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中山市各镇区名由来
中山市各镇特色

古镇特色—— 古镇特色——灯饰 ——灯饰
被授予“ 被授予“中国灯饰 之都”荣誉称号,形成 之都”荣誉称号 形成 了闻名世界的区域性 特色经济和较具竞争 力的产业集群。 力的产业集群。2005 年10月,顺利通过了 月 顺利通过了 中国灯饰之都” “中国灯饰之都”三 周年的复评验收,进一 周年的复评验收 进一 步巩固和加强了“ 步巩固和加强了“中 国灯饰之都” 国灯饰之都”的地位 和影响力。 和影响力。古镇灯饰 具有以下四大优势:一 具有以下四大优势 一 是市场占有率高。 是市场占有率高。
中山市是一个历史悠久, 中山市是一个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孕育 了一个个镇区, 了一个个镇区,每个镇区都 有自己的特色和文化, 有自己的特色和文化,如石 岐乳鸽、黄圃飘色、 岐乳鸽、黄圃飘色、沙溪休 闲服、古镇灯饰、 闲服、古镇灯饰、民众咸水 大涌红木家具、 歌、大涌红木家具、神湾菠 萝等。一镇一特色! 萝等。一镇一特色!
民众特色—— 民众特色——咸水歌 ——咸水歌
咸水歌, 咸水歌,是流行于 广东省中山市坦洲镇 附近以及民众镇一带 的民歌, 的民歌,是劳作的人 们在田间、基围、 们在田间、基围、河 堤树下自娱自乐和谈 恋爱时唱的民歌, 恋爱时唱的民歌,很 有地方特色。 有地方特色。咸水歌 一般由上下两句组成 单乐段, 单乐段,或由四个乐 句组成复乐段。 句组成复乐段。有独 对唱等形式。 唱、对唱等形式。而 以后者为主。 以后者为主。对唱采 用男女互答形式。 用男女互答形式。
沙溪特色—— 沙溪特色——休闲服装 ——休闲服装
争取奠定沙溪在中国服装 业的龙头地位, 业的龙头地位,使之成为中 国休闲服装产业中心、 国休闲服装产业中心、国家 级服装超级强镇和中国休闲 服装品牌之都。 服装品牌之都。除了服装业 生产总值的大提升, 生产总值的大提升,在未来 十年的发展规划中, 十年的发展规划中,沙溪镇 还将强力建设包括“ 还将强力建设包括“中国民 族服饰博览馆” 族服饰博览馆”在内的五大 重点项目,分别为:沙溪中国 重点项目,分别为 沙溪中国 T恤城、中国民族服饰博览 恤城、 恤城 中国休闲文化创意园、 馆、中国休闲文化创意园、 中国休闲服装庄园、 中国休闲服装庄园、沙溪休 闲服饰文化广场。
中山资料

中山是中国伟大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故乡.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南部,珠江口西岸,北接广州,南连珠海,西通江门,毗邻港澳.全市下设19镇,4个区,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市政府所在地东区松苑路1号.中山是著名的侨乡,有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80多万人,旅居世界五大洲87个国家和地区.中山古称香山.在汉代属番禺县地,晋以后为东官郡地,唐代为东莞县地.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设香山县,并"割南海,番禺,新会三县滨海地益之",隶属广州.民国后直属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是孙中山先生的故乡.1925年香山县易名中山县.1983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山县改为中山市(县级).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地级市.中山市地质构造体系属于华南褶皱束的粤中坳陷.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中部高亢,四周平坦,平原地区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五桂山,竹嵩岭等山脉突屹于市中南部,五桂山主峰海拔531米,为全市最高峰.中山市地处低纬,全境均在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为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干湿分明.年平均为21.8℃.夏季风带来大量水汽,成为降水的主要来源.影响全市的灾害性天气有台风,霜冻,低温阴雨,寒露风和暴雨.植被代表类型为热带季雨林型的常绿季雨林,植被主要种类有610多种,森林覆盖率为12.95%.主要旅游景区有孙中山故居,孙文纪念公园,中央电视台中山拍摄基地中山城,孙文西路文化旅游步行街,孙中山纪念堂,中山温泉,泉林山庄,海上庄园,岭南水乡,紫马岭公园,阜峰文塔,逍遥谷等,其中"孙中山故居"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2002年全市户籍人口136万人,家庭户43.4万户.汉族人口为230.18万人,占97.39%,少数民族人口为6.17万人,占2.61%.居住在城镇的人口143.41万人,占总人口的60.67%.中山市的语言状况较为复杂,主要使用汉语方言,包括粤方言,闽方言及客家方言.其中使用粤方言的人数最多,粤语方言分为4种:石岐话,沙田话(近顺德话),三角话(近东莞话),古镇话(近新会话).中山民间艺术丰富,其中有中山民歌,舞龙狮鹤凤,黄圃飘色等.中山是民歌之乡,民间流行的民歌有咸水歌,高棠歌,大缯歌,客家山歌,鹤歌,姑妹歌,渔鼓,龙舟,小调儿歌等,其中以咸水歌和高棠歌最有特色,这两种民歌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流行于坦洲镇等大沙田区.改革开放以来,中山市经济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水陆交通发达.2002年城市化水平达57%.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为1153公里,105国道,广珠公路和京珠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全市有3个对外贸易港口及11个出口起运点,从中山港经海路往香港仅75分钟,1.5小时车程内可达广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门五大国际机场.中山近年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科技兴市先进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畅通工程模范城市"等称号.1997年荣获联合国颁发的"世界人居奖".比尔盖茨到底有多少钱???他到底有多少钱呢,让我们来打个比方——1、盖茨每秒赚250美元,即每天赚2000万美元,一年赚78亿美元;2、假如盖茨掉了1000美元,他才懒得去捡,因为他去捡要花掉四秒钟,这一弯腰他已赚回1000美元;3、美国的国家债务约56200亿美元,如果由盖茨来还,他能在少于10年内偿还美国的债务;4、如果盖茨将钱捐给地球上每个人15美元,到头来,他还剩下500万美元的零用钱;5、迈克尔·乔丹是美国收入最高的运动员,如果他不喝不吃,将3000万美元的年收入存起来,他必须存上277年,才能像盖茨现在这样有钱;6、假如盖茨是一个国家,他将是地球上第37个最富有的国家,或是美国第13家大公司,甚至比IBM还大;7、如果将盖茨所有的钱换成一美元,你可以建一条路连接地球和月亮,来回14次,但你必须用1400年不停地建造这条路,而且用713架B747飞机来运这些钱;8、盖茨今年45岁,假设他能再活35年,他必须每天花678万美元,才能在上天堂前花完他所有的钱;9、不过如果微软视窗的用户每次在电脑死机时可以向盖茨索赔1美元,盖茨会在三年内破产;目前他的家产大概有480亿美圆,最多时有960亿要看潜力你先看看地理位置:中山市是广东省辖地级市,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南部,北连广州,毗邻港澳,全市总面积1800平方公里,半径100公里范围内有5个机场(其中3个是国际机场)和4个外轮深水码头,从水路至香港只需75分钟。
人文东凤

人文东凤东凤镇(DōngfèngZhèn),中山市辖镇。
在市境西北部。
北临桂洲水道与顺德县桂洲镇相望。
镇因圩名。
1958年建圩。
东凤镇原名叫分凤乡、凤鸣乡、东海乡。
分凤乡就是现在的同安、安乐、民乐三个乡;凤鸣乡就是现在的和平、吉昌、和泰三个乡;东海乡就是现在小沥、永益、东西罟四个乡。
1957年设东凤乡。
1958年成立东凤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
在1957年,东凤的总人口才2万多,有小数民族19个,以汉、藏、瑶、摩罗族居多,到2005年就有7万多了。
东凤镇地处广东省中山市“北大门”,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重点工业卫星镇之一,水陆交通便利,珠江支流小榄水道、鸡鸦水道绵延而下。
北邻顺德,南接小榄,105国道、364省道(东阜公路)和正在建设的珠三角城际快速轨道、太澳高速公路贯穿境内。
经济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东凤镇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老百姓积极创业、勤劳致富、务实创新的精神蔚然成风;从60年代各大队办砖厂才有砖建屋,到现在家家户户住上了小楼房,各式别墅犹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到处可见,各式小区层出不穷;从70年代年均收入只有102元到现在过万元;结婚从坐艇到现在坐高档车穿街过巷随处可见;商店超市、健身广场、各种娱乐场所一应俱全不断落成。
今天的东凤镇,是那么的美丽,那么的可爱,是那么的充满活力。
56.24平方公里土地,12.3万人口,其中户籍人口7.35万人。
2010年,全镇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16亿元,增长75%,占全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9%。
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2.2亿元,是“十一五”期末的3.29倍,年均增长26.9%。
今年1-6月份,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8.06亿元,同比增长(下同)21.1%;工业总产值182.99亿元,增长29.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71.63亿元,增长30.9%;服务业增加值22.91亿元,增长21.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78亿元,增长45%;国地两税收入7.13亿元,增长25.08%;一般预算收入2.64亿元,增长30.36%;1-5月份,全镇出口总值2.48亿美元,增长47.95%。
中山市各镇区名由来

中山市各镇区名由来中山市(ZhōngshānShì)在佛山市(顺德区)以南。
市政府驻石岐。
1987年辖市区及市郊24镇。
古称香山。
因香炉山(亦称五桂山)花香而得名。
隋设香山寨。
唐设香山镇。
宋初置香山场。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置香山县。
民国14年(1925)为纪念孙中山,改为中山县。
1983年撤县改市(县级),由佛山市代管。
1988年升格为省辖地级市。
现辖24个镇区,市政府驻东区松苑路1号。
石岐(Shíqí)又名铁城。
中山市中心,石岐水道与广珠公路及岐湾公路交会处。
惯称石岐城区。
中山市人民政府驻地。
旧为中山(香山)县治。
因石岐山而得名。
石岐古时写作石歧。
古代取阜峰山石沿江垒堤,山延伸临江,堤由此分歧,故称石歧山。
后取“凤鸣岐山”吉祥意,写作石岐山。
山下有集市称石岐圩。
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建香山城,“布铁沙于地以筑城,因号铁城”。
城内称铁城,城西仍称石岐。
民国10年(1921)拆城墙,统称石岐,民国17年(1928)设石岐镇。
1953年改石岐市。
1959年称石岐镇,1984年撤销石岐镇,石岐成为中山市区主要部分。
中山路(ZhōnshānLù)在中山市区西南边缘。
呈半环状,北起狮窖口大桥,向南经中山大桥,折东至白庙村与中山港大道相接(后经改建今至陵岗村止与江陵大道相接)。
为原人民路,长洲路合并而成。
1983年起分段修建,为纪念孙中山,改称今名。
孙文路(SūnwénLù)在中山市区中部。
西起岐江桥,东至齐东村口,由孙文东、中、西路三段组成。
民国14年(1925)由观澜街、岐阳里、永宁街、文集坊等8条街合并而成,为纪念孙中山而命名。
注:孙文东路基本由原岐濠车路(西起学宫即人民医院东至濠头)改建。
后增加齐东至白庙段也属孙文东路,东接中山港大道。
悦来路(YuèláiLù)在中山市区中南部。
北接孙文路,南连广珠公路。
中山市基本情况

市情概况】中山市,是全国唯一以伟人名字命名的城市。
中山,古称香山,人杰地灵,名人辈出。
1866年11月12日,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生在香山县翠亨村,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香山改名为中山。
[1]中山市全年平均气温23.0℃。
市域公路通车里程1665.8公里;市内有3个对外贸易港口;市外周边有5大机场;铁路运输经由广州通达全国各地。
[编辑本段]【自然地理】位置范围中山市,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偏南的西、北江下游出海处,北接广州市番禺区和佛山市顺德,西邻江门市区、新会区和珠海市斗门区,东南连珠海市,东隔珠江口伶仃洋与深圳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相望。
全境位于北纬22°11′~22°47′,东经113°09′~113°46′之间。
市中心陆路北距广州市区86公里,东南至澳门65公里,由中山港水路到香港52海里。
地质特征中山市地质发展历史悠久,地壳变动频繁,地质构造体系属于华南褶皱束的粤中坳陷,中山位于北段。
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中部高亢,四周平坦,平原地区自西北向东南倾斜。
五桂山、竹嵩岭等山脉突屹于市中南部,五桂山主峰海拔531米,为全市最高峰。
地貌由大陆架隆起的低山、丘陵、台地和珠江口的冲积平原、海滩组成。
其中低山、丘陵、台地占全境面积的24%,一般海拔为10~200米,土壤类型为赤红壤。
平原和滩涂占全境面积的68%,一般海拔为-0.5~1米,其中平原土壤类型为水稻土和基水地,滩涂广泛分布有滨海盐渍沼泽土及滨海沙土。
河流面积占全境的8%,西江下游的西海水道、磨刀门水道自北向南流经市西部边界,由磨刀门出南海;北江下游的洪奇沥水道自西北向东南经过市东北边界由洪奇门出珠江口。
其间汊道纵横交错,其中小榄水道、鸡鸦水道横贯市北半部,汇入横门水道由横门出珠江口。
水系划分为平原河网和低山丘陵河网两个部分,平原地区河网深受南海海洋潮汐的影响,具典型河口区特色。
气候特征中山市地处低纬度区,全境均在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太阳辐射能量丰富。
中山市校本课程“伟人故里,人文中山”专题一:历史沿革与改革开放成果

中山的历史沿革(古代)——设县
中山古称“香山”,地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 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山只是 珠江口伶仃洋上的一个岛屿,此时就有古越族 人在此渔猎、生活。近十几年,在中山发现了 多处新石器时代的古人生活遗址,包括有南朗 镇的龙穴彩陶遗址、石岐区的白水井遗址、大 涌镇的全禄遗址等,出土了一批彩陶、磨制石 器、夹砂陶器等文物。其中,南朗镇的龙穴遗 址还是一个由新石器时代直至春秋战国时期的 沙丘遗址,在后期的遗存中还发现有青铜器和 铸铜石范等物。
中山的历史沿革(现代)
1955年8月,全县各区均以区(镇)所在地命名。
1957年2月,撤区改设乡,15个区改划为34 个大乡。
1958年8月,各大乡建立人民公社。同年10月, 全县34个公社合并为7个大公社,实行政社合一 体制,全县共辖34个耕作区。 1959年10月,石岐公社改为石岐镇;12月,经广 东省人民委员会确定为县级镇,仍称中山县石岐 镇,属中山县和佛山专区双重管辖。
中山的历史沿革(现代)
1961年8月,恢复区建制,其中张家边 区辖榄边、南蓢、翠亨等7个公社。 1963年初,撤销区建制。 1976年12月,全县设3个区级镇、25个 公社。 1983年11月,撤销公社,改称区公所, 下辖乡(乡级镇)。
中山的历史沿革(现代)
1984年2月,撤销石岐镇,设立中山市石岐 中区、石岐烟墩区、石岐岐江区、石岐莲 峰区、石岐西区,为市委、市政府的派出 机构,该5个区称作城区。 1986年7月,从南蓢区划出4村成立翠亨村 镇;12月,撤区改镇建制,并扩大市区范 围,郊区和环城、张家边划入市区。
中山市校本课程——伟人故里,人文中山
广东省 中山市 古镇镇简介

广东省中山市古镇镇简介[概况]古镇镇是闻名国内外的“中国灯饰之都”。
位于广东省中山市西北面,是中山、江门、佛山市(顺德区)三市的交汇处,毗邻港澳。
全镇总面积47.8平方公里,由古镇、曹步、海洲三大自然村组成,下辖1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常住人口6.8万人,外来人口超过10万人,历来是外商投资和发展经济贸易合作的理想宝地。
改革开放以来,古镇镇按照“工业立镇,工农商并举”的发展思路,逐步从单一的农业经济镇发展成为区域特色经济明显,以灯饰、花卉苗木两大产业为支柱的工业城镇。
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为古镇赢得了各种荣誉,被授予和评为“中国灯饰之都”、“国家文明镇”、“国家卫生镇”、“首届全国投资环境百强乡镇”、“全国造林绿化百佳镇”、“广东省首批工业卫星镇”、“省教育强镇”、“省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广东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2007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90亿元,国内生产总值60亿元,人均1.2万美元,首次突破人均1万美元大关;各项税收8.5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4500元,全市第一;各项存款余额近90亿元。
[灯饰行业] 古镇镇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十分突出,个体、私营经济十分活跃,占经济总量的95%以上。
目前,古镇镇已形成全民创业的社会氛围,全镇已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牌照超万家,超过六成的家庭成为大大小小的企业主。
其中灯饰业是古镇的龙头行业,也是古镇的经济支柱。
从1982年发展至今,已成为世界性几大灯饰专业市场之一,是国内最大的灯饰专业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
经过十几年的引导、扶持,古镇镇沿新兴大道形成了十里“灯饰一条街”,共有灯饰铺位1000多家。
2002年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照明电器协会联合授予“中国灯饰之都”荣誉称号,形成了闻名世界的区域性特色经济和较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目前,全镇已登记注册的灯饰厂企五千多家,从业人员6万多人。
2007年,灯饰业总产值近150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0%以上;出口创汇6.1亿美元,产品不仅畅销全国,还出口到港澳台地区、东南亚、日本、美国及欧洲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享有较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68)广东省中山市黄圃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68)广东省中山市黄圃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68)广东省中山市黄圃镇“百龄流芳”黄圃镇地处中山市最北部,居“珠三角”西岸都市圈发展核心板块,与广州、深圳、佛山、江门、东莞、珠海、香港、澳门八大城市同在一小时生活圈内。
全镇土地面积83.6平方公里。
建制已860多年,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石岐、小榄齐名,并称“中山三大镇”。
黄圃镇黄圃,因北面一带山坡黄菊盛放,漫山遍野,宛若天然大花园,故名。
距今有近九百年的历史。
南宋绍兴二十二年(公元1152年)隶属香山县,称黄旗都。
明初,黄圃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商会。
中山市黄圃镇有著名的海蚀遗址。
根据地质背景等研究,黄圃石岭山海蚀地形主要形成于晚全新世之前海侵时的古珠江口海湾中岛屿时期(距今约7000-2000年)。
岛屿与海面接触处由于长期的海浪侵蚀,形成多处海蚀洞。
海退之后,石岭山由岛屿变成了今天的丘陵,海蚀洞变成为山脚一带连串的岩洞。
石岭山裸露的山岩由紫红色沙砾岩层构成,形成于距今一亿多年的白垩纪,由于长期的风化,岩层产生裂隙和剥落,形成了飞来石、滴水岩等形态各异的山体奇观。
目前该海蚀遗址出露的海蚀地形从玉泉洞开始向北延伸两百多米,呈现出海蚀洞、海蚀崖、海蚀平台等独特的海蚀地貌。
它是继广州七星岗古海蚀崖之后,广东境内第二个作过水准测量的古海蚀崖,对研究全新世、乃至更新世海侵时是否存在高海面这一世界级地理学难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百龄流芳“百龄流芳”坊“百龄流芳”坊始建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
位于黄圃镇镇一村,该牌坊为清道光皇帝宣宗?宁赐给黄圃镇一村文林郎何羽祥的,始建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为四柱三间通天式牌坊,以花岗石雕凿而成。
现通高三米。
“百龄流芳”坊为四柱三间通天式牌坊,以花岗石雕凿构筑,高5米。
正面主间上竖刻"圣旨"(阳刻)二字,下方横匾阳刻:"百龄流芳"四字,上款阴刻"道光戊戌",下款阴刻"何高启立"。
中山市—搜狗百科

中山市—搜狗百科古代中山古称“香山”,地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
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山只是珠江口伶仃洋上的一个岛屿,此时就有古越族人在此渔猎、生活。
近十几年,在中山发现了多处新石器时代的古人生活遗址,包括有南朗镇的龙穴彩陶遗址、石岐区的白水井遗址、大涌镇的全禄遗址等,出土了一批彩陶、磨制石器、夹砂陶器等文物。
其中,南朗镇的龙穴遗址还是一个由新石器时代直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沙丘遗址,在后期的遗存中还发现有青铜器和铸铜石范等物。
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岭南地区的百越之地后,中山属南海郡番禺县辖地。
秦朝末年,赵佗创立南越国,中山属南越国领地。
前111年,汉武帝灭亡南越国,中山重回汉朝中央管辖。
秦汉时期,中山除了原先生活在此地的南越人外,开始有少量的中原人移居至此。
三国时,中山属于吴国领地。
西晋末年,晋朝皇族之间爆发了史称“八王之乱”的宫廷权力争斗,为躲避战乱,大批中原人口移居岭南,其中一部分来到香山岛上。
东晋咸和六年(331年),南海郡分出东官郡,中山改为东官郡辖地。
南北朝时期的刘宋永初元年(420年),东官郡改为东莞郡,中山属东莞郡辖地。
隋朝开皇十年(590年),中山属宝安县(古东莞县)辖地。
唐朝至德二年(757年),宝安县更名东莞县,中山属东莞县辖地。
因为中山盛产海盐,官府开始在今珠海市山场村设立了名为香山镇的军事营镇。
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设立香山寨,仍属东莞县。
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由于香山寨的发展,升级为香山县,中山始有县级行政区划,此时的香山县隶属于广州府。
南宋末年,宋端宗在元军的追杀下,曾逃往香山躲避,南宋灭亡后,大批南宋皇族和官员的后裔流落定居于香山。
明朝,香山北部地区开始淤积成陆,此时才与大陆相连。
清朝,珠江三角洲一带开始逐步修筑防洪防潮的河道堤围,香山县围垦的田地在不断增加,农业产量也在提高。
在清朝嘉庆年间,由于农业的发展,香山由原来的下等县改成与南海、番禺、东莞等县同列的大县。
话说石岐

话说“石岐”石岐区,中山市24个镇区之一,位于市中心区域,是中山最古老的城区。
在中山本土人士以及熟悉中山的人们心目中,石岐是中山的代名词。
曾几何时,省城广州到中山的客车客船,站名是“石岐”而非“中山”;中山的“官话”是“石岐话”而不叫“中山话”;香飘四海的中山名菜“红烧乳鸽”,即使远在大洋彼岸,仍然用着响当当的名字“石岐乳鸽”……无可置疑,石岐在中山的发展史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
一、关于“石岐”之名的传说综合有关资料,“石岐”原为“石歧”,关于石岐(歧)的命名有几种传说,且显示早在唐代,就有“石岐(歧)”这个地名:传说一:在《封神榜》的故事中,武王伐纣,征战西岐,灭商兴周800年。
为取其祥瑞好兆头,人们将“西岐”音译演化为“石岐”作为本地地名;传说二: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战事导致越国的岐人南迁避乱,部分徙民飘泊到后来属香山县的山边,在此栖息繁衍。
安家于此的岐人认为此山山体较大,而古汉字“硕(巨大)”与“石”相通,故称此山为石(硕)岐山,也就是现在的烟墩山,又称阜峰山、凤山。
石岐山周围一带的地方自然就叫做“石岐”。
获得较多认同并有相应印证材料的说法是:石岐山原是石山,由于历代采石作料,才渐把石山剥成了现在的土山。
古时人们用该山石沿江垒筑基堤,基堤向南、北伸展,北堤为“上基”,南堤为“南基”、“下基”(这些地名现仍在使用,位于步行街西段附近与中恳广场之间一带)。
山抵其中,基堤由此分歧,故将此山称为“石歧山”。
后取“凤鸣岐山”(歌颂武王伐纣的传统戏剧)之意,渐将“歧”改为“岐”。
中山历史上有诗流传下来的第一位诗人—唐文宗开成二年进士郑愚,任内曾返故乡游览,吟下《泛石岐海》一诗,据说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有文字记载“石岐”:“此日携琴剑,飘然事远游。
台山初罢雾,岐海正分流。
渔浦扬来笛,鸿逵翼去舟。
鬓愁蒲柳早,衣怯芰荷秋。
未卜虞翻宅,休登王粲楼。
怆然怀伴侣,徒尔赋离忧。
”诗中提到的“岐海”即石岐海,指现在的岐江河。
中山市各镇区名由来

中山市各镇区名由来中山市(ZhōngshānShì)在佛山市(顺德区)以南。
市政府驻石岐。
1987年辖市区及市郊24镇。
古称香山。
因香炉山(亦称五桂山)花香而得名。
隋设香山寨。
唐设香山镇。
宋初置香山场。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置香山县。
民国14年(1925)为纪念孙中山,改为中山县。
1983年撤县改市(县级),由佛山市代管。
1988年升格为省辖地级市。
现辖24个镇区,市政府驻东区松苑路1号。
石岐(Shíqí)又名铁城。
中山市中心,石岐水道与广珠公路及岐湾公路交会处。
惯称石岐城区。
中山市人民政府驻地。
旧为中山(香山)县治。
因石岐山而得名。
石岐古时写作石歧。
古代取阜峰山石沿江垒堤,山延伸临江,堤由此分歧,故称石歧山。
后取“凤鸣岐山”吉祥意,写作石岐山。
山下有集市称石岐圩。
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建香山城,“布铁沙于地以筑城,因号铁城”。
城内称铁城,城西仍称石岐。
民国10年(1921)拆城墙,统称石岐,民国17年(1928)设石岐镇。
1953年改石岐市。
1959年称石岐镇,1984年撤销石岐镇,石岐成为中山市区主要部分。
中山路(ZhōnshānLù)在中山市区西南边缘。
呈半环状,北起狮窖口大桥,向南经中山大桥,折东至白庙村与中山港大道相接(后经改建今至陵岗村止与江陵大道相接)。
为原人民路,长洲路合并而成。
1983年起分段修建,为纪念孙中山,改称今名。
孙文路(SūnwénLù)在中山市区中部。
西起岐江桥,东至齐东村口,由孙文东、中、西路三段组成。
民国14年(1925)由观澜街、岐阳里、永宁街、文集坊等8条街合并而成,为纪念孙中山而命名。
注:孙文东路基本由原岐濠车路(西起学宫即人民医院东至濠头)改建。
后增加齐东至白庙段也属孙文东路,东接中山港大道。
悦来路(YuèláiLù)在中山市区中南部。
北接孙文路,南连广珠公路。
中山市历史沿革

• (2)沙田话(近顺德话),主要分布在南头镇、黄圃镇、东凤 镇、小榄镇、阜沙镇、东升镇、横栏镇、港口镇、民众镇、坦 洲镇、板芙镇及西区的沙朗、南朗镇的横门等地;
• (3)三角话(近东莞话),主要分布在三角镇;
• (4)古镇话(近新会话)主要分布在古镇镇。闽语方言,主 要分布在沙溪镇、大涌镇、三乡镇及火炬区的张家边等地。客 家语方言,主要分布在五桂山镇、神湾镇及坦洲镇的南部小区。
翠亨故里
翠亨村,一个原本十分普通的小山村,却因为诞生于此的世 纪伟人——孙中山而闻名于世,天地之灵气,无外乎坐拥 山水,孙中山故居所在的翠亨村就是如此。
民国18年(1929年)2月,国民政府第19次国务 会议以“中山县为总理(孙中山)故乡, 1925年 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称中山县。”,“该 县为粤中最繁盛之区,岁入甚鉅,民智早开, 人才辈出”
南海、顺德、东莞、中山,当时是广东改革 开放先走一步的象征
民国18年(1929年)2月,国民政府第19次国务会 议以“中山县为总理(孙中山)故乡”,“该县为粤 中最繁盛之 区,岁入甚钜,民智早开,人才辈出” 等确定中山县为全国模范县。1925年3月12日孙中 山先生逝世,同年4月15日,香山县易名中山县, 以纪念孙中山先生。1950年4月,中山县以其人口 稠密、土地广阔、财税丰厚,被广东省民政厅列 为特等县。
从香山县建县之初起至今已有840余年历史, 经历了从下等县-大县-模范县-特等县-城市几 个经济文化的发展阶段。香山在汉代属番禺 县地,晋以后为东莞郡地,唐代为东莞县地。 南宋绍兴22年(1152年)设香山县,隶属广州, 由一群海岛组成,并“割南海、番禺、新会 三县滨海地益之”,彼此没有陆地相连,人 口稀少,经济落后,宋、元、明代均被朝廷 列为下等县。
广东中山最美8大古村落,香山文化源头地古韵悠悠

广东中山最美8大古村落,香山文化源头地古韵悠悠广东,中山,古称“香山”。
发祥于中山的香山文化是中国近代文化的重要源头,享有广东省曲艺之乡(粤剧)、华侨之乡的美誉。
这里不只是经济发达,同时也保留了许多传统美好古村落,一起来看看最美的8处。
1 古鹤村三乡镇古鹤村,是中山市保存最为完好的古村落之一,中国最大古旧家私交易基地。
青龙山宛如一条出海的巨龙,自东北向西南,把大半个古村抱在怀中。
亚热带原始森林保存完好,山间林木清幽、溪水潺潺。
村落西部原为金斗湾的一部分,400多年前还是大海,后来乡民多次围垦,逐渐填造出这片富庶的土地。
始建于同治二年、贯穿整个村落的青石路,保留了相当多的古建筑和珍稀古树:郑氏祠堂、乐善好施牌坊、举人旗杆夹、土沉香树、古榕树等等。
借助于古鹤村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东风,村内形成了华财、古鹤、明清三家大型古旧家私市场,内有古玩店500多家,各自陈列和交易着名贵的古玩、家具。
古鹤村已是全中国最大的古旧家具市场,世界驰名。
据说这里是“西饼皇后”李曾超群的故居,她是香港超群西饼的创始人,在事业上也是历经商海浮沉终获成功,堪称“励志姐”。
古鹤村最适合游览的时间是午后和傍晚,慵懒阳光斜挂于民宅屋檐,石板街倒映着斑驳的树影。
在青山绿水间,古旧的石墙、门楼、牌坊,沉寂的古井、古树、古民居组成一幅宁静古朴的画面,时间仿佛在这里停下了脚步。
2 三社村中山黄圃镇,有这样一个古村,这里既有远离尘嚣的青山古树,又有古老街巷的石板蜿蜒,是大隐于市的岭南建筑活化石。
三社始建村于宋代,距今已逾800年历史。
由灵会、鼓楼和三社坊三坊组成,因此古时又称为三坊。
在宋时黄圃之地皆为海,古代三坊人背山面海,围田建庐,四边辐射扩展建村,形成传统岭南村落的梳式布局,聚宅成巷,聚巷成街,院落间面面相对,背背相依,巷道纵横,宛如迷宫。
村中现存有始建于宋代的古石板路,路分36级,故名三十六级古径,这古径连通着宋代码头,古时的黄圃人便是从这里开始,马上驼铃北上去内陆,南下下海洋,串起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中山有什么有趣的老街巷?

中山有什么有趣的老街巷?一、中山古镇老街中山古镇是中山市最有名的老街之一,它位于中山市的西南部,坐落在黄镇河两岸。
这里保存着大量古老建筑,其中不乏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让人仿佛置身于古代的乡村。
古镇一带环境幽美,街道宽敞,两旁是独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古镇上的商店琳琅满目,可以购买到各种工艺品、古董以及特色小吃,给游客们带来极大的购物乐趣。
古镇上还有许多庭院和花鸟市场,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浓郁的乡村气息,欣赏到各种各样的花卉和鸟类。
二、自力村自力村是中山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村庄,这里的老街巷历经百年,一直保持着原汁原味的古朴风貌。
自力村由两条街道组成,整齐有序地排列在一起,其中的建筑风格以明清时期的民居为主,给人一种很强烈的历史感。
自力村的老街上有许多古老的商店和手工艺品店,游客们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各种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还可以亲自动手体验制作。
此外,自力村还有许多古老的庙宇和祠堂,这些庙宇和祠堂的建筑风格各具特色,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三、黄圃古镇黄圃古镇是中山市最有名的古镇之一,这个古镇以其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而著名。
黄圃古镇的老街巷保存着大量的明清时期的建筑,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而吸引着游客。
古镇上有许多的手工艺品店,游客可以在这里购买到各种精美的工艺品,例如剪纸、陶瓷和木雕等等,给人一种艺术的享受。
黄圃古镇还有许多的餐馆和小吃摊,可以品尝到各种特色美食,满足游客们的味蕾。
四、东凤七坊东凤七坊是中山市的一个古老街区,也是中山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坊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灵动的布局而著名,每个坊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给游客们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
七坊中的建筑风格以明清时期的民居为主,这些民居保存完好,保持着原始面貌,其中还包括了一些旧式的店铺,让人仿佛回到了旧时代。
除了建筑,七坊周围还有一些古老的庙宇和祠堂,这些庙宇和祠堂的建筑风格各具特色,游客们可以在这里感受到古代的宗教氛围。
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我市历史文化街区及优秀历史建筑名录的通知

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我市历史文化街区及优秀历
史建筑名录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中山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09.06.11
•【字号】中府[2009]53号
•【施行日期】2009.06.11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机关工作
正文
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我市历史文化街区及优秀历史建筑
名录的通知
(中府〔2009〕53号)
火炬区管委会,各镇政府、区办事处,市属各单位:
为切实保护好我市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根据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经市规划局、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等部门审核并组织专家论证,确定了4处历史文化街区及30处优秀历史建筑,现予公布。
请你们按照《中山市历史文化保护规划》要求,认真做好相关保护和管理工作。
附件:中山市历史文化街区及优秀历史建筑名录
中山市人民政府
二○○九年六月十一日附件:中山市历史文化街区及优秀历史建筑名录
一、中山市历史文化街区。
中山简介

中山简介中山,古称香山;人杰地灵,名人辈出。
1152年设立香山县。
1866年11月12日,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生在今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
1925年,香山县改名为中山县,以纪念孙中山先生。
1983年12月22日,撤销中山县,设立中山市(县级),以中山县的行政区域为中山市的行政区域。
1988年1月7日,县级中山市升格为地级中山市,由广东省人民政府管辖。
中山市是全国唯一以伟人名字命名的地级城市。
中山市是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地处珠江三角洲南部,东望香港、深圳,南邻珠海、澳门,北临广州,是一座具有800多年历史的南国名城。
中山景点菊城金瓣菊城金瓣是指小榄镇,这个别名菊城的小镇,每户居民都喜欢种养菊花,并有几百年的历史。
阳台楼顶,以至街头巷尾,都有数不清品种名目的菊花种养。
清朝嘉庆十九年(1814年)开始,这里每逢一个甲子(60年)就会举行一次大型的菊花盛会。
最近一次是在1994年,参展菊花阵容鼎盛,总数达50多万盆,吸引了近800万中外游客来参观。
坐车线路:在开发区文化广场乘坐 33路(坐16站) 到竹苑市场下车;在竹苑市场换乘 38路(坐35站) 到小榄车站下车,即到。
长江叠翠相传,三百年前,有姓龙的叔侄二人,从江西老家来到这里拓荒,为表示不忘故土之情,把定居地方叫长冈(因他们来时,曾走过一列长长的山冈),又把冈字谐音为江,暗喻他们祖居江西之意。
这就是长江名字之来源。
长江叠翠是指位于东区的长江水库风景区,水库在1963年建成,大坝长330米,集水面积36平方公里。
整个库区群山叠嶂,树木郁郁葱葱,一派生机。
景区内有长江度假村、怡景假日大酒店、长江高尔夫球场等旅游设施。
坐车线路:在开发区文化广场乘坐033路(坐20站)到体育场站(体育路)走到马路对面的体育场站(体育路)转乘006路(原6路)(坐12站)到长江浪漫水城总站下。
走约20米到长江浪漫水城兴中缀锦兴中缀锦位于中山市南北中轴线上的兴中道,它的南北两端都是一个山丘,北端的山丘上是市人大气势雄伟的牌坊式建筑,南端山丘上是孙文纪念公园高大的孙中山铜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趣的中山市各镇区名由来中山市 中山市(ZhōngshānShì)在佛山市南部。
市政府驻石岐。
1987年辖市区及市郊24镇。
古称香山。
因香炉山(亦称五桂山)花香而得名。
隋设香山寨。
唐设香山镇。
宋初置香山场。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置香山县。
民国14年(1925)为纪念孙中山,改为中山县。
1983年撤县改市(县级),由佛山市代管。
石岐(Shíqí)又名铁城。
中山市中心,石岐水道与广珠公路及岐湾公路交会处。
惯称石岐城区。
中山市人民政府驻地。
旧为中山(香山)县治。
因石岐山而得名。
石岐古时写作石歧。
古代取阜峰山石沿江垒堤,山延伸临江,堤由此分歧,故称石歧山。
后取“风鸣岐山”吉祥意,写作石岐山。
山下有集市称石岐圩。
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建香山城,“布铁沙于地以筑城,因号铁城”。
城内称铁城,城西仍称石岐。
民国10年(1921)拆城墙,统称石岐,民国17年(1928)设石岐镇。
1953年改石岐市。
1959年称石岐镇,1984年撤销石岐镇,石岐成为中山市区主要部分。
中山路(ZhōnshānLù)在中山市区西南边缘。
呈半环状,北起狮 口大桥,向南经中山大桥,折东至白庙村与中山港大道相接。
为原人民路,长洲路合并而成。
1983年起分段修建,为纪念孙中山,改称今名。
孙文路(SūnwãnLù)在中山市区中部。
西起岐江桥,东至齐东村口,由孙文东、中、西路三段组成。
民国14年(1925)由观澜街、岐阳里、永宁街、文集坊等 8条街合并而成,为纪念孙中山而命名。
悦来路(YuâláiLù)在中山市区中南部。
北接孙文路,南连广珠公路。
由悦来路、悦来中路、悦来南路组成。
民国25年(1936)初由悦来街和逢源街扩建而成。
据传,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建城时已有悦来街,街口门楼横匾书“近悦远来”。
19 69年曾改为红旗路,1981年复称悦来路。
长洲(Chángzhōu)又名烟洲。
在中山市区西缘。
含西村、北村、中心村。
因所处沙洲狭长,故名长洲。
又因朝暮时刻,沙洲沿马山上空烟雾缭绕,“长洲烟雨”为石岐一景,故雅称烟洲。
员峰(Yuánfēng)又名员山仔。
在中山市区北偏西1.4公里处。
相传元初由施、伍、吴等姓人建村,因村处员山南麓,名员山仔村。
清光绪初年称下员山村。
民国期间,乡人认为峰比山高,改称员峰,村亦改称为今名。
恒美(Hãngměi)在中山市区西南6公里处。
南宋末,李姓人从新会河塘村迁此。
为纪念故里,以恒(方音河)美命名。
渡头(Dùtïu)在中山市区西南6.7公里。
属环城区。
明洪武十八年(1 385)建村于石岐河南岸,岸边筑船渡码头,俗称渡头。
张家边(Zhāngjiābiān)在中山市区东北7.5公里。
北濒横门水道。
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张凤冈一家从良宋都张婆澳迁此,因村处海边,且为张姓首居,故名张家边村。
西桠(Xīyā)在中山市区东9.3公里。
村处小隐涌上游分叉之西,初称西溪,后改名西丫。
因“丫”与“桠”同义,清宣统三年(1911)后称今名。
濠头(Háotïu)在中山市区东4.5公里。
含员山、李家村等4个自然村。
属张家边区。
南宋绍定年间(1228—1233),郑氏建村。
临海,盛产虫豪、溪称虫豪溪,后溪易名为濠头涌。
村因溪而名。
黄圃镇(HuángpǔZhân)中山市辖镇。
在市境北部,西北邻顺德县桂洲镇,东北隔洪奇沥水道与番禺县大岗镇相望。
因镇区附近山坡曾盛长黄菊,如天然大花圃,名大黄圃,后简称黄圃。
1952年建黄圃镇。
1958年成立黄圃公社。
1986年黄圃区并入,仍名为黄圃镇。
横档(Hãngdàng)在中山市区北22.5公里,东濒洪奇沥水道。
属黄圃镇。
含4个自然村。
因当地有海拔76.2米小山,山势如屏挡潮得名横档山。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始有人聚居山南,名镇南,后范围扩展,改用山名村。
顷二(Qǐngâr)在中山市区北26.2公里。
属黄圃镇。
清同治七年(18 68),顺德县梁氏迁居于此,时垦田约120亩,故名顷二。
翠亨村镇(CuìhēngcūnZhân)中山市辖镇。
在市境东部,东濒珠江口伶仃洋,清康熙年间(1662—1722),蔡氏来此建村,因村近山坑,人称蔡坑村。
后人见山林青翠,以方言谐音,于道光初改名翠亨。
寓“万事亨通”意。
镇因村名。
1955年设翠亨区,1957年改设翠亨乡。
1958年建翠亨公社。
1986年建翠亨村镇。
保留有孙中山故居。
崖口(Yákǒu)在中山市区东偏南18.6公里。
属翠亨村镇。
含东堡、中堡、西堡等6个自然村。
元至顺元年(1330),谭姓从东莞县大宁乡徙此建村,因处崖门山西北侧,又当溪流出海口,故名。
小榄镇(XiǎolǎnZhân)中山市辖镇。
在市境西北部,西北与顺德县均安镇隔河相望。
镇区地处凤山四周,凤山形似橄榄,故名小榄。
原有大榄都。
清光绪初称榄镇。
1958年成立小榄公社。
1963年改设小榄镇。
中心海(Zhōngxīnhǎi)在中山市区西北22.5公里。
属小榄镇。
含太乐、同丰等4个自然村。
因地处河涌交错的中心,故名。
北村(Běicūn)又名北街。
在中山市区西22.3公里。
永宁办事处驻地。
属小榄镇,清中叶,在妙灵宫至文昌庙一带已形成街市,称大榄市。
因地处天妃庙北,故名北街,后改称今名。
沙口(Shākǒu)在中山市区西北22公里。
属小榄镇。
1960年始渐成村庄。
因地处榄面沙及小榄水道东埒口,故名。
金龙(Jīnlïng)原名宝丰,曾称新丰。
在中山市区西北14.8公里。
属小榄镇。
清咸丰七年(1875),张坤海从顺德来此建围馆,称宝丰。
光绪十二年(1886)成村落,易名为新丰。
因避镇内同名,1985年改为今名。
阜沙镇(FùshāZhân)中山市辖镇。
在市境北部。
东临鸡鸦水道。
镇人民政府驻阜圩。
清初有人聚此垦耕,后形成集市,称浮圩,因处浮圩山南麓而得名,谐音埠圩。
1957年设阜沙乡。
1983年改阜沙区,1986年建镇。
低地(Dīdì)原名牛角。
在中山市区北偏西17.9公里。
属阜沙镇。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始有人定居。
因地势较低,故名。
南头镇(NántïuZhân)中山市辖镇。
在市境西北部。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建圩,名南和。
同治三年(1864)因处坡头沙之南改名南头圩。
镇因圩名。
19 55年设南头区。
1957年设南头乡。
1958年成立南头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
聚财(Jùcái)在中山市区西北23.6公里。
属南头镇。
清同治初,村民从顺德县容奇、桂洲及本市黄圃等地迁此,建聚财社,故名。
东凤镇(DōngfângZhân)中山市辖镇。
在市境西北部。
北临桂洲水道与顺德县桂洲镇相望。
镇因圩名。
1958年建圩。
取东海、凤仪、凤鸣三乡之首字名东凤。
1957年设东凤乡。
1958年成立东凤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
同安(Tïng ān)在中山市区北偏西26.5公里。
属东凤镇。
含怡安、同乐等4村。
清初,顺德县桂洲、大良及本市黄圃人先后迁此,筑成怡安、同乐、裕丰、广益等围。
1951合并,建同安乡,寓意“大家安乐”,后以乡名村。
古镇镇(GǔzhânZhân)中山市辖镇。
在市境西北部,西临磨刀门水道。
传说北宋末有古氏族人由南雄珠玑巷迁来,初称古溪。
清中叶已渐成圩镇,遂改为古镇。
1957年设古镇乡,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
冈镇(Gāngzhân)在中山市区西北22.6公里。
属古镇镇。
含四巷、南胜、广厚里等自然村。
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建村。
清末因其地处大冈山之南,名冈南坊。
1950年改称十坊。
1955年改为今名。
教昌(Jiàochāng)在中山市区西北26•5公里。
属古镇镇。
含新圩、外闸等5个自然村。
清末因有教昌庙而得名。
寓“教化其昌”之意。
曹二(Cáo ãr)在中山市区西北21•9公里。
属古镇镇。
含首龙南、首龙北等5村。
1958年原为曹步二、六两大队,1965年两大队合并,称为曹二村。
民众镇(MínzhîngZhân)中山市辖镇。
在市境东北部,东北隔洪奇沥水道与番禺县万顷沙相望。
清末成圩。
民国19年(1930)间黄泽生从番禺迁此建民众茶室,因此得名民众圩。
镇因圩名。
1950年设民众乡。
1959年置民众公社,1983年改区,1986 年建镇。
易家(Yìjiā)在中山市区东北18•6公里。
属民众镇。
清末,有易姓人在此承耕,称易家围,因以名村。
浪网镇(LàngwǎngZhân)中山市辖镇。
在市境东北部。
流动渔民常在此处沙滩晾晒渔网,方言“晾”与“浪”音同,称浪网沙。
清光绪十二年(1886)始有人定居,宣统二年(1910)形成集市,初名万安圩,1949年改名浪网圩。
镇因圩名。
1950年设浪网乡。
1974年成立浪网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
三墩(Sāndūn)在中山市区东北16.9公里。
属浪网镇。
明代海边有三垫沙,当地称三墩沙。
清代形成村落,沿用沙名为村名。
三角镇(SānjiǎoZhân)中山市辖镇。
在市镇东北部,东北临洪奇沥水道与番禺县横沥、万顷沙相望。
明代为海边沙洲,近三角形,故名三角沙。
清道光末渐成聚落。
民国5年(1916)形成圩集,初称万和圩,后易名为三角圩。
镇因圩名。
1957年设三角区。
1 959年成立三角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
高平(Gāopíng)在中山市区东北22.3公里。
原名高沙。
属三角镇。
含上赖生、下赖生、蔡份等自然村。
清中叶建村,因地属高沙田,初名高沙。
地势平坦,1953年改称高平。
南蓢镇(NánlángZhân)中山市辖镇。
在市境东部,东濒珠江口。
镇区原是一片海滩,元至元年间(1335 —1340)建村,因村南多长蓢草,故名南蓢。
明末成南蓢圩。
镇因圩名。
1957年设南蓢乡。
1958年设南蓢公社,1983年改区, 1986年建镇。
东濠涌(Dōngháochōng)在中山市区东17.1公里。
属南蓢镇。
南宋末年,严姓人从南雄珠玑巷徙此建村,因地处涌边,村民以采蚝为业,称蚝涌。
因同音,易名为濠涌。
后又避同名,1983年以古时曾称东乡而改称今名。
港口镇(GǎngkǒuZhân)中山市辖镇。
在市境中北部。
北临鸡鸦水道。
驻地于清末成圩,为当时石岐往来广州的必经港口,故名港口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