工业化、城市化、世俗化、集中化、结 构分化等等;现代化也是一个转化的过程,为了 使社会变迁为现代性社会,社会的传统结构和价 值必须完全由一套新的现代社会结构和价值来代 替。
一 、结构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 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

第三章  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
1 待开发(不发育)阶段 2 成长阶段 3 成熟(发达)阶段 4 衰退阶段
第三章 第二节
图3-2
待开发(不发育)阶段
第三章 第二节
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方式原始,生产手段落后; 产业结构单一,农业占极高比重,市场规模小,经济 增长缓慢,长期停滞在自给自足甚至自给不能自足的 自然经济中;自身资金积累能力低下,缺乏自我发展 能力。见图3-2
科学认识GDP,需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长远的增长观
污水横流 江水变黑
河水固化

河水变黑
全国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的水域:2/3 每年污水排放量:约350亿t,80%直接入江河和地下水。 国际标准:45%地下饮用水的硝酸盐超标;国内标准:20%超标。
重 金属 污染:>2000万 hm2
“三废”和农药:16%
区域经济增长的效果状态
第三章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从效果状态看,一种经济增长方式为高 投入、高消耗、高速度、低质量、低效率,另一种为低 投入、低消耗、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率。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效果状态讲,就是国民经济增 长转变为低投入、低消耗、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率的 状态。
区域经济成长
如何认识区域经济增长第三章 第节误区:一为“挖地三尺”式的增长。对那些不可再生的地下资 源狂轰滥炸,大量开掘,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二为“烟雾弥漫”式的增长。一些令路人掩鼻的企业管 得紧时关,抓得松时开;那些有点经济效益,但严重损 害社会效益的“十五小”厂见缝插针悄悄上,肮脏的空 气令人窒息。
三为“急功近利”式的增长。为了短期效益,一味地强 调开足马力,放弃设备维修保养,搞掠夺式经营。
虽然刘易斯、罗斯托以及其他崇尚“唯资本论”的西方 经济学家过分夸张了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但就我 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来看,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区域, 资本推动的确起着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东 亚 经 济 及 其 赶 超 型 经 济 发 展 模 式
4
一、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
首先采取进口替代战略,逐步发展本国经济; 随后采用出口导向措施,提升本国经济; 最后对本国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壮大本国经
济。
5
进口替代政策:指一国采取各种措施,限制某些外国工业品 进口,促进国内有关工业品的生产,逐渐在国内市场上以本 国产品替代进口品,为本国工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实现工 业化。又称进口替代工业化政策,是内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 产物。
图3-4 亚洲“四小虎”1980~1990年经济增长率
15
10
5
0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5
-10
马来西亚 泰国 印度尼西亚
菲律宾
资料来源: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April 2006
17
1960 1963 1966 1969 1972 1975 1978 1981 1984 1987 1990 1993 1996 1999 2002 2005
规模有限,仅靠内需这个参量在工业化过程中无法提供足够的动力,因而走
上外向型道路,由外部需求来带动工业化,以国际资源来补充自己资源的不
足。
农业力量来推
韩国
动工业发展 , 发展劳动密集
台湾
型的进口替代
工业
重点放在促进 出口增长
推进产业结构升 级,提高产品的
国际竞争力
1960s~1970s 1980s后
出口高速增长, 技术密集型工
业的发展
结构调整,转向
香港与祖国大陆
市场
10
香港
20世纪50年代以前 1950s
1960s~1970s 1980s后
转口贸易
制造业
产业结构调整,发展 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加
工工业 加强与内地经济联系
11
(二)“四小虎”的跨越
“四小虎”: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 宾。
“四小虎”都是自然资源丰富、人力资源充沛的国 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各国经济主要以农业为 主。由于长期受西方殖民主义者的统治,这四个国 家生产技术水平比较落后,产品单一。
但由于各国发展规模过大,又未获得国际经济 环境的支持,导致1985年各国经济的下降,迫 使其对经济结构和发展战略进行调整。
13
泰国在80年代初就对工业化战略进行了第三次调整 和目标转移,强调出口工业和进口替代工业的协调 发展,加强重化基础工业的建设以及重视各产业之 间、各地区之间及经济社会之间的均衡发展。
8
新加坡
1959~1965年 1966~1979年 1979~1985年
1986年后
发展进口替代和劳动 密集型工业
从劳动密集型工业向 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 业转化,大力发展出
口工业பைடு நூலகம்
深化经济结构调整
发展高新技术和高附 加值的产业
9
韩国和台湾
韩国和台湾的发展经历同新加坡类似,都是由于地域狭小,本身的经济
一般做法:国家通过给予税收、投资和销售等方面的优惠待 遇,鼓励外国私人资本在国内设立合资或合作方式的企业; 或通过来料和来件等加工贸易方式,提高工业化的水平。为 使国内替代产业得以发展,就要使用提高关税、实行数量限 制、外汇管制等手段,限制外国工业品进口,以使国内受进 口竞争的工业在少竞争、无竞争的条件下发育成长。
出口替代政策:指一国采取各种措施扩大出口,发展出口工业, 逐步用轻工业产品出口替代初级产品出口,用重、化工业产品出 口替代轻工业产品出口,以带动经济发展,实现工业化的政策。 又称出口替代工业化政策或出口导向工业化政策,是外向型经济 发展战略的产物。
采取的措施主要是:①给出口企业提供减免出口关税、出口退税 、出口补贴、出口信贷和出口保险等,目的在于降低出口成本, 开拓国外市场,增强出口竞争能力。②给出口生产企业提供低利 生产贷款,优先供给进口设备,原材料所需外汇,大力引进资本 、技术、经营管理知识,建立出口加工区等,目的在于降低生产 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创汇能力。
各国独立后,利用本国特有的丰富资源和廉价劳动 力努力发展农业和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同时实 行进口替代的方针,发展工业,但经济落后的面貌 改变较慢。
12
20世纪80年代初期,这四个国家曾实行过产业 结构的调整,试图由橡胶制品、木材加工、石 油产品、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的轻 工业向资本密集型的工业结构转化,奠定工业 化的基础。
第三章 发展中国家/地区发展模式
学习目标
1.了解主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以 及转轨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历程。
2.掌握不同类型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 及其结果,并能够对各国经济发展模式与改 革作出评价。
2
本章内容
东亚经济及其赶超型经济发展模式 拉美经济发展模式 俄罗斯、转轨经济及其经济体制改革 非洲经济发展模式 石油输出国的发展模式
15
(三)东亚外向型经济特征
东亚经济表现出明显的外向性。 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 外资发挥了重要作用。
16
图3-5 东亚8国与地区进出口总额占世界进出口贸易的比例
16.00% 14.00%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00%
资料来源:IMF,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Yearbook (2005).
(一)“四小龙”的腾飞
新加坡、韩国、香港和台湾属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 区,它们在亚太经济中处于发达国家美国、日本与 发展中国家中国、东盟诸国(新加坡除外)之间, 在亚太地区产业梯度转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中间层 次。
“四小龙”都是依靠吸引外资、发展出口导向型产业 达到经济的起飞的。在经济取得长足发展以后,它 们及时提升产业层次,从劳动密集型逐渐转移向资 金密集型,并加强资本的输出。
马来西亚在1986年逐步放宽对外资的限制,鼓励外 资直接投入出口导向型工业,导致了外来投资的迅 速增加,直接刺激了80年代后期的经济增长。
菲律宾在80年代中期积极进行经济调整,紧缩财政 支出,稳定国际收支状况,调整外债结构,鼓励外 国投资,强调工农业的均衡发展,发展中、小型工 业,分散工业区,改变地区发展不平衡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