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自动气象站观测场值班室建设规范
气象站建设法规要求

气象站建设法规要求气象站建设可是个很重要的事儿呢,这里面有好多法规要求呢。
一、选址相关。
气象站的选址那可不能随便选哦。
它得远离那些大型的污染源,像大工厂啦,天天冒黑烟或者排出很多脏东西的地方可不行。
为啥呢?要是在那种地方,测出来的气象数据肯定不准呀。
比如说,那些污染物可能会影响空气的温度、湿度啥的,就像一个调皮的小坏蛋在捣乱,让气象仪器都迷糊了。
而且呀,气象站周围也不能有太多高大的建筑物遮挡。
你想啊,如果周围全是高楼大厦,风的走向、太阳的照射啥的都会受到影响,就好像给气象站戴了个眼罩,啥都看不清楚啦。
二、设备要求。
气象站的设备也得符合法规要求呢。
那些仪器呀,都得是经过严格检测的。
就像我们买东西得看质量好不好一样。
比如说温度计,它得能准确地测量温度,不能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像个情绪不稳定的小朋友。
湿度计也是,要精确地反映空气里的水分含量。
还有风速仪、风向仪之类的,它们都得乖乖地按照标准来工作。
这些设备还得定期检查和维护呢,可不能让它们累了病了还继续工作。
就像我们人一样,得定期去医院检查身体,设备要是坏了或者不准了,那测出来的气象数据就全乱套啦。
三、建设过程的法规。
在气象站建设的过程中,施工的队伍得有相关的资质哦。
不能随便找几个工人就开始建。
这就好比我们找医生得找有行医资格的一样。
施工的时候呢,要按照设计图纸来,不能自己乱改。
如果乱改的话,可能就会影响气象站的功能啦。
比如说,把某个仪器的放置位置改了,那它可能就不能很好地采集数据了。
而且在建设过程中,还要注意保护环境。
不能因为建气象站就把周围弄得乱七八糟的,得像爱护自己的小花园一样爱护建设场地。
四、数据管理与共享。
气象站测出来的数据可不是自己藏着掖着的。
有相关的法规规定这些数据要进行合理的管理和共享呢。
数据得保存好,不能弄丢了或者被破坏了。
这就像我们珍藏自己的宝贝一样。
而且呀,在符合规定的情况下,这些数据要和其他相关部门或者科研机构共享。
这样大家就能一起研究气象啦,说不定还能一起找到应对气候变化的好办法呢。
2021年地面气象观测场值班室规范化建设整改要求

2021年地面气象观测场值班室规范化建设整改要求附件22021年地面气象观测场值班室规范化建设整改要求为进一步提高地面气象观测场和值班室建设的标准化程度,结合地面气象观测场和值班室建设的实际情况,按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地面气象观测场值班室建设规范》(气发〔2021〕491号)以及《地面气象观测场规范化建设图册(修订)》要求,分类分步完成地面气象台站观测场值班室的建设整改工作。
现将2021年地面气象观测场及值班室整改要求如下:一、标识标牌标准化整改要求 1.标识标牌制作要求要求各省按照有关要求统一制作标识标牌。
取消地面气象观测环境评估公示牌。
2.大门竖标牌和横标牌要求基准站、基本站按照《关于规范地面气象观测站名称和标牌的通知》(中气函〔2021〕268号)执行,其中一般站的命名按照《关于规范国家一般气象站对外名称的通知》(中气函〔2021〕1号)规定执行。
未设置标牌要尽快设置,与要求不一致的标牌要更换。
3.观测站标牌在观测场外的进门处设置测站标牌,标牌设置规范按照《地面气象观测场规范化建设图册(修订)》要求。
4.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警示牌在气象台站醒目位置安装或悬挂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警示牌。
气象探测环境警示牌内容由各省(区、市)自定。
规格尺寸、色调及用材按照《地面气象观测场规范化建设图册(修订)》要求。
二、值班室标准化整改要求 1.值班室要求总体美观、布局合理、便于操作维修,室内整洁、规范。
承担酸雨观测任务的台站必须建立专用酸雨观测工作室,有关建设内容符合《酸雨观测业务规范》的要求。
各工作室门牌要严格按照《地面气象观测场规范化建设图册(修订)》设计制作。
2.供电设施。
微机设备、照明、空调供电应分开,采用三相五线制,不得与其它设备共用同一相电。
室内线缆走暗线,不得暴露,插座、电源开关等安装必须符合供电部门的规范设计要求,布局合理,有利于用电操作。
3.工作平台值班室要配置布局合理的工作平台,各类业务系统或终端平台的铭牌须严格按照《地面气象观测场规范化建设图册(修订)》设计制作、摆放。
一般站启用新型自动站后值班注意事项

时 代 农 机TIMES AGRICULTURAL MACHINERY第 45 卷第 4 期2018 年 4 月 Apr.2018 Vol.45 No.42018年第4期66一般站启用新型自动站后值班注意事项邓 敏摘 要:文章主要围绕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工作,针对2015年全省正式启用新型自动站后,分析国家一般气象站业务调整前后的不同点,并结合实际工作,探讨业务调整后日常值班工作中的注意事项,为在新形势下如何保质保量完成地面气象测报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地面气象观测;一般气象站;新型自动站(广州市从化区气象局,广东 广州 510900)作者简介:邓敏 (1984-),女,广东广州人,大学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观测预报。
1 国家一般气象站改革调整内容对于一般气象站主要调整内容的分别有观测项目、重要天气报发报、测报业务软件以及新增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运行监控平台(英文简称ASOM)、系统等内容。
1.1 观测项目调整2014年1月1日起取消云量、云高、云状、蒸发、08时、20时定时降水量的人工观测,以及雷暴、闪电、飑、龙卷等13种天气现象观测;保留雨、阵雨、毛毛雨、冰雹、露、霜、雾、轻雾、霾、大风等21种天气了现象观测与记录;2015年1月1日取消温度(气温和地温)、风、水银气压等人工观测任务。
1.2 重要天气报发报取消降水重要天气报编发,保留大风、雷暴、龙卷、冰雹和视程障碍现象重要天气报的编发。
大风、雷暴、龙卷、冰雹、省定补充段重要天气报的编发,保持原业务规定不变。
雷暴、龙卷出现时,记录在值班日记中,作为编发的依据。
1.3 ASOM、MDOS业务操作平台新增ASOM 与MDOS 两大业务操作平台。
ASOM 为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运行监控平台,主要对自动气象站各仪器设备运行情况及维护维修的监测;MDOS 为气象资料业务系统操作平台,主要是对数据传输显示与监控,以及自动气象站数据质量控制信息处理。
自动气象站建设具体要求n

5
(一)观测场地网的要求: 1.布局要求: 根据“观测环境条件要求”,观测场大小应为 25×25 平方米,那么环型地网应不小于 20×20 平方米;
如确因条件限制,观测场为 16(东西向)×20(南北向)平方米,环型地网应不小于 12(东西向)×16 (南北向)平方米。观测条件特殊的如高山海岛站不受此限。
3.风杆、百叶箱、雨量计、地温、蒸发传感器至地沟处都要有直径为 9 厘米的洞口。 4.地沟上面盖水泥盖板,水泥盖板的尺寸为边长 45 至 60cm 的正方形,厚度为 50mm。水泥盖板下最 好铺薄铁板对电缆起屏蔽作用。地沟盖上盖板后与地面持平。地沟要留有排水涵洞,以防雨后积水。 5.地沟里的电缆应穿在 PVC 塑料套管中,套管口径 80~100mm。 6.在观测场内,地沟的长度和小路的长度相同。从观测场到观测室的地沟长度,则视各站的具体情
现制混凝土
薄铁板屏蔽
优质预制水泥盖板
1000mm
挂线钩 水泥沟缝
三合土夯实或水泥
回填土夯实
沥青油 镀锌避雷带
800mm
2.5m 避雷钎
图 9 线缆沟及避雷区域剖面图 比例 1:10
7
六、自动气象站对通信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基本要求
随着自动气象站网的建立与普及,如何充分利用其资源,为气象服务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并对自 动站网进行有效的监控,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自动气象站建设具体要求
目录
一、自动气象站观测环境条件要求 二、自动气象站观测现场地沟施工要求
三、自动气象站观测现场埋设管道施工要求 四、观测场内仪器的布置
五、自动气象站观测场防雷接地要求
气象观测场技术要求

气象观测场技术要求-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环境条件要求地面气象观测场必须符合观测技术上的要求。
(1) 地面气象观测场是取得地面气象资料的主要场所,地点应设在能较好地反映本地较大范围的气象要素特点的地方,避免局部地形的影响。
观测场四周必须空旷平坦,避免建在陡坡、洼地或邻近有铁路、公路、工矿、烟囱、高大建筑物的地方。
避开地方性雾、烟等大气污染严重的地方。
地面气象观测场四周障碍物的影子应不会投射到日照和辐射观测仪器的受光面上,附近没有反射阳光强气象观测场的物体。
(2) 在城市或工矿区,观测场应选择在城市或工矿区最多风向的上风方。
(3) 地面气象观测场的周围环境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以及有关气象观测环境保护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要求。
(4) 地面气象观测场的环境必须依法进行保护。
(5) 地面气象观测场周围观测环境发生变化后要进行详细记录。
新建、迁移观测场或观测场四周的障碍物发生明显变化时,应测定四周各障碍物的方位角和高度角,绘制地平圈障碍物遮蔽图。
(6) 无人值守气象站和机动气象观测站的环境条件可根据设站的目的自行掌握。
硬件设施要求(1) 观测场一般为25m×25m的平整场地;确因条件限制,也可取16m (东西向)×20m(南北向),高山站、海岛站、无人站不受此限;需要安装辐射仪器的台站,可将观测场南边缘向南扩展10m。
(2) 要测定观测场的经纬度(精确到分)和海拔高度(精确到0.1米),其数据刻在观测场内固定标志上。
(3) 观测场四周一般设置约1.2m高的稀疏围栏,围栏不宜采用反光太强的材料。
观测场围栏的门一般开在北面。
场地应平整,保持有均匀草层(不长草的地区例外),草高不能超过20厘米。
对草层的养护,不能对气象观测场观测记录造成影响。
场内不准种植作物。
(4) 为保持观测场地自然状态,场内铺设0.3-0.5m宽的小路(不得用沥青铺面),人员只准在小路上行走。
6要素自动气象站建设标准

6要素自动气象站建设标准
自动气象站是用于实时监测和记录天气要素的设备,主要用于气象预报、气候研究等领域。
建设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六个要素:
1. 定位和环境要求:自动气象站应建设在开阔平坦的地形上,远离遮挡物,以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同时,建设地点应避免有较大的人为干扰,例如交通道路、工厂等。
2. 气象观测要求:自动气象站应具备测量温度、湿度、气压、风速、风向和降水量六个要素的能力。
这些观测要素应具备较高的精度和稳定性,并能够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
3. 仪器设备要求:自动气象站应配置适当的仪器设备,包括温湿度传感器、气压传感器、风速风向传感器和降水传感器等。
这些设备需要具备防水、防腐蚀、抗干扰等特性,以确保长期稳定运行。
4. 数据传输和存储要求:自动气象站应具备数据传输和存储功能,能够实时将观测数据传输到相关的气象数据库中,并能够进行远程数据查询和管理。
传输方式可以选择有线或无线传输,数据存储容量应满足长期观测的需求。
5. 质量控制要求:自动气象站应具备质量控制机制,能够对观测数据进行实时质量检查和校正,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质量控制要求包括超出范围的检测、异常数据排除等。
6. 定期维护和检修要求:自动气象站需要定期进行设备维护和检修工作,包括传感器清洁、设备校准、故障排除等。
同时,应建立相应的维护记录和维修保养计划,以确保设备的长期稳定运行。
新型自动气象站观测场值班室建设规范.

新型自动气象站观测场值班室建设规范新型自动气象站观测场值班室建设规范 新型自动气象站(以 下简称新型自动站)是实现地面气 也是地面气象观测的主要设备,为 和值班室建设的标准化程度,实现 建设的规范化,兼顾云能天等自动化观测,尽早发挥地面气 象观测自动化建设的效益,制定 《新型自动气象站观测场值班室建设规范》,请各地气象局在建设中遵照执行。
一、总体要求 新型自动站观测场和值班室实行标准化、规范 化建设。
各地气象局要按照统一标准建设新型自动站观测 场和布设安装仪器,同时能满足未来云能天等自动化观测的 需要,本着适度超前,整体规划,互不影响,布局合理的原 则实施相关建设。
本规范是对《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细化,新型自动站 观测场地建设和仪器布设安装必须符合本规 范的要求,未作 要求部分以《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为准。
观测站址一般需建设围墙或围栏,当围墙与观测场围栏的距 离不符合《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所规定的障碍物 距离标准时,应将围墙改为通透式的围栏以改善气象探 测环 境。
观测站址内原则上禁止建设与业务无关的建筑物,站内 设施应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状态的破坏,尽量减少硬化的地 面,禁止养护绿地对观测场内温、湿度环境造成影响。
各类 仪器的支架、支柱应牢固、美观,用油漆涂刷为白色(除自 动气象站配套风杆或风塔、观测仪器及出厂配套设 备外),不得使用对要素测量有影响的材质(如反光的不锈 钢等);各类仪器的踏凳、踏梯需采用木质结构,不得使用 金属材料。
观测场内地沟、小路、底座、踏凳等,应尽可能 减少对 自然状态的破坏。
不得自行设臵对要素测量有影响的 各种装 臵。
各种电缆线应使用镀锌线槽、 或PPR 等线管象观测自动化的第一步, 了提高新型自动站观测场 地面气象观测场和值班室PVC (下同)与地沟相连,线管要垂直、水平,与传感器相连处,尽可能少的使电缆线暴露在外。
为防雨水流入管内,顶部应接向下的弯管。
在气象台站的醒目位臵设臵警示标志、标牌,告示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标准,测站警示标志标牌和公示牌由各地气象局按照有关要求统一制作。
新增国家地面天气站建设及升级改造技术要求

附件1新增国家地面天气站建设及升级改造技术要求(2017年版)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2017年8月编写说明2017年6月中国气象局印发了《国家地面天气站布局方案》(中气函〔2017〕134号),将遴选出的部分国家级无人自动气象站、区域自动气象站和行业气象观测站合并进入现有国家地面天气站。
为指导各省(区、市)气象局规范有序地开展新增国家地面天气站建设及升级改造工作,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组织安徽省气象局、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和黑龙江省气象局编制了《新增国家地面天气站建设及升级改造技术要求(2017年版)》(以下简称“技术要求”)。
本技术要求是在《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地面气象观测场规范化建设图册(修订)》、《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修订)》,以及相关业务技术规定的基础上,结合各省(区、市)区域气象观测站现状,对新增站点的观测场站址、仪器选型、设备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及设备安装等建设要求进行了规定。
由于各地新增站点的建设用地归属和运行管理情况复杂,建设条件差异大,各单位实施站点建设及升级改造的工作难度较大,需要各单位拓展思路、争取多源支持、克服困难,高质量完成建设及升级改造工作,达到气象观测“代表性”、“准确性”和“可比较性”的要求。
参加编制的人员包括:陈汝龙、杨晓武、龚剑、吴健、潘磊、段洪岭、刘诗涛、陈虎胜、查亚峰。
目录1 编制依据 (1)2 适用范围 (2)3 站址要求 (2)4 设备要求 (2)4.1 型号要求 (2)4.2 要素配置 (3)5 建设要求 (3)5.1 观测场地 (3)5.2 设备布局 (4)5.2.1 设备布设原则 (4)5.2.2 设备平面布局 (5)5.3 基础设施建设 (10)5.3.1 观测场围栏 (10)5.3.2 地下管道 (10)5.3.3 防雷设施 (11)5.3.4 仪器基础 (12)5.4 通信设施 (12)5.5 供电 (12)6 仪器安装要求 (13)6.1 风向、风速传感器 (13)6.2 温湿度传感器 (13)6.3 雨量传感器 (14)6.4 气压传感器 (14)6.5 其他仪器设备的布设 (14)1 编制依据(1)《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2)《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国家地面天气站布局方案的通知》(中气函〔2017〕134号)(3)《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范地面气象观测站》(GB 31221-2014)(4)《地面气象观测场(室)防雷技术规范》(GB/T 31162-2014 )(5)《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1部分:总则》(QX/T 45-2007)(6)《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修订)》(气测函〔2009〕248号)(7)《地面气象观测场规范化建设图册(修订)》(气测函〔2015〕126号)(8)《地面气象观测场值班室建设规范》(气发〔2008〕491号)(9)《新型自动气象(气候)站功能需求书(修订版)》(气测函〔2012〕194号)(10)《国家气象台站站址综合信息调查评估方法》(气测函〔2011〕156号)(11)《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2016版)》(气测函〔2016〕13号)2 适用范围本技术要求适用于《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国家地面天气站布局方案的通知》(中气函〔2017〕134号)中新增国家地面天气站的建设及升级改造,具体新增站点清单见该文件附件。
新型自动气象站观测场值班室建设规范-图文

新型自动气象站观测场值班室建设规范-图文新型自动气象站观测场值班室建设规范新型自动气象站(以下简称新型自动站)是实现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的第一步,也是地面气象观测的主要设备,为了提高新型自动站观测场和值班室建设的标准化程度,实现地面气象观测场和值班室建设的规范化,兼顾云能天等自动化观测,尽早发挥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建设的效益,制定《新型自动气象站观测场值班室建设规范》,请各地气象局在建设中遵照执行。
一、总体要求新型自动站观测场和值班室实行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各地气象局要按照统一标准建设新型自动站观测场和布设安装仪器,同时能满足未来云能天等自动化观测的需要,本着适度超前,整体规划,互不影响,布局合理的原则实施相关建设。
本规范是对《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细化,新型自动站观测场地建设和仪器布设安装必须符合本规范的要求,未作要求部分以《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为准。
观测站址一般需建设围墙或围栏,当围墙与观测场围栏的距离不符合《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所规定的障碍物距离标准时,应将围墙改为通透式的围栏以改善气象探测环境。
观测站址内原则上禁止建设与业务无关的建筑物,站内设施应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状态的破坏,尽量减少硬化的地面,禁止养护绿地对观测场内温、湿度环境造成影响。
各类仪器的支架、支柱应牢固、美观,用油漆涂刷为白色(除自动气象站配套风杆或风塔、观测仪器及出厂配套设备外),不得使用对要素测量有影响的材质(如反光的不锈钢等);各类仪器的踏凳、踏梯需采用木质结构,不得使用金属材料。
观测场内地沟、小路、底座、踏凳等,应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状态的破坏。
不得自行设臵对要素测量有影响的各种装臵。
各种电缆线应使用镀锌线槽、或PPR等线管PVC(下同)与地沟相连,线管要垂直、水平,与传感器相连处,尽可能少的使电缆线暴露在外。
为防雨水流入管内,顶部应接向下的弯管。
在气象台站的醒目位臵设臵警示标志、标牌,告示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标准,测站警示标志标牌和公示牌由各地气象局按照有关要求统一制作。
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建设技术要求

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建设技术要求建设一个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
你可别小看这项工作,想要搞定这一切,可得一口气说个明白。
先说说这个观测站的“心脏”——设备。
首先得有一套高精度的气象仪器,像风速仪、温湿度传感器、气压仪、雨量计这些,少一个都不行。
就好像你去超市买菜,少了一个蔬菜品种,整个菜篮子就不完美。
咱们这些仪器,可得能精准测量各种数据,万一哪个小小的细节出了问题,那可就前功尽弃了。
你想啊,哪能随随便便就让气象站运作,得确保一切仪器都能正常工作,精度也是得过得去的。
说到气象站的“家”,那就是我们要建的这个站点了。
地方选得很关键,得避开建筑物、树木这些“干扰物”,因为它们会影响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最好选择一个空旷的地方,不然那些高楼大厦一堵,风速、气压,甚至连温度都可能被影响,搞不好气象数据全乱套。
哎,站点的环境问题很复杂,不仅得考虑这些,还得考虑地形的变化,毕竟风的流向、气温的变化,跟地形也有关系嘛。
接着来聊聊电源和通信这块。
你说,这个站点要是没电,怎么能监测天气?不管风刮得多厉害,雷打得多猛,都得有电支撑。
不光要保证稳定的电源供应,还得确保数据能够及时传输到指挥中心。
这不,就是要搭建一个稳定的通信系统了。
想象一下,你要是看不到数据,那岂不是空欢喜一场?就好像你玩游戏,网络卡顿了,根本不能正常打游戏一样。
数据传输的稳定性,也是气象站能否顺利运转的关键之一。
然后,建气象站的过程,光说不做可不行。
所有设备得精确安装,避免在安装过程中弄错方向,哪怕一点点偏差,最后也会影响整个数据的准确性。
你要是想让它发挥作用,得有专业的人员来操作。
这就像是你去修手机,不是随便哪个人都能修好的。
气象站的调试,必须得小心翼翼,一步步来,反复确认,确保没有一点差错。
设备还得有耐用性。
你想啊,气象站是要长期使用的,设备得能抵抗风吹日晒,得能应对各种极端天气,不怕冷也不怕热。
要是仪器一旦坏掉,数据就成了“空头支票”。
地面气象观测场值班室建设规范

地面气象观测场值班室建设规范一、总体要求地面气象观测场和值班室实行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各省(区、市)气象局要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的要求建设地面气象观测场和布设安装仪器,同时能满足综合气象观测发展的需要,本着适度超前,整体规划,互不影响,布局合理的原则实施相关建设。
本规范是对《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细化,地面气象观测场地建设和仪器布设安装必须符合本规范的要求,未作要求部分以《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为准。
新建或改造气象观测场、值班室,应按本规范执行。
已建气象观测场,应按本规范调整。
观测站址一般需建设围墙或围栏,当围墙与观测场围栏的距离不符合《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所规定的障碍物距离标准时,应将围墙改为通透式的围栏以改善气象探测环境。
站内建设应环保,尽量减少硬化的水泥地。
各类仪器的支架(支柱,包括地温表支撑架)、踏板应牢固、美观,用油漆涂刷为白色(除自动气象站配套风杆、观测仪器及出厂配套设备外),不得使用对要素测量有影响的材质(如反光的不锈钢等)。
观测场内地沟、小路、底座、踏板等应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状态的破坏。
不得自行设置对要素测量有影响的各种装置。
各种电缆线应使用线管与地沟相连,线管要垂直、水平,与传感器相连处,尽可能少的使电缆线暴露在外。
为防雨水流入管内,顶部应接向下的弯管。
在气象台站的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志、标牌,告示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标准。
要设置地面气象观测环境评估的公示牌,按照中国气象局统一要求公示观测环境状况证书的内容。
测站警示标志标牌和公示牌由各省按照有关要求统一制作。
有条件的台站观测值班室可以与现代气象业务综合室合并,单独设立时,要求总体美观、布局合理、便于操作维修。
值班室应有防盗、防火等安全措施。
必须建设气压室(有条件的应对原气压柜改造),其装修与值班室一致。
承担酸雨观测任务的台站必须建立专用酸雨观测工作室,有关建设内容符合《酸雨观测业务规范》的要求。
观测场和值班室的防雷应符合QX 30-2004 《自动气象站场室防雷技术规范》的要求。
空气自动监测站房建设标准

空气自动监测站房建设标准一、外型尺寸1.1外型尺寸:5400mm〔长〕*3000mm〔宽〕*2650mm〔高〕1.2面积:至少15m2。
二、站房构造2.1 整体采用无骨架拼装构造,安装方便、快速、美观。
2.2根底平面尺寸为5700X3300,先用砂浆找平,墙基处用钢筋混凝土现浇并收光〔含根底外围〕,其余用普通砖〔240x120x60〕平放2层,层与层之间及砖缝之间均用砂浆填满,墙体立好后在室内铺强化木质地板,成形后的室内地面应高出室外地面〔或楼房顶〕至少200mm,高出墙基至少50mm,以防雨水倒灌;墙基伸出站房墙体至少100mm。
2.3工作平台面积以满足仪器放置和方便人员操作为宜。
与墙面应有一定间隙〔至少100mm间隔〕,以防止墙体震动对仪器的影响。
2.4、外墙材料为建筑用金属面聚苯乙烯夹芯板,金属面厚度0.5mm,夹芯厚度75mm,夹心密度20kg/m3,均布荷载不小于0.5KN/m2,其它参数应满足GB/T 23932-2020?建筑用金属面绝热夹芯板?要求;2.5、屋面材料为建筑用金属面聚苯乙烯夹芯板,金属面厚度0.5mm,夹心密度20kg/m3,夹芯厚度100mm,均布荷载不小于0.5KN/m2,其它参数应满足GB/T 23932-2020?建筑用金属面绝热夹芯板?和?建筑用压型钢板?GB/T 12755-2020要求;2.6、装饰围墙材料为建筑用金属面聚苯乙烯夹芯板,金属面厚度0.5mm,夹芯厚度75mm;2.7、站房门选用净化铝型材双密封构造进展安装,平安、美观、密封、保温性能优良,不锈钢防锈平安锁,整体下压式门把手。
门宽不小于800mm,门高不小于2000mm,门把手要有防雨措施。
2.8、屋顶采用倾斜构造防水,前高后低,高度差为70至100mm。
彻底防漏雨、防止了密封胶防漏的弊病,并设有排水屋檐,防止雨水蓄积,保护墙体。
2.9、站房屋顶围栏〔防护栏〕材料分别用∅50X1和∅38X1的抛光铝合金钢管及其装饰座,围栏高度为800mm。
观测场室建设.

关于下发《广西国家气象站地面气象观测场室建设规定》的通知各市气象局,各县(区、市)气象局,自治区气象技术装备中心:为进一步提高我区地面气象观测场和值班室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根据中国气象局下发的《地面气象观测场值班室建设规范》(气发〔2008〕491号)和近年来我区对地面气象观测场、值班室建设陆续下发的有关规定、技术要求,自治区气象局对原《广西地面气象测报场室规定》(桂气业函〔2006〕13号)进行了修订、补充和完善,形成了《广西国家气象站地面气象观测场室建设规定》。
现予以下发,从即日起执行,原《广西地面气象测报场室规定》同时废止。
附件:广西国家气象站地面气象观测场室建设规定二○一○年八月九日主题词:地面场室业务规定通知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办公室2010年8月10日印发校对:甘一忠附件:广西国家气象站地面气象观测场室建设规定一、总体要求各台站在地面气象观测场和值班室建设方面要严格按照统一技术标准要求进行,既能满足综合气象观测发展的需要,还要适度超前,布局合理的原则实施相关建设。
本规定是按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场值班室建设规范》(气发〔2008〕491号)以及《广西国家气象台站自动气象站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我区先后多次对实施方案进行补充和完善,实施方案名称也有差异,请各类台站按最后版本为准,并统一以此名称,下同)等有关地面气象观测场、值班室建设和气象仪器安装的规定对自治区气象局《关于下发〈广西地面气象测报场室规定〉的通知》(桂气业函〔2006〕13号)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我区地面气象观测场、值班室建设和仪器布设安装必须符合本规定要求,未作要求部分以《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为准。
新建或改造气象观测场、值班室以及新增观测业务项目建设,应按本规定执行。
已建气象观测场,应按本规定调整。
气象观测站址一般需建设围墙,当围墙与观测场的距离不符合《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所规定的障碍物距离标准时,应将围墙改为通透式围栏以改善气象探测环境。
气象观测站的建设和维护

气象观测站的建设和维护气象观测站是为了准确获取和监测与天气有关的各种要素而建立的站点。
它通过对大气的观测和数据收集,为气象预报、气候研究、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以及其他领域的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本文将探讨气象观测站的建设和维护相关的重要内容和要求。
首先,气象观测站的建设需要考虑站点的选择和布局。
站点的选取应该符合科学性和实用性原则。
科学性要求气象观测站的站点位于开阔、无遮挡的地方,避免被建筑物、树木或者其他人造物体遮挡,以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实用性要求站点的布局合理,便于设备的安装和维护,同时还要考虑周边环境对气象观测的可能影响。
其次,在气象观测站进行观测和数据采集时,各种观测仪器和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十分重要。
在选择仪器和设备时,需要确保其质量和准确性。
常见的气象观测仪器包括气温计、湿度计、气压计、风力风向仪等。
这些仪器需要校准和维护,以确保观测数据的可靠性。
此外,对于如雷达、卫星等较为先进的观测设备,还需要定期检查和维修,以保证其正常运行。
此外,气象观测站还需要建立和维护数据库来存储和管理观测数据。
这对于气象预报和气候研究非常重要。
数据库应该具有高效的数据输入、存储和查询功能,并配备相应的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以防止数据丢失和损坏。
此外,数据库应该具备适当的安全保护措施,以确保数据的保密性和完整性。
另外,气象观测站还需要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标准操作规程。
质量管理体系涉及到整个观测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包括观测设备的选用与校准、观测方法和程序的标准化以及观测数据的质量控制等。
标准操作规程则是对观测流程和操作步骤进行详细的说明,以确保观测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质量管理体系和标准操作规程的建立和执行需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与,并进行持续的培训和监督。
此外,气象观测站还需要与其他站点和机构进行数据共享和合作。
气象是一个全球性的科学领域,气象数据的共享和合作对于提高预报准确性和研究水平非常重要。
气象观测站可以通过与其他观测站和机构建立数据共享和合作机制,共同分享数据和信息资源,提高气象观测的效益。
自动气象站建设技术标准

自动气象站建设技术标准一、引言随着气象观测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气象站成为现代气象观测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动气象站不仅可以提高气象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精度,还能减少人力投入和降低观测成本。
为了保证自动气象站在各种气象条件下能够稳定可靠地运行,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自动气象站建设技术标准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二、基本要求1. 设备可靠性:自动气象站在各种气象条件下能够稳定运行,设备故障率低;2. 数据准确性:自动气象站测量数据准确、精度高;3. 通讯稳定性:自动气象站与数据中心之间的通讯稳定可靠,数据传输速度快;4. 环境适应性:自动气象站能够适应各种恶劣气象条件;5. 维护便捷性:自动气象站易于维护和管理,维护成本低。
三、技术标准1. 自动气象站选址自动气象站应选址在远离建筑物、树木等遮挡物的开阔地带。
应避免选址在易受洪涝、滑坡等自然灾害影响的区域。
2. 自动气象站设备自动气象站应包括测风仪、温湿度传感器、雨量计、辐射测量仪等基本气象观测设备,并配备用于数据采集、处理和传输的终端设备。
设备应选用国家标准符合要求的产品,确保性能稳定可靠,且易于维护和更换。
3. 供电系统自动气象站应采用稳定可靠的供电系统,可选择太阳能、风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作为主要供电方式,同时配备备用电源以应对特殊气象条件下的电力中断情况。
4. 数据传输自动气象站应具备可靠的数据传输系统,包括有线、无线等多种传输方式,保证观测数据能够实时、准确地传输至数据中心。
5. 环境适应性自动气象站设备应具备良好的环境适应性,能够在恶劣气象条件下正常运行,并能够对恶劣环境进行预警和保护。
6. 维护管理自动气象站应具备远程监控和远程维护功能,可以对设备进行远程巡检、故障诊断和数据传输状态监测等操作,以降低维护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
四、结论自动气象站的建设技术标准是保障其有效运行和数据准确性的重要保障。
制定并执行严格的技术标准,将对提高气象观测质量和保障气象服务的准确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新型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范(试行)

附件1新型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范(试行)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2015年9月前言《新型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范》主要依据《地面气象观测规范》(2003版)、《新型自动气象(气候)站功能需求书》、《自动气象站保障暂行规定》、《气象装备技术保障手册-自动气象站》等相关文件和相关国家标准,以基层业务人员实际维护经验为基础,吸收了自动气象站生产、使用和管理等单位的意见和建议编写完成。
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新型自动气象站的系统结构、主要性能、完好标准、设备维护时间、内容、流程、注意事项、维护记录表等部分。
本规范由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制定发布,并归口管理。
本规范由陕西省气象局、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负责起草,编写组成员为:周林、白水成、李社宏、张世昌、王柏林、张晓妮、于进江、毛峰、张帆。
本规范为首次发布,是对新型自动气象站设备设施进行维护的指导性文件。
望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认真总结经验,遇有问题,及时向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反馈,并望提出改进意见。
本规范不包括云高仪等未在全国全面布设的自动观测仪器的维护,将在以后的修订中逐步增加。
各单位可根据本规范,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目录1 总则 (1)1.1 适用范围 (1)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1.3 设备结构 (1)1.4 主要设备技术性能 (2)2 完好标准 (3)2.1 系统结构 (3)2.2 技术性能 (3)2.3 技术资料 (4)2.4 运行环境 (4)3 设备维护 (4)3.1 日巡视 (4)3.2 周维护 (6)3.3 月维护 (7)3.4 年维护 (10)4 维护记录 (11)5 安全注意事项 (11)附录A 辐射传感器维护 (12)附录B 自动气象站维护工具和物品 (15)附录C 日巡视记录表 (16)附录D 周维护记录表 (18)附录E 月维护记录表 (19)附录F 年维护记录表 (21)新型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范1 总则1.1 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新型自动气象站维护的内容、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
航标自动气象站观测规范

航标自动气象站观测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航标自动气象站的分类、观测要求和观测系统。
本文件适用于航标自动气象站测量的各类气象要素的观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4208-2017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T14914.2-2019海洋观测规范第2部分:海滨观测GB/T17765-2021航标术语GB/T21431-2015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GB/T33703-2017自动气象站观测规范GB/T35221-201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总则QX4气象台(站)防雷技术规范3术语和定义GB/T35221-2017、GB/T17765-2021、GB/T14914.2-2019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自动气象站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一种能自动地观测、存储和传输地面自动观测数据的设备。
[来源:GB/T35221-2017,3.3]3.2助航标志aid to navigation;AtoN航标为帮助船舶安全、经济和便利航行而设置的供船舶定位、导航或者用于其他专用目的的助航设施。
注:包括视觉航标、无线电航标和音响航标。
[来源:GB/T17765-2021,2.1.1]3.3浮动标志floating mark设置在水中带有浮体的助航标志。
示例:灯船、浮标等。
[来源:GB/T17765-2021,2.1.9]3.4表层海水温度sea-surface temperature海水表面到0.5m深处之间的海水温度。
1[来源:GB/T14914.2-2019,3.2]4分类根据航标型式不同,航标自动气象站可分为固定式自动气象站和浮动式自动气象站。
5观测要求5.1观测项目观测项目包括但不限于风向、风速、气温、相对湿度、气压、能见度、表层海水温度等要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自动气象站观测场值班室建设规范新型自动气象站观测场值班室建设规范新型自动气象站(以下简称新型自动站)是实现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的第一步,也是地面气象观测的主要设备,为了提高新型自动站观测场和值班室建设的标准化程度,实现地面气象观测场和值班室建设的规范化,兼顾云能天等自动化观测,尽早发挥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建设的效益,制定《新型自动气象站观测场值班室建设规范》,请各地气象局在建设中遵照执行。
一、总体要求新型自动站观测场和值班室实行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各地气象局要按照统一标准建设新型自动站观测场和布设安装仪器,同时能满足未来云能天等自动化观测的需要,本着适度超前,整体规划,互不影响,布局合理的原则实施相关建设。
本规范是对《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细化,新型自动站观测场地建设和仪器布设安装必须符合本规范的要求,未作要求部分以《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为准。
观测站址一般需建设围墙或围栏,当围墙与观测场围栏的距离不符合《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所规定的障碍物距离标准时,应将围墙改为通透式的围栏以改善气象探测环境。
观测站址内原则上禁止建设与业务无关的建筑物,站内设施应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状态的破坏,尽量减少硬化的地面,禁止养护绿地对观测场内温、湿度环境造成影响。
各类仪器的支架、支柱应牢固、美观,用油漆涂刷为白色(除自动气象站配套风杆或风塔、观测仪器及出厂配套设备外),不得使用对要素测量有影响的材质(如反光的不锈钢等);各类仪器的踏凳、踏梯需采用木质结构,不得使用金属材料。
观测场内地沟、小路、底座、踏凳等,应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状态的破坏。
不得自行设臵对要素测量有影响的各种装臵。
各种电缆线应使用镀锌线槽、或 PPR 等线管 PVC (下同)与地沟相连,线管要垂直、水平,与传感器相连处,尽可能少的使电缆线暴露在外。
为防雨水流入管内,顶部应接向下的弯管。
在气象台站的醒目位臵设臵警示标志、标牌,告示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标准,测站警示标志标牌和公示牌由各地气象局按照有关要求统一制作。
在气象台站醒目位臵悬挂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责任书和观测环境证书。
有条件的台站观测值班室可以与现代气象业务综合室合并,单独设立时,要求总体美观、布局合理、便于操作维修。
值班室应有防盗、防火等安全措施。
承担酸雨观测任务的台站必须建立专用酸雨观测工作室,有关建设内容符合《酸雨观测业务规范》的要求。
观测场和值班室的防雷应符合 QX 30-2004 《自动气象站场室防雷技术规范》的要求。
在观测场附近适当位臵安装实景监控系统,值班室内设监视平台,对观测场进行实时监视;也可以在观测—2—场内安装红外报警器。
台站要建立集数据采集、质量控制、通信传输和运行监控于一体的地面气象综合观测业务平台。
台站要建立健全地面气象观测工作职责、质量标准、操作规范、业务流程(包括探测仪器、网络、供电等故障的应急处理流程)、考核上岗制度,并装订成册。
要建立新型自动站观测场室值班室规范化建设的各种建设、技术文档。
一、新型自动站观测场建设(一)场地与布局1.场地新型自动站观测场应为东西、南北向,大小应为25m× 25m,有辐射观测的应为 35m(南北向)×25m(东西向)。
受条件限制的高山站和无人站,观测场大小以满足仪器设备的安装为原则。
不得明显垫高观测场。
观测场地应平整,场内应整洁。
场内应尽可能保持自然下垫面,草高不得超过 20cm。
除必建的小路外,观测场外四周 2m 范围内应与观测场内下垫面一致,不得用水泥或沥清等进行硬化。
降水较多的地区,四周可修建排水沟,以尽可能减少强降水时造成观测场内积水。
排水沟的宽度约为 30cm-50cm,深度约为 20cm-30cm,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应按《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要求在观测场附近平坦、开阔的地方设臵积雪专用观测地段。
观测场内不得安装装饰灯。
—3—2.总体布局以25m×25m 大小观测场为例,由于云能天等观测项目尚未实现自动化,目前按照过渡阶段观测场布局安装仪器设施,过渡阶段观测场兼顾了今后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设备布设,为云、能见度、天气现象和雪深等自动观测设备的布设预留空间;待观测自动化后按照自动化观测场布局安装仪器设施。
辐射观测仪器必须设臵在观测场南扩 10m(南北向)× 25m (东西向)地段内,位于观测场南北中心轴线上,距地温场南边缘垂距约 8m 处,避开支架和仪器阴影对地温观测的直接影响。
GPS/MET 仪器基座不得安装在观测场。
台站没有的观测项目,可将其布设位置预留,以便今后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发展需要,但不得随意增加仪器设备。
观测场内仪器设施的布臵要注意互不影响,便于观测操作。
各仪器设施东西排列成行(风塔除外),南北布设成列,观测场四周一般应设大约 1.2m 高的稀疏围栏,围栏应固、美观、耐用,白色,不得使用对要素测量有影响的材质(如反光的不锈钢等)。
栅条宽度应小于8cm,栅条的间距应大于10cm。
围栏四周高度应一致且水平。
一般只在围栏立柱处建设基座,基座要保证围栏安装的牢固。
为了对观测场地的标识,可在观测场四周建设完整的基座,其宽度高度均以15-20cm为宜。
—4—4.地沟与小路观测场内小路宽 50cm,小路下面根据电缆铺设需要挖掘地沟。
盖板以可活动的钢筋水泥预制板或石材铺设,以结实、美观、耐用为宜。
盖板可高出观测场地面约 5cm。
地沟深 50cm、宽 26cm,地沟两边砌砖墙,砖墙宽度为 12 厘米,内墙和地沟沟沿用水泥沙浆抹平,沟沿与观测场地面平齐或不高出 3cm,沟底使用混凝土垫层,厚度为 5cm。
在地沟 1/2 深度处架设镀锌扁铁横担,每隔 1.5m 架设一根,地沟拐角和交叉处适当增加架设密度;地沟靠仪器安装位臵一侧沟壁上应留有直径 5cm-10cm 的洞口;为防止雨水从观测场流入,地沟要留有排水涵洞或在地沟底部中线每隔 4 米左右打一个 PVC 或PPR 管材的渗水孔(直径 75mm、 500mm)深,以防雨后积水。
应在横担上铺设 PVC 或 PPR 管线(其中 10cm 口径 PVC 管用于主管线,5cm 口径 PVC 管用于支路管线),用于布设仪器信号线和电源线。
信号线和电源线尽量不在同一管线内,各种接头或引出线端应使用专用接头和堵头,以保证管线完全密封。
也可以使用镀锌线槽代替线管。
地沟应做到防水、防鼠,便于铺设和维护。
5.测站标识在观测场外的进门处设臵测站标牌,标牌使用亚光不锈钢或其他材料制作,大小为 40cm(长)×65cm(高),安装高度不高于1.2m。
标牌的内容包括观测站类别、建站时间。
—5—其中,观测站类别格式为 XXXX 国家基准气候站(或国家基本气象站或国家一般气象站,如青岛国家基本气象站),建站时间格式为 XXXX 年 XX 月。
6. 地理标志在观测场几何中心位臵设中心地理标志,用大理石或其它石材制作,大小为30cm×30cm,与地面齐平或不高出 3cm,中心位臵标识出南北、东西向的十字线,在北、东的方位分别标注 N、E,并镌刻经、纬度(精确到分,格式为度分)和拔海高度(精确到 0.1 m)。
7.仪器南北标志在风传感器、日照计的正南方分别设臵南北标志。
南北标志位于观测场南边围栏内侧约 1m 的地面上,用大理石或其它石材制作,大小为10cm×10cm,与地面齐平或不高出 3cm,地桩应平整,安装应牢固,中心位臵标识出南北线,分别与风传感器、日照计相对应。
8.地温场地(地面和浅层)地面和浅层地温场四周应保持自然状态,不应有与观测无关的各种构筑物和装臵。
可在地温场四角用砖块设臵标识,不得将地温场边缘砌实。
标识与地面齐平,不得设臵小栅栏。
(二)仪器设备安装1.百叶箱采用玻璃钢百叶箱(玻璃钢百叶箱内部高 615mm、宽 470mm、深 465mm),独立支柱方式安装,箱门朝正北,底—6—边距地面的高度约为 1.25m 左右,基座大小为45cm×45cm,用混凝土浇筑,浇筑前应在基座的中心位臵预埋信号线管,线管的直径应为 5cm,线管与地沟相连,基座应与观测场平齐或高出观测场 3cm。
百叶箱内不得安装照明用的光源。
多强风的地方,须在四个箱角拉上铁丝纤绳。
各百叶箱前应安装专用踏梯,踏梯采用木质结构,不得采用砌筑方式的台阶。
踏梯大小应一致,长约 60cm,两级台阶,每级高约 20cm、宽约 30cm,放置在地面应平稳。
温度和湿度传感器温度和湿度传感器应利用专用支架安装在百叶箱的中心位置,基准部位距地高度应为 1.5 米。
湿度传感器安装在专用支架的东西两侧,间距 15cm;温度传感器安装在专用支架的南北两侧,间距 15cm,支架需位于百叶箱水平面的中心。
2. 风塔和风杆(1)风塔风塔采用自立式,高度 10 米,在风塔高度 9.0 米处设立维修平台。
塔体和其附属装臵应防锈蚀并尽可能减少对传感器周围流场的影响。
(2)风杆应尽可能使用新型自动站配套的风杆。
拉线应保证风杆的牢固、垂直,一般为上、下两组,每组拉线为 3 根,—7—上部拉线与地面的夹角为55°~65°,拉线的锚钉与风杆或风塔连线之间的夹角为120°。
不得将总辐射表安装在风杆上。
3. 风传感器风传感器安装在风塔 10 米处,两套风传感器之间的距离为 2.0m。
风传感器的横臂应呈南北向,风向传感器的指南(北)针与横臂平行。
风传感器信号电缆通过 5cm 口径PVC 或 PPR 线管沿风塔中心下行至地沟内。
4.降水各降水量观测仪器固定基座大小约为35cm×35cm,用混凝土浇灌,浇筑前应在基座的中心偏西位臵预埋信号线管,线管的直径应为 5cm,基座应与观测场平齐或高出观测场 3cm。
支架应安装牢固。
雨量传感器的口缘距地面的距离应不低于 70cm,高度不够时,应安装特制支架。
人工观测雨量筒使用雨量器配套支架安装,雨量筒安放应自然水平。
称重式降水传感器安装在观测场内110cm(长)×110cm (宽)×50cm(高)的混凝土基础上,承水口保持水平,距地面高度为 150cm。
防风圈应高于承水口约 2cm,开口应朝北。
5. 闪电定位仪闪电定位仪的基座为40 cm×40cm,使用混凝土浇筑,基座应与观测场平齐或高出观测场 3cm。
浇注基座时,应预先埋进螺栓、电源线和信号线管,线管通至地沟。
—8—6.蒸发器 E-601B 型蒸发器必须保持水圈、土圈的完整结构,具体尺寸按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执行,其中防塌圈宽度为 6-10cm,用预制弧形混凝土块拼成,或水泥砌成外围,外围可贴条形瓷砖。
使用大型蒸发的台站应保留小型蒸发器安装支架,以便冬季结冰或大型蒸发故障时使用小型蒸发。
小型蒸发支架上部的托盘四周和底部均应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