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性研究的实例
实验研究实例
实验研究实例1. Frederiksen的行为问题-方案效果实验研究目的:评价行为问题-方案方法和参与组织重构的效果研究假设:实行行为问题-方案和参与组织重构可以使诊所的病人流失率、病人登记后候诊时间和两次病约的时间间隔降低。
实验设计:单组前后测设计。
实验过程及结果:1978年,Frederiksen发表了了一份组织研究报告。
这项应用研究试图评价行为问题-方案方法和参与组织重构的效果。
研究是在退伍军人管理局下属的一家诊所进行的。
这家诊所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诸如病人流失、病人登记后候诊时间过长、以及两次病约之间的时间间隔过长等等。
为了研究这些问题,Frederiksen选择了单组前后测实验设计。
测量的变量(因变量)包括观察到的新病人比例、病人流失率、两次病约的时间间隔等,组织重构(实验处理)是由专业人员运用行为问题-方案的方法设计的。
研究结果表明,三个变量的观测值显著降低:病人流失率由52%降至26%,病人登记后候诊时间由22天降为8天,两次病约的时间间隔由25天降至11天。
这些结果似乎表明实验处理是有效的。
实验结果分析:尽管研究结果确实表明后测发生了显著变化,但由于缺乏实验控制,使得研究结果难以解释。
首先,研究的目标是评价实验处理的结果。
尽管出现了期望的结果,但我们不能确定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结果,运用组织重构以外的实验处理也可能导致同样的结果。
第二,在实验处理过程中可能发生了其他因素,而恰恰有可能是这些因素导致了观测到的结果。
第三,由于只在一个组织中进行了这一实验,因而,很难将这一结果推广到其他组织。
总之,这一研究结果对评价在组织中运用行为问题-方案方法的效果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但这种启示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实验需要在更严格的控制条件下在多个组织中重复进行,而且如果将这一实验处理与其他实验处理(例如运用没有专业人员参与的组织重构)的结果进行对比,将会提供更有价值的结果。
当然,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能够得出这些结果还是非常有意义的,将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
幼儿园大班科学实验案例 幼儿园科学实验
幼儿园大班科学实验案例近年来,幼儿园科学实验在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
科学实验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一部分,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幼儿园大班科学实验案例做一些具体的探讨,希望能对幼儿园科学实验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科学实验背景幼儿园大班科学实验的开展需要充分考虑儿童的芳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大班的孩子通常处于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的阶段,他们对实验中的新奇事物充满了探索欲望。
在选择科学实验项目时,需要注意实验内容的趣味性和启发性,让孩子们在实验中能够获得快乐的学习体验。
二、科学实验案例1. 水的密度实验实验目的:观察不同物质的密度差异,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材料:瓶子、水、食用油、塑料袋、各种小玩具(如小球、铁钉等)。
实验步骤:a. 把瓶子中装满水,放入各种小玩具,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情况;b. 将瓶子中倒入食用油,观察水和油的分层情况;c. 把塑料袋中装满水,再装满食用油,观察塑料袋在水和油中的运动情况。
实验讨论: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引导孩子们进一步理解物质的密度概念,并感受水和油的分层状态,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
2. 科学图画实验实验目的:培养孩子的观察和表达能力,让孩子通过实验画出自己的科学图画。
实验材料:白纸、水彩、画笔、吸管、碗、饮料、水果。
实验步骤:a. 给孩子们提供一碗水和一些水果,让他们仔细观察水果浸泡前后的状态,用吸管吹水果、水泡和水,观察其变化;b. 用画笔和水彩让孩子们画出观察到的现象,引导他们通过图画表达实验结果。
实验讨论:在实验后,引导孩子们观察和分析自己的图画,讨论水果在水中的变化,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三、科学实验教学策略1. 构建情景在进行科学实验教学时,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通过构建情景的方式引入实验内容,让幼儿在情境中自由探索,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提供相关材料在实验过程中,老师需要为幼儿提供相应的实验材料,并在孩子们进行实验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确保他们的安全,同时引导他们完成实验过程。
幼儿园实验探究活动案例 幼儿园实验探究
活动是指教师在幼儿园课堂上设计一系列能引发幼儿好奇心、激发幼儿求知欲、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实验精神的活动。
幼儿园实验探究活动是一种适合3至6岁幼儿的全面性活动,通过活动能够培养幼儿的实践操作能力、思维品质、情感态度和审美情趣。
在幼儿园实验探究活动中,教师应该注重幼儿的活动发展和学习水平,设计具体而富有启发性的活动。
下面通过一个实验探究活动案例,来探讨幼儿园实验探究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一、活动设计目的幼儿园实验探究活动的设计目的主要包括:1. 引发幼儿好奇心,激发幼儿求知欲;2. 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思考能力;3. 培养幼儿的实验精神和动手能力;4. 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5. 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活动主题本次活动的主题为“探索水的奥秘”。
三、活动准备1. 准备活动故事或图片,引发幼儿好奇心;2. 准备实验材料:水杯、水壶、水果等;3. 准备安全工具:围裙、手套、眼镜等;4. 选择合适的实验场所:如室内实验桌。
四、活动实施步骤1. 引发幼儿好奇心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或展示图片等形式来引发幼儿对水的好奇心,让幼儿产生想要探索水的奥秘的愿望。
2. 实验探究(1)观察水的状态教师向幼儿展示水杯中的水,让幼儿观察水的状态,引导幼儿描述水的形状、颜色和状态等。
(2)探索水的性质教师引导幼儿探讨水的特性,比如水的味道、水的温度等,可以通过让幼儿尝一尝水的味道,摸一摸水的温度等方式进行实验。
(3)观察水的变化教师可以将水加热或冷却,让幼儿观察水的变化,引导幼儿思考水的变化原因。
(4)探索水的运动教师可以让幼儿在水中加入一些水果或小玩具,观察水中的运动情况,引导幼儿思考水的流动和变化。
3. 实验总结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实验总结,让幼儿描述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并引导幼儿思考水的奥秘。
五、活动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参与情况、观察幼儿的表现以及幼儿对活动的反馈等方式进行活动评价,从而及时了解幼儿的学习情况。
幼儿园青年科学家:科学实验与探究活动案例
幼儿园青年科学家:科学实验与探究活动案例幼儿园是孩子们认识世界、探索科学的起点。
在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中,科学实验与探究活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
通过这些活动,幼儿可以通过亲身实践和观察,探索科学规律,培养自己的科学精神和动手能力。
我曾经亲身参与了一些幼儿园的科学实验与探究活动,今天我将和大家共享一些有趣的案例。
案例一:探索色彩的奥秘在幼儿园中,老师可以给孩子们提供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比如玻璃杯、水和色素。
老师可以邀请孩子们一起来探索颜色的奥秘,让他们在玻璃杯中加入不同颜色的水,并观察它们混合后会产生怎样的颜色变化。
通过这个实验,孩子们可以在玩耍中学到色彩的混合规律,培养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和好奇心。
案例二:探索冰的奇妙在幼儿园的实验室中,老师可以给孩子们提供一些冰块,然后让他们用手触摸冰块,观察冰块会融化成水。
老师再给孩子们一些盐,让他们撒在冰块上,观察冰块的融化情况。
通过这个实验,孩子们可以了解到盐对冰的影响,学习到物质的相互作用规律,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案例三:探索自然界的声音幼儿园中的老师可以带领孩子们去户外或者教室外面,让他们静静地听一听周围的声音,比如鸟叫声、风声、树叶摩擦的声音等等。
老师可以请孩子们模仿这些声音,并且观察他们是如何发出这些声音的。
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可以加深对自然界声音的认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模仿能力。
总结回顾通过上面三个案例的实验与探究活动,孩子们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很多有趣的科学知识。
通过这些实验,他们不仅可以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好奇心和科学精神。
我相信,这样的科学实验与探究活动,会让孩子们爱上科学,培养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个人观点作为一名幼儿园的科学教育者,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科学实验与探究活动对幼儿的重要性。
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让孩子们在玩耍中学到知识,更可以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培养自己的科学精神和动手能力。
我愿意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这样的活动中,让更多的幼儿在科学中茁壮成长。
初中化学实验案例分析
初中化学实验案例分析
化学实验在初中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既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又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个初
中化学实验案例,看看其中的教育意义和实践价值。
这个实验案例是关于酸碱中和反应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际
操作,观察酸和碱溶液混合后产生的中和反应。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
需要准备一些基本的实验器材和试剂,比如玻璃容器、酸、碱溶液等。
在实验开始前,老师首先向学生介绍了酸和碱的一些基本知识,让
他们了解酸碱的定义、性质和常见的酸碱指示剂等。
然后,学生们分
组进行实验操作,将酸和碱溶液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在一起,观察溶
液的变化。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们发现酸和碱混合后的溶液呈现中性,PH值
接近7,产生了中和反应。
他们还学会了如何使用PH试纸或PH仪器
来测试溶液的酸碱性,并能够准确地判断溶液的PH值。
通过这个实验案例,学生不仅加深了对酸碱中和反应的理解,还提
高了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力。
同时,这个实验还激发了学生对
化学实验的兴趣,促进了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学习。
总的来说,初中化学实验案例的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
学习热情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精神。
希望通过这
样的实验案例分析,能够激发更多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热爱,为他们的
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学观察实验探索自然现象
科学观察实验探索自然现象科学观察实验:探索自然现象科学是人类认识和探索自然现象的重要方法。
科学观察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手段之一,它通过有目的地观察和记录自然现象,揭示其中的规律和原理。
本文将通过几个实例,介绍科学观察实验在探索自然现象中的应用和意义。
1. 实验一:拓展视野的透镜实验自然界中的光现象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热门研究领域。
为了探索光的传播规律,我们进行了一项拓展视野的透镜实验。
实验材料:凸透镜、明亮的光源、白色墙壁。
实验步骤:将凸透镜放置于适当的位置,并将光源对准透镜。
在透镜后方保持一定距离,观察透过透镜后的光在墙壁上形成的图像。
实验结果:通过凸透镜,我们观察到光线在经过透镜后会发生折射,并形成一个翻转的、放大的图像。
这一实验结果揭示了光的传播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使我们对光的特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实验二:探究动力学的磁铁实验磁铁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物体,有着独特的磁性。
我们通过一次探究磁铁的实验,展示了动力学的一面。
实验材料:磁铁、铁钉、铁丝。
实验步骤:将磁铁靠近铁钉,观察铁钉上是否会出现吸附现象。
然后,将磁铁的两端分别与一根铁丝接触,并观察铁丝是否受到磁力的作用。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磁铁具有吸附铁物质的能力,并且能够对通过其两端的铁丝施加力的作用。
这种现象是由磁铁的磁场所产生的。
这项实验结果揭示了磁铁的特性,将为磁学相关研究提供基础。
3. 实验三:探索生态系统的植物光合作用实验植物光合作用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过程,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过程。
实验材料:水仙花、太阳光、碳酸钠溶液。
实验步骤:将水仙花培养在含有碳酸钠的水中,放置在充足的阳光下进行观察。
观察水仙花在日光下是否正常生长,同时观察水中的氧气生成情况。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水仙花在充足的阳光和碳酸钠的供给下,能够充分进行光合作用,并且产生氧气。
这项实验结果揭示了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和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过程。
科学观察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有目的性地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我们能够揭示自然现象背后的规律性和原理。
研究性学习案例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包括描述性统 计、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等,以揭示数 据间的关系和规律。
研究结果与讨论
01
02
03
04
05
通过文献综述,发现健 康生活方式的定义可分 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 义的健康生活方式包括 饮食、运动、休息、心 理等多个方面;狭义的 健康生活方式主要关注 饮食和运动两方面。
3. 数据分析
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比较各种材料的性能优劣 。
4. 应用研究
结合竹材的特点,研究其在 建筑、家具和包装等领域的 应用实例。
研究结果与讨论
竹子的密度比木材低,但其强 度和耐久性却优于木材。
竹材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和生 物降解性,有利于减少环境污 染。
在建筑领域,竹材可用于制作 结构材料、隔热材料和装饰材 料等。
对于如何推广健康生活 方式,提出了以下建议 :针对不同人群的特点 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 健康生活方式建议;加 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 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认知 和重视程度
THANKS
感谢观看
2. 案例分析
选择几个典型的智能机器人应用案 例,深入剖析其在医疗、工业、家 庭等领域的实际应用效果。
3. 实验研究
设计和搭建实验平台,对智能机器 人的感知、决策、执行等能力进行 实验测试和评估。
4. 技术改进
针对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提 出改进措施和技术方案,提高智能 机器人的性能和实用性。
研究结果与讨论
1. 通过对文献的综述和分析,总结出智能机器人 的技术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3. 通过实验研究,对智能机器人的感知、决策、 执行等能力进行了测试和评估,发现其中存在的 问题和不足。
2. 对几个典型的智能机器人应用案例进行了深入 的分析和研究,发现其在医疗、工业、家庭等领 域的应用效果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感知 能力不足、决策效率低下等。
五个条件反射的例子
五个条件反射的例子一、巴普洛夫的狗巴普洛夫的狗是经典的条件反射实验。
实验中,狗会在听到铃声后开始分泌唾液,这是因为狗在多次实验中,将进食与铃声建立了联系。
当实验开始时,狗会因为条件反射而开始分泌唾液,即使没有食物出现。
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条件反射的原理。
二、小阿尔伯特的恐惧小阿尔伯特的恐惧实验是由华生·沃森在20世纪初进行的。
实验中,小阿尔伯特曾经因为听到巨响而感到恐惧。
沃森在实验中将一只白色的老鼠放在小阿尔伯特面前,然后敲打一个铁盒,制造巨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阿尔伯特开始将老鼠与恐惧联系在一起,即使没有巨响,只要看到老鼠,他也会表现出恐惧的反应。
这个实验展示了条件反射在恐惧形成中的作用。
三、巴比特的流口水巴比特是另一个经典的条件反射实验。
实验中,研究者给予巴比特一种味道的食物,并同时触发一种声音。
经过多次实验后,巴比特开始在听到那种声音时分泌唾液,即使没有食物出现。
这个实验揭示了条件反射在唾液分泌中的作用。
四、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条件反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例如,当我们闻到美食的香气时,会感到口水分泌增多,这是因为我们将美食的香气与食物的味道建立了联系。
这种条件反射使得我们的身体能够提前准备好消化食物所需的酶和唾液。
五、恐惧与避免条件反射也可以解释我们对某些事物的恐惧和回避。
例如,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曾经被狗咬伤,那么他对狗可能会产生恐惧和回避的反应。
这是因为他将被狗咬伤的经历与狗建立了联系,从而形成了对狗的条件反射。
六、眼睛的瞳孔收缩条件反射还可以在眼睛的瞳孔收缩中体现。
例如,当我们暴露在强烈的光线下时,我们的瞳孔会自动收缩以减少光线的进入。
这是因为我们将强光与眼睛受到伤害的可能性建立了联系,形成了条件反射。
七、独立地站立条件反射也可以在动作的形成中起到作用。
例如,当一个婴儿学会独立地站立时,这是通过多次试错和反馈来实现的。
当婴儿尝试站立时,他会不断调整身体的平衡,通过条件反射来学习如何保持稳定的姿势。
幼儿园科学小实验:探究式学习案例分享
标题:幼儿园科学小实验:探究式学习案例共享在幼儿园教育中,科学小实验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今天,我将通过共享一个幼儿园科学小实验的案例,探讨探究式学习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1. 实验主题:水和油的分离实验在这个实验中,老师准备了一瓶装有水和油的混合液体,然后让幼儿们尝试分离水和油。
幼儿们用试管和滴管进行实验,发现水和油是不可混合的,并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出了水和油的分离方法。
2. 实验过程及观察:通过实验观察,幼儿们发现了水和油的不同性质。
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了简单的实验器材,如试管和滴管,进行了一系列有趣的实验。
在实验中,他们观察到水和油是两种不同的液体,无法混合在一起,水比油更重,且水在油上面。
通过观察实验过程,幼儿们积累了实验经验,并培养了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验结果及共享:幼儿们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了水和油的分离方法:可以通过倒立的试管沉淀法,将水和油分离开来。
在实验结果共享环节,幼儿们积极共享了自己的观察和发现,展现了独立思考和表达意见的能力。
4. 学习价值和反思:这个实验案例充分体现了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和价值。
通过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幼儿们不仅增强了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们积极探索,自主发现,并通过实验结果共享,提升了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5. 个人观点和理解:我深信,科学小实验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参与科学小实验,幼儿们可以培养好奇心和求知欲,锻炼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式学习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总结:通过共享这个实验案例,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幼儿园科学小实验的重要性和价值,还可以深刻理解探究式学习对幼儿教育的积极影响。
希望通过这样的实践案例,能够引起更多人对幼儿园教育的重视,关注幼儿的成长和发展。
免疫学的实验原理应用实例
免疫学的实验原理应用实例引言免疫学是研究生物体对抗疾病的免疫反应机制的学科,实验在免疫学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免疫学实验的一些常用原理和应用实例,并通过列点的方式逐一说明。
免疫沉淀实验•原理:免疫沉淀是一种基于抗原和抗体相互作用的实验技术。
通过加入抗原抗体复合物稳定剂,使复合物沉淀下来,从而分离和检测目标蛋白。
•应用实例:1.研究特定蛋白质的相互作用:通过免疫沉淀实验,可以分析特定蛋白质与其他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探索相关蛋白质的功能和调控机制。
2.检测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免疫沉淀实验可以用于检测蛋白质的表达水平。
通过与特定抗体结合,可以选择性地沉淀出目标蛋白质,进一步分析其表达量和功能。
免疫组化实验•原理:免疫组化实验是一种检测细胞或组织中蛋白质的方法。
通过将特异性抗体与待检测物结合,然后使用染色剂或荧光标记来可视化目标蛋白质的位置和分布。
•应用实例:1.定位蛋白质在细胞内的位置:免疫组化实验可以用于确定特定蛋白质在细胞内的位置。
通过标记特异性抗体,可以观察蛋白质在细胞核、细胞质或细胞膜中的分布情况。
2.检测肿瘤标志物:免疫组化实验在癌症诊断中有广泛应用。
通过检测肿瘤标志物的表达水平,可以帮助鉴定肿瘤类型、确定治疗方案和预测患者预后。
免疫印迹实验•原理:免疫印迹实验也被称为Western blotting。
该实验通过将蛋白质样品分离、转移到膜上,并使用特异性抗体来检测目标蛋白质的存在和表达水平。
•应用实例:1.分析蛋白质的表达变化:免疫印迹实验可以用于检测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变化。
比如,在研究癌症时,可以分析癌细胞中关键蛋白质的表达水平,以了解其与癌症发展的关系。
2.验证蛋白质的特异性:免疫印迹实验可以帮助验证特异性抗体的选择。
通过与正常组织和疾病组织进行比较,可以确定特异性抗体的准确性。
非放射性免疫测定实验•原理:非放射性免疫测定是一种使用非放射性标记来检测免疫反应的方法。
通常采用酶标记的抗体或荧光标记的抗体来检测目标分子的存在。
潜意识理论实验案例
潜意识理论实验案例
最典型的潜意识的条件性情绪反射是主体不知道自己形成某种条件性情绪反射原因― 条件刺激物是什么。
试以本研究中的个案实例说明之。
例:某大学生,男,成年。
在大学宿舍用电热杯煮海白菜。
电热杯中水被烧沸后顺杯口溢出,流到电源插口处产生电源短路喷出电弧光。
火光喷射出一米多远,该生当时惊恐异常,吓得双手发抖。
经历这事件后,这位素常一贯爱吃煮海白菜的学生,一闻到该气味就恶心,就心里发慌。
他本人对此迷惑不解。
经心理学工作者帮助分析才弄明白原因。
原来该生在被电弧火惊吓产生恐慌情绪的同时,房间里还迷漫着很浓的海白菜气味,虽然他本人并未认识到这股气味,也还是在下意识状态下作为一种条件刺激物与当时的惊恐情绪状态相结合,建立起一种潜意识条件下的条件性的情绪反射。
在这一情绪反射形成的过程中,电弧火是主体意识到的条件刺激物,由于它的刺激而引起的情绪反射(如主体害怕电热杯或不愿接近电源等),就是前边谈过的有关条件刺激物引起的情绪反射。
而海白菜的气味则是主体当时未意识到的,并与电弧火无关的条件刺激物。
由于它的作用而引起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我们称之为― 无关条件刺激物引起的条件性情绪反射。
对该种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还可以其反映的性质为依据,分为消极的和积极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两类。
上述列举的主体产生的各种“害怕”或厌烦等情绪反射,自然属于消极的潜意识情绪反射。
此外还有积极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
实验性研究
四 流行病学实验用途 1 预防用生物制品的效果考核 2 临床药物和临床疗法的效果考核 3 医疗保健服务效率和质量的评价 4 验证病因
目的:评价某干预措施的效果、检验 病因假设或评价医疗保健服务的质量 和效益。
随
测
定
机
选基
分
择 社
线 值, 建
成 试
区立
检
验
对照组
(无干 预)
迁移
失访 (结局 不知)
继续 查明 检测 结局
比较两组的 结局测 系 统组Fra bibliotek试验组
迁移
失访 (结局
和
(干预)
不知)
对照组
社区干预试验研究结构示意图
案例
1989-1992年美国社区戒烟干预实验,在 11对随机抽样的配对社区内进行,主要采 用四个渠道进行:通过大众媒体和社区范 围事件进行公众教育,医疗卫生工作者, 工作场所及其他组织,吸烟者群体中的戒 烟资源
结果:受干预社区吸烟率由42%下 降至24.6%
4 类实验 (quasi-trial)
➢又称半实验(semi-trial)或准实验。 一个标准的流行病学实验必须具备前 瞻性、随机化、设立对照和干预措施 四个基本特征,如果一个实验研究缺 少其中一个或几个特征,就叫类实验
(1)不设对照:自身前后对照
以病人为研究对象,以个体为单位进行随 机化分组的实验方法。
目的:评价某种新药或新疗法对某种 疾病的疗效,包括是否能防止复发和 延长寿命
试验组 (干预组) 研究对象随机分组 (病人)
有效 无效
有效
对照组 无效
临床试验研究结构示意图
评价指标
治愈率、病死率、复发率和存活率 等
幼儿园科学实验儿童科学探究实验案例分析
幼儿园科学实验儿童科学探究实验案例分析实验名称:水的传导实验
实验目的:让幼儿了解水的传导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合作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材料:水、纸巾、塑料袋、塑料碗
实验过程:
1.导入:教师向幼儿简单介绍水的传导现象,引导幼儿关注水的特性
和传导的方式。
2.实验准备:教师将实验用的水倒入塑料碗中,然后将纸巾折叠成小块,并将每个纸巾块放在不同的地方。
3.实验操作:教师告诉幼儿们,他们需要观察每个纸巾块上的现象,
并想办法让水能够传导到其他地方。
幼儿可以通过借助塑料袋将纸巾包住,然后将塑料袋上下晃动使纸巾“变魔术”般地传导水。
4.观察记录:幼儿们观察每个纸巾块上的水的变化,记录下观察到的
现象。
5.分组探究: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自由探究其他物体能否传导水,
如石头、木头、塑料等。
幼儿可以选择不同的实验方法,合作探究。
6.结果分享:每个小组向全班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并讨论为什么一
些物体能传导水,一些物体不能传导水。
7.总结归纳:幼儿们和教师一起总结归纳他们探究的结果,并帮助幼
儿理解水的传导现象。
8.规律发现:借助教师的引导,幼儿们可以发现传导水的物体大多是由“空隙”组成,而不传导水的物体通常是没有空隙或空隙很少。
9.实验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们思考和探究其他液体是否也可以传导物体,并邀请幼儿自行设计实验。
通过这个实验,幼儿能够亲身参与感知、观察、思考和探究的过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兴趣和能力。
同时,实验过程中的合作互动,也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
探究式教学法的实践研究与实例
探究式教学法的实践研究与实例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优化课堂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要求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中心、以学生接受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就是把科学探究引进教学,其实质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作为一线的高中化学老师,探究式教学是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
经过不断研究与反思、反复实践与改进,现总结出了下面三种简单易行又行之有效的探究式教学的模式。
一、实验式探究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既是学习的方法,也是研究手段。
那么实验作为探究手段也成为了实施新课标的有效途径,实验探究法也是行之有效、易于实施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法的核心是设计出合理且能顺利进行的一系列实验。
笔者在教学中也一直在实践,不断地改进,现在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实验式探究法的教学模式,其步骤如下:提出问题→明确实验目的→分组实验→描述现象,记录相关数据→小组内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组内结论→小组代表发言,师生共同归纳,得出完整准确的结论→再提出新问题,明确下一个实验目的→再分组实验→描述现象,记录相关数据→小组内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组内结论→小组代表发言,师生共同归纳,得出完整准确的结论……如此循环。
实践证明:这种教法能够很好地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充分地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
实例1.乙醇的化学性质分组实验探究乙醇的化学性质实验探究 1.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在盛有少量无水乙醇的试管中,加入一小块新切的、用滤纸擦干表面煤油的金属钠,在试管口迅速塞上配有医用注射针头的单孔塞,用小试管倒扣在针头之上,收集并验纯气体;然后点燃,并把一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观察到杯壁出现液滴后,迅速倒转烧杯,向烧杯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比较以前做过的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完成下表:学案: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如表1)实验探究 2.乙醇被强氧化剂氧化:在两支试管中分别盛入少量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酸性重铬酸钾(K2Cr2O7)溶液,再分别滴加无水乙醇,观察反应前后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
试验设计案例
试验设计案例
为了验证新药对高血压的治疗效果,我们进行了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试验对象为200名患有高血压的患者,他们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新药治疗,另一组接受常规治疗。
在试验开始前,我们对所有患者进行了详细的健康检查,并记录了他们的基本信息和病情情况。
在试验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试验设计方案进行操作。
对实验组患者进行了定期随访和药物管理,同时对照组患者进行了相同的随访和治疗。
在试验结束后,我们对所有患者进行了再次健康检查,并对治疗效果进行了全面评估。
通过对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实验组患者的血压平均下降了20%,而对照组患者的血压平均下降了10%。
同时,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而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
这些数据表明,新药对高血压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治疗,并且在安全性上也有一定的优势。
在试验过程中,我们遵循了严格的伦理原则和法律法规,保障了患者的权益和安全。
我们对试验设计方案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论证,确保了试验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通过本次试验,我们为高血压的治疗提供了新的临床证据,为患者的健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总的来说,本次试验设计案例充分展现了科学的严谨性和可靠性。
通过对试验对象的严格管理和数据的准确统计,我们得出了明确的结论,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够为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为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贡献力量。
以上就是本次试验设计案例的全部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果您对本文档有任何疑问或意见,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谢谢!。
实证研究方法实例
实证研究方法实例1.随机对照试验(RCT):随机对照试验是一种最常见的实证研究方法。
研究者将参与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施加一种干预措施,而对照组则不施加干预措施。
通过对两组的比较可以得出干预措施的效果。
例如,可以进行一项药物疗效实验,将患者随机分为接受药物治疗和接受安慰剂治疗的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2.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通过问卷、面谈等方式,对大量的个体进行系统的调查和观察,以收集数据并分析结果。
例如,可以进行一项消费者满意度调查,通过向一定数量的消费者发放调查问卷,询问他们对一些产品或服务的满意度,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3.实验室实验:实验室实验是指在实验室控制环境下,通过对变量进行操作和控制来观察和测量现象。
例如,可以进行一项实验室实验,探究其中一种新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
研究者可以通过改变不同的处理条件,比如温度、压力等,观察该材料的变化和性质。
4.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是一种通过对多个因素进行观测和测量,以确定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
例如,可以进行一项市场调研,通过收集消费者的年龄、性别、收入水平等多个因素的数据,并分析这些因素与购买行为之间的关系。
5.自然实验:自然实验是指研究者观察和研究已经发生的自然事件,以得出结论。
例如,可以通过观察一些地区自然灾害发生前后的人口流动情况,来研究自然灾害对人口流动的影响。
6.直接观察:直接观察是指研究者对现象进行直接观察和测量,而不对其进行干预。
例如,可以通过直接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来研究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以上是一些实证研究方法的实例。
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对现象的测量和观察,得出客观、可重复的结果,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有效的证据和支持。
不同的研究问题和目标可以使用不同的实证研究方法,以满足研究的要求。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案例:观察与实验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案例:观察与实验1.概述在幼儿园阶段,幼儿正处于认知和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探究活动对他们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观察与实验作为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能够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他们对世界的兴趣。
本文将通过具体的案例,探讨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中观察与实验的重要性和方法。
2.案例一:探索水的性质在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中,老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水的性质的观察与实验。
老师可以向幼儿展示水的三种状态:液态、固态和气态,并引导幼儿观察水在不同状态下的表现。
接下来,可以进行实验,让幼儿通过加热或冷却水,观察水的状态变化,从而认识到温度对水的影响。
通过这样的观察与实验,幼儿不仅能够了解水的性质,还能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
3.案例二:探索植物生长另一个适合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的案例是观察与实验植物生长。
老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不同种类的植物,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植物需要阳光和水?可以进行实验,让幼儿分别给一些植物充足的阳光和水,而其他植物则少给阳光或水,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
通过这个实验,幼儿可以深入了解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4.总结与回顾通过以上两个案例的观察与实验,幼儿可以深刻地认识到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性。
观察与实验是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形式,可以帮助幼儿建立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在幼儿园阶段,科学探究活动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和实验精神,为他们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5.个人观点与理解作为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的文章写手,我深切理解观察与实验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性。
观察与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幼儿园阶段是幼儿认知和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探究活动应该成为幼儿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引导他们建立对世界的正确认知。
6.结语观察与实验作为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形式,对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园科学探索实验案例分享 幼儿园科学实验
幼儿园科学探索实验案例共享一、引言幼儿园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幼儿园教育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其中就包括了科学实验的开展。
科学实验在幼儿园阶段的教育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能够帮助幼儿建立对于自然和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的锐敏观察力和动手能力,促进幼儿的综合发展。
本文将通过共享幼儿园科学实验的一些案例,以期给广大从事幼儿园工作的教育者一些启发和借鉴。
二、案例共享1. 沙和水的探索实验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幼儿了解沙和水的性质和差异,并培养幼儿对于实验的兴趣和观察能力。
实验步骤:1)准备一个透明的玻璃容器,将一部分容器装满水,另一部分容器装入细细的沙子,让幼儿观察水和沙子分别在容器中的状况;2)让幼儿观察并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水和沙子的特点,引导幼儿思考沙子会不会沉没,水会不会渗透;3)引导幼儿用手指尝试将干净的手指在水和沙中穿梭,让幼儿观察和感受沙和水的差异;4)在幼儿的观察和互动中,老师适时给予指导和解释。
实验效果:通过这个探索实验,幼儿在观察中发现了水和沙子的不同,引发了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也锻炼了幼儿的观察力和思辨能力。
2. 动植物的成长实验实验目的:让幼儿能够通过观察动植物的生长,了解植物和动物的成长过程和特点。
实验步骤:1)在教室内或者户外种上一些易于生长的植物种子,如小麦籽、绿豆等,同时养一些易于观察的小动物,如蚕宝宝、金鱼等;2)班级幼儿根据老师的指导,每天观察植物和动物的成长情况,记录生长的变化;3)老师带领幼儿进行讨论,引导幼儿思考植物和动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引发幼儿的好奇心。
实验效果:通过此实验,幼儿对于植物和动物的生长过程有了直观的感受,并且在观察和讨论中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3. 物质溶解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幼儿了解物质的溶解和溶液的形成过程,引发幼儿的好奇心。
实验步骤:1)准备一些小瓶子,添加一些清水和一些易于溶解的物质,如食盐、白糖等;2)让幼儿观察并把这些物质加入到水中搅拌,观察溶解的过程;3)让幼儿尝试添加不同比例的溶质到水中,观察不同浓度的溶液;4)通过让幼儿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和解释实验现象,引导幼儿进行探究。
光的全反射现象的应用实例研究实验
光的全反射现象的应用实例研究实验题目:光的全反射现象的应用实例研究实验引言:光的全反射是光线由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折射率较小的介质时,光线遇到倾斜角度大于临界角时,会完全反射回原介质的现象。
这一现象在光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本文将通过详细解读光的全反射原理、实验准备和过程,进一步探讨光的全反射现象在实际应用中的角色和意义。
正文:一、光的全反射原理解读:光的全反射基于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的折射定律。
折射定律指出:光线由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折射率较小的介质时,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满足sinθ1/sinθ2=n2/n1,其中θ1为入射角,θ2为折射角,n1和n2分别为两种介质的折射率。
当θ1大于等于一个特定的角度,即临界角时,根据折射定律,折射角将会大于90°,此时光线无法折射到第二种介质,只能发生全反射。
二、实验准备:1. 实验器材:- 半球形玻璃杯或水杯(外壁平滑、无划痕)- 光源(如激光笔、白炽灯等)- 液体介质(如水、油等)- 刻度尺- 粗砂纸(用于平整玻璃杯的外壁)2. 实验步骤:- 确保玻璃杯外壁光滑,在有划痕的部分使用粗砂纸磨平。
- 在玻璃杯内注入液体介质,确保液体深度足够。
- 将光源置于玻璃杯外,使光线射入液体介质。
- 通过改变入射角度,观察是否发生全反射现象。
- 使用刻度尺测量入射光线与界面法线之间的夹角,计算临界角。
三、实验过程与观察结果:在实验进行过程中,我们将观察到以下现象和结果:1. 初始情况下,光线由空气射入液体介质,根据折射定律,光线将发生折射并进入介质。
2. 通过逐渐增大入射角度,当入射角度达到一定值(称为临界角)时,我们将观察到光线完全发生反射,没有一束光线进入液体介质。
3. 在大于临界角的入射角度下,光线将完全反射回空气中,形成明显的全反射现象。
此时,我们可以观察到折射光线在界面上形成了一个类似于“镜面”的效果。
四、光的全反射现象的应用实例研究:光的全反射现象在光学和光通信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下是两个与该现象相关的实例:1. 光纤通信系统:光纤通信依赖于光的全反射现象进行信息传输。
高中化学开放性实验课题设计研究实例
教学篇•教学创新高中化学开放性实验课题设计研究实例周轶晔(上海市上海中学国际部)笔者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学习和研究国内外的化学教学实验大纲和评价标准,尝试在日常化学教学中引导和启发学生设计简单的实验来研究一对变量的关系,并把实验设计付诸动手实验。
本文就实验设计的理念、要求、评价标准做了介绍,并以某个开放性实验课题为实例展示了高中生学习和实践化学实验设计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在整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活跃开放的思维和严谨求实的态度。
一、化学实验设计要求笔者参考了国际文凭课程体系(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中化学课程的实验大纲和考核要求,就有关化学实验设计进行了教学尝试和课外拓展。
对学生实验设计的要求和评价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实验设计是否明确了研究对象和实验变量。
学生要具体说明实验方案中的自变量和对应的因变量,并能对因变量进行定量测量。
设计方案中还需陈述任何可能干扰因变量结果的其他可控变量。
2.实验设计是否能有效控制变量。
学生要说明如何调整和控制自变量的具体方法,以及如何控制其他可控变量的具体方法,使可控变量不影响到因变量的测量。
3.实验设计是否能收集到足够且可信的实验数据。
在设计方案中足够的实验操作次数能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以及足够的数据和合理的数据分布能使结果呈现一个较准确的趋势图。
二、教学实验设计实例1.实验设计课题和具体要求笔者首先对学生进行了有关化学实验设计的教学和指导,明确了实验设计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并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开放性的课题———“研究液体的某种物理性质”。
学生自行选择某种安全的常见液体,研究某个因素的变化对该液体的某种物理性质造成的变化。
具体要求如下:(1)提出明确的实验目的,包含自变量、可定量测量的因变量,以及可能影响到因变量结果的可控变量。
(2)提出控制和调整自变量的方法,并陈述如何控制其他可控变量来排除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列出具体的实验试剂、设备和仪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性研究的实例
背景简介
2002 年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视黄醇当量、维生素B1、维生素B2、钙、锌和硒的摄入量普遍偏低,且城乡营养状况存在较大差距。
从另一方面,儿童青少年的超重现象越来越多,种种证据表明我国儿童青少年需要全面改善饮食结构,但由于受到经济条件限制和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在短时期内难以实现。
对于那些营养不良或营养结构不合理的少年儿童,需要合理地补充多种微量营养素,对改善营养状况,满足生长发育的需求,提高运动耐力,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选用特殊营养配方添加剂,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其对缓解体力疲劳和改善学习记忆力能力的作用。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某品种雄性小鼠,体重14~18g、鼠龄4~5星期。
二、研究因素随机分为四组:
●对照组:仅定量喂养常规食物
●低剂量组:在定量喂养常规食品基础上加喂10mg特殊营养配方添加剂
●中剂量组:在定量喂养常规食品基础上加喂20mg特殊营养配方添加剂
●高剂量组: 在定量喂养常规食品基础上加喂30mg特殊营养配方添加剂
三、效应指标:由于本研究目标是考察特殊营养配方添加剂能否缓解体力疲劳和改
善学习记忆力能力的作用,所以对应共有两个主要效应指标,具体如下:
1. 缓解体力疲劳的有效性指标和测量方法:
负重游泳试验中的小鼠死亡时间。
测量方法如下:将小鼠放入一个60 cm×60 cm×50 cm的无盖游泳箱,再服用食物1小时后,将在小鼠尾根部绑一个1g的铅条,然后置小鼠于游泳箱中游泳,水温(26±1)℃,记录每个小鼠自游泳开始至死亡的时间(s)。
2. 改善学习记忆力能力的有效性指标和测量方法:
建立为40 cm×24 cm×60 cm的电击逃避反应箱,用咖啡色绝缘板分隔成8间。
底面铺以铜栅,间距为1cm,每间4根铜栅,共24根铜栅,并且24个铜栅依次从左到右编号(1,2,…,24),12根单号铜栅(1,3,…,21,23号铜栅)并联接电源的一端,12根双号的铜栅(2,4,…,24号铜栅)并联连接电源的另一端。
在不通电的情况下,将小鼠放入小鼠跳台仪铜栅上,适应2分钟,然后让铜栅接通36 v 交流电(安全电压范围,小鼠只会遭受电击,但不会电击死亡),小鼠踩到任何两个相邻的铜栅都处于电击状况。
反应箱中每间右后角置一高和直径均为5 cm 的绝缘平台。
当小鼠遭受电击后跳到该绝缘平台时就可以避免电击(认为正确逃避行为);当小鼠跳到另外两个相邻的铜栅时仍将遭受电击(认为错误逃避行为)。
测量小鼠的记忆能力按下列步骤进行:
1)获得正确逃避的记忆能力:
将电击逃避反应箱处于不通电的情况下,将小鼠再次放入电击逃避反应箱铜栅上,适应3分钟,然后让铜栅通36 v 交流电,小鼠受到电击后开始逃避,直至小鼠进行正确逃避为止,并且重复三次将小鼠放入电击逃避反应箱铜栅上,每次把小鼠放入逃避反应箱的间隔休息时间为2小时,并且记录每次从
放小鼠入逃避反应箱铜栅上到正确逃避电击过程中所发生错误逃避的次数,以此作为获得挫折记忆的能力。
2)记忆力消除的程度:
在对小鼠进行挫折记忆能力试验的第6天,重新把小鼠放入电击逃避反应箱
铜栅上,适应1分钟,然后让铜栅通36 v 交流电,小鼠受到电击后开始逃避,记录从通电后直至小鼠进行正确逃避为止发生错误逃避的次数作为小鼠记
忆力消除的程度评价。
四、样本量估计
1)4组的小鼠持续游泳到死亡的持续时间比较的样本量估计:
预试验结果揭示:对小鼠持续游泳到死亡的持续时间的资料取对数后,对照组的均数和标准差为6.70±0.29,低剂量组的均数和标准差为6.95±0.3,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喂服特殊营养配方添加剂能否缓解体力疲劳,所以最低目标
是考察低剂量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所以取分辨能力为 6.95 6.70.25∆=-=(s),标准差估计取较大的一个标准差样本值 0.3,0.05α=,0.1β=,则
0.05/2 1.96Z =,0.1 1.28Z =,因此每组样本量为
222
2(1.96 1.28)0.3310.25
n +== 2)4组获得正确逃避的记忆能力的样本量估计
预试验结果为对照组小鼠发生错误逃避的平均次数和标准差为12±1.3,低剂量组小鼠发生错误逃避的平均次数和标准差为10.5±1.29,所以取分辨能力为1210.5 1.5∆=-=,标准差估计取较大的一个标准差样本值1.3,
0.05α=,0.1β=,则0.05/2 1.96Z =,0.1 1.28Z =,因此每组样本量为
222
2(1.96 1.28)1.3161.5
n +== 五、统计分析
1)4组的小鼠持续游泳到死亡的持续时间比较的统计分析:
由于资料明显呈偏态分布,先试采用对数变换1ln()y y =,然后作方差分析。
统计描述的结果如下
组别样本量取对数后的均数(几何均数)±取对数后的标准差
对照组31 6.592 (728.9514) ±0.272
低剂量组31 6.948 (1040.736) ±0.286
中剂量组31 7.211 (1353.673) ±0.264
高剂量组31 7.413 (1657.125) ±0.300
正态分布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方差分析的P<0.0001(Stata输出结果为P= 0.0000,由于计算机存在小数点的截尾误差,所以记为P<0.0001),说明4组均数比较的结果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4组资料所对应的总体均数不全相同,需要进一步作两两比较,采用
α=结果如下:
Bonferroni方法进行两两比较,0.05
两两比较的结果表明:两两比较的Bonferroni的P均小于0.05,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可以推断:喂服特殊营养配方添加剂的小鼠的持续游泳到死亡的平均时间均大于未喂服特殊营养配方添加剂的小鼠,喂服高剂量的小鼠的持续游泳到死亡的平均时间最长,喂服中剂量的小鼠的持续游泳到死亡的平均时间低于喂服高剂量的小鼠,但高于喂服低剂量的小鼠,故可以认为喂服特殊营养配方添加剂的小鼠的持续游泳到死亡的时间与喂服剂量之间存在剂量效应关系。
2)4组小鼠获得正确逃避的记忆能力的比较统计分析
残差的正态性检验结果(取)
统计描述的结果如下
组别样本量均数±标准差
对照组16 11.44±1.31
低剂量组16 10.13±1.26
中剂量组16 6.31 ±1.40
高剂量组16 5.56 ±1.31
方差分析(α=0.05)和方差齐性检验(α=0.10)的结果如下
正态分布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方差分析的P<0.0001,说明4组均数比较的结果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4组资料所对应的总体均数不全相同,需要进一步作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
α=结果如下:
方法进行两两比较,0.05
避的平均次数均低于对照组,Bonferroni的P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剂量组小鼠发生错误逃避的平均次数均低于低剂量组,Bonferroni的P小于0.05,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但中剂量组与高剂量组的小鼠发生错误逃避的平均次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onferroni的P大于0.05。
说明:喂服特殊营养配方添加剂可以使小鼠更容易获得正确逃避的记忆能力。
3)4组小鼠获得正确逃避的记忆能力的比较统计分析
α
统计描述的结果整理
组别样本量均数±标准差
对照组16 4.56 ±1.03
低剂量组16 2.63±0.96
中剂量组16 2.25 ±1.06
高剂量组16 1.94 ±1.06
方差分析(α=0.05)和方差齐性检验(α=0.10)的结果如下
方差齐性检验的P值=0.976,远远小于α=0.10,因此可以按方差齐性,残差正态分布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方差分析的P<0.0001,说明4组均数比较的结果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4组资料所对应的总体均数不全相同,需要进一步作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
α=结果如下:
方法进行两两比较,0.05
避的平均次数均低于对照组,Bonferroni的P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喂服特殊营养配方添加剂的三个试验组之间的小鼠发生错误逃避的平均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onferroni的P均大于0.05。
说明:喂服特殊营养配方添加剂可以使小鼠更容易恢复记忆的能力,但无剂量效应关系。
附录
小鼠的持续游泳到死亡的记录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