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中毒事件
蘑菇中毒案例

蘑菇中毒案例在日常生活中,蘑菇是一种常见的食材,它既可以增加菜肴的口感,也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
然而,蘑菇也是一种潜在的危险食材,因为有些蘑菇是有毒的,误食后会导致中毒甚至死亡。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蘑菇中毒的真实案例。
在某个夏天的一个周末,一家人在郊外野餐,他们在野外发现了一些野生蘑菇,于是就采摘了一些回家准备烹饪。
然而,他们并没有对这些蘑菇进行鉴别,而是直接加入了食物中。
当天晚上,这家人中的几个成员出现了呕吐、腹泻、头晕等中毒症状,其中一名小孩情况非常严重,立即被送往医院抢救。
经过医生的诊断,这些症状是由误食了有毒蘑菇所致。
幸运的是,经过及时的治疗,这些中毒者最终都脱离了生命危险。
但这起蘑菇中毒事件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也提醒了更多的人要警惕野生蘑菇的风险。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蘑菇中毒并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因为人们对野生蘑菇认识不足、鉴别能力不强而造成的。
因此,为了避免类似的事故再次发生,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关于蘑菇中毒的知识。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野生蘑菇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有毒的,而且有些毒蘑菇和可食用蘑菇在外观上非常相似,很难以肉眼区分。
因此,我们在野外采摘蘑菇时,一定要慎重对待,最好不要采摘和食用不熟悉的蘑菇品种。
如果真的想采摘野生蘑菇,最好携带专业人员或者相关书籍进行鉴别。
其次,对于野生蘑菇的鉴别,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来进行初步判断。
比如,观察蘑菇的外形、颜色、气味等特征,用手触摸蘑菇的表面,甚至可以尝试一点点,但不要吞食。
如果有条件,最好使用专业的鉴别工具进行检测。
最后,即使我们对蘑菇有一定的鉴别能力,也不要轻易尝试野生蘑菇,特别是不确定的情况下。
毕竟,对于生命健康来说,一点点的风险都是不值得的。
总之,蘑菇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但完全可以通过加强对蘑菇的认识和鉴别能力来预防。
希望通过这个案例,能够引起更多人对蘑菇中毒问题的重视,避免类似的意外事件再次发生。
让我们共同学习,共同预防,让蘑菇成为我们餐桌上的美味,而不是潜在的危险。
因为食野味而中毒的案例

因为食野味而中毒的案例近日,北京市通州区疾控接报一起蘑菇中毒事件,两名老人在食用公园采摘的野蘑菇后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前往医院急诊就诊。
专家介绍,北方地区虽然不如南方蘑菇种类繁多,但仍有毒蘑菇分布,每年都会发生中毒事件,北京6-9月属蘑菇中毒高发季,城市公园中也曾发现剧毒蘑菇,市民应拒采拒食。
9月16日,通州区疾控中心接报一起野生毒蘑菇中毒事件,两名老人在周边公园遛弯时采摘了树林中的野蘑菇食用,约3小时后出现不同程度大汗、流涎、手抖等神经精神症状,前往医院急诊对症治疗。
经之后的流调与初步鉴别,两人食用的是华北地区常见的一种丝盖伞类神经精神型毒蘑菇。
“见小人儿”“躺板板”,每年蘑菇中毒高发季,网上就会流传诸多云南地区的蘑菇中毒段子,其实毒蘑菇不仅长在南方山区,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北京市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卫生所副所长马晓晨介绍,北京地区的蘑菇中毒事件高发季在6-9月,每年都会有散发病例。
野蘑菇一般生长在山区、树林中,因此房山、门头沟、怀柔、密云等郊区较为常见。
近年来,随着城市绿化植被增加,城市公园里也会长出蘑菇,在亦庄的一个公园就曾发现过一种剧毒蘑菇。
马晓晨告诉记者,蘑菇喜欢潮湿的环境,可以在腐败的树木中生长,一旦在一个地方生长,之后每年都会出现。
网上有不少分辨毒蘑菇的文章,但存在知识误区,野生蘑菇的种类繁杂,很多毒蘑菇在外形上跟可食用的野生菌很相似,即便是专业人员也未必能靠肉眼辨认,有时需要借助仪器。
民间流传辨别毒蘑菇的方法,如看颜色和形状、看生长环境、用银器辨毒、看分泌物、看有无生蛆生虫等均不可靠,如不仔细辨别、鉴定,容易发生误采误食的中毒事件。
北京地区蘑菇中毒事件相对较少,一是因为蘑菇种类较少,二是因为本地人没有食用野蘑菇的习惯。
从中毒案例看,有部分人是对蘑菇心存好奇,一部分人向往回归自然的饮食方式,还有一些老人原先就有采食野蘑菇的习惯,跟着孩子来到北京,看着路边蘑菇眼熟就吃了,结果不幸中毒。
“最保险的方法就是不要采,一旦采就有可能错认。
铅绿褶菇:身边危险的“美味”

铅绿褶菇:身边危险的“美味”作者:邓旺秋李泰辉杨志前来源:《森林与人类》2016年第08期2005年4月的一天,春暖花开的广州,一位负责工地小食堂的阿姨在雨过天晴的草地上发现许多野生蘑菇,于是采来做成一锅蘑菇汤给大家食用。
不料吃完半小时后,食用人员陆续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炎症状,一锅蘑菇汤造成14名务工人员中毒住院。
无独有偶,2008年9月,同样是在雨过天晴的一天,一家三口煮食约半斤从自家菜园地采集的野生蘑菇,1个半小时后陆续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炎症状,被送往医院救治。
他们误食的是毒菇,中文学名叫铅绿褶菇,又称大青褶伞,是引起毒菇中毒事件最多的罪魁祸首之一。
此菇经常在夏秋季节,尤其是雨过天晴后,出现在公园里或道路边的草地上,甚至在花圃或菜园中,因而容易被人们发现而误食。
铅绿褶菇的主要形态特征为个体较大,菌盖一般有5-20厘米,幼时半球形,成熟后平展成伞形,表面有暗褐色或浅褐色鳞片(中间多、边缘少)。
菌褶幼时白色,成熟后呈铅绿至青褐色——铅绿褶菇因此而得名。
菌柄长10-20厘米,粗1-2.5厘米,圆柱形,污白色至浅灰褐色,纤维质,表面光滑,基部稍膨大,内部空心。
菌柄菌肉伤处变褐色,干时气香。
菌环膜质,生菌柄之上部。
孢子光滑,具明显的发芽孔,宽卵圆形至宽椭圆形,大小为8-12×6-8微米。
铅绿褶菇分布较为广泛,在我国广东、海南、香港、广西、云南、台湾等热带地区以及湖南、江西、浙江、贵州、四川等亚热带地区均有分布。
夏秋季节生长在草地、林地、花圃或菜园中。
为什么容易发生铅绿褶菇的中毒事件?主要是因为人们常把生铅绿褶菇误认为与它外貌形态极为相似、可食用的高大环柄菇。
而高大环柄菇与铅绿褶菇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菌褶在生长过程中一直为白色非铅绿色,这是一般人不容易观察到的特征。
据作者不完全统计,仅在广州及周边地区,自2000年以来,已发生铅绿褶菇中毒事件约30起,造成116人中毒。
铅绿褶菇所含的毒素为水溶性的生物碱,随时间与温度而变化,主要引起胃肠型症状。
幼儿园蘑菇中毒安全教育

食物选择
引导幼儿选择新鲜、卫生 的食材,避免过多摄入高 热量、高盐、高糖的食品 。
适量饮水
鼓励幼儿多喝白开水,少 喝含糖饮料。
避免误食有毒物质
识别有毒物质
教育幼儿识别生活中常见 的有毒物质,如毒蘑菇、 农药、洗涤剂等。
远离危险区域
告诫幼儿不要随意采摘野 生植物,尤其是蘑菇,以 免误食有毒品种。
家庭安全
幼儿园加强安全教育重要性
提高幼儿及家长的安全意 识
通过安全教育,让幼儿和家长认识到野生蘑 菇的潜在危险,避免随意采摘和食用。
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教育幼儿在户外活动时不要随意触摸和食用不明植 物,学会在遇到危险时及时求助。
保障幼儿园师生的身体健 康和生命安全
加强安全教育,可以有效预防类似中毒事件 的发生,确保幼儿园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 安全。
熟悉蘑菇中毒的典型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等,并掌握基本 的应急处理措施。
积极配合幼儿园开展活动
参与安全教育活动
积极参加幼儿园组织的蘑菇中毒安全教育讲座、亲子活动等,提 高自身和孩子的安全意识。
配合幼儿园日常管理
遵守幼儿园的规章制度,配合教师对孩子的日常管理和安全教育。
关注幼儿园通知
及时关注幼儿园发布的通知和警示,了解最新安全动态和防范措施 。
食品加工人员卫生管理
食品加工人员需持有健康证,并定期 进行体检,确保身体健康。同时,需 穿戴整洁的工作衣帽,保持个人卫生 。
餐具消毒与存放要求
餐具消毒制度
餐具使用后需及时清洗并进行消毒处 理,确保餐具清洁卫生。
餐具存放要求
消毒后的餐具需存放在专用保洁柜内 ,避免与其他物品混放,防止二次污 染。同时,保洁柜需定期进行清洁和 消毒处理。
毒蘑菇中毒,导致俩姐弟死亡报告1例

毒蘑菇中毒,导致俩姐弟死亡报告1例1临床资料患儿卢xx,男,10岁,患儿卢xx,女,13岁,于2008年10月5日上午9时同时急诊入院。
入院时患儿男神志不清、抽搐、口唇及面色苍白、口鼻出血,查体:双侧瞳孔散大,光反射迟钝,T36.8 0C,P细速数不清,R:28次/分;BP:0/0 mmHg。
患儿女口唇及面色苍白,神志不清,烦燥,口鼻出血,查体: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T360C,P细速数不清,R:34次/分;BP:0/0mmHg。
患儿父亲代述:两患儿系姐弟俩,于入院前2天因是星期天,姐弟俩上临村的外婆家玩,然后到附近山里玩耍,采来蘑菇(外婆描述采来的蘑菇是白色细颈)让外婆给炒了吃了。
当晚姐弟俩住外婆家,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急在村诊所以”痢疾”给与输液治疗,病情未见好转且上述症状加重。
次日凌晨,外婆急通知孩子父母来接,俩孩子已腿发软不能走路。
俩孩子被父亲接到家后,男孩除呕吐,腹泻严重外,出现烦燥、神志不清、并口鼻出血。
女孩频繁呕吐,腹泻加重、大便有血、精神差。
又急送两孩子到乡卫生院诊治一天,病情未见好转且更加恶化,出现抽搐,口鼻出血,大量脓血便。
故急转来我院就诊,收住儿科。
经追问病史,初诊为毒蘑菇中毒。
立即进行抢救治疗。
因食入已达48小时之久,毒素吸收,并有消化道出血,故无法进行早期救治措施:催吐、导泻、洗胃。
立即给予解毒剂、镇静、止血、利尿,抗休克,激素,输液、输血等治疗措施。
并组织专人护理,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出血情况。
在抢救治疗过程中,两患儿口鼻出血愈来愈厉害,呈喷拥状出血,并肛门,尿道都有血性分泌物流出,出血情况以致到无法控制的程度,大量的血液输进去又吐出来。
患儿极度烦燥、频繁抽搐、面色苍白、心律失常,血压为零。
经紧急会诊,考虑两患儿已出现多脏器损害,失血性休克,终因抢救无效,在入院的当天夜里,于19:47分和凌晨4:25分,男女俩患儿先后相继死亡。
2讨论2.1毒蘑菇中毒概述毒蕈俗称毒蘑菇,由于某些毒蕈的外观与无毒蕈相似,常因误食而引起中毒。
贵州毒蕈中毒特征与案例介绍

30
角鳞灰鹅膏(毒蕈,选自邹方伦等图谱) )
31
豹斑鹅膏菌(毒蕈,选自邹方伦等图谱) )
32
灰褐黄鹅膏菌(记载可食用,选自卯小岚图谱)
33
条盖盔孢伞(毒蕈)
34
秋生盔孢伞(剧毒)
35
疣孢鸡油菌(优质食用菌,贵州俗称黄丝菌?)
36
鸡油菌(食药用)
37
鸡油菌(食药用)
38
我省近几年毒蕈中毒案例介绍
39
条盖盔孢伞中毒事件(2013年11月,都匀某公司13人中毒, 无死亡病例,住院10天,医疗费用30万左右)。误认作黄丝 菌(鸡油菌)。
40
夜光菌中毒事件(2011年,龙里某乡3人中毒,1人死亡)
41
毒鹅膏类毒蕈中毒事件(2013年5月,某县4人中毒、4人死 亡)
42
秋生盔孢伞中毒事件(2009年10月,某县8人中毒、 4人死亡)
46
亚希褶黑菇:中毒事件2起(2013年7月,某县7
人中毒,死亡2人;某县4人中毒,死亡2人)。误 认为火炭菌
47
亚希褶黑菇:中毒事件2起(2013年7月,某县7人中毒,死 亡2人;某县4人中毒,死亡2人)。误认为火炭菌
48
淡红鹅膏,菌真菌专家认为此蘑菇为鹅膏新 种,剧毒 :2014年某县2人中毒,2人死亡。
10
某起毒蕈中毒事件4名中毒者生化指标变化
11
某景区路边摊小贩贩卖自采野生菌
12
从小贩贩卖的野生菌堆中挑出的有毒蘑菇
13
橙盖鹅膏菌(属著名食用菌,选自卯晓岚图谱)
14
橙盖鹅膏菌(属著名食用菌,选自卯晓岚图谱)
15
花柄橙盖鹅膏菌(食用菌,选自卯晓岚图谱)
16
中国大陆地区蘑菇中毒事件及危害分析要点

图1
2004~2014年全国蘑菇中毒事件报告起数和蘑菇中毒死亡人 数占食源性中毒事件的比例
图2
poisoning incidents and the
2004~2014年全国蘑菇中毒省份分布
distribution of mushrooms poisoning incidents in
to
Fig 1
Report
报道的有3 800种以上嵋o;其中食用蘑菇936
・725・
职员、离退人员、家务及待业、不详、其他分类; 中毒原因按意外事件、职业接触、环境接触、交通 事故、火灾、药物不良反应、医疗差错、自杀、滥 用、蓄意/犯罪、不详分类;事件级别按《国家突 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分级标准分类。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3软件建立数据库, 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China(excluding
Hong Kong,Macao
and Taiwan),the
top
five provinces
of mushroom
poisoning incidents were Yunnan,Guizhou,Siehuan,Guangxi and Hunan.ne epidemic peak Was reached in summer.autumn season.The major and significant incidents accounted for 76.56%of overall mushroom poisoning incidents.and the fatality rate of 3 701
emergmedjune2016vol25no20102014年全国蘑菇中毒事件鉴定检测情况一览表tabletheidentificationdetectioncasesmushroomspoisoningincidentschinamainlandfrom20102014年份事件名称报告地区检测样本检测部门检测方法检测结果2010朗溪镇打铁坳村野生菌中毒事件贵州省铜仁地区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食品省疾控中心卫生监测检验所不详白色鹅膏蕈2010保靖县水田河镇夯吉村野蘑菇中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食品州疾控中心州卫生监督所现场观察2011灵山县武利镇安金村学龙垌队食物中毒广西钦州市灵山县血和食品公安部门县cdc实验室检测无阳性发现2011鹿泉市耿献斌不明原因食物中毒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河北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实验室检测检出极微量蘑菇毒素成分2012腾冲县清水乡驼峰村梨柴坝社一起误食有毒野生菌引发的中毒事件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食品中国cdc中毒所形态学鉴定2012雨湖区响塘乡虎形村一起食用野生蘑菇食物中毒事件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食品市cdc动物实验食用剩饭的鸡死2012祥云县象鼻新村周如明户办客引起的疑似食物中毒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cdc细菌培养未检出常见致病2013沿河中寨乡大坪村野生菌中毒事食品省cdc和湖南师范大学形态学鉴定2014册亨县庆坪乡秧亚村冗万组一起野生菌食物中毒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册亨县食品和呕不详不详不详2014新宁县金石镇一起食物中毒事件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食品县cdc不详未检出致病菌2014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者腊乡六诏村民委下批穴村黄国德等人野生蕈中毒事件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省cdc实验室检测不详2014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阿猛镇迷法大寨杨天明户野生蕈中毒事件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省cdc实验室检测不详由于绝大多数医疗卫生机构难以做出有毒蘑菇鉴定大多数的蘑菇中毒事件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患者的潜伏期特有的临床中毒表现即确定
毒蘑菇中毒的救治

优化血液净化技术,提高清除毒素 的效率和安全性。
03
02
研究特效药物
加强毒蘑菇中毒特效药物的研究与 开发,提高治疗效果。
加强公众教育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毒蘑菇 中毒的认知和防治意识。
04
THANKS
感谢观看
缺乏特效药物
目前针对毒蘑菇中毒的特效药物较少,治疗 效果有限。
救治资源不足
在一些地区,毒蘑菇中毒救治资源不足,无 法满足救治需求。
公众教育不足
由于缺乏毒蘑菇中毒防治知识,导致误食毒 蘑菇事件时有发生。
展望毒蘑菇中毒救治技术的发展方向
01
建立快速检测技术
开发快速、准确的毒蘑菇检测试剂 盒或仪器,以便及时诊断。
毒蘑菇中毒的症状
01
02
03
消化系统症状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神经系统症状
头痛、头晕、乏力、抽搐、昏 迷等。
呼吸系统症状
呼吸困难、呼吸急促等。
04
循环系统症状
心慌、心律不齐等。
毒蘑菇中毒的分类
根据中毒症状的严重程度,毒蘑菇中 毒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根据毒素成分的不同,毒蘑菇中毒可 分为肝肾损害型、神经精神型、溶血 型等。
及时送往医院进行血液 透析、药物治疗等,部
分患者康复。
案例分析
野外探险者缺乏对毒蘑 菇的辨识能力,应加强 野外生存知识和毒蘑菇
的识别培训。
案例三:毒蘑菇中毒导致的死亡事件
事件概述
症状描述
某男子在采食毒蘑菇后出现严重中毒症状 ,最终死亡。
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幻觉等症状,严 重者出现呼吸衰竭、心脏骤停。
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 等症状,严重者出现幻觉、昏 迷。
红蘑菇毒倒一家6口 人们最爱吃十种有毒食品

近来雨水较多,正是蘑菇生长的季节。
四川泸州市古蔺县袁大爷一家六人,因为吃了山上捡来的蘑菇,呕吐腹泻不止进医院,目前生命体征平稳,但还未脱离生命危险。
据袁大爷介绍,他捡来的蘑菇“帽子”颜色鲜红,主干为白色,疑似毒红菇。
四川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肾病内科副主任欧三桃提醒,一旦发生中毒现象,应立即催吐,并带上所吃的蘑菇样品前往医院治疗。
方便医生辨别中毒类型,对症下药。
最重要的是,山上的野蘑菇不要随便采食,以免发生意外。
盘点十种人们最爱喜欢吃的有毒食品其实我们几乎每天都会吃一些携带致命毒素的动植物,食物中毒的事也时有发生。
为了保证这种事永远不要发生在我们身上,有必要了解一下我们厨房中最常见的有毒食品。
10.蘑菇我们都听说过毒菌,也知道毒菌有毒。
毒菌就是“毒蘑菇”。
虽然有毒蘑菇比较容易辨认,但也不完全是这样,所有来源未知的蘑菇我们都应该慎吃。
你可以仔细检查一番以确定蘑菇是否有毒:无毒的蘑菇菌帽应该是扁平没有突起,还应该有粉色或者黑色的菌褶(毒蘑菇经常是白色菌褶),而且菌褶应该长在菌帽上,而不是茎上。
你要记住,虽然通常这些鉴别知识适用于很多种蘑菇,但也不是真理。
当然了,如果你没有十足的把握,还是先不吃为好。
9. 河豚河豚毒性很大,1克河豚毒素能使500人丧命。
在日本,河豚厨师必须训练有素,要经过一番考试后才能获得从业证书。
培训要经过两到三年。
为了通过考试,厨师们必须先经过笔试,然后展示他的削切水平。
最后一项考试包括厨师吃他切下的河豚。
只有30%的人能通过考试,这并不是说其他人因为吃下他们削切的河豚被毒死了,而是他们没有通过前两项考试。
河豚只有肉是可吃的,因为河豚肉中的毒性较小,河豚毒可能会让嘴上有刺麻感。
鉴于河豚的毒性,河豚是日本天皇唯一不能吃的合法食品。
8. 接骨木接骨木树很漂亮,相当大。
树上开满散发幽香的小花。
这些花可用来制作接骨木花酒和苏打。
人们有时会把这种花弄扁,油炸了吃。
但是,这其实是有风险的。
接骨木树的根部和一些其他部分的毒性很大,可导致严重的胃病。
毒蕈中毒1例报告

• 18•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杂志202丨年 1月第丨9 卷第 1期 I n t e m a l i o n a l J o u r n a l o f Tran 叩l a n t a l i o n an(丨 Hemopurifira丨i u n2021,\o l.19,N(>.1•病例报告•毒蕈中毒1例报告司小双李正胜黄海平李颖张雄峰谢娟卢晶晶毒蕈俗称毒蘑菇,毒蕈中毒是农村食物中毒常见重症之 一,误食毒蕈后常引起肝、肾、心、血液、神经等系统损伤[|]。
我国毒蕈种类及含毒素类型多且复杂,云、贵、川地区为我国毒 蕈中毒人数排名前三的省份,主要与农民、儿童对野生菌的误 采、误食有关:2]。
毒蕈中毒在食品中毒事件中发生率并不高,却是食品中毒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23]。
目前尚无针对毒簞 中毒的特效解毒药,尽可能早期清除毒素为现有的最佳治疗方 法,主要为导泄、催吐、洗胃等治疗手段+51。
但对于就医晚、毒素已经吸收时,导泄、催吐、洗胃等手段不足以解决相应脏器 损伤,同时采用催吐、导泄等方式还存在液体丢失、胃肠道损伤 的风险,可能加重病情,不适用于危重患者针对毒素已经被吸收并表现出严重脏器功能损伤的患者多采用血液净化技 术治疗,后者是现代医学抢救急性中毒引起肝、肾衰竭的重要 手段[7'8]。
我科采用的持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联合血液灌 流(H P)治疗一例老年毒蕈中毒患者。
血液净化治疗的主要目 的是清除多余水分及部分代谢毒素,维持电解质平衡。
鉴于毒 物分子量水平以及血清蛋白结合情况,应用血液灌流在一定程 度上可清除血液中的毒素对于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利 用血液净化技术维持体内环境稳态,可为患者毒素代谢及器官 功能恢复争取宝贵的时间。
病例报告患者,女性,71岁,因食用野生菌(图1)后出现恶心、呕吐 2 d,无尿40余小时于2019年7月20日人院。
患者7月18 R 18时进食野蘑菇,7月19日5时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 内容物,约200 m l,伴尿频、量少,20时开始出现无尿。
一起毒蘑菇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

47 岁, 湖 北 人, 发 病 时 间 是 7 月 31 日 8 时 30 分。此时 3 人早餐后到达美 林湖超市购物,姚某先是感到胸闷、 恶心,后为剧烈呕吐,并出现腹泻、 腹痛。
特别报道
2018 年 7 月 31 日 15 时 20 分,广 东省清远市清城区疾控中心接到区食药 监局电话通报称,石角镇某小区内 3 人 在家进食早餐后,出现呕吐、腹痛、腹 泻等症状,呼叫 120 送往市人民医院就 医,3 人早餐进食过前一天采摘的野蘑 菇,怀疑食物中毒,并要求协助调查。 接报后,清城区疾控中心组织应急人员 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2. 临床检验结果 患者在市人民医院的检查结果显 示,血常规检查中,姚某白细胞略为 升高,李某白细胞正常,2 人肝肾功能 检查均无明显异常。 3. 住院转归 姚某、李某经医院救治,一周后呕 吐及腹泻等不适症状消失,痊愈出院。 流行病学调查情况 1. 三间分布 (1)时间分布 患者发病时间集中在 1 h 内,最短 潜伏期为 1 h,最长潜伏期为 2 h,潜 伏期中位数为 1.5 h。 (2)空间分布 患者集中在同一住处,3 名患者互 为朋友关系,发病前一天即 7 月 30 日 早上,李某和谢某分别从湖北省和江 西省前往清远市,并入住姚某家中。 (3)人群分布 3 名 患 者 均 为 女 性, 年 龄 在 47 ~ 60 岁。 2. 危险因素暴露情况 患者发病前 1 h 进食了自己采集的 野生蘑菇。3 人将采摘回来的蘑菇(约 300 g)全部食完,其中谢某进食较少, 姚某和李某进食较多。 采样情况及实验室结果 在 患 者 谢 某 及 其 家 属 的 陪 同 下, 调查人员从患者指认的蘑菇采摘地点 采集到了仅剩的少量几个蘑菇,并送 往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广东 省微生物研究所),进行有毒真菌形 态鉴定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其为 大青褶伞(或称铅青褶伞、铅绿褶菇)。
吃蘑菇中毒人数的案例

吃蘑菇中毒人数的案例
就说我们村儿吧,有个老张头。
这老张头啊,一辈子就爱往山里钻,总觉得自己对山里的东西那是门儿清。
有一天呢,他在山里看到一些白白嫩嫩的蘑菇,长得那叫一个诱人。
老张头心里想:“这肯定是美味啊,拿回去煮汤肯定鲜得很。
”结果呢,全家老小喝了那蘑菇汤之后,一个不落,全都进了医院。
一家五口人啊,都躺在病床上哼哼唧唧的,又是吐又是拉的,那脸啊,绿得跟那毒蘑菇似的。
这可把医生护士忙坏了,又是洗胃又是打针的。
这老张头呢,躺在病床上还嘟囔:“我以为我认得呢,谁知道这蘑菇这么毒啊。
”这一下,他们家就成了村里的反面教材,每次村里有人想乱采蘑菇的时候,大家就会说:“你可别学老张头啊,全家都进医院了呢!”
还有一次,我在新闻上看到的。
有一群年轻人搞什么野外露营,就想着在野外吃点新鲜玩意儿。
他们中有个自称“野外生存小能手”的小伙子,发现了一片蘑菇地,那些蘑菇五颜六色的,看着特别神奇。
这小伙子就跟大家吹嘘:“我看这些蘑菇肯定能吃,我在书上看到过类似的。
”其他人呢,也没多想,就跟着他采了不少,然后架起锅就煮。
这一吃啊,好家伙,十几个人集体中毒。
有的在帐篷里就开始喊肚子疼,有的直接在外面草地上就吐得昏天黑地的。
等救援人员赶到的时候,那场面简直混乱不堪。
这几个年轻人啊,估计以后再也不敢随便乱采蘑菇吃了,这可真是用生命在冒险啊。
你看,这吃蘑菇可不能乱采乱吃啊,一不小心就可能变成“蘑菇杀手”的受害者呢!。
毒蘑菇中毒案例

毒蘑菇中毒案例一、案例背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食用各种菌类食物,其中蘑菇是比较常见的一种。
但是,如果不小心食用了毒蘑菇,就会引起中毒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本文将介绍一起毒蘑菇中毒的案例。
二、案例描述某市民姓张,在野外旅游时,意外发现了一些看起来很美味的蘑菇。
由于他没有对野外食物有足够的认知和了解,便将这些蘑菇采摘回家,并与家人一同食用。
不久之后,张先生和他的家人出现了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并且非常严重。
他们赶紧前往医院就诊,并被确诊为中毒。
三、原因分析经过医生的检查和询问得知,张先生和他的家人所采摘并食用的蘑菇是有毒的。
这些蘑菇含有致幻剂和神经性毒素等成分,能够影响人体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
四、处理方法在得知自己和家人中毒后,张先生和他的家人立即前往医院就诊,并接受了相应的治疗。
医生对他们进行了洗胃、补液等治疗措施,并给予了一些解毒药物,最终恢复了健康。
五、预防措施1.了解菌类食物的基本知识:在野外采摘蘑菇时,应该了解蘑菇种类、毒性等基本知识,尽量避免采摘有毒蘑菇。
2.购买可靠的蘑菇:在市场或超市购买蘑菇时,应该选择正规渠道销售的品牌和商家,并注意查看包装上是否有合格证明。
3.正确处理和烹饪:在食用蘑菇时,应该将其充分清洗干净,并且进行适当的烹饪。
不要生吃或者半生不熟地食用。
4.及时就医:如果不慎食用了有毒蘑菇并出现中毒反应,应该尽快前往医院就诊,并接受相应的治疗。
六、结论本案例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加强对菌类食品的了解和认知,尽量避免采摘和食用有毒蘑菇。
如果不慎中毒,应该及时就医,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加强预防措施,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安全。
关于一起野生蘑菇中毒事件的初次调查报告

关于一起野生蘑菇中毒事件的初次调查报告一、基本情况:区疾控中心专业人员到达市人民医院通过现场对患者询问及查阅病历资料等方式流调基本情况如下:****村一户人家共有8人,4男4女。
6月30日上午10点20左右到自家后院板栗树下采摘野生蘑菇,中午在家中做成蘑菇炒肉供食用,其中5人食用了野生蘑茹而先后发病,另3人未食用磨菇均未发病。
发病前8人有共同进餐史。
二、发病治疗经过2018年6月30日中午13:30左右,一家8人在家中就餐,菜谱为:毛豆炒肉、野生蘑菇炒肉、茄子炒肉。
饭后约1小时,5人(2男3女)先后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呕吐均达10余次,呕吐物先呈食物样后呈水样,均无腹痛腹泻、头晕头痛、发热等其他症状。
晚17:30到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医生询问病史后,以毒蘑菇中毒收治,其中2名儿童患者经洗胃、催吐等对症治疗后于18:25转入儿科入院治疗,其余3人在急诊科观察治疗。
目前全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精神状态良好。
三、流行病学调查共有8人(4男4女)就餐,其中5人发病,3人未发病。
对所有就餐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5名患者均食用了毛豆炒肉、野生蘑菇炒肉、茄子炒肉,其余3人仅食用了毛豆炒肉和茄子炒肉,未食用野生蘑炒肉。
(见附表1)附表1:就餐者食品暴露情况(2018年6月30日中午)附表2:临床症状统计四、初步结论第1 页共20 页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流行病学史,初步判定为一起食用野生蘑菇中毒事件。
主要依据有:1、对就餐人员食用菜谱进行卡方检验,结果仅野生蘑菇有统计学意义(p0.018<0.05)。
2、食用野生蘑菇的发病,未食用者不发病。
3、根据临床表现,排除细菌性痢疾、霍乱、化学性中毒等疾病,且发病地区未发生其他类似的传染病患者。
五、处置意见1、市人民医院积极治疗中毒患者。
2、家中采摘剩余的蘑菇全部销毁,后院板栗树下野生蘑菇全部捣毁。
3、**镇加强食品安全教育,禁止采摘和食用野生蘑菇。
关于上半年国土资源工作总结报告各位领导、同志们:上半年来,全系统各项工作,按照市、县国土资源工作会议精神和年初签订的目标管理责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服务经济建设大局的工作思路,始终把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作为稳定全局、振兴县域经济的基础地位来抓。
食用菌子中毒案例

食用菌子中毒案例
食用菌子中毒的案例时有发生。
河南洛阳市多个县先后发生食用野生毒蘑菇中毒事件,已经造成14人中毒,2人因此死亡。
毒蘑菇中毒没有特效解毒药,毒素损害肝、肾等器官,死亡率极高。
另外,云南大学附属医院的急诊室内也有不少食用野生菌中毒的患者前来就诊。
其中来自贵州盘州的4名食菌中毒患者,他们自行上山采摘杂菌,在家烹饪食用后,出现了野生菌中毒的症状。
医生介绍,经过辨认,这4名患者采食的杂菌中包括了亚稀褶红菇、牛肚菌、新苦粉孢牛肝菌、苦牛肝菌等,其中亚稀褶红菇含有剧毒,通过烹饪也无法分解其中的毒素。
因此,医生再次提醒市民:千万不要随意采摘食用不熟悉的野生菌,也不要凭个人经验鉴别野生菌是否有毒。
如果不确定、不熟悉,就不要吃。
科学网野蘑菇杀人不见血,鸡吃了呕吐物当场死亡

科学网野蘑菇杀人不见血,鸡吃了呕吐物当场死亡事件回放8月28日,岳阳市一夫妻从山上采下来野生蘑菇,与猪肉一同煮了一锅汤,午饭后不久,他和妻子开始出现呕吐、腹泻、浑身乏力等不适,呕吐物被鸡吃了后,鸡当场就倒在地上不动了。
经查,两人出现横纹肌溶解症状,心肌和肾脏损伤非常严重,还出现了循环衰竭。
妻子于8月30日晚不治身亡,丈夫仍接受治疗。
受伤变红杀人不见血从新闻描述的症状及夫妻食用的蘑菇照片看,中毒蘑菇应该是亚稀褶红菇,如果菌子子实体受伤后会变红,含有剧毒,杀人不见血。
该菌广泛分布在国内湖南、江西、四川、福建等地,据统计,在1994年到2006年,国内83起蘑菇中毒事件中,有15起是由误食亚稀褶红菇引起的,中毒人数87人,死亡43人,死亡率49.43%。
亚稀褶红菇中的致死毒素是环丙-2-烯羧酸,该毒素能够引起横纹肌溶解,对小鼠的致死剂量为2.5毫克/公斤体质量。
该菌能够造成患者横纹肌溶解症,主要表现为广泛性骨骼肌剧烈疼痛,伴有呼吸急促困难,不发热而出汗,生化指标表现为肌酸激酶急剧上升。
摄入量小仅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傻傻分不清据分析,该夫妻肯定是把亚稀褶红菇当做可食用菌“火炭菌”采集了,结果造成蘑菇中毒事件发生。
亚稀褶红菇和火炭菌幼期在外形和色泽上很相似,几乎无法区别。
不要说村民了,有时就连专家也分不清楚。
可食用火炭菌学名密褶红菇,菌盖灰黑色,浅漏斗型,边缘常内卷;菌肉白色,柔和;菌褶延生、直生。
这种菌子受伤后先变成红褐色,然后迅速变成煤黑色,所以也叫火炭菌。
在我国,被广泛采集的可食用“火炭菌”主要为稀褶红菇(图1B)和密褶红菇(图1C-D),形态上与致命的亚希褶红菇极为形似,菌盖颜色也呈灰白色、浅灰色至煤灰黑色,但是密褶红菇菌褶极为致密,稀褶红菇菌褶厚而稀,两者的菌褶受伤后均先变红,最终变黑色,而亚希褶红菇的菌褶受伤后先变红,但最终不变黑,在野外,三种蘑菇在同一环境生长,采集者分辨不清,很容易将亚希褶红菇混杂采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常见毒蘑菇20多种闻都不能闻城阳婆媳中毒2015-09-14 11:33:44 栏目:市场监管标签:青岛毒蘑菇昨天清晨6时10分左右,120救护车将呕吐不止的两名妇女紧急送到齐鲁医院青岛院区抢救。
据家人称,中毒昏迷的是婆媳俩,导致中毒的原因是两人误食了雨后采摘来的毒蘑菇。
记者了解到,目前青岛可食用的菌类有300多种,而常见的毒蘑菇有20多种,有些毒蘑菇甚至闻都不能闻。
很多市民辨别毒蘑菇存在误区。
婆媳俩误食后中毒昏迷记者闻讯赶到医院急诊室看到,两名妇女仍在抢救室内急救。
其中一名年轻妇女症状较轻,已经从昏迷中苏醒,可以在担架床上坐着输液。
但她脸色仍然很苍白,用手捂着肚子,表情非常痛苦。
旁边的老大妈情况较重,仍然昏迷不醒,医护人员在紧张抢救中。
她们的家人满脸焦急,一直守在抢救室门口。
医护人员称,两人是婆媳关系,昨天清晨6时,一起被救护车从城阳送来急救。
导致两人中毒的原因是误食了有毒的蘑菇,而且食用数量不少。
儿媳今年27岁,因为平时身体较好,虽然病情仍然很重,但已经脱离生命危险。
婆婆姜女士将近60岁,目前尚未脱离生命危险。
家人向医护人员讲述,四五天前下雨后,婆媳俩吃了从树根周围采集来的野蘑菇。
当天两人就出现头疼、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
两人随后被送往城阳当地医院治疗,检查后确定是吃蘑菇中毒。
本来这两天两人症状已经缓解,离开医院回家休养了。
没想到昨天清晨,两人再次恶心呕吐,而且情况越来越严重,直至昏迷过去。
家人赶紧联系救护车,把婆媳俩送到市区的齐鲁医院抢救。
两人曾经历“假愈期”“每年夏秋季节都是吃蘑菇中毒的高发期,但近年来大家的食品安全意识越来越强,蘑菇中毒的病例已经越来越少了。
”急救医生表示,但仍然有些人用土办法辨别野生蘑菇是否有毒,往往判断失误,导致自己和家人中毒。
目前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
一旦出现蘑菇中毒,患者应立即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把手指或牙刷柄等伸进咽部催吐,同时尽快送往最近的医疗单位,进行催吐、洗胃、导泻,以尽快排出毒素。
就诊时最好携带剩余蘑菇样品,方便医生进一步明确诊断。
医生介绍,一些蘑菇中毒的患者经过常规治疗处理后,有些症状会逐渐缓解,让人觉得似乎已经康复了,其实是进入了“假愈期”,一旦停止治疗,很容易进入肝损害期,严重时会造成肝脏功能衰竭,导致死亡。
因此患者在中毒初期症状出现缓解时,不能麻痹大意,仍应在医院继续接受观察治疗。
专家提醒路边的野蘑菇不要采急救医生告诉记者,毒蘑菇毒性成分复杂,一种毒蘑菇常含有多种毒素,一种毒素又常常存在于多种蘑菇之中。
由于蘑菇中毒与烹调方法、饮食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因此临床表现也复杂多样,到目前为止对蘑菇中毒的治疗尚无特效药。
目前根据中毒作用机制和典型临床表现主要分为5种类型: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肝脏损伤型、溶血型和光敏性皮炎型。
如果治疗不及时,很容易导致休克、昏迷甚至死亡。
6月17日,山东省食药监局发布了今年第3期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警示信息:预防毒蘑菇中毒。
毒蘑菇毒性成分复杂,中毒表现各异,主要有恶心、呕吐、流涎、流泪、精神错乱、急性贫血、黄疸、脏器损害等,严重者可死亡。
中毒后,病情凶险,病死率高,且没有特效疗法。
省食药监局提醒,请勿采食野生蘑菇。
鉴别野生毒蘑菇是否有毒,目前没有简单易行的方法,预防毒蘑菇中毒的根本办法就是不要采食野生蘑菇,以免发生意外。
在有采食野生蘑菇传统的地区,切勿采食未食用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
对于市场上售卖的野生蘑菇,也不能放松警惕,尤其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不要购买或食用。
辨别毒蘑菇小心进误区怎么区分毒蘑菇?很多人的认识都有误区。
误区一,鲜艳的蘑菇有毒,颜色普通的蘑菇没毒。
实际上,颜色与形状不能简单区别蘑菇是否有毒。
鸡油菌、褶孔牛肝菌和大红菌等颜色鲜艳,但美味可食;而灰花纹鹅膏、致命鹅膏属剧毒蘑菇,颜色则为灰色或白色。
误区二,长在潮湿处或家畜粪便上的蘑菇有毒,长在松树下等清洁地方的蘑菇无毒。
专家称,有一些毒蘑菇的确生长在粪便上,如盔孢伞和花褶伞属中一些有毒种类,但是鹅膏、口蘑、红菇中一些有毒种类也生长在松林中。
误区三,可以用银器、生姜、大米、生葱跟蘑菇一起煮,液体变黑的为有毒,没变颜色就没有毒?专家表示,这种检测方法并不靠谱。
有毒蘑菇中一般不含硫化物,不会与银器发生化学反应。
世界上毒性最强的大型真菌之一白毒伞跟银器或者生姜、大米、生葱一起煮,颜色也不会发生变化。
误区四,有分泌物或受伤变色的蘑菇有毒。
实际上,一些多汁蘑菇受伤后颜色会发生变化,它们不仅没有毒,而且还是美味食用菌。
误区五,生蛆、生虫的蘑菇就没有毒。
实际上许多剧毒的鹅膏成熟后同样会生蛆、生虫。
误区六,毒蘑菇往往有鳞片、粘液,菌杆上有菌托和菌环。
专家称,这只是鹅膏属的识别特征,虽然鹅膏属是伞菌中有毒种类最为集中的类群。
但很多毒蘑菇并没有独特的形态特征,如亚稀褶黑菇就没有菌托、菌环和鳞片,颜色也很朴素,误食会导致溶血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另一方面,常见食用菌中大球盖菇有菌环、草菇有菌托、香菇有毛和鳞片。
国家疾控中心提醒,毒蘑菇种类繁多,鉴别时专业人员需要借助专业的仪器设备,普通人仅靠经验难以准确鉴别蘑菇种类,区分毒蘑菇和无毒蘑菇,避免中毒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随意食用野蘑菇。
记者调查青岛毒蘑菇有20多种记者了解到,我国已知毒蘑菇种类超过400种(包括可疑有毒蘑菇),以牛肝菌科和鹅膏科为主,山东与云南、湖南、广西、四川等省区都属于蘑菇中毒高发省份,岛城此前也发生过多起因为误食毒蘑菇导致中毒的病例。
记者此前采访青岛农业大学菌类专家郭立忠教授得知,目前岛城可食用的菌类有300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毒蘑菇像褐鳞小伞、毛头鬼伞、细褐鳞蘑菇等有20多种。
白毒伞、褐鳞小伞、白毒鹅膏菌等蘑菇外表干净,看上去跟普通的可食用蘑菇没有太大的差别,容易被市民采摘回家误食。
专门研究崂山野生菌菇的宋爱荣研究员介绍,崂山范围内的野生蘑菇共有40多个品种,其中有明显毒性的至少有7种,分别是:毒蝇伞、有毒鹅膏菌、鬼笔、毒粉褶菌、有毒牛肝菌、马鞍菌、有毒珊瑚菌。
其中毒蝇伞颜色艳丽而且毒性非常强,仅通过呼吸就能把成年人放倒。
如果不小心触碰到,要及时洗手,而且洗手前不能触碰眼睛及口鼻,否则很可能出现胸闷等中毒症状。
一顿家常饭后差点丢了命疑是毒蘑菇惹的祸2015-10-26 11:30:08 栏目:食品安全标签:毒蘑菇家常饭实习记者陆雨连:记者赶到新华医院时,中毒的刘先生躺在急救室不断呕吐,间隔一会儿就喊一个字“冷”;隔壁的急救室躺着他76岁的母亲雷大妈,老人盖着被子躺在床上,戴着呼吸机,已经陷入昏迷,身体不时抽搐;一同吃饭的还有刘先生5岁的儿子,小朋友身体无大碍,正在二楼接受检查。
房东黄女士在打电话,边说着“去调监控看她是在哪家买的”,边道出事发经过,“他们租了我在沈家埭的一套房子,下午3点,是隔壁租客发现小刘晕倒在公用厕所,之后找到家里,又发现了昏迷在床上的雷大妈,就打了120,医生说是食物中毒。
”张先生是刘先生的朋友,事发后也陪在刘先生身边。
他说,刘先生是湖南人,来杭已十多年,做卤味生意。
他听刘先生说,祖孙三人吃午饭的时间大约是2点,就吃了排骨蘑菇汤、周黑鸭和青菜。
雷大妈没有吃周黑鸭,小朋友只喝了一点汤,刘先生吃得最多。
听说一家人中午吃了蘑菇,黄女士补充了一句:“雷大妈的蘑菇应该是在门口小店买的,就是大家常吃的平菇。
”吃过中饭以后,刘先生在看电视,雷大妈进房睡觉。
过了一个多小时,刘先生就感觉不舒服,头晕。
医生说,刘先生情况相对好些,虽然在中毒三四个小时后才被送往医院,但经过洗胃和血液净化治疗后,如果观察三四日没发生其他情况,表示已无碍,雷大妈情况更严重,有生命危险。
现在医院方面初步怀疑为食用毒蘑菇造成的食物中毒,现警方也已经介入,具体原因还在调查中。
东莞:“头号毒物”野蘑菇3年致死8人2016-01-13 10:20:09 栏目:食品安全标签:东莞野蘑菇2012至2014年的三年间,东莞共报告食物中毒47起,中毒人数702例,其中有9人因食物中毒而死亡。
昨日,记者了解到,东莞市疾控中心4名专家就2012~2014年全市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了原因分析与评估,他们发现,在东莞食物中毒因素中,野蘑菇是“头号杀手”,三年间,因误食野蘑菇中毒死亡的就有8人。
而东莞最常发生食物中毒的月份主要集中在4~8月,企业食堂是食物中毒发生的第一大场所,多是因为食物加工、储存不当导致。
企业食堂食物中毒最高发根据统计,2012年~2014年,东莞市食物中毒事件年均报告数为15.6起,年均病例数为234例,低于2007年~2009年东莞市食物中毒年均事件数24起及病例数324例,而死亡人数远远高于2007年~2009年报告数。
3年间,东莞发生较大食物中毒事件5起,一般事件3起,东莞市食物中毒的状况仍比较严峻。
从2012~2014年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来看,这三年间,除了每年的12月外,其余月份均有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事件数及病例数又以4-8月份最多,分别占57.45%和56.84%。
而4月份的中毒类型都是植物性因素,5-8月则以细菌性因素为主。
“食物中毒高发季与气候有较大关系,5-8月南方天气炎热,湿度大,适宜于微生物大量繁殖,加之这个季节人们基础代谢增加,易疲劳、免疫力下降,一旦食物加工或存储不当,很容易引起食物中毒。
”专家分析称,因此企业食堂也成为了东莞食物中毒高发场所,3年间,这类场所发生的事件数及病例数各占38.3%及67.09%,以细菌性食物中毒为主。
专家表示,从中毒原因分布来看,加工或存储不当引起的微生物中毒发生率最高,这主要是因为食物存储的条件不好导致食物被污染,或加工的温度不够未能够除掉有些食品本身的毒素,从而导致食物中毒。
因此,应加强消费者和餐饮从业人员相关卫生知识培训。
三年间9人因食物中毒死亡因食物中毒导致死亡,则不得不提“头号毒物”野蘑菇。
专家统计发现,在能够查明的中毒食物品种方面,主要是野蘑菇,其次是剩饭、糕点。
而野蘑菇则是引发食物中毒导致死亡的主要因素,三年间,东莞食物中毒死亡9人,误食野蘑菇死亡的就有8人,占比高达88.89%。
记者了解到,野蘑菇引起的食物中毒都发生在外来人口的家庭。
2013年长安某公司员工王某等12人前往长安镇莲花山游玩采食白蘑菇,导致4人死亡2人重伤。
而在2014年,东莞共发生了3起误食毒蘑菇事件,共计中毒人数9人,其中,最多的一起死亡3人。
“4-5月气候温暖潮湿,雨水充沛,野蘑菇生长旺盛,而东莞的外来人口多,且很多属于低收入人群,流动性大,文化程度较低,缺乏不能胡乱采摘野蘑菇的知识及辨别毒蘑菇的能力,采食者容易误食中毒。
”市疾控中心专家建议,在野蘑菇产出前的高峰季节,也就是每年的3-4月,各地相关部门应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在醒目位置张贴有毒蘑菇的图片,降低蘑菇中毒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