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医学论文】循证医学理念在临床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循证医学理念在临床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
一、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通过座谈、发放调查表等形式调查我校2008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及部分临床教师,了解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及儿科学实验课的教学现状。
(二)研究设计及实施。
1.确定问题。通过调查发现,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及儿科学实验课教学内容不确定,教学方法单调,教师对实验课的重视度不够,同学普遍反映教学效果差。
2.寻找最佳证据。针对临床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找最佳证据予以解决:
(1)检索VIP、CNKI等数据库,了解国内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实验课的开展情况,结合我校实际进行有效借鉴。
(2)召开临床教学研讨会,围绕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从医学人才的知识构建、能力培养和素质锻炼[3]等方面展开讨论,针对临床实验课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办法。(3)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等文件精神为指南,以迎接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为近期工作目标,以培养具备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为永恒追求,科学、系统设计临床实验课教学模式。
3.制定解决措施并落实。
(1)重新修订临床实验课教学大纲。修订后的实验课教学大纲,具体包括“专业素养”“临床思维”“临床实践”三大模块。专业素养模块主要包括“医学生礼仪”“医学生职业素养”“医疗核心制度”“病史采集”“医疗文书的书写”等;临床思维模块主要通过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和案例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CBL)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临床实践模块包括了解临床工作程序,参加晨会交班、查房、入院患者处置,观摩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及相关临床技能操作等。此次实验课教学大纲的重新修订,着重提高了综合设计型、研究探索型实验项目的比例,通过启发式、问题
式等教学方法综合训练医学生理论知识、临床技能、临床思维及人文素养等,努力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旨在培养医学生关爱患者、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组织落实临床实验课教学大纲。①教学管理者准备:根据实验课教学大纲及实验项目,做好授课教师的安排及学生分组。专业素养模块及临床思维培训模块由副教授或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临床思维培训模块为小班教学,每个小组约30人;临床实践模块由讲师或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分小组在各临床科室完成,每个小组约15人。②教师准备:课前召开教研室会议,讨论实验课教学大纲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寻求对策;召开授课教师会议,详细介绍实验课教学大纲,强调其实施的意义、实施过程及注意事项;开展实验课集体备课,统一教学模式,规范教学方法、教案书写及课件制作,鼓励探索符合专科特点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③学生准备:召开学生会议,进行临床前宣教,强调学习方法的改进。实验课前系统复习相关章节的理论知识,并通过多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3)效果评价。制定《皖南医学院实验课教学质量评价表》,收集教学督导专家及学生的评价结果。
二、结果
(一)教师教学态度的评价。
学生对实践教学教师教学态度进行评价,内科学“优秀”“良好”百分比构成分别为97.71%、2.12%;外科学“优秀”“良好”“合格”百分比构成分别为92.77%、6.88%、0.35%。
(二)教学内容的评价。
学生对专科病例讨论、晨会交接班、教学查房、常见病诊治、专科讲座、临床技能操作等教学内容进行评价,内科学“优秀”等级百分比构成为(94.36±0.91)%,“良好”等级百分比构成为(4.97±0.60)%,“合格”等级百分比构成为(0.68±0.41)%;外科学“优秀”等级百分比构成为(88.95±2.05)%,“良好”等级百分比构成为(9.58±1.68)%,“合格”等级百分比构成为(1.41±0.68)%。
(三)教学方法的评价。
学生对示范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进行评价,内科学“优秀”等级百分比构成为(94.24±0.10)%,
“良好”等级百分比构成为(5.00±0.27)%,“合格”等级百分比构成为(0.71±0.35)%;外科学“优秀”等级百分比构成为(89.77±1.96)%,“良好”等级百分比构成为(8.64±1.68)%,“合格”等级百分比构成为(1.59±0.53)%。
(四)教学效果的评价。
学生对实践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内科学“优秀”“良好”“合格”百分比构成分别为92.42%、6.70%、0.71%;外科学“优秀”“良好”“合格”百分比构成分别为87.13%、11.11%、1.59%。
(五)教学秩序的评价。
学生对实践教学秩序进行评价,内科学“优秀”“良好”“合格”百分比构成分别为97.53%、2.12%、0.18%;外科学“优秀”“良好”“合格”百分比构成分别为91.89%、7.23%、0.71%。
三、讨论
通过专家督导、教师反馈及学生评价,我们发现教师的
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秩序等方面均有良好效果,具体如下。
(一)贯彻了“早期接触临床”的教学计划。
通过参加晨会交班、查房、入院患者处置,观摩学习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及相关临床技能操作,参加教学小讲座等临床工作,同学们了解了临床工作程序,熟悉了工作内容,拓展了课堂知识,最终实现了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
(二)明确了医学生所应具备的专业素养。
通过“医学生礼仪”“医学生职业素养”“医疗核心制度”“病史采集”“医疗文书的书写”等实验项目的开展,使医学生对本专业所具备的职业素养有清晰的认识,除了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外,还必须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掌握更广泛的人文社科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三)培养了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临床教师通过课前给出的典型案例提出问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复习相关基础理论知识,查阅资料,分组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