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性心理研究综述
毕业论文心理健康文献综述参考范文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参考范文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题目名称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题目类别毕业论文学院(系)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专业班级2003,23(1):18-21[15]熊亚红,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J]. 现代教育科学,2005,(5):73-75[16]熊亚红,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J]. 现代教育科学,2005,(5):73-75[17]侯世勋,等.高校体育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之探讨[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5):110-102[18]刘卫民,李平.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论纲[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3(1):18-21[19]熊亚红,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J]. 现代教育科学,2005,(5):73-75 073021班学生姓名指导教师辅导教师完成日期 2006年2月16日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学生:体育学院指导老师:体育学院(长江大学体育学院湖北荆州 434020)[前言]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频率加快、范围加大和程度加深。
有数据表明:“在我国20世纪 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 %,近年来已达到30%,存在心理障碍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多”。
[1]使得我们不得不更加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任长顺在《不同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调查研究》中提出“大学时期是大学生良好心理习惯的形成和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近年来随着现代人对健康认识的转变,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大学时期同时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大的时期。
他们既要应付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问题,还要应付社会环境变化产生的心理矛盾,常常处于错综复杂的心理矛盾之中。
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心理卫生问题”[2]。
曾四清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中提到“心理疾病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是行为疗法”[3],而刘卫平、李平等认为体育教学恰恰在这方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思维活动为主要活动方式的文化课,由于学生的心理思想和外部行为不宜表现,所以在课堂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多以理性的说教为主,学生的主体参与水平仅处于较低的被动认同活动阶段,故难以实施有针对性、及时性的教育来改善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国内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研究综述
高等教育新教师教学一、绪言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成长环境日趋复杂,这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近年来屡见不鲜的高校极端事件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变得日渐紧迫。
大量研究报告也显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林永和,2001[1];王建中,2004[2];刘春雷,2010[3]),大学生普遍对心理问题缺乏正确的了解和认识,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认为自己的心理困扰是可以解决的问题(金春寒,2014[4]);全国大学生中因心理精神疾病退学的,高达退学总人数的54.4%,且呈逐年上升趋势(龙云兰,2003[5])。
正如世界卫生组织专家于1996年所预言:“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冲突一样,带给人们持久而深刻的痛苦”。
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应对大学生日益增多的心理问题和大学生心理素质亟待提高的严峻现实,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教思政厅【2011】1号)明确提出来要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同年《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提出了“制定科学、系统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要求。
目前我国高校(包括部分高职院校)普遍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公共选修课或必修课)或专题讲座。
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发展的主力军,其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对他们的当前生活具有现实性影响,而且还将影响其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
因此,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是满足大学生可持续性成长成才的必要要素。
积极的心理品质培养,有助于大学生保持身心愉悦,开发智力、提高学习效率及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自身的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积极人格倾向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采取更富有成效的应对策略,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各种压力情境(吴佩杰,2009,宋凤宁,2009[6];龚光军,2009[7])。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综述摘要: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概念、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及成因以及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局限性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综述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才有着重要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是大学期间正常学习、交往、生活、发展的基本保证。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新世纪的挑战,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人才素质的提高和合格人才的培养。
心理素质是人在素质系统中的基础,心理健康是良好心理素质的基本要求。
为了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培养合格的跨世纪人才,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一、心理健康概念的界定由于国内外学者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研究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相异,有关心理健康的涵义迄今尚未有统一的意见。
正如Kaplan L.所说:“许多人都试图定义心理健康,但这是一个混合的领域,它不仅包含知识体系,也包含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人际关系的质量[1]。
早在194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之时公布的章程就已经指出:“健康不只是没有身体上的疾病和虚弱状态,而是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应处于完整状态。
”1989年,WHO又进一步深化了健康概念,提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郁景祖,1995)。
从1949年WHO健康定义到1989年对健康概念的重申与解释,健康概念被赋予更为丰富的含义,健康研究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方面拓展,涉及学科向高度综合和高度分化推进,单一健康模式转向多元健康态度,大健康观取代小健康观,整体健康观取代局部健康观,现代健康观取代传统健康观。
考虑到其中“心理健康”对“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的前提作用,我们仍可认为WHO的健康概念仍是以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为核心的[2]。
心理学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
心理学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涉及广泛的领域,如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
在本文中,将对心理学领域的几篇经典文献进行综述,以展示心理学研究的进展和重要性。
第一篇文献是《认知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
这篇文献回顾了认知心理学的历史和发展。
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过程的一门学科,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文献中介绍了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和理论模型,如信息处理模型和认知神经科学。
该文献还讨论了认知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如教育、医学和人机交互等。
通过对认知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的综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的本质和运作机制。
第二篇文献是《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行为研究》。
这篇文献探讨了群体行为研究在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群体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决策。
文献中介绍了群体行为的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如集体决策、集体行动和群体动力学等。
该文献还讨论了群体行为的影响因素,如群体结构、领导力和社会规范等。
通过对群体行为研究的综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决策过程,为组织管理和团队合作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第三篇文献是《发展心理学中的儿童认知研究》。
这篇文献讨论了儿童认知研究在发展心理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儿童认知研究是研究儿童思维和认知发展的一门学科,它的目标是揭示儿童思维的规律和变化。
文献中介绍了儿童认知研究的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如儿童的记忆发展、思维能力和语言发展等。
该文献还讨论了儿童认知的影响因素,如家庭环境、教育和文化背景等。
通过对儿童认知研究的综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儿童思维和认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儿童教育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涉及广泛的领域。
通过对心理学领域的几篇经典文献的综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心理学的研究进展和重要性。
这些文献涵盖了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为我们深入了解人类思维和行为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心理学文献综述范文模板
心理学文献综述范文模板
心理学文献综述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引言、文献综述、讨
论和结论。
下面是一个心理学文献综述的范文模板:
引言:
在引言部分,首先介绍研究领域的背景和重要性,然后提出研
究的目的和意义。
引言部分应该包括对该领域相关研究的简要回顾,以及本文综述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文献综述:
在文献综述部分,根据研究的主题和目的,对相关的心理学文
献进行综合和分析。
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主题分类或理论模型等方
式组织文献综述的内容。
要注意对每篇文献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比较不同研究的方法、结果和结论,指出各篇文献的优缺点,找出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争议,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讨论:
在讨论部分,对文献综述部分的内容进行总结和概括,指出已
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可以提出自己的研究假设或
者对未来研究的建议,并探讨这些建议对心理学领域的意义和影响。
结论:
在结论部分,对整个文献综述进行总结,强调研究的重要性和
意义,提出未来研究的展望,并指出本综述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最后,可以对读者提出一些建议,鼓励他们继续关注该领域的研究
进展。
以上是一个心理学文献综述的范文模板,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在写作过程中,还需根据具体的研究内容和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和
修改。
[大学生心理素质浅述论文] 大学生心理素质
[大学生心理素质浅述论文] 大学生心理素质针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其教育开展研究是高校实施健全人格、培养合格人才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需要。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浅述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大学生心理素质浅述论文篇一《国内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综述》摘要:国内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理论研究,包括对心理素质内涵、维度和结构体系的探讨;二是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测评研究,主要是对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研究和对所编制量表的实证研究;三是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应用研究,主要通过心理干预或心理训练的方法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
国内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在理论研究上取得了一定成果,形成并认同心理素质是多维度结构、受外部环境影响的一种内部心理特性的观点。
但在测评和应用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在实证研究中对心理素质概念使用混乱、测评工具不够完善、研究方法单一,尤其在本土化和跨文化研究中对心理素质的研究还有待加强和完善。
关键词:心理素质;实证研究;大学生;素质测评;研究综述我国心理素质教育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逐渐受到学者关注。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主要围绕心理素质的内涵和结构、量表及测评、心理素质的提升三个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一、国内心理素质研究内容概述心理素质是个体内在素质结构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心理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中的关键,是个体全面发展、受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归宿[1]。
针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其教育开展研究是高校实施健全人格、培养合格人才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需要。
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回顾王滔等在2007年对1986年-2005年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文献做过统计[2]77。
本文在此基础上,以大学生心理素质为篇名检索词,在CNKI数字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硕博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为主要文献源,对2006年-2013年的研究文献进行检索,共得到385篇期刊文章,硕博士学位论文23篇,如表1所示:从查阅文献的总体情况来看,反映出三个特点:一是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01-2005年,之后文献的研究逐渐下降。
近十年我国大学生性教育研究综述
近十年我国大学生性教育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我国大学生的性教育问题逐渐凸显出其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十年来,我国对于大学生性教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不仅涉及到了性教育的理念、内容、方法等方面,还从多个角度对性教育的实施效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估。
本文旨在综述近十年我国大学生性教育研究的现状,以期为我国大学生性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提供有益的参考。
在综述的过程中,我们将首先回顾近十年来我国大学生性教育的发展历程,分析性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将对近十年来的大学生性教育研究进行梳理和分类,重点介绍性教育研究的主题、方法和主要结论。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探讨大学生性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分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本文希望通过全面、系统地综述近十年我国大学生性教育研究的成果,为我国大学生性教育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同时推动性教育研究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为构建健康、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做出贡献。
二、大学生性教育的概念及内涵大学生性教育,指的是针对大学生群体开展的一系列关于性知识、性健康、性道德和性心理等方面的教育活动。
它旨在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性观念,提高性自我保护能力,促进性健康和人格的全面发展。
性教育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性生理教育、性心理教育、性道德教育、性法制教育等多个方面。
性生理教育主要关注人体的生殖系统和性器官,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生理功能和性反应等;性心理教育则着重于个体的性心理发展和性心理健康,通过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性冲动、性欲望和性困惑等心理问题;性道德教育则强调性行为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倡导负责任的性行为,尊重自己和他人;性法制教育则通过普及法律知识,帮助大学生了解性行为的法律边界,防范性侵害和性犯罪。
大学生性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康、科学、文明的性观念,提高大学生的性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
性心理发展的性别差异综述
性心理发展中性别差异的研究综述前言性心理健康是人类健康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正值青春期的学生,由于性生理的基本成熟和性心理的尚未成熟,因而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性心理的困扰。
本文主要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以性心理发展为主线,性别差异为辅线,主要论述青少年和大学生在性心理发展中的性别差异性。
一、概念定义关于性心理的定义,广义上涉及性的所有观念或意识;狭义上指性情景刺激下的男女交媾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反应【1】。
张进辅等对性心理的理解如下:性心理也称性意识,是有关性问题的心理活动,是个体对性生理、性对象及两性关系的反映,其结构可以分为性感知、性思维、性情绪、性意志四种成分【2】。
性心理表现为个体在性方面的心理现象,如性意识、性欲望、性观念、性情感,以及性梦等性心理活动的总和。
个体性心理的发展与性成熟程度有关,受到社会环境、文化氛围、个人经历和人格类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周向欣对性心理的定位为:性心理是指“人脑对有关性问题的反映。
包括对性生理变化、性别特征和差异、两性交往关系的感知、思维、需求、渴望,以及对性所持的态度及其体验等一系列心理活动【3】。
性心理既有性别上的差异,也有年龄上的差异。
王伟等给性心理的定义为:性心理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分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性心理指人们关于性现象和性行为的主观反映和自我意识;狭义的性心理指与人的性行为相伴随的心理活动【4】。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在研究方法上,现有文献表明,国内实证研究、理论研究并重,现有文献中,实证研究报告57篇,理论探讨文献65篇;在实证研究上国内外也有较大的差异。
和国外相比,国内实证研究工具少,方法单一,现有研究大多数采用纸质问卷调查,且成熟量表极少。
当前仅有骆一(2005)开发的《青春期性心理健康问卷》和张国仁、杨金花(2010)编制的《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水平量表》等两个成熟量表【5】。
在对象的选择上,国内研究多以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研究对象,其优势在于样本来源广、数量大。
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综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综述摘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传统的观念受到了冲击,这些都给人们的心理增加压力。
人们的心理健康已成为日益受到重视的一个社会问题,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
本文着重对于大学生心理标准进行梳理、综述。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综述一、心理健康简介一般说来,心理健康的人都能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适应环境,情绪正常,人格和谐。
心理健康的人并非没有痛苦和烦恼,而是他们能适时地从痛苦和烦恼中解脱出来,积极地寻求改变不利现状的新途径。
他们能够深切领悟人生冲突的严峻性和不可回避性,也能深刻体察人性的阴阳善恶。
他们是那些能够自由、适度地表达、展现自己个性的人,并且和环境和谐地相处。
他们善于不断地学习,利用各种资源,不断地充实自己。
他们也会享受美好人生,同时也明白知足常乐的道理。
他们不会去钻牛角尖,而是善于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整体健康水平有重要意义。
人们掌握了人的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
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
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2.1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1)适应不良问题。
大学生一入学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适应,刚进校门一切变得陌生,很多学生在高中时期都是班级、年级里成绩优异的学生,同等分数进校后,学生们的成绩差异并不大,于是原有的自信心很有可能收到打击,再由于大学前没有离开父母,新的生活、学习面前不能很好的处理,变得不知所措,惴惴不安,精神压力渐渐加重。
(2)学业问题。
学习压力大,学习动力不足,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困难等问题始终困扰着大学生。
关于性的研究报告
关于性的研究报告性是人类生命中重要的一环,也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争议的研究领域。
性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本质、性行为的模式和动机,从而有助于发展关于性教育、性健康和性心理等方面的政策和实践。
本报告将综述关于性的研究现状和重要发现。
首先,性的概念在不同文化中有着不同的表达和解释。
例如,性被认为是一种生理的需求,但同时也包含着心理、社会和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研究表明,性欲望和性行为受到性别、社会角色、性别认同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性别差异在性欲望、性伴侣选择和性满足度上表现出来,但这些差异并不一定是生物学决定的,更多地受到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其次,性的研究也关注着人类性行为的模式和动机。
根据性行为的模式,人类可以被划分为单一伴侣制、多伴侣制和混合制等不同类型。
这些模式的形成受到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研究发现,人类对于性的态度和行为是个体差异较大的,即使在相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下,不同个体的性行为也可能存在多样性。
此外,性的研究也包括对性教育和性健康的探讨。
性教育的目标是帮助人们获得正确的性知识、形成健康的性态度和培养安全的性行为。
研究表明,性教育在青少年和成年人的性健康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适当的性教育可以降低青少年的性风险行为,减少性疾病的传播。
同时,性教育也有助于提高成年人的性满意度和性质量。
最后,性的研究还包括对性心理的分析。
性心理包括性欲望、性满足、性功能障碍等方面的研究。
研究表明,性心理问题在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别间存在差异。
性功能障碍是常见的性心理问题之一,如勃起障碍和性欲减退等。
同时,研究也发现心理因素对于性欲望和性满足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之,性的研究是一个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领域。
随着社会观念和价值观的变迁,对性的研究也将持续更新。
未来的性研究可以更深入地探讨性与身心健康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出有针对性的性教育和性健康政策,为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大学生的性心理特征(一)
大学生的性心理特征(一)引言概述:性心理是指人类个体在性方面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
大学期间是青年人性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大学生的性心理特征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情感、人际关系和学习生活等方面。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探讨大学生的性心理特征,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处理大学生的性心理问题。
正文:一、性认知与意识1. 大学生对性的认识和理解2. 性意识的形成和变化3. 性教育对大学生性认知的影响4. 性别身份认同与性别角色建构5. 性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发展二、性与身心发展1. 大学生的性成熟程度和性欲望2. 性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3. 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4. 性与大学生的自我认同和自尊心5. 性对大学生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的塑造三、性与人际关系1. 大学生的异性交往和恋爱观念2. 性对大学生恋爱关系的影响3. 性对大学生友谊关系的影响4. 性对大学生家庭关系的影响5. 性对大学生同性交往和社交圈子的影响四、性与学习生活1. 性对大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2. 性对大学生学习动力和学习态度的影响3. 性对大学生学习时间和注意力的影响4. 性对大学生学习能力和智力发展的影响5. 性对大学生学习目标和职业规划的影响五、性问题的处理与预防1. 大学生性问题的种类和表现2. 大学生性问题的原因和影响3. 性问题处理的心理与技巧4. 性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措施5. 性问题的咨询和辅导资源总结:大学生的性心理特征包括性认知与意识、性与身心发展、性与人际关系、性与学习生活以及性问题的处理与预防。
了解大学生的性心理特征对于帮助他们平衡发展、建立健康人际关系和积极面对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大学教育应重视性教育和性心理辅导,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大学生焦虑、抑郁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大学生焦虑、抑郁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现代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大,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面临着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
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这些情绪问题不仅影响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还可能对其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睡眠质量作为反映个体身心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与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密切相关。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焦虑、抑郁与睡眠质量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心理压力,提高睡眠质量,维护身心健康。
本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大学生的焦虑、抑郁和睡眠质量等相关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文献综述在近年来的学术研究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其中,焦虑和抑郁作为两种常见的情绪障碍,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还可能进一步引发其他身心问题。
与此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也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焦虑、抑郁与睡眠质量之间的相关性。
关于焦虑与抑郁的研究,已有文献表明,大学生群体中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较高。
这些情绪障碍可能与学业压力、人际关系、未来规划等多种因素有关。
焦虑和抑郁之间往往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一种情绪障碍可能加重另一种情绪障碍的症状。
关于睡眠质量的研究,文献指出,大学生的睡眠质量普遍较差。
这可能与不规律的作息、不良的生活习惯、学习压力等多种因素有关。
长期的睡眠质量不佳可能导致精神状态的恶化,进而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关于焦虑、抑郁与睡眠质量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已有研究表明,三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焦虑和抑郁可能导致睡眠质量的下降;另一方面,睡眠质量的不佳也可能加重焦虑和抑郁的症状。
当代女大学生性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2019年教育文档
当代女大学生性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10. 13939/j. cnki. zgsc. 2016. 04. 0871 当代女大学生性行为现状相关研究当代女大学生无论是从物质生活的充裕性,还是西方“性解放”“性自由”等思想的传入,媒体及网络中良莠不齐性信息的传播和诱导,以及性教育的缺乏,都使得她们的性观念产生了新的变化,因此,由性观念决定的性行为也表现出新的特点。
1. 1 性观念现状研究1. 1. 1 女大学生的性开放度调查显示,当代女大学生对待性的开放程度呈现出上升趋势。
绝大多数的女大学生对大学期间的恋人会成为夫妻,持否定或质疑态度,她们更注重恋爱过程本身,在意自己的感觉,彼此是否情投意合,高度契合。
同时,半数以上的女大学生表示,只要双方相爱、恋爱关系稳定是可以发生性行为的。
但对“即使没有爱,两人也可以发生性关系”的观点,持赞同态度的受访者屈指可数。
此外,在性开放度的性别比较中,男女生在性观念上存在明显差异。
男大学生的性观念要比女大学生趋于开放。
1. 1. 2 传统贞操观有淡化趋势随着女大学生平等受教育机会和平等工作权利的日益增强,加之传统道德伦理的淡漠、西方性自由、性解放的宣扬,当代女大学生的传统贞操观呈现出淡化趋势。
表现在,大部分女大学生认为强调配偶的贞操是一种传统道德思想,甚至部分人认为是封建落后观点。
同时,对婚前性行为持宽容态度。
半数以上的女大学生认为双方相爱、恋爱关系稳定、有结婚的打算,发生婚前性行为是可以接受的。
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李爱兰对高校的相关调查显示,有过婚前性行为的,男生15%,女生13%。
首次发生性关系的平均年龄:男生为18. 7岁左右,女生为19岁左右。
女生更倾向于与比她们年龄大的男性发生性关系。
1. 2 性行为现状研究1. 2. 1 性冲动与性排解当代女大学生同样存在性冲动的现象。
作为正处于青春期的女大学生,个体发育成熟,对异性充满好奇和探索欲望,性冲动是正常性欲的表现形式之一。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综述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综述摘要:积极心理学自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心理学界兴起,至今已成为世界性的专业学科。
积极心理学进入中国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投身其中,主要研究对象为大学生。
本文介绍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应用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积极情绪积极品质积极社会系统科学心理学自诞生以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既从问题角度、也从积极品质入手来研究人。
二战后,由于战争催生大量的心理问题,以及弗洛伊德理论的流行,使得主流心理学走向以心理问题研究为核心、以有心理问题的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病理性心理学。
这代表更多数量的正常人群被排除在心理学关注领域之外。
[1]随着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对正常人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心理学家的重视。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博士对一个多世纪以来心理学研究和治疗的问题视角进行反思,在1998年提出“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概念,对心理学的发展方向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积极心理学理论积极心理学倡导发掘人类积极美好的一面,认为心理学不应只关注心理问题,还应对人潜在的能力进行挖掘,从积极一面获取更高幸福指数。
相比心理学的其他研究方法,积极心理学更具完善性与有效性,侧重研究人类性格的美德及潜在力量。
有研究证实,人类的神经元约有95%未被开发应用。
这也是人类具有潜力的主要依据,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出发,每个人都具备积极、优秀的一面,只是有人的潜质还未被发现。
[2]积极心理学理论具有积极思想内涵,从个体元素、到个体行为、再到群体行为进行研究探讨,包括个体积极情绪体验理论和方法论研究、积极人格特征及品质理论和方法论研究、积极社会系统理论及方法论研究。
[3]1.关注个体积极情绪的体验。
积极心理学对待过去,主要研究满足、满意等积极体验;对待当下,研究幸福、快乐等积极体验;对待将来,研究乐观和希望等积极体验。
关于2008—2010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文献综述——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例
轻重的作用。喻王莹在《 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及解决途径初探 》 新视 新 ( 野 ,0 9 一文 中也对大学生群体 中新 生部分做 了一定 得阐述。余静芳 、 20 ) 黄建华在《内地 藏 族大 学生 健康 生 活方 式现 状调 查》( 西藏 大学 学报 , 20 ) 0 9 一文 中对大学生群体 中的少数 民族 同学 的心 理健康教 育状况做 了
要 : 大 学 生 作 为特 殊 的社 会 群 体 , 担 着社 会 建 设 的 重 任 , 们 的 健 康 与 否 关 系 着 祖 国的 未 来 , 承 他 因此 , 他 们 身 心 健 康 特 别 是 心 理 对
文 章 编 号 :6 3—0 9 2 1 0 17 9 2( 0 0) 8-0 1 2 3一O 1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 , 自身有许多特殊的问题 , 如对新 的学习 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 ; 人际关 系的处 理 ; 习 、 学 恋爱 中的矛盾 问题 等等。 如何使他们能 以积极 、 正常的心态去适应 发展 的社 会环境 就显得尤 为重 要 。 因此 , 望 本 文 能 对 此 有 一 定 得 帮 助 。 希 本文数据均来源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 学校 心理健康 教育” 以“ 为 主题 , 查 了 2 0 调 0 8—2 1 关 于 这 方 面 的 期 刊 文 献 , 搜 索 出 2 9篇 相 0 0年 共 3 关 论 文 , 中 2 0 共 1篇 ,0 9年 共 2 9篇 ,00年 共 2 其 0 8年 20 0 21 9篇 , 面 我 们 下 以年限来讨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概 况。 20 0 8年研 究发 展 概 况 高 淑芳 、 管风仙 、 张国栋 、 雷秀雅在《 高校大学生 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 工 作 的思 考 》 《 国林 业 教 育  ̄ 0 8年 增 刊 ) 文 中 , 大 学 生 心 理 危 机 (中 20 一 就 预 防及 干 预 工 作 做 了 比较 充 分 的 阐 述 。他 们 认 为 , 随着 社 会 快 速 发 展 , 高 校 面临 和 承 受 着 来 自各 方 面 的 压力 和挑 战 。 高校 频 繁 出现 的心 理 危 机 事 件, 对高校的教育管理 , 尤其是心理健康 教育 , 出了新 的挑战。这应 该 提 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足够的重视。而心理危机 的干预是一个非常重要 的 环 。在文中 , 也对大学 生产生心理问题或者说心理危机 的近 2 0种原 因 作 了比较详细的分类 , 如 : 例 考试 压力 、 人情感 问题 、 个 学业 完成 问题 等 等 。本文最后 提出, 在危机事件结束后 , 校心理咨询 中心要采取各种措施 协助当事人及其 同学 、 长、 主任 、 家 班 宿舍舍友 等相关 人员尽快恢 复心理 平衡 、 缓解 压 力 , 量 减 少 由危 机 造 成 的负 面 影 响 。 以尽
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的现状分析及建议综述
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研究综述摘要:许多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认为,在现代社会里,尤其是在生活节奏加快、激烈竞争的信息社会里,传统的性别角色差异界定,将很难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一个有良好适应性的人应该具有刚柔相济的双性化人格特征。
关键词:双性化性别角色人际关系大量研究表明“双性化”是最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
然而,传统的性别角色模式认为拥有男性特质的男性与拥有女性特质的女性具有最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适应能力。
这种模式把女性局限在女性化角色上,把男性局限在男性化角色上,无疑限制了个体的发展。
又因为大学是性别角色发展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阶段,人们对性别角色的发展问题缺乏关注,培养双性化人格的思想没有得到普及。
所以针对上述状况,分析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特质的现状与影响因素,从问题中提出相应的对策,有助于培养具有高素质人才。
一、双性化人格的概观(一)双性化人格研究史在心理学上,双性化人格又称双性化或者两性化,是指在同一个体身上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
目前研究成果主要是指优秀方面的男性和女性心理特征。
自弗洛伊德最早提出了“潜意识双性化”的概念以后,荣格提出了“阿妮玛原型”和“阿妮姆斯原型”,用“男性的女性意向”和“女性的男性意向”说明人类先天具有的双性化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1964年,罗西首次提出“双性化”这一概念,认为双性化是最适合的性别角色模式。
1974年,贝姆根据双性化人格的概念,以社会赞许性为基础,制订了贝姆性别角色调查量表(BSRI),用这一量表测试,把人的性别角色分为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未分化四种,成为这一领域研究最早,获得成果最为突出的心理学家。
大量研究都表明了双性化人格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二)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的现状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又称两性化人格、心理双性化,是男女双性化或双性同体在心理学层面上的表现。
尤其是在气质方面具有男性和女性的优点与长处。
在心理学上,它是指个体既具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征,又具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征,即兼有强悍和温柔、果断和细致等性格特征,并按不同情况需要而作不同的表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海内外研究综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海内外研究综述引言心理健康对于大学生的学业成就、人际关系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这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综述了海内外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旨在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借鉴与参考。
国内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问题国内研究表明,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自卑等。
其中,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就业前景等因素被认为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因素。
研究发现,女生、农村学生、贫困学生心理问题更为突出。
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国内研究提出了多种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包括心理课程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素质训练、校园文化建设等。
研究发现,心理课程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心理咨询与治疗能有效缓解大学生心理问题,心理素质训练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国际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问题国际研究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且日益严重。
不同国家的研究发现,文化、社会经济背景、教育制度等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显著影响。
例如,美国研究发现,种族歧视、枪支暴力等问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严重影响;日本研究发现,学业压力、社交压力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因素。
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国际上,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多样化,包括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素质训练、师生互动等。
研究发现,心理健康课程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心理咨询与治疗能有效缓解大学生心理问题,心理素质训练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师生互动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心理支持系统。
综合讨论综合国内外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我国应借鉴国际经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包括完善心理课程设置、提高心理咨询与治疗质量、开展心理素质训练、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等。
同时,关注特殊群体,如女生、农村学生、贫困学生等,提供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研究论文:我国大学生心理落差研究综述
心理学论文我国大学生心理落差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Abstract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sychological gap and mental health; many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re directly or indirectly linked with psychological gap. There is little research for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gap,even fewer empirical aspects .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the psychological ga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This study 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 method, reviews from the respect of concept, produc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intervention mechanism of university students' psychological gap. Hope to highlight the areas of concern and thinking.Key words psychological gap;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1 心理落差概述1.1 概念心理落差:心理落差是指原有的自我概念、自我意向、自我定位或自我预期在新的情境中的实际感知和心理体验(真实的或者假象的)差别较大而形成的自我失落感。
1.2 大学生心理落差的分类廖凤林和方平分别对大学生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客观自我、镜中自我三种类别落差做了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性心理研究综述公共管理学院应用心理学周宇尘 08121047摘要:通过对大学生性心理现状的研究和分析,针对出现的一些问题综合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总结出一些高校对大学生性心理问题进行的教育改革。
关键词:大学生;性心理;心理问题;教育改革大学生已经进入性成熟和性心理趋向成熟的阶段,性作为人类原始而又神圣的需求已经进入了大学生的生活中,而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或多或少的性心理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将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甚至诱发心理障碍。
我们只有全面客观地了解大学生地性心理状况,同时针对他们成长中出现地性心理问题给予解决方案,才能为其健康发展打下基础。
本文旨在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性心理状况和其问题出现的成因,并综合多方观点罗列出几点解决方案,为学校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借鉴。
一、当代大学生的性心理现状(一)大学生的性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性通常分为性生理、性心理和性行为三个方面,性生理是性心理的基础,性行为是性心理的后果,而性心理则是性的核心。
大学生,正处于性生理发育趋于成熟,而性心理发展正趋于激烈的时期,他们所面临的性问题最主要的还是性心理方面的问题。
这些性心理问题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性心理障碍,包括手淫、性恐惧、性压抑、性放纵和自慰焦虑;另一类是性心理变态,包括露阴癖、异装癖、恋物癖等[1]。
下面我们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性心理状况作了以下调查。
1.调查内容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
调查问卷共分为5个部分:(1)一般情况;(2)恋爱的态度和经历;(3)对性相关问题的态度和观点;(4)性知识水平和来源;(5)性心理及其特点。
2.操作过程本次调查时间为2006年8月至10月,调查问卷的设计主要是采用自选设计问卷,采用信封密闭式,先通过小范围(50)份初调查,修正初始问卷存在的问题,最终共发放500份问卷,其中因资料填写不全删除51份。
有效答卷为449份,有效率为89.8%。
均排除重大躯体疾病,既往无精神病史,无严重认知障碍。
男女比例为2.19:1。
年龄18~24岁,平均年龄21.01岁。
大学一年级151人(33.6%)、大学二年级163人(36.3%)、大学三年级96人(21.4%)、大学四年级39人(8.7%)。
3.结果分析(1)大学生普遍对爱情存在渴望。
(2)大多数学生对待爱的态度是认真的;在看待性与爱的关系上,仍明显受传统观念影响;大部分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发生性关系。
(3)男女生恋爱心理存在明显差别,差别主要表现在男生更希望与异性交往、男生相对更关注性、男生对性的态度比较开放。
(4)大学生对性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获取渠道狭隘、知识不全面不准确。
(5)大学生基本能正视性生理、行为变化,但心理障碍排除途径有明显的局限性。
(6)受访大学生普遍提出希望普及性知识,逐渐消除性神秘、隐晦的情况[2]。
(二)大学生性心理发展的特点1.成熟的性生理与不成熟的性心理之间存在矛盾。
目前,我国的在校大学生的年龄绝大多数在18-23岁之间,这一阶段,大学生的性生理发育已经成熟,但是性心理的发展尚未到达成熟,这两者的矛盾常常使大学生不能正确地去评价社会和同学,以及自身的种种性现象和性行为,不能很好地适应和主动调节由于性成熟所带来的一系列生理、心理上的变化,保持身心的和谐统一。
2.性的生物需求和社会性要求之间存在矛盾大学生随着性机能的成熟,在青春期就出现的性欲望和性冲动此时表现得更加强烈,这是身体发育中的正常生理和心理现象。
调查表明,有98.1 %男生和80.4 %的女生有性冲动的体验,并且有80.5 %男生和76.4 %的女生迫切希望与异性交往[3],虽然性的生物性需求时时渴望得到最直接的满足,但人不仅是生物的人,更是社会的人,性也不仅具有自然属性,同时还具有社会属性。
社会道德和法律的要求,学校纪律的约束,使得大学生无法以社会认可的合法婚姻形式获得性的满足。
性的生物性需求与性的社会性要求之间的矛盾,使得与性成熟相关的性爱行为,往往只能表现得比较曲折或者压抑,这一矛盾也是造成大学生心理冲突的重要原因。
3.性的社会性、道德性要求与性的压抑性、放荡性之间存在矛盾大学生性机能的成熟使性的生物性需求更加强,而大学生健全的性心理结构尚未确立,对各种性现象、性行为的认知评价体系还不完善,再加上性的社会性要求的约束,这些都使大学生性心理的发展处于多种矛盾的相互作用之中,并出现分化。
不少大学生无法处理好这些矛盾。
从而使性心理的发展出现了偏差。
调查表明,有30.2 %男生和20.3 %的女生对性冲动持否定、抵制的态度,采取压抑的方式。
性压抑结果不仅会有碍于性心理的健康发展,严重者还会导致性变态或性过错,与此相反,还有3. 2 %的男生和2.8 %的女生对性持无所谓或放纵的态度。
还有40.7 %的男生和30.3 %的女生有过性交行为。
4.男女性心理的差异性大学生的性心理因不同性别而有差异,一般来说,男女青年对异性的追求的情感特点有所不同。
男青年对爱情往往表现得外露、热烈,显得英姿勃勃,但有时过于粗犷。
女青年对异性的爱慕情感往往表现得含蓄、娇媚,而略显得羞涩、被动。
在表达方式上,一般是男生较主动,女生往往采取暗示的方式。
此外,男生的性冲动易被视觉刺激唤起,而女生则易在视觉、触觉刺激下引起兴奋[4]。
二、大学生性心理问题的成因(一)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准1.对性知识有足够的和正确的了解,其中包括对人类生殖系统的了解、对人类性行为的了解和对性传播疾病的正确认识。
2.性心理及性行为符合伦理道德,被社会所接受。
3.与异性交往自然,无不适应感。
4.性生理状态良好,有正常的性需要和性行为,无由此导致的生理障碍5.性心理状态良好,无心理障碍[5]。
(二)当前大学生存在的性心理问题1.性知识缺乏与获取途径不当据文献报道,当前我国大学生性知识严重缺乏者占26%,轻度缺乏者占51%,对于首次遗精或来月经,37%的学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9%的学生感到可怕,有的女生甚至认为是破伤出血;对于手淫,32%的学生认为可以宣泄情欲,17%的学生认为会损伤元气,是不道德的行为;大学生性知识31.6%来源于报刊杂志,30.4%来自朋友交谈,还有20.1%左右来自网络及色情读物,仅10%来自教师和父母[6]。
2.性认知偏差大学生的性生理发育已经成熟,但其健全的性心理尚未完全建立,性生理与性心理所存在的矛盾,常常使大学生不能正确地评价社会上某些有关性的现象,不能正确评价自身的性观念和性行为,不能很好地适应和主动调节由于性成熟所带来的一系列生理、心理上的变化,保持身心和谐统一。
3.性幼想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出现诸如仰慕异性、渴望与异性相处,有时会有意无意地想到性的问题,甚至产生性幻想、性梦等各种性心理活动。
有的大学生因为性梦或性幻想而认为自己是“不道德的”、“罪恶的”、“卑鄙下流的”,进而感到羞耻、自卑、注意力不集中,甚至焦虑不安。
有的大学生由于频繁出现性幻想或性梦而影响休息、睡眠和体力的恢复,严重的还会导致神经衰弱,给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4.性冲动性冲动是伴随性成熟而出现的一种正常心理反应,大学生处于性机能成熟的高峰期,几乎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自身冲动的存在。
然而,面对性冲动,有的大学生持否定、抵制的态度,采取压抑的方式。
调查表明,“55.19%的男生和48.99%的女生有性压抑感”[7]。
性压抑的结果会有碍于性心理的健康发展。
5.性行为(1)自慰性行为手淫是大学生中最常见的自慰性行为,是青春期成熟的一种生理表现,适度手淫行为对人的心身并无损害,反而有益于缓解性冲动,释放性能量。
但长期以来的“一滴精,十滴血”、“手淫不道德观念”,造成大学生性心理恐惧,因而在获得满足与释放的同时,又深深自责和感到空虚。
(2)边缘性行为边缘性行为泛指性交外的一切新昵行为,如拥抱、亲吻、抚摸、游戏性性交等。
在大学中,与恋爱情感发展深度相适应的边缘性行为已基本上被人们所接纳,但任何与情感发展不适应的亲昵行为都将引发内心焦虑与空虚。
(3)婚前性行为在校的一些大学生,随着其性观念、性心理的变化,有的同学公开在校外组房同居。
有文献报道,对清华大学校园内销售机出售避孕套是否应该时,有91%的学生赞同[8],有38.6%的同学认为可以接受婚前同居[9]。
然而,男女生婚前性行为发生后,则会产生不安,焦虑和恐惧,给双方心理罩上阴影,严重影响学习。
(三)大学生性心理问题的成因1.大学生性生理知识和其他相关性知识掌握不全面,对性认识不系统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人体的生理结构和各种生理功能了解不多,只有12.7%的表示完全了解,而有50.7%表示基本了解,特别是对生殖器官的构造和功能,只有46.5%的学生表示了解或基本了解。
对于青春期带来的身体各方面的变化,只有57.9%的学生完全或基本了解[10]。
调查也显示了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学生相关的性心理知识缺乏。
这主要表现在:只有36.0%的学生表示了解性心理的结构和内容,对于避孕知识和什么是性骚扰和性伤害,只有45.7%的学生表示了解,而对于性病的相关知识,只有4.1%的学生表示完全了解,有16.8%表示基本了解[11]。
虽然我国一直提倡早期性教育,将性教育提前到小学,甚至于幼儿园,但不管是学校还是家庭,传授给孩子的都仅仅是一些基本生理及心理常识。
有调查显示,家长对孩子提出的性问题中,感到最难解说的便是“性爱行为”和“身体的成熟及功能”,而这些知识正是我国青少年所缺乏的。
2.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学生对性问题的看法和观点趋向科学,但对性问题的态度倾向却存在偏差调查结果显示,在对性的看法上,有11.2%和10.6%的同学认为“性是万恶之源”、“性是肮脏的、羞耻和见不得人的”。
有11.5%的学生不接受性幻想、性梦等自然生理现象,认为是不道德的[12]。
这是由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开放,中国的传统的保守的性文化受到各种冲击,传统观念得到转变,性不再是神秘的、肮脏的,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大学生对性的看法趋向科学,但在恋爱的态度和性的价值上则存在较严重的偏差。
有78.5%的学生认为不谈恋爱会“很没面子、会被看不起”,有58.3%的学生把恋爱看成是“寻求刺激或摆脱孤独”的方式。
而有68.0%的学生把性作为可以换取自身利益的一种手段。
大学生从年龄上来说,已经进入了“恋爱的季节”,但由于多元的性价值观,恋爱的动机也形形色色,那些不健康的恋爱观,势必会给当事人带来伤害。
那些用性换取利益的手段,必然扭曲了性爱的价值[13]。
三、大学生性心理问题的解决办法(一)大学生性心理困扰的特点大学生性心理困扰具有其产生与个体认知密切相关、容易治疗、隐蔽性极强的特点。
即大学生性心理困扰的产生原因主要是由于对青春期性意识发展的无知和错误认识造成的;然而,普及性生理、性心理知识,纠正错误观念并不困难,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使他们更容易建立健康的认知,一但他们具备了应有的性生理、心理知识,原有的错误观念得以纠正,问题往往比较容易得到解决;由于性的特殊性使他们在出现了性心理困扰时默默的忍受煎熬,却没有勇气去接受指导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