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调控
转录调控和转录因子

转录调控和转录因子转录调控是指细胞内通过控制基因转录过程来调节基因表达水平的机制,是生物体适应环境变化的关键。
而转录因子作为一类能够结合到DNA上的蛋白质,是转录调控中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从转录调控的基本概念、调控机制和转录因子的分类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转录调控的基本概念转录调控是指通过控制基因的转录过程来调节基因表达的机制。
细胞内的基因表达是一个精密的调控过程,可以被外界环境以及内部信号分子所调节。
转录调控涉及到一系列的调控机制,包括染色质结构的改变、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
这些调控机制共同作用于特定的基因序列,从而调节基因的转录过程。
二、转录调控的机制1. 染色质结构的调控染色质的结构可以通过DNA超螺旋的紧密度和核小体的排列密度来调节。
在染色质结构紧密的区域,DNA的可获得性较低,基因的转录受到抑制。
而在染色质结构相对松弛的区域,DNA的可获得性较高,基因的转录能够进行。
2. DNA甲基化DNA甲基化是一种通过在DNA分子中加入甲基基团来改变DNA的结构和功能的化学修饰。
甲基化通常发生在CpG岛区域,而CpG岛是富含CpG碱基对的区域。
DNA甲基化可以阻碍转录因子与DNA序列的结合,从而抑制基因的转录过程。
3. 组蛋白修饰组蛋白修饰是指通过化学修饰来改变组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组蛋白是包裹在DNA上的蛋白质,它的修饰状态可以影响到基因转录的进行。
例如,乙酰化和甲基化等修饰可以促进基因的转录,而乙酰化和泛素化等修饰则会抑制基因的转录。
三、转录因子的分类根据转录因子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可以将转录因子分为多种类型。
以下是常见的几类转录因子:1. 转录激活因子转录激活因子能够结合到启动子区域,并与RNA聚合酶等转录因子互相作用,进而促进基因的转录过程。
转录激活因子通常包括DNA结合结构域和活化结构域。
2. 转录抑制因子转录抑制因子能够结合到启动子或增强子区域,从而阻碍RNA聚合酶的结合和基因的转录。
转录抑制因子的结构域和功能与转录激活因子类似,但其作用是相反的。
转录调控的机制

转录调控的机制
转录调控是指控制基因转录的机制,通过调节基因的表达水平来影响细胞的生理和病理过程。
转录调控可以分为转录前调控和转录后调控两个阶段。
在转录前调控中,转录因子是关键的调控因素。
转录因子是一类结构特殊的蛋白质,它们能够结合到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特定序列上,并调节基因的转录。
转录因子可以分为激活子和抑制子,分别促进或抑制基因的转录。
不同转录因子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调控网络。
转录后调控则主要由RNA后转录修饰参与。
这些修饰有助于调控RNA的稳定性、翻译效率和局部结构。
其中最重要的后转录修饰包括剪接、RNA编辑、RNA甲基化等。
这些修饰在细胞发育、免疫应答、疾病发生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最近发现,非编码RNA也能够参与到转录调控中。
非编码RNA是指在基因组中存在,但不编码蛋白质的RNA分子。
它们能够与DNA、RNA和蛋白质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基因的表达。
非编码RNA在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多种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转录调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种分子的相互作用。
研究转录调控的机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生命现象的本质,也为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新的思路。
- 1 -。
转录与转录调控机制

转录与转录调控机制基因是决定生物个体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它负责了生物体内所有蛋白质和非编码RNA的合成。
而转录是生物体中在DNA模板上合成相应RNA分子的过程。
转录调控机制则是指在基因表达中,通过一系列的遗传调控过程来控制转录的发生与程度,以实现生命现象的细腻调控。
一、转录的基本过程转录是指通过对DNA双链进行解旋、模板链选择性派生RNA链、RNA链的生长和修饰,以及RNA链在DNA链上的移动和终止而合成RNA链的过程。
转录的基本过程包括启动、延伸和终止三个阶段。
1. 启动阶段在启动阶段,转录起始位点被定义,并且转录酶(RNA聚合酶)与DNA结合,形成转录起始复合物。
该复合物包括转录酶和调控蛋白质,如转录因子和启动子结合蛋白等。
2. 延伸阶段在延伸阶段,RNA聚合酶沿着DNA模板链滑动,并将RNA链与DNA模板链上的碱基相互配对,合成RNA链。
这个过程由RNA聚合酶的核酸合成活性催化。
3. 终止阶段在终止阶段,RNA链和DNA模板链分离,并且RNA链与RNA聚合酶解离,形成成熟的RNA分子。
二、转录调控机制1. 转录启动调控转录的启动是整个转录调控机制中最为重要的一步,因为它决定了转录的频率和强度。
转录启动的调控主要通过启动子区域的结构和序列上调控元件的作用来实现。
启动子区域的结构包括开放的染色质结构以及启动复合物和调控因子与DNA的相互作用。
而上调控元件则是一些调控DNA序列,它们可以结合到启动子区域和转录因子上,来调节转录因子与DNA的亲和力。
2. 转录步骤调控在延伸阶段,转录因子和调控蛋白能够对RNA聚合酶的运动速度和过程进行调控,从而影响整个转录的速率和效率。
转录调控因子可以通过结合到转录酶的不同部位来实现,如结合到转录复合物的顶端或尾部,或者与RNA链结合。
这些转录调控因子可以影响转录酶的运动速度、转录过程的正确性以及终止阶段的效率。
3. 转录终止调控转录的终止过程是通过转录终止信号的识别和相应的终止因子的作用来实现的。
《转录水平的调控》课件

转录因子在转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激活机制
转录因子通过与DNA上的特异序 列结合,促进RNA聚合酶的招募 ,从而激活基因转录。
抑制机制
转录因子通过与DNA上的特异序 列结合,阻止RNA聚合酶的招募 ,从而抑制基因转录。
共激活剂和共抑制
因子
一些转录因子可以招募共激活剂 或共抑制因子,进一步增强或减 弱其调控作用。
转录因子在疾病中的调控作用
肿瘤发生和发展
一些转录因子在肿瘤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如MYC、FOXM1等。这些转录因子的异常表达可以导致肿瘤 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
免疫系统调控
一些转录因子在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如NF-κB、IRF等。这些转录因子的异常表达可以导致免疫 系统紊乱,增加疾病易感性。
在转录过程中,RNA聚合酶识别DNA上的启动子 02 序列,并开始合成RNA链。
转录过程中,DNA双链结构中的一条链作为模板 03 ,合成RNA链。
转录的步骤
起始
RNA聚合酶结合到DNA上的启动子序列, 并开始合成RNA链。
延长
RNA聚合酶沿着DNA模板链不断向前移动,同时合 成RNA链。
终止
RNA聚合酶到达DNA上的终止子序列,停 止合成RNA链,并从DNA上释放出来。
表观遗传学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和非编码 RNA等机制。
表观遗传学调控在细胞分化、胚胎发育、肿瘤发生等多种生物学过程中发 挥重要作用。
DNA甲基化在转录水平调控中的作用
DNA甲基化是指在 DNA序列中,CpG位 点的胞嘧啶被甲基所
修饰的一种形式。
DNA甲基化可以影响 转录因子与DNA的结 合,从而调控基因的
02
转录调控和转录因子

转录调控和转录因子转录调控是指在基因表达过程中,通过对转录过程的调控,控制基因在不同细胞、不同时期、不同环境和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
转录调控是细胞分化和特化的重要机制,也是人类疾病发病机制的重要研究领域。
转录调控过程受到转录因子的调节,并通过转录因子对基因调控元件的识别,调节DNA转录活性。
转录因子是指一类在转录过程中,能够结合到DNA上,调节基因表达的蛋白质。
转录因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与DNA序列互补的顺式作用元件(cis元件)结合的转录因子,这类转录因子可以直接调节与它相邻的基因的转录活性;另一类是与顺式作用元件不相互作用,但可以与另一类转录因子互相作用,共同调节基因的表达的转录因子。
通过转录因子,基因表达可以在不同的细胞类型、组织、器官、发育阶段和环境变化中进行动态调整,从而实现某种生物学功能的表达。
在哺乳动物中,转录因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识别特定的顺式作用元件的DNA结合转录因子,包括转录激活因子(transcriptional activator),转录抑制因子(transcriptional repressor)和转录增强子(enhancer)。
这类转录因子通常有一段DNA结合域,可以识别顺式作用元件的特定序列,并与之结合。
另一类是转录调节复合体(transcriptional regulatory complex),通常由多个亚基组成,可以识别复杂的顺式作用元件,如顺式作用元件阵列(cis-regulatory element array)和染色质构象状态。
这类转录因子通常对基因表达起到整体调控的作用。
在转录因子中,具有代表性的转录因子包括NF-κB转录因子、CREB转录因子、STAT转录因子、AP-1转录因子和NFAT转录因子等。
这些转录因子通过与核糖核酸的结合来调节基因表达,从而影响细胞的功能与特性。
例如,NF-κB转录因子可以识别NF-κB响应元件,并作为转录激活因子调节免疫应答基因的表达;CREB转录因子可以识别CRE响应元件,并作为转录激活因子参与细胞的质量控制与存活等细胞过程。
基因调控网络与转录调控

基因调控网络与转录调控基因调控网络与转录调控在生物学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们是维持生物体正常生理功能和适应环境变化的关键机制。
本文将介绍基因调控网络和转录调控的概念、作用、调节机制以及在疾病治疗和生物工程中的应用。
一、基因调控网络概述基因调控网络是由一系列相互作用的基因以及其调控因子组成的复杂网络。
它包括转录因子、启动子区域、调控元件、信号分子等多个组成要素,通过协调这些要素的相互作用,实现基因的表达调控。
基因调控网络可以反映细胞内基因表达的整体调控状态,对于维持细胞内稳态以及应对环境变化至关重要。
二、转录调控的作用转录调控是指通过影响RNA聚合酶在某一基因的启动子上结合及启动转录的过程来调控基因表达。
在细胞内,大量基因的表达受到转录调控的精细调节。
通过上调或下调某些基因的表达水平,转录调控可以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功能发挥等生理过程,同时对细胞的应激响应和发育进程也起到重要作用。
三、基因调控网络的调节机制1. 转录因子:转录因子是基因调控网络中的主要调节分子,可以通过与DNA序列特异性结合,影响RNA聚合酶的结合以及启动转录的过程。
转录因子的丰富多样性赋予了基因调控网络良好的灵活性和可塑性。
2. 组蛋白修饰:组蛋白是染色质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组蛋白修饰如甲基化、乙酰化等可以改变染色质的结构和活性。
这些修饰可以影响基因的可及性,从而调控基因表达。
3. 信号通路:细胞内外的信号分子通过激活或抑制转录因子的活性来调节基因表达。
这些信号通路可以对基因调控网络进行迅速、精确的调节,使细胞能够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四、基因调控网络与疾病治疗基因调控网络在疾病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研究发现,许多疾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等都与基因调控网络的异常有关。
针对基因调控网络的异常,可以开发相应的治疗策略。
例如,通过设计特定的小分子化合物来干预转录因子的结合,从而恢复基因的正常表达水平。
五、基因调控网络在生物工程中的应用基因调控网络在生物工程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转录调控名词解释

转录调控名词解释转录调控是一种技术,它可以调节基因表达。
它指的是影响基因表达的基因的组成、结构和互作的过程,从而影响细胞表型的方式。
简单来说,转录调控是对基因表达过程的控制和调整,使某些基因表达而其他基因不表达。
转录调控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步骤:增强子、增强子活动和转录因子结合。
增强子是DNA序列,在特定的位置形成编码蛋白质的基因上。
增强子可以激活和抑制其后面的基因,因此他们具有调节基因表达的能力。
增强子活动是指包括增强子在内的促使基因表达的过程中,DNA酸和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转录因子结合是指转录因子和DNA的结合,它们可以识别和结合特定基因上的增强子,从而激活或抑制基因的表达。
一些转录因子在受到信号刺激时可以激活抑制的增强子,而其他的转录因子可以在增强子活动过程中发挥作用。
转录因子结合是调节基因表达的关键部位。
转录调控通常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可以以不同途径调节基因表达,比如RNA干扰、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等。
脂质和蛋白质也可以参与转录调控,它们可以变更增强子的活性,也可以抑制转录因子的结合。
在不同的细胞类型中,转录调控的作用会有所不同,比如类似细胞环境和内分泌系统。
在内分泌系统中,转录调控可以调节激素水平,或者在系统发生变化时,调节细胞的特殊功能。
转录调控是调节基因表达的一类重要技术,它可以调控细胞的功能和表型。
通过调节基因的表达,转录调控可以改变细胞的生理特征,从而影响细胞的行为。
通过调节基因的表达,转录调控可以控制和调整细胞的功能,从而改变细胞的表型和生命周期。
转录调控在多种研究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发育生物学、病原学和药物发现等。
它可以用来解读基因表达的影响,从而对特定基因的功能和表达机理进行分析。
转录调控也可以用来鉴定特定基因的功能,并设计能够调节基因表达的药物。
转录调控是一种重要的技术,它可以调节基因表达,从而调节细胞的表型和生活周期。
它可以用于科学研究,用来揭示基因的功能,探讨基因的表达机理,确定新的药物靶标,及为药物研发提供有效治疗路径。
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

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基因表达是指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将DNA信息转化为蛋白质的过程。
在细胞内,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了细胞的功能和特性。
本文将介绍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包括转录调控、转录后调控和翻译调控。
一、转录调控转录调控是指通过调控基因的转录过程来控制基因表达水平。
转录调控主要包括启动子区域的结构和转录因子的结合。
1. 启动子区域的结构启动子是位于基因上游的DNA序列,包含转录起始位点和调控元件。
调控元件包括增强子和抑制子,它们可以与转录因子结合,促进或抑制转录的发生。
启动子区域的结构可以通过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染色质重塑等方式进行调控。
2. 转录因子的结合转录因子是一类能够结合到DNA上的蛋白质,它们通过与启动子区域的调控元件结合来调控基因的转录。
转录因子可以分为激活子和抑制子,激活子能够促进转录的发生,而抑制子则能够抑制转录的发生。
转录因子的结合与DNA序列的亲和性有关,不同的转录因子结合到不同的DNA序列上,从而实现对基因的调控。
二、转录后调控转录后调控是指在转录完成后,通过调控RNA的加工、修饰和稳定性来控制基因表达水平。
转录后调控主要包括RNA剪接、RNA修饰和RNA降解。
1. RNA剪接RNA剪接是指在转录过程中,将前体mRNA中的内含子剪接掉,将外显子连接起来形成成熟的mRNA。
通过剪接的方式,可以产生不同的mRNA亚型,从而调控基因的表达。
RNA剪接的调控主要依赖于剪接因子的结合和剪接位点的选择。
2. RNA修饰RNA修饰是指在转录后,通过添加化学修饰基团来改变RNA的结构和功能。
常见的RNA修饰包括甲基化、腺苷酸转换和伪尿苷酸转换等。
RNA修饰可以影响RNA的稳定性、转运和翻译效率,从而调控基因的表达。
3. RNA降解RNA降解是指通过核酸酶将RNA分解为小片段,从而降低基因的表达水平。
RNA降解的速度受到RNA的稳定性和降解酶的活性的影响。
不同的RNA分子具有不同的稳定性,一些RNA分子具有较长的半衰期,而另一些RNA分子则具有较短的半衰期。
分子生物学中的转录调控机理

分子生物学中的转录调控机理转录是指将DNA从线性双链结构转录为单链RNA分子的过程。
它是生物体内基本的遗传过程之一,直接决定了生物体内基因表达的情况。
为了保证生物体正常生长发育和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生物体内需要对基因表达进行调控。
其中,转录调控是一种重要的机制。
转录调控是指生物体通过各种方法来调节基因转录的过程,从而控制基因的表达量和时机。
转录调控机理具有多样性、复杂性、时空特异性等特点,其深层次的了解对于深入理解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疾病发生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转录调控的影响因素在生物体内,转录调控的影响因素主要有DNA序列、RNA聚合酶、转录因子、上游、下游基因或信号分子和环境因素等。
在这些调控因素中,转录因子是最为重要的一种。
转录因子是指一类可与DNA结合的蛋白质,它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基因转录和表达的过程。
细胞内转录因子总数可能超过2000个,每一类转录因子又可能具有多个亚型。
DNA序列也是影响转录调控的重要因素之一。
DNA序列的不同,会直接影响RNA聚合酶与DNA之间的配对效率,从而影响基因的转录速率和转录因子的结合。
此外,上游、下游基因或信号分子和环境因素等也会影响转录调控。
上游基因指转录因子靠近基因的基因;下游基因是指在转录因子反向作用下相对远离基因的基因。
转录因子的调控可以对上游或下游基因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与疾病发生或者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环境因素,如温度、日照时间、营养成分等,可以影响基因的表达和转录水平,从而影响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
转录调控机制基因表达的过程非常复杂,它包含了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
其中,转录调控是基因表达调控的重要环节。
转录调控机制可以分为顺式调控和反式调控两种类型。
其中,顺式调控是指转录因子直接结合到基因上游的启动子区域,通过改变RNA聚合酶的结构或相互作用,调控基因的转录速率或沿着RNA链的方向模板使用;反式调控则是指存在于基因内部的调控区域,如启动子区域、转录抑制区域等,在转录因子调控下对基因转录产生影响。
转录调控的研究进展

转录调控的研究进展转录调控是指在转录过程中,转录因子与其他介导因子的相互作用,确定了哪些基因会被转录、以及何时和何地被转录等。
这是基因表达的重要调控方式之一,在细胞的信号传导、发育、分化、疾病等进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转录调控的研究也迅速发展。
本文将介绍转录调控的定义、分类、研究方法和进展。
一、转录调控的分类转录调控可以分为两类:转录激活和转录抑制。
转录激活是指特定转录因子调节下游基因转录的过程。
而转录抑制则是指某些转录因子或复合物能够阻止下游基因的转录过程。
在这两类调控过程中,转录因子需要与DNA的特定区域结合,并通过核小体重塑、染色质修改等机制来实现调控作用。
二、转录因子的结构和特点转录因子是DNA上特异性结合蛋白,主要由DNA结合结构域、转录激活结构域和转录抑制结构域组成。
转录因子的功能一般通过其特定的结构域来实现。
转录因子的DNA结合域具有高度的特异性,能够与特定的DNA序列结合。
而转录激活域和转录抑制域可以介导转录因子在调节基因表达时发挥特定的调控效应。
三、转录调控的研究方法随着深度测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基因表达与转录调控的实验数据得到了积累。
这为转录调控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基础。
在研究中,一些基础的技术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例如:ChIP-seq、RNA-seq、DNase-seq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转录调控过程中转录因子的结构和功能。
另外,也有一些使用高通量筛选技术的方法被应用到了转录调控中,例如:双杂交筛选、磁珠共沉淀、组蛋白修饰酶联免疫检测等。
这些方法可以用来筛选和鉴定参与特定生物过程中的转录因子和非编码RNA,为探索调控过程中的新靶点和新机制提供积极贡献。
四、转录调控的研究进展近年来,转录调控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其中最热点的是编码和非编码RNA在转录调控中的作用。
例如,微RNA是一类短的非编码RNA分子,能够在细胞内调控蛋白质的转录和翻译。
转录调控及其生物学意义

转录调控及其生物学意义转录调控是指通过调节RNA聚合酶与DNA结合并招募转录因子等蛋白质来控制基因表达的过程。
随着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转录调控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揭示出了其在生物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转录调控的类型1. 染色质结构和组装染色质在不同状态下的密度、构象和组装方式对基因表达的调控起到重要作用。
一些修饰染色质结构的蛋白质,如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和乙酰化酶(HATs),可促进或抑制RNA聚合酶对特定基因的转录。
2. 转录因子转录因子是在DNA上结合的一类蛋白质,它们与RNA聚合酶一起参与基因转录的启动、终止和调控。
转录因子在诱导RNA聚合酶转录特定基因时,其结合位置和顺序也对基因表达调控起到关键作用。
3. RNA分解RNA分解涉及到许多RNA结合蛋白质和核糖核酸酶,它们决定特定RNA分解的时序、位置和速率等参数。
通过RNA分解的调节,细胞可以在不同时间和状态下对基因表达进行调控。
4. RNA后转录修饰RNA在合成后还需要进行多种后转录修饰,包括剪接、多聚腺苷酸化和修饰、RNA编辑等。
这些后转录修饰对RNA的稳定性、可识别性和功能都至关重要,因此它们的调节也是细胞对基因表达进行调控的一个重要方式。
二、转录调控在生物学中的意义转录调控在生物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细胞和生物体产生影响:1. 个体的发育和分化转录调控通过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控制特定基因的表达,推动个体从单细胞到多细胞的分裂、分化和发育过程。
许多研究表明,转录因子在神经元发育、心肌分化等方面的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
2. 环境适应细胞在环境变化中需要对基因表达进行适应性调整,例如对于低温或高盐等环境中的生长条件,转录调控会使它们适应环境中的压力,并展现出适应性增强或防御反应。
3. 多种疾病的发生和治疗转录调控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和治疗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例如,癌症的发生往往与基因的异常表达有关,转录因子通过控制这些基因的表达和转录,可以治疗或预防癌症。
转录调控名词解释

转录调控名词解释转录调控是生物学领域中一个重要而复杂的概念,它涉及到细胞内质粒(DNA)的结构、功能及其信号转导系统的研究。
简单的来说,转录调控就是通过控制DNA上的基因的表达来影响物种的基因组特征。
在转录调控的整个过程中,有几个关键的术语都需要熟悉。
首先,基因(Gene)是DNA片段包含无机酸序列,携带几个功能和特性信息的有机分子,比如基因表达结果的蛋白质种类。
转录(Transcription)描述了基因从DNA复制到RNA的过程,即一个碱基的三价物质对(G、C、A、T)被复制成RNA的碱基对(G、C、A、U),然后RNA离开质粒前往其他体细胞细胞组织。
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s)是一类蛋白质,它可以通过靶基因的激活和抑制来调节基因的表达。
此外,转录后调节(Post-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指的是基因表达过程中间处理过程中发生的调节作用。
其中包括RNA过程(RNA Processing)和RNA修饰,RNA过程指的是一系列在基因转录后进行的修饰,它们可以影响RNA的结构,并以此影响蛋白质的合成与表达;RNA修饰则指可以影响RNA的功能,并以此影响基因表达的过程。
最后,转录终止(Transcriptional Termination)指的是某些特定区域的DNA片段中,转录机停止继续复制基因的过程。
转录终止后,转录机会被拆除,并上升至质粒上,而终止子元件则会终止转录过程。
总之,转录调控是一个系统性的概念,它包括一系列步骤,全部构成调节基因表达的机制。
基因的表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不同的步骤,比如转录、转录因子、转录后调节以及转录终止。
这些都是有效控制基因表达的重要术语,它们的熟悉对于研究基因表达过程至关重要。
基因调控机制

基因调控机制基因调控是生物体内部控制基因表达的过程,通过调控基因的表达水平和时机,使得细胞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和环境条件下能够产生不同的蛋白质,从而实现细胞的分化和功能的多样化。
基因调控机制是生物体内部复杂而精密的调控系统,涉及到多种调控因子和调控途径。
本文将从转录调控、转录后调控和表观遗传调控三个方面介绍基因调控机制的相关内容。
一、转录调控转录调控是指在基因转录过程中通过调控RNA聚合酶的结合、启动子的甲基化、转录因子的结合等方式,控制基因的转录水平。
在细胞内,转录因子是一类能够结合到DNA上特定序列的蛋白质,它们通过与启动子区域上的转录因子结合,调控基因的转录活性。
转录因子的结合可以激活或抑制基因的转录,从而影响细胞内特定蛋白质的合成。
另外,组蛋白修饰也是转录调控的重要方式。
组蛋白是染色质的主要蛋白质成分,对基因的表达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组蛋白修饰包括乙酰化、甲基化、泛素化等多种方式,不同的修饰方式会影响染色质的结构和紧密度,进而影响基因的可及性和转录活性。
二、转录后调控转录后调控是指在mRNA合成完成后,通过RNA剪接、RNA修饰、RNA稳定性等方式对mRNA进行调控,影响蛋白质的合成水平。
RNA剪接是指在转录后的RNA分子中去除内含子并连接外显子的过程,通过不同的剪接方式可以产生不同的mRNA亚型,从而影响蛋白质的翻译。
此外,miRNA和siRNA也是转录后调控的重要调控因子。
miRNA和siRNA是一类短小的非编码RNA分子,它们通过与靶基因的mRNA结合,抑制靶基因的翻译或降解靶基因的mRNA,从而影响蛋白质的合成水平。
三、表观遗传调控表观遗传调控是指通过改变染色质结构和DNA甲基化状态等方式,影响基因的表达水平。
DNA甲基化是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调控方式,它通过在DNA分子上添加甲基基团,影响基因的可及性和转录活性。
DNA甲基化在细胞分化和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另外,组蛋白修饰也是表观遗传调控的重要方式。
转录调控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转录调控的基本概念与方法转录调控是指在基因转录过程中通过多种调节机制来控制基因表达的过程。
基因的表达水平是由多个阶段调控的,其中包括转录过程的调节。
基因的转录调控是细胞生命活动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其对生物体的正常发育和对合适环境中适应能力的维持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着重介绍转录调控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一、概念基因在转录过程中,DNA双链经RNA聚合酶翻译成mRNA单链,mRNA单链最终被翻译成不同的蛋白质。
转录调控是指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调节转录起始和终止、核苷酸的翻译、RNA剪切和稳定性等一系列机制的调节,从而调节基因表达水平的过程。
简言之,转录调控是指通过各种控制机制来影响基因表达,从而控制细胞也就是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二、转录调控的方法转录调控的方法包括以下三个过程:1、启动子识别和转录起始转录起始是指RNA聚合酶在启动子区域识别核心启动子及其包含的转录起始位点(TSS),从而决定基因的转录起始点和表达水平。
核心启动子区域包括4-6个核苷酸序列motif,如TATA-box、Inr、DPE、MTE、BRE和DCE等。
其中TATA-box位点是RNA聚合酶在解旋DNA双链时所结合的位点。
该位点在基因转录起始的过程中的作用很重要。
2、转录因子和共同调节转录因子是指具有DNA结合域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能够与特异性和/或通用性转录因子协同作用,寻找并与特定位点结合,信号通路和正常的生理调节都会影响蛋白质的合成与功能。
这一过程被称为共同调节。
转录因子可以激活或静默启动子序列,以调整启动子的活性。
动物RNA聚合酶II的启动转录因子集合依次为TFIID、TFIIB、TFIIE、TFIIH、TFIIA及TFIIF。
共同调节同样是非常重要的调控机制,其中所涉及的转录因子根据不同基因的特点而异,有的是其自身结合,有的是与其他独立性转录因子互相结合。
3、RNA处理和稳定性RNA的加工包括剪切、剪裁、拼接和修饰。
生物分子的调控

生物分子的调控生物分子的调控是维持生物体正常生理功能和适应环境的重要过程。
它涉及到许多调控机制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以确保各种生物分子在相应的时间和位置表达和功能。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生物分子调控机制,包括转录调控、转录后调控、翻译调控和后转录调控等。
一、转录调控转录调控是指通过调控DNA的转录过程来控制基因表达水平。
这一过程主要通过转录因子与DNA结合来实现。
转录因子是一类具有特定序列结合能力的蛋白质,它们可以与启动子区域上的特定序列结合,促进或抑制基因的转录。
转录调控可通过增加或减少转录因子的表达、改变转录因子与DNA的结合能力等方式来实现。
二、转录后调控转录后调控是指在RNA合成完成后,通过调控RNA的稳定性和后修饰来影响基因表达水平。
这一过程主要包括RNA剪接、RNA修饰、RNA降解等。
RNA剪接是指将RNA前体经过剪接反应切割成不同的剪接体,以产生多种不同的mRNA。
RNA修饰是指通过添加或去除特定化学修饰物来改变RNA的性质和功能。
RNA降解则是指通过酶的作用将RNA降解为小碎片,从而降低mRNA的稳定性和表达水平。
三、翻译调控翻译调控是指在mRNA被翻译成蛋白质的过程中,通过调控翻译起始复合物的形成和翻译速率来影响蛋白质的合成。
这一过程主要包括转录后修饰、调控启动子区域上的特定序列和调控转运RNA的结合等。
转录后修饰是指通过特定的化学修饰和蛋白质结合来改变mRNA 的结构和功能。
调控启动子区域上的特定序列可以影响翻译起始复合物的形成和蛋白质的合成。
调控转运RNA的结合可以促进或抑制mRNA与转运RNA的结合,从而调控翻译的进行。
四、后转录调控后转录调控是指在蛋白质合成完成后,通过调控蛋白质的稳定性、定位和修饰来影响其功能。
这一过程主要包括蛋白质的降解、蛋白质的修饰和蛋白质的定位等。
蛋白质的降解是指通过泛素化作用和蛋白酶的作用将蛋白质降解为小碎片。
蛋白质的修饰是指通过磷酸化、甲基化、乙酰化等化学修饰来改变蛋白质的性质和功能。
基因调控的分子机制

基因调控的分子机制基因调控是生物体内部调整基因表达的过程,包括转录因子、启动子、转录调控因子等多种分子机制。
本文将探讨基因调控的分子机制,并从转录调控、表观遗传学以及miRNA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与阐述。
一、转录调控转录调控是基因调控的主要分子机制之一。
转录因子作为一种调控蛋白质,可以结合到基因的启动子或增强子上,影响基因的转录过程。
转录因子的结合与基因表达的活性相关,它们可以激活或抑制基因的转录。
具体而言,激活性转录因子可以与核酸序列中的启动子结合,促进转录开始;而抑制性转录因子则会与启动子结合,阻止转录的进行。
此外,组蛋白修饰也是转录调控的重要机制。
组蛋白修饰是指染色质上非DNA序列的化学修饰,可以通过改变染色质的结构和状态来影响基因的转录。
常见的组蛋白修饰包括甲基化、乙酰化和磷酸化等。
这些修饰可以改变基因座的表观遗传标记,进而影响基因的可及性和转录状态。
二、表观遗传学表观遗传学是一门研究表观遗传修饰及其在基因调控中的功能的学科。
表观遗传修饰是指遗传物质(如DNA和组蛋白)的化学修饰,而这些修饰并不改变DNA序列本身。
表观遗传修饰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组蛋白甲基化等等。
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修饰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它是指DNA 分子上的甲基化作用,通常位于胞嘧啶环上的5位。
DNA甲基化在基因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抑制基因转录的进行。
此外,组蛋白修饰也可以通过改变染色质的结构来影响基因的转录状态。
表观遗传修饰在细胞分化、发育和疾病发生中都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三、miRNAmiRNA是一类由内源性RNA分子中产生的小分子RNA,在基因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miRNA可以通过与靶标mRNA配对结合,从而引发靶标mRNA的降解或者抑制其翻译的过程。
通过这种方式,miRNA可以调控多个基因的表达。
miRNA的产生主要经历了转录、剪切和成熟等阶段。
在细胞中,miRNA可以通过与RNA识别因子一起形成RNA识别复合体,最终与靶标mRNA进行结合并发挥调控作用。
简述转录后调控的主要方式

简述转录后调控的主要方式转录后调控是指转录因子结合到细胞核或细胞外区域后,对转录后的RNA进行调控,以调节细胞的生长、分化、代谢等生物学过程。
这是细胞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调控机制,对于调节细胞命运、优化细胞资源利用、实现细胞间相互作用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转录后调控的主要方式包括:1. 转录因子结合和调控:转录因子是一种RNA结合蛋白,可以结合到转录因子受体(TR)的分子结构中,并对TR进行生物学效应。
转录因子结合TR后,可以对其进行调节,包括增强或减弱转录因子的生物学效应。
例如,有些转录因子可以结合到学校编码RNA(SUVR)上,从而抑制SUVR的表达,从而抑制某些特定基因的表达。
2. 转录后调节RNA聚合酶(RNAPII):转录后调节RNA聚合酶(RNAPII)是一种重要的转录因子,可以对转录后的RNA进行剪切、修饰和分发。
RNAPII可以结合到一些转录因子受体(TR),并对TR进行生物学效应。
例如,RNAPII可以结合SUVR,从而抑制SUVR的表达,从而抑制某些特定基因的表达。
此外,RNAPII还可以结合到学校编码RNA(SUVR)上,从而抑制SUVR的表达,从而抑制某些基因的表达。
3. 启动子增强子(TSS):启动子和增强子是一段RNA分子上的重要区域,可以启动转录过程。
转录后调控可以通过改变启动子和增强子的功能,从而调节转录过程。
例如,有些转录因子可以结合到启动子和增强子上,从而增强启动子或增强子的功能,从而增强转录因子的作用。
4. 基因沉默:基因沉默是指某些基因的表达被抑制。
转录后调控可以通过改变某些基因的表达水平,从而实现基因沉默。
例如,有些转录因子可以结合到某些基因上,从而抑制该基因的表达,从而实现基因沉默。
转录后调控是一种复杂的调控机制,可以调节细胞的生长、分化、代谢等生物学过程。
转录后调控的主要方式包括转录因子结合和调控、转录后调节RNA 聚合酶、启动子增强子和基因沉默等,这些机制可以相互作用,从而实现对转录后的RNA的精确调节。
转录水平的调控

苷)。
转录因子如何影响转录水平
1 2 3
激活转录
一些转录因子可以激活特定基因的转录,通过与 启动子或增强子区域结合,促进RNA聚合酶的招 募和转录起始。
抑制转录
另一些转录因子可以抑制特定基因的转录,通过 与启动子或增强子区域结合,阻止RNA聚合酶的 招募和转录起始。
转录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些转录因子可以与其他转录因子相互作用,共 同调控基因的转录。这种相互作用可以增强或抑 制转录因子的活性。
转录水平调控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转录水平调控的异常有关。例如 ,某些癌症的发生与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转录调控异常有 关。这些基因的表达水平异常会导致细胞生长失控,从而 引发癌症。
此外,一些感染性疾病也与转录水平调控有关。例如,某 些病毒会利用宿主的转录调控机制来表达其自身的基因, 从而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和传播。了解这些疾病的转录调控 机制有助于开发新的治疗策略。
转录水平的调控
目录
CONTENTS
• 转录水平调控的基本概念 • 转录因子与转录水平调控 • 表观遗传学与转录水平调控 • 非编码RNA与转录水平调控 • 转录水平调控在生物学和医学中
的应用
01
转录水平调控的基
本概念
转录的定义
01
转录是指以DNA为模板合成RNA 的过程,是基因表达的关键步骤 之一。
转录水平调控的机制
转录因子
转录因子是一类能够与DNA结合并调控基因转录的蛋白质,通过与启动子或增强子等 DNA区域结合,影响RNA聚合酶的活性,从而调控基因转录。
染色质重塑
染色质重塑是指通过改变染色质的结构和组分,影响基因转录的过程。染色质重塑可以通 过多种方式实现,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磷酸化和甲基化等。
基因表达与转录调控

基因表达与转录调控基因是指在生物体内可以传递遗传信息的DNA序列。
基因的表达是指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将基因中的遗传信息转化为蛋白质的过程。
而转录调控则是指在基因转录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调控机制,控制基因的表达水平和模式。
一、转录调控的意义转录调控是生物体实现细胞特异性和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通过转录调控,细胞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或内外信号的刺激,调整特定基因的表达水平,从而在细胞发育、功能分化和适应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转录调控的机制转录调控通过调控基因的转录过程,包括转录起始、终止、剪接和RNA后处理等环节,从而控制基因的表达水平。
1. 转录起始调控转录起始是指RNA聚合酶在启动子区域结合并开始合成RNA的过程。
转录因子是影响转录起始的重要调节因子,它可以识别和结合特定DNA序列,促进或抑制转录的启动。
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可以分为增强子和抑制子,它们通过与转录因子的结合调节转录起始的强度和速率。
2. 转录终止调控转录终止是指RNA转录的终止和释放过程。
在原核生物中,转录终止通常由rho因子和转录终止序列共同调控。
而在真核生物中,转录终止主要由终止序列调控,终止序列能够与RNA聚合酶结合并诱导聚合酶停止转录。
3. 转录剪接调控转录剪接是去除RNA前体中非编码区(内含子)的过程,将编码区(外显子)连接成连续的序列。
转录剪接的调控可以产生多个转录变体,从而通过选择性剪接使同一基因在不同细胞或不同发育阶段表达不同的转录产物。
4. 转录后处理调控RNA聚合酶合成的RNA分子需要进一步修饰和加工才能成为功能性的mRNA。
转录后处理调控包括capping(加帽)、剪接、poly(A)尾巴加在RNA末端等过程。
这些修饰能够保护RNA分子不易降解,并参与mRNA的转运和翻译。
三、转录调控的调控因子转录调控的实现需要一系列调控因子的参与,包括转录因子、组蛋白修饰因子、DNA甲基化酶等。
1. 转录因子转录因子是指能够与DNA结合的蛋白质,它们能够识别特定DNA 序列,招募其他调控因子和转录机器,促进或抑制转录的启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色氨酸操纵子模型结构: 5种结构基因:trpE、D、C、B、A; 调控结构:启动子、操纵子、前导序列、 弱化子; 阻遏物trpR基因:与trp操纵子相距较远;
目录
分支酸 → 邻氨基苯甲酸 → 磷酸核糖基 → CDRP → 吲哚甘油-磷酸 → 色氨酸 邻氨基苯甲酸
邻氨基苯甲酸合成酶
吲哚甘油 硼酸合成酶
Jacquces Monod(1910-67)
Francois Jacob(1920-)
目录
乳糖操纵子学说的主要内容 ① Z、Y、A基因的产物由同一条多顺反子 的mRNA分子所编码
Z编码β-半乳糖苷酶:将乳糖水解成葡萄糖 和半乳糖 Y编码β-半乳糖苷透过酶:使外界的β-半乳 糖苷(如乳糖)能透过大肠杆菌细胞壁和原 生质膜进入细胞内。 A编码β-半乳糖苷乙酰基转移酶:乙酰辅酶 A上的乙酰基转到β-半乳糖苷上,形成乙酰 半乳糖。
+ + + + 转录 DNA
CAP
P
O
Z
Y
A
CAP CAP CAP CAP
无葡萄糖,cAMP浓度高时
CAP
有葡萄糖,cAMP浓度低时
协调调节
※当阻遏蛋白封闭转录时,CAP不发挥作用; ※如无CAP存在,即使无阻遏蛋白与操纵序列 结合,操纵子仍无转录活性。 单纯乳糖存在时,细菌利用乳糖作碳源; 若有葡萄糖或葡萄糖/乳糖共同存在时,细 菌首先利用葡萄糖。 葡萄糖对 lac 操纵子的阻遏作用称分解代 谢阻遏(catabolic repression)。
目录
邻氨基苯 吲哚甘油 色氨酸合成酶 甲酸合成酶 硼酸合成酶 TrpE terpD trpC trpB trpA t 衰减子 t’
启动子 操纵基因
前导顺序
p p p N 26 AUGAA AGC AA UU UU CGU ACU GA AGGU UGGUGG CGC AC UU CC UGA N 4 3 A U UU UU UU U 富含 G-C 的发 G C Leader peptide 夹结构 / 富含 C G U 的单链末端 C G Aaaaaa C G Met Lys Aly Ile Phe Val Leu Lys Gly Trp Trp Arg Thr Ser A G C CG A CG U U AA
CAP: 代谢物激活蛋白
目录
(三)乳糖操纵子调控区的突变效应
已经分离在有诱导物或没有诱导物的情况 下都能产生lacmRNA的突变体,这种失去 调节能力的突变体称为永久型突变体,为 分两类:I型和O型。 I型:野生型为I+,突变型为IO型:野生型为O+,突变型为Oc。
目录
I+→I-或O+→Oc后,Z、Y、A结构基因均 表现为永久表达,所以I基因被称为调节基 因(regulatory gene)。研究发现,I基因是一 个产生阻遏物的调节基因,其产物使体系 关闭。I-突变体由于不能产生阻遏物,使细 胞成为lac永久表达型。I-/I+局部二倍体由 于带有一个正常阻遏物,使细胞中的lac仍 然被抑制。
目录
(三)色氨酸操纵子的弱化机制
前导序列可翻译出一段 14 个氨基酸的短肽, 在该短肽的第 10 、 11 位置上是两个色氨酸密 码子;两个密码子之后是一段 mRNA 序列, 该序列可分为四个区段,区段间可互补配对, 形成不同的二级结构。 原核生物为边转录边翻译,前导序列中核糖 体位置决定形成哪种二级结构,从而决定弱化 子是否可形成终止信号。
阻遏蛋白变构激活 色氨酸操纵子为代表
一. 乳糖操纵子
(一)乳糖操纵子的结构与功能 (二)乳糖操纵子的负调控和正调控 (三)乳糖操纵子调控区的突变效应
目录
背景介绍:
大肠杆菌通常利用葡萄糖作为碳源,通常情况下环 境中乳糖极少,降解乳糖的酶不被合成,其实 质是乳糖降解酶基因不表达。
目录
1961年由莫诺(Monod,J.法)和雅各布 (Jacob,F.法)提出,用来阐述大肠杆菌乳糖 代谢中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
酶不能沿DNA向前移动 ,阻碍转录。
pol 启动序列 操纵序列 阻遏蛋白 编码序列
目录
操纵子的调控方式总结
操纵子 调控区 结构基因
阻遏物 启动子 操纵基因 结构基因1,2,3... 辅阻遏 基因
诱 两 种 导 方 型
式
诱 阻遏蛋 导 白
物
变构
阻 遏 型
物 无活性的 阻遏蛋白
变构
阻遏蛋白变构失活 乳糖操纵子为代表
目录
② 这个mRNA分子的启动子紧接着O区, 而位于I与O之间的启动子区(P)。
目录
③当阻遏物与操纵基因结合时,lac mRNA的转录起始受到抑制。
未诱导:结构基因被阻遏
阻遏物 四聚体
LacI
P
O
lacZ
lacY
lacA
图 16- 当无诱导物时阻遏物结合在操纵基因上
目录
④诱导物通过与阻遏物结合,改变它的三维构象,使之 不能与操纵基因结合,从而激发lac mRNA的合成。当有 诱导物存在时,操纵基因区没有被阻遏物占据,所以启 动子能够顺利起始mRNA的合成。
图 16-28 trp 操纵子含有 5 个结构基因和 1 个控制区。控制区由启动子、操纵基因、前导顺序和衰减 构成。前导区编码 14 个氨基酸,其中有 2 个是色氨酸。(仿 B.Lewin:《GENES》Ⅵ,1997, Fig .12.38) 目录
目录
①. 当有色氨酸时,完整翻译短 肽 核糖体停留在终止密码 子处,邻近区段2位置 阻碍 了2,3配对 使3, 4区段配对 形成发夹结构终止子 RNA 酶在弱化子处终止,不能向前 移动。
开始转录
T A T A A T Pu A T A T T A Py (Pribnow box)
σ识别位点 (recognition site)
(3)原核生物启动子保守序列
目录
(4)操纵基因 ——阻遏蛋白(repressor)的结合位点 当操纵序列结合有阻遏蛋白时,会阻碍
RNA聚合酶与启动序列的结合,或是RNA聚合
mRNA
Trp 高时 Trp
色氨酸操纵子
⑵. 弱化子调控: 当有色氨酸存在而trp操纵子受 抑制时,仍有一段前导序列发生转 录,可能存在另一种的机制来抑制 trp操纵元的转录。 色氨酸高浓度存在时,转录的 前导序列162bp长,其中有一 28bp的弱化子区域;形成发夹结 构,为内部终止子,RNA酶从 DNA上脱落,不能转录; 色氨酸低浓度或不存在时, RNA聚合酶能通过弱化子区域,转 录完整的多顺反子mRNA序列;
色氨酸合成酶 β链 α 链 29,000 trpA 804 36
POl a
60,000 trpE 1560
60,000 trpD 1620
4 5,000 P trpC 1353
50,000 trpB 1191
t
t’
P:起动子;O:操纵子; l:前导序列; a:衰减子; t,t’ :终止子 图 16-15 E.coli trpO 的结构及其产物所催化的色氨酸合成反应
目录
组成型突变: lacOc
目录
组成型突变: lacI-
目录
二 色氨酸操纵子
(一) 色氨酸操纵子的结构与功能 (二) 色氨酸操纵子的阻遏调节系统 (三)色氨酸操纵子的弱化机制
目录
(一) 色氨酸操纵子的结构与功能
1.色氨酸操纵子模型: 由雅各布(Jacob F.)和莫诺(Monod J.) 提出,具有合成代谢途径典型的操纵子模型。 操纵子:包括色氨酸合成有关的5种酶的结 构基因; 大量色氨酸时:大肠杆菌5种酶的转录同时 受到抑制; 色氨酸不足时:这5种酶的基因开始转录; 色氨酸:作为阻遏物而不是诱导物参与调控 结构基因的转录。 ∴ trp操纵子是一个典型的可阻遏操纵子模 型(repressible operon)。
开——诱导物阻止阻遏蛋白功能发挥。
目录
(一)乳糖操纵子(lac operon)的结构与功能
调控区 DNA 结构基因
P
O
操纵序列
Z
Y
Y: 透酶
A
Z: β-半乳糖苷酶
启动序列
A:乙酰基转移酶
CAP结合位点
目录
酶的诱导——lac体系受调控的证据
目录
乳糖在透酶催化、转运进入细胞,再经-半乳糖苷酶催化,转变成 别乳糖。
(1)结构基因:产生mRNA并作为模板合成蛋白质 (2)调节基因:产生阻遏蛋白(或激活蛋白)与操纵基因 结合,阻碍(或开启)结构基因表达
目录
操纵子(operon)的结构与功能
操纵子
调控区
I P O S1
结构基因
S2 S3 ?
阻遏物基因 启动子 操纵基因
Inhibitor gene Promoter
诱导:基因被打开
β -半乳糖苷酶
透性酶
乙酰转移酶
图 16-7 诱导物和阻遏物成为调节操纵子的开关
目录
大肠杆菌乳糖酶诱导合成---调节基因产物对转录的调控
半乳糖苷转乙酰酶 半乳糖苷酶 半乳糖苷透性酶 调节基因 操纵基因
乳糖酶基因
结构基因
mRNA
酶蛋白
阻遏蛋白
诱导物(乳糖)
操纵基因——基因合成的开关 关——阻遏蛋白阻挡操纵基因,结构基因不表达
+ cAMP
Pi启动基因
RNA聚合酶进入位点
cAMP
Pi
I
P
O
Z
Y
A
调节基因
CAP结合位点 catabolite activator protein
启动基因 操纵基因 结 构 基 因
-半乳糖苷酶 透性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