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转录及转录前调控

合集下载

第三章+转录及其调控

第三章+转录及其调控

三、真核生物RNA成熟
剪接体的装配和剪接过程
三、真核生物RNA成熟
剪接过程需两次转酯反应
三、真核生物RNA成熟
2. mRNA 5′端“加帽”和3′端“加尾” 绝大部分真核细胞成熟mRNA的5′端通常都有一个 以7-甲基鸟嘌呤-三磷酸核苷(m7G-5′ppp5′-N3′)作为起始结构的“帽子”结构,3′端有一 段长为80~250个核苷酸的多聚腺苷酸(polyA) 尾。5′端“帽子”结构和3′端多聚腺苷酸尾是 通过对mRNA前体的加工形成的,并且都先于中段 的剪接过程。
内含子近3′端的嘌呤甲基化是形成套索所必需的。
大多数内含子序列的5′端都以GU开始,而以3′端AG-OH结 束。5′-GU……AG-OH-3′称为剪接接口(splicing junction)或边界序列。
三、真核生物RNA成熟
hnRNA的剪接发生在剪接体(splicesome),自20 世纪70年代后期RNA剪接现象发现以来,科学家们 一直在探索其中的分子奥秘,中国科学家施一公 研究组2015年8月21日,在《科学》(Science)发 表论文阐述了单颗粒冷冻电子显微技术(冷冻电 镜)解析的酵母剪接体近原子分辨率的三维结构 ,并在此结构基础上分析了剪接体对前体信使RNA 执行剪接的基本工作机理。
二、原核生物转录过程
1.依赖因子的转录终止
二、原核生物转录过程
2.非依赖因子的转录终止
第二节 真核生物转录
目录
一、真核生物转录酶及相关因子
三、真核生物RNA成熟
(一)真核生物RNA聚合酶
(二)真核生物转录相关因子 二、真核生物转录过程 (一)真核生物转录起始 (二)真核生物转录延长 (三)真核生物转录终止
polymerase)催化下,以4种三磷酸核苷(ATP、GTP、

第三讲 生物信息的传递(上)--- 转录

第三讲 生物信息的传递(上)--- 转录

转录起点 与新生RNA链第一个核甘酸相对应DNA链上的碱基。
RNA聚合酶的进入位点 聚合酶的进入位点 (1) Sextama框(Sextama Box) ) 框 ) 序列, 聚合酶的松弛( § -35序列,RNA聚合酶的松弛(初始)结合位点, 序列 聚合酶的松弛 初始)结合位点, § RNA聚合酶依靠其 亚基识别该位点 聚合酶依靠其σ亚基识别该位点 聚合酶依靠其 —识别位点(R位点) 识别位点( 位点 位点) 识别位点 § 大多数启动子中共有序列为 T82T84G78A65C54A45 重要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启动子的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启动子的强度 § 重要性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启动子的强度 因子) (RNApol 的σ因子) 因子 § 位置在不同启动子中略有变动
大肠杆菌RNA聚合酶全酶所识别的启动子区

启动子上升突变、 启动子上升突变、启动子下降突变
序列与- 序列的间隔区与转录效率的关系 (2) -35序列与-10序列的间隔区与转录效率的关系 ) 序列与 ◆ 碱基序列并不重要 碱基序列并不重要 ◆ 间距非常重要,17bp的间距转录效率最高 间距非常重要, 的间距转录效率最高 间距上的突变种类: ◆ 间距上的突变种类: 间距趋向于17bp → 上升突变 间距趋向于 间距远离17bp → 下降突变 间距远离
二、参与转录起始的关键酶与元件
(一) RNAσ聚合酶
●原核生物RNA聚合酶(大肠杆菌为例) 全酶=核心酶+ σ(sigma)因子
β ω α
α
σ
β’
图 12-5 E.coli RNA 聚合酶的亚基组成
大肠杆菌RNA聚合酶的组成分析
亚 基 α β β' ω σ 基因 rpoA rpoB rpoC ? rpoD 相对分 子量 36500 151000 155000 11000 70000 亚基 数 2 1 1 1 1 组分 功能

转录和转录水平的调控要点讲课讲稿

转录和转录水平的调控要点讲课讲稿

转录和转录水平的调控要点讲课讲稿SECTION 5转录和转录水平的调控重点:转录的反应体系,原核生物RNA聚合酶和真核生物中的RNA聚合酶的特点,RNA的转录过程大体可分为起始、延长、终止三个阶段。

真核RNA的转录后加工,包括各种RNA前体的加工过程。

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概念、特点、基本原理。

乳糖操纵子的结构、负性调控、正性调控、协调调节、转录衰减、SOS反应。

难点:转录模板的不对称性极其命名,原核生物及真核生物的转录起始,真核生物的转录终止,mRNA前体的剪接机制(套索的形成及剪接),第I、n类和第"类内含子的剪接过程,四膜虫rRNA前体的加工,核酶的作用机理。

真核基因及基因表达调控的特点、顺式作用元件和反式作用因子的概念、种类和特点. 以及它们在转录激活中的作用。

一.模板和酶:要点1.模板RNA的转录合成需要DNA做模板,DNA双链中只有一股链起模板作用,指导RNA合成的一股DNA链称为模板链(template strand ),与之相对的另一股链为编码链(coding strand ),不对称转录有两方面含义:一是DNA链上只有部分的区段作为转录模板(有意义链或模板链), 二是模板链并非自始至终位于同一股DNA单链上。

2. RNA聚合酶转录需要RNA聚合酶。

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由多个亚基组成:a 2 3 3 '称为核心酶,转录延长只需核心酶即可。

a 2 3 3 ' b称为全酶,转录起始前需要b亚基辨认起始点,所以全酶是转录起始必需的。

真核生物RNA聚合酶有RNA-pol I、H、川三种,分别转录45s-rRNA; mRNA(其前体是hnRNA);以及5s-rRNA、snRNA 和tRNA。

3. 模板与酶的辨认结合转录模板上有被RNA聚合酶辨认和结合的位点。

在转录起始之前被RNA聚合酶结合的DNA 部位称为启动子。

典型的原核生物启动子序列是-35区的TTGACA序列和-10区的Pribnow盒即TATAAT序列。

系统生物学-第三讲-转录组学PPT课件

系统生物学-第三讲-转录组学PPT课件

.
18
• 第一个被确认的miRNA——在线虫中首次发现的lin-4 和 let-7 ,可以通过部分互补结合到目的mRNA靶的3’非编 码区(3’UTRs),以一种未知方式诱发蛋白质翻译抑制, 进而抑制蛋白质合成,通过调控一组关键mRNAs的翻译 从而调控线虫发育进程。
继线虫之后,随后多个研究小组在包括人类、果蝇、植物等多 种生物物种中鉴别出数百拼接和注释表达与分类功能分析作用机理分析qpcr验证est软件平台est序列库序列的质量检查测序量监控聚类和拼接检查借助于基因组信息全长orf寻找发现全长基因研究表达基因概况的主要实验手段dnachipproteomics的先驱功能分类表达量分析交替剪接检测est特有信息microarray和genechip大规模表达谱或全景式表达谱globalexpressionprofile
.
40
表达序列标签(EST)测定及分析
1、什么是EST? 2、EST的应用 3、EST序列测定及分析过程
.
41
1、表达序列与表达序列标签概念
(1) 什么是表达序列?
基因组表达为RNA的序列: mRNA和功能RNA
(2) 什么是表达序列标签?
(expressed sequence tag, EST)
• 转录组研究是基因功能及结构研究的基础和 出发点,是解读基因组功能原件和揭示细胞 及组织分子组成所必需的。
.
34
• 转录组的特点:受到内外多种因素的调节,因而是 动态可变的。能够揭示不同物种、不同个体、不同 细胞、不同发育阶段及不同生理病理状态下的基因 差异表达信息。
.
35
• 转录组学(Transcriptomics):研究细胞在某 一功能状态下所含mRNA的类型与拷贝数;比较不

03转录及调控-3

03转录及调控-3

(一)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特点
1. 细胞的全能性 2. 基因表达的时间性和空间性 3. 转录和翻译分开进行
4. 初级转录产物要经过转录后加工修饰
5. 部分基因多拷贝
6. 不存在操纵子结构 真核生物的mRNA是单顺反子mRNA
(monocistronic mRNA)
胚胎期
ε
胚胎期 δ2 Hb Grow1
原核生物以负调控为主: 原核生物染色质没有核小体结构,DNA没有遮蔽,
催化转录的RNA聚合酶很容易发现启动子,其基 因表达的调节很容易通过阻遏蛋白实现。 负调控提供了一个非常保险的机制:即使调节系 统失灵,蛋白质照样可以合成。很多原核操纵子 (元)系统,原核基因调控普遍涉及特异阻遏蛋 白参与的开、关调节机制。
Transcription
mRNA 5′
3′
1
2
3
Translation
Proteins
1
2
3
3.转录和翻译偶联进行;
4.mRNA翻译起始部位有特殊的碱基序列—SD序 列,共有序列为AGGAGG; 5.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主要在转录水平,即对 RNA合成的调控。
通常有两种方式: (1) 起始调控,即启动子调控 (2) 终止调控(衰减子调控)
转录终止调控方式 : A.依赖ρ因子的终止调控
噬菌体
B.不依赖ρ因子的终止调控
• 依赖mRNA3′末端转录终止子
• 衰减子介导的转录终止
色氨酸操纵子的表达调控
1.色氨酸操纵子的结构 色氨酸操纵子(tryptophan operon,trp operon)
负责色氨酸合成的操纵子,由启动子和操纵基因 区组成,该操纵基因区控制一个编码色氨酸生物合 成需要的5种蛋白的多顺反子mRNA的表达。

第三章-转录前调控

第三章-转录前调控

作用:选择正确的转录起始位点,保证精确起始。
上游启动子元件(upstream promoter element,UPE): 包括CAAT盒(CCAAT)和GC盒(GGGCGG)等 CAAT盒:-70 - -80bp; GC盒:-80 - -110bp
作用:控制转录起始频率。
转录起始前的上游区段
顺式作用元件 (cis-acting element)
②转录延长
真核生物转录延长过程与原核生物大致相似, 但因有核膜相隔,没有转录与翻译同步的现象。
RNA-pol前移处处都遇上核小体。 转录延长过程中可以观察到核小体移位和解聚现象。
核小体:是染色质的基本组成单位,为染色质的一级结构, 10nm。
核 小 体
H1
连接DNA (50-60bp)
H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H3
H2A
与特定DNA序列结合的调控蛋白因子, 能直接或间接辨认、结合顺式作用元件并反式激活另一基因转录的蛋白质。
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al factors, TF) :引起基因的转录
反式作用因子中,直接或间接结合RNA聚合酶的,则称为转录因子。
转录起始前复合物(pre-initiation complex, PIC):
-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
第二节:转录的基本过程及调控
参与转录的物质
原料: NTP (ATP, UTP, GTP, CTP) 模板:DNA 酶: RNA聚合酶 其他蛋白质因子
RNA合成方向:5' 3'
转录的不对称性:
在DNA分子双链上某一区段,一股链用作模板指引转录,另 一股链不转录

3-转录及其调控

3-转录及其调控
(1)无需引物的存在能独自起始新RNA链 的合成
(2)没有校对能力; (3)催化的底物是核糖核苷三磷酸。
大肠杆菌RNA聚合 酶
大肠杆菌只有一种RNA聚合酶,负责所有rRNA、mRNA和 tRNA的合成。该酶具有全能性,基本上不需要其他蛋白因 子的参与,即可独立的进行。
功能:
(1)识别DNA双链上的启动子 (2)通过阅读启动子序列,确定转录方向和模板链 (3)解开DNA部分双螺旋,产生约17 bp的单链DNA模板 (4)选择正确的核糖核苷三磷酸(rNTP)底物并催化形成磷
σ因子
σ因子负责识别启动子的保守序列,不同的 σ因子识别不同的启动子。
许多细菌能产生多种可取代的σ因子,以识 别不同的启动子。
一些抗生素,如利链菌素,可以抑制原核生物的 RNA聚合酶,使得原核生物的基因无法转录成 mRNA,从而达到杀死细菌等原核生物的效果。
二、原核生物转录的起始延伸
1.转录起始 全酶与模板的DNA接触,生成非专一的,不稳定的复合物在模
板上移动。 2.起始识别:全酶与-35序列结合,产生封闭的酶-启动子二元复合
物。 3.全酶紧密地结合在-10序列处,DNA模板局部变性,形成开放的
启动子二元复合物。(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后造成约10bp的 DNA解链) 4.合成短多聚核苷酸(<10nt),三元复合物形成。(酶-启动子-NTP) 5. σ因子从全酶中解离下来,聚合酶转变为延长构型。酶分子与启 动子特异性结合性的结合力下降,延伸阶段开始。
真核生物转录起始前的上游区段具有启动子核心序列,RNA 聚合酶不能直接结合模板,RNA聚合酶II启动转录时需要转 录因子才能形成转录复合物。
当合成一段含有60-70个核苷酸的RNA时,TFIIE 和TF II H释放,RNA聚合酶II进入转录延长期。

生物遗传信息的转录及调控机制

生物遗传信息的转录及调控机制

生物遗传信息的转录及调控机制生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每个细胞都包含着成千上万的基因。

这些基因是生物体在生命周期内发挥作用的关键组成部分。

基因的表达能力使得生物体能够响应环境和内部生理需求并发挥特定的生理功能。

在生物体内部,基因的表达通过一系列复杂而又精密的机制进行调控。

其中,基因转录及其调控是生物遗传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基因转录的概念及其机制入手,探讨生物遗传信息的转录及调控机制的相关知识。

一、基因转录的概念及机制基因转录是指将DNA中的编码信息复制到RNA中的过程。

在细胞核内,DNA作为模板通过一系列酶的反应得到RNA分子的合成。

这一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启动、延伸和终止。

在启动阶段,RNA聚合酶(RNA polymerase)结合到起始序列(promoter)上,形成一个蛋白质-DNA复合物。

RNA聚合酶此时开始进行RNA合成反应,往外延伸,逐渐释放已经合成的RNA链。

在终止阶段,RNA链的合成到达终止序列,RNA聚合酶与DNA模板解离,RNA链被释放并由其他酶进一步加工成不同类型的RNA分子。

转录作为基因表达的第一步,是基因调控的关键环节。

在细胞内,对于每个基因,只有当该基因的启动序列被RNA聚合酶所识别并结合时,该基因才能够进行转录。

在这个过程中,激活基因的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和转录抑制因子(transcription repressor)起着关键作用。

它们可结合到启动序列上,改变RNA聚合酶与DNA的关系,从而调节基因的转录。

此外,RNA后转录修饰也是基因表达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生物遗传信息的转录及调控机制在基因转录的过程中,一系列特定的酶和调节因子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从而使转录得以顺利进行。

这些酶和调节因子的特点和作用机理对于生物遗传信息的转录和调控机制具有重要的影响。

1. RNA聚合酶RNA聚合酶是整个转录过程的核心部分。

它是一种非常复杂的酶,在不同类型的RNA合成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第三章-转录前调控

第三章-转录前调控
催化tRNA和r RNA等小分子量前体的合成 。
2. 转录的基本过程
分起始、延长及终止三个阶段
原核生物的转录过程 转录起始需解决的问题:
1. RNA聚合酶必须准确地结合在 转录模板的起始区域。
2. DNA双链解开,使其中的一条链作为 转录的模板。
编码链 模板链
①转录起始点
启动子 Probnow盒子
模板链并非永远在同一条单链上。
编码链与模板链
与mRNA序列相同的那条DNA链称为编码链;将另一条根 据碱基互补原则指导mRNA合成的DNA链称为模板链,也 称为反义链或Crick链。
结构基因(structural gene): DNA分子上转录出RNA的区段 。
编码链 5′ … GCAGTACATGTC … 3′ 模板链 3′ … CGTCATGTACAG … 5′
二、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
转录起始的调控 转录终止的调控 翻译水平的调控
三、真核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
光 细胞质 镜 下 结 构
细胞核
细胞膜
溶酶体
膜相结构
高尔基复合体 线粒体
过氧化氢体

内质网

核膜
下 结
核糖体

核仁
染色质 核基质
非膜相结构
微丝
中等纤维 微管 中心粒 细胞质基质
四、真核细胞的表达调控
AACTGT
ATATTA
TTGACA
35
TATAAT
10
+1
3’
DNA
5’
转录区
转录起点
5’
3’
RNA
与新生RNA链第一个核甘酸相对应DNA链上的碱基。通常将mRNA开始的 一个核苷酸定为0点(即+1).由此向右常称为下游(downstream),其 核苷酸依次编为正序号;起始点左例称为上游(upstream).其核苷酸 则依次以负号表示.紧接起始点左侧的核昔酸为-1。

转录前水平的调控方式

转录前水平的调控方式

转录前水平的调控方式转录前水平调控是指在转录过程开始之前对DNA序列的调控,包括DNA的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介导的信号等。

这些调控方式的不同组合可以决定基因转录启动子的可访问性,从而影响基因表达的水平和模式。

本文将详细阐述转录前水平调控的几种主要方式。

1. DNA甲基化DNA甲基化是指DNA上甲基基团的添加,它可以影响DNA的结构和可读性。

在哺乳动物中,DNA甲基化通常发生在CpG二核苷酸位点上。

DNA甲基化的主要功能是抑制基因的转录。

DNA甲基化的机制涉及到DNA甲基转移酶将甲基基团添加到甲基化靶点上。

不同的DNA甲基转移酶在不同的转录因子启动子和表观遗传位点上具有不同的作用。

2. 组蛋白修饰组蛋白修饰是指对组蛋白分子的化学修饰。

组蛋白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它们与DNA相互作用,从而导致DNA的可读性。

组蛋白修饰既可以促进基因的转录,也可以抑制基因的转录。

常见的组蛋白修饰包括乙酰化、甲基化、磷酸化、泛素化和SUMO化等。

3. 非编码RNA介导的信号非编码RNA是一类不编码蛋白质的RNA分子,它们可以通过RNA干扰、RNA结构化、miRNA等途径参与基因表达的调控。

在转录前水平调控中,非编码RNA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影响基因的转录水平和模式,包括RNA干扰、表观遗传机制和转录抑制等。

4. 转录因子结合和辅助因子影响转录因子是一类调控基因转录的蛋白质,它们结合在DNA上形成一系列复杂的调节网络,从而影响基因的转录。

转录因子包括激活因子和抑制因子,它们可以与基因启动子共同作用,激发或抑制基因的转录。

与转录因子联结的还有辅助因子,这些因子能够影响转录因子的DNA结合、改变染色质结构、调节组蛋白修饰等等。

基因转录调控的生物学机制

基因转录调控的生物学机制

基因转录调控的生物学机制基因转录调控是指通过一系列生物学机制来控制基因的表达水平。

这一过程在生命体系中至关重要,它决定了细胞的特殊性以及不同细胞类型之间的差异。

基因转录调控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的阶段:转录前和转录后。

在转录前,通过某些机制,阻止了RNA聚合酶III(Pol III)与DNA结合,从而抑制转录的发生。

而在转录后,例如在催化活性中,可以通过RNA在RNA聚合酶II(Pol II)活性中的彝编成果来调节基因的表达。

这是一种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许多不同的分子和生物学途径,下面我们将逐一进行介绍。

1. 转录前的调控转录前调控的机制有很多种,其中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改、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等等。

这些不同的机制都具有不同的生物学功能,但是它们的共同点在于可以抑制整个转录过程的发生。

DNA甲基化是指对DNA分子的化学修饰,在这种修饰过程中,甲基基团贴附到了DNA的碱基上。

这种化学修饰会导致DNA分子的结构发生改变,从而使得RNA聚合酶无法与基因的启动子区域相结合,从而抑制了转录过程的发生。

组蛋白修改是指对某些组蛋白分子的化学修饰,这种修饰过程也能够影响到整个转录过程的发生。

组蛋白分子通常会在某些极特定的位置上被修饰,从而影响到基因的表达水平。

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是指在基因启动子区域上进行的一种化学修饰。

这种修饰过程能够阻碍RNA聚合酶的结合,从而抑制转录的发生。

2. 转录后的调控一旦RNA成功地合成,它就可以通过某些生物学途径来对基因的表达进行调控。

其中一种重要的机制就是RNA干涉(RNA interference,RNAi),这种机制可以切断某些特定的RNA分子,从而阻止它们在特定的匹配区域上发挥功能。

这种机制被广泛应用于许多生物学实验中,例如在基因编辑、药物研发等领域的应用。

除了RNAi之外,还有一种重要的调控机制,叫做剪切变异(alternative splicing,AS)。

在这个机制中,某些RNA分子可以剪切成不同的外显子片段,从而导致不同的基因表达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特异性:只在发育的某个特定时期或者某些 时期表达的基因 分析方法空表达模式

空间特异性:基因表达的组织细胞特异性 分析方法: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
文昌鱼晚期神经 胚的横切面,示 AmphiMDF基因 在肌节区的表达。
二、核潜能的限定 2.细胞核具有潜在的全能性

关于分化细胞核潜能限定的观点长期以来存在着争议。 有些学者认为用已分化细胞核进行的移植实验在很多情况下不能获得 正常发育胚胎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核移植的方法使已分化细胞核突然 进入了一个高频率分裂的陌生胞质环境,容易引起染色体断裂。 为真正评价细胞核的潜能,人们采用核克隆技术(nuclear cloning)。 已分化细胞的核经历一系列的移植后,其中有些细胞核变得可以指导 整个有机体的发育。

分子生物学证据


附图1:胚胎学证据:已分化的细胞仍具有发育成为其它细胞的潜力
蝾螈(早期背唇) 海胆(早期细胞全能性)
附图2:转决定
生殖器
移植成虫盘(果蝇器官原基,命运已决定细胞)实验
-- 眼成虫盘移植到另一个幼虫的腹部,后者腹部长出一只眼睛。已决定的 细胞,发育命运稳定; --触角成虫盘多次移植后,部分触角成虫盘细胞分化形成成体果蝇的腿、 翅、嘴。
已决定但尚未终末分化的细胞,突然改变了它的发育程序的事件——转决定
附图3:转化(metaplasia):已分化的细胞转分化为其它类型细胞的现象
e.g., 鸡视网膜表皮色素细胞在含透明质酸酶、血清、苯硫脲的条件下培养后转 变为晶体状细胞。
二、核潜能的限定 1.在发育中核潜能被限定

大量的证据表明,随着细胞的分化,核的潜能逐 渐被限定。

细胞外环境的影响

差异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

①差异基因转录:调节哪些核基因转录成RNA。 ②核RNA的选择性加工:调节哪些核RNA进入细胞质并 加工成为mRNA,构成特殊的转录子组。 ③mRNA的选择性翻译:调节哪些mRNA翻译成蛋白质。 ④差别蛋白质加工:选择哪些蛋白质加工成为功能性蛋白 质,即基因功能的实施者。

概述

细胞表型(cell phenotype):是细胞特定基因型在一定的 环境条件的表现,是细胞的特定性状。 根据细胞表型分类:


全能细胞(totipotent cell):能够产生有机体的全部细胞表型, 或者说可以产生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它的全套基因信息都可以表 达。如合子、海胆和有些动物的早期分裂球等。 多潜能细胞(pluripotent cell):表现出发育潜能的一定局限性, 仅能分化成为特定范围内的细胞。 分化细胞(differentiated cell):由多潜能细胞通过一系列分裂和 分化发育成的特殊细胞表型。合成特异性蛋白或具有特殊功能性 的细胞器;有丝分裂的频率明显降低,有的甚至完全停止。
2. 基因扩增
A:基因的选择扩增(gene selective amplification):某些特殊基因被选 择性复制出许多拷贝的现象 非洲爪蟾rDNA扩增,从变态期开始,一直到卵母细胞成熟之前;初级 卵母细胞末期,其rDNA为体细胞的2×105倍 果蝇卵壳蛋白基因——滤泡细胞中超量DNA合成(16倍) B:基因组扩增(genome amplification):通过多倍体和多线染色体扩 增完整基因组 哺乳动物肝细胞(营养原细胞)——多倍体扩增 果蝇卵巢中营养细胞——多线染色体扩增

DNA与蛋白质结合,构成以核小体为基本单位的染色质 结构。
一、染色质 chromatin

染色质可根据在细胞分裂间期折叠压缩的状况分 成异染色质和常染色质。染色质结构发生变化是 基因转录的前提。
异染色质
常染色质
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化(DNA高度螺旋化)

异染色质 结构型:异染色质DNA序列的折叠压缩状况始终不发 生改变,也不进行转录,但是对于基因表达的调节起着 重要的作用。 机动型:异染色质在某些情况下DNA序列折叠压缩的 状况可以发生改变,成为常染色质并具有转录活性;而 在另一些情况下又可转变成为异染色质失去转录活性。
差异性基因表达产生的原因

细胞内环境的差异影响核基因的表达。

在早期胚胎发育的卵裂阶段,由于卵质的不均匀分布,卵裂的结 果所产生的分裂球(细胞)存在不同的细胞内环境,引起胚胎细胞核 基因的差异表达。 在胚胎发育早期不同的胚胎细胞位于不同的区域,受到不同的外 界环境的影响,接受不同的位置信息。 特别是邻近细胞的相互关系,如胚胎诱导对于胚胎细胞分化具有 重要意义。 各种细胞外信号分子 (细胞因子、激素等信号分子),通过细胞间 的通讯,特别是信号传导间接影响细胞核基因的表达。
异染色质化过程:指具有转录活性的常染色质失去转录活 性(一种高度固缩状态),成为异染色质的过程(基因沉 默)。

(一)X染色体失活

哺乳类X性染色体(♀):


长臂所有基因失活,短臂部分基因未失活 多为随机失活 少为选择性失活(父源失活:小鼠滋养细胞,有袋类胚胎细胞)
(二)水腊虫的染色体失活

一整套单倍体父源性染色体经异染色质化 而失去转录活性
二、选择性基因转录的染色质变化 (一)染色体疏松区

对于染色体疏松区和灯刷染色体的 研究有助于说明特殊基因转录前的 调控和选择性基因转录。 染色体疏松区:指染色体上DNA解 聚的特殊区域,是基因转录活跃区。 研究发现果蝇和双翅目昆虫的多线 染色体是否有疏松区和疏松区的位 置,在不同组织细胞和同种细胞不 同发育时期均存在很大差异,具有 组织和发育时期的特异性。 表明染色体上基因转录是按一定的 时间和空间顺序进行的。
一般所观察到的一个环是一个转录单位。灯刷染色体 可以产生大量的mRNA,是卵发生中信息大量产生和积 累的途径之一。这些mRNA主要为早期发育所利用。
第三节 转录水平的调控

差异基因转录的 调控是最重要的 调控机制。
转录是DNA将遗传信息传 递给蛋白质的中心环节
一、基因表达的时间和空间特异性


一、有机体不同组织基因组相同的证据

遗传学证据:(果蝇)


在整个幼虫期和成体的不同组织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相同; 同一个体不同组织细胞提取的DNA数量是一致的

胚胎学证据:已分化的细胞仍具有发育成为其它细胞的潜力 (附图1)


转决定(transdetermination):已决定但尚未终末分化的细胞,突然改变了 它的发育程序的事件——转决定(附图2) 转化(metaplasia):已分化的细胞转分化为其它类型细胞的现象。(附图3) 核酸分子杂交(Nucleic acihybridization):有机体不同组织细胞中拥有序列 完全相同的核基因组DNA; 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许多已分化细胞仍含有不表达的其它组 织特异性基因
Dolly and her foster mother
三、基因组相同的例外 ——发育过程中基因组的变化

基因删除:原生动物、线虫、昆虫、甲壳动物。 基因扩增:爪蟾的rDNA、果蝇多线染色体。 基因重排:免疫球蛋白基因(106~108种抗体)。
1. 染色体消减


副蛔虫:染色体消减 瘿蝇等卵裂时,部分染色体丢失,丢失的→体细 胞;不丢失的→生殖细胞。如:瘿蝇 40 →8;摇 蚊 40→38 哺乳类(除骆驼)的红细胞、皮肤的羽毛、毛发 角化细胞中整个细胞核丢失
二、差异基因转录的调控机制 1.基因的结构





①启动子区:这个区域负责与RNA聚合酶结合,同时与 以后的转录起始有关。 ②转录起始点:该序列位于RNA的5’末端,又称为帽子序 列,是转录的起始点,在转录后帽子序列将被修饰,这段 序列在不同的基因中有差异。 ③翻译起始密码ATG:在转录的起始点和翻译起始点间的 这段序列称为前导序列,其长度在不同基因中差异很大。 由前导序列决定翻译的速率。 ④外显子(exon):编码序列 ⑤内含子(intron):非编码序列,具有增强子效应,调控 转录。 ⑥翻译终止密码子TAA: ⑦ 3’末端非翻译区:具有增强子效应,调控转录;调控 mRNA寿命。 ⑧远端增强子
移核试验(豹蛙):发育时期越晚,细胞核潜能的受限性越大 Briggs和King(1952,1960)
囊胚核
80%以上蝌蚪 50%蝌蚪,异常个体以内胚层细胞 去核受精卵
形成较其他胚层细胞更容易
原肠胚早期内胚层核
神经胚内胚层核
﹤10%蝌蚪
结论:随着个体发育的进行,细胞核指导发育的潜 能被越来越限定,并且这种限定具有供体核特异性。



蜕皮素具有调控果蝇唾液腺细胞染色体蓬松区形成的作用 (与染色体上的特殊部位结合) 蜕皮素也能诱导已存在的疏松区退化
疏松区所合 成的产物对 于诱导以后 产生的疏松 区是必需的
(二)灯刷染色体(lampbrush chromosome)

两栖类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双线期成对排列的每 个染
转录水平
翻译水平
第一节 基因组相同和基因差异表达

多细胞有机体具有许多形态、功能和生物 化学组成不同的细胞。这些不同的细胞都 来自于一个共同的始祖细胞——受精卵。 这些不同的组织细胞虽然具有相同的基因 结构,但由于基因表达受到复杂的调控, 发生差别基因转录,继而合成组织专一性 蛋白质,出现细胞形态和功能的分化。

细胞分化的过程:全能性细胞→多潜能性细胞→分化细胞 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分化细胞一般仅有5 %-10%的基因表达,除了合成细胞生长、代谢必需的产 物之外,主要是特异性产物的合成。
细胞分化实质:组织特异性基因在时间与空 间上的差异表达



管家基因(house-keeping genes):细胞中均表 达的基因,其产物对维持细胞基本生命活动所必 需 奢侈基因(luxury genes),组织特异基因 (tissue-specific genes):不同细胞类型进行特异 性表达的基因,其产物赋予各种细胞特异形态结 构与特异生理功能 调节基因(regulatory genes):产物调节组织特 异性基因表达,或激活、或抑制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