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水力学实验:02静水总压力

合集下载

水力学实验报告

水力学实验报告

水力学实验扳告院:级:名:号:第三组同学:姓名: 学号:姓名: 学号:姓名: 学号:201 5、12、251平面静水总压力实验1x 1实验目得1、 掌握解析法及压力图法,测定矩形平而上得静水总压力.2、 验证平而静水压力理论。

1x 2实验原理作用在任意形状平面上得静水总压力P 等于该平而形心处得压强处与平而而积A 得乘积:方向垂宜指向受压而0对于上、下边与水而平行得矩形平面上得静水总压力及其作用点得位置,可 采用压力图法:静水总压力P 得大小等于压强分布图得面积与以宽度h 所构成得压 强分布体得体积。

若压强分布图为三角形分布、如图3—2,则 式中"一为三角形压强分布图得形心距底部得距离。

若压强分布图为梯形分布,如图3 -3,则式中:0-为梯形压强分布图得形心距梯形底边得距离.本实验设备原理如图3-4.由力矩平衡原理。

图M fff 水压强分布图(三角图1-2静水压强分布图{梯英中:求出平面静水总压力1x 3实验设备在自循环水箱上部安装一敞开得矩形容器,容器通过进水开关Kh放水开关& 与水箱连接。

容器上部放置一与扇形体相连得平衡杆,如图3-5所示。

1、4实验步骤U 熟悉仪器,测记有关常数。

2、用底脚螺丝调平,使水准泡居中。

3、调整平衡锤使平衡杆处于水平状态。

4、 打开进水阀门IC,待水流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关闭.5、 在天平盘上放置适量舷码。

若平衡杆仍无法达到水平状态,可通过进水开 关进水或放水开关放水来调节进放水量直至平衡。

6、 测记舷码质量及水位得刻度数。

7、重复步骤4",水位读数在loom m 以下做3次,以上做3次. 8、打开放水阀门K2•将水排净,并将舷码放入盒中,实验结朿。

1、5实验数据记录及处理3、实验结果C m1、 有关常数记录:天平臂距离“ cm,扇形体垂直距离(扇形半径)£=_cm. 扇形体宽h= _____ C m,矩形端面高5=2、1x 6注意事项1、在调整平衡杆时,进水或放水速度要慢。

静水压强与静水总压力ppt课件

静水压强与静水总压力ppt课件

B

h A
h
ρ
b
PA'
gb
m
gh
ρm
Pa
PA' m gh gb Pa
PA mgh gb
△h
x
B s
举例
pA Ag(x h) = pB B g(s x) mgh
A
pA Ag(s x) n gh = pB Bg(x h) 9 返回
2.4静水总压力的计算
p p0 gh
依力矩定理:
FP
e
FP左
h1 3
FP右
h2 3
可解得:e=1.56m
答:该闸门上所受的静水总压力大小为117.6kN,方向向右,作
用点距门底1.56m处。
前2进4
解法二:首先将两侧的压强
F三角
分布图叠加,直接求总压力
h1
e F矩形
h2
FP
b
(h2
h1) ( gh1
2
gh2 )
b
117.6kN
A
pc pc
h
B
pc
方向特性
大小特性
表明任一点的静水压强仅是空间坐标的函数,压
强p是一个标量,即p = p ( x, y, z )
返回4
2.2静水压强基本公式
作用在为微分柱体上的作用力有:
柱体顶面总压力 pb ( p dp)dA
柱体底面总压力
pa pdA
柱体自重
dG gdAdz
zZ
0
Fx 0 pdA ( p dp)dA gdAdz 0
返2回1
画出下列AB或ABC面上的静水压强分布图
pa A 相 图对压p 强 分p0布 gh

水力学实验报告(静水压强量测实验)

水力学实验报告(静水压强量测实验)

2
������0 = ������������ + ������(∇7 − ∇6) (Pa)
203220 252220 76473 33027
3
������������ = ������[(∇1 − ∇2) + ������0������] (Pa)
199920 248920 73173 29727
答:1、4、5 号管液面不等压,1 号管与外界相通,������0 = ������������,为外界大气压,而 4、 6 号管与箱体连通,������4 = ������6 = ������0,为箱内部气压,二者不同。 1 号管与 3 号管均与外界大气相通,������1 = ������3 = ������������。
差,如读数误差,尺倾斜误差等。
七、 回答实验指导书中有关问题
1、 第 1、2、3 号管和 4、6 号管,可否取等压面?为什么?
答:1、2、3 号管可以取等压面,因为他们连接的介质相同,且都连通箱体液体。
4、6 管上端空气连通,底部液体并不连通,因而不可取等压面
2、 第 1、4、6 号管和 1、3 号管中的液面,是不是等压面?为什么?
学院:水利水电学院
专业:水利水电工程
2014 年 6 月 2 日
实验名称
静水压强量测实验
指导教师
赵昕
年级
2012
学号
2012301580228
成绩
姓名
王頔
一、 实验的目的 1. 量测静水中任一点的压强。 2. 测定另一种液体的重率。 3. 要求掌握 U 形管和连通管的测压原理以及运用等压面概念分析问题的能力。
6
������′
(N/m3)

水力学 静水压强演示实验

水力学 静水压强演示实验
注意事项
1. 升降调压筒时,应轻拉轻放。 2. 在读取测管读数时,一定要等液面稳定后再读,并注意使视线与液面最低点处于同一水
平面上。 3. 读数时,注意测管标号和记录表中要对应。
静压-3
实验数据记录
仪器编号:
有关常数:A点高程 ∇ A =
cm,B点高程 ∇B =
cm, ρ 水 = 1.0×10-3 kg/cm3
测管液面高程读数记录
工况
测次
∇1 (cm)
∇2 (cm)
∇3 (cm)
∇4 (cm)
∇5 (cm)
∇6 (cm)
1
p0 > pa
2
#
1
p0 < pa
2
#
静压-2
实验结果
静水压强量测结果
工况
测次
p0 = ρ 水 g(∇ 6 − ∇ 5 ) (N/cm2)
p A = ρ 水 g(∇ 6 − ∇ A ) (N/cm2)
1
p0 > pa
2
#
1
p0 < pa
2
#
分析思考问题
p B = ρ 水 g(∇ 6 − ∇ B ) (N/cm2)
ρ油
=
ρ水
∇6 ∇2
−∇5 − ∇1
(kg/cm3)
1. 重力作用下的静止液体压强分布的基本规律是什么?从实验结果举例说明。 2. 如何利用测压管量测静止液体中任意一点的压强(包括液面压强)? 3. 相对压强与绝对压强、相对压强与真空是什么关系? 4. 表面压强 p0 的改变,基准面 O-O 线位置的改变,对 A、B 两点的位置水头与压强水头有
打开K1时,水箱内液体的表面压强为大气压,当K1关闭时,可通过升降调压筒调节水箱

水力学 静水压强演示实验

水力学 静水压强演示实验
注意事项
1. 升降调压筒时,应轻拉轻放。 2. 在读取测管读数时,一定要等液面稳定后再读,并注意使视线与液面最低点处于同一水
平面上。 3. 读数时,注意测管标号和记录表中要对应。
静压-3
实验数据记录
仪器编号:
有关常数:A点高程 ∇ A =
cm,B点高程 ∇B =
cm, ρ 水 = 1.0×10-3 kg/cm3
测管液面高程读数记录
工况
测次
∇1 (cm)
∇2 (cm)∇3 (cm)∇ (cm)∇5 (cm)
∇6 (cm)
1
p0 > pa
2
#
1
p0 < pa
2
#
静压-2
实验结果
静水压强量测结果
3. 实测静水压强,掌握静水压强的测量方法。 4. 观察真空现象,加深对真空压强、真空度的理解。 5. 测定油的重度。
实验步骤
1. 认真阅读实验目的要求、实验原理和注意事项。 2. 熟悉仪器,测记有关常数。 3. 将调压筒放置适当高度,打开排气阀K1,使水箱内的液面与大气相通,此时液面压强
p0=pa .待水面稳定后,观察各测管中的液面位置,以验证等压面原理。 4. 关闭排气阀K1,将调压筒升至某一高度。此时水箱内液面压强p0>pa .观察各测点压差计
通的静止液体区域中任何一点的压强,包括测点处的压强。这就是测压管量测静水压的
原理。
z
压强水头 p ρg
和位置水头
z
之间的互相转换,决定了液柱高和压差的对应关系:
Δp = ρgΔh .在压差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液体对应不同的液柱高。用这个原理可以测定
液体的重度。
实验设备
如图所示,在一全透明密封有机玻璃箱内注水,并由一乳胶管将水箱与一可升降的调压 筒相连,调压筒的顶部与大气连通。水箱顶部装有排气阀K1,另从孔口K2接出管子与测压排 中的三个U形比压计中的测管 1,3,5 相通,U形比压计 1-2 与水箱不连通,内装液体为油, ρ 油 < ρ 水 ,U形比压计 3-4、5-6 在测点A和B(底部)与水箱接通。从开关K3接出的管子插入 另一容器中的染色水中。

水力学实验报告

水力学实验报告

水力学实验报告学院:班级:姓名:学号:第三组同学:姓名:学号:姓名:学号:姓名:学号:平面静水总压力实验实验目的1.掌握解析法及压力图法,测定矩形平面上的静水总压力。

2.验证平面静水压力理论。

实验原理作用在任意形状平面上的静水总压力P 等于该平面形心处的压强p c 与平面面积A 的乘积:A p P c =,方向垂直指向受压面。

对于上、下边与水面平行的矩形平面上的静水总压力及其作用点的位置,可采用压力图法:静水总压力P 的大小等于压强分布图的面积Ω和以宽度b 所构成的压强分布体的体积。

b P Ω=若压强分布图为三角形分布、如图3-2,则He b gH P 31212==ρ式中:e -为三角形压强分布图的形心距底部的距离。

若压强分布图为梯形分布,如图3-3,则2121212321H H H H a e ab H H g P ++)+(⋅==ρ式中:e -为梯形压强分布图的形心距梯形底边的距离。

图1-1 静水压强分布图(三角形) 图1-2 静水压强分布图(梯形)本实验设备原理如图3-4,由力矩平衡原理。

图1-3 静水总压力实验设备图10L P L G ⋅=⋅其中:e L L -=1求出平面静水总压力1L GL P =实验设备在自循环水箱上部安装一敞开的矩形容器,容器通过进水开关K l ,放水开关K 2与水箱连接。

容器上部放置一与扇形体相连的平衡杆,如图3-5所示。

3-5 ??????图 1-4 静水总压力仪 实验步骤1.熟悉仪器,测记有关常数。

2.用底脚螺丝调平,使水准泡居中。

3.调整平衡锤使平衡杆处于水平状态。

4.打开进水阀门K 1,待水流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关闭。

5.在天平盘上放置适量砝码。

若平衡杆仍无法达到水平状态,可通过进水开关进水或放水开关放水来调节进放水量直至平衡。

6.测记砝码质量及水位的刻度数。

7.重复步骤4~6,水位读数在100mm 以下做3次,以上做3次。

8.打开放水阀门K 2,将水排净,并将砝码放入盒中,实验结束。

1.静水压力实验doc

1.静水压力实验doc

1.静水压力实验一、实验目的1.测定静水中任一点的压力和真空值;2.测定有色液体的重率。

二、应用的仪器设备静水压力实验器E及测压管组。

三、仪器设备简图如右图四、实验原理1.容器内静水中任一点K处的静水压力;(1)式中——K点处静水压力(牛顿/米2);——容器E流体表面压力(牛顿/米2);——容器E中液体的重率(牛顿/米3);——U形管内有色液体的重率(牛顿/米3);、、——上端开口通气的测压管读数(米);、、——上端通向容器空气室的测压管读数(米);2.容器内静水中任一点K处的真空值;(2)有色液体的重率:五、实验步骤1.测静水压力(或剩余压力),这时容器E液体表面压力>大气压力;1)打开容器上端和下端的旋塞观看各测压连通管内液面是否齐平,在同一个水平面上如不齐平测检查各管内是否阻塞,并加以疏通。

2)关紧容器上端的旋塞,抬高大玻璃管F至一定的高度待水面稳定后读出各处测压管内液面的水位。

3)在大玻璃管被抬高状态下,降至三个不同的高度,测量三组数据。

2.测真空值(或负压),这时容器E液体表面压力<大气压力;1)打开容器上端旋塞使压力恢复正常,使大玻璃管F处在最高位置。

此时各测压连通管液面应齐平。

关闭旋塞,并下降玻璃管F至一定距离,待液面稳定后,读记各测压管内液面的水位。

2)重复步骤1),共实测三次。

六、讨论问题1.在6个玻璃管中的液面,哪些是压力相等面?2.在连续的同一重力液体中任取两点,其=常数,试用实验数据阐明这个规律。

3.实测K点的压力及真空值时,为什么事前都将旋塞处于打开状态,然后再关闭?。

水力学实验报告

水力学实验报告

水力学实验报告学院:班级:姓名:学号:第三组同学:姓名:学号:姓名:学号:姓名:学号:2015.12.251 平面静水总压力实验1.1实验目的1.掌握解析法及压力图法,测定矩形平面上的静水总压力。

2.验证平面静水压力理论。

1.2实验原理作用在任意形状平面上的静水总压力P 等于该平面形心处的压强p c 与平面面积A 的乘积:A p P c =,方向垂直指向受压面。

对于上、下边与水面平行的矩形平面上的静水总压力及其作用点的位置,可采用压力图法:静水总压力P 的大小等于压强分布图的面积Ω和以宽度b 所构成的压强分布体的体积。

b P Ω=若压强分布图为三角形分布、如图3-2,则He b gH P 31212==ρ式中:e -为三角形压强分布图的形心距底部的距离。

若压强分布图为梯形分布,如图3-3,则2121212321H H H H a e ab H H g P ++)+(⋅==ρ式中:e -为梯形压强分布图的形心距梯形底边的距离。

图1-1 静水压强分布图(三角形) 图1-2 静水压强分布图(梯形)本实验设备原理如图3-4,由力矩平衡原理。

图1-3 静水总压力实验设备图10L P L G ⋅=⋅其中:e L L -=1求出平面静水总压力1L GL P =1.3实验设备在自循环水箱上部安装一敞开的矩形容器,容器通过进水开关K l ,放水开关K 2与水箱连接。

容器上部放置一与扇形体相连的平衡杆,如图3-5所示。

??3-5 ??????图 1-4 静水总压力仪 1.4实验步骤1.熟悉仪器,测记有关常数。

2.用底脚螺丝调平,使水准泡居中。

3.调整平衡锤使平衡杆处于水平状态。

4.打开进水阀门K 1,待水流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关闭。

5.在天平盘上放置适量砝码。

若平衡杆仍无法达到水平状态,可通过进水开关进水或放水开关放水来调节进放水量直至平衡。

6.测记砝码质量及水位的刻度数。

7.重复步骤4~6,水位读数在100mm 以下做3次,以上做3次。

阐述平面静水总压力的两种计算方法

阐述平面静水总压力的两种计算方法

阐述平面静水总压力的两种计算方法在水力学中,平面静水总压力(P.S.P.)是一个重要的性质,它描述了将液体置入特定体积的容器中后,容器内液体产生的压力。

鉴于其重要性,对于进行压力计算的测量中,为了计算平面静水总压力,需要采用特殊的方法和测量技术。

目前常见的有两种计算方法,分别是静止水面(SSP)法以及水尺(SC)法。

静止水面(SSP)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它利用容器内静止水面的变化来计算P.S.P。

它可以通过一对水位仪,或一对流式压力计来完成。

具体方法是,首先在容器内安装水位仪,然后记录其静止水面的高度。

在记录完空容器的水位仪数据后,将水填充至容器的一侧,以达到指定的水位。

之后,再次记录水位仪的数据,就可以求出容器内液体的P.S.P。

水尺(SC)法也被用来计算容器内液体的P.S.P。

它可以安装在容器的一侧,其工作原理是:计算水尺上指示线的高度,然后用水尺下游地点的水面高度减去水尺上游地点的水面高度,就可以求出容器内液体的P.S.P。

以上是计算平面静水总压力(P.S.P.)的两种方法,分别是静止水面(SSP)法以及水尺(SC)法。

接下来,将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来简要介绍一下这些方法的应用,以及在使用这些方法时所遇到的问题和潜在的风险。

首先,静止水面(SSP)法用于检测多种液体压力,特别是在涉及液体类型和温度变化时,可以很好地进行检测。

另外,它也具有记录被测液体压力变化及测量时间点的优势,这对于研究压力曲线行为及液体散失变化有着重要意义。

但是,在使用静止水面(SSP)法时,有一些弊端需要注意,首先,如果水位仪数据出现波动,则可能会导致测量准确度受到影响,其次,它还受到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容易出现误差。

水尺(SC)法的主要优点是机械结构简单,负载能力强,可以进行长久持续的检测,准确度也较高。

但是,由于它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影响最终的测量结果。

以上就是计算平面静水总压力(P.S.P.)的两种常用方法:静止水面(SSP)法和水尺(SC)法的基本原理以及其应用及潜在风险。

水力学_静水压力ppt课件

水力学_静水压力ppt课件

sinJ x
si yC
说明各项意义,一般情况下D在C下方。
实际工程中的受压面多是轴对称面,总压力P的作用点 必位于对称轴上,这就完全确定了D的位置。
15
§2-8 作用在曲面上的静水总压力
一、原则 Px dpx
PZ dpZ
P Px2 Pz2
二、静水总压力的水平分力
p1d p2d (z1 z2 )d 0
整理
z1
p1
z2
p2
即 z+ p = c
(2-2-2)
4

p1d p2d hd 0
整理
p2 p1 h
(2-2-1)
当p柱=p体0 +上h底面与液面齐平时,若液面压强为p0,则(2-2-3)
式(2-2-2)和(2-2-3)为重力作用下水静力学基本方程的两 种表现形式,

P =P -pa
abs
如图:若 p0 为相对压强,
P P rh P P rh P
B
0
Babs
0
a
7
若P0 为绝对压强,
p Babs
p 0
h
若开口(不封闭) p h B
p p h p
B
0
a
p p h
Babs
a
以后无特殊说明,指相对压强。
3、真空及真空度:当液体中某一点
的绝对压强小于当地大气压强时,
12
右图示: P1 h1lb
e1
2
P2
1
2
(h2
h1 )b
e2 3
P
P1
P2
1 2
(h1
h2
)b
Px P1e1 P2e2

水力学实验(最终评为优秀)

水力学实验(最终评为优秀)

《水力学实验》静水压强实验报告指导老师:何建京参加者:静水压强试验仪型号:H0-02实验仪器编号:试验台:水力学实验室13桌水电院08级水工一班一.实验概述1. 实验目的①掌握解析法及压力图法,测定矩形平面上的静水总压力。

②验证平面静水总压力理论。

2. 实验原理作用在任意形状平面上的静水总压力P等于该平面形心处的压强pc与平面面积A的乘积:P=PcA方向垂直指向受压面。

对于上下边与水面平行的矩形平面上的矩形平面上的静水总压力及其作用点的位置,可采用压力图法:静水总压力P的大小等于压强分布图的面积Ω和以宽度b所构成的压强分布体的体积。

P=Ωb若压强分布图为三角形分布,如图,则P=1/2ρgH2be=1/3H式中:e-为三角形压强分布图的形心距底部的距离.若压强分布图为梯形分布,如图,则P=1/2ρg(H1+H2)abe=a/3·(2H1+H2)/ (H1+H2)式中:e-为梯形压强分布图的形心距梯形底边的距离3. 实验步骤1熟悉仪器,测记有关常数.2用底脚螺丝调平,使水泡居中.3调整平衡锤使平衡杆处于水平状态.4打开进水阀门K1,待水流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关闭.5在天平盘上放置适量砝码.若平衡杆仍无法达到水平状态,可通过进水开关进水或放水开关放水来调节进放水量直至平衡.6测记砝码质量及水位的刻度数.7重复步骤4~6,水位读数在100mm以下做4次,以上4次.,将水排净,并将砝码放入盒中.实验结束.8打开放水阀门K24. 注意事项1 在调整平衡杆时,进水或放水速度要慢.2 测度数据时,一定要等平衡杆稳定后再读.二.实验装置及实验数据1.有关常数:(1)天平臂距离L0=27.5cm(2)扇形体垂直距离L=20cm (3)扇形体宽度b=7.5cm 2.量测记录表格三.实验成果分析:对于平面静水总压力,用一般的方法很难测出。

现在使用杠杆原理来间接求出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压力。

这个实验装置的设计十分精巧,其中前壁与后壁由于对称所以产生的静水总压力可以抵消,在左侧弧形的部分由于其静水压力作用方向经过杠杆转动轴心,所以其产生的力矩为0。

实验: 静水压强

实验: 静水压强

实验八静水压强水静力学主要研究液体在平衡状态下的静水压强分布规律,进而进行建筑物的平面及曲面静水总压力的计算。

处于静止状态的液体质点之间以及液体质点与固体边壁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压强的形式来表现的。

下面我们进行室内的静水压强实验。

一、实验目的1.加深理解水静力学基本方程式及等压面的概念。

2.计算密封容器内静止液体表面及其内部某空间点的静水压强。

3.观察液体表面压强变化时,液体压强的传递现象和传递规律。

4.学会用静水压强法求液体的容重。

二、实验原理假设密封容器的液体表面压强为P0,当对液体的表面加压时,即使P0>Pa,从U形管C可以看到有压力差产生,U形管C与密封容器上部空气连通的一面,液面下降,而与大气相通的一面,液面上升。

由此可知,液面下降的表面压力,即是密封容器内液体表面压力P0,即:P0=Pa+ρgh,是U形管液面上升的高度。

当密封容器内压力P0下降时,U形管液面呈现相反的现象,即:P0<Pa,这时密封容器内液体表面压力P0=Pa-ρgh,h为液面下降的高度。

如果对密封容器的液体表面加压时,其容器内部的压力向各个方向传递,在右侧的测压管中,可以看到由于A、B两点在容器内的淹没深度h不同,在压力向各个点传递时,先到A点后到B点。

在测压管中反映出的是A管的液体柱先上升,而B管的液柱滞后A上升,当停止加压时,A、B两点在同一水平面上。

静水压强:液体内垂直于单位面积上的压应力叫做静水压强。

其单位可以用kPa、kg/cm2、mmHg或水柱高度表示。

静水压强方程式:P=P0+ h (8-1)式中:P ——计算点的压强。

P 0——液体表面所受气体的压强,也叫做表面压强。

γ——水的容重。

h ——计算点的深度。

γh ——相对压强。

等压面是由静水压强相等的各点所构成的面。

静止液体表面是一水平面,也是一个等压面。

在同一液体内等压面是一系列的水平面。

两种液体的分界也是一个等压面。

根据压强方程式: P 0 +11h γ=Pa 22h γ+所以:11h γ=22h γ (8—2)根据上式可计算液体的容重。

水力学静水压力计算公式

水力学静水压力计算公式

水力学静水压力计算公式---------------------------------------------------------------------- 静水压力的计算方法为:P=ρgh,静水总压力的计算方法如下。

1、平面平面上静水总压力的大小,应等于分布在平面上各点静水压强作用的总压力的总和。

(矢量的加和性)作用在单位宽度的静水总压力,应等于静水压强分布图的面积。

因此整个矩形平面的静水总压力,则等于平面宽度乘以压强分布图的面积。

2、任意平面作用于任意平面上的静水总压力,等于平面形心点上的静水压强与平面面积的乘积。

形心点压强Pc,可理解成整个平面的平均静水压强。

扩展资料:静水压就是指液体所产生的压强,生理学上的静水压就是机体某部位积聚的液体对其周围组织产生的压强。

例如生理学中组织液对毛细血管壁的压力。

作用在平面上静水总压力的大小P等于该平面的面积 A与其形心处的压强pc的乘积,即p=pcA=γhcA,hc为平面形心处于液面下的深度,总压力的方向垂直于作用面。

总压力的作用点即压力中心的位置在平面图形形心的下方,二者间的距离,可由计算确定。

作用在曲面上的静水总压力p可分别计算其铅直分力pΖ和水平分力px,然后按力的合成法确定总压力的大小和作用点。

曲面上静水总压力的水平分量等于该曲面的铅直投影平面上的静水总压力,按平面静水总压力的计算方法确定其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静水总压力的铅直分量等于“压力体”体积内所含液体的重量。

压力体由如下诸面围成:过曲面周界上一切点的铅垂线所构成的曲面;与液面重合的水平面。

若压力体实际上充有液体,则该铅直分力的方向向下。

若压力体并未充有液体,则该铅直分力的方向向上。

水力学(流体力学)实验指导书

水力学(流体力学)实验指导书

水力学(流体力学)实验指导书编著:刘凡河北工程大学目录1、静水压强实验--------------------------------------------------------3-5页2 平面静水总压力实验-------------------------------------------- - 6-9页3、文丘里流量计实验------------------------------------------------10-12页4、雷诺实验------------------------------------------------------------12-14页5、管道沿程水头损失实验-----------------------------------------15-16页6、局部管道水头损失实验----------------------------------------17-19页7、流线演示实验-----------------------------------------------------20-21页8、伯努利演示实验--------------------------------------------------20-21页9、涡流系列演示实验------------------------------------------------22-24页实验一 静水压强实验一、 实验目的1、加深对水静力学基本方程物理意义的理解,验证静止液体中,不同点对于同一基准面的测压管水头为常数(即z+pC gρ=)。

2、学习利用U 形管测量液体(油)的密度。

3、建立液体表面压强0p >a p ,0p <a p 的概念,并观察真空现象。

4、测定在静止液体内部A 、B 两点的压强值 二、实验设备在一全透明有机玻璃箱内注入适量的水,并由一乳胶管将水箱与一可升降的调压筒相连。

静水总压实验报告

静水总压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静水压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掌握静水总压的测量方法。

3. 验证流体静力学基本原理。

二、实验原理静水压力是指静止流体对容器壁或流体内部物体所施加的压力。

根据流体静力学原理,静水压力的大小与流体密度、重力加速度和液柱高度有关,其计算公式为:P = ρgh其中,P为静水压力,ρ为流体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h为液柱高度。

静水总压是指单位面积上所受的静水压力,其计算公式为:P_total = ρgh_total其中,P_total为静水总压,h_total为液柱总高度。

三、实验器材1. 静水压力计2. 水桶3. 水位计4. 量筒5. 秒表6. 计算器7. 实验记录表四、实验步骤1. 将水桶置于平稳的桌面上,确保实验过程中水桶不会倾斜。

2. 在水桶中注入适量的水,并确保水位稳定。

3. 使用静水压力计测量水面处的静水压力,记录数据。

4. 在水桶内插入水位计,测量不同深度处的液柱高度,记录数据。

5. 使用量筒测量不同深度处的液柱体积,计算流体密度。

6. 计算静水总压,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1. 水桶内水面处的静水压力:P1 = 9.81 kPa2. 不同深度处的液柱高度(单位:m):- 深度1:h1 = 0.5- 深度2:h2 = 1.0- 深度3:h3 = 1.5- 深度4:h4 = 2.03. 不同深度处的液柱体积(单位:m³):- 深度1:V1 = 0.25- 深度2:V2 = 0.5- 深度3:V3 = 0.75- 深度4:V4 = 1.04. 流体密度:ρ = 1000 kg/m³5. 静水总压计算:- 深度1处的静水总压:P_total1 = ρgh1 = 1000 × 9.81 × 0.5 = 4905 Pa- 深度2处的静水总压:P_total2 = ρgh2 = 1000 × 9.81 × 1.0 = 9810 Pa- 深度3处的静水总压:P_total3 = ρgh3 = 1000 × 9.81 × 1.5 = 14715 Pa- 深度4处的静水总压:P_total4 = ρgh4 = 1000 × 9.81 × 2.0 = 19620 Pa六、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液柱高度的增大,静水总压逐渐增大,符合流体静力学原理。

水力学实验之平面静水总压力分析

水力学实验之平面静水总压力分析

平面静水总压力实验俞小彤 1119010309 11级大禹港航一、实验简介:目的:掌握解析法与压力图法,测定矩形平面上的静水总压力;验证平面静水理论。

原理:作用于任意形状平面上的静水总压力P 等于该平面形心点的压强与平面面积A 的乘积,即A p P c ⋅=。

矩形平面上的静水总压力等于压强分布图的体积,即b P ⋅Ω=。

对于三角形分布:H e gH P 31,212==ρ,对于梯形分布:21212123,)(21H H H H a e ab H H g P ++⋅=+=ρ 由力矩平衡:10PL GL =,其中e L L -=1。

二、数据分析:图一:理论与实测静水压力图图二:理论与实测压力的相对值二、实验成果分析:拿到了全班同学的平面静水总压力数据进行分析,分别求出理论静水点压力与实测静水总压力,以及他们的相对值y(实测压力值/理论压力值),作图一:理论与实测静水压力图,图二:理论与实测压力的相对值。

从图一共有三条线,分别是包络线1,2与理论斜率k=1,可以直观地看出,数据点均在包络线1,2内部,且在直线k=1两侧分布,包络线1,2的斜率分别是k1= 1.0518,k2=0.9535,均与k=1差别不大,可以认为在5%以内;由图二直观的看出,相对值在1处上下波动,大部分点落在0.9与1.1之间,少数的落到0.9以下。

与1相差不大,可认为在误差范围内,有个数据在0.7左右,可以认为是粗心导致的读数不准确,除去这个数据点,对余下的相对值求平均值得0.954424,之所以会比1小,可能是以下的仪器与操作误差引起。

三、误差分析:一般分为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由实验步骤,实验仪器与实验数据可得以下的误差来源:1,实验仪器误差:(1)支点位置,因为扇形体的圆柱形曲面上各点处的静水总压力均通过其圆心,故支点必须在圆心上。

否则,圆柱形曲面上的静水总压力就会对杠杆受力发生作用,产生测量误差;(2)杠杆的力臂误差,电子杆的误差,水位测量误差以及杠杆水平度的误差都会对最终的结果的精度产生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意事项
1. 测读砝码时,仔细观察砝码所注克数。 2. 加水或放水,要仔细观察杠杆所处的状态。 3. 砝码要每套专用,不要混用。
静力-4
−∫∫
G pn
d
A
=
−nG∫∫
p
d
A
.
A
A
作用力垂直于作用面,指向自己判断。
z 静压强分布是不均匀的,沿铅垂方向呈线性分布,
其平均值为作用面(平面图形)形心处的压强。
总压力大小等于作用面形心C处的压强pC乘上作
用面的面积A,即 ∫∫ p d A = pC A .
A
z 如果平面上作用着均匀分布力,其合力的作用点
合力作用点距底的距离为: e= H .
3
实验设备
实验设备及各部分名称见图。一个扇形体连接在杠杆上,再以支点连接的方式放置在容 器顶部,杠杆上还装有平衡锤和天平盘,用于调节杠杆的平衡和测量。容器中放水后,扇形 体浸没在水中,由于支点位于扇形体圆弧面的中心线上,除了矩形端面上的静水压力之外, 其它各侧面上的静水压力对支点的力矩都为零。利用天平测出力矩,可推算矩形面上的静水 总压力。
z 如压强为梯形分布,则总压力大小为: P = 1 ρg(h + H )ab , 2
合力作用点距底的距离为: e = a ⋅ 2h + H .
3 h+H
其中 h,H 分别为梯形压强分布图上下底的压强水
静力-1
头,a,b 是作用面的长度和宽度。如压强为三角 形分布,则 h=0,总压力大小为:
P = 1 ρgHab , 2
实验目的和要求
1. 测定矩形平面上的静水总压力。 2. 验证静水压力理论的正确性。
静力-2
实验步骤
1. 认真阅读实验目的要求、实验原理和注意事项。 2. 熟悉仪器,记录有关常数。 3. 用底脚螺丝调平,使水准泡居中。 4. 调平衡锤使杠杆处于水平状态,此时扇形体的矩形端面处于铅垂位置。 5. 打开进水阀门K1,放水进入水箱,待水流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关闭K1 . 6. 加砝码到水平盘上,使杠杆恢复到水平状态。如不行,则再加水或放水直至平衡为止。 7. 测记砝码重量 G,记录水位的刻度数。 8. 根据公式,计算受力面积和静水总压力作用点至底部距离及作用点至支点的垂直距离L1 . 9. 根据力矩平衡公式,求出静水总压力 P . 10.重复步骤 4-8,水位读数在 100mm 以下(三角形压强分布)做四次,以上(梯形压强分
⎧0 h = ⎨⎩H − a0
H < a0 H ≥ a0
0
0
0
砝码质量(g) m
静力-3
实验结果
压强分 布形式
作用点距 测 底部距离 e 次 H − h ⋅ 2h + H
3 h+H
(cm)
1 三角形分布 2
#
1 梯形分布 2
#
分析思考问题
实验结果表格
作用力距支 点垂直距离
L1=L-e (cm)
实测 力矩 M0=mgL0 ( N⋅ cm )
布)做四次,共做八次。
实验数据记录
仪器编号:
有关常数:天平臂距离L0= 扇形体宽 b =
cm,扇形体垂直距离(扇形半径)L=
cm,
cm,矩形端面高 a0=
cm, ρ = 1.0×10-3 kg/cm3
测量记录表格
压强分布 形式
三角形分布
梯形分布
测次
1 2
#
1 2
#
水位读数(cm) H
水位读数(cm)
实测静水
总压力
P实测
=
M0 L1
(N)
理论静水 总压力 P理论
1 ρg(H 2 − h2 )b 2
相对值 P实测 P理论
(N)
1. 试问作用在液面下平面图形上绝对压强的压力中心和相对压强的压力中心哪个在液面 下更深的地方?为什么?
2. 分析产生量测误差的原因。指出在实验仪器的设计、制作和使用中哪些问题是最关键的。
将是作用面的形心,而静压强分布是不均匀的,
浸没在液面下越深处压强越大,所以总压力作用
点 D 位于作用面形心以下。
二. 矩形平面上的静水总压力
z 这是一种更加简便的情况,只要画出压强分布图就可以求出总压力的大小和作用点。单
位厚度作用面上总压力的大小等于压强分布图的面积,总压力的作用线过压强分布图的
形心。
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水力学实验室
水力学 流体力学
课程教学实验指示书
平面上的静水总压力量测实验
原理简介
在已知静止液体中的压强分布之后,通过求解物体表面 A 上的矢量积分
G
−∫∫ pn d A
即可
A
பைடு நூலகம்
得到总压力。完整的总压力求解包括其大小、方向、作用点。
一. 静止液体作用在平面上的总压力
z 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情况,是平行力系的合成,即
合力作用点距底的距离为: e= a .
3
z 又若作用面是铅垂放置的,则 a=H-h . 总压力大小为: P = 1 ρg(H 2 − h2 )b , 2
合力作用点距底的距离为: e = H − h ⋅ 2h + H .
3 h+H
压强为三角形分布时,h=0,总压力大小为: P = 1 ρgH 2b ,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