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儒道互补经典原文2《老子》五章练习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儒道互补之《老子》五章》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儒道互补之《老子》五章》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3、理解所选课文的主要思想,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第二课时《老子》五章一、导入:在中国的文化历史中,老子是一个足够神秘的人物。
他的出生神秘,在道教的许多典籍中,有很多神话般的记载。
(玄妙内篇云:“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
”又云:“玄妙玉女梦流星入口而有娠,七十二年而生老子。
”又上元经云:“李母昼夜见五色珠,大如弹丸,自天下,因吞之,即有娠。
”:“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
)他的生平也足够神奇,有说他(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
也有认为老子应该是周太史儋。
就连他的著作《道德经》的产生也众说纷纭,“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从《老子》这本书上汲取有益的知识和力量。
(这部书虽然很薄(不到六千中文字,因此足以用一张报纸登载),但却包含着许多精神食粮。
整个系列的道家哲学家,都用此书作为他们自己思想的起点。
在西方,《道德经》远比孔子或任何儒家的作品流行。
事实上,该书至少出版过四十种不同的英文译本,除了《圣经》之外远远多于任何其它书籍的版本。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
“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二、一般性的文学常识简介:流行的一种说法姓李,名耳,字聃,号伯阳,春秋后期楚国人,曾任“周守藏之史”,与孔子同时而年长于孔子,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作《老子》(又称《道德经》)。
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五章《老子》中,可以大致窥见老子的思想核心。
高中语文《文化经典研读》+练习第二单元 《老子》五章公开课件
在我们今天看来,老子实际上是主张回到远古时代去,并停 看 现 滞在那个阶段。虽然这是对他所在的那个尔虞我诈、“率兽 法 实 食人”的时代的深恶痛绝,但这种彻底地取消阶级、抛弃技 二 性 术与知识的理想社会,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根本就没有
实现的可能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老子在他的著作中,一再强调“柔”“弱”的一面,我们该如何理解
时,在老子看来,对百姓“仁”也不必要,因为“仁”必然会干涉百姓的生
活,国家就不得安宁了。“绝仁弃义,民复孝慈”,是因为人的天性就讲
孝慈,所以不讲仁义,百姓自然就能回到上慈下孝。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实际上是强调“无欲”,治国者无欲,不积聚奇
巧器物,百姓见不着,就不会产生“欲”了,盗窃等事情就不会发生了。 在老子看来,是在位者自己的贪欲引来了盗贼。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注字音
观其徼.(jiào) 为而不恃.(shì) 受国之垢.(gòu)
社稷.(jì) 远徙.(xǐ)
舟舆.(yú)
2.解多义
安其居,乐其俗(使……安适)
(1)安 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兵器,军械)
与评价?
参考答案:这一点,就是老子著名的“守柔曰强”的思想。他一再地
强调这些思想,除了教导统治者要谦虚谨慎、重视基础(“圣人无心,
以百姓之心为心”)之外,主要是让人们注意到只有处于“柔”“弱”的
一方,才永远不会被战胜。这就是说,不但不要过分地暴露了自己
的才能、力量和优势,要善于隐藏优势或强大,而且不要去竞赛或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点评:这里集中鲜明地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在这里,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2《老子》五章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 《老子》五章[ 知识·梳理 ]第 1 步读准字音——万语千言总关音观其徼 (ji ào)音声相和 (h è)..受国之垢 ( ɡò u)虽有舟舆 (y ú)..第 2 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不恃 (sh ì).社稷 (j ì).有无相 生 副词,相互.儿已薄禄相.《孔雀东南飞》名词,容颜(1) 相至于阴暗昏惑而无物以相 .之《游褒禅山记》动词,帮助名可名 第一个:名词,名称、称号。
第二 . .个:动词,叫出以故以后名 之曰“褒禅” 《游褒禅山记》.(2) 名动词,命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陋室铭》动词,出名、出名望其无以易 之 动词,代替.寒暑易 节 《愚公移山》动词,互换(3) 易.移风易 俗《荀子·乐论》动词,改变.吏民慢易 之《汉书》 动词,小看.绝圣弃智 动词,弃绝 .而绝 江河 《劝学》动词,横渡.(4) 绝认为妙绝 《口技》形容词,达到极点.率老婆邑人来此绝 .境 《桃花源记》形容词,与世隔断的民复孝慈,答复,回.山重水复疑无路《游山西村》.形容,重复、复杂(5)复复斗《孔雀南》.形容,双的不敢出一言以复.《送阳生序》,答复、回答故常无,欲以其妙句首,相当于.“夫”,无王以一璧之故.欺秦邪(6) 故《廉相如列》名,故君安与伯有故.《宴》名,老交情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孔雀南》副,仍旧故令有所属.,允从若属皆且所《宴》量,,等.(7) 属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隶属.属予作文以之《岳阳楼》.,通“嘱”,叮嘱而不恃,表折.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8)而,表君而存心,瞻余首可也《婉》.,表假,假如第 3 步活用——性化含迥(1)道可道,特别道 ( 名作,言、出 ).(2)名可名,特别名 ( 名作,叫出 ).(3)使民重死而不徙 ( 形容的意用法,以⋯⋯重 ).(4)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其俗 ( 形容的使用法,使⋯⋯甘;使⋯⋯美;使⋯⋯....安;使⋯⋯ )(5) 欲以其妙.( 形容作名,奇妙之)(6)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 形容词作名词,微小的东西,柔嫩的东西)..第 4 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日(1)名可名,特别名..古义:就不是永久不变的。
金版学案高中语文儒道互补经典原文2老子五章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汇编精品PPT课件
3.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 ——《韩非子·初见秦》
【古文今译】 不知道就说,是不明智;知道了却不说, 是不忠诚。
【评说】 不知道自己的无知,还时常发表言论,是可怜; 明明自己知道,却佯装不知,想看别人笑话,是可恨。
夯基础 一、作者名片 老子(约前580-前500年之后),春秋时思想 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 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 厉乡曲仁里人(一说为今安徽涡阳人)。传 说老子出生时就长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称 为老子。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 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 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学礼于老子。
第三,共同的志向成就了彪炳千秋的著作《道德经》。函 谷关守关关令尹喜,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 厚。他早闻老子大名,他的远大志向感动了老子,老子遂 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 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
三、文学常识
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经》, 也称《老子》。它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经典。它 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 料。原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 合称《道德经》。《道经》主要为宇宙论和本体论,《德经》 主要为人生论和政治论。
答案:1.名可名 非常名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皆知善 之为善 3.民利百倍 民复孝慈 盗贼无有 4.而攻坚强 者 莫之能胜
诵读第一、二章,完成以下各题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道.①可道.②,非.常.③道
①(
) ②(
) ③(
)
2.常有,欲以观其徼. (
)
3.天下皆 知美之为美 ,斯恶.①已.②①(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儒道互补2《老子》五章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老子》五章(50分钟·60分)一、基础过关(30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可道.,非常道道:言说,说出B.常有,欲以观其徼.徼:边界C.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文:文章D.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垢:耻辱【解析】选C。
文:原则。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解析】选D。
①助词,的;②代词,代“水”;③④均为介词,表比较,比。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小.国寡民B.使民重.死而不远徙C.此两者,同出而异名.D.甘其食,美.其服【解析】选C 。
A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变小;B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D 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美。
4.下列语句从句式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A.名可名,非常名B.有,名万物之母C.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D.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解析】选D 。
D项为省略句,应为“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其余三项为判断句。
5.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章提到的“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源,具有不可说性,不可以概念化,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和根源。
B.第二章强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反映了一种消极的人生观。
C.“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的意思是,只要能够承受国家的屈辱,就可以做君主。
D.老子认为,只要让百姓不用各种器具,满足他们的温饱需要,就可以使国家太平发展。
【解析】选A。
B项,并非消极,而是主张个人要消除掉私欲;C项,表述绝对化;D项,“只要”后的条件不充分。
6.下列对课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子百家,乃至古今各种宗教、学派都有自己认定的“圣人”。
B.“社稷”是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社”为土神,“稷”为谷神。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二单元第2课《老子》五章 同步测试
A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抱:怀抱 .
B 道可道,非常道 常:永恒的
C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文:文字 .
D 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居:居住 .
令放为 .
3 下列句子句式不同的一组是:
A 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 无,名天地之始
B 天下莫柔弱于水 仕宦于台阁
C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2 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无,名天地之始 ..
B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
C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涉 ..
D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何故深思高举,自.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儒道互补《老子》五章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老子〖教学目标〗1.让学生体会《老子》与现实的联系。
2.背诵《老子》中有关“道法自然”的句子。
“道法自然”的角度评说时事。
〖教学重点〗时事与“道法自然”的联系。
〖教学难点〗《老子》“道法自然”相关文句的理解〖教学方法〗课堂讨论法,课后网络交流法〖教学流程〗学生准备:请点击各部分链接,看完后用思维导图记录自己的想法,准备在课堂上讨论。
一、景观讨论:九寨沟地震后,火花海和诺日朗瀑布遭到破坏,需不需要人工修复?讨论:你更喜欢原生态的古镇还是人造古镇?读背《老子》25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9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夫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10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二、美善真讨论:你如何看待“美容”“整容”不成反“毁容”?讨论:你如何看待小学生的“理想是当一名贫困户”?读背《老子》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讨论:你所知的恋爱套路有哪些?如何看待恋爱的套路化?心理学教你科学把妹撩汉法读背《老子》18大道废,有仁义;智慧①出,有大伪②;六亲③不和④,有孝慈⑤;国家昏乱,有忠臣。
【文库精品】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2.2《老子》五章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老子》五章一、语基落实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A .激.发 缴.费 侥.幸 以观其徼.B.相和.和.面 和.药 一唱百和. C.社稷.青稞. 稗.子 不事稼穑. D.远徙. 徘.徊 敝屣. 家徒.四壁 解析A 项,依次读“jī,jiǎo,jiǎo,jiào”;B 项,依次读“hè,huó,huò,hè”;C 项,依次读“jì,kē,bài,sè”;D 项,依次读“xǐ,pái,xǐ,tú”。
答案C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名万物之母.母:根本。
B.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妙:奥妙。
C.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文:掩饰。
D.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抱:持守。
解析C 项,“文”的意思是“条文,原则”。
答案C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C.D.解析A 项,①“以”与“无”构成固定句式,译为“没有……的办法”;②介词,用。
B 项,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修饰。
C 项,①语气词,通“矣”;②动词,停止。
D 项,两个“之”均为结构助词,“的”。
答案D4下列语句从句式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A .名可名,非常名B.有,名万物之母C.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D.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解析D 项为省略句,应为“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其余三项为判断句。
答案D5补写出下列《老子》名句中空缺的部分。
(1)道可道,;名可名,。
(2)故有无相生,,长短相形,,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3),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答案(1)非常道非常名(2)难易相成高下相倾(3)天下莫柔弱于水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6~9题。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检测题: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2《老子》五章 Word版含答案.doc
第二单元儒道互补2《老子》五章老子,生卒年月不详,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安徽亳州涡阳)人,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
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
《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上下共五千字左右。
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一、注音徼.________ 音声相和.________ 为而不恃.________ 见.素抱朴________ 什.伯之器________ 远徙.________ 二、解释词义故⎩⎪⎨⎪⎧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以故.荆轲逐秦王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君安与项伯有故.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其无以易.之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属⎩⎪⎪⎨⎪⎪⎧故令有所属. 若属.皆且为所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属.予作文以记之绝⎩⎪⎨⎪⎧绝.仁弃义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得其尤绝.者家焉 望⎩⎪⎪⎨⎪⎪⎧邻国相望.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三、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道可道.,非常道 ____________ 名可名.,非常名 ____________ 长短相形.____________ 绝圣.弃智.____________ 民复孝慈..____________ 绝巧.弃利.____________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____________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____________ 甘.其食 ____________ 美.其服 ____________ 安.其居 ____________ 乐.其俗 ____________ 四、分析句式类型道可道,非常道 ____________无,名天地之始 ____________天下莫柔弱于水 ____________莫之能胜 ____________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____________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____________五、积累名句道可道,非常道;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语文选修系列《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同步配套课件: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2.2《老子》五章-精选ppt课件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不见其形”被称为“无”的“道”,却能产生天地万物,所以老子用 “有”来形容“形而上”的“道”,向下落实到“形而下”的介于“有形”与 “无形”的一种特定的状态。“无”和“有”,来源相同,有机联系,相反相 成,同叫作“玄”。所以,综合起来“道”是“无”中“有”,“有”中“无”,“道” 超越了人的经验世界。这一章启示我们:不可拘泥于万事万物的表 象,而应该用心去体悟“道”的实质。这是老子思想的一个哲学出发 点。老子就是从这里出发,去阐述他的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的。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老子,生卒年月不详,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 河南鹿邑)人,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的 创始人。老子曾任周王朝掌管史册典籍的官吏,后退隐。他晚年乘 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前写成了五千余言的《道德经》(又名《老 子》),最后不知所终。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1.注字音
加点字
读音
观其徼.
jiào
社稷.
jì
加点字 受国之垢. 舟舆.读 Nhomakorabea gòu yú
2.解多义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相当于“夫”,无义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连词,因此
故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 名词,老朋友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形容词,原来的
君安与项伯有故 名词,交情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形容词,容易 易 其无以易之 动词,改变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欲以观其妙. “妙”,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妙处、微妙的地方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看重 甘.其食 “甘”,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甘 美.其服 “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美 安.其居 “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2 《老子》五章 Word版含答案.doc
2 《老子》五章[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观其徼.(jiào) 音声相和.(hè) 不恃.(shì)受国之垢.(ɡòu) 虽有舟舆.(yú) 社稷.(jì)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相⎩⎨⎧ 有无相.生(副词,互相)儿已薄禄相.(《孔雀东南飞》)(名词,相貌)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游褒禅山记》)(动词,帮助)(2)名⎩⎪⎨⎪⎧ 名.可名.(第一个:名词,名称、称呼。
第二个:动词,叫出)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动词,命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动词,出名、有名声)(3)易⎩⎨⎧ 其无以易.之(动词,替代)寒暑易.节(《愚公移山》)(动词,交换)移风易.俗(《荀子·乐论》)(动词,改变)吏民慢易.之(《汉书》)(动词,轻视)(4)绝⎩⎪⎨⎪⎧ 绝.圣弃智(动词,弃绝)而绝.江河(《劝学》)(动词,横渡)以为妙绝.(《口技》)(形容词,达到极点)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形容词,与世隔绝的)(5)复⎩⎪⎪⎨⎪⎪⎧ 民复.孝慈(动词,回复,回归)山重水复.疑无路(《游山西村》) (形容词,重复、繁复)红罗复.斗帐(《孔雀东南飞》) (形容词,双层的)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动词,答复、回答)(6)故⎩⎪⎪⎨⎪⎪⎧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句首发语词,相当于 “夫”,无义)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廉颇蔺相如列传》)(名词,缘故)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名词,老交情)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孔雀东南飞》)(副词,仍然)(7)属⎩⎪⎨⎪⎧ 故令有所属.(动词,依从)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量词,辈,等)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动词,隶属)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动词,通“嘱”,嘱咐)(8)而⎩⎪⎨⎪⎧为而.不恃(连词,表转折)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连词,表递进)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冯婉贞》) (连词,表假设,如果)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道可道.,非常道(名词作动词,言说、说出) (2)名可名.,非常名(名词作动词,叫出) (3)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4)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甘;使……美;使……安;使……乐)(5)欲以观其妙.(形容词作名词,微妙之处)(6)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东西,柔软的东西)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名可名,非常..名古义:就不是永恒不变的。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二单元 2 《老子》五章 含答案
低下头,你才能看见我老子哲学中,我觉得根源性的那句话应该是:“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美德在低处,流水向低处,要把一个人的生命落到实处,实处也即低处。
老子告诉我们,“素”是生命的原色。
绚烂来自“素”,最终还是要回到“素”。
“素”和“朴”一起,成为人生这首大诗的诗眼,一双亮晶晶的眼睛。
这双眼睛蒙了尘,人生就会黯淡无光。
“素”是无杂色,“朴”是无机心。
一个人的内心,既无杂色,也无机心,他就是一个“朴素”的人,反过来也对,一个“素朴”的人。
所谓“天道”,就在“素朴”二字中得到体现。
地位高的人,心可以放得很低,他也是一个“素朴”的人。
心放得很低,生命的境界就得到扩展,他的那颗心,就会成为老子所说的“谿”或者“谷”。
“虚怀若谷”,就是这个意思。
心像谷一样空无,一样宽绰,就能容得下东西。
人的心要是成为一个“谷”,他就有了包容。
有了包容,他就不会认为只有自己过的生活才叫生活,别人的都是瞎扯。
他就不会盛气凌人,也不会虚张声势。
他会活得本分,也活得踏实,活得像一个正常的人。
知识卡片1.作家作品(1)老子(约前580—前500),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
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而不 用,使 民 重 死 而不远徙。
虽 有舟而不使用,使百姓对死亡看得很重而不愿迁移。
虽然有船舆, 无所 乘之; 虽有 甲 兵, 无所 陈 之。
和车,却没有人去乘坐;虽然有各种兵器,却没有人去使用。
⎣⎢⎡⎦⎥⎤什伯之器:各式各样的器具。
一说,兵器。
重:意动用法,以……为重。
徙:迁移。
虽:虽然。
舆:车。
陈:陈列,引申为“使用”。
使 民 复 结绳 而用之。
甘 其 食,美 其使百姓回复到结绳记事的远古时代。
满意他们的饮食,喜爱他们的服,安 其 居, 乐 其 俗。
邻 国服装,安于他们的居处,高兴他们的习俗。
毗邻的国家能相 望, 鸡犬 之 声 相 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相互望见,鸡狗的叫声能相互听到,百姓直到老死不相往来。
⎣⎢⎡结绳:古代没有文字,用结绳的办法记录事情、传递信息。
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儒道互补课后针对训练老子五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课后针对训练3 ?老子?五章一、语言文字应用1.以下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常有,欲以观其徼.徼:边界B.故令有所属.属:依从C.见.素抱朴见:看见D.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舆:车解析:C项,见:显露、表现。
答案:C2.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同的一句是( )A.绝圣弃智,民利百倍..无忧..B.绝学C.天下莫柔弱....于水D.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解析:B项,绝学:古义指抛弃学问;今义指①失传的学问,②高明而独到的学问。
答案:B3.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A.生而不有,为而.不恃B.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C.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D.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解析:D项,连词,表假设,如果。
其他三项都是连词,表转折。
答案:D4.补写出以下句子中的空缺局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答案: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5.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满意他们的饮食,喜爱他们的服装,安于他们的居处,喜欢他们的习俗。
毗邻的国家能相互望见,鸡狗的叫声能相互听到,百姓直到老死不相互往来。
二、课内文本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6-9题。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是为天下王。
正言假设反。
..主;受国不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6.以下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是以..圣人云是以:因此B.受国之垢.垢:污垢C.是谓社稷..主社稷:指国家D.受国不祥..不祥:灾祸解析:B项,垢:耻辱。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课件: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2《老子》五章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二、审美鉴赏——培养你的情趣
从水性中体悟处世之方 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世,为了保持心境的安宁,他
超然世外,寄情于山水,感受大自然的洁净与辽阔,体 味到了人生的真谛。曲折流动、变化万端的水激起了哲 人的心灵感应,成为思想家的寄思之物和体悟之物。可 以说,老子的生存智慧和哲学思想是与自然水性相通的, 甚至直接就是对水性的体悟。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提示:在老子看来,“无”是天地万物发生的最原始状 态;“有”是天地万物发生的根子。“有”属于物质范 畴,而“无”则是和物质概念相对立的一种哲学概念。 如果把“有”界定为具体的物质,那么,“无”就是具 体的物质之所以存在的结构方式、时空关系、运动和变 化形式等等,也可以用“自然规律”来概括。“有”和 “无”不可分,有“有”就有“无”,有“无”就有“ 有”,纯粹的“有”和纯粹的“无”是不存在的,它们 相互对立、相互依存,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有无相生”。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水追求下位而安于卑贱,不与物争,所以不会引起纷争和失败;
同时又善待万物,促成万物生长,因而深得众物喜爱。老子由此悟 出了一条重要的处世原则:要卑谦、要忍让,要善处下位,尽量助 益他人,以消弭纷争,避免失败,赢得人心。他认为“上善若水”, 最好的处世方法是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正因为不争,故而 没有失败之忧,并能使人们乐于推戴。老子从善利万物的水性引申 出了宽厚的为人之道,他主张:“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 之,德善矣!”即对那些与自己友好的和不友好的人,都以善意对 待,以此成就德性和功业。这就是水般的处世方式。曹雪芹在《红 楼梦》中叙述薛宝钗处事平和、内敛、宽厚,说她“罕言寡语,人 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又说她“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 下无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这一情况客观上印证了老子处 世方式的有效性。
金版学案2016_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儒道互补经典原文2老子五章练习
经典原文2 《老子》五章天道、地道的短时失衡,总会给人类蒙上不可磨灭的阴影,然而人道的和谐,奏响了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乐章。
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论述的天道、地道、人道和谐的理论,能够给予中华民族的和谐统一以重大启示。
启示之一:具有引导哲学革命的意义。
20世纪国学泰斗、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张岱年先生说:“老子的突出贡献是提出了‘先天地生’的‘道’的观念,从而打破了自古以来以‘天’为最高最大的观点,于是开创了哲学本体论。
今天我们研究哲学,必须首先了解先秦诸子的学说。
这是确然无疑的。
现代科学家重视老庄哲学正是这种向辩证思维复归的明显表现。
道家老家是“内在的而未诞生的最充分意义上的科学”现实意义的理论课题,老子的“天人合一”观同样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老子的思路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实现“大顺自“天人合一”的规律性【课内挖掘】孔子于水,兴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老子于水,则富有理趣:“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一滴小小的水,却蕴含着深奥的哲理。
你对水有怎样的理解?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角度] 无色是至色,沉默是绝响。
【课外运用】示例:漫步田野,一颗颗露珠正凝于叶尖。
无色,无声。
一会儿,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光芒四射。
露珠们开始闪烁不定,窃窃私语,如忽明忽灭的萤火。
光线慢慢移过来,移过来。
在一个恰当的角度,聚集。
瞬时,灵犀一点,心领神会,回应着阳光的这滴水珠便折射出炫目的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
雍容富丽,金碧辉煌,如梦如虹……与平生的朴素纯净形成反差。
任何生命拥有的色彩它都有,一切大红大绿,大喜大悲,都消融其间,默默包涵,而自身却是剔透无比,通体明亮,这是一种何等气度的生存智慧?甚至,这一滴水的华美比之一颗罕世的钻石更无价,因其转瞬即逝,而更富有灵性,富有生命绚丽的喧响,因而,美得异常,触目惊心,无与伦比。
或许,这一滴水一生的期待,只为了这瞬间的辉煌。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二单元 2 《老子》五章 Word版含答案
2《老子》五章低下头,你才能看见我老子哲学中,我觉得根源性的那句话应该是:“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美德在低处,流水向低处,要把一个人的生命落到实处,实处也即低处。
老子告诉我们,“素”是生命的原色。
绚烂来自“素”,最终还是要回到“素”。
“素”和“朴”一起,成为人生这首大诗的诗眼,一双亮晶晶的眼睛。
这双眼睛蒙了尘,人生就会黯淡无光。
“素”是无杂色,“朴”是无机心。
一个人的内心,既无杂色,也无机心,他就是一个“朴素”的人,反过来也对,一个“素朴”的人。
所谓“天道”,就在“素朴”二字中得到体现。
地位高的人,心可以放得很低,他也是一个“素朴”的人。
心放得很低,生命的境界就得到扩展,他的那颗心,就会成为老子所说的“谿”或者“谷”。
“虚怀若谷”,就是这个意思。
心像谷一样空无,一样宽绰,就能容得下东西。
人的心要是成为一个“谷”,他就有了包容。
有了包容,他就不会认为只有自己过的生活才叫生活,别人的都是瞎扯。
他就不会盛气凌人,也不会虚张声势。
他会活得本分,也活得踏实,活得像一个正常的人。
知识卡片1.作家作品(1)老子(约前580—前500),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
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
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做过东周王朝的守藏吏,晚年辞官隐居。
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受益颇多。
老子第一个提出把“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根本。
老子是一位杰出的辩证法大师,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不居的,观察到万事万物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提出了许多富有辩证法思想的命题。
在社会历史观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老子的哲学思想可归结为客观唯心主义。
他的思想和学说,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大的影响。
(2)《道德经》的主要内容①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经》,也叫《老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原文2 《老子》五章天道、地道的短时失衡,总会给人类蒙上不可磨灭的阴影,然而人道的和谐,奏响了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乐章。
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论述的天道、地道、人道和谐的理论,能够给予中华民族的和谐统一以重大启示。
美字体青牛缓缓出关去,道经浩浩传千载。
赏美文道学推动文化革命的九大启示启示之一:具有引导哲学革命的意义。
20世纪国学泰斗、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张岱年先生说:“老子的突出贡献是提出了‘先天地生’的‘道’的观念,从而打破了自古以来以‘天’为最高最大的观点,于是开创了哲学本体论。
今天我们研究哲学,必须首先了解先秦诸子的学说。
这是确然无疑的。
现代科学家重视老庄哲学正是这种向辩证思维复归的明显表现。
道家老庄哲学之所以受到现代西方自然科学家的推崇,正是由于老庄哲学富于辩证思维。
”启示之二:具有引导科学革命的意义。
两次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著名科学家李约瑟说,道家是“内在的而未诞生的最充分意义上的科学”。
实际上,老子大道科学是在2 500多年前就已经诞生的最充分意义上的科学,是一切科学之母,只不过难以被我们认识。
因此,老子深叹“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稀,则我贵矣”。
庄子也浩叹“万世之后,而遇一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启示之三:具有引导宗教革命的意义。
当今时代,宗教异化严重,宗教迷信盛行,包括天主教、基督教、佛教、道教等。
包括中国道教学会的许多有识之士汇入宗教改革的洪流,拨乱反正,继往开来,复归其宗教之为宗教的本来面目。
而老子之“道”的思想、“象帝之先”(《老子》第四章)等等论述,实在是具备了引导宗教革命的能力。
哲学本体论决定哲学诸论,换句话说,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就有什么样的宇宙论、认识论、方法论、人生论、宗教观……从而使宗教学走上真正意义上的理性自觉。
启示之四:具有引导生态革命的意义。
为什么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者长期忽视“生态的马克思”,并致力于建构道学与马克思主义的桥梁?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思想,又是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理论课题,老子的“天人合一”观同样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老子的思路是:“道法自然”基础之上的“辅其自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实现“大顺自然”的理想境界。
启示之五:具有引导医学革命的意义。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宇宙万物都是阴阳相匹配的,有阴必然有阳,有阳必然有阴,阴阳互抱而成为和气,树立从道的角度看待身心平衡和谐问题,会使我们有全新的发现,从而建构大道医学思想体系。
启示之六:具有引导人生革命的意义。
司马迁说“老子修道德养寿”(《史记》),按司马迁的观点,老子活了160多岁。
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和无比之喜悦,证之以现代科学,这个数字是完全可信的。
启示之七:探索实践“无为而治”的意义。
当今之中国,尤其需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从“天人合一”的规律性上把握安邦治国之道,这就是无为而治的本来意义。
老子说,“自胜者,强也”“强行者,有志也”,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在道法自然的旗帜下,“辅其自然”,从而实现“大顺自然”的理想境界。
历史上道学双峰(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就是无为而治、安邦治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极好的现实例子。
启示之八: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意义。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也”(《老子》第四章)“夫唯不盈,是以能敝而新成”(《老子》第十五章)的不断创新思想,可以给我们以巨大的启示。
启示之九:具有引导宇宙革命的意义。
他站得高,看得深远,认为人生不是孤立的,从根本上来说,它是属于自然界的,但同时又是属于整个人类社会的,而整个人类社会也是自然界的产物,所以修道不能孤立地进行。
他突破了天地这个大圈子,将人类的思考范围,从人生扩展到整个宇宙。
【课内挖掘】孔子于水,兴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老子于水,则富有理趣:“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一滴小小的水,却蕴含着深奥的哲理。
你对水有怎样的理解?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角度] 无色是至色,沉默是绝响。
【课外运用】示例:漫步田野,一颗颗露珠正凝于叶尖。
无色,无声。
一会儿,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光芒四射。
露珠们开始闪烁不定,窃窃私语,如忽明忽灭的萤火。
光线慢慢移过来,移过来。
在一个恰当的角度,聚集。
瞬时,灵犀一点,心领神会,回应着阳光的这滴水珠便折射出炫目的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
雍容富丽,金碧辉煌,如梦如虹……与平生的朴素纯净形成反差。
任何生命拥有的色彩它都有,一切大红大绿,大喜大悲,都消融其间,默默包涵,而自身却是剔透无比,通体明亮,这是一种何等气度的生存智慧?甚至,这一滴水的华美比之一颗罕世的钻石更无价,因其转瞬即逝,而更富有灵性,富有生命绚丽的喧响,因而,美得异常,触目惊心,无与伦比。
或许,这一滴水一生的期待,只为了这瞬间的辉煌。
此时,谁敢鄙视,谁敢漠视,这一滴水的存在?此时,谁还能说,无色与沉默是一种苍白与单调?无色是至色,沉默是绝响。
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有,欲以观其徼.徼:边界B.故令有所属.属:依从C.见.素抱朴见:看见D.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舆:车解析:C项,见:显露、表现。
答案:C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A.小.国寡民B.使民重.死而不远徙C.此两者,同出而异名.D.甘其食,美.其服解析:A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变小;B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D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美。
答案:C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同的一句是( )A.绝圣弃智,民利百倍..B.绝学..无忧C.天下莫柔弱..于水D.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解析:B项,绝学:古义指抛弃学问;今义指①失传的学问,②高明而独到的学问。
答案:B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A.生而不有,为而.不恃B.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C.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D.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解析:D项,连词,表假设,如果。
其他三项都是连词,表转折。
答案:D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答案: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满意他们的饮食,喜爱他们的服装,安于他们的居处,喜欢他们的习俗。
毗邻的国家能相互望见,鸡狗的叫声能相互听到,百姓直到老死不相互往来。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7~10题。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正言若反。
..,是谓社稷..圣人云:受国之垢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以..圣人云是以:因此B.受国之垢.垢:污垢C.是谓社稷..主社稷:指国家D.受国不祥..不祥:灾祸解析:B项,垢:耻辱。
答案:B8.下列各项中,“之”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②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③其无以易之.④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①④/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①宾语前置的标志;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③代词,代指水柔弱的本性;④结构助词,的。
答案:A9.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章,老子以水为例,讲述柔弱胜刚强的道理。
B.老子赞美水具有强大的能量,却甘愿居卑处下的品德。
C.老子希望执政者能尚柔、居下,而且能受垢、受不祥,这样做才能有国、有天下。
D.本章中,老子感叹大道之不行,是因为人们不懂得柔能克刚的道理。
解析:D项,文中说“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世人皆知此理,只是无人肯施行罢了。
答案:D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克坚强的东西什么也不能胜过它。
(因为)没有什么可以改变它柔弱的本性。
弱能够胜强,柔能够胜刚,天下人没有不知道这个道理的,但却没有人照此去做。
三、迁移发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选自《老子》)1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几:接近 B .夫唯不争,故无尤. 尤:尤其 C .强.为之名曰大强:勉强D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弊:衰败解析:B 项的“尤”的意思是“怨恨”,“怨天尤人”的“尤”即为此义。
答案:B1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②是以圣人为而.不恃 B.⎩⎪⎨⎪⎧①夫唯不争,故.无尤②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C.⎩⎪⎨⎪⎧①可以为.天下母②清静为.天下正 D.⎩⎪⎨⎪⎧①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②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解析:A 项,“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关系。
B 项,“故”,都是连词,表因果关系。
C 项,“为”,①动词,作为,当作;②判断词,是。
D 项,“其”,代词,它的。
答案:C13.下列语句编为四组,能准确表现老子与世无争思想的一组是( ) ①上善若水 ②居善地,心善渊 ③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④天法道,道法自然 ⑤清静为天下正⑥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A .③⑤⑥B .①②④C .①②⑤D .③④⑥ 解析:③④⑥是阐述“道”的特点的,排除这三句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