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酸雨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合集下载

我国酸雨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我国酸雨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摘要: 本文阐述了酸雨的危害近几年中国南方地区酸雨的污染的时空分布状况酸雨的成因我国南方酸雨区的酸雨污染状况基本上处在一个稳定的时期降水的区有从长江中上游向长江中下游发展的趋势;在时间分布上,秋季冬季降水低,酸雨发生的频率高; 春季夏季降水高,酸雨发生的频率低在酸雨的成上着重讨论了大气性质污染物的迁移和扩散气候条件大气中颗粒物浓度及土壤性质对酸雨形成的影响关键词: 酸雨; 分布; 成因酸雨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三大环境问题之一.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农业中大量化石燃料的消耗以及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排放大量的SO 2及氮氧化物,使得大气环境日益恶化,其中酸雨的问题尤其严重。

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我国南方地区出现酸雨,经过80年代的急剧发展,从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的酸雨污染区趋向稳定,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我国西南部的重庆、贵阳等地发展到包括现在的包括12个省市的广大区域, 我国已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在我国的一些地区酸雨的问题比界第三大酸雨区,在我国的一些地区酸雨的问题比报道的80年代中欧地区的“黑三角”地带还要严重。

酸雨给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经济的发展都来来了严重的影响和破坏。

酸雨使土壤酸化,矿质元素如钾、钠、钙、镁等流失,使得土壤的肥力降低;酸雨还会杀死水中的浮游生物,减少鱼类食物来源和影响鱼的繁殖和发育,破坏水生生态系统;酸雨污染河流、湖泊和地下水,降低水体的pH,使流域土壤和底泥中的金属溶解进入水中,危害人体健康;酸雨对金属、石料、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均有很强的腐蚀作用,对古建筑和石雕艺术作品、电线、铁轨、桥梁、房屋等均会造成严重损害。

本文在分析我国酸雨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的基础上,并对各个区域的酸雨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影响酸雨形成的各个因素,为预防和控制酸雨的形成提供科学的参考。

我国南方酸雨的空间分布特征1我国酸雨已成为普遍性的污染问题。

目前我国的酸雨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包括四川云南的东部,浙江、福建、江西、湖南、重庆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

我国酸雨分布规律

我国酸雨分布规律

当前我国的酸雨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东北东南部、华北的大部以及西南和华南沿海等广大地区,酸雨分布区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

我国的酸雨类型主要以硫酸型酸雨为主,我国三大酸雨区[2]分别为:(1)西南酸雨分布区:是仅次于华中酸雨分布区的降水污染严重。

(2)华中酸雨分布区:已经成为全国酸雨污染中心强度最高、范围最大的酸雨污染区。

(3)华东沿海酸雨分布区:该区域的污染强度较华中、西南酸雨分布区低。

1.1.2 中国酸雨的具体空间分布情况我国的酸雨分布存在着显著的地域性差异,pH值小于5.6的降水区域主要集中在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等的广大地区;华中、西南等地区存在着污染严重的中心区域;北方地区仅在青岛、图们等局部地区出现酸雨情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重庆市为代表的西南地区是我国酸雨污染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以长沙等城市为中心的华中酸雨区的污染水平超过了西南地区,是全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西南酸雨区酸雨污染危害有所缓和,但是仍然较为严重;华南酸雨分布区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广西省东部等大部分地区,分布区域范围变化不大;华东酸雨分布区,主要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往南至厦门的沿海地区,污染范围在小尺度上有所波动[3]。

我国的酸雨污染状况主要是城市局部污染,并且以城市为核心出现多个中心的分布。

例如,重庆、长沙等污染区都是因为城市和厂矿企业污染物的排放,造成了附近的二氧化硫浓度相对较高、降水酸度较高。

1.1.3 我国的酸雨频率平均值我国酸雨按区域划分,可分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南北方地区的酸雨频率平均值具有较大的差异,酸雨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

近年来,各季酸雨呈上升趋势。

(1)中国南方地区。

四川省2007年酸雨频率平均值为39.6% ,比2005年增加11. 3%,酸雨仍为硫酸型污染。

重庆市主城区1993─2007年酸雨的年平均pH值在3.8~4.5之间,各季节的酸雨频率大都在80%以上,且呈现增大趋势。

酸雨形成的因素

酸雨形成的因素

酸雨形成的因素
酸雨的形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1)酸性污染物的排放及转换条件。

一般说来,存在酸性污染越严重的地方,降水中硫酸根离子浓度就越高,导致pH值越低,形成的酸雨可能性就越大。

(2)大气中的氨。

大气中的氨(NH3)对酸雨的形成非常重要。

因为它是大气中唯一溶于水后显碱性的气体。

由于它的水溶性,它能与酸性气溶胶或与雨水中的酸发生中和反应而降低酸度。

大气中氨的来源主要是有机物的分解和农田施用的氮肥的挥发。

土壤中氨的挥发量随着土壤pH值的上升而增大。

在北方地区土壤pH值为7 到8以上,而在南方地区则一般为5~6,所以大气氨水平北高南低。

土壤偏酸性的地方,风沙扬尘的缓冲能力低。

这两个因素合在一起,可以解释我国酸雨多发生在南方的分布状况。

(3)颗粒物酸度及其缓冲能力。

颗粒状也是大气中污染物的重要成员之一。

它的来源很复杂,主要有煤尘和风沙扬尘。

后者在北方约占1/2,在南方约占1/3。

那么颗粒物与酸雨的形成有什么关系呢?主要有二:①颗粒状所含的催化金属可以使SO2氧化成酸;②它对酸也起着中和的作用。

但如果颗粒物本身是酸性的,它不能起中和作用,还会成为酸雨的来源,目前我国大气颗粒物浓度水平普遍很高,为国外的几倍到十几倍,因此在酸雨研究中颗粒物酸度不能忽视。

(4)天气形势的影响。

酸雨还与气象和地势有一定的关系。

譬如地
势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则大气中污染物浓度降低,酸雨就会减弱,反之则加重。

中国三大酸雨区&酸雨的形成

中国三大酸雨区&酸雨的形成

中国三大酸雨区1、西南酸雨区:是仅次于华中酸雨区的降水污染严重区域。

2、华中酸雨区:目前它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范围最大,中心强度最高的酸雨污染区。

3、华东沿海酸雨区:它的污染强度低于华中、西南酸雨区。

酸雨如何形成酸雨又被称为“空中死神”,通常是指酸碱度指数的 Ph 值低于 5.6 的酸性降水,是当前全球主要环境问题之一。

我国酸雨灾害的分布我国是继欧洲、北美洲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

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酸雨主要发生在以重庆、贵阳和柳州为代表的川贵两广地区,酸雨区面积为170万平方公里。

到90年代中期,酸雨灾害已发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及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酸雨面积扩大了100多万平方公里。

以长沙、赣州、南昌、怀化为代表的华中酸雨区现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其中心区年降酸雨频率(酸雨次数占总降雨次数的比例)高于90%,几乎到了“逢雨必酸”的程度。

以南京、上海、杭州、福州、青岛和厦门为代表的华东沿海地区也成为我国主要的酸雨区。

华北、东北的局部地区也出现酸性降水。

酸雨在我国已呈燎原之势,覆盖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30%以上。

酸雨是如何形成的?酸雨是工业高度发展而出现的副产物,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

如果形成酸性物质时没有云雨,则酸性物质会以重力沉降等形式逐渐降落在地面上,这叫做干性沉降,以区别于酸雨、酸雪等湿性沉降。

干性沉降物在地面遇水时复合成酸。

酸云和酸雾中的酸性由于没有得到直径大得多的雨滴的稀释,因此它们的酸性要比酸雨强得多。

高山区由于经常有云雾缭绕,因此酸雨区高山上森林受害最重,常首先成片死亡。

硫酸和硝酸是酸雨的主要成分,约占总酸量的90%以上,我国酸雨中硫酸和硝酸的比例约为10∶1。

酸雨的危害及防治酸雨还可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特别是小麦,在酸雨影响下,可减产13%至34%。

中国酸雨状况和自然成因综述及防治对策探究

中国酸雨状况和自然成因综述及防治对策探究

大量施用和农田中 )*’ 挥发损失,后者主要是由中 国的气候和土壤结构等自然条件的特殊性所决定 的。对比国内情况, 由表 !、 # 可见,中国非酸雨 区北方城市中硫酸根和硝酸根的平均浓度之和是对 应的南方酸雨区的 !"2 倍。阳离子浓度中,铵离子 浓度南 北 差 别 不 是 很 大 , 北 方 略 高 于 南 方 ; 土 壤 元素钙的浓度,相差悬殊,北方是南方的 +"’ 倍。 北方地区酸根离子浓度高过南方,但酸性降水 却明显的低于南方;针对这一现象,有关的专家学 者做过大量研究,一致认为南北方自然条件的差异 是其最为关键的因素。下面就从自然条件入手,对 上面的问题展开论述。
% 中国的酸雨现状
%-% 中国酸雨的地域分布
中 国 酸 雨 的 研 究 工 作 始 于 !" 世 纪 &" 年 代 末 期,%1&1 年在北京、上海、南京、重庆和贵阳等城 市开展了局部研究,发现这些地区不同程度上存在 着酸雨污染,以西南地区最为严重。 %1)!3%1)* 年 在国家环保局领导下开展了酸雨调查,为了弄清中
$Hale Waihona Puke &#"+ 天气形式的影响 降水 3* 值的分布与全国地面风场分布特征有
相似之处。从宏观上来看,东北平原、内蒙古北部 至新疆东端为全国风力最强区,其次是华北平原及 沿海地区,风力也较强,这些地区对污染物的输 送、稀释能力强。北至秦岭,包括汉中盆地、四川 盆地,向东至长江三峡的宜昌、云贵高原和广西的 局部地区为全国风力最弱区,尤其是四川盆地,地 形闭塞,冬季北来的冷空气难以侵入,夏季又无台 风影响,风速小,静风频率高,污染系数大,四川 盆地的重庆、成都都是中国酸雨影响严重的地区。 湖南、两广、江西某些地区 3* 值很低,这与中国 各地污染系数值相吻合$6&。

我国酸雨分布规律

我国酸雨分布规律

我国酸雨分布规律
酸雨是一种严重的环境问题,会对大气、水体、土壤等多个方面造成危害。

我国地大物博,酸雨分布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以下是我国酸雨分布规律的简要介绍。

1. 北方地区酸雨严重
北方地区包括东北、华北、西北等地,是我国酸雨最严重的地区。

其中,东北地区酸雨问题最为突出,尤其是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而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等地,也是酸雨比较严重的区域。

2. 华南地区酸雨相对较轻
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江西等地,酸雨问题相对较轻,主要是由于这些地区气候温暖、降雨充沛、植被覆盖率高等因素的影响。

3. 中部地区酸雨状况较为复杂
中部地区包括湖南、湖北、河南、安徽等地,酸雨状况较为复杂。

在湖南、湖北等省份,有些地方的酸雨问题比较严重,但总体来说相对较轻;而在河南、安徽等省份,酸雨问题较为突出。

4. 西南地区局部地区酸雨较重
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地,酸雨问题相对较轻,但是局部地区仍然存在酸雨问题,尤其是在某些工业城市和交通要道附近。

总体来说,我国的酸雨问题仍然比较严重,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
以解决。

根据酸雨分布规律,不同地区要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地解决酸雨问题。

中国酸雨研究综述

中国酸雨研究综述

中国酸雨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酸雨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气态污染物,经过大气化学反应后形成的酸性降水。

作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酸雨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排放国之一,酸雨问题尤为突出。

因此,对中国酸雨的研究不仅关乎国内的环境保护,也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中国酸雨研究的现状、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文章首先回顾了中国酸雨的历史演变和现状,分析了酸雨的主要来源和影响因素。

然后,从酸雨对生态系统、水资源、人类健康等方面的影响出发,探讨了酸雨的环境风险和社会经济影响。

在此基础上,文章重点介绍了中国酸雨研究的最新进展,包括监测技术、成因分析、模型预测等方面的研究动态。

文章提出了中国酸雨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综述,旨在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中国酸雨问题的视角,为相关领域的学者、政策制定者和公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以促进中国酸雨问题的有效治理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二、酸雨的形成机制酸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主要涉及到大气中硫氧化物(SOx)和氮氧化物(NOx)的排放、转化和沉降。

这些氧化物主要由人类活动,特别是燃烧化石燃料(如煤和石油)和汽车尾气排放产生。

硫氧化物主要来源于含硫燃料的燃烧,如煤和石油。

在燃烧过程中,硫被氧化成二氧化硫(SO2),随后在大气中被氧化成硫酸(H2SO4)或硫酸盐气溶胶。

氮氧化物主要来源于高温燃烧过程,如汽车发动机和发电厂,以及农业活动,如氮肥的使用。

在大气中,氮氧化物可以被氧化成硝酸(HNO3)或硝酸盐气溶胶。

当这些酸性物质被排放到大气中后,它们可以通过大气化学反应进一步转化。

例如,硫酸和硝酸可以通过云水或雨滴中的酸碱反应形成硫酸盐和硝酸盐,这些盐类随雨水降落到地面,形成酸雨。

大气中的氨(NH3)等碱性物质也可以与硫酸和硝酸反应,形成铵盐,这些铵盐同样可以随雨水降落到地面。

我国酸雨现状、成因及防止策略

我国酸雨现状、成因及防止策略

Foshan University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我国酸雨现状、原因及治理方法浅析学院:理学院专业:应用化学学号: 2010294203学生姓名:刘文智指导教师:李艳丽教授二〇一三年六月摘要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酸雨给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和破坏, 酸雨的防治已成为我国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文分析了酸雨的成因、危害以及治理方法,重点讲述了酸雨对环境的危害以及防止对策,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有效可行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酸雨;成因;危害;控制措施AbstractAcid Rain In Our Country Present Situation, Causes And Governance ApproachLIU Wen-zhi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industry, acid rain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economy brings the serious influence and destroy,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cid rain has become our country environment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ork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acid rain, harm and governance approach, focuses on the acid rain to harm environment and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and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our country and puts forward some effective control measures.Key words: Acid Rain;cause;harm ;Control measures目录1 引言 (1)2 我国酸雨现状研究 (1)2.1 酸雨的定义 (1)2.2 我国酸雨现状及分布状况 (1)2.3我国酸雨的化学组成及特点 (1)3酸雨的成因分析 (2)3.1酸雨的形成过程 (2)4 酸雨的危害 (3)4.1酸雨对农业的危害 (3)4.2破坏水环境 (3)4.3酸雨对建筑物及文物的危害 (3)4.4使土壤酸化 (4)4.5危及人体健康 (4)5酸雨的防治对策 (4)5.1中国防治酸雨的政策 (4)5.2加强对二氧化硫排放的控制 (4)5.3改善交通环境,控制汽车尾气 (5)5.4加强植树栽花,扩大绿化面积 (5)6 结论 (5)参考文献 (6)我国酸雨现状、原因及治理方法浅析姓名:刘文智学号:2010294203 班级:应用化学2班1 引言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

酸雨的形成和地理分布特点

酸雨的形成和地理分布特点

酸雨的形成和地理分布特点酸雨是一种自然界中普遍存在且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的大气现象。

它不仅对植物和陆地生态系统造成危害,还对水域和建筑物等人为设施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酸雨的形成机制以及其地理分布特点。

酸雨是指降水中含有较高浓度的硫酸和硝酸,通常导致pH值低于正常降水的5.6。

尽管降水的天然酸性可以追溯到火山喷发和植物代谢产物的释放,但人为活动是导致大气中硫和氮化合物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

以下是酸雨形成的两个主要机制:1. 化学反应机制:在大气中,硫酸和硝酸通过化学反应形成酸雨。

主要的反应包括硫化氢氧化为二氧化硫,与大气中的氧气进一步反应生成二氧化硫,然后与水结合形成硫酸。

类似地,氮氧化物与氧气反应形成二氧化氮,进而与大气中的水反应生成硝酸。

2. 湿沉降机制:这种机制主要是指大气中含有硫酸和硝酸的气溶胶颗粒在降水中下沉。

当这些颗粒与降水中的水蒸气结合时,硫酸和硝酸溶解在降水中,导致降雨具有酸性。

酸雨在地理上有着不均匀的分布特点。

以下是酸雨地理分布的一些特点:1. 区域性分布:酸雨主要分布在工业化和高人口密度地区,如东亚、欧洲和北美洲的工业中心。

这些地区的工厂和交通系统排放大量的污染物,从而导致酸雨问题。

2. 气候影响:气候条件在酸雨分布中起到重要作用。

湿润气候条件下,降水更容易形成酸性。

因此,相对湿润的地区更容易受到酸雨的影响。

3. 地形效应:地形也对酸雨分布产生一定影响。

山脉和高地往往位于湿润区域,因此在这些地区酸雨问题可能更严重。

山脉上方的水蒸气会上升并冷却,形成云和雨,其中含有酸性物质。

4. 污染物传输:酸雨不仅仅是产生地区的问题,它还可以通过大气传输到其他地区。

例如,东亚地区的酸雨可以通过风流传输到周边地区,对邻近国家和地区产生负面影响。

总之,酸雨是由于人为活动导致的化学反应和湿沉降机制所产生的。

它的地理分布主要受到区域性、气候、地形和污染物传输等因素的影响。

了解酸雨的形成机制和地理分布特点有助于我们认识到其环境问题,并采取措施减少其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酸雨现状-危害及成因分析

酸雨现状-危害及成因分析

酸雨现状\危害及成因分析[摘要]:防治酸雨危害受到国家环保部门的高度重视,成都市位于我国西南酸雨区,酸雨频率高、酸度强,酸雨污染呈逐年加重趋势。

大气降水有很大的腐蚀性,区内建筑物,露天公共基础设施,工厂露天设备,城市绿化带受到其严重腐蚀,也影响着人类的身体健康。

为防治酸雨, 对酸雨的现状,酸雨成因等进行研究不仅可以知道成都酸雨情况和损失情况,而且可以为酸雨防治提供重要依据。

[abstract] : prevention harm 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 by acid rain highly, chengdu city is located in China’s southwest SuanYuOu, acid rain, high frequency acidity is strong, acid rain pollution is more aggravating trend. Precipitation is very corrosive, within the region, buildings, open public infrastructure, outdoor equipment factory, urban green belts by its serious corrosion, also affect human health. Acid rain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acid rain, and the acid rain cause of formation study not only can know chengdu acid rain and loss situation, and can provide important basis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cid rain.[关键词]:成都市中心城区酸雨现状成因分析[key words] : chengdu city center present situation of acid rain causes analysis 1酸雨形成机理大量的SO2和NO2(或NO)等排放到空气中,使得下雨时这些气体溶入水滴中形成酸,也就是酸雨。

酸雨的形成原因和对环境的影响

酸雨的形成原因和对环境的影响

酸雨的形成原因和对环境的影响酸雨的形成原因和对环境的影响酸雨是指大气降水中含有酸性物质的降水,其形成与气候,地理条件以及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酸雨形成的原因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一、酸雨形成的原因1. 燃烧化石燃料:许多工业活动和能源利用都依赖于燃烧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和天然气。

在燃烧过程中,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

这些气体在大气中与水蒸气和氧气反应形成硫酸和硝酸,使降水变得酸性。

2. 工业排放:工业生产中排放的废气也是酸雨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许多工厂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这些气体在大气中与水蒸气和氧气发生反应,形成酸雨。

3. 交通运输:汽车和船只燃烧的燃料也会释放出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加剧了酸雨的形成。

特别是在交通拥堵的地区,排放物更加密集,对环境的影响更大。

二、酸雨对环境的影响1. 水源污染:酸雨使得水体变得酸性,降低了水质。

当酸雨落入河流、湖泊和水库时,会改变水体的pH值,对水中生物造成伤害。

许多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对酸性环境敏感,酸雨的存在对水生生物的数量和多样性造成了威胁。

2. 土壤退化:酸雨的酸性成分可以腐蚀土壤中的有机质,降低土壤的肥力。

当土壤变得酸性时,植物的生长受到抑制,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酸雨还会释放出土壤中的铝等有毒金属,对土壤生态系统造成损害。

3. 建筑物腐蚀:酸性的降水会腐蚀建筑物和雕塑等文化遗产。

与石材和金属反应后,酸雨会加速建筑物的腐蚀和破坏,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产生负面影响。

三、应对措施1. 环保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各国政府应该加强对工业和交通污染的监管和管理,制定相应的环保法规,并加强执法力度。

同时,要加强对能源产业的管控,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

2. 排放净化技术的应用:工业和交通领域应该采用先进的废气处理设备,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例如,采用烟气脱硫和SCR(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技术,有效减少废气中的污染物含量。

中国南方酸雨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中国南方酸雨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 ttK yL brtr o ol i ot l Rsu e R ue oeeo ni n et S e e aoao P l t nC nr & e r s es ,C lg E vo m na a y f uo o o c l f r l
Si c E gnei ,Tnf U i rt, h n hi 00 2 C i ) c ne& n i r g og nv sy S ag a 0 9 , hn e e n i ei 2 a
摘 要 :本 文 阐述 了酸 雨的危 害、近 几年 中国南方 地 区酸 雨的 污 染 的时 空 分布 状 况 、酸 雨 的成 因等 3方 面的 内容 。研 究表 明 :
我 国南方酸雨区的酸雨污染状 况基本上处在一个稳定的时期。降水 p 5的 区域有从长江中上游向长江 中下游发展 的趋势; H<
An l ss o e Diti u i n a d Ca s s o i i n S u h r i a a y i ft srb t n u e fAcd Ra n i o t e n Ch n h o
XU n h i.GAO ng we Xi . u Ho . n
p o e t s h ga in a d p oi r t n o ol tn s l t o d t n ,t e c n e t t n o t s h rc p r c e n h r p ri ,t e mir t n r l e ai fp l a t ,ci i c n i o s h o c nr i famo p e at l s a d t e e o f o u ma c i ao i i s i p o e is w r i u s d o l rp r e e e d s s e . t c

我国不同地区酸雨的分布特征

我国不同地区酸雨的分布特征

我国不同地区酸雨的分布特征摘要:本文通过列举四川,江苏,安徽,湖北等南方城市,和新疆,辽宁,河南等北方城市,近年来的降水酸度和酸雨频率的具体实例,来阐述我国不同地区酸雨的分布特征关键词:酸雨沉降机制我国不同地区分布特征一.我国酸雨沉降机制及输送态势酸雨,因其危害民众健康、腐蚀文物古迹、破坏生态系统,已成为当今世界上备受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目前,我国受酸雨影响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0%左右,是世界三大酸雨区中唯一面积还在继续扩大的地区。

据统计,每年我国因酸雨和主要致酸气体(二氧化硫)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1100亿元,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同时,悬浮于大气中的酸性颗粒物不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也是造成我国许多城市霾的主要原因之一。

酸雨主要是由人类活动产生的。

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它们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

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期,据估计2020年能源总需求将达到23.2~31.0亿吨标准煤,其中90%是化石燃料。

可以预见主要致酸物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将持续显著增加,如果不采取果断有效的控制措施,我国环境酸化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剧,给我国已处于重负之下的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威胁。

酸雨的形成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涉及到非常复杂的物理、化学及生物过程。

酸雨的产生不仅与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有关,同时受大气中氨、颗粒物和大气氧化能力的影响;酸性物质可在大气中传输而导致酸沉降的跨界影响;酸沉降对生态系统影响的作用机制涉及致酸物质在大气—水—土壤—生物等典型环境介质之间的迁移过程。

因此酸雨问题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我国酸雨的形成和沉降机制与欧美两大酸雨区相比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我国酸雨区纬度低、太阳辐射强、大气氧化性较强、致酸物质生成速度快;二、我国排放源复杂,大气污染物的成分特征异于欧美,尤其是我国大气中气态氨和颗粒物浓度很高,且北方大气中存在大量碱性颗粒物,我国酸雨的形成机理和反应途径有其独特之处;三、青藏高原和南方多山导致我国大气流场较欧美地区复杂;四、我国低纬度酸雨区的土壤及生态系统与欧美有明显不同,对酸沉降敏感度存在较大差异。

《2024年当前国内酸雨研究进展》范文

《2024年当前国内酸雨研究进展》范文

《当前国内酸雨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酸雨是一种因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表现为PH值低于 5.6的降雨,这种类型的降水会破坏生态平衡和自然环境,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存与发展。

中国作为一个工业和农业大国,其酸雨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因此,研究酸雨问题、探究其产生原因和影响,并寻求防治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综述当前国内酸雨研究的进展。

二、国内酸雨研究概况近几十年来,我国对酸雨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酸雨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危害以及防治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索。

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酸雨主要分布在华北、华南等工业密集的地区。

而从分布特征看,不仅南方严重,北方某些地区也开始显现酸雨趋势。

三、酸雨研究进展1. 形成原因与分布规律研究对于酸雨的形成原因,国内学者们从大气污染物排放、气候条件、地理环境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们发现,化石燃料的燃烧是导致大气中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增多的主要原因,而这些污染物正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来源。

同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等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进一步加剧了酸雨的危害。

关于酸雨的分布规律,研究指出我国主要以华北和华南地区为主,同时近年来西北地区也有酸雨发生的现象。

2. 酸雨的危害研究国内学者对酸雨的危害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研究表明,酸雨对土壤、水体、植被等生态系统有着显著的破坏作用。

首先,酸雨会导致土壤的酸化,降低土壤肥力;其次,会改变水体的PH值,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最后,还会影响植被的生长和分布。

此外,酸雨还会对建筑物和各种金属结构造成腐蚀。

3. 防治策略研究面对日益严重的酸雨问题,国内学者也在积极寻求防治策略。

他们提出,要从源头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加强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的治理;同时要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此外,还要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持等手段,推动绿色生产和消费方式的转变。

在已经遭受酸雨危害的地区,应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以减缓酸雨的危害。

酸雨的成因与环境影响

酸雨的成因与环境影响

酸雨的成因与环境影响酸雨是指大气中含有酸性物质,如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与雨水结合形成的酸性降水。

它是一种严重的环境问题,对生态系统、水域、植被和人类健康都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酸雨的成因,并分析其对环境的影响。

一、酸雨的成因1. 污染源:工业和交通是酸雨污染的主要来源。

燃煤、燃油以及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这些气体经过大气传输后,与水蒸气结合,形成酸雨。

2. 长距离传输:酸性气体可以通过大气层相互传播,风力越强,酸雨传输的距离就越远。

这意味着酸雨不仅是源于污染源周围地区,也可以遥及远离污染源的地方。

3. 化学反应:大气中的酸性物质与水分和其他化学物质发生反应,形成硫酸和硝酸等酸性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与降水结合,从而形成酸雨。

二、酸雨的环境影响1. 水域污染:酸雨降落在地表后,会流入河流、湖泊和地下水中。

酸性物质会改变水体的酸碱平衡,对水生生物造成伤害,破坏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死亡。

2. 土壤退化:酸雨中的酸性物质会降低土壤的pH值,使土壤呈酸性。

这将导致一些养分的流失和土壤质量的下降,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3. 植被受损:酸雨损害了植物的叶片和树叶,减少了光合作用的效率,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能力。

酸性沉积物还会阻碍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的吸收和利用,对植物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4. 建筑和文化遗产破坏:酸雨中的酸性物质对建筑物、雕塑和文化遗产造成腐蚀和损害。

长期暴露于酸性环境中,建筑物的外观受损,严重时还会影响其结构稳定性。

5. 健康问题:酸雨中的酸性物质可以威胁人类健康。

空气中的有害颗粒物和酸性气体进入呼吸系统,引发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对儿童和老年人造成更大的影响。

三、减少酸雨的方法1. 政策措施:政府应制定更严格的环保法律,并加强对工业、交通等污染源的监管。

限制排放,推动工业生产的绿色技术创新,减少酸性气体的产生。

2. 清洁能源: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和水电。

中国酸雨空间分布及成因

中国酸雨空间分布及成因

中国酸雨空间分布及成因酸雨是我国现阶段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

我国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40%,成为继欧洲和北美之后的第3大酸雨区。

由于酸雨的严重危害,我国的经济建设遭受了很大损失,人民生活也受到了较大影响。

研究表明,仅在我国酸雨污染比较严重的江苏、浙江、安徽等11个省、自治区,酸沉降引起的森林木材储蓄量减少和农作物减产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分别高达44亿和51亿人民币,11个省的年生态效益经济损失约为459亿元。

一、酸雨的空间分布我国酸雨已成为普遍性的污染问题。

在1982年的酸雨普查中发现除吉林、甘肃和宁夏外,其他20多个省、市、自治区均出现酸雨,酸雨已覆盖国土面积的40%。

1999年106个城市的pH值监测结果表明,降水年均pH值范围在4.3~7.47。

pH值<5.6的城市有43个,占统计城市的40.6%,怀化、景德镇、遵义、宜宾、赣州等南方城市的酸雨频率达80%。

我国酸雨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降水pH<5.6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华中、华南、西南及华东地区存在酸雨污染严重的中心区域;北方地区只有局部地区如青岛、图们等地出现酸雨。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重庆、贵阳为代表的西南地区是中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长沙、株洲、赣州、南昌等城市为中心的华中酸雨区污染水平超过西南酸雨区,成为全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西南酸雨区虽然有所缓和,但仍维持较严重的水平;华南酸雨区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及广西东部地区,总体格局变化不大;华东酸雨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南至厦门的沿海地区,小尺度上的污染格局有所波动,但总体来说,较华中、西南酸雨区弱;而北方地区年均pH值<5.6的城市主要分布在青岛、图们中心的区域。

我国的酸雨污染以城市局地污染为主,并以城市为核心呈现多中心分布。

在西南的重庆污染区,华南的长沙污染区和洪江污染区,都是由于城市和厂矿企业污染物的低空排放,使其附近的SO2浓度比其他地区高,降水酸度也较高。

酸雨的形成

酸雨的形成

酸雨的形成、危害及防治酸雨正式的名称是为酸性沉降,它可分为“湿沉降”与“干沉降”两大类,前者指的是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型态而落到地面,后者则是指在不降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带的酸性物质而言。

一、酸雨的分布我国酸雨主要是硫酸型,从图片中可以看出我国三大酸雨区分别为:1.西南酸雨区:是仅次于华中酸雨区的降水污染严重区域。

2.华中酸雨区:目前它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范围最大,中心强度最高的酸雨污染区。

3.华东沿海酸雨区:它的污染强度低于华中、西南酸雨区。

二、酸雨的形成酸雨是工业高度发展而出现的副产物,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

三、酸雨的危害1.破坏森林、草原及农作物酸雨对森林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的恶化作用造成的。

在酸雨的作用下,土壤中的营养元素钾、钠、钙、镁会流失出来,并随着雨水被淋溶掉。

所以长期的酸雨会使土壤中大量的营养元素被淋失,造成土壤中营养元素的严重不足,从而使土壤变得贫瘠。

此外,酸雨能使土壤中的铝从稳定态中释放出来,使活性铝的增加而有机络合态铝减少。

土壤中活性铝的增加能严重地抑制林木的生长。

酸雨能抵制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掉钙、镁、钾等养分,使土壤日益酸化、贫瘠化,影响植物的生长。

当土壤中的铝被酸雨“解放”出来,成为可溶态的铝时,就会危害植物的根毛,影响养分的吸收。

酸化的土壤还会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使土壤生物群落发生混乱和变化,从而危害农作物和其他作物的生长。

酸雨会影响农作物稻子的叶子,同时土壤中的金属元素因被酸雨溶解,造成矿物质大量流失,植物无法获得充足的养分,将枯萎、死亡。

2.土壤酸碱性增强,湖泊酸化,生态环境受损酸湖形成,鱼虾难存。

对于以捕鱼为生的渔民来说是个威胁,使得他们不得不另谋其他职业。

酸雨的防治

酸雨的防治

酸雨的防治酸雨的防治总结(一):酸雨的成因及防治当前,酸雨的危害日益严重。

现已确认,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氧化氮是构成酸雨的主要物质。

美国测定的酸雨成分中,硫酸占60%,硝酸占32%,盐酸占6%,其余是碳酸和少量有机酸。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氧化氮主要来源于煤和石油天然气的燃烧,它们在空气中缓慢氧化,分别构成硫酸和硝酸。

在我国主要是硫酸型酸雨,从酸雨取样分析来看,硝酸的含量只有硫酸的110,这是因为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二氧化硫排放量的90%来源于燃煤。

据统计,全球每年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硫约为1亿吨,二氧化氮约5000万吨,无疑,酸雨主要是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造成的。

因此,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实现这一目标有两个途径:一是调整以矿物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增加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比例,发展太阳能、核能、水能、风能、地热能等不产生酸雨污染的能源。

二是加强技术研究,减少废气排放,用心开发利用煤炭的新技术,推广煤炭的净化技术、转化技术,改善燃煤技术,改善污染物控制技术,采取烟气脱硫、脱氮技术等重大措施。

1980年至1986年间,法国发电量增加了4%,二氧化硫排放量却减少了一半,大气质量明显改善,主要原因是其核电比重由24%上升到了70%。

由于二氧化硫是我国酸雨的祸根,国家环保总局已在全国范围对二氧化硫超标区和酸雨污染区进行了严格控制(两控区)。

控制高硫煤的开采、运输、销售和使用,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发展脱硫技术,推广清洁能源技术。

同时,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应制定严格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调整工业布局,改造污染严重的企业,加强大气污染的监测和科学研究,及时掌握大气中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和迁移状况,了解酸雨的时空变化和发展趋势,以便及时采取对策。

在酸雨的防治过程中,生物防治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在污染重的地区可栽种一些对二氧化硫有吸收潜力的植物,如垂山楂、洋槐、云杉、桃树、侧柏等。

酸雨的防治总结(二):国际上对酸雨采取的防治措施大气污染除对天气产生不良影响外,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也逐渐引起人们关注。

酸雨现状、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酸雨现状、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尾 气 污 染 加 重 密 切 相 关 。全 市 酸 性 降 水
黄山市酸雨 的成 因分析
大 气 中颗 粒物 少 ,碱性 物 质 就更 少 。
的年 变化规律 与大气污染变化规律有较
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 l 显 然 ,对 于 同样 的降水 ,黄 山市 的大 好 的一致 性 ,即降水PH以 冬季最低 ,
境经济 / 2 0 1 4 年5 月 /总第 1 2 5 期
值 、酸 雨频率秩 相关 系数分 别为一 0 . 2 4 件。黄山市全年二氧化硫排放量约为七千 碱 性 物 质 的 土 壤 微 粒 进 入 大 气 后 对 酸
和0 . 5 , l ≤
O2 排 放 强 度仅 为 0 . 7 t / k n a i ,且 逐 性 物 质的 中和 作 用不 明 显 。另外 ,碱 表明:2 0 0 6 — 2 0 1 2 吨 ,S
NO 对 降水酸 度的贡献增强 ,这 与汽 车 为长江中下游南岸省市 自西 向东s 0 } 放
地 形 和气 象 条件 的 影 响 。黄 山 市
尾气污 染加重 密切相关 ,黄 山市 7 年 问 强度在4 0 ~8 0 t / k m ・ a S  ̄ 间,其最大排放 境 内 呈 现 南 北 两 侧 高 、 中部 低 的 地 汽车保有量增速较大 ,导 致NO 排放 量 强度超过黄 山市百倍以上。 增加 ,降水中NO 3 - 浓度值逐渐上升 。
水P H以 冬季 最低 , 夏 季较 高 , 见图2 。 2 . 酸 雨城 郊 分 布特 征
上空 的 二氧 化硫 转 化生 成硫 酸 或硫 酸
对 于 同 样 的 降 水 ,北 方 大 气 颗 粒 物 对 盐 ,形 成 酸 性 降 水 。 降 水 的 缓 冲 能 力 要 比 南 方 大 得 多 , 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酸雨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摘要: 本文阐述了酸雨的危害近几年中国南方地区酸雨的污染的时空分布状况酸雨的成因我国南方酸雨区的酸雨污染状况基本上处在一个稳定的时期降水的区有从长江中上游向长江中下游发展的趋势;在时间分布上,秋季冬季降水低,酸雨发生的频率高; 春季夏季降水高,酸雨发生的频率低在酸雨的成上着重讨论了大气性质污染物的迁移和扩散气候条件大气中颗粒物浓度及土壤性质对酸雨形成的影响关键词: 酸雨; 分布; 成因酸雨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三大环境问题之一.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农业中大量化石燃料的消耗以及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排放大量的SO 2及氮氧化物,使得大气环境日益恶化,其中酸雨的问题尤其严重。

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我国南方地区出现酸雨,经过80年代的急剧发展,从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的酸雨污染区趋向稳定,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我国西南部的重庆、贵阳等地发展到包括现在的包括12个省市的广大区域, 我国已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在我国的一些地区酸雨的问题比界第三大酸雨区,在我国的一些地区酸雨的问题比报道的80年代中欧地区的“黑三角”地带还要严重。

酸雨给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经济的发展都来来了严重的影响和破坏。

酸雨使土壤酸化,矿质元素如钾、钠、钙、镁等流失,使得土壤的肥力降低;酸雨还会杀死水中的浮游生物,减少鱼类食物来源和影响鱼的繁殖和发育,破坏水生生态系统;酸雨污染河流、湖泊和地下水,降低水体的pH,使流域土壤和底泥中的金属溶解进入水中,危害人体健康;酸雨对金属、石料、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均有很强的腐蚀作用,对古建筑和石雕艺术作品、电线、铁轨、桥梁、房屋等均会造成严重损害。

本文在分析我国酸雨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的基础上,并对各个区域的酸雨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影响酸雨形成的各个因素,为预防和控制酸雨的形成提供科学的参考。

我国南方酸雨的空间分布特征1我国酸雨已成为普遍性的污染问题。

目前我国的酸雨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包括四川云南的东部,浙江、福建、江西、湖南、重庆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

在2009年监测的488个城市(县)中,出现酸雨的城市258个,占52. 9%;酸雨发生的频率在25%以上的城市164个,占33. 6%;酸雨发生频率在75%以上的城市53个,占10. 9%。

比较2004年(图1,左)和2009年(图1,右)中国降水年平均pH值分布可以看出:我国降水年平均pH值为5. 6的等值线范围有缩小的趋势,降水年平均pH 值小于5. 0的等值线范围有向东移的趋势,传统的西南重酸雨区贵州、重庆等地降水年平均pH值小于5. 0的范围有所缩小,这与何泽能等报道的重庆的降水年平均pH值呈递增趋势这一结果基本一致,但这一区域降水年平均pH值小于5. 6的区域较2004年变化不大,基本还保持在原来的范围。

从2009年降水年平均pH分布来看,中国酸雨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以南的省份,北方受酸雨污染较轻。

程爱珍等研究了2003 ~2008年近6年间广西酸雨的时空分布情况,研究表明:广西城市酸雨污染比较严重,在10个酸雨观测站中,降水年均pH值均小于5. 0。

其中梧州的降水年均pH在4. 0以下,河池和柳州的降水年均pH值在4. 5以下,全区降水最小pH值出现在百色,为2. 32。

pH < 5. 6的酸雨出现的频率最低的为南宁,为36. 3%,最高的是梧州,达88. 4%,pH < 4. 5的重酸雨出现的频率最低的为南宁,为17. 9%,最高的为梧州达65. 2%。

赵宏娅等研究了2007 ~2008年间贵州省城市酸雨的分布情况,研究发现:全省污染较严重的地区主要是贵阳、安顺、黔东南、黔南、黔西南,其中靠近广西的黔南地区的都匀和黔东南地区的凯里降水年均pH值在4. 5以下,且pH < 4. 5的重酸雨出现的频率在50%以上。

马丽雅等研究了2001 ~2006年四川酸雨的情况,2001 ~2005年间四川省21个城市降水pH 5年平均值范围为4. 05 ~ 6. 88,降水pH 5年平均值小于5. 6的有15个,小于4. 5的有2个,为宜宾和乐山,其中宜宾市的酸雨状况比较严重,降水pH 5年平均值为4左右,酸雨频率高达92. 9%。

研究了近10年来湖南的酸雨状况,结果朱选祥发现1997 ~2000年湖南酸雨污染呈逐年减轻的趋势,但从2002 ~2004年又呈加重的趋势,其中常德市的酸雨频率达到100%,pH值低至3. 87。

湖南省环境保护厅的统计数据表明,2008 ~2009年间湖南酸雨的污染情况比较严重,其中以长沙、常德、株洲、洪江区较为严重,长沙市、株洲市、洪江区两年的降水平均pH值均在4. 5以下,洪江区2008年的年平均降水pH值低至3. 7。

2009年湖北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在湖北全省的27个城市中,有19个城市检出酸雨,各市年降水pH均值在4. 14(秭归)~7. 35(荆门)之间,秭归的酸雨问题尤其突出,2007 ~2009 3年间酸雨频率均在88%以上,3年年降水pH平均值为4. 1,降水最低pH值达3. 28。

王琳研究了最近几年江西省的降水情况,研究表明:从2002年到2005年江西省城市平均发生频率一直处于上升状态,由2002年的57. 3%上升到2005年的76. 9%,其中有7个市的年平均酸雨频率大于80%。

宋晓东等研究了浙江酸雨的空间分布状况,1985 ~2005年间浙江年平均降水pH不断下降,目前已形成了以杭州、金华、宁波三大城市为核心的三角形重酸雨区域。

赵卫红通过对福建全省49个降水监测点的研究表明,2004年全省69. 6%的城市降水年平均pH值小于5. 6,福建酸雨区主要分布在闽东南沿海,但近年来有向闽北山区扩散的趋势。

2009年上海市环境状况公报显示:上海市酸雨的频率由2004年的40%上升到2008年的80%,降水年平均pH值也不断下降,2008年的年降水平均pH值小于4. 5,酸雨污染有加重的趋势。

2008年江苏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江苏的酸雨区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苏北地区则基本没有酸雨污染的问题。

13个省辖市降水年均pH值范围在4. 61 ~7. 31之间,平均酸雨发生率为35. 7%。

无锡市酸雨发生率最高,达72. 2%,苏州和常州市次之,徐州、淮安、盐城和宿迁4市则未监测到酸雨。

2008年安徽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安徽省酸雨污染状况整体属于轻度污染,出现酸雨的城市主要集中在皖南的一些城市,其中池州、铜陵、蚌埠、黄山等地的酸雨污染较为严重。

我国南方酸雨的时间分布特征2我国南方地区酸雨多发生在研究表明温度较低的冬季和春季,温度较高的夏季和秋季酸雨发生的概率小。

从1 ~12月,酸雨频率大致变化趋势为先降低后升高, 5 ~9月份酸雨频率相对较低, 1 ~4月、10 ~12月酸雨频率相对较高;1 ~3月及10 ~12月降水的pH较低,而 4 ~9月降水pH值稍高。

图2和图3是南方4个酸雨较严重的城市的降水pH和酸雨频率月际变化柱状图。

排放量、大气中SO 2浓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大气中SO 2的积聚是造成局地酸雨的主要原因。

此外,由于煤的大量燃烧和机动车数量的大量增加,NO X的排放量也大量的增加,NO X成为大气中另一种重要的致酸物质。

大气中SO 2和NO X的浓度是影响酸雨形成的重要因素。

图4是南昌市2008年5月~2010年4月间大气中SO 2和NO 2浓度和月均值与降水月均pH值变化曲线:从图4中21个月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降水pH与大气中酸性气体的浓度成反比,大气中酸性气体的浓度升高时,降水的pH降低,大气中酸性气体的浓度降低时,降水的pH升高。

虽然是酸雨的形成与酸性物质SO 2和NO X有直接的关系,但不仅取决于这一因素,还与以下因素有重要的关系。

酸性物质的迁移与扩散3. 2酸性物质由污染源排放出来后会随空气的运动而传输和分散。

因此,酸性物质既可能来自本地的污染,也可能是由于污染物的长距离运输所来的区域外围的污染物。

SO 2和NO X排放量跟酸雨的污染情况不成绝对的正相关,我国的酸性降水不仅出现在城市和污染地区,也出现在乡村和清洁地区;西欧和中欧电厂所排放的SO 2和NO X 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形成了严重的酸雨;美国中西部工业带的电厂所排放的SO 2和NO X在美国东北部和加这些主要是污染物的中拿大东南部形成酸雨长距离传输造成的。

气候条件影响3. 3气候条件对酸雨的形成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一是影响SO 2和NO X氧化的速率;二是面响污染物的迁移扩散。

温度对SO 2和NO X的氧化的影响各不相同,,却不利于NO X高温有利于与SO2转化SO4,而我国大气中SO 2的浓度远大于的氧化NO X的浓度,因此高温是有利于酸雨的形成。

太阳光强和水汽浓度与SO 2和NO X的转化也有直接的关系,光照较强时,大气中的自由基增多,促进了SO 2和NO X的氧化。

有研究表,SO 2平均转化率与相对湿度、光强及明SO 2浓度有下列关系式:R = 0. 175RH + 2. 03InI 0 + 0. 0704[2]-2. 35SO 式中:R为SO 2平均转化率(ppb / h);RH为2相对湿度;I 0为光强(kW / m );[2]为ppb。

SO 太阳光强是随纬度升高而降低的,因此太阳光从南到北依次递减,而大气湿度也是由南向北递减的,这又从温度、光照和湿度方面解释了南北方酸雨的差异的原因。

气象条件对污染物的扩散、输送和沉降的作用也直接影响到酸雨的形成。

气象条件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时,酸雨就较弱;反之酸雨则强。

我国南方的重庆、贵州等地山地较多,易形成山谷风和逆温,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因此两地的酸雨污染一直较为严重。

我国南方的大部分地区常年风力较弱,对于污染物的输送能力较差;北方的东北平原、内蒙古、华北平原及沿海地区,常年风力较大,对这些污染物的输送、稀释能力较强。

南北气象条件的差异从气象方面解释了南北酸雨分布的差异。

3. 4大气中的颗粒物不同地区,酸雨发生的频率及强度各不相同,这不仅与当地的酸性物质的排放有关,还与当地大气中颗粒物的性质和浓度有关。

大气中颗粒物主要来自风沙扬尘,其次是工业排放的粉尘等。

颗粒物对酸雨的形成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颗粒物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催化SO 2和NO X氧化成硫酸和硝酸;另一方面,碱性颗粒物起中和作用,酸性颗粒物会成为酸雨的来源。

我国南方地区,湿润多雨、植被良好,大气中颗粒物浓度较低;北方干燥多雨,植被覆盖情况较差,大气中颗粒物浓度大。

由于大气中的颗粒物主要来自风沙扬尘,北方土壤碱性强于南方,北方大气颗粒中的碱性物质和酸性物质之比也高于南方。

因此,对于同样的降水,北方大气颗粒物对降水酸性的缓冲能力要比南方大得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