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推荐】常见的毒蘑菇有哪些
有毒蘑菇种类及图文介绍
![有毒蘑菇种类及图文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88c52828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52.png)
有毒蘑菇种类及图文介绍中国的毒蘑菇毒菌种类多,分布广泛,资源丰富;在广大山区农村和乡镇,误食毒蘑菇中毒的事例比较普遍,几乎每年都有严重中毒致死的报告;曾经被作为多发性食物中毒的原因之一;因此,长期以来鉴别毒蘑菇是人们十分关心的事;有关方面曾做了大量的科普知识宣传工作,但误食中毒者仍屡有发生;因为鉴别毒菌并不容易,所以唯一的办法,在野外最好不要轻易尝试不认识的蘑菇,同时不偏听偏信;必须在分辨清楚或请教有实践经验者之后,证明确实无毒时方可食用;如果吃了蘑菇发生了身体不舒服的感觉,应该及时到医院诊治,千万不可大意;我们可以把蘑菇中毒病例分成6种类型:1胃肠中毒型:通常的中毒症状是强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毒粉褶菌、臭黄菇和,腰可能有毒,毒性因人而异,不可食用;2、赭红拟口蘑又称赭红口蘑;子实体中等或较大;菌盖有短绒毛组成的鳞片;浅砖红色或紫红色,甚至褐紫红色,往往中部浮色;菌盖直径4-15cm;菌褶带黄色,弯生或近直生,密,不等长,褶缘锯齿状;菌肉白色带黄,中部厚;菌柄细长或者粗壮,长6-11cm,粗0.7-3cm,上部黄色下部稍暗具红褐色或紫红褐色小鳞片,内部松软后变空心,基部稍膨大;夏秋季生于针叶树腐木上或腐树桩上,群生或成丛生长;分布于我国台湾、甘肃、陕西、广西、四川、吉林、西藏、新疆等地区;此菌有毒,误食此菌后,往往产生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炎病症;但也有人无中毒反应;3、白毒鹅膏菌;,,夏秋季在阔叶林中地上单生或群生;主要分布在南方的江苏、江西、湖北、安徽、福建、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区;此菌极毒,据记载幼小菌体毒性更大;该菌含有毒肽phallotoxing和毒伞肽anatoxins两大类毒素;中毒后潜伏期长达24小时左右;发病初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此后1、2天症状减轻,似乎病愈,患者也可以活动,但实际上毒素进一步损害肝、肾、心脏、肺、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接着病情很快恶化,出现呼吸困难、烦躁不安、谵语、面肌抽搐、小腿肌肉痉挛;病情进一步加重,出现肝、肾细胞损害,黄胆,急性肝炎,肝肿大及肝萎缩,最后昏迷;死亡率高达50%以上,甚至100%;对此毒菌中毒,必须及时采取以解毒保肝为主的治疗措施;云南民间还利用毒伞的浸煮液杀红蜘蛛;该菌的子实体提取液对大白鼠吉田肉瘤有抑制作用和具有免疫活性;该菌是树木的外生菌根菌,与松、支杉、栎、山毛榉、栗等树木形成菌根;5、毒蝇鹅膏菌,;此;据记载,西伯利亚的通古斯人及雅库将人曾用作传统的节日食用菌;一般成人食一朵后便会产生如痴似醉的感觉,他们认为这是一种享受;印度用它作为魔术师的药剂;在一些国家民间被作为一种安眠药物; 我国东北地区将此毒菌破碎后拌入饭中用来毒死苍蝇,甚至毒死老鼠及其它有害动物;另外毒蝇伞表面的鳞片脱落后,往往与可食用的橙盖伞相似,采食时需注意区别;在德国民间将此菌浸入酒中,用以治风湿痛;该菌含丙酸,可用于制造丙酸盐用作防腐剂、香料脂、人造果子香等;此菌属外生菌根菌;与去杉、冷杉、落叶松、松、黄杉、桦、山毛榉、栎、杨等树木形成菌根;6、细环柄菇子实体一般较小,菌盖直径3-7cm,初期半球形、后呈扁平且中部凸起,污白色,中央有褐色鳞片,向边缘有短条纹;菌肉白色;菌褶白色,离生,稍密;菌柄柱形,向下渐长,长4-8em,粗0.3-0.6cm,白色,菌环以下有絮状或毛状鳞片,质脆;色,可食用;8、细褐鳞蘑菇子实体中等至较大;菌盖直径5-10cm,初期半球形,后期近平展,中部平或稍凸,表面污白色,具有带褐色、黑褐色纤毛状小鳞片,中部鳞片灰褐色,边缘有少量菌幕残物;菌肉白色,稍厚;菌褶初期灰白至粉红色,最后变黑褐色,较密,不等长,离生;菌柄圆柱形,长6-12cm,粗0.81cm,污白色,表面平滑或有白色的短细小纤毛,基部膨大,伤处变黄色,内部松软;菌环薄膜质,双层,生柄的上部,白色,上面有褶纹,下面有白色短纤毛;夏秋季生林中地上;分布于河北、香港等;该菌有毒,有很强的石碳酸气味,食用后引起呕吐或腹泻等中毒症状;此菌外形特征接近于双环林地蘑菇,但此种幼时菌盖顶部不呈四方形,菌盖鳞片细小;9、毛头鬼伞又称鸡腿蘑河北、山西、毛鬼伞;,;,稍密,长短不一;菌柄圆柱形,长10-25cm,粗0.4-1.2cm,白色至污白色,顶部有纵条纹,菌环以下渐增粗,内部松软变空心;菌环膜质生柄之中、上部;夏秋季在草地林中空地牛、马粪上单生或群生;分布于台湾、甘肃、陕西、新疆、青海、西藏、四川等地区,多见于高山牧场;此种在青藏高原的松潘地区草地多见,而在内蒙草原却未发现;此菌有毒,中毒后可引起幻觉反应;11、毒粉褶菌又称土生红褶菌;子实体较大;菌盖一般污白色,直径可达20cm ,初期扁半球形,后期近平展,中部稍凸起,边缘波状,常开裂,表面有丝光,污白色至黄白色,有时带黄褐色;菌肉白色,稍厚;菌褶初期污白,老后粉或粉肉色,直生至近弯生,稍稀,边缘近波状,长短不一;菌柄白色至污白色,往往较粗壮,长9-11cm,粗1.5-3.8cm,上部有白粉末,表面具纵条纹,基部有时膨大;;13、粪锈伞子实体一般较小;菌盖近钟形,半膜质,表面粘,光滑,中部淡黄色或柠檬黄色,有皱纹,向边缘渐变为米黄色,直径2-4.5cm,边缘有细长条棱,可接近顶部;菌肉很薄;菌褶近弯生,密或稍稀,窄,深肉桂色,褶沿色淡;菌柄细长,柱形,长5-10cm,粗0.2-0.3cm,质脆,有透明感,光滑或上部有白色细粉粒,污黄白色,空心,基部稍许膨大;春至秋季在牲畜粪上或肥沃地上单生或群生;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山西、四川、云南、江苏、湖南、青海、甘肃、陕西、西藏、福建、广东、新疆等地;怀疑有毒,不可食;14、美丽粘草菇子实体中等大,白色,菌盖直径6-10cm,初期近圆形,后期近平展;菌肉白色;菌褶白色变粉红色;菌柄细长,长6-15cm,粗0.6-1.3cm,圆柱形;菌托苞状而大;,味,含毒蝇碱等毒素等的记载;但在苏联地区生长的可食用;子实体含橡胶物质;属外生菌根菌,与区、榛、桦、鹅耳枥等树木形成菌根;16、臭黄菇又称鸡屎菌广西、油辣菇四川、黄辣子、牛犊菌广西、牛马菇福建;子实体中等大;菌盖土黄至浅黄褐色,表面粘至粘滑,边缘有小疣组成的明显的粗条棱;菌盖直径7-10cm,扁半球形,平展后中部下凹,往往中部土褐色;菌肉污白色,质脆,具腥臭味,麻辣苦;菌褶污白至浅黄色,常有深色斑痕,长短一致或有少数短菌褶,弯生或近离生,较厚;菌柄较粗壮,圆柱形,长3-9cm,粗1-2.5cm,污白色至淡黄色,老后常出现深色斑痕,内部松软至空心;夏秋季在松林或阔叶林地上群生或散生;分布于我国河北、河南、山西、黑龙江、吉林、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南、广西、广东、四川、云南、甘肃、陕西、西藏等地区;此菌在四川等地被群众晒干,煮洗后食用;但在不少地区往往食后中毒;主要表现为胃肠180,幼3-4又称珊瑚菌、扫帚菌、刷把菌四川、鸡爪菌、则梭校西藏、粉红丛枝菌子实体浅粉红色或肉粉色,由基部分出许多分枝,形似海中的珊瑚;子实体高达10-5cm,宽5-10cm,干燥后呈浅粉灰色;每个分枝又多次分叉,小枝顶端叉状或齿状;菌肉白色;多生于阔叶林中地上,一般成群丛生在一起;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吉林、河北、河南、甘肃、四川、西藏、安徽、云南、福建等地;不宜采食,食后往往中毒,但经煮沸浸泡冲冼后可食用;中毒症状为比较严重的腹痛、腹泻等胃肠炎症状;对小白鼠肉瘤180的抑制率为80%,而对艾氏癌的抑制率为70%;此菌与山毛榉等阔叶树木形成外生菌根;识别毒蘑菇一看生长地带;可食用的无毒蘑菇多生长在清洁的草地或松树、栎树上,有毒蘑菇往往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肮脏地带;二看颜色;有毒蘑菇菌面颜色鲜艳,有红、绿、墨黑、青紫等颜色,特别是紫色的往往有剧毒,,。
毒蘑菇科普小知识
![毒蘑菇科普小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a02c9a5d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ef.png)
毒蘑菇科普小知识摘要:1.毒蘑菇的定义和特点2.毒蘑菇的种类和分布3.毒蘑菇中毒的症状和危害4.毒蘑菇的鉴别和预防方法5.误食毒蘑菇的处理和救治正文:毒蘑菇科普小知识毒蘑菇是指一类含有有毒成分的蘑菇,它们具有较高的毒性,误食后可能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危害。
为了提高大家对毒蘑菇的认识,本文将详细介绍毒蘑菇的定义、特点、种类、中毒症状、鉴别和预防方法,以及误食毒蘑菇的处理和救治。
一、毒蘑菇的定义和特点毒蘑菇是指含有有毒成分的蘑菇,它们的毒性成分主要包括胃肠毒素、神经毒素和溶血毒素等。
误食毒蘑菇后,人体可能出现严重的中毒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毒蘑菇的特点是颜色鲜艳,形状奇特,有的还散发着难闻的气味。
二、毒蘑菇的种类和分布毒蘑菇种类繁多,分布广泛。
在我国,常见的毒蘑菇有鹅膏毒伞、毒粉红褶伞、毒丝膜菌等。
这些毒蘑菇分布在山区、草原、林地等各种生态环境中。
三、毒蘑菇中毒的症状和危害误食毒蘑菇后,人体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神经系统中毒、溶血性贫血等,甚至死亡。
四、毒蘑菇的鉴别和预防方法1.鉴别方法:观察蘑菇的外形、颜色、气味等特征,如有疑问,可将蘑菇拍照,通过网络或专业人士进行鉴定。
2.预防方法:不认识的蘑菇不要吃,尽量选择市场上出售的食用蘑菇,避免在野外采摘野生蘑菇。
五、误食毒蘑菇的处理和救治1.处理:立即就医,并携带误食的毒蘑菇样品,以便医生诊断和救治。
2.救治:目前尚无特效解毒药物,主要采用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如催吐、洗胃、输液等。
总之,了解毒蘑菇的相关知识,提高警惕,是预防误食毒蘑菇的关键。
毒蘑菇的毒性成分及其代谢通路研究
![毒蘑菇的毒性成分及其代谢通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c3a5de6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34.png)
毒蘑菇的毒性成分及其代谢通路研究蘑菇是许多人喜欢的食材,但其中也有些品种是有毒的。
其中最为常见的毒蘑菇品种是鹅膏菌、鹅膏鱼鳞菌、常见鹅膏菇等。
这些毒蘑菇中所产生的毒性成分,不仅会对人体的血液、肝脏等器官造成损伤,还可能导致死亡。
因此,对毒蘑菇毒性成分及其代谢通路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其危害,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食品安全管理。
一、毒蘑菇的毒性成分毒蘑菇所含的毒性成分主要是酪氨酸衍生物,其中最主要的有α-鹅膏毒素、β-鹅膏毒素、γ-鹅膏毒素、毒沙漏碱等几种。
这些毒素分子结构中均含有吡咯环、哌啶环等结构,因此被称为生物碱类物质。
毒素的含量和种类会因蘑菇的品种、生长环境、季节、干燥程度、保鲜方式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二、毒素的代谢通路当毒蘑菇被人体摄入后,其中毒素会在肝脏等器官中产生代谢作用。
α-鹅膏毒素在体内代谢后首先会被转化成鹅膏毒素I,其后又可转变为鹅膏毒素II和鹅膏毒素III等。
β-鹅膏毒素在体内可代谢为鹅膏毒素III和鹅膏毒酸。
γ-鹅膏毒素与毒沙漏碱的代谢通路相对较少研究,而毒沙漏碱也并不是毒蘑菇中的常见毒素。
α-鹅膏毒素代谢所产生的鹅膏毒素I具有更强的肝毒性,而转化为鹅膏毒素II 和鹅膏毒素III后的毒性则较小。
因此,对毒蘑菇中毒人员的治疗而言,及早发现和清除体内的α-鹅膏毒素是十分关键的。
三、毒素对人体的影响毒蘑菇的毒素对人体有较严重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对肝脏的损害。
α-鹅膏毒素具有直接损伤肝细胞、促进肝细胞肿瘤、破坏肝血管等作用,因而在毒蘑菇中的毒性较大。
β-鹅膏毒素也被认为具有对肝脏细胞的毒性,可引起坏死、出血等反应。
γ-鹅膏毒素毒性相对较小,其长期摄入量对人体的健康影响尚待进一步研究。
毒沙漏碱则仅在一些毒蘑菇种类中存在,其毒性较低,因而其对人体的影响尚属未知。
四、毒蘑菇的预防和治疗鉴别毒蘑菇品种是预防毒蘑菇中毒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采摘和食用蘑菇时,一定要确认蘑菇品种的安全性。
浙江省常见毒蘑菇
![浙江省常见毒蘑菇](https://img.taocdn.com/s3/m/7583b37b58fafab069dc02b7.png)
浙江省常见毒蘑菇白毒伞特征:菌体白色,比较细长。
菌盖宽7—12厘米,幼时鸡蛋形至钟形,老后平展,纯白色,表面光滑。
产地:河北、吉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广西、河南、四川等地。
毒性:极毒,能严重损害肝、肾、心、肺、大脑中枢神经系统。
橙红毒伞特征:菌盖橙红色,具橙黄色的粉末或小疣,边缘有清楚的条纹。
产地:云南、陕西、浙江等地。
毒性:可引起胃肠炎型中毒,甚至可死亡。
星孢丝盖伞特征:菌肉灰白色至土黄色,薄。
菌褶凹生,长短不等,密,淡褐色至黄褐色,后期出现深褐色斑点。
菌褶后期出现深褐色斑点。
产地:江苏、浙江、四川等地。
毒性:可引起神经精神型症状。
毒粉褶菌特征:菌盖污白色,菌肉白色,菌褶最初白色,老后变成粉红色或皮肤色。
产地:吉林、江苏、安徽、台湾、河南、黑龙江等地。
毒性:食后发病较快,约半小时就出现强烈恶心,呕吐,上腹痛,腹泻等胃肠炎型中毒症状,以及心跳减慢,呼吸困难,尿中带血等。
红网牛肝特征:菌盖茶褐色,有平伏的细绒毛,菌柄桔红色,有紫红色网纹,管口桔红色,菌肉受伤变蓝色,与菌管层接连处带红色。
产地:河北、江苏、安徽、浙江河南等地。
毒性:有人采食,但常发生中毒,食后主要引起神经系统症状。
黄粉牛肝特征:菌盖表面覆盖一层柠檬黄的粉末,柄上部有蛛网状菌环。
产地:江苏、安徽、浙江、广东、广西、四川、云南、海南岛等地。
毒性:食后发病快,主要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文字来源:主要是中科院微生物所真菌组编著的《毒蘑菇》,中国科学出版社。
本文转载韩省华微博/s/blog_4f7d56f401015hk4.html。
野外毒蘑菇大全
![野外毒蘑菇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f56cc2ede009581b6bd9eb36.png)
美丽野菌吃不得——野外毒蘑菇大全中国的毒蘑菇(毒菌)种类多,分布广泛,资源丰富。
在广大山区农村和乡镇,误食毒蘑菇中毒的事例比较普遍,几乎每年都有严重中毒致死的报告。
曾经被作为多发性食物中毒的原因之一。
因此,长期以来鉴别毒蘑菇是人们十分关心的事。
因为鉴别毒菌并不容易,在野外最好不要轻易尝试不认识的蘑菇,同时不偏听偏信。
必须在分辨清楚或请教有实践经验者之后,证明确实无毒时方可食用。
野外毒蘑菇大全我们可以把蘑菇中毒病例分成6种类型:(1)胃肠中毒型:通常的中毒症状是强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毒粉褶菌、臭黄菇和毛头乳菇,黄粘盖牛肝菌和粉红枝瑚菌等毒蘑菇可引起此类型中毒,已知有80余种。
(2)神经精神型:已知有60余种。
中毒症状是精神兴奋,精神错乱或精神抑制等神经性症状。
如毒蝇鹅膏菌、半卵形斑褶菇中毒后可引起幻觉反应。
(3)溶血型:主要症状是在1-2天内发生溶血性贫血,症状是突然寒战,发热,腹疼头疼,腰背肢体疼,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全身虚弱无力,烦躁不安和气促。
此类中毒症状主要由鹿花菌引起。
(4)肝脏损害型:引起这类中毒有关的种约20余种。
除上述已提到含毒肽、毒伞肽的种类外,如环柄菇属的某些种。
(5)呼吸与循环衰竭型:引起这种类型的毒蘑菇主要是亚稀褶黑菇。
死亡率较高。
(6)光过敏性皮炎型:我国目前发现引起此类症状的是叶状耳盘菌。
值得提及的是,在现代高科技发展中,人们发现鹅膏菌毒肽对真核生物细胞的RNA聚合酶Ⅱ具有专一性抑制作用,而鬼笔毒肽对肌动蛋白具有束缚作用。
它们被用于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毒蘑菇-大鹿花菌:子实体较小至中等大,菌盖直径8.9-15cm。
呈不明显的马鞍形,稍平坦,微皱,黄褐色。
菌柄长5-10cm,粗1-2.5 cm,圆柱形,较盖色浅,平坦或表面稍粗糙,中空。
毒蘑菇-大鹿花菌在针叶林中地上靠近腐木单生或群生。
分布于我国吉林、西藏等地区。
可能有毒,毒性因人而异,不可食用。
有毒蘑菇种类及图文介绍
![有毒蘑菇种类及图文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50c5b96c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16.png)
有毒蘑菇种类及图文介绍中国的毒蘑菇毒菌种类多,分布广泛,资源丰富;在广大山区农村和乡镇,误食毒蘑菇中毒的事例比较普遍,几乎每年都有严重中毒致死的报告;曾经被作为多发性食物中毒的原因之一;因此,长期以来鉴别毒蘑菇是人们十分关心的事;有关方面曾做了大量的科普知识宣传工作,但误食中毒者仍屡有发生;因为鉴别毒菌并不容易,所以唯一的办法,在野外最好不要轻易尝试不认识的蘑菇,同时不偏听偏信;必须在分辨清楚或请教有实践经验者之后,证明确实无毒时方可食用;如果吃了蘑菇发生了身体不舒服的感觉,应该及时到医院诊治,千万不可大意;我们可以把蘑菇中毒病例分成6种类型:1胃肠中毒型:通常的中毒症状是强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毒粉褶菌、臭黄菇和毛头乳菇,黄粘盖牛肝菌和粉红枝瑚菌等毒蘑菇可引起此类型中毒,已知有80余种;2神经精神型:已知有60余种;中毒症状是精神兴奋,精神错乱或精神抑制等神经性症状;如毒蝇鹅膏菌、半卵形斑褶菇中毒后可引起幻觉反应;3溶血型:主要症状是在1-2天内发生溶血性贫血,症状是突然寒战,发热,腹疼头疼,腰背肢体疼,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全身虚弱无力,烦躁不安和气促;此类中毒症状主要由鹿花菌引起;4肝脏损害型:引起这类中毒有关的种约20余种;除上述已提到含毒肽、毒伞肽的种类外,如环柄菇属的某些种;5呼吸与循环衰竭型:引起这种类型的毒蘑菇主要是亚稀褶黑菇;死亡率较高;6光过敏性皮炎型:我国目前发现引起此类症状的是叶状耳盘菌;值得提及的是,在现代高科技发展中,人们发现鹅膏菌毒肽对真核生物细胞的RNA聚合酶Ⅱ具有专一性抑制作用,而鬼笔毒肽对肌动蛋白具有束缚作用;它们被用于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大鹿花菌子实体较小至中等大,菌盖直径;呈不明显的马鞍形,稍平坦,微皱,黄褐色;菌柄长5-10cm,粗cm,圆柱形,较盖色浅,平坦或表面稍粗糙,中空;在针叶林中地上靠近腐木单生或群生;分布于我国吉林、西藏等地区;可能有毒,毒性因人而异,不可食用;2、赭红拟口蘑又称赭红口蘑;子实体中等或较大;菌盖有短绒毛组成的鳞片;浅砖红色或紫红色,甚至褐紫红色,往往中部浮色;菌盖直径4-15cm;菌褶带黄色,弯生或近直生,密,不等长,褶缘锯齿状;菌肉白色带黄,中部厚;菌柄细长或者粗壮,长6-11cm,粗,上部黄色下部稍暗具红褐色或紫红褐色小鳞片,内部松软后变空心,基部稍膨大;夏秋季生于针叶树腐木上或腐树桩上,群生或成丛生长;分布于我国台湾、甘肃、陕西、广西、四川、吉林、西藏、新疆等地区;此菌有毒,误食此菌后,往往产生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炎病症;但也有人无中毒反应;3、白毒鹅膏菌子实体中等大,纯白色;菌盖初期卵圆形,开伞后近平展,直径7-12cm,表面光滑;菌肉白色;菌褶离生,梢密,不等长;菌柄细长圆柱形,长9-12cm,粗,基部膨大呈球形,内部实心或松软,菌托肥厚近苞状或浅杯状,菌环生柄之上部;夏秋季分散生长在林地上;分布于我国河北、吉林、江苏、福建、安徽、陕西、甘肃、湖北、湖南、山西、广西、广东、四川、云南、西藏等地;此蘑菇极毒;毒素为毒肽和毒伞肽;中毒症状主要以肝损害型为主,死亡率很高;4、毒鹅膏菌又称绿帽菌、鬼笔鹅膏、蒜叶菌、高把菌、毒伞;子实体一般中等大;菌盖表面光滑,边缘无条纹,菌盖初期近卵园形至钟形,开伞后近平展,表面灰褐绿色、烟灰褐色至暗绿灰色,往往有放射状内生条纹;菌肉白色;菌褶白色,离生,稍密,不等长;菌柄白色,细长,圆柱形,长5-18cm,粗,表面光滑或稍有纤毛状鳞片及花纹,基部膨大成球形,内部松软至空心;菌托较大而厚,呈苞状,白色;菌环白色,生菌柄之上部;夏秋季在阔叶林中地上单生或群生;主要分布在南方的江苏、江西、湖北、安徽、福建、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区;此菌极毒,据记载幼小菌体毒性更大;该菌含有毒肽phallotoxing和毒伞肽anatoxins两大类毒素;中毒后潜伏期长达24小时左右;发病初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此后1、2天症状减轻,似乎病愈,患者也可以活动,但实际上毒素进一步损害肝、肾、心脏、肺、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接着病情很快恶化,出现呼吸困难、烦躁不安、谵语、面肌抽搐、小腿肌肉痉挛;病情进一步加重,出现肝、肾细胞损害,黄胆,急性肝炎,肝肿大及肝萎缩,最后昏迷;死亡率高达50%以上,甚至100%;对此毒菌中毒,必须及时采取以解毒保肝为主的治疗措施;云南民间还利用毒伞的浸煮液杀红蜘蛛;该菌的子实体提取液对大白鼠吉田肉瘤有抑制作用和具有免疫活性;该菌是树木的外生菌根菌,与松、支杉、栎、山毛榉、栗等树木形成菌根;5、毒蝇鹅膏菌又称哈蟆菌、捕蝇菌、毒蝇菌、毒蝇伞;子实体较大;菌盖宽6-20cm;边缘有明显的短条棱,表面鲜红色或桔红色,并有白色或稍带黄色的颗粒状鳞片;菌褶纯白色,密,离生,不等长;菌肉白色,靠近盖表皮处红色;菌柄较长,直立,纯白,长12-25cm,粗,表面常有细小鳞片,基部膨大呈球形,并有数圈白色絮状颗粒组成的菌托;菌柄上部具有白色腊质菌环;夏秋季在林中地上成群生长;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吉林、四川、西藏、云南等地;此蘑菇因可以毒杀苍蝇而得名;其毒素有毒蝇碱、毒蝇母、基斯卡松以及豹斑毒伞素等;误食后约6小时以内发病,产生剧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精神错乱,出汗、发冷、肌肉抽搐、脉搏减慢、呼吸困难或牙关紧闭,头晕眼花,神志不清等症状;使用阿托品疗效良好;此菌还产生甜菜碱,胆碱和腐胺等生物碱;该菌可药用,小剂量使用时有安眠作用;子实体的乙醇提物,对小白鼠肉瘤180有抑制作用;所含毒蝇碱等毒素对苍蝇等昆虫杀力很强,可用于森林业生物防治;据记载,西伯利亚的通古斯人及雅库将人曾用作传统的节日食用菌;一般成人食一朵后便会产生如痴似醉的感觉,他们认为这是一种享受;印度用它作为魔术师的药剂;在一些国家民间被作为一种安眠药物; 我国东北地区将此毒菌破碎后拌入饭中用来毒死苍蝇,甚至毒死老鼠及其它有害动物;另外毒蝇伞表面的鳞片脱落后,往往与可食用的橙盖伞相似,采食时需注意区别;在德国民间将此菌浸入酒中,用以治风湿痛;该菌含丙酸,可用于制造丙酸盐用作防腐剂、香料脂、人造果子香等;此菌属外生菌根菌;与去杉、冷杉、落叶松、松、黄杉、桦、山毛榉、栎、杨等树木形成菌根;6、细环柄菇子实体一般较小,菌盖直径3-7cm,初期半球形、后呈扁平且中部凸起,污白色,中央有褐色鳞片,向边缘有短条纹;菌肉白色;菌褶白色,离生,稍密;菌柄柱形,向下渐长,长4-8em,粗,白色,菌环以下有絮状或毛状鳞片,质脆;夏秋季生于林中地上,群生或散生;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山西、江苏、云南、广东、香港、青海、新疆和西藏等地;可食用,但有人认为有毒,不宜随意采食;7、大青褶伞又称摩根小伞;子实体大,白色;菌盖直径5-2530cm,半球形,扁半球形,后期近平展,中部稍凸起,幼时表皮暗褐色或浅褐色,逐渐裂为鳞片,顶部鳞片大而厚,呈褐紫色,边缘渐少或脱落,菌盖部菌肉白色或带浅粉红色,松软;菌褶离生,宽,不等长,初期污白色,后期呈浅绿至青褐色,褶缘有粉粒;菌柄圆柱形,长10-28cm,粗,纤维质,表面光滑,污白色至浅灰褐色,菌环以上光滑,环以下有白色纤毛,基部稍膨大,内部空心,菌柄菌肉伤处变褐色,干时有香气;菌环膜质,生柄之上部;夏秋季生林中或林缘草地上,群生或散生;分布于我国香港、台湾、海南等地;此菌普遍被认为有毒,不宜食用;其外形特征与高大环柄菇相似,明显区别是后者菌褶白色,可食用;8、细褐鳞蘑菇子实体中等至较大;菌盖直径5-10cm,初期半球形,后期近平展,中部平或稍凸,表面污白色,具有带褐色、黑褐色纤毛状小鳞片,中部鳞片灰褐色,边缘有少量菌幕残物;菌肉白色,稍厚;菌褶初期灰白至粉红色,最后变黑褐色,较密,不等长,离生;菌柄圆柱形,长6-12cm,粗,污白色,表面平滑或有白色的短细小纤毛,基部膨大,伤处变黄色,内部松软;菌环薄膜质,双层,生柄的上部,白色,上面有褶纹,下面有白色短纤毛;夏秋季生林中地上;分布于河北、香港等;该菌有毒,有很强的石碳酸气味,食用后引起呕吐或腹泻等中毒症状;此菌外形特征接近于双环林地蘑菇,但此种幼时菌盖顶部不呈四方形,菌盖鳞片细小; 9、毛头鬼伞又称鸡腿蘑河北、山西、毛鬼伞;子实体较大;菌盖呈圆柱形,当开伞后很快边缘菌褶溶化成墨汁状液体;菌盖直径3-5cm,高9-11cm,表面褐色至浅褐色,随着菌盖长大而断裂成较大型鳞片;菌肉白色;菌柄白色,圆柱形,较细长,且向下渐粗,长7-25cm,粗1-2cm,光滑;春至秋季在田野、林缘、道旁、公园内生长,雨季可甚至在毛屋顶上生长;此菌有时生长在栽培草菇的堆积物上,与草菇争养分,甚至抑制其菌丝的生长;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吉林、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新疆、青海、西藏等地区;该蘑菇一般可食用;但含有石碳酸等胃肠道刺激物,还含有腺嘌呤,胆碱,精胺,酪胺和色胺等多种生物碱以及甾醇脂等;食后可能引起中毒,与酒类如啤酒同吃容易引起中毒;毛头鬼伞可人工栽培,不过因为成熟快,容易出现菌褶液化,必须掌握采摘时间;还可以用菌丝体进行深层发酵培养;10、半卵形斑褶菇子实体一般中等;菌盖直径一般4cm,有时可达8cm,近圆锥形、钟形至半球形,顶部有的略带土黄色,光滑而粘,有时龟裂;菌肉污白色;菌褶初期灰白,后期呈现灰黑相间的花斑,直生,稍密,长短不一;菌柄圆柱形,长10-25cm,粗,白色至污白色,顶部有纵条纹,菌环以下渐增粗,内部松软变空心;菌环膜质生柄之中、上部;夏秋季在草地林中空地牛、马粪上单生或群生;分布于台湾、甘肃、陕西、新疆、青海、西藏、四川等地区,多见于高山牧场;此种在青藏高原的松潘地区草地多见,而在内蒙草原却未发现;此菌有毒,中毒后可引起幻觉反应;11、毒粉褶菌又称土生红褶菌;子实体较大;菌盖一般污白色,直径可达20cm ,初期扁半球形,后期近平展,中部稍凸起,边缘波状,常开裂,表面有丝光,污白色至黄白色,有时带黄褐色;菌肉白色,稍厚;菌褶初期污白,老后粉或粉肉色,直生至近弯生,稍稀,边缘近波状,长短不一;菌柄白色至污白色,往往较粗壮,长9-11cm,粗,上部有白粉末,表面具纵条纹,基部有时膨大;夏秋季在混交林地往往大量成群或成丛生长,有时单个生长;分布于我国吉林、江苏、安徽、台湾、河南、河北、黑龙江等地区;有毒,不可食;误食中毒后,潜伏期短的约半小时,有时长达6小时,发病后出现强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心跳减慢、呼吸困难、尿中带血,中毒症状往往近似含有毒伞肽的毒伞;抗癌试验表明,此菌对小白鼠肉瘤180的抑制率为100%,对艾氏癌的抑制率为100%;属树林外生菌根菌,可与栎、山毛榉、鹅卫枥等树木形成菌;12、介味滑锈伞子实体一般中等大;菌盖表面光滑,粘,初期扁平球形,后期中部稍突起,深蛋壳色至深肉桂色,直径一般5-12cm,边缘平滑;菌肉白色;菌褶浅锈色,稍密;菌柄柱形,长约10cm,粗1-2cm,污白色或带锈黄色;夏秋季常生在针阔叶混交林中地上,单生或群生;分布于吉林、云南、陕西、山西等地;有强烈的芥菜气味,口尝有辣味;有毒,不宜食用;13、粪锈伞子实体一般较小;菌盖近钟形,半膜质,表面粘,光滑,中部淡黄色或柠檬黄色,有皱纹,向边缘渐变为米黄色,直径,边缘有细长条棱,可接近顶部;菌肉很薄;菌褶近弯生,密或稍稀,窄,深肉桂色,褶沿色淡;菌柄细长,柱形,长5-10cm,粗,质脆,有透明感,光滑或上部有白色细粉粒,污黄白色,空心,基部稍许膨大;春至秋季在牲畜粪上或肥沃地上单生或群生;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山西、四川、云南、江苏、湖南、青海、甘肃、陕西、西藏、福建、广东、新疆等地;怀疑有毒,不可食;14、美丽粘草菇子实体中等大,白色,菌盖直径6-10cm,初期近圆形,后期近平展;菌肉白色;菌褶白色变粉红色;菌柄细长,长6-15cm,粗,圆柱形;菌托苞状而大;夏秋季生林中地上,单生或群生;分布于我国湖北、湖南、四川、吉林、新疆、香港等地;有毒,不可食用;15、毛头乳菇又称疝疼乳菇;子实体中等;菌盖深蛋壳色至暗土黄色,具同心环纹,边缘白色长绒毛,乳汁白色,不变色,味苦;菌盖直径4-11cm,扁半球形,中部下凹呈漏斗状,这缘内卷;菌肉白色;菌褶直生至延生,较密,白色,后期浅粉红色;夏秋季在林中地上单生或散生;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吉林、河北、山西、四川、广东、甘肃、青海、内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区;此种蘑菇有毒,含胃肠道刺激物;食后引起胃肠炎或产生四肢末端剧烈疼痛等病症;还有含毒蝇碱等毒素等的记载;但在苏联地区生长的可食用;子实体含橡胶物质;属外生菌根菌,与区、榛、桦、鹅耳枥等树木形成菌根;16、臭黄菇又称鸡屎菌广西、油辣菇四川、黄辣子、牛犊菌广西、牛马菇福建;子实体中等大;菌盖土黄至浅黄褐色,表面粘至粘滑,边缘有小疣组成的明显的粗条棱;菌盖直径7-10cm,扁半球形,平展后中部下凹,往往中部土褐色;菌肉污白色,质脆,具腥臭味,麻辣苦;菌褶污白至浅黄色,常有深色斑痕,长短一致或有少数短菌褶,弯生或近离生,较厚;菌柄较粗壮,圆柱形,长3-9cm,粗,污白色至淡黄色,老后常出现深色斑痕,内部松软至空心;夏秋季在松林或阔叶林地上群生或散生;分布于我国河北、河南、山西、黑龙江、吉林、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南、广西、广东、四川、云南、甘肃、陕西、西藏等地区;此菌在四川等地被群众晒干,煮洗后食用;但在不少地区往往食后中毒;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病症,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甚至精神错乱、昏睡、面部肌肉抽搐、牙关紧闭等症状;一般发病快,初期及时催吐可减轻病症;可药用;制成“舒筋丸”可治腰腿疼痛、手足麻木、筋骨不适、四肢抽搐;对小白鼠肉瘤180和艾氏癌的抑制率均为70%;该菌子实体含有橡胶物质,可能利用此菌合成橡胶;属外生菌根菌,与榛、桦、山毛榉、栗、铁杉、冷杉等树木形成菌根;17、白黄粘盖牛肝菌子实体较小;菌盖直径,半球形,表面粘,白色,淡白色或带黄褐色,老后呈红褐色,幼时边缘有残留菌幕;菌肉白色,后渐变淡黄色;菌管直生或弯生,白色;管口小,近圆形;每毫米3-4个,有腺眼;柄长4-6cm,粗,柱形,基部稍膨大,内实,初白色,后与菌盖同色,有腺眼;夏秋季于松林中地上单生或群生;分布于我国辽宁、吉林、云南、香港、辽宁、陕西、西藏、四川、广东等地;食后往往引起腹泻,但经浸泡、煮沸淘洗后可食用;属外生菌根菌,与松等形成菌根;18、粉红枝瑚菌又称珊瑚菌、扫帚菌、刷把菌四川、鸡爪菌、则梭校西藏、粉红丛枝菌子实体浅粉红色或肉粉色,由基部分出许多分枝,形似海中的珊瑚;子实体高达10-5cm,宽5-10cm,干燥后呈浅粉灰色;每个分枝又多次分叉,小枝顶端叉状或齿状;菌肉白色;多生于阔叶林中地上,一般成群丛生在一起;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吉林、河北、河南、甘肃、四川、西藏、安徽、云南、福建等地;不宜采食,食后往往中毒,但经煮沸浸泡冲冼后可食用;中毒症状为比较严重的腹痛、腹泻等胃肠炎症状;对小白鼠肉瘤180的抑制率为80%,而对艾氏癌的抑制率为70%;此菌与山毛榉等阔叶树木形成外生菌根;识别毒蘑菇一看生长地带;可食用的无毒蘑菇多生长在清洁的草地或松树、栎树上,有毒蘑菇往往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肮脏地带;二看颜色;有毒蘑菇菌面颜色鲜艳,有红、绿、墨黑、青紫等颜色,特别是紫色的往往有剧毒,采摘后易变色;三看形状;无毒蘑菇的菌盖较平,伞面平滑,菌面上无轮,下部无菌托,有毒的菌盖中央呈凸状,形状怪异,菌面厚实板硬,菌秆上有菌轮,菌托秆细长或粗长,易折断;四看分泌物;将采摘的新鲜野蘑菇撕断菌秆,无毒的分泌物清亮如水个别为白色,菌面撕断不变色;有毒的分泌物稠浓,呈赤褐色,撕断后在空气中易变色;五闻气味;无毒蘑菇有特殊香味,有毒蘑菇有怪异味,如辛辣、酸涩、恶腥等味;六是测试;在采摘野蘑菇时,可用葱在蘑菇盖上擦一下,如果葱变成青褐色,证明有毒,反之不变色则无毒;七是煮试;在煮野蘑菇时,放几根灯芯草、些许大蒜或大米同煮,蘑菇煮熟,灯芯草变成青绿色或紫绿色则有毒,变黄者无毒;大蒜或大米变色有毒,没变色仍保持本色则无毒;八是化学鉴别;取采集或买回的可疑蘑菇,将其汁液取出,用纸浸湿后,立即在上面加一滴稀盐酸或白醋,若纸变成红色或蓝色的则有毒;。
毒蘑菇大全
![毒蘑菇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3110ac90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e0.png)
立即就医
尽快将患者送往医院,医生会 根据中毒症状和程度采取相应
的治疗措施。
保留样本
如可能,将导致中毒的蘑菇样 本保存下来,以便医生进行诊
断和治疗。
毒蘑菇的防治政策与建议
加强毒蘑菇防治宣传
提高公众对毒蘑菇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建立毒蘑菇数据库
为公众提供准确的毒蘑菇信息和识别指南。
加强毒蘑菇监测
建立毒蘑菇监测网络,及时发现和控制毒蘑菇的生长和传播。
04
毒蘑菇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毒蘑菇的研究历程
01
02
03
古代毒蘑菇的认知
在古代,人们对毒蘑菇的 认识主要来源于经验和传 说,对毒蘑菇的分类和毒 性认识较为有限。
近代毒蘑菇的研究
自19世纪以来,科学家 开始对毒蘑菇展开研究, 探究其毒性成分、中毒症 状及治疗方法。
现代毒蘑菇的研究
现代毒蘑菇研究已经深入 到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 、药理学等层面,研究范 围更加广泛。
。
马鞍菌酸
如赭色马鞍菌酸,可破坏红细 胞膜,引起溶血和肝损伤,中 毒症状包括腹痛、腹泻、呕吐
和低热等。
毒蘑菇对人体的危害
01
02
03
中枢神经系统毒性
如肉褐鳞小伞菌等,可引 起头痛、眩晕和呕吐等中 枢神经系统中毒症状,严 重者可导致抽搐和昏迷。
肝脏毒性
如赭红肉杯菌等,可引起 肝脏损伤,导致中毒性肝 炎,严重者可导致肝衰竭 。
识别方法
毒蘑菇的识别需要专业的知识和经 验,一般需要借助专业的书籍、网 站或专业人士的指导。
02
常见毒蘑菇的毒性及危害
毒蘑菇的毒性成分
鹅膏菌毒素
如鹅膏覃碱、鬼笔覃碱等,可 强烈抑制RNA合成,损害肝脏 、肾脏和神经系统,中毒症状 包括呕吐、腹泻、头痛、发热
新疆的盘点你身边的13种毒蘑菇之欧阳道创编
![新疆的盘点你身边的13种毒蘑菇之欧阳道创编](https://img.taocdn.com/s3/m/1dccd07cb0717fd5370cdc15.png)
首先毒蘑菇厉害,几个就可以毒死匹马。
记住不认识就坚决不能吃。
不可以用自己的生命尝试是否有毒。
盘点你身边的13种毒蘑菇1狗尿苔学名半卵形斑褶菇,菌盖直径3cm左右,烟灰色至褐色,顶部蛋壳色或稍深。
有皱纹或裂纹,干时有光泽,边缘附有菌幕残片,后期残片往往消失。
菌肉污白色。
菌柄长可达16cm,往往扭曲,内部空心。
分布:狗尿苔是长在臭墙角或干大粪上的一种有毒的蘑菇。
毒性:中毒后一般无胃肠道反应。
发病较快,主要表现为精神异常、跳舞唱歌、狂笑,产生幻视,有的昏睡或讲话困难。
2褐鳞小伞菌子实体小,带浅肉粉红色。
菌盖具褐红色或暗紫褐色鳞片。
无菌托且有菌环。
幼时菌盖半球形,开伞后平展,直径2-4cm,中部鳞片密集色深,边缘有短条棱。
菌肉粉白色,近表皮处带肉粉色。
菌褶白又带粉色,离生,稍密,不等长,受伤变暗红色。
分布:夏秋季于林下、路边、房屋周围的草地上均可生长,一般群生,有时单生。
毒性:此种极毒,含毒肽和毒伞肽。
发病初期为胃肠炎症状,然后肝、肾受害、烦躁、抽搐、昏迷,死亡率高。
3肉褐麟小伞中文学名肉褐鳞环柄菇。
此种同褐鳞小伞相近似,主要区别是褐鳞小伞菌柄较细长,基部稍膨大,而肉褐鳞小伞菌柄一般等粗,菌环窄,往往只留痕迹,菌环以下有显著鳞片。
分布:夏秋季于林下、路边、房屋周围的草地上均可生长,一般群生,有时单生。
毒性:此种极毒,含毒肽和毒伞肽。
4花褶伞菌盖烟灰色,直径1-3厘米,顶部蛋壳色,稍有皱纹。
菌柄柱形,常扭曲,呈浅紫色,有白色粉末。
分布:春季至夏季在粪堆及肥土上生长普遍,群生或散生。
毒性:食后发病快,约1小时后出现精神异常,产生幻觉。
除严重者外,一般无胃肠道症状。
5青毒伞菌盖直径约5-10厘米,颜色呈瓦灰色或浅青褐色,表面有块状鳞片。
菌柄长12-16厘米,近白色。
分布:阔叶林地上单生,或与云杉、松树等形成外生菌根。
毒性:极毒。
6白毒伞又名致命鹅膏菌、白毒鹅膏菌,子实体中等大,纯白色。
菌盖初期卵圆形,开伞后近平展,直径7-12cm,表面光滑。
户外小心毒蘑菇——毒蘑菇大全(组图)
![户外小心毒蘑菇——毒蘑菇大全(组图)](https://img.taocdn.com/s3/m/c1d82661d0d233d4b04e6933.png)
户外小心毒蘑菇——毒蘑菇大全(组图)中国的毒蘑菇(毒菌)种类多,分布广泛,资源丰富。
在广阔山区农村和乡镇,误食毒蘑菇中毒的事例比拟普遍,几乎每年都有严重中毒致死的报告。
曾经被作为多发性食物中毒的原因之一。
因此,长期以来鉴别毒蘑菇是人们十分关心的事。
有关方面曾做了大量的科普知识宣传工作,但误食中毒者仍屡有发生。
因为鉴别毒菌并不容易,所以唯一的方法,在野外最好不要轻易尝试不认识的蘑菇,同时不偏听偏信。
必须在分辨清楚或请教有实践经历者之后,证明确实无毒时方可食用。
如果吃了蘑菇发生了身体不舒服的感觉,应该及时到医院诊治,千万不可大意。
我们可以把蘑菇中毒病例分成6种类型:(1)胃肠中毒型:通常的中毒病症是强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毒粉褶菌、臭黄菇和毛头乳菇,黄粘盖牛肝菌和粉红枝瑚菌等毒蘑菇可引起此类型中毒,有80余种。
(2)神经精神型:有60余种。
中毒病症是精神兴奋,精神错乱或精神抑制等神经性病症。
如毒蝇鹅膏菌、半卵形斑褶菇中毒后可引起幻觉反响。
(3)溶血型:主要病症是在1-2天内发生溶血性贫血,病症是突然寒战,发热,腹疼头疼,腰背肢体疼,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全身虚弱无力,烦躁不安和气促。
此类中毒病症主要由鹿花菌引起。
(4)肝脏损害型:引起这类中毒有关的种约20余种。
除上述已提到含毒肽、毒伞肽的种类外,如环柄菇属的某些种。
(5)呼吸与循环衰竭型:引起这种类型的毒蘑菇主要是亚稀褶黑菇。
死亡率较高。
(6)光过敏性皮炎型:我国目前发现引起此类病症的是叶状耳盘菌。
值得提及的是,在现代高科技开展中,人们发现鹅膏菌毒肽对真核生物细胞的R NA聚合酶Ⅱ具有专一性抑制作用,而鬼笔毒肽对肌动蛋白具有束缚作用。
它们被用于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毒蘑菇-大鹿花菌: 子实体较小至中等大,菌盖直径8.9-15cm。
呈不明显的马鞍形,稍平坦,微皱,黄褐色。
菌柄长5-10cm,粗1-2.5 cm,圆柱形,较盖色浅,平坦或外表稍粗糙,中空。
野生蘑菇识别指南
![野生蘑菇识别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d66f0cc6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e0.png)
野生蘑菇识别指南野生蘑菇是大自然中常见的食材之一,但由于其种类繁多,有些蘑菇具有毒性,误食可能导致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正确识别野生蘑菇的种类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常见的野生蘑菇,并提供一些识别方法,帮助您安全地采摘和食用野生蘑菇。
一、毒蘑菇的危害野生蘑菇中有一部分是有毒的,误食这些毒蘑菇可能导致中毒症状,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毒蘑菇的毒性各不相同,有些蘑菇的毒性极强,仅食用一小部分就足以致命。
因此,野生蘑菇的识别至关重要,切勿贪图一时之快而忽视安全。
二、常见的野生蘑菇种类1. 香菇:香菇是一种常见的野生蘑菇,具有独特的香味和口感,适合烹饪各种菜肴。
香菇的外形呈扁平状,表面光滑,颜色多为棕色或灰色。
2. 松茸:松茸是一种高档的野生蘑菇,价格昂贵,味道鲜美。
松茸的外形呈圆形,表面有明显的网状花纹,颜色多为棕色或黄色。
3. 牛肝菌:牛肝菌是一种口感鲜美的野生蘑菇,适合烹饪各种菜肴。
牛肝菌的外形呈圆形,表面光滑,颜色多为棕色或橙色。
4. 鸡枞:鸡枞是一种常见的野生蘑菇,味道鲜美,适合烹饪各种菜肴。
鸡枞的外形呈扁平状,表面有明显的环状花纹,颜色多为白色或浅黄色。
三、野生蘑菇的识别方法1. 观察外形:野生蘑菇的外形特征是识别的重要依据之一。
观察蘑菇的形状、颜色、表面纹理等特征,可以帮助区分不同种类的蘑菇。
2. 嗅觉辨别:有些野生蘑菇具有独特的香味,通过嗅觉可以初步判断蘑菇的种类。
但需注意,有些毒蘑菇也具有诱人的香味,切勿贸然食用。
3. 化学试剂检测:对于不确定的野生蘑菇,可以使用化学试剂进行检测。
一些化学试剂对不同种类的蘑菇有特定的反应,可以帮助准确识别蘑菇的种类。
4. 咨询专家:如果对野生蘑菇的识别不确定,可以咨询专业的蘑菇专家或机构,他们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可以帮助准确识别蘑菇的种类。
四、野生蘑菇的采摘与食用1. 采摘时注意安全:野生蘑菇生长在自然环境中,采摘时需注意安全,避免误入危险区域或误触有毒植物。
毒蘑菇
![毒蘑菇](https://img.taocdn.com/s3/m/fad36975852458fb770b5646.png)
人工栽培的食用菌,如香菇、木耳、灵芝,食用 都是安全的。
全国很多地方每年都有 出产野生的菌菇,其中不 乏有很多名贵菌类,但也 有很多有毒蘑菇(毒菌) , 食用后轻则中毒,重则死 亡。同时,我国的有毒蘑 菇(毒菌)种类多、分布广泛。 所以有必要学习有毒蘑菇 的知识。
毁灭天使 ,主要在欧洲出没
毒蘑菇(毒菌)又称毒蕈,是指大型真菌的子实体 食用后对人或畜禽产生中毒反应的物种。我国毒蘑 菇约有100多种,分布广泛。多数毒蘑菇的毒性较 低,中毒表现轻微,但引起人严重中毒的有10余 种。
常见毒蘑菇
毒蝇伞又称毒蝇鹅膏菌、蛤蟆菌, 因可以毒杀苍蝇而得名
狗尿苔,学名半卵形斑褶菇, 又称“致幻蘑菇”,中毒后 引起跳舞、大笑
中毒处理方法(仅供参考)
当误食了毒蘑菇后,应及早治疗,否则会引起严重的后果。 中毒病人在初期首先应考虑进行催吐、洗胃和导泻等方法, 帮助排除体内毒物,防止毒素继续吸收而加重病情。
同时,还应根据不同中毒类型采取一些不同的处理。
无论哪一类型的毒蘑菇中毒,在及早处理的同时,尽快与医 院取得联系,以便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进一步的治疗。最好 能保留或重新采集毒菌的样本,送有关部门鉴定,以便确定毒素 的种类及制订合适治疗方案。
至于环境的“清洁”和“肮 脏”,并没有具体的划分标 准,更与生长其中的蘑菇的 毒性无关。
反面例子:食用菌鸡腿菇经 常在粪便上野生,栽培时也常 用牛马粪便作为培养基
关于毒蘑菇的N种谣言:
谣言3:毒蘑菇与银器、大蒜、大米或灯芯草同煮可致后 者变色;毒蘑菇经高温烹煮或与大蒜同煮后可去毒。
真相: 这是有关毒蘑菇的传说中最荒诞不经的部分。 银针验毒是个流传千年的古老传说,原理是银与硫或硫化
关于毒蘑菇的N种谣言:
食物中毒与预防——常见的野生毒蘑菇与蘑菇中毒解救方法
![食物中毒与预防——常见的野生毒蘑菇与蘑菇中毒解救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7b624723ed630b1c59eeb59d.png)
食物中毒与预防——常见的野生毒蘑菇与蘑菇中毒解救方法常见的野生毒蘑菇①毒蝇鹅膏菌: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吉林、四川、西藏、云南等地。
②毛头乳菇: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吉林、河北、山西、四川、广东、甘肃、青海、内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区。
③白毒鹅膏菌(白毒伞):分布于我国河北、吉林、江苏、福建、安徽、陕西、甘肃、湖北、湖南、山西、广西、广东、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④毒鹅膏菌: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江苏、江西、湖北、安徽、福建、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区。
⑤臭黄菇:分布于河北、河南、山西、黑龙江、吉林、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南、广西、广东、四川、云南、甘肃、陕西、西藏等地区。
⑥毒粉褶菌:分布于吉林、江苏、安徽、台湾、河南、河北、黑龙江等地区。
⑦大鹿花菌:分布于我国吉林、西藏等地区。
每年的7月~9月,是北京毒蘑菇中毒的多发季节。
北京的夏末秋初,气温较高、雨水增多,正是野生蘑菇生长旺盛的时期。
在都市里憋坏了的人们一到周末就喜欢驾车出游,采摘野生蘑菇进行野餐。
然而,当“味道鲜美”、“口感细嫩”、“高蛋白,低脂肪”……这些词汇伴随着野生蘑菇在眼前不停闪现的时候,人们往往忽略了一个可能威胁生命的事实:野生蘑菇中,一些种类带有毒性,甚至是剧毒。
8月16日,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公室和北京市卫生局联合发出预警,提醒市民严防毒蘑菇中毒事件的发生。
我国的毒蘑菇大约有二百多种,其中,许多种类的形态特征与食用蘑菇相似,很容易使人误采误食。
北京食用菌协会常务理事向华介绍说,北京的毒蘑菇主要分布在城市周边的山区、乡镇和农村。
每年的7月~9月,是北京毒蘑菇中毒的多发季节。
早在2007年8月,北京房山区就发生了一起因误食毒蘑菇而引发的群体中毒事件。
当时,一位居民将野外采摘的野生蘑菇与另外6人分食。
很快,7人先后出现了严重的消化道中毒症状,被送入医院救治。
5天后,首位重症患者因急性肝肾衰竭死亡;再过了5天,又一位中毒者被夺走了生命。
其余5人经过治疗后,终于痊愈。
毒蘑菇的识别及中毒的救治
![毒蘑菇的识别及中毒的救治](https://img.taocdn.com/s3/m/8cf8490f55270722182ef713.png)
• 2010年5月23日绿春县一家五口食用野生菌中毒身亡
2010年6月15日勐海县勐遮镇曼伦村委会曼点村民小组一 家四口食用野生菌中毒身亡
食用陌生野生菌 中毒患者增多
食用野 生菌中 毒主要 有三方 面原因
误食有毒菌类。常见的野生菌有上百种,但能 食用的菌子只有三四十种。比如有一种极像大 红菌的有毒菌,就常混杂在能食用的大红菌中, 让采菌人毫无察觉地将其采回来,人如果吃了, 悲剧自然就不可避免地发生。 加工环节出现失误。如果没有弄熟或者炒菌的 锅铲沾上了没有炒熟的菌子,谁吃到这些菌子, 就可能发生中毒。 食用了被污染的野生菌。一些野生菌虽属无毒 菌类,但是,如果其所生长的地方发生了污染, 或者地层下含有磷之类有毒的矿物。误食这种 地方采来的菌子,很容易导致中毒。
灰褐绿色、烟灰褐色至暗绿灰色,往往有放射状内生条纹。菌
肉白色。菌褶白色。菌柄白色,细长,圆柱形,表面光滑或稍 有纤毛状鳞片及花纹,基部膨大成球形,内部松软至空心。菌 托较大而厚,呈苞状,白色。菌环白色,生菌柄之上部。 夏秋季在阔叶林中地上单生或群生。 主要分布在南方的江苏、江西、湖北、安徽、福建、湖南、 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区。
外两种食用蘑菇混淆。
死 亡 帽
• 在全球范围内,这种看似无辜的真菌可是多数与蘑菇有关 的死亡事件的罪魁祸首。所以,千万不要将可食用的蘑菇 种类同毒鹅膏(Amanita phalloides)混淆,后者含有鬼笔毒 素与鹅膏菌素两种毒物,仅仅食用30克便足以致人于死地。 症状可能会在食用以后8到12小时才出现,但可以在一周
•
“死亡天使”(Death Angel)学名Amanita bisporigera,是最常
见的蘑菇杀手之一。人们很容易将白色的死亡天使与可食用的
路边常见的这种白蘑菇,最毒!千万别采!
![路边常见的这种白蘑菇,最毒!千万别采!](https://img.taocdn.com/s3/m/42568c5e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7b.png)
路边常见的这种⽩蘑菇,最毒!千万别采!5⽉21⽇中午,东莞松⼭湖⼀⾼校李⽼师在学校草坪上摘得⼗多个不知名的蘑菇带回家煲汤,结果她和丈夫双双被毒倒。
所幸由于送医及时,李⽼师已脱离⽣命危险,其丈夫因吃得少,症状轻微,已出院。
春夏之交,⾬季开始,也是各类蘑菇的⽣长旺季,各地每年都有许多关于民众误⾷毒蘑菇致中毒的报道。
⾃2000年以来,仅⼴州、东莞、深圳等地区就已发⽣近80起毒蘑菇事件,中毒⼈数达300⼈,其中43⼈死亡。
其中,以⽩毒伞的致死率最⾼,在上述死亡的43⼈中,95%为误⾷了⽩毒伞。
传说中的“⽩毒伞”⽩毒伞,⼜名致命鹅膏菌,⾪属伞菌⽬鹅膏科鹅膏属,是世界上毒性最强的⼤型真菌之⼀,⾷⽤50g(⼀两)即可致命,在欧美国家以“毁灭天使”(Destroying Angel)闻名,也是近年来国内多起毒蘑菇致死事件的元凶。
⽩毒伞,颜⾊为⽩⾊,菌盖展开成伞状,还有微微的清⾹,这与民间传说中⽆毒蘑菇“多呈⽩⾊或茶褐⾊”的形象相符,很容易被误采、误⾷。
⽩毒伞剧毒,其毒素主要为毒伞肽和毒肽类,在新鲜的蘑菇中其毒素含量甚⾼。
这些毒素对⼈体肝、肾、⾎管内壁细胞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极为严重,可致使⼈体内各器官功能衰竭⽽死亡,死亡率⾼达95%以上。
误⾷⽩毒伞该怎么办“⽩毒伞”的中毒潜伏期长达24⼩时,⼀般为8⾄10⼩时。
误⾷⼤约⼀天后,会出现呕吐、腹泻等类似急性胃肠炎的症状,经过处理后,第⼆天这些症状会缓解,进⼊“假愈期”,但第三天就会进⼊肝损害期,病⼈转氨酶急剧升⾼,严重的出现肝衰竭,抢救成功机会⾮常微⼩。
⼀旦误⾷⽩毒伞,要⽴即采取催吐处理,并及时到正规医院治疗。
就医时,最好将剩余的蘑菇⼀并带上,以便医⽣更迅速、准确的进⾏判断。
有毒蘑菇品种大全
![有毒蘑菇品种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16a5a6b4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df.png)
有毒蘑菇品种大全
毒蘑菇的品种非常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有毒蘑菇:
1. 毒蝇伞:因可以毒杀苍蝇而得名,内含毒蝇碱、毒蝇母等毒素。
2. 狗尿苔:一种腐木菌,常生长在树根部、草丛里,有毒,不能吃。
3. 铅绿褶菇:毒性比致命白毒伞弱,主要引起胃肠型症状,但也可能含少量类似白毒伞的毒素,对肝等脏器和神经系统造成损害,也有可能因误食而致命。
4. 毒红菇:味麻辣,有毒,食后主要引起胃肠炎型中毒症状,一般发病快,病程短,除发生剧烈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外,严重者还出现面部肌肉抽搐,脉搏加速,体温上升或下降,有的可因心脏衰弱或血液循环衰竭而引起死亡。
5. 红网牛肝菌:含胃肠道刺激类毒素,中毒后主要出现神经系统及胃肠道病症。
6. 赭红拟口蘑菌:盖有短绒毛组成的鳞片,浅砖红色或紫红色,甚至褐紫红色,往往中部浮色。
7. 灰花纹鹅膏:内所含的毒素主要是肽类毒素,会损害人的内脏器官,尤其是肝脏和肾脏。
8. 白霜杯伞:菌体中含大量毒蝇碱。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如纯黄白鬼伞、大青褶伞、热带紫褐裸伞、白绒拟鬼伞、串囊环柄菇、星孢丝盖伞、蓝鳞粉褶蕈等都是有毒的蘑菇品种。
在野外或者日常的生活中要慎重对待这些蘑菇,避免误食导致中毒。
有毒蘑菇种类及图文介绍
![有毒蘑菇种类及图文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705e4134561252d381eb6e13.png)
有毒蘑菇种类及图文介绍中国的毒蘑菇(毒菌)种类多,分布广泛,资源丰富。
在广大山区农村和乡镇,误食毒蘑菇中毒的事例比较普遍,几乎每年都有严重中毒致死的报告。
曾经被作为多发性食物中毒的原因之一。
因此,长期以来鉴别毒蘑菇是人们十分关心的事。
有关方面曾做了大量的科普知识宣传工作,但误食中毒者仍屡有发生。
因为鉴别毒菌并不容易,所以唯一的办法,在野外最好不要轻易尝试不认识的蘑菇,同时不偏听偏信。
必须在分辨清楚或请教有实践经验者之后,证明确实无毒时方可食用。
如果吃了蘑菇发生了身体不舒服的感觉,应该及时到医院诊治,千万不可大意。
我们可以把蘑菇中毒病例分成6种类型:(1)胃肠中毒型:通常的中毒症状是强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毒粉褶菌、臭黄菇和毛头乳菇,黄粘盖牛肝菌和粉红枝瑚菌等毒蘑菇可引起此类型中毒,已知有80余种。
(2)神经精神型:已知有60余种。
中毒症状是精神兴奋,精神错乱或精神抑制等神经性症状。
如毒蝇鹅膏菌、半卵形斑褶菇中毒后可引起幻觉反应。
(3)溶血型:主要症状是在1-2天内发生溶血性贫血,症状是突然寒战,发热,腹疼头疼,腰背肢体疼,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全身虚弱无力,烦躁不安和气促。
此类中毒症状主要由鹿花菌引起。
(4)肝脏损害型:引起这类中毒有关的种约20余种。
除上述已提到含毒肽、毒伞肽的种类外,如环柄菇属的某些种。
(5)呼吸与循环衰竭型:引起这种类型的毒蘑菇主要是亚稀褶黑菇。
死亡率较高。
(6)光过敏性皮炎型:我国目前发现引起此类症状的是叶状耳盘菌。
值得提及的是,在现代高科技发展中,人们发现鹅膏菌毒肽对真核生物细胞的RNA聚合酶Ⅱ具有专一性抑制作用,而鬼笔毒肽对肌动蛋白具有束缚作用。
它们被用于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大鹿花菌子实体较小至中等大,菌盖直径8.9-15cm。
呈不明显的马鞍形,稍平坦,微皱,黄褐色。
菌柄长5-10cm,粗1-2.5 cm,圆柱形,较盖色浅,平坦或表面稍粗糙,中空。
常见毒蘑菇介绍
![常见毒蘑菇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f1e78386d4d8d15abe234eee.png)
常见毒蘑菇介绍1、致命白毒伞致命白毒伞外形与一些传统的食用蘑菇较为相似,极易引起误食,喜欢在黧蒴树的树荫下群生,一般与树根相连。
黧蒴树在广州地区白云山、天麓湖、华南植物园等山地均有分布。
其毒素主要为毒伞肽类和毒肽类,在新鲜毒菇中毒素含量很高, 50克左右的白毒伞菌体所含毒素便足以毒死一个成年人。
白毒伞毒素对人体肝、肾、中枢神经系统等重要脏器造成的危害极为严重,中毒者死亡率高达90%以上,是历年广州地区毒菇致死事件的罪魁祸首。
2、毒蘑菇-铅绿褶菇铅绿褶菇是我市近年毒蘑菇中毒事件的祸首之一。
多于雨后长在草坪、草地及蕉林地上。
其毒性比致命白毒伞弱,主要引起胃肠型症状,但也可能含少量类似白毒伞的毒素,对肝等脏器和神经系统造成损害,也有可能因误食而致命。
本菌有较多的相似种,特别是与可食的高大环柄菇相混淆,具有很强的欺骗性。
3、毒蘑菇-网孢牛肝菌牛肝菌属中的某些种类含有神经精神毒素,降低血压、减慢心率、引起呕吐和腹泻,还可致瞳孔缩小。
另外,牛肝菌属中的某些种类含有致幻素,中毒后表现为幻觉、谵忘,特别是小人国幻觉为其特征,还可以有精神异常。
4、毒蘑菇-大鹿花菌子实体较小至中等大,菌盖直径8.9-15cm。
呈不明显的马鞍形,稍平坦,微皱,黄褐色。
菌柄长5-10cm,粗1-2.5 cm,圆柱形,较盖色浅,平坦或表面稍粗糙,中空。
在针叶林中地上靠近腐木单生或群生。
可能有毒,毒性因人而异,不可食用。
5、毒蘑菇-赭红拟口蘑又称赭红口蘑。
子实体中等或较大。
菌盖有短绒毛组成的鳞片。
浅砖红色或紫红色,甚至褐紫红色,往往中部浮色。
菌盖直径4-15cm。
菌褶带黄色,弯生或近直生,密,不等长,褶缘锯齿状。
菌肉白色带黄,中部厚。
菌柄细长或者粗壮,长6-11cm,粗0.7-3cm,上部黄色下部稍暗具红褐色或紫红褐色小鳞片,内部松软后变空心,基部稍膨大。
夏秋季生于针叶树腐木上或腐树桩上,群生或成丛生长。
此菌有毒,误食此菌后,往往产生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炎病症。
国内常见的毒蘑菇图谱
![国内常见的毒蘑菇图谱](https://img.taocdn.com/s3/m/d97579a2c77da26925c5b0ca.png)
国内常见的毒蘑菇图谱国内常见的毒蘑菇图谱下边给出一些国内常见的毒蘑菇图样,供参考。
白毒鹅膏菌子实体中等大,纯白色。
菌盖初期卵圆形,开伞後近平展,直径7-12cm,表面光滑。
菌肉白色。
菌褶离生,梢密,不等长。
菌柄细长圆柱形,长9-12cm,粗2-2.5cm,基部膨大呈球形,内部实心或松软,菌托肥厚近苞状或浅杯状,菌环生柄之上部。
夏秋季分散生长在林地上。
分布于中国河北、吉林、辽宁沈阳、江苏、福建、安徽、陜西、甘肃、湖北、湖南、山西、广西、广东、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此蘑菇极毒。
毒素为毒肽和毒伞肽。
中毒症状主要以肝损害型为主,死亡率很高。
白黄粘盖牛肝菌子实体较小。
菌盖直径1.5-9cm,半球形,表面粘,白色,淡白色或带黄褐色,老后呈红褐色,幼时边缘有残留菌幕。
菌肉白色,后渐变淡黄色。
菌管直生或弯生,白色。
管口小,近圆形。
每毫米3-4个,有腺眼。
柄长4-6cm,粗0.8-1.5cm,柱形,基部稍膨大,内实,初白色,后与菌盖同色,有腺眼。
夏秋季于松林中地上单生或群生。
分布于我国辽宁、吉林、云南、香港、辽宁、陕西、西藏、四川、广东等地。
食后往往引起腹泻,但经浸泡、煮沸淘洗后可食用。
属外生菌根菌,与松等形成菌根。
半卵形斑褶菇半卵形斑褶菇,又称“致幻蘑菇”,因其子实体具有毒性、人类食用中毒后可引起幻觉反应而得名。
分布于我国台湾、陕西、新疆等地,青藏高原尤为多见。
形态特征:子实体一般中等。
菌盖直径一般4cm,有时可达半卵形斑褶菇8cm,近圆锥形、钟形至半球形,顶部有的略带土黄色,光滑而粘,有时龟裂。
菌肉污白色。
菌褶初期灰白,後期呈现灰黑相间的花斑,直生,稍密,长短不一。
菌柄圆柱形,长10-25cm,粗0.4-1.2cm,白色至污白色,顶部有纵条纹,菌环以下渐增粗,内部松软变空心。
菌环膜质生柄之中、上部。
夏秋季在草地林中空地牛、马粪上单生或群生。
分布於台湾、甘肃、陜西、新疆、青海、西藏、四川等地区,多见於高山牧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的毒蘑菇有哪些
小编希望常见的毒蘑菇有哪些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有必要请您下载收藏以便备查,接下来我们继续阅读。
本文概述:毒蘑菇(毒菌)在中国的种类多,分布也广泛,资源丰富。
在广大山区农村和乡镇,误食毒蘑菇中毒的事例比较普遍,几乎每年都有严重中毒致死的报告。
曾经被作为多发性食物中毒的原因之一。
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常见的毒蘑菇都有哪些?
在广大山区农村和乡镇,误食毒蘑菇中毒的事例比较普遍,几乎每年都有严重中毒致死的报告。
曾经被作为多发性食物中毒的原因之一。
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常见的毒蘑菇都有哪些?
竹玉蕈
多生长于竹林、杂树林,茎部容易垂直裂开。
卵天狗菌:多产于阔叶树林下,食用会引起强烈下痢。
毒蔓茸
多产于阔叶林,全株呈白色,有帽檐,根部有大壶和肉刺。
苦栗茸
群生于杉、栗的枯木。
有苦味。
霍乱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