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阳明的自我同一性发展
论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及知与行的关系

知行合一,是我国文化传统中极具代表性的思想,而王阳明更是将这一思想发扬光大。
本文将从知行合一的含义、王阳明对知行合一的理解以及知与行的关系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知行合一的含义知行合一,即知识和行为统一一致。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知与行一直被看作是人生哲学的关键。
知识的获取和行为的实践一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知行合一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只有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体会知识的价值所在,才能取得实际效果。
二、王阳明对知行合一的理解1. 精神内观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他的学说以“致良知”、“知行合一”为核心。
在王阳明看来,人们的心灵本有一种内在的道德感知能力,称之为“良知”,只要人们用心去修炼,就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地判断善恶,形成正确行为准则,从而实现知行合一。
2. 内外合一王阳明认为,人的内心世界和外在行为必须保持一致,才能实现真正的知行合一。
他强调个人的主体性和自觉性,认为在实践中应该自觉贯彻这种道德原则,从而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
3. 具体实践王阳明所倡导的知行合一并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要求在实践中不断地去锻炼和提高。
他强调思想和实践的统一,认为只有在实际行动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才能真正理解知行合一的内涵。
三、知与行的关系1. 理论与实践知和行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体。
没有理论,实践就会盲目;没有实践,理论就会空洞。
理论是行动的指导,实践是理论的检验。
只有让知识贯穿于行动中,才能真正发掘知识的潜在价值。
2. 深度和广度知识和行为之间是相互支撑的关系。
深度的知识能够支撑高质量的行为,而广度的知识能够支撑丰富多样的行为。
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行为的品质和多样性。
3. 修身与治国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知与行的关系也扩展到了治国理政领域。
治国理政需要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并将这些知识付诸实践,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知行合一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王阳明对知行合一的理解更是深入人心。
王阳明内外合一心安自在

王阳明内外合一心安自在王阳明,明代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他提出了“心即理”的哲学思想,并以其独到的见解对朝廷和社会进行了影响深远的改革。
他主张人的内心和外在行为应当具有一致性,即内外合一。
本文将探讨王阳明的内外合一思想,并分析这一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一、王阳明的内外合一思想王阳明认为,人的内心是与天地万物相通的,是具有无穷智慧和能量的。
人们应当通过反思内心,追求真理和道德,从而实现心与理的合一。
王阳明认为心即理,只要理性觉醒,内心就能体悟到宇宙的真理,而不需要通过外在的物质形态来达到。
他主张人们应当通过修身养性、修心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内外合一对个人的意义王阳明的内外合一思想对个人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内外合一使个人能够认识到自己内心的潜能和智慧,从而实现自我超越。
当个人能够与内心真正对话,内心的声音与外在行为相一致时,个人就能够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在。
其次,内外合一让个人具备正确的道德取向。
通过不断地反思和调整内心,个人能够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并在行为中贯彻这些准则。
个人的行为与内心的愿景相一致时,个人就能够获得道德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最后,内外合一使个人能够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加自信和坚定。
当个人内心与外界环境相一致时,个人能够以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挑战和困难。
个人的内心能量和外在行为的统一性,将使个人在各个领域中更加出色地表现出自己的才能和能力。
三、内外合一对社会的启示内外合一思想对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社会需要重视个人的内心世界,尊重每个人的感受和需求。
只有让每个人都能够体验到内心的安宁和满足,社会才能够实现和谐稳定的发展。
其次,社会需要建立起健康的价值体系,让人们在行为中贯彻正义和道德。
社会的道德风气的提升需要从每一个个人做起,而这就要求每个人都能够实现内外合一,将内心的善念和美好的品质转化为现实行动。
最后,社会需要为个人提供追求内外合一的机会和环境。
王阳明心灵的自由与解放

王阳明心灵的自由与解放王阳明(1472年-1529年),字伯明,号阳明子,是明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
他对于人类心灵的自由与解放,以及个体的主体性与价值追求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他的思想体系和实践中,探讨王阳明心灵的自由与解放。
一、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阳明心学是王阳明创立的一种哲学思想体系,强调人的主体性与内在的道德本能。
在阳明看来,人的内心本质是善的,只要开发内在的良知,就能够实现个体的自由和解放。
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倡导不拘泥于书本知识而是追求实践的真理发现。
阳明心学强调“实存”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在实际行动中,人才能真正理解和体验到自由的本质。
二、自由的重要性与实现途径在王阳明看来,个体的自由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石。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解放,摆脱束缚和桎梏,勇往直前地追求真理和真正的自己。
王阳明主张通过内省和心灵修养来实现自由的目标。
他认为通过觉察内心的情感和意念,以及与外界的互动,可以认识自己的本性,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
只有通过这种内省和实践,个体才能真正实现心灵的自由与解放。
三、心灵的解放与道德实践阳明心学将道德实践视为心灵解放的关键。
在王阳明的眼中,道德实践意味着将内心的善念付诸于行动,并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他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观点,即通过实践和观察客观世界,来获得真理和智慧。
阳明心学认为,个体的自由与解放不仅仅在于自我意识的觉醒,更主要在于将善的价值观念付诸于实践中。
只有通过实践,个体才能真正与环境相互融合,实现自身的价值和心灵的解放。
四、阳明心学的现实意义王阳明的思想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过于追求物质的满足,忽视了内心的追求和自由。
阳明心学通过强调内省和实践的重要性,提醒现代人要重视心灵的自由与解放。
只有当个体对自己的内心有所觉察,并将善的价值观念付诸实践时,才能真正实现个体的自由与解放。
阳明心学的现实意义在于唤醒人们对内心追求的重视,并引导他们实践善的道德行为。
王阳明内圣外王的人生追求

王阳明内圣外王的人生追求王阳明(1472年-1529年),明代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有“心学始祖”之称。
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强调内心的道德修养与对外界的实践应该相统一。
他的人生追求就是追求内圣外王,即通过自我完善来使得内心充满智慧和善良,同时在社会上实践仁义道德,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一、内圣的追求王阳明主张,每个人都有内在的善性,而内圣即是通过发掘和培养这种善性,使之成为自己行为的指导原则。
他认为,人应该通过修养自己的心性,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
只有内心真正地实现了圣贤的境界,才能做到心有所知,行有所凭。
实现内圣,意味着不断地自我反省和修正。
王阳明提倡人们反省自己的思想、言行是否符合仁义道德,时刻检视自己是否违背了人性的善良本质。
通过修炼心性,使善良成为一种习惯,使道德成为一种自然的本性。
这样,人们在内心中就能体现出圣贤的境界。
二、外王的实践王阳明认为,内圣只有通过对外界的实践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他主张人们要积极地参与社会事务,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他曾担任过军事要职,在军队中执行改革,提倡礼仪道德,强调军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王阳明的外王追求不仅局限于军事领域,他也关注教育事业。
他提倡“教育以德为先”,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而不仅仅关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王阳明注重实践教学,提倡学以致用,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并服务于社会。
三、内圣外王的统一王阳明强调内圣外王的统一,他认为内在的修养和外在的实践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割裂开来。
只有内心有德行,才能在外界有作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和完善内心的道德修养。
王阳明坚信,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内圣外王的人。
无论身份、地位如何,只要发掘和培养自己内在的善性,并将之付诸于实践,就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王阳明自己就是内圣外王的典范,他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实践,在思想、军事和教育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四、现代意义与启示王阳明内圣外王的人生追求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阳明心学心得

阳明心学心得阳明心学是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之一,是由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创立的一种思想学说。
它主张“知行合一”,即通过内心的真知灵感来引导行为,实现心性的完善。
阳明心学强调修身养性,注重内心的清净和自我完善,对于人的修养和道德提升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阳明心学的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阳明心学强调“知行合一”,意思是说人的认识和行为应该是一致的。
这是因为阳明心学认为人的内心本来就具有善良和智慧,只是被外界的杂念所扰乱。
因此,通过修心养性,可以使内心的本性得以显现,从而指导行为。
阳明心学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观察外界事物来认识自己的内心。
这种方法可以使人不断地反省自己的内心,从而逐渐认识自己的真实本性。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被各种外界因素影响,导致内心的迷茫和困惑。
阳明心学的“格物致知”可以帮助人们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清晰,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阳明心学还强调“致良知”,即通过内心的良知来指导行为。
良知是人内心的一种直觉,是区分善恶的能力。
阳明心学认为,只有通过良知来指导行为,才能使人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从而实现内心的完善。
在当今社会,道德沦丧和伦理风气败坏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阳明心学的“致良知”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从而使社会更加和谐。
阳明心学还提出了“致良知”的方法,即通过修身养性来实现内心的完善。
修身养性是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它主张通过内心的修炼来使内心的本性得以显现。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忽视内心的修养,只注重外在的物质追求。
这导致了人的内心迷茫和空虚。
阳明心学的“修身养性”可以帮助人们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从而使人的生活更加有意义。
综上所述,阳明心学的理念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强调知行合一,通过内心的修养来指导行为。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忽视内心的修养,只注重外在的物质追求。
这导致了人的内心迷茫和空虚。
阳明心学的理念可以帮助人们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从而使人的生活更加有意义。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在读完王阳明的著作《传习录》后,我深感受益匪浅。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重要理念,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这一理念进行详细的阐述。
首先,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他认为,知识和行动应该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真正体现出价值和意义。
知行合一是指知道了就要去做,做了就要去知道,只有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知识,才能达到真正的知行合一。
其次,王阳明提出了“心即理”这一重要观点。
他认为,人的内心是理性和道德的源泉,只有通过修炼自己的内心,才能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王阳明主张通过内省和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理性和良知的要求。
此外,王阳明还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因此,王阳明提倡人们要勇于实践,不断探索和创新,实现知行合一的目标。
在实现知行合一的过程中,王阳明还强调了自我反省和修正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应该时刻反省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
只有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才能不断进步和提高。
因此,王阳明认为,自我反省和修正是实现知行合一的关键。
最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个人修养方面,知行合一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在社会发展方面,知行合一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推动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综上所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是一种重要的修养和发展理念。
通过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通过修炼自己的内心,通过实践和反省修正,我们可以实现知行合一的目标,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推动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我相信,只有真正实践和践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我们才能成为真正有价值的人。
关于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哲学思考

关于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哲学思考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军事家和政治家,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强调了人的内在道德本性和行为的一致性。
他认为,人们在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本能的善良和道德意识,只要能够认识到这种本性,就能够自觉地去实践和追求道德行为。
知行合一的核心观点是人的知识和行动要相互统一,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行动,才能真正理解和体验到道德的真谛。
知识只有通过行动的实践才能得到验证和完善,而行动也需要有正确的知识指导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王阳明强调了自觉的实践和主动的改造,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不断地实践和修炼,逐渐改造自己的心灵和行为,使之与道德理念相一致。
他认为,人的行为是受到心灵驱动的,只有通过改变自己的心灵状态,才能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指
导意义。
个人通过实践和修炼,可以逐渐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和品质;而社会则能够建立在人们共同追求道德价值的基础上,形成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总之,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强调了人的内在道德本性和行为的一致性,提倡通过实践行动来实现个人修养和社会进步。
这一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和个人成长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王阳明心学的自我管理与自我塑造

王阳明心学的自我管理与自我塑造王阳明(1472年-1529年),明代朱熹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阳明先生”。
他的心学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他提出的自我管理与自我塑造理念,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心灵修养方法。
本文将探讨王阳明心学的自我管理与自我塑造,希望可以启发读者从内心深处改变自己,塑造更好的人生。
一、认识自我,实现自我管理在王阳明心学中,首要的一环是认识自我。
他认为,人们之所以陷入迷茫与困境,是因为没有真正认识自己内心的需求和欲望。
因此,通过自我觉察,深入了解自己内心的动机、情感和价值观,是实现自我管理的第一步。
为了认识自我,王阳明主张通过反思和内观的方式,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维,从而揭示自己内心的真实面貌。
他强调心与意识的统一,通过意识的引导和调整,使心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塑造。
其次,王阳明认为,自我管理的关键在于建立正确的道德感和自律意识。
他认为,道德感是内在的,体现在对人的关切和仁爱之心。
通过培养道德感,我们可以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遵循正义和善良的准则,实现自我管理的目标。
二、塑造自我,成就卓越人生除了自我管理,王阳明心学还强调了自我塑造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心灵的修炼和提升,可以塑造一个更好的自己。
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即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他认为,通过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认知和价值观,才能真正体验到知识的力量。
他鼓励人们不断努力,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最终实践中得到真正的成长与成就。
此外,王阳明心学强调修炼内心的坚韧和毅力。
他认为,只有具备坚韧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攀登事业的高峰。
因此,他呼吁人们要不断锤炼自己的意志力和毅力,通过挑战和克服困难,实现个人的自我塑造。
三、心学在当代的意义与应用王阳明心学的自我管理与自我塑造理念,不仅适用于古代,更具有现代的实践意义。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诸多诱惑和挑战,容易迷失自我。
通过王阳明心学的自我管理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并有效应对现代生活带来的压力和困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王阳明的自我同一性发展作者:徐圆圆彭彦琴来源:《科技视界》2011年第26期【摘要】自我同一性是西方引进的概念,其最新研究模型——双环模型理论,深入具体地探讨了个体自我同一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该文以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的特殊成长经历为线索,探讨其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轨迹,既可从个体层面上验证双环模型的解释力和合理性,也为全面了解王阳明的独特个性及其心学理论的奥义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王阳明;自我同一性;双环模型;同一性发展轨迹On the Developmental Track of Wang Yangming's Self-identity——Confirmatory study on the Dual-cycle model of the WestXU Yuan-yuan PENG Yan-qin(Psychological Department, Educational Institute,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123)【Abstract】 Self-identity is a concept introduced from the West. About self-identity there is the latest model-the dual-cycle model theory, which discusses in-depth the specific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individual self-identity. The article takes Wang Yangming,a great thinker in Ming Dynasty,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and display the developmental track of his self-identity.Therefore, the dual-cycle model can get enough validation at the individual level. Besides, this can lay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Wang Yangming's unique character and his profound Theory of Mind.【Key words】Wang Yangming; Self-identity; The dual-cycle model; Developmental track of self-identity0引言王阳明是明代最有影响的儒学大家,其建构的心学体系影响深远。
但这位大思想家的人生经历却是万分坎坷。
他青年时期兴趣广泛,泛滥诸家之学,无所不窥,从“溺于词章之学”,从事“宋儒格物之学”,后又“求诸老释”、“归本儒学”,及至“龙场悟道”,才终于结束了其波澜动荡的早期思想,后以心学体系开启了新的思想格局[1]。
这些经历源于王阳明少年时期即已产生的对自我和社会予以关注和探索的倾向。
对自我同一性形成和发展过程的探究,将有助于理解王阳明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思想成熟和人格完善的。
1自我同一性概念及双环模型自我同一性是一个与自我人格和人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心理学概念,是通过认知和自我综合来组织、建构统一整体自我。
这一统一过程就是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或确立的过程[2]。
自我同一性整合人格的各种成分,成为人格完善的标志。
因此,自我同一性是青年期追求的核心发展主题[3]。
Erikson被称为“同一性之父”,他认为同一性是关于选择的回答,并提出了终生的自我同一性形成和发展的观点[3]。
自我同一性研究的集大成者Marcia认为自我同一性形成是人格发展的重要事件,标志着儿童期的结束和成年期的开始。
他将自我同一性操作化为由探索和承诺两个独立的维度组成的结构[4]。
青少年经过探索和承诺,就可以建立自我同一性。
后来的学者如Grotevant、Waterman开始关注探索和承诺的具体过程,Luyckx等人则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更完善的双环模型。
双环模型认为自我同一性是由彼此独立但又高度相关的五个维度组成的结构。
五个维度分别是:广度探索,深度探索,沉浸探索,做出承诺和认同承诺。
广度探索指青少年根据自身的目标、价值和信念,在做出承诺之前寻找并初步评估不同的选择;深度探索指青少年对于已经做出的选择进行深入的评估,去探知其与个人的内心标准是否吻合;沉浸探索指有些青少年由于对自身的同一性问题难以给出满意的回答,因此迟迟不能做出选择,由此带来一些适应不良的症状;做出承诺表示青少年对于重要的同一性问题做出选择的程度;认同承诺指青少年对所做出的承诺的确定程度和内化程度。
图中实线表示实际的影响路径,虚线表示可能的路径[5]。
图1 双环模型双环模型引入了沉浸探索这一概念,将适应性探索与适应不良的探索区分开来[6]。
此外,双环模型将自我同一性状态模型扩充成了一个发展模型,对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过程给出了一种全新的解释,即个体需要首先进行广度探索,做出承诺,然后再对该承诺进行深度探索,之后可能达到对承诺的认同,也可能重新回到广度探索阶段,又或者在这个过程中陷入沉浸探索,但最终个体将达到对某个承诺的高度认同而变成同一性达成状态[5]。
2 王阳明的自我同一性发展轨迹2.1 同一性危机出现Erikson将人的一生从婴儿期到老年期分为八个发展阶段,其中青少年期面临的危机正是自我同一性危机[7]。
据史料记载,王阳明从小就表现出不凡的才华和善于思考的潜质,8岁时就开始对佛老(特别是道教)发生了兴趣;12岁时他问塾师“何为人生第一等大事”,并表明自己“欲做圣贤”之志;17岁时又有留恋于道观谈道而忘记娶亲之趣事,均反映出其对探索自我身份和意义,探索自己同社会之间联系的愿望。
可见,“自我同一性”危机也同样在王阳明的青少年时期出现了,而如何应对这一危机成为王阳明当时重点探讨的人生课题。
自我同一性危机出现的根源是复杂的。
少年王阳明平时多住在京师,耳闻目睹天下大事,捧读圣人之书。
在这种背景下,王阳明遵从着当时读书人的主流价值观——要做一个像孔子一样的大圣人,实现理想的道德人格。
然而政治昏暗的社会中实现成圣的愿望不可能达成。
身处乱世却无法施展抱负的少年王阳明,会遭遇自我同一性危机是必然了。
2.2 承诺形成阶段个体在出现自我同一性危机后,会进入广度探索和做出承诺阶段,统称承诺形成阶段,即个体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去尝试和评估众多可能的选择,然后在众多的选择中做出决定,并付诸实践去验证。
据文献记载,青年王阳明先后经历了“溺于词章之学”、“从事宋儒格物之学”、“求诸老释”、“归本儒学”等历程,正反映出他根据自身的目标、价值和信念,寻找和尝试各种发展之可能性,并对每一种选择都做了很大程度的实践。
从双环模型来看,王阳明遭遇同一性危机后,在受到探索自我身份和定位自我价值的强烈诱因驱使下,开始了他的漫漫“探索”之路。
先是在众多可能性中做出一种选择,如“词章之学”,然后做出承诺,付诸行动,继续深度探索,在最后发现自己无法对此承诺达成高度认同之后,又果断放弃该选择,返回到承诺形成阶段,重新对其他可能性做评估和选择,如从事“正学”,继续开始新的循环。
结果又遭重创,继而对所谓的“正学”彻底失去信心。
但是王阳明没有就此放弃,他再次回到起点,对一直比较感兴趣的“佛老之学”又做了深入探究,最后又以觉悟到“仙释二氏之非”而告终。
直到他再次尝试“归本儒学”,从新的角度对此选择做了积极的探索,这一次逐渐触摸到他的核心志趣所在了。
2.3 承诺评价阶段经过承诺评价环,自我同一性发展会面临3种不同走向:若个体对某个承诺的认同程度很高,就达成了自我同一性;若个体在经历深度探索后,没有对承诺形成高度认同,会重新回到承诺形成阶段;还有一些个体在探索过程中迟迟难以达到对承诺的认同,会进入沉浸探索中。
沉浸探索是一种消极的、慢性的自我探索,与焦虑、抑郁症状相关;与之相反的是反思型自我探索。
王阳明曾经历沉浸探索这一过程,这从他的屡次发病可得知。
但是在对自我的认识兴趣的强烈驱动下,他表现出一贯的积极反思性探索,最终形成了稳定的对自我的适应性探索。
王阳明在选择“归本儒学”之后,其思想逐渐偏向心学。
此后不久,王阳明遭遇人生最大变故,被发配到贫困偏远的贵州龙场。
王阳明正是在这一重大转折点上,“居夷处困,动心忍性”,潜心思索以往在脑海中纠缠不清的种种哲学问题。
忽而想到,如果假设圣人不是一种历史的、外在的存在,而是在自己的心中,那么追求成圣的方向就会由“逐外”转向“内求”了。
他终在某天夜里顿悟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这层重要道理,即著名的“龙场悟道”。
2.4 同一性达成状态王阳明不断地扬弃前期思想,又重新选择了以圣人之学为旨趣、以成就道德人格为目标,但是这一次转变了追求成圣的方向——由“逐外”转向“内求”,然后继续进行深度探索,反复验证,并不断衡量其与自身心性相契合的程度,探求其与自己内心标准的吻合度,终于达到了对此选择和承诺的强烈认同,从长期以来的迷惑彷徨中走了出来,并开始充满自信地建构自己的一套心学理论。
“龙场悟道”这一事件标志着王阳明解决了青少年期出现的同一性危机,完成了建立自我同一性的人生重要任务。
3 小结综上所述,王阳明的同一性发展轨迹很好地契合并验证了西方自我同一性双环模型:每一次他都会根据自己的目标和信念,对众多选择进行初步评估并择其一,此为广度探索;之后,他会对该选择予以承诺,努力付诸实践,探寻该选择可能为他带来的意义,此为做出承诺;进入承诺评价阶段,他会反复探索和衡量该选择与其内心标准是否吻合,此为深度探索阶段;而进行到最后一过程时情况会变得较复杂,王阳明对之前的几个选择,如“词章之学”、“宋儒格物之学”、“释老之学”所做出的探索和承诺到这一步都止住了,因为他并未对这些选择予以高度认同,所以他面临着或者回到起点重新选择,或者进入消极的沉浸探索阶段,但通过对王阳明个性特征的分析,发现他是一个持有非常积极的自我关注态度的人,所以最终他选择回到原点,重新探求和考虑其他选择与承诺,以“心性之学”为自己的为学方向,重又经过了承诺形成阶段和承诺评价阶段;而被发配龙场的遭遇,却使得他“奇迹般”地获得对这一次选择的高度认同,完美地解决了自我同一性的危机。
至此,以“龙场悟道”为标志,王阳明最终找到了一种能解释所处世界的意义、帮助自己定位自身同社会关系的理论学说和思想体系,从而整合了他之前混乱不堪、疑虑重重的思想世界,建立起自我同一性,继而朝着他的实现理想人格的目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