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射频消融术后评估及并发症
【医学课件】射频消融术并发症及其防治
失丧识意、糊模识意、躁烦、难困吸呼�状症 �
现表床临 �
塞压脏心性急
理处及断诊
时上以gHmm09-08>压缩收脉动�须必非 � 准标金 �
� � �
声超 征 特 线X 征体 状症塞压脏心
�
断诊
�
塞压脏心性急
理处及断诊
�
� � �
除拔可后时小42-21管流引 流引管导尾猪 丝导 长入送 实证 剂影造 针进°54下°03左向角膈肋左 位卧半或位卧平
例1窄狭性逆可脉静肺上左致导离隔脉静肺�融消FA
。渗外平水凸隆管气在剂影造示头箭�影造管食
� 336-726 :21;1002 gruS csavoidraC carohT �
术手诊急�理处
高率亡死�险凶较多情病 克休、塞压包心、血呕、痛胸
瘘管食房心→ 伤损管食→线划壁后房心左 �
� �
�
现表床临
言前
� � � � � � �
亡死 应反敏过重严 症发并管血 射反走迷 塞栓肺 滞阻导传室房性全完 塞压脏心性急
症发并要主融消管导
.2003-6992:)91(011;9 voN 4002 .noitalucriC .2 .8201 0201 :32 ;0002 loisyhportcelE nilC gnicaP .1
E
C
D
091-681 :41 .3002,loisyhportcelE csavoidraC J
例1血缺脉动状冠致导房左融消统系测标式触接非
.0731-2631 :72 ;4002 ECAP .la te niJ.2 .8551-1451 :42 ;1002 ECAP .la te hahS.1
射频消融术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经验总结
射频消融术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经历总结射频消融(RFCA)是90年代迅速开展起来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新技术,因其具有损伤小、平安、有效、可重复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临床。
它利用射频能量作用于引起心律失常之折返还,使环路因受热而发生了不可逆的损伤,从而消除参与心动过速的折返环,到达根治心动过速的目的。
但它属创伤性治疗方法,如处理不当,可引起血气胸、心包填塞、房室传导阻滞或相关局部血栓栓塞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年1月~年1月收治施行RFCA患者20例,现将手术中、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和护理经历介绍如下。
资料与方法收治陈发性室上速患者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8~60岁,手术时间1~4小时。
方法:此项技术均由医生操作,护士配合,并进展术中监护。
置电极至相应部位进展消融。
消融成功后拔出电极导管,穿刺点压迫止血后加压包扎。
常规做好各种抢救和开胸手术的准备工作,备好整套的心肺复苏设施如除颤器,临时心脏起博器等,迅速、准确地配合抢救各种危症。
结果本组20例手术成功率100%,无1例死亡,但有5例出现并发症。
1例血栓栓塞,其余4例均属穿刺部位出血、血肿,经仔细观察,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护理,均痊愈出现。
术后随访0.5~18个月,均无其他并发症。
见表1。
讨论原因分析:①穿刺股动脉部位出血、血肿:本组2例发生穿刺部位出血,其中1例由于术毕整理衣裤,术侧肢体弯曲,抬高发生出血。
另1例,患者术后平卧1天,因不习惯床上使用便器,在未告知医护人员的情况下,擅自从床上坐起,造成穿刺处出血。
2例血肿,均由于压迫位置、方法不当或患者撤除沙袋或活动较早造成。
②血栓栓塞:血栓栓塞与穿刺动脉血管时使用肝素剂量缺乏,及导管的移动刺激导致血管内膜破损,引起动脉血栓或栓塞。
或穿刺口包扎过紧也可导致动脉血栓形成。
本组1例小动脉栓塞患者,29岁,男性,术后1天,突然感到穿刺侧下肢,小腿内侧及足底部疼痛,触摸时疼痛加剧,不能忍受,检查足背动脉有搏动,肢体温度和颜色均与健那么相同,给予肌注杜冷丁50mg,局部热敷等处理,疼痛缓解不明显,经静滴5% GS 250ml加蝮蛇抗拴酶0.75U,1次/日,1周后疼痛逐渐缓解并痊愈出院。
射频消融手术在肿瘤治疗中的使用技巧与效果评估
射频消融手术在肿瘤治疗中的使用技巧与效果评估射频消融手术是一种常用于治疗肿瘤的微创手术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射频消融手术的使用技巧以及评估其治疗效果的相关指标。
首先,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射频消融手术的基本原理。
射频消融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能,通过导入体内的电极将热量传递到肿瘤组织中,从而达到破坏肿瘤细胞的目的。
这种手术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对身体其他器官的损伤较少等优点,适用于一些特殊场合,如手术边界不清晰的肿瘤。
在射频消融手术的使用技巧方面,有一些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需要特别关注。
首先,选择适当的电极和导管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类型的肿瘤可能需要不同形状和长度的电极和导管。
此外,电极的放置位置也需要精确确定,以确保完全破坏肿瘤组织。
在电极放置的过程中,引导技术的准确性是至关重要的,通常通过CT或超声波引导来帮助确定电极的准确位置。
其次,手术过程中的能量参数的选择也是关键。
这些参数包括射频电流的频率、功率和持续时间等。
正确选择这些参数可以确保足够的热能传递到肿瘤组织,从而有效地破坏肿瘤细胞。
因此,医生需要根据肿瘤的性质和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合理地调整这些参数。
另外,冷却系统在手术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进行射频消融手术时,为了避免过度加热和损伤周围组织,通常需要使用冷却系统来冷却电极和导管。
这可以通过灌注冷却剂或通过超声波冷却来实现。
冷却系统的使用能够有效地控制热量传递和蔓延范围,减少手术风险。
关于射频消融手术的治疗效果评估,有一些指标可以用来衡量。
最常见的指标是完全消融率和局部复发率。
完全消融率是指治疗后肿瘤完全消失的比例,而局部复发率是指治疗后一段时间内肿瘤再次出现的比例。
这些指标反映了射频消融手术对肿瘤的破坏程度和预后情况。
此外,还可以通过影像学检查来评估手术后的治疗效果,如CT扫描或MRI。
此外,术后的并发症和生活质量评估也是评估射频消融手术效果的重要内容。
尽管射频消融术是微创手术技术,但术后仍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如出血、感染和损伤周围器官等。
肝癌射频消融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体会
肝癌射频消融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体会肝癌是指肝脏发生的恶性肿瘤,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化疗和介入治疗等。
射频消融术是一种介入治疗方法,通过将射频电极插入肿瘤组织内,利用高温热量破坏癌细胞,达到治疗的目的。
射频消融术后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给患者的康复和护理带来一定的困难。
在此,我将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谈谈我对肝癌射频消融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体会。
一、并发症观察1.出血: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出血的情况。
出血的表现包括术后伤口渗血、贫血、血压下降等。
我们要及时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血红蛋白水平等指标,发现出血情况要及时处理,如加压止血、输血等。
2.感染:术后的患者由于手术创面较大,容易受到细菌感染。
我们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术后伤口情况,发现感染要及时给予抗生素治疗,保持伤口的清洁和干燥。
患者在术后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伤口受到外界污染。
3.胆瘘:射频消融术可能会引起胆道损伤,导致胆瘘的发生。
胆瘘的表现包括腹痛、黄疸、发热等。
我们要密切观察患者的黄疸指标、肝功能、症状变化等,发现胆瘘要及时处理,如引流、手术修补等。
4.肝功能损害:射频消融术会对肝脏产生一定的损伤,导致肝功能异常。
我们要定期观察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如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蛋白、白蛋白等,发现肝功能异常要及时给予药物支持治疗。
二、护理体会1.密切观察:射频消融术后的患者需要密切观察术后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护理人员要定期测量患者的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观察术后伤口情况,密切关注患者的症状变化。
2.预防感染:预防感染是射频消融术后护理的重要内容。
护理人员要做好手卫生,保持环境的清洁和通风,帮助患者保持个人卫生,避免伤口感染的发生。
3.药物治疗:针对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时给予药物治疗,如止血药物、抗生素、肝保护药物等。
同时要引导患者合理用药,遵医嘱服药。
4.情绪关怀: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常常伴有焦虑、恐惧等情绪,护理人员要给予患者良好的心理护理,倾听患者的心声,鼓励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面对治疗。
胸外科胸部肿瘤射频消融术治疗健康教育
胸外科胸部肿瘤射频消融术治疗健康教育(一)射频消融术的基础知识什么是射频消融术?射频消融(RFA)治疗指在CT引导下将消融电极针准确刺入肿瘤部位,射频消融仪在电子计算机控制下将射频脉冲能量通过电极针传导到肿瘤组织中,使肿瘤局部组织产生高温,从而达到使肿瘤及其邻近可能被扩散的组织凝固坏死的目的,坏死组织在原位被机化或吸收。
目前射频消融术在临床上使用广泛吗?射频消融术作为一种局部微创治疗手段,已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日益受到重视。
2000年国际上报道了首例射频消融术治疗肺癌成功的病例。
我国也在同一时间开展了这一治疗技术,目前是世界上使用射频消融术治疗肺癌例数最多的国家。
它可以作为拒绝手术或一般情况差、有明显心血管疾病、肺功能差而不能耐受手术的淋巴结阴性患者的治疗选择。
射频消融术治疗的原理是什么?射频消融术是利用频率为460 kHz的电磁波直接杀灭肿瘤细胞的一种治疗方法。
治疗时射频电极针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插入肿瘤组织,由微电极针发出的射频电磁波引起肿瘤组织中的极性分子产生高速振荡,相邻分子互相摩擦和撞击产生热量,使治疗区域的局部温度达到90~110.℃,肿瘤组织短时间内发生热凝固坏死。
肺癌患者都可以行射频消融术治疗吗?肺癌是我国人群常见的恶性肿瘤,是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
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
大部分患者诊断时已是中晚期,丧失了手术切除的机会。
射频消融术(RFA)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手段,其有效性、易操作性及安全性已得到证实,目前已被广泛用于实体肿瘤的治疗。
随着RFA在肺癌中实践经验的加深,该技术正迅速成为治疗肺癌的又一种可靠手段。
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肺癌,尤其是直径在5cm以下的病灶,RFA可达到类似根治的效果。
近年来,RFA技术和设备的进步,使得中晚期肺癌亦能在RFA 中获益。
射频消融术在肺部肿瘤治疗过程中主要有什么优势?与手术相比,射频消融术的优势包括精确控制、完全毁损、反复使用,并且安全简便、疗效确切,无论是肺部原发灶还是转移灶,射频消融术均能有效控制肿瘤进展,因此其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射频消融评价标准
射频消融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手术技术,用于治疗心脏、肝脏、肺部等器官的疾病。
评价射频消融的效果通常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指标和标准,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射频消融评价标准:
1. 治疗效果:
-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治疗目标,比如心律失常患者的心律恢复情况,肿瘤患者的肿瘤缩小或消失情况等。
-治疗后的症状缓解程度,比如心律失常患者的心悸、头晕、胸闷等症状是否减轻或消失。
2. 手术安全性:
-手术中是否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比如出血、心脏穿孔、肺叶烧伤等。
-是否需要进行紧急转介或再次手术,以解决手术期间或术后的并发症。
3. 消融效果:
-消融区域的大小和形状,是否覆盖了目标组织的全部或大部分区域。
-消融过程中是否产生了足够的温度和能量,以确保目标组织的彻底消融。
4. 术后影像学评估:
-通过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MRI等,评估消融区域的形态、大小和位置,以确定消融效果和疗效。
-观察术后影像学检查是否显示出目标组织的减小、消失或瘢痕形成等情况。
5. 随访结果:
-患者术后的生存率、复发率、生活质量等情况,需要长期随访观察,以评估手术的长期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6. 临床指标:
-监测患者的生理指标和临床症状变化,如心率、血压、疼痛程度等,以评估手术的临床效果和患者的舒适度。
综合考虑以上各方面的指标和标准,可以全面评价射频消融手术的效果和安全性,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和随访计划提供参考。
肝癌射频消融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体会
肝癌射频消融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体会肝癌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常见的肝癌治疗方法,其优势在于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显著等。
但是,该方法的并发症不可忽视,如出血、感染、肝裂孔等。
本文结合作者的临床经验,对肝癌射频消融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体会进行探讨。
一、射频消融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1. 出血: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出血,轻者仅有微量出血,重者则会引起腹腔内大量出血,危及生命。
出血的原因可能是消融引起小动脉、静脉破裂或电极穿刺时刺破血管。
2. 肝裂孔: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肝裂孔,主要是由于电极操作错误造成肝脏损伤。
肝裂孔的严重程度影响着患者的预后,较小的裂孔可以通过手术缝合、引流和抗感染治疗等方法进行处理,但较大的裂孔需要行肝切除术。
3. 感染:手术创口污染、操作不规范、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等因素均可能导致术后感染的发生,常见的感染包括皮下感染、胆道感染和胸膜炎等。
4. 膈肌痉挛:由于手术时膈肌运动失衡或刺激,可引起膈肌痉挛,表现为呼吸急促、气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
较轻的痉挛可以通过镇静剂、肌松剂和呼吸道支持等治疗方法缓解,但严重的痉挛可能需要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治疗。
1. 术后观察: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手术创口情况、疼痛程度、恶心呕吐、尿量及颜色等情况。
如发现异常情况,就要及时处理。
2. 有效止痛:手术后患者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为避免疼痛加重对患者的恢复造成影响,要在手术前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采用有效的止痛措施。
3. 饮食营养和水电解质平衡:术后患者肠胃功能减弱,饮食应以易消化、低脂、低糖、高蛋白为主,同时注意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以维持患者的生理平衡。
4. 防治感染:抗感染是肝癌射频消融术后护理的重要内容,要注重手术创口的消毒、创口护理、预防肠道感染和呼吸道感染等。
5. 心理护理:术前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术后要与患者密切配合,及时安抚患者的恐惧和焦虑。
三、结语肝癌射频消融术是一种有效的肝癌治疗方法,在其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操作技巧、观察并发症和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同时术后的护理工作也要做到周密细致,以保证患者能够顺利康复。
肝癌射频消融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体会
肝癌射频消融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体会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治疗肝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手术切除。
但是,手术切除后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副作用和后遗症,且有些患者已经不能接受手术治疗。
因此,对于不能接受手术治疗的肝癌患者,射频消融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治疗选择。
但是,射频消融术后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
本文将主要探讨肝癌射频消融术后的并发症及护理体会。
1、出血射频消融术后容易出现出血,可能是因为消融引起的肝组织坏死导致引起的。
一般来说,术后出血的风险在消融后的6个月内较高。
当发生大量出血时,患者会出现低血压、心悸等症状。
2、感染射频消融术后容易引起感染。
在消融引起的坏死组织部位,常常有细菌的存在,容易引起感染,严重时可能导致败血症。
3、胆瘘在进行肝癌射频消融术时,会破坏肝内胆管。
如破坏较为严重,可引起肝内胆管周围的炎症反应进一步加剧,形成胆瘘。
4、胆道梗阻射频消融术后,肝脏周围炎症反应会进一步加剧,若炎症反应波及到肝门部位,会导致胆管梗阻。
5、胃肠道积气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可能会感到胃部不适、胃肠道积气等症状。
这是由于肝功能发生改变、胆汁排泄不畅等因素引起的。
1、手术前鼓励患者放松心态射频消融术前,鼓励患者放松心态,调整情绪,以减少手术对患者的心理负担和影响。
治疗前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以便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2、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手术结束后要及时进行观察,重点关注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发现任何不正常的反应并及时处理。
3、预防感染术后要对患者进行密切监测,预防感染的发生。
护理人员要注意手卫生,避免交叉感染;加强环境卫生,保持病房空气流通,减少细菌滋生的可能性。
4、防止出血术后要对出血进行及时预防和处理。
如发现出血迹象,应及时给予药物治疗或手术处理,以避免出血加重并对患者造成危害。
5、注意患者饮食和排泄在肝癌射频消融术后,消融坏死组织需要排出体外,因此,术后要及时注意患者饮食和排泄。
射频消融术并发症及其防治要点
� 轻者�吸氧、阿托品、镇静剂 � 重者�气管切开、环甲膜切开
� 过敏性休克
� 肾上腺素
� 心脏骤停
亡
� 死亡率0.1� � 主要死因
� 导管损伤部位
� AVN、HIS�或单侧束支�原有对侧束支阻滞�
防治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 预防
� 术中密切注意消融部位及消融异常反应
� 处理
� 术后严密监护 � 临时起搏支持 � 永久起搏时机
� 可适度延长观察时间
冷凝消融致一过性2:1房室传导阻滞1例
Circulation 2000;102: 2856-2860.
导管射频消融术并发症 及其防治
中国医学科学院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张奎俊
前言
射频消融术是创伤性小�安全性和成功率 高的根治性导管治疗技术。但毕竟属创伤 性治疗�术中穿刺部位�插入径路和心腔 内标测消融过程均可能产生并发症。国内 外资料显示许多并发症与导管技术操作相 关�尤开展工作早期经验不足阶段。熟练 掌握正规操作技术和丰富经验�完全可使 并发症减少到最低限度。
� 发生率
� AF消融PVI�肺静脉隔离� � Shah et al�200例�>50%狭窄见于1.5%患者1
� 转归
� Shah et al�随访中无变化1 � 中期随访�少数病例可能减轻2
1.Shah et al. PACE 2001; 24: 1541-1558. 2.Jin et al. PACE 2004; 27: 1362-1370.
� 处理�急诊手术
食管造影�箭头示造影剂在气管隆凸水平外渗。
� Thorac Cardiovasc Surg 2001;12: 627-633 �
肺癌射频消融术
并发症预防
1 术后发热:注意体温变化,及时采取降温措施 2 气胸: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呼吸道通畅 3 出血:注意观察出血情况,及时采取止血措施 4 感染:保持伤口清洁,避免接触感染源 5 神经损伤:避免压迫神经,注意术后康复训练 6 肺栓塞:注意预防深静脉血栓,及时采取抗凝措施
谢谢
肺癌、不能手术切除的 01
肺癌、转移性肺癌等
禁忌症:严重心肺功能
02 不全、凝血功能障碍、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
手术过程
定位:通过CT、 超声等影像学技 术定位肿瘤位置
穿刺:在CT或 超声引导下,将 穿刺针穿刺到肿 瘤中心
消融:通过射频 能量使肿瘤组织 产生热效应,使 其凝固坏死
监测:实时监测 肿瘤消融情况, 确保消融效果
结束:消融完成 后,拔出穿刺针, 结束手术
肺癌射频消融术的优 势
微创手术
手术切口小,创伤小,恢复快 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并发症少
术后疼痛轻,住院时间短 手术效果明显,复发率低
精确定位
01
利用影像学技 术,精确定位
肿瘤位置
02
实时监测,确 保消融范围准
确
03
避免损伤周围 正常组织
04
提高手术成功 率和患者生存
率
恢复快
手术时间短:一般 只需1-2小时
术后恢复快:术后 2-3天即可出院
并发症少:相较于 传统手术,并发症
发生率较低
提高生活质量:术 后恢复快,患者生
活质量得到提高
肺癌射频消融术的注 意事项
术前准备
详细了解手术 过程和风险
停止吸烟, 避免饮酒
保持情绪稳定, 避免焦虑和紧
张
准备住院用品, 如睡衣、拖鞋、
肺癌射频消融术
合适的消融范围
温度监控
实时监测消融区域内的温度,控制消 融过程,避免对正常组织造成过度损 伤。
根据肿瘤大小和位置,确定合适的消 融范围,确保肿瘤完全被消融。
03
肺癌射频消融术的优势与 风险
优势分析
微创手术
精准治疗
肺癌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微创手术,具有创 伤小、恢复快的优点,能够减轻患者痛苦 。
肺癌射频消融术通过精确的定位和消融技 术,能够针对肿瘤进行精确治疗,减少对 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
并发症风险
肺癌射频消融术可能引起一些 并发症,如胸痛、气胸、出血 等。
死亡风险
肺癌射频消融术是一种有创手 术,存在一定的死亡风险。
风险应对措施
01
02
03
04
严格掌握适应症
在选择肺癌射频消融术时,应 严格掌握适应症,确保患者符
合手术条件。
精确的定位和操作
医生应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技能 ,确保手术定位准确、操作熟
高效治疗
并发症少
肺癌射频消融术能够迅速降低肿瘤负荷, 控制病情发展,提高患者生存率。
肺癌射频消融术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 全性较高。
风险评估
肿瘤残留
由于肺癌射频消融术只能针对 肿瘤进行局部治疗,因此可能
存在肿瘤残留的风险。
复发风险
虽然肺癌射频消融术能够控制 病情发展,但并不能完全治愈 肺癌,因此存在一定的复发风 险。
临床效果评估
01
肿瘤控制
评估肿瘤缩小或消失的情况,以及 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
生活质量
评估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包括呼吸 功能、活动能力等。
03
02
生存率
统计患者的生存率,评估手术对生 存期的影响。
肺癌射频消融术
操作步骤:定位穿刺
• 最为常用的是CT 引导,穿刺电极针在CT 引导下插入肿瘤内部,CT 三维重建确认 肿瘤在电极针消融范围内,开始消融。
操作步骤:治疗后处理
消融结束,收回射频电极做针道消融, 减少出血及针道种植转移可能,全胸CT 扫描,了解病灶消融情况以及有无并发 症。
RFA并发症
姑息性消融适应证
• 达不到完全消融适应证的患者,如最大 径>3 cm、病灶多发,可多次、多针、 多点进行消融,结合综合治疗,延缓肿 瘤进展。
• 综合治疗失败后的肺部肿瘤,如肿瘤进 展或复发。
禁忌证
• 绝对禁忌证严重出血倾向,血小板< 50 ×109 /L。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
• 相对禁忌证高危部位的病灶,如与大血 管或主支气管的距离小于1 cm; 心脏起搏 器植入者、体内金属植入物。
处理
穿刺要点
• 前胸壁进针在肋骨上缘,后胸壁从肋间 隙中部进针
• 穿刺角度垂直于病灶进针,针尖方向不 要朝向心脏、大血管等组织,针道避开 叶间裂、肺大疱、增强显示的血管
穿刺要点
• 穿刺胸膜、肝被膜时,动作应迅速 • 禁:针尖刚好停留在胸膜、肝被膜上,
气胸、出血几乎100% • 三步进针法,进针后立即扫描CT,确定
穿刺针位置,可减少一半以上的并发症
充分 精准
肺穿肋间动脉出血
肺穿肋间动脉出血
肺穿肋间动脉出血
肋间动脉出血
穿刺出血、咯血的处理
• 少量胸腹腔积液、血痰、咯血,可观察 • 中到大量胸腹腔积液、大咯血,打腹带
,予以止血药物,行穿刺置管引流 • 出血保守治疗无效或出现休克,需输血
等抢救,行介入栓塞治疗或手术探查。
胸膜反应
胸膜反应的处理
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风险评估与防治措施
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风险评估与防治措施术后肺部并发症是指在手术后出现的与肺部相关的不良后果,主要包括肺炎、肺栓塞、肺不张等。
这些并发症可能对患者的康复和治疗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风险评估与预防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风险评估和预防措施的详细说明。
风险评估:1.患者基本情况评估:评估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肺功能、合并症等因素,这些因素可能会增加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风险。
2.手术因素评估:评估手术所需时间、手术类型(开放手术或腔镜手术)、麻醉方法、术前术后镇痛措施等。
手术因素可能会增加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3.术前肺功能评估:通过肺功能检查(如肺活量、插管试验、血气分析等)评估患者的肺功能是否正常。
肺功能异常可能会增加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防治措施:1.术前干预:对于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其他肺部疾病的患者,应在手术前进行积极治疗,例如控制感染、扩张支气管等。
2.提前康复:为了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风险,术后迅速开始康复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包括早期活动、呼吸理疗、咳嗽和深呼吸、物理疗法等,这些措施有助于预防术后肺不张和肺炎的发生。
3.镇痛策略:合理的镇痛策略可以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风险。
首选的方法是采用多模式镇痛,如局麻联合全麻,以减少全身镇痛剂的用量。
4.营养支持:术后提供足够的营养支持有助于患者的康复和恢复。
合理的饮食配方和饮食指导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5.预防感染:术后感染是术后肺部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之一、预防感染的策略包括合理使用抗生素、积极的手卫生和环境清洁等。
6.预防深静脉血栓栓塞:术后长时间卧床会增加深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因此需要采取预防措施,如穿着弹力袜、间断气压治疗等。
总结:术后肺部并发症是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可能对患者的康复和治疗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在手术前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风险评估,了解患者基本情况、手术因素和肺功能等,以便制定个体化的预防措施。
射频消融治疗肺部肿瘤专家共识
根治性消融:是指通过射频消融术的治疗,能够使肺
部肿瘤病灶组织完全坏死,并有可能达到治愈和延长生 存的目的。
1 原发性肺癌:周围型早期NSCLC(肿瘤最大径≤3cm, 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因心肺功能差、高龄或拒 绝手术的。
2 肺转移瘤:原发病变得到有效控制者,同时单侧肺部 转移瘤总数≤3个,双侧肺转移瘤总数≤5个,肿瘤最大 径≤3 cm。
九、并发症及处理
少见并发症:其他潜在致命的并发症包括支气管 胸膜瘘引起的顽固性气胸、空气栓塞和肺炎。其 他严重并发症包括邻近神经损伤(如臂丛、肋间 、膈、喉返等神经对热敏感)、心包填塞、针道 种植、肺脓肿、皮肤灼伤等。
十、随访及疗效评估
随访:复查胸部CT,肿瘤标志物等,有条件者PET-CT检查。
射频消融治疗肺部肿瘤的并发症分两种:穿刺相关并发 症如肺内出血、血胸、气胸、心包填塞、空气栓塞等; 消融相关并发症如胸痛、胸膜反应、咳嗽、皮肤灼伤等 。肺部肿瘤射频消融的死亡率为0-5.6%。在样本量大于 100例的文献中,射频消融的死亡率为0-2.2%,严重并 发症和轻微并发症发生率分别3%-24.5%和21.3%-64.9% ,其死亡原因有出血、肺炎、肺间质纤维化恶化、肺栓 塞、急性心衰、呼吸衰竭等。
十二、总结
最近研究表明:射频消融治疗不能手术的早期NSCLC(肿瘤直径≤3 cm )的1年、3年和5年的生存率分别达到90%、70%和50%,且死亡率小于 2%。
射频消融治疗肺部肿瘤具有创伤小、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患者恢复 快、操作相对简单、适用人群广等特点。这些临床证据让我们相信未 来这一技术会在肺部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目前 已成为继手术、放疗、化疗之后的第四大治疗模式。
消融常见并发症
并发症及处理RFA引起的并发症按照严重程度分为轻度(A、B级)及重度(C~F级)。
A级:无需治疗,无不良后果;B级;需要治疗,无不良后果,包括公需要一夜的观察;C级:需要治疗,住院时间(48h;D级:需要治疗,增加了医护级别,住院>48h;E级:导致了长久的后遗症;F 级:死亡【44-45】。
有报道,RFA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0~10.6%,按照发生时间分为即刻并发证症(RFA后<24h)、围手术期并发症(RFA后24h~30d)及迟发并发症(RFA后>30d)【53】,具体如下:1、疼痛:一般在术中及术后1~2d出现,持续时间很少超过1周。
轻度疼痛无需特别处理; 中、重度疼痛在排除急腹症等原因的前提下给予镇静、镇痛处理。
2、消融后综合征:包括低热及全身不适等,为一过自限性症状。
其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与消融肿瘤体积有关。
消融肿瘤体积小的患者可无任何症状。
在部分患者症状持续时间为2~7 d消融肿瘤体积较大的患者症状可持续2~3周。
对消融后综合征的治疗中,主要是对症支持,可给予退热、止吐、补液等处理【54~55】3、胆心反射:(1)原因:手术刺激胆道系统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导致的冠脉痉挛和心功能障碍,表现为心动过缓,可伴血压下降、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甚至发生心室纤颤或心脏停跳。
疼痛也可引起迷走神经兴奋,造成心动过缓。
(2)治疗:即刻停止RFA治疗,静脉注射阿托品;对血压下降、心律失常、心脏停跳患者给予相应的急诊抢救治疗。
(3)预防:对肿瘤邻近胆囊、胆管的患者,术前可应用阿托品0.5mg静脉注射降低迷走神经兴奋性;应用镇静、镇痛药,控制疼痛;RFA可从小功率开始,逐渐调至预定参数。
4、心包填塞:(1)原因:引导针、射频电极针穿刺及展开子针时误伤心包。
(2)治疗:少量心包积液(<100ml)即刻停止消融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进入急诊抢救状态,做好心包穿刺引流准备等; 中等量以上心包积液(>100ml):急诊行心包穿刺引流和相应抢救治疗。
肺癌术后并发症评估指标
肺癌术后并发症评估指标背景肺癌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肺癌的方式,但手术后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
为了及时评估术后患者的状况,准确判断并发症的发生和严重程度,需要制定相应的评估指标。
目的本文旨在介绍肺癌术后并发症评估的常用指标,以帮助医务人员准确评估患者的病情和监测并发症的发展。
常用评估指标1. 术后体温:手术后的体温是评估感染风险的重要指标,常规监测体温可以及时发现是否存在感染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 呼吸状况:术后监测患者的呼吸频率、氧饱和度等指标,以评估患者的呼吸功能恢复情况,及时发现呼吸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3. 疼痛评估:手术后可能会伴随疼痛,采用疼痛评估工具,如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以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从而调整相应的镇痛治疗计划。
4. 液体平衡:通过监测尿量、体重变化等指标,评估患者的液体平衡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液体不平衡导致的并发症,如脱水或水中毒。
5. 血液指标:监测患者的血细胞计数、电解质、凝血功能等指标,以评估术后患者的生理状况,指导治疗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6. 伤口状况:定期观察和评估手术切口的情况,如红肿、渗液、愈合情况等,以及及时处理感染等并发症。
7. 心血管指标:监测术后患者的心率、血压等指标,以评估患者的心血管功能恢复情况,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心血管并发症。
8. 消化系统指标:监测术后患者的饮食情况、排便、恶心呕吐等指标,评估消化系统功能恢复情况,并及时处理消化系统相关并发症。
结论肺癌术后并发症评估指标在及时识别并处理术后并发症上起着重要作用。
医务人员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根据常用评估指标进行综合评估,以提供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确保术后患者的恢复和康复。
射频术后护理问题及措施
射频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治疗方法,包括射频消融术、射频紧肤术等。
射频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神经、皮肤、肿瘤等领域。
射频术后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本文将探讨射频术后护理问题及措施。
一、射频术后护理问题1. 出血与穿刺部位并发症射频术后,穿刺部位容易出现出血、血肿、感染等并发症。
术后需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肿胀、疼痛等症状,及时处理。
2. 疼痛管理射频术后,患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
护理过程中,需关注患者的疼痛程度,采取相应的止痛措施。
3. 心率与心律监测射频术后,患者的心率、心律可能出现异常。
护理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心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4. 饮食与营养射频术后,患者的饮食与营养状况对康复至关重要。
护理过程中,需关注患者的饮食情况,指导患者合理膳食。
5. 并发症观察与处理射频术后,患者可能出现并发症,如发热、感染、肺栓塞等。
护理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时处理并发症。
二、射频术后护理措施1. 出血与穿刺部位并发症的护理(1)术后压迫穿刺部位,防止出血。
穿刺部位沙袋加压1-2小时,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肿胀。
(2)保持穿刺部位敷料干燥、清洁,预防感染。
定期更换敷料,观察穿刺部位愈合情况。
(3)观察患者下肢活动情况,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2. 疼痛管理的护理(1)了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及时给予止痛药物。
(2)采取非药物止痛措施,如冷敷、热敷、分散注意力等。
(3)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呼吸锻炼,减轻疼痛。
3. 心率与心律监测的护理(1)术后持续监测患者的心率、心律,观察有无异常。
(2)根据医嘱调整药物,控制心率、心律。
(3)密切观察患者的主诉,如有不适,及时报告医生。
4. 饮食与营养的护理(1)指导患者合理膳食,增加营养摄入。
(2)术后初期,给予易消化、清淡的食物。
(3)根据患者病情,调整饮食结构,满足患者营养需求。
5. 并发症观察与处理的护理(1)密切观察患者体温、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发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RFA治疗肺癌的评价
1. CT:一般认为近期3个月后复查强化CT在治疗部位出现残留强化灶,低密度周围环绕不规则强化环,则认为治疗不满意,远期(3~6个月)复查,肿瘤坏死区明显缩小,其周边环绕清晰锐利的强化环,表明肿瘤无明显重新生长,则认为RFA治疗得当。
CT图像仅能显示病变的形态学变化,RFA治疗后早期肺部肿瘤并不能显着缩小甚至完全消失。
因此不能仅凭形态学变化判定RFA疗效。
CT即时改变:治疗后即时改变表现为CT值减低,病灶增大,原因在于癌肿组织在加热过程中产生的微小气泡使原来较均匀的高密度病灶出现蜂窝状低密度影,周边还同时出现磨砂玻璃样反应带,这是由于加热后正常组织的渗出所致。
CT的近期改变:RFA后1~3个月内病灶增大,3个月后病灶逐渐缩小,呈低密度改变。
如治疗病灶没有明显缩小,增强CT扫描后CT值没有变化也提示治疗有效。
如果增强CT扫描CT值增强15 HU,说明局部有残留,需要进行第二次RFA。
RFA后约24%~31%的病例可以出现空洞样改变。
建议评估疗效以RFA治疗后1个月的肿瘤大小为基线进行评估。
2. FDG-PET和PET-CT:RFA治疗后肿瘤的形态学变化往往迟于代谢变化,因此FDG-PET比增强CT扫描判定疗效更为准确。
通过比较RFA治疗前后肿瘤组织代谢情况的变化,可以准确判断RFA近期治疗效果,为进一步的放疗或再次RFA治疗提供更加精确的治疗靶区。
建议使用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RECIST)评价疗效(表1):在3个月后的疗效评价中以CT最方便实用;1个月内CT评价存在缺陷,因该时期内坏死灶周围反应性充血、纤维组织增生一般还未消失,CT依据病灶的大小及密度的变化难以与残留或复发肿瘤作鉴别,此时宜采用MRI或PET评价。
3. 肿瘤标记物: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是肺癌最有诊断价值的肿瘤标记物,其表达水平对肺癌的诊断、监测、治疗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RFA治疗后肿瘤标记物水平多有明显下降,如随访过程中肿瘤标记物再次升高,应高度警惕肿瘤复发或转移的可能,如确定为肿瘤局部复发,可再次行RFA治疗。
4. 免疫功能:通过检测T/B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指标,监测患者在RFA前后免疫功能的变化。
5. 病理:对RFA治疗后的病灶穿刺活检取得病理学结果,通过肿瘤组织的凋亡和坏
死等病理学改变,可得到判断疗效的直接证据。
6. 生活质量:RFA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的相关症状如咳嗽、疼痛、气促、疲劳等均减轻,体力状况(PS)评分提高,生存质量明显改善。
五、影响RFA治疗肺癌的因素
RFA治疗肺癌的疗效与组织学类型无关,而与病灶的大小及位置等关系密切。
1. 大小:直径<5 cm,尤其是<3 cm的周围性肿瘤,一次治疗可使癌肿组织完全毁损,效果最佳。
对于直径>5 cm的病灶,需采用多针穿刺多层面治疗(适形RFA),使凝固坏死区域相互叠加,才有可能使整个病灶得到较为彻底的治疗。
2. 位置:周围型(距离肺门>2 cm)肺癌疗效比中心型肺癌好,主要原因是中心型肺癌肿块位于肺门大血管,血流速度较快,带走大量热量,造成肿瘤内热量不易蓄积,难以形成凝固性坏死;其次是中心型肺癌肿块较大,射频时难以一次全面彻底毁损;再次是部位较深的肿瘤,考虑到操作安全的原因,射频针刺入深度不够而导致消融不彻底,因此需要配合放疗。
肺转移瘤多为病灶大小不一的多个转移瘤,因此只能选择其中较适合的病灶进行RFA治疗。
RFA治疗仅能作为一种减瘤手术,还需要配合全身治疗。
一般来说一侧肺病灶总数<3个并且总直径<10 cm效果较好,结直肠癌的肺转移瘤治疗效果更好。
3. RFA治疗范围:从临床治疗的角度,肿瘤凝固性坏死灶越多越大越好,因此RFA 治疗范围最好超过肿瘤边缘0.5~1 cm,以杀死肿瘤生长最活跃的周边部分(根治性RFA),使正常肺组织与肿瘤间形成一凝固带,确保无瘤生长区,防止肿瘤复发。
4. 射频电极:以前使用的是单电极射频针,组织坏死区直径仅为1.6 cm左右,主要用于神经系统疾病和心脏传导通路异常的治疗。
由于电极针小,远远不能满足肿瘤的RFA。
目前应用最多的是锚状电极和水冷却电极,能产生大约5 cm的凝固性坏死灶,极大地提高了射频释放的能量。
目前应用较多的是锚状电极,是将弹性良好的多个细针状电极置于14~19号穿刺针鞘内制成同轴共壳电极,导入肿瘤组织后,通过针柄上的推进装置,将电极推出针壳,展开排成锚状阵列,从而扩大了消融范围;锚状电极针完全释放直径达3.5 cm,使热凝固坏死的范围明显扩大,能产生3~5 cm的坏死区,5~6 cm的损伤区。
传统电极周围组织易发生炭化,导致阻抗增加,减少了能量向周围的传导。
然而冷循环电极采用14~18号电极,中空双腔设计,采用内冷却,通过电动压力泵循环冷却水至针尖,降低针尖温度,防止针尖附近组织干燥和炭化从而降低阻抗,这样产生了更大、更有效的凝固坏死灶。
考虑到患者存在自主呼吸,肺活动度较大,建议选择锚状射频针以便出针后固定肿瘤,减少射频针对肺的副损伤和操作者的辐射。
5. 综合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标准治疗是同步化放疗。
由于存在放射不敏感或放射抗拒的肿瘤细胞,放疗往往不能完全杀灭局部肿瘤细胞,而RFA
治疗是利用高温毁损局部乏氧肿瘤细胞,因此RFA和放疗联合可明显提高局部控制率。
对存在纵隔和远处转移的患者需要全身治疗,包括化疗和靶向治疗。
六、RFA治疗肺癌的并发症
RFA治疗肺癌的并发症分三类:主要并发症是指需要治疗或有不良后果者,如需要胸腔闭式引流的并发症,次要并发症是指无需治疗或无不良后果,副反应一般指伴随治
疗出现的结果,一般经常发生,但很少造成实际的损害,主要是疼痛。
RFA治疗肺癌的术中并发症主要包括气胸、胸腔积液、发热、胸痛、咳嗽、咯血等,绝大多数较轻,仅个别需特殊处理。
在一项系统性回顾研究中,与操作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5.2%~55.6%,死亡率为0~5.6%。
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气胸,发生率为4.5%~61.1%,大部分可以自愈,只有3.3%~38.9%(平均11%)需要放置胸腔闭式引流。
胸膜炎或者少量的胸腔积液低于10%的患者需要胸腔闭式引流。
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是发热和血痰。
术后70%的患者发热,大多为低热,与肿瘤病灶发生凝固坏死、机体吸收有关。
肿瘤病灶较大者,发热较高,但一般不超过39 ℃,应用抗生素后1周左右可降至正常。
血痰与穿刺损伤或者治疗后组织炎性反应有关,可给予止血对症治疗。
综上所述,RFA能够减轻肿瘤负荷,特别是对于高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RFA
作为一种局部物理靶向治疗手段,能够获得满意的局部控制率,为后续的放化疗和靶向治疗创造有利的条件,有利于提高化放疗及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的疗效。
RFA治疗肺癌具有局部微创、安全、可靠、可以重复进行等优点,有望成为不能接受手术治疗的早期周围型肺癌的首选治疗方法,对于中晚期肺癌,与放化疗或靶向治疗联合应用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但是有必要进行前瞻性随机临床研究,比较RFA与其他微创局部治疗手段(如立体定向放疗)对不能耐受手术切除早期肺癌的治疗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