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近10年酸雨污染特征变化趋势分析

合集下载

我国不同地区酸雨的分布特征

我国不同地区酸雨的分布特征

我国不同地区酸雨的分布特征我国不同地区酸雨的分布特征摘要:当今,酸雨已发展成国际性的环境问题,由于我国以燃煤为主要能源,并且能源消耗迅速增加,酸雨问题必将变得更加突出,酸雨已成为污染环境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酸雨、地理分布。

1872年英国化学家Smith在《空气和雨:化学气象学的开端》中首次提出酸雨这个概念,到20 世纪40 年代酸雨引起了各国学者的普遍关注,此后展开了对酸雨各方面的大量研究。

我国开展酸雨研究的时间比国外要落后一段时间, 1974年在北京开始对酸雨进行监测,其后陆续在其他城市也展开了研究,并在1989年开始建立全国的酸雨监测网,国家也高度重视酸雨的研究。

酸雨的危害:(1)对水生系统的危害,会影响鱼类和其他生物群落,改变营养物和有毒物的循环,使有毒金属溶解到水中,并进入食物链,使物种减少和生产力下降。

(2)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危害,重点表现在土壤和植物。

对土壤的影响包括抑制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钙、镁、钾等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

对植物,酸雨损害新生的叶芽,影响其生长发育,导致森林生态系统退化。

(3)对人体的影响。

一是通过食物链使汞、铅等重金属进入人体,诱发癌症和老年痴呆;二是酸雾侵入肺部,诱发肺水肿或导致死亡;三是长期生活在含酸沉降物的环境中,诱使产生过多的氧化脂,导致动脉硬化、心肌梗塞等疾病概率增加。

(4)对建筑物、机械和市政设施的腐蚀。

目前我国定义酸雨区的科学标准尚在讨论之中,但一般认为:年均降水pH 值高于5.65,酸雨率是0-20%,为非酸雨区;pH值在5.30--5.60之间,酸雨率是10--40% ,为轻酸雨区; pH值在5.00--5.30之间,酸雨率是30-60%,为中度酸雨区;pH值在4.70--5.00之间,酸雨率是50-80%,为较重酸雨区;pH值小于4.70,酸雨率是70-100%,为重酸雨区。

这就是所谓的五级标准。

我国酸雨已成为普遍性的污染问题。

在1982年的酸雨普查中发现除吉林、甘肃和临夏外,其他20多个省、市、自治区均出现酸雨,酸雨已覆盖国土面积的40%[ 17 ] 。

中国酸雨研究现状

中国酸雨研究现状

中国酸雨研究现状一、本文概述酸雨,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特别是在中国,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酸雨问题日益严重,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因此,深入了解和研究中国酸雨的现状、成因和防治措施,对于制定有效的环境保护政策,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中国酸雨的研究现状,包括酸雨的定义、形成机制、危害以及防治策略等方面。

通过梳理和分析近年来中国酸雨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揭示酸雨问题的严重性,探讨其发展趋势,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学术研究提供参考。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出发,详细阐述中国酸雨的分布特征、化学组成、影响因素以及生态效应。

还将深入探讨酸雨防治的技术手段和政策措施,评估其实际效果,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通过本文的综述,希望能够为公众提供更加清晰、全面的酸雨知识,促进社会各界对酸雨问题的关注和参与,共同推动中国酸雨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中国酸雨的现状分析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其中酸雨问题尤为突出。

近年来,尽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酸雨的产生,但中国酸雨污染的状况依然严峻。

在现状分析中,我们首先关注酸雨污染的地理分布。

中国酸雨污染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地区,特别是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这些地区的酸雨频率和酸度普遍较高。

这些地区的工业发达,能源消费量大,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前体物质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我们分析酸雨污染的季节变化。

一般来说,酸雨污染在冬季较为严重,这主要是因为冬季大气稳定,风力小,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而在夏季,虽然雨水多,但由于光化学反应和大气对流的影响,酸雨污染相对较轻。

再者,从污染物的来源来看,中国的酸雨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放和交通运输。

特别是煤炭的大量燃烧,释放出的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前体物质。

汽车尾气的排放也对城市酸雨污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影响范围来看,酸雨不仅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影响饮用水质量、加剧建筑材料的腐蚀等,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如影响植物生长、破坏生物多样性等。

浅析中国的酸雨分布现状及其成因

浅析中国的酸雨分布现状及其成因

农业与生态环境127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DOI:10.16661/ki.1672-3791.2018.15.127浅析中国的酸雨分布现状及其成因①蔡朋程(内江师范学院 四川内江 641112)摘 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石油、煤炭等燃料的消耗迅速增长,从而使大气中排放的酸性污染物质大幅度增加,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成为我国主要的酸雨分布区,是世界上继欧洲、北美之后的第三大酸雨分布区。

经过调查发现,我国的酸雨分布面积和程度呈现着继续扩大的趋势。

迫切需要科学有效地进行酸雨现状研究,其中包括中国酸雨分布现状及其成因的研究。

关键词:酸雨 酸雨分布现状 酸雨成因 中图分类号:P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5(c)-0127-02①作者简介:蔡朋程(1989,9—),男,四川通江人,本科,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地理科学。

1 中国的酸雨分布现状我国酸雨的分布情况较为复杂,在不同的地区酸雨的污染程度不同,即使是同一个地区但在不同的年份、不同的季节酸雨的污染程度也不同。

因此,我国的酸雨的分布具有空间与时间的分布特性。

1.1 中国酸雨的空间分布1.1.1 中国酸雨的空间分布特征当前我国的酸雨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东北东南部、华北的大部以及西南和华南沿海等广大地区,酸雨分布区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1]。

我国的酸雨类型主要以硫酸型酸雨为主,我国三大酸雨区[2]分别为:(1)西南酸雨分布区:是仅次于华中酸雨分布区的降水污染严重。

(2)华中酸雨分布区:已经成为全国酸雨污染中心强度最高、范围最大的酸雨污染区。

(3)华东沿海酸雨分布区:该区域的污染强度较华中、西南酸雨分布区低。

1.1.2 中国酸雨的具体空间分布情况我国的酸雨分布存在着显著的地域性差异,pH值小于5.6的降水区域主要集中在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等的广大地区;华中、西南等地区存在着污染严重的中心区域;北方地区仅在青岛、图们等局部地区出现酸雨情况。

全国土壤酸化、污染等系列问题调查

全国土壤酸化、污染等系列问题调查

我国土壤问题现状调查一、我国土壤酸化现状从世界范围来看,酸性土壤主要分布在两大地区,一是热带、亚热带地区,二是温带地区。

北欧和北美的酸化问题主要发生在灰化土上,而我国的酸性土壤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广大热带、亚热带地区和云贵川等地,面积约为2.04×108hm2,主要集中在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广东、广西、海南,大部分土壤的pH值小于5.5,其中很大一部分小于5.0,甚至是4.5,而且面积还在扩大,土壤酸度还在升高。

目前我国南方黄红壤地区已成为世界上除北美和欧洲之外的第3大酸雨区。

我国耕地总面积18.26亿亩,其中中低产田13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0%以上。

耕地质量问题日益凸显,区域性耕地退化问题越来越严重。

由于酸雨、施肥不合理、耕种不科学等原因,南方、东北以及东部地区耕地土壤酸化加剧。

且酸化面积有逐渐增大、酸化程度有进一步加深的趋势,严重影响了耕地质量提升和粮食稳产高产,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主要农田土壤显著酸化,pH平均下降了约0.5个单位,相当于土壤酸量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2.2倍。

经济作物体系土壤酸化比粮食作物体系更为严重,北方的石灰性土壤同样出现了酸化,南方大部分地区、胶东半岛和东北部分地区土壤酸化尤为严重,直接影响农业生产。

根据2005—2011年测土配方施肥902万个土壤样品测试数据统计分析显示,与30年前的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全国耕地土壤酸碱性(pH)下降0.13~1.3,平均下降0.8个单位。

我国40%的耕地土壤处于pH 6.5以下,其中pH 4.5以下有1.8%,pH 4.5~5.5之间有15.85%,pH 5.5~6.5之间有22.7%。

全国查明pH4.5以下的耕地面积2285万亩,前10 位的省份有山东省、广东省、四川省、江西省、重庆市、福建省、湖北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安徽省。

全国查明pH5.5以下的面积2.26亿亩,前10 位的省份依次为湖南省、江西省、黑龙江省、安徽省、广东省、四川省、湖北省、重庆市、福建省、山东省。

我国酸雨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我国酸雨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摘要: 本文阐述了酸雨的危害近几年中国南方地区酸雨的污染的时空分布状况酸雨的成因我国南方酸雨区的酸雨污染状况基本上处在一个稳定的时期降水的区有从长江中上游向长江中下游发展的趋势;在时间分布上,秋季冬季降水低,酸雨发生的频率高; 春季夏季降水高,酸雨发生的频率低在酸雨的成上着重讨论了大气性质污染物的迁移和扩散气候条件大气中颗粒物浓度及土壤性质对酸雨形成的影响关键词: 酸雨; 分布; 成因酸雨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三大环境问题之一.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农业中大量化石燃料的消耗以及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排放大量的SO 2及氮氧化物,使得大气环境日益恶化,其中酸雨的问题尤其严重。

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我国南方地区出现酸雨,经过80年代的急剧发展,从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的酸雨污染区趋向稳定,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我国西南部的重庆、贵阳等地发展到包括现在的包括12个省市的广大区域, 我国已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在我国的一些地区酸雨的问题比界第三大酸雨区,在我国的一些地区酸雨的问题比报道的80年代中欧地区的“黑三角”地带还要严重。

酸雨给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经济的发展都来来了严重的影响和破坏。

酸雨使土壤酸化,矿质元素如钾、钠、钙、镁等流失,使得土壤的肥力降低;酸雨还会杀死水中的浮游生物,减少鱼类食物来源和影响鱼的繁殖和发育,破坏水生生态系统;酸雨污染河流、湖泊和地下水,降低水体的pH,使流域土壤和底泥中的金属溶解进入水中,危害人体健康;酸雨对金属、石料、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均有很强的腐蚀作用,对古建筑和石雕艺术作品、电线、铁轨、桥梁、房屋等均会造成严重损害。

本文在分析我国酸雨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的基础上,并对各个区域的酸雨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影响酸雨形成的各个因素,为预防和控制酸雨的形成提供科学的参考。

我国南方酸雨的空间分布特征1我国酸雨已成为普遍性的污染问题。

目前我国的酸雨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包括四川云南的东部,浙江、福建、江西、湖南、重庆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

2023年酸雨分析报告

2023年酸雨分析报告

2023年酸雨分析报告引言酸雨是一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对空气质量、土壤和水源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本报告旨在分析2023年全球范围内的酸雨情况,说明其影响及应对措施。

酸雨的定义及形成原因酸雨是指大气中酸性物质与水蒸气反应形成的酸性降水,其主要成因是工业、交通和农业活动排放的硫化物和氮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蒸气、氧气等物质反应产生。

这些排放物经过大气层的化学反应和降水过程后,形成了具有酸性的雨水。

全球酸雨情况分析酸雨的分布情况根据2023年的数据分析,全球范围内酸雨主要分布在以下地区:1.北美洲:酸雨主要集中在美国东北部、加拿大南部等地区;2.欧洲:酸雨主要集中在英国、德国、波兰等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3.亚洲:酸雨主要集中在中国东部、印度、日本等地区;4.非洲:酸雨主要分布在南非、埃及等地区;5.大洋洲:澳大利亚等地也有酸雨的分布。

酸雨的影响酸雨对环境、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环境影响1.水源污染:酸雨会导致水体变酸,破坏水质,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2.大气污染:酸雨会造成大气中有害物质的积聚,对空气质量造成负面影响;3.土壤退化:酸雨降到地面后会对土壤中的微生物和植被产生损害,导致土壤退化。

生态系统影响1.森林破坏:酸雨导致森林土壤酸性增加,影响树木生长和养分吸收,导致森林衰退;2.水生生物受害:酸雨使水体酸化,生态链断裂,对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造成威胁;3.生物多样性下降:酸雨导致许多敏感物种减少或灭绝,破坏生物多样性。

人类健康影响1.呼吸系统疾病:酸雨中的氮氧化物和硫化物会对人的呼吸系统造成刺激和伤害;2.皮肤疾病:接触到酸雨的人可能会出现皮肤过敏、瘙痒等症状;3.水源安全问题:酸雨对水质的影响可能会导致水源的不安全,进而对人类健康带来风险。

应对措施为了减轻酸雨带来的负面影响,各国采取了以下应对措施:1.控制排放:加强工业、交通和农业活动的排放控制,采用绿色和清洁能源替代高污染能源;2.技术升级:推动高效燃烧技术、脱硫和脱氮技术的应用,减少排放物的产生;3.国际合作:加强国际合作,制定并落实减排目标,共同应对全球酸雨问题;4.植树造林:加强森林保护和恢复,通过增加植被覆盖来减少酸雨对土壤的损害;5.科学研究:加强对酸雨形成机制和环境影响的科学研究,为制定更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支持。

中国酸雨研究综述

中国酸雨研究综述

中国酸雨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酸雨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气态污染物,经过大气化学反应后形成的酸性降水。

作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酸雨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排放国之一,酸雨问题尤为突出。

因此,对中国酸雨的研究不仅关乎国内的环境保护,也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中国酸雨研究的现状、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文章首先回顾了中国酸雨的历史演变和现状,分析了酸雨的主要来源和影响因素。

然后,从酸雨对生态系统、水资源、人类健康等方面的影响出发,探讨了酸雨的环境风险和社会经济影响。

在此基础上,文章重点介绍了中国酸雨研究的最新进展,包括监测技术、成因分析、模型预测等方面的研究动态。

文章提出了中国酸雨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综述,旨在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中国酸雨问题的视角,为相关领域的学者、政策制定者和公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以促进中国酸雨问题的有效治理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二、酸雨的形成机制酸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主要涉及到大气中硫氧化物(SOx)和氮氧化物(NOx)的排放、转化和沉降。

这些氧化物主要由人类活动,特别是燃烧化石燃料(如煤和石油)和汽车尾气排放产生。

硫氧化物主要来源于含硫燃料的燃烧,如煤和石油。

在燃烧过程中,硫被氧化成二氧化硫(SO2),随后在大气中被氧化成硫酸(H2SO4)或硫酸盐气溶胶。

氮氧化物主要来源于高温燃烧过程,如汽车发动机和发电厂,以及农业活动,如氮肥的使用。

在大气中,氮氧化物可以被氧化成硝酸(HNO3)或硝酸盐气溶胶。

当这些酸性物质被排放到大气中后,它们可以通过大气化学反应进一步转化。

例如,硫酸和硝酸可以通过云水或雨滴中的酸碱反应形成硫酸盐和硝酸盐,这些盐类随雨水降落到地面,形成酸雨。

大气中的氨(NH3)等碱性物质也可以与硫酸和硝酸反应,形成铵盐,这些铵盐同样可以随雨水降落到地面。

全球酸雨的发展趋势

全球酸雨的发展趋势

全球酸雨的发展趋势
全球酸雨的发展趋势是在过去几十年中呈现下降的趋势,但仍存在一些地区和问题需要关注。

1. 减少酸雨排放源:许多发达国家已经采取了严格的环境法规和政策来减少和控制酸雨的排放源,如限制工业废气和车辆尾气的排放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酸雨的形成。

2.技术改进和燃煤减排:烟气脱硫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燃煤减排政策的实施,对于酸雨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些国家还进一步鼓励和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3.国际合作和协议的影响:国际合作和协议,如《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关于横跨边界空气污染的协定》等,增加了国家之间共享信息和合作减轻酸雨影响的机会。

然而,全球酸雨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关注:
1.新兴经济体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一些新兴经济体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带来了大量的污染物排放,进一步加剧了酸雨的形成。

这些国家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减排措施,以避免酸雨问题的恶化。

2.迁移和边界传输:酸性沉降通常不会仅限于造成污染物排放的地区,而是可以通过大气逆风和边界传输进一步传播到其他地区。

因此,解决酸雨问题需要国际合作和跨界合作,以减少边界传输和共同应对酸雨问题。

3.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可能会对全球酸雨问题产生影响。

气候变化会改变降雨模式和大气循环,可能会导致酸雨的分布和程度发生变化。

因此,需要更加关注气候变化与酸雨问题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应对这一挑战。

丹东市本地污染源对酸雨形成的影响研究

丹东市本地污染源对酸雨形成的影响研究

丹东市本地污染源对酸雨形成的影响研究摘要:酸雨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大量酸性污染物的排放为酸雨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前体物,是形成酸雨不可或缺的条件,丹东属辽宁省酸雨多发地区,基于环境统计和野外实测数据,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及EXEL的数据分析功能,对丹东市酸雨的形成与本地污染源酸性污染物排放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局地污染源对丹东市酸雨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但该地区酸雨的形成还存在其他影响因子。

关键词:丹东市本地污染源酸雨形成影响研究1 研究区概况丹东位于亚欧大陆东岸中纬度地带,属暖温带亚湿润季风型气候,年平均雨量多在800~1200?mm之间,是我国北方雨量最多的地区,降水2/3集中于夏季。

年平均气温南部在8~9?℃,北部6~7?℃,受季风影响,季节变化明显,四季分明,是东北地区最温暖最湿润的地方。

丹东地处东北亚的中心地带,是东北亚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重要交汇点,在行政上隶属辽宁省,传统工业历史较长,是一个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的轻工业城市,丝绸、纺织、造纸等工业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7.8%;新兴工业有一定基础,仪器仪表工业的产品开发能力在全国领先。

2 研究方法根据2006-2008年环境统计数据获取丹东市废气污染源二氧化硫排放量数据;根据2006-2008年酸雨实地监测数据获取丹东市各酸雨监测点的降水pH值,并计算得到各监测点的年酸雨频率,在此基础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9.2和EXEL2007分析研究区工业污染源二氧化硫排放量与酸雨频率的关系。

3 结果分析3.1 丹东市污染源概况与酸雨监测情况2006-2008年丹东市年均二氧化硫排放量为4.1万?t,国控废气污染源共14家,零散分布在各区县,二氧化硫排放量大的企业较少,年均二氧化硫排放量在1000?t以上的企业有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丹东电厂、丹东海德鸭绿江热电有限公司、丹东吉丹化纤有限责任公司和凤城海德热电有限公司。

2016-2020年江西省酸雨特征分析

2016-2020年江西省酸雨特征分析

第39卷第3期注為科修Vol.39No.3 2021年6月JIANGXI SCIENCE Jun.2021 doi:10.13990/j.C n1001-3679.2021.03.0192016—2020年江西省酸雨特征分析姜磊(江西省鹰潭市气象局,335000,江西,鹰潭)摘要:利用江西省2016—2020年酸雨和空气质量监测资料,对江西省近5a酸雨特征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江西省近5a酸雨)染程度逐年减轻,空气中的酸性气体整体浓度逐年下降。

各酸雨等级之间层次清晰,各等级酸雨出现次数呈现出随酸雨等级由弱至强逐级递减的特征,且各等级酸雨出现次数整体呈现出下降趋势。

江西省酸雨频率属于酸雨频发级别,且整体呈现出下降趋势,酸雨频率地域分布清晰,呈现出南北地区高、中部地区低的特征。

江西省未出现特重酸雨区,酸雨区时间分布特征明显,除2016年外,按季分布特征为第1、第2、第4季度属轻酸雨区,第3季度为较轻酸雨区;按月分布特征5—9月为较轻酸雨区,其余月份为轻酸雨区。

从设区市层面来看,仅2016年在南昌和鹰潭两地出现了特重酸雨区。

空气中的酸性气体SO?和NO?的总浓度呈逐年递减的特征,特别是SO浓度较2016年下降幅度达48%,是影响江西省酸雨)染逐年减轻的主要因素,2020年p(SO)持续下降,P(NCO)出现逆势增长,意味着江西省酸雨类型也可能发展为由“硫酸型”向“硫酸硝酸混合型”转变的趋势。

关键词:酸雨;江西;特征中图分类号:X5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3679(2021)03-490-05Characteristics of Acid Rain in Jiangxi Province from2016to2020JIANG Lei(Jiangxi Yingtan Meteorological Bureau,335000,Yingtan,Jiangxi,PRC)Ab"ract:Based on the monitoOng date of aciC rain and aio qulity in Jiangxi Province from2016to 2020,thie papee analyzee the characteastice of acid rain tn Jiangxi province tn recent five years.The result.show that the pollution degree of acid raia in Jiangxi proyince has been reduced yas by year in oecent five yers,and the overall concentration of acid gas in the dir has been decreesed yeeo by yeeo.The levels of acid rain were cleas,and tOe frequency of acid rain decreesed gradudy from weak to strong,and the frequency of acid raia decreesed as a whole.The frequency of acid rain in Jidngxi province belongs to the frequence levd of acid rain,and shows a downward trend as a whole.The reeional distribution of acid rain frequence is c U vs,showing the characteosticc of high in the north and South reeions and low in the central ogion.There is no extra heavy acid rain aree in Jiangxi province,and the tim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r of acid rain area are obvious.Except foe 2016,the sesoni distribution characteosticr are light acid rain area in the first,second and fourth quaOers,and light acid rain aree in the third qudOeo tOe monthly distriaution characteosticr are light acid rain area from May to September,and light acid rain area in other months.From the pco spective of districts and cities,only in2016,eiere were hwy acid rain aeas in Nanchang and收稿日期:2021-03-23;修订日期:2021-05-14作者简介:姜磊(1985—),男,工程师,学士,主要从事气象服务工作。

1991-2012年黑龙江省酸雨变化特征

1991-2012年黑龙江省酸雨变化特征

1991-2012年黑龙江省酸雨变化特征李帅;刘丹;于成龙;高永刚;温秀卿【摘要】利用1991—2012年中国气象局酸雨观测站网黑龙江省16个酸雨观测站的资料,采用统计分析和地理插值等方法,分析黑龙江省酸雨的时空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1991—2012年黑龙江省酸雨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年际差异,秋冬季酸雨发生严重,春夏季酸雨发生较少;且酸雨发生区域呈局部带状分布,酸雨发生严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中部偏西地区。

1991—2012年黑龙江省年降水平均 pH 值>5.60,1月降水平均 pH 值为4.61,其他月降水平均 pH 值均大于5.60;从酸雨发生的频率来看,近22 a 来黑龙江省酸雨平均发生频率小于30%,其中11月至翌年1月为酸雨的高发期。

%Based on acid rain data from an observational network of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during 1991-2012,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acid rain were analyzed by methods of a statistics analysis and a geographical interpolation method.The results show that acid rain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has 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differences.It is serious in autumn and winter and weak in spring and summer.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cid rain is local and zonal,and it is more serious in the west of central region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than in the otherregions.Average pH value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is more than 5.60,and it is 4.61 in January and more than 5.60 in the other months.Frequency of acid rain is less than 30% in the recent 22 years,and acid rain has higher concentrations from November to next January.【期刊名称】《气象与环境学报》【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7页(P105-111)【关键词】酸雨;pH 值;发生频率【作者】李帅;刘丹;于成龙;高永刚;温秀卿【作者单位】哈尔滨市气象局,黑龙江哈尔滨150028;黑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黑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黑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黑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17酸雨(Acid Rain)[1]在1872年正式提出后,酸雨问题逐渐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

酸雨状况和危害综述及防治对策探究

酸雨状况和危害综述及防治对策探究

酸雨状况和危害综述及防治对策探究摘要:随着人口的剧烈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化石燃料的消耗不断增加,酸雨问题的严重性渐渐显露出来。

酸雨对人类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因此我们要采取防治措施。

本文对中国近年来有关酸雨的研究进展作了简单的概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和意见。

关键词:酸雨现状;成因分析;危害;防治措施1、引言近代工业革命,从蒸汽机开始,锅炉蒸汽,推动机器,而后来火力电厂星罗棋布,燃煤数量日益猛增。

遗憾的是煤含杂质硫,约百分之一,在燃烧中将排放,它们在高空中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最终形成了酸雨。

于是出酸性气体SO2史密斯首先在他的著作《空气和降雨:化学气候学的开端》中提出“酸雨”这一专有名词。

酸雨又称酸沉降,它是指PH值小于5.6的天然降水和酸性气体及颗粒物的沉降。

酸雨是指酸性的大气降水,包括酸性雨、雪、雾、露等沉降,通常是指PH值低于5.6的降水[1] 。

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上,瑞典人第一次吧酸雨作为国际性问题提出[2]。

由于其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危害,酸雨已成为严重威胁世界环境的十大问题之一。

2、酸雨的现状本世纪以来,全世界的酸雨污染范围日益扩大。

原本只发生在北美和欧洲工业发达国家的酸雨,逐渐向一些发展中国家扩展,如印尼、东南亚、中国等,同时酸雨的酸度也在逐渐增加。

据欧洲大气化学检测网近20年连续检测的结果表明,欧洲雨水的酸度增加了10%,瑞典、丹麦、波兰、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的酸雨PH多为4.3左右,美国已有15个州的酸雨PH在4.8以下。

2.1我国酸雨的现状我国的酸雨是硫酸型,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五,1997年,全国降水平均PH范围在3.74至7.79之间,降水均低于5.6的城市有44个,占统计城市数的47.8%,其中,75%的南方城市(长江以南)降水年均PH低于5.6。

在统计的城市中,有71.7%的南方城市出现过酸雨[3]。

“十一五”期间抚顺市酸雨污染特征

“十一五”期间抚顺市酸雨污染特征
表 1 “ 一 五 ” 间 抚 顺 市 酸 雨 污 染 情 况 统 计 十 期
墨4
1 2 3 4 5 6 7 8 9 l ll l 0 2
月份
Hale Waihona Puke 图 2 “ 一 五 ” 间 抚 顺 市 区 酸 雨 频 率 逐 月 变 化 趋 势 十 期
分析 “ 十一 五” 期间抚 顺市 区酸雨污 染 的空间 分布特 征 。 结果 表 明 : 当地 的酸 雨 呈西 向东 逐渐 加 重 的趋 势 . 区域 分 布 不均 匀 。 抚顺 市 中部 新华 ( 居民 区 ) 的酸雨 发 生较 少 , 生 发 频 率为 8 %; . 东洲 ( 7 居民 区 ) 雨发 生频 率 为 3 .%; 酸 70 酸雨 发 21 0 0年 , 顺 市 区共 采 集 到 1 7个 降 水 样 品 , 水 p 抚 1 降 H
值年 均值 为 72 , 中性 ,H 值范 围为 58 - .4 全年 未 出 .2 呈 p . 89 , 3
生频率最高 的是营盘 ( 郊区 )为 5 . 具体如图 3所示 。 , 43 %,
5 - 43 6 0
现 酸 雨 。 水 p 值 分 布 如 图 1 示 ,H值 最 大 频 率 段 在 降 H 所 p
Ke ywo ds a i an; ol inc aa trsi F s unLio n teElv nhFie Ye Pln r cdri p l o h r ce tc; u h ut i a nig;h e et v- a r a
抚 顺市位 于辽 宁省东部 , 属长 白山支脉 西南延 续部 分低 山地 区 , 地处 中温 带 , 东 亚大 陆季 风气候 。 十一 五 ” 间 , 属 “ 期
环 境质 量 。 关 键 词 酸 雨 : 染 特 征 ; 宁抚 顺 ; 十 一 五 ” 污 辽 “

我国不同地区酸雨的分布特征

我国不同地区酸雨的分布特征

我国不同地区酸雨的分布特征摘要:本文通过列举四川,江苏,安徽,湖北等南方城市,和新疆,辽宁,河南等北方城市,近年来的降水酸度和酸雨频率的具体实例,来阐述我国不同地区酸雨的分布特征关键词:酸雨沉降机制我国不同地区分布特征一.我国酸雨沉降机制及输送态势酸雨,因其危害民众健康、腐蚀文物古迹、破坏生态系统,已成为当今世界上备受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目前,我国受酸雨影响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0%左右,是世界三大酸雨区中唯一面积还在继续扩大的地区。

据统计,每年我国因酸雨和主要致酸气体(二氧化硫)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1100亿元,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同时,悬浮于大气中的酸性颗粒物不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也是造成我国许多城市霾的主要原因之一。

酸雨主要是由人类活动产生的。

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它们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

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期,据估计2020年能源总需求将达到23.2~31.0亿吨标准煤,其中90%是化石燃料。

可以预见主要致酸物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将持续显著增加,如果不采取果断有效的控制措施,我国环境酸化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剧,给我国已处于重负之下的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威胁。

酸雨的形成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涉及到非常复杂的物理、化学及生物过程。

酸雨的产生不仅与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有关,同时受大气中氨、颗粒物和大气氧化能力的影响;酸性物质可在大气中传输而导致酸沉降的跨界影响;酸沉降对生态系统影响的作用机制涉及致酸物质在大气—水—土壤—生物等典型环境介质之间的迁移过程。

因此酸雨问题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我国酸雨的形成和沉降机制与欧美两大酸雨区相比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我国酸雨区纬度低、太阳辐射强、大气氧化性较强、致酸物质生成速度快;二、我国排放源复杂,大气污染物的成分特征异于欧美,尤其是我国大气中气态氨和颗粒物浓度很高,且北方大气中存在大量碱性颗粒物,我国酸雨的形成机理和反应途径有其独特之处;三、青藏高原和南方多山导致我国大气流场较欧美地区复杂;四、我国低纬度酸雨区的土壤及生态系统与欧美有明显不同,对酸沉降敏感度存在较大差异。

辽宁中部城市群 大气污染 概述分析

辽宁中部城市群 大气污染 概述分析
图 辽 宁 省 酸 雨 频 率 变化 趋 势
降尘量年均值持续超标。
暖 期燃 煤 污 染严 重 。二氧 化 硫 浓度 均 值 是 非 采 暖期 的
1 . 变 化趋 势 3
中部城 市 群 空 气污 染 仍 属 于煤 烟 一 尘 型 。 扬 冬季 采 1 . 近地 面 臭氧 污 染将 逐 步凸 现 .1 3 兰州 2 0世 纪 7 0年代 末 的光化 学 烟雾 主 要 由石 油
已经 升 到 P 之 后 , 为影 响环 境 空 气 质 量 的第 二 位 M。 成
“ 十五 ” 间 辽 宁 省 酸 雨 范 围 、 度 、 率增 大 , 期 强 频 酸 污 染物 。 E 市 也 出现 了臭 氧 超标 现 象 ] 京 。
收 稿 日期 : 0 7 0 — 4 2 0 - 3 1 . 第一 作 者 简 介 : 力 (9 4 ) 男 , 海市 人 , 阳工 业 大 学 , 科 生 , 级 工 程 师 方 17 一 , 上 沈 本 高
41 . 粒 物是 非 采 暖期 的 1 ~1 .倍 颗 . . : 季 风 沙扬 尘 工 业 排 放 的 V s和 电 厂 排 放 的 N x引 起 ;北 京 市 3 5倍 春 OC O
污染 突 出 。 悬 浮 颗粒 物 浓 度 是 冬 季 的 1 总 . , 夏 季 18 6倍 是 96年 夏季 的 光 化 学 烟雾 则 主 要 由机 动 车 尾 气 和 燃 的 19倍 。 . 12 酸雨 污 染呈 加 重 趋 势 . 煤 排放 所 致 。据 统 计 , 州 市 0 为 首 要 污 染 物 的天 数 广
部 集 来 , 成 区域 性 污染 。 宁 省 中部 城 市群 具 备臭 氧 污 染 越小 . 分 地 区城 乡 隔 离带 已 基本 消 失 。 结后 的 城市 形 辽

项城市酸雨变化特征及气象影响因子分析

项城市酸雨变化特征及气象影响因子分析

项城市酸雨变化特征及气象影响因子分析摘要:通过对项城市气象站2008-2017年酸雨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得出项城市酸雨的月、季、年等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项城市常年降水pH值为4.71,属中度酸雨;常年降水K值为89.5μS/cm。

年平均pH值整体呈上升趋势,降水酸性逐年降低;酸雨出现次数波动较大,2011年出现69次为常年最多,2013年出现41次为常年最少;秋季(37.9%)酸雨出现频率最高,夏季次之(29.3% ),春季(24% ),冬季(8.8%)出现频率最低。

酸雨K值与pH值整体呈负相关关系,K值越大,则pH值越小;K值越小,则pH值越大。

降水pH值与降水样品受污染有一定相关性。

关键词:项城市;酸雨;频率;pH值;K值;引言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0的大气降水。

在降水的形成过程中,由于受到大气中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气体以及大气中悬浮颗粒物可溶成分的影响,降水的pH值会呈现较大幅度的变化,因而降水的pH值是反映自然界降水特性以及受人类活动影响的重要指标之一。

随着环境问题逐步恶化,到20 世纪40年代酸雨引起了各国学者的普遍关注并开展了研究[1,2]。

为了防止酸雨持续恶化,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防制措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20余年来,全国酸雨污染总体趋于改善,但污染严重程度的阶段性变化特征明显。

总体上,酸雨区空间分布范围的长期变化趋势不明显,但是,酸雨的形成是多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前提条件是大气中必须有大量致酸物质的存在, 而酸性物质的中、远距离输送对区域酸雨形成的贡献也很显著。

因此, 致酸物质既可能来自本地的污染, 也可能来自区域外围。

赵艳霞[3,4]等指出:酸雨的主要成分是SO,是煤炭燃烧排放造成的。

近些年,2随着机动车数量的急剧增加导致氮氧化物排放量增加,酸雨中硝酸的比例有逐步增大的趋势。

在主要的致酸物质(SO、NOx)的排放持续显著增加状况下, 中国的2酸雨将由硫酸型向硫酸硝酸混合型转变。

《2024年当前国内酸雨研究进展》范文

《2024年当前国内酸雨研究进展》范文

《当前国内酸雨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酸雨是一种因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表现为PH值低于 5.6的降雨,这种类型的降水会破坏生态平衡和自然环境,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存与发展。

中国作为一个工业和农业大国,其酸雨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因此,研究酸雨问题、探究其产生原因和影响,并寻求防治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综述当前国内酸雨研究的进展。

二、国内酸雨研究概况近几十年来,我国对酸雨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酸雨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危害以及防治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索。

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酸雨主要分布在华北、华南等工业密集的地区。

而从分布特征看,不仅南方严重,北方某些地区也开始显现酸雨趋势。

三、酸雨研究进展1. 形成原因与分布规律研究对于酸雨的形成原因,国内学者们从大气污染物排放、气候条件、地理环境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们发现,化石燃料的燃烧是导致大气中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增多的主要原因,而这些污染物正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来源。

同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等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进一步加剧了酸雨的危害。

关于酸雨的分布规律,研究指出我国主要以华北和华南地区为主,同时近年来西北地区也有酸雨发生的现象。

2. 酸雨的危害研究国内学者对酸雨的危害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研究表明,酸雨对土壤、水体、植被等生态系统有着显著的破坏作用。

首先,酸雨会导致土壤的酸化,降低土壤肥力;其次,会改变水体的PH值,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最后,还会影响植被的生长和分布。

此外,酸雨还会对建筑物和各种金属结构造成腐蚀。

3. 防治策略研究面对日益严重的酸雨问题,国内学者也在积极寻求防治策略。

他们提出,要从源头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加强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的治理;同时要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此外,还要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持等手段,推动绿色生产和消费方式的转变。

在已经遭受酸雨危害的地区,应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以减缓酸雨的危害。

高三地理生态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试题

高三地理生态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试题

高三地理生态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试题1.【选修6——环境保护】某沿海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快速推进,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资料:见下面两幅图,根据所给图文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各题。

(1)1998年以后,该地区酸雨出现频率的变化趋势如何?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可能原因及其危害。

(6分)(2)防治该地区水体污染可以采取哪些措施?(4分)【答案】(1)酸雨出现的频率呈波动上升趋势。

(1分)原因:①工业的发展,煤的大量使用,酸性气体排放增多;②汽车尾气排放不断增多。

(3分)影响:①使河湖水酸化,影响水生生物繁殖及其生长;②土壤酸化,肥力下降,农作物减产;③腐蚀建筑物,造成文物损失;④腐蚀树叶,影响森林生长。

(2分)(2)措施:①节约用水,减少污水排放;②兴建污水处理厂;③依法管理,限制高污染行业发展,污水达标排放。

(4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解析】从左图中可以看出,从1998年以后酸雨出现的频率呈波动上升趋势。

酸雨主要的污染物是硫氧化物,煤炭的大量使用,导致酸性气体排放不断增多;小汽车大量使用,导致汽车尾气增多,也是导致酸雨的一个原因。

酸雨会使河湖水酸化,影响水中生物生长;土壤酸化,农作物减产;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腐蚀树木等。

减少水污染主要是减少污水排放量或是把污水经过处理,达到达标排放;要兴建污水处理厂,处理有污染水体;依法进行管理,限制高污染行业发展等。

【考点】该题考查酸雨产生原因、危害及水体污染防治措施。

2.雾霾是由于近地面空气相对湿度比较大,地面尘埃多,在大气层比较稳定,空气不流动的情况下,空气中的微小颗粒聚集,漂浮在空气中的一种天气现象。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2月25~28日气温及风力风向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25~28日的四天中,最可能出现雾霾天气的是A.25日B.26日C.27日D.28日【答案】A【解析】据图可以看出,该城市25日风力微弱,并且风力变化小,一天中气温变化不大,说明大气层结比较稳定,空气流动性小,再加上城市中尘埃较多,故符合雾霾发生的条件,本题选A。

2005~2019年贵州省酸雨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2005~2019年贵州省酸雨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㊀2020年6月J o u r n a l o fG r e e n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第12期收稿日期:2020G05G18作者简介:胡佳佳(1986-),女,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环境空气质量研究㊁环境污染防治等.2005~2019年贵州省酸雨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胡佳佳,尹琴(贵州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贵州贵阳550001)摘要:根据2005~2019年贵州省9个地级市的降水监测数据,分析了贵州省酸雨变化趋势和时空分布情况,讨论了酸雨形成原因.结果表明:2005~2009年,贵州省降水p H 年均值自2009年起高于5.6;酸雨城市比例自2009年起逐年下降;发生酸雨的城市比例自2007年起逐年下降;2005~2008年,贵州省酸雨区域面积较大,主要分布在中部,北部,东南部和南部;2009~2011年,贵州省酸雨区域面积缩小,主要分布在中部,北部和东南部;贵州省自2012年起无酸雨区域.可见贵州省酸雨污染程度与二氧化硫排放密切相关.关键词:酸雨;变化特征;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X 517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674G9944(2020)12G0077G031㊀引言酸雨已成为当今世界备受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我国是继北美㊁欧洲之后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域[1].我国酸雨区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0%,主要集中在华中㊁西南和华东沿海3个区域.贵州省地处西南区域,是酸雨污染较为严重的区域.1998年,贵州省贵阳市㊁遵义市㊁安顺市㊁黔南州㊁黔东南州㊁黔西南州被列为 酸雨控制区 [2],城市降水酸雨情况较严重.为了进一步了解贵州省的酸雨状况,本文分析了2005~2019年贵州省酸雨的时空分布特征,以期为贵州省酸雨的治理提供依据.2㊀研究方法2.1㊀数据来源数据来源于贵州省9个地级市2005年1月至2019年12月酸雨监测点位有效监测样本,降水样品按照«酸沉降监测技术规范»(H J /T 165-2004)方法进行采集与处理.2.2㊀分析方法降水p H 均值采用氢离子(H +)雨量加权法计算[3].计算公式为:p H=-l o g[H +](1)p H 平均=-l o g [H +]平均(2)[H +]平均=ð[H +]v v i ðv i(3)式(1)~(3)中,[H +]为氢离子当量浓度,v i 为各次样品的降水量(m m ).酸雨频率取降水p H 值小于5.6的次数,计算公式为:酸雨频率=(酸雨样品数/总降水样品数)ˑ100%(4)按照降水p H 值范围,降水酸度等级可分为强酸性(pH 值<4.50)㊁中度酸性(4.50ɤp H 值<5.00)㊁弱酸性(5.00ɤp H 值<5.60)[4].3㊀结果与分析3.1㊀酸雨的时空变化特征3.1.1㊀酸雨城市比例变化由图1可知,2005~2019年,贵州省酸雨城市(降水p H 值年均值小于5.6的城市)比例自2009年起呈明显的下降趋势.酸雨较重城市(降水p H 值年均值小于5.0的城市)比例变化趋势与酸雨城市比例变化趋势基本一致,p H 值年均值小于4.5的城市比例自2008年起均为0.图1㊀2005~2019年贵州省酸雨城市比例变化3.1.2㊀降水酸度变化由图2可知,2005~2019年,贵州省降水酸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全省降水p H 年均值自2009年起高于5.6,2005年降水酸度达到近年来的最低值,2018年降水酸度达到最高值.3.1.3㊀酸雨频率变化由图3可知,自2007年起,贵州省发生酸雨的城市比例逐年下降,2016~2019年,酸雨发生频率均为0.2012年,贵州省酸雨发生频率在25%以下的城市比例虽然达到了67%,但是酸雨发生频率在25%以上㊁50%77㊀胡佳佳,等:2005~2019年贵州省酸雨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环境与安全以上和75%以上的城市比例均为0.图2㊀2005~2019年贵州省降水酸度变化图3㊀2005~2019年贵州省酸雨发生频率城市比例变化3.1.4㊀酸雨区域分布变化由图4可知,2005~2019年,贵州省酸雨区域分布变化较为明显.2005~2008年,贵州省酸雨区域面积较大,酸雨区域未发生明显变化,主要分布在中部,北部,东南部和南部,酸雨区域内发生较重酸雨的区域(降水p H 值年均值低于5.0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部的遵义市和东南部凯里市.2009~2011年,贵州省酸雨区域面积缩小,主要分布在中部,北部和东南部.酸雨区域内发生较重酸雨的区域面积缩小,主要分布在中部的安顺市.从2012年开始,贵州省无酸雨区域.3.2㊀酸雨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能源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是降水中主要酸性物质的来源.贵州省酸雨类型以硫酸型为主,二氧化硫的大量排放是主要原因.由图5可知,2005~2018年(2019年二氧化硫排放量官方未公布),贵州省二氧化硫排放量与降水p H 值年均值整体呈相反的变化趋势,随着二氧化硫排放量的降低,降水p H 年均值也逐渐升高.由图6可知,2005~2018年(2019年二氧化硫排放量官方未公布),贵州省二氧化硫排放量与酸雨频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随着二氧化硫排放量的降低,酸雨频率也逐渐降低.由此可见,贵州省酸雨污染程度与二氧化硫排放密切相关.图4㊀2005~2019年贵州省降水p H 值区域分布87㊀2020年6月绿㊀色㊀科㊀技第12期图5㊀2005~2018年贵州省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与降水p H年均值变化趋势图6㊀2005~2018年贵州省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与酸雨频率变化趋势区域二氧化硫排放量与降水酸度密切相关外,酸雨的形成还包括其他多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土壤中碱性离子含量及p H 值是影响酸雨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4].雨水对土壤的淋浴作用十分强烈,使钠㊁钾㊁钙㊁镁迁移流失,铁㊁铝富集,缺少碱性物质的土壤微粒进入大气后,失去对降水中酸性物质的中和作用.同时,贵州红壤面积大,对酸雨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贵州的酸雨形成还受到气象条件的影响,贵州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高㊁雨量足,气候潮湿,使贵州地面上空形成一个有利于各种化学过程发生的环境.另外,静风㊁逆温等扩散条件较差的天气条件,对酸雨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4㊀结论2005~2019年,贵州省酸雨城市比例自2009年起逐年下降;降水p H 年均值自2009年起高于5.6,2018年降水酸度达到最高值;自2007年起,贵州省发生酸雨的城市比例逐年下降.2005~2008年,贵州省酸雨区域面积较大,主要分布在中部,北部,东南部和南部,2009~2011年,贵州省酸雨区域面积缩小,主要分布在中部,北部和东南部,从2012年开始,贵州省无酸雨区域.贵州省酸雨污染程度与二氧化硫排放密切相关.2005~2018年,贵州省二氧化硫排放量与降水p H 值年均值整体呈相反的变化趋势,贵州省二氧化硫排放量与酸雨频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另外,酸雨的形成还受土壤和气象条件的影响.参考文献:[1]王文兴.中国酸雨成因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1994,14(5):323~329.[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我国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划分方案的批复[R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1998.[3]国家环境保护局.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写技术规定[R ].北京:国家环境保护局,1991.[4]程新金,黄美元.降水化学特性的一种分类分析方法[J ].气候与环境研究,1998,3(1):82~88.[5]赵艳霞,侯㊀青.1993~2006年中国区域酸雨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J ].气象学报,2008,66(6):1032~1042.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C a u s e s o fA c i dR a i nC h a n ge s i nG u i z h o u P r o v i n c eF r o m 2005t o 2019H u J i a ji a ,Y i nQ i n (G u i z h o u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M o n i t o r i n g C e n t e r ,G u i y a n g ,G u i z h o u 550001,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B a s e do n t h e p r e c i p i t a t i o nm o n i t o r i n g da t ao f 9p r e f e c t u r e -l e v e l c i t i e s i nG u i z h o uP r o v i n c e f r o m2005t o 2019,t h e c h a n g e t r e n d a n d t e m p o r a l a n ds p a t i a l d i s t r ib u t i o no f ac i dr a i n i nG u i z h o uP r o v i n c ea r ea n a l yz e d ,a n d t h e c a u s e s o f a c i d r a i n f o r m a t i o na r e d i s c u s s e d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t h a t :f r o m2005t o 2009,t h e a n n u a l a v e r a ge p Hv a l u e of p r e c i p i t a t i o n i nG u i z h o uP r o v i n c e i s h igh e r t h a n 5.6f r o m2009;t h e p r o p o r ti o n o f a c i d r a i n c i t i e s i s d e c r e a s i n g ye a r b yy e a rf r o m2009;t h e p r o p o r t i o n o f a c i d r a i n c i t i e s i s d e c r e a s i ng y e a r b y ye a rf r o m2007;f r o m2005t o 2008,t h e a r Ge a o f a c i d r a i n i nG u i z h o uP r o v i n c e i s l a rg e ,m a i n l y di s t r i b u t e d i n t h e c e n t r a l ,n o r t h e r n ,s o u t h e a s t e r na n ds o u t h e r n r e g i o n s ;f r o m2009t o 2011,t h e a r e a o f a c i d r a i n i nG u i z h o uP r o v i n c e i s s h r i n k i n g ,m a i n l y d i s t r i b u t e d i n t h e c e n t r a l ,n o r t h e r na n d s o u t h e a s t e r n r e g i o n s ;G u i z h o uP r o v i n c e h a s n o a c i d r a i n s i n c e 2012.T h e d e g r e e o f a c i d r a i n p o l l u t i o n i n G u i z h o uP r o v i n c e i s c l o s e l y r e l a t e d t o s u l f u r d i o x i d e e m i s s i o n .K e y wo r d s :a c i d r a i n ;c h a n g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i n f l u e n c i n g f a c t o r s 9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月进行 一次实际的平行采样 与分析 ;按要求清洗采样器 ;检 查去离子水质量 ,必须满足 E C< 01mS .5 / m;随时注意监测点 位周围发生的变动情况 ,如新的污染源 、建筑工地等。 降水样 品分析 :为避免干扰 ,样 品采集后 ,立 即测定样 品 的p H值 ,p H值 的测定采用电极 法 ( 测量误差 ± .1 00 )。 雨污染 最严重 的地区 【 2 】 国东北 地 区降水 呈酸化趋 势 , 。我 1 . 3数据 处 理 方 法 有研究表 明 ,自 2 0 以来 ,包 括辽宁省在 内的东北地 区降 0 4年 降水 p H值采用氢离子浓度 一雨量加权平均法。 水酸度逐年 增强 [6 5} -,尤其 我省东南部 的丹东和大连地 区 已成 ∑[ H] × 为我国东北地 区稳定 酸雨 区 l 2 j 。本文 分析 了 20 0 2~2 1 年 的 0 1 p -o [ ] H= l / gF 均= _ ( ) 1 1 0年 间辽宁省 酸雨污染 特征变化 趋势 ,以期 为辽宁省 酸雨治 』 ∑ - 一‘ 理提供技术支撑。 1研 究方 法 式中 : 】 ——第 1 次降水的氢离 子浓度 ,moL;  ̄ 1 . 1采样 点 和 采 样 时 间 第f 次降水的降雨量 ,mm。 2 0 以来 ,按 照全 国酸雨普查的要求 ,在 1 0 2年 4个地级市 、 酸雨频率采用酸雨样品数 占降水样品总数 比例来表示 。 a 1 7个县级市共设 6 个 降水 监测 点位 ,1 个地 级市 中 ,大连市 0 4 ( 2) ×1 O 0% b 设 4个点位 ,其他 l 个地级市各设 3 点位 ( 个 城区点位 , 3 个 2 1 个郊 区点位 );每个 县级 市各设 1 个降水点位 。监测点位示 式中 :a ——统计周期 内酸雨样品数 ; 意 见 网 1 。 卜 统计周期 内降水样 品总数 。 监 测时 间为 2 0 年 1月 ~2 1 年 1 ,逢雨 、雪必测 2结 果 与 讨 论 02 01 2月 降水量 和 p H。当连续 降雨超过 2 h时 ,则将上午 90 4 : 0至次 日 21 间变化趋势 .时 分 析 图 2可 得 出 ,2 0 ~ 2 1 年 的 1 间 ,辽 宁 省 酸 02 01 0年 90 : 0的降水视为一个样品 ;若一天 中有几次降雨 ( )过程 , 雪 雨污染经历两个 阶段 : ( )污染加重阶段 :2 0 1 0 2—2 0 0 4年 , 可合并 为一个样 品测定。 降水 p H年均值 几乎成直线 下降趋势 ,至 20 0 4年 已低 于 56 ., 降水 p H年均值 与时间的相关系数为 一 .8 ,具有 显著变化 ; 09 2 相应 地 ,酸雨频 率迅 速上升 ,酸度频 率与 时间 的相 关 系数为 0 6 ,具有显著变化 。 ( 污染持续阶段 :2 0 .0 9 2) 0 5~2 1 年 , 01 降水 p H年均 值在 50 .5~ 5 1之间波 动 ,与 时 间的相 关系数 . 8 为 05 8 总体 无明显变化 酸雨频率保持在 6 % ~1 . . , 9 . 3 01 %之间 , 与时 间的相关系数为 一 .3 ,无显著性变化 。 06 6
农业 与技术
第3 2卷
第4 期
21 0 2年 4月
辽 宁省 近 1 酸 雨污 染 特 征 变化 趋 势分 析 O年
石 敏
( 宁 省 环 境 监 测 实验 中 心 ,辽 宁 沈 阳 10 3 辽 10 1)
摘 要 :基 于地 面观测数 据,分析 了 2 0 0 2~ 2 1 年 的 1 间辽宁省酸雨 污染特征 变化趋 势。结果表 明 :在 时间上 ,辽宁省酸雨污 01 0年 染经历 了污染加重和 污染持 续两个阶段 ;在 空间上 ,辽 宁省酸 雨污染空间格局呈现 为两条 近乎平行的西 南一 东北走 向的带状分布 : 从 西至 东贯 穿辽 宁中部 的葫芦岛一锦 州~ 阜新一沈 阳一抚顺—铁 岭的 中西部酸雨 带和覆盖 大连一 丹 东地 区的 东南部酸 雨带。 中西部 酸雨带污染程度呈现从略有加重到明显减轻趋势,东南酸 雨带历经从无到有到污染 日趋加重的过程 。 关键词 :酸 雨;降水酸度 ;时 间分布 ;酸沉降
表 2辽宁省 出现酸雨城市的降水 p H年均值变化
2- . 2东南部酸雨带 随 20 2 0 3年丹东地 区m现酸雨而 现 ,并呈 污染加 重趋势 ,仅在 2 1 年有所减轻 。 目前此酸雨带 污染 区 0 1 域范 围最大 ,且污染最为严重 。具体表现如下 : 22 . 从覆盖范围来 看 ,此酸雨带 上仅普 兰店 市未 出现 酸性降 .21 . 水 ,包括丹东 、大连及其所辖县 ( )凤城 、东港 、庄河 、以 市 及鞍山的岫岩县的 8 市县近 两年不 同程度遭受酸雨污染 。 个 2 .. . 22此酸雨带的酸雨频率远高于全省酸雨 频率。由图 4可以 2 看 出 ,大连 、丹东两市从 出现酸雨开始 ,酸雨频率迅速升 高, 近几年 ,丹东市 酸雨频 率均在 5 % 以上 ,大连市酸雨 频率基 0 本在 4 % 以上。从东 南部酸雨 带 的平 均酸雨频 率上 看 ,2 0 0 07 年 和 20 0 8年全 省 5 市 县酸雨频 率为 59 8 . %,而 全省东南 部酸
[】 3 候青 , 赵艳 霞 . 0 7年 中国区域性酸雨 的若 干特征 【. 20 J 气候 变化研 j
究进 展 , 0 951 : - 1 2 0 (1 7 1.
『] 4 邓伟 , 刘荣花 , 熊杰伟 ,等 .当前国 内酸雨研究进展 I1气象与环境 . J 科学 , 0 9 3 ()8 — 7 2 0 , 21 2 8 . :
1 6 AG I LT R ND L EC 6 R CU U EA T HNO 0GY L
对闽 年份 图 2 辽 宁省 酸 雨 频 率 与 降 水 酸 度 变 化 趋 势
农 业与 技术
第3 2卷
第 4期
21 0 2年 4月
221 从降水 酸度来看 ,有与酸雨频率 相对应的趋势 。由表 2 2 0 以后 ,中西部酸雨带上和各城市降水 p .. 3 . 0 7年 H年 均值 基本 均 可 以看 出,最先 出现 酸雨 的阜新 、铁岭 、葫芦 岛降水 p H年均 在 56以上 。 . 值在 2 0 年最低; 06年沈阳 、 04 20 抚顺降水 p H年均值 相对较低;
— —


图 1辽宁省城 市降水监测点位示意图 1 . 品 的 采集 和 分 析 2样 降水样 品采集 :采用 自动采样器 ,配置雨量计。采样 过程
2 0 0 2 0 0 520 62 0 0 82 0 01 01 0 22 03 0 42 0 0 0 72 0 0 92 02 l
遵守 《 酸沉 降监测技术 规范 》 ( J 6 - 2 0 H / 15 0 4)有关要求 。 T

= = 走渔陵 舅 = 嘲 _ 蹲
_嘛 丹末峨 E - 甫舅率

。 。 。 。 口
∞ 8 2 0 O 2 邡 7 驰 2 0 0 6 ∞ 0 抽 驰 2 9 2 1 2 【 05 20 7 ∞ 00 0j , 罐精
雨 频 率 为 3 .%。 1 6 22 . .23东南酸雨 带降水 p . H年 均值 较低 。由表 2和罔 4可 知 ,
[ 洪也 , 5 】 董德文 , 马雁 军 , . 04 ~ 2 0 年辽 宁酸雨 时空分布特征 等 20 08 研究 【 . J 气象 与环境学报 ,0 9 2 ( : 8 3 . 1 20,5 ) —2 22 【 宗英飞 , 6 ] 刁军 , 国林 . 宁省 2 0 张 辽 0 8~ 2 0 年 酸雨 时空分 布特征 09 分析 f_ J 安徽农业科学 ,0 0 3 (0: 2 3 5 2 . 】 2 1, 81)5 2 — 2 5
表 3东南酸雨带近 年酸雨样 品占全省的比例
8 6 4 ,‘ n
基 H *擞 d
2225 ...东南 部强酸雨频 率高 。2 0 0 7~2 0 年 ,全省 9 . 强 08 71 % 酸雨样 品出现在东 南区域 ,尤其 是 20 0 8年 ,全省所有 的强酸 雨 样品均出现在 东南 区域 。 3结 论 31 时 间上 2 0 2 1 年 的 l 间 ,辽 宁 省 酸 雨 污 染 经 .在 02 01 0年 历了 2 0 0 2~2 0 的污染加 重和 2 0 04年 0 5~2 1 年的污染持续 0 1 两个 阶段。 3 . 空间上 辽宁省酸雨污染空间格局呈现为两条近乎平行 的 2在 西 南一 东北走向的带状分布。一条是从西至东贯穿辽 宁中部 的 葫芦岛一锦州~阜新一沈阳一 抚顺一铁 岭的中西部酸雨带 ,另 条是覆盖大连一丹 东地 区的东南部酸雨带 。 33中西部酸 雨带污染程度呈现从略有加重到明显减轻趋势 , . 东南部酸雨带历经从 无到有到污染 日趋加重 的过程。

参 考 文 献
[] 1 王文兴 . 中国酸 雨成 因研究 [. J 中国环境科学 ,9 4 1()3 3 39 J 19 ,45:2 — 2 . [】 2 张新民 , 柴发合 , 王淑 兰 , . 等 中国酸雨研究现状 []环境科学研究 , J.
2 1 , 35: 2 - 3 . 0 0 2 ()5 7 5 2
作 者简介 :石敏 ( 9 8 1 7 一),女 ,辽 宁本溪 人,硕 士,工程 师 研 究方向:环境监测。
图 4 大 连 、 丹 东 两 市 酸 雨频 率和 降水 p 年 均值 变化 趋势 H
大连 、丹东两 市的降水 p H年均值持续 徘徊在 50以下 。从东 222 . ..4全省酸雨样品主要集中在这条酸雨带上 。由表 3 . 东南酸 南 部酸 雨带 平 均水平 来看 ,近两 年东 南部 的降水 p H均 值 为 雨 带近年酸雨样 品占全省 的比例可 以得 出,此酸雨带 上的酸雨 47 ,低于全省降水 p . 5 H均值 53 . 7的水平。 样 品比例逐年增加 ,尤其 2 1 0 0—2 1 年 ,更达到 9 % 以上 。 01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