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用砂》与《混凝土用砂石》的规范差别对比

《建设用砂》与《混凝土用砂石》的规范差别对比
《建设用砂》与《混凝土用砂石》的规范差别对比

《建设用砂》与《混凝土用砂石》的规范差别对比《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2006)(以下简称《混凝土用砂石》)于2007年6月1日实施,它对保证混凝土用砂、石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它与《建设用砂》

(GB/T14684-2011)、中的术语、质量要求、试验方法等多个方面没有统一,给实际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现将两个标准规范之间主要差异点,以表格形式列出进行对比。

(一)概念和定义不一致

(1)人工砂

《建设用砂》将机制砂和混合砂定义为人工砂,即机制砂和混合砂都是人工砂,而《混凝土用砂石》仅将机制砂定义为人工砂(见表1)。

表1人工砂概念的差别

名称人工砂机制砂混合砂

《建设用砂》经除土处理的机制砂、混合

砂的统称

由机械破碎、筛分

而成的,粒径小于

4.75mm的岩石颗粒

由机制砂和天然

砂混合制成的砂

《混凝土用砂石》岩石经除土开采、机械破

碎、筛分而成的,公称粒径

小于5.00mm的岩石颗粒

——

由天然砂与人工

砂按一定比例组

合而成的砂

人工砂与天然砂两者在生产工艺、质量指标、检验方法等方面有很大区别,而混合砂是由天然砂和机制砂组成,混合砂中的天然砂质量和掺加比例对混合砂质量有很大影响,因此混合砂质量与机制砂质量特别是颗粒级配、细粉含量有着明显差异。

目前我国的人工砂级配较差,中间少两头多,细度模数较大,颗

标准,规范和规程的区别

什么是标准 标准作为标准化的核心,其定义和解释也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时期,最有影响的有四个: 一是1934年盖拉德在其《工业标准化原理与应用》一书中对标准所作的定义,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给出的标准的定义,即:“标准是对计量单位或基准、物体、动作、过程、方式、常用方法、容量、功能、性能、办法、配置、状态、义务权限、责任、行为、态度、概念或想法的某些特征,给出定义、做出规定和详细说明。它以语言、文件、图样等方式或利用模型、样本及其他具体表现方法,并在一定时期内适用”。 二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给标准所作的定义,即:“标准是由各方根据科学技术成就与先进经验,共同合作起草、一致或基本上同意的技术规范或其他公开文件,其目的在于促进最佳的公众利益,并由标准化团体批准”。 三是1983年我国对标准的定义,即:“标准是对重复性的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各方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 四是1996年修订的国家标准《标准化和有关领域的通用术语第一部分:《基本术语》(GB/T 3935.1)给出的标准定义为:“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该文件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经一个公认机构批准,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社会效益为目的”。 目前,我国对标准概念的定义和解释,以2002年发布的《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GB/T 20000.1-2002)为准(GB/T 20000.1-2002代替了GB/T 3935.1-1996),即: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同时,给出了一条注释,即:标准宜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的共同效益为目的。 什么是标准化 标准化作为一门新兴的现代科学,在不同的国家和学术团体里,对它的定义和内涵的描述是不完全一致的。 英国著名的标准化工作者桑德斯在《标准化的目的与原理》一书中,给标准化的定义为:“标准化是为了所有有关方面的利益,特别是为了促进最佳的全面经济并适当考虑到产品使用条件与安全要求,在所有有关方面的协作下,进行有秩序的特定活动所制定并实施各项规则的过程”、“标准化是指以制定和贯彻标准为主要内容的全部活动过程”、“标准化以科学、技术与实践的综合成果为依据,它不仅奠定当前的基础,而且还决定了将来的发展,它始终和发展的步伐保持一致”。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给标准化的定义为:“标准化主要是对科学、技术与经济领域内应用的问题给出解决办法的活动,其目的在于获得最佳秩序。一般来说,包括制定、发布及实施标准的过程”。 1983年我国颁布的国家标准《标准化基本术语第一部分:基本术语》(GB/T 3935.1)所给出的标准化定义为:“标准化是指在经济、技术、科技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的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到达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 1996年,我国对国家标准《标准化基本术语第一部分:基本术语》(GB/T 3935.1-1983)进行了修订(修订后为GB/T 3935.1-1996),给出的标准化的定义为:“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同时,给出了该定义的两个注释,即:(1)上述活动主要是包括制定、发布及实施标准的过程;(2)标准化的重要意义是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务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并促进技术合作。 2002年发布的《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GB/T 20000.1-2002)代替了GB/T 3935.1-1996,将标准化定义为:“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同时,给出了该定义的两个注释,即:(1)上述活动主要是包括编制、发布及实施标准的过程;(2)标准化的主要作用在于为了其预期目的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务的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并促进技术合作。

建设工程用砂

建设工程用砂、石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对比分析 上海建工材料工程有限公司200002 摘要:《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2006)(以下简称《混凝土用砂石》)自2007年6月1日实施至今已有两年半时间,它对保证混凝土用砂、石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它与《建筑用砂》(GB/T14684-2001)(以下简称《建筑用砂》)、《建筑用卵石、碎石》(GB/T14685-2001)(以下简称《建筑用石》)中的术语、质量要求、试验方法等多个方面没有统一,给实际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现将三个标准规范之间主要差异点,以表格形式列出进行对比,以供各位同行参考,同时建议相关部门加以协调。 一、《建筑用砂》与《混凝土用砂石》的对比 2)公称粒径 ①《建筑用砂》 含泥量 天然砂中粒径小于75μm的颗粒含量。 泥块含量 砂中原粒径大于1.18mm,经水浸洗、手捏后小于600μm的颗粒含量。 石粉含量 人工砂中粒径小于75μm的颗粒含量。 ②《混凝土用砂石》 含泥量 砂中公称粒径小于80μm颗粒的含量。 泥块含量 砂中公称粒径大于1.25mm,经水洗、手捏后变成小于630μm颗粒的含量。 石粉含量 人工砂中公称粒径小于80μm,且其矿物组成和化学成份与被加工母岩相同的颗粒含量。《建筑用砂》将含泥量、泥块含量、石粉含量、颗粒级配等质量指标用实际尺寸来界定,而

《混凝土用砂石》用公称粒径来界定。 3)适用范围 ①《建筑用砂》 类别 适用范围 Ⅰ 宜用于强度等级大于C60的混凝土。 Ⅱ 宜用于强度等级C60~C30及抗冻、抗渗或其他要求的混凝土。 Ⅲ 宜用于强度等级小于C30的混凝土和建筑砂浆。 ②《混凝土用砂石》 类别 适用范围 Ⅰ 宜用于强度等级大于或等于C60的混凝土。 Ⅱ 宜用于强度等级C55~C30的混凝土。 Ⅲ 宜用于强度等级小于或等于C25的混凝土。 《建筑用砂》按技术要求将砂分为Ⅰ、Ⅱ、Ⅲ类,而《混凝土用砂石》在质量要求中按混凝土强度等级将砂分为三种情况。 《建筑用砂》将强度等级大于C60的混凝土定义为高强混凝土,而《混凝土用砂石》将强

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的区别

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的区别 作业指导书是指为保证过程的质量而制订的程序。 -"过程"可理解为一组相关的具体作业活动(如抹灰、砌砖、插件、调试、装配、完成某项培训)。 -作业指导书也是一种程序,只不过其针对的对象是具体的作业活动,而程序文件描述的对象是某项系统性的质量活动。 -作业指导书有时也称为工作指导令或操作规范、操作规程、工作指引等。 ·作业指导书的作用 -是指导保证过程质量的最基础的文件和为开展纯技术性质量活动提供指导。 -是质量体系程序文件的支持性文件。 b. 作业指导书的种类 ·按发布形式可分为: -书面作业指导书; -口述作业指导书; -计算机软件化的工作指令; -音像化的工作指令。 ·按内容可分为: -用于施工、操作、检验、安装等具体过程的作业指导书; -用于指导具体管理工作的各种工作细则、导,则、计划和规章制度等; -用于指导自动化程度高而操作相对独立的标准操作规范。 c. ISO9000系列标准中对作业指导书的要求 · "如果没有作业指导书就不能保证5质量时,则应对生产和安装方法制订作业指导书"(GB/T19001-ISO9001--9. 1)。 ·生产作业可由作业指导书规定到必要的程度。应对工序能力进行研究以确定工序的潜能。整个生产中使用工艺规定也应写成书面文件,务个作业指导书中均应引用。作业指导书中应明确规定圆满完成工作以及符合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的准则。……(GB/T19004-ISO9004--10. 1. 1)。 ·"应按照质量体系的规定对作业指导书,规范和图样进行控制"(GB/T19004-ISO9004--11. 5)。 2. 作业指导书的内容 常用的作业指导书、工作细则、标准、作业规范通常应包含的内容. 3. 作业指导书的编号与管理 a. 基本要求 ·内容应满足 -5W1H原则 任何作业指导书都须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 Where:即在哪里使用此作业指导书;

规程与规范的区别

规程与规范的区别 技术规范 技术规范是有关使用设备工序、执行工艺过程以及产品、劳动、服务质量要求等方面的准则和标准。《GB/T 20000.1-2002 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中给出定义:规定产品、过程和服务应满足的技术要求的文件。 注1:适宜时,技术规范宜指明可以判定其要求是否得到满足的程序。注2:技术规范可以时标准、标准的一个部分或与标准无关的文件。 规程 规程,简单说就是“规格+流程”。所谓流程即为实现特定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前后相继的行动组合,也即多个活动组成的工作程序。规则则是工作的要求、规定、标准和制度等。 《GB/T 20000.1-2002 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中给出定义:为设备、构件或产品的设计、制造、安装、维护或使用而推荐惯例或程序的文件。 注:规程可以是标准、标准的一个部分或与标准无关的文件。标准与规范的区别 标准化的对象不同 标准主要是针对某一类科学、技术、概念或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制定的一种标准文件。规范主要对某一类(个)具体的物品或事件(包

括过程或服务)而制定的标准文件。 包含的具体内容不同 标准只规定要求性或统一概念内容,规范即规定要求性内容,又应包括规定用来测定所给出的要求是否已得到满足的程序即合格评定的内容,两者不可缺一。作用不同 标准存在的价值通过规范的引用来体现;规范通过引用标准而达到完整、简洁。对产品而言,作为组织生产和交货的依据。 综述 标准、规范、规程都是标准的一种表现形式,习惯上统称为标 准,只有针对具体对象时才加以区分。当针对产品、方法、符号、概念等基础标准时,一般采用“标准”。如《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道路工程标准》等,当针对产品规划、设计、制造、检验等通用的技术事项作出规定时,一般采用“规范”,如《包装箱设计规范》、《产品制造与验收规范》等,当针对操作、工艺、管理等专用技术要求时,一般采用“规程”,如《制品检验规程》等。

规范化管理与标准化管理的区别

规范化管理与标准化管理的区别 标准化管理更多地是强调把为达成组织目标的行为过程以具体的标准加以界定,并用所界定的行为过程标准来约束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方的行为,其内涵接近制度化管理。 规范化管理除了强调要贯彻体现一套完整的价值观念体系,使所制定的目标和行为标准不再是孤立的只零破碎的制度规范之外,重点强调的是,对管理行为和标准进行统一必须建立在科学的人性理论基础上,要求在一个完整的体系上,来实施被管理者具有一定价值选择自由的管理。它不是简单地对企业组织运行的活动和过程制定具体的行为标准。 企业规范化管理的本质要求-制度化管理、标准化管理都不等于规范化管理企业规范化管理,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末,作者以此为题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时,还是一个多少有些生僻的概念,现在它也已开始成为一个最时髦的概念了。 可惜人们更多的是把它等同于制度化管理,或叫标准化管理。尽管规范化管理最终也要落到制度层面上,通过规章制度来实施,但制度化管理仍远不等于规范化管理。制度仅仅是一种形式,任何一种形式的管理都可以以制度的形式予以界定和贯彻。所以,人们所说的制度化管理仅仅是强调要把企业老板或上司主管的稳定意志——不是心血来潮的冲动,以制度的形式予以界定。它仅仅是相对于由情感主导的上司老板的随意性管理行为而言的,是与能人强权管理相对立的一种管理,强调的是事事有章可循的“法制”化管理。规范化管理则是与泰罗的科学管理相对立的,强调的是在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人的价值,而不是把人当作一个机器上的螺丝钉和齿轮,是在对人的本质特性准确把握的基础上,通过确立一套价值观念体系来引导下属员工的意志行为选择。 到目前为止,我国企业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几乎都是从欧美国家照搬过来的。但在英文中却没有规范化管理的概念,与之对应的是标准化管理(StandardManagement or Criterion Management)。尽管规范化管理与标准化管理,存在一定的联系,但二者远非完全相同。标准化管理更多地是强调把为达成组织目标的行为过程以具体的标准加以界定,并用所界定的行为过程标准来约束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方的行为,其内涵接近制度化管理。规范化管理除了

规程规范标准的管理规定

规程规范标准的管理规定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1. 目的 为了确保公司内部各部门使用有效版本的规程、规范、标准,特制定本管 理 办法。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江苏电建一公司承建的火力发电厂建筑安装工程所使用的与工程质 量 相关的规程、规范、标准的管理。 3. 职责 各使用部门负责收集本部门所使用的规程、规范、标准的目录。 公司项目管理部负责汇总、审核规程、规范、标准清册。 公司总工负责规程、规范、标准清册的批准。 公司办公室负责公司各职能部门规程、规范、标准的订购发放。 分公司工程管理部门负责各相关职能部门和专业工程处规程、规范、标准的订购发放。 4. 程序 公司各使用部门(包括项目管理部、金属试验室、材料试验室、电气试验室、热工试验室、长度标准室等)组织本部门专业人员,收集本部门工作中使 用 的与质量相关的规程、规范、标准的目录,经本部门负责人审核后报公司 项 目管理部。 公司项目管理部设专人负责规程、规范、标准的管理,管理人根据使用部门上报的规程、规范、标准目录,整理汇总后编制规程、规范、标准清册, 经 项目管理部负责人审核后,报公司总工室批准。 批准后的规程、规范、标准清册由公司项目管理部以公司文件的形式颁布,发至各使用部门,并做好记录。

规程、规范、标准清册每年颁布一次,一般在每年一季度颁布当年的规程、规范、标准清册。 各使用部门应根据规程、规范、标准清册结合工作需要,编制本部门使用的规程、规范、标准目录清单。 分公司工程科负责各相关职能部门和专业工程处规程、规范、标准的订购发放,分公司各使用部门应设专人负责,建立持册人记录。 公司办公室负责公司各职能部门规程、规范、标准的订购发放。 当工程合同发生更改或施工技术发生变化或国家行业对现行规程、规范、标准作出变动时,公司各使用部门及时将变动情况上报公司项目管理部;分公 司各使用部门将变动情况反馈到分公司工程管理科,分公司工程管理科及时 将变动情况上报公司项目管理部。项目管理部收到变动情况后及时办理报批 手续,并以公司文件的形式颁布执行。 作废的规程、规范、标准必须由持册人在封面上加盖“作废”章,以作标识避免误用。 5. 附表 规程、规范、标准清册 规程、规范、标准发放登记表

建设用砂、石与混凝土用砂石标准对比分析

建设用砂石与混凝土用砂石标准对比分析 目前砂石标准实施情况主要有以下三种: 1、《建设用砂》(GB/T14684-2011)、《建设用卵石、碎石》(GB/T14685-2011)作为砂、石产品标准来实施,《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2006)作为应用性规范来实施。 2、混凝土搅拌站和部分预制构件厂采用《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2006)来进行质量控制,而砂、石供应商则采用《建设用砂》(GB/T14684-2011)、《建设用卵石、碎石》(GB/T14685-2011)作为交货检验依据。 3、在建设工程混凝土结构工程中设计、施工、监理基本采用《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2006)。 一、《建设用砂》与《混凝土用砂石》的对比 1、概念和定义不一致 1)人工砂 ①《建筑用砂》 人工砂经除土处理的机制砂、混合砂的统称。

②《混凝土用砂石》 《建筑用砂》将机制砂和混合砂定义为人工砂,即机制砂和混合砂都是人工砂,而《混凝土用砂石》仅将机制砂定义为人工砂。 人工砂与天然砂两者在生产工艺、质量指标、检验方法等方面有很大区别,而混合砂是由天然砂和机制砂组成,混合砂中的天然砂质量和掺加比例对混合砂质量有很大影响,因此混合砂质量与机制砂质量特别是颗粒级配、细粉含量有着明显差异。 2)公称粒径 ①《建筑用砂》 ②《混凝土用砂石》

《建筑用砂》将含泥量、泥块含量、石粉含量、颗粒级配等质量指标用实际尺寸来界定,而《混凝土用砂石》用公称粒径来界定。 3)适用范围 ①《建筑用砂》 ②《混凝土用砂石》 《建筑用砂》按技术要求将砂分为Ⅰ、Ⅱ、Ⅲ类,而《混凝土用砂石》在质量要求中按混凝土强度等级将砂分为三种情况。 《建筑用砂》将强度等级大于C60的混凝土定义为高强混凝土,而《混凝土用砂石》将强度等级大于或等于C60的混凝土定义为高强混凝土。 2、质量指标不一致

门刚规范与规程的区别

门刚规范与规程的区别

3.3.2 钢材设计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3.4.2 单层门式刚架的柱顶位移设计值,不应大于表3.4.2-1 规定的限值。 6.1.1工字形截面梁、柱构件腹板的计算高度hw与其厚度tw 之比,不应大于250√235/fy。此处fy为钢材屈服强度。 4.3.1中规定了温度区间长度,且是“不大于”

风载工况: ①边墙左风+鼓风效应②边墙左风+吸风效应③边墙右风+鼓风效应④边墙右风+吸风效应⑤端墙左风+鼓风效应⑥端墙左风+吸风效应⑦端墙左风+鼓风效应⑧端墙右风+吸风效应其中,边墙 作用风对应 规范中的横 向风,端墙 作用风对应 规范中的纵 向风。GB将CECS102 附录中的风荷载的设计规定变更为正式一节,规定了适用范围。 增加了开敞式结构的风荷载系数。 6 ⑴表A.0.2-3屋面板和墙面板的风荷载体型系数 ⑸表A.0.2-1下注:屋面以上的周边伸出部位,对1区和5区 可取+1.3,对4区和6区可取-1.3 ⑴屋面板和墙面板在风压力作用下风荷载系数不分区。 ⑵风荷载系数分区变化 ⑶增加锯齿形屋面风荷载系数 ⑷增加单坡房屋风荷载系数 ⑸未见女儿墙风荷载系数 风荷载

7 按照《建筑结构荷载规范》⑴高低跨屋面考虑雪漂移和雪堆积 ⑵积雪平均密度比荷载规范大 30Kg/m3 雪荷载 8 ⑴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1.0.2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 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⑵表3.1.5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区分构件与连接形式,不区分 强度破坏和稳定破坏。 ⑷3.1.6 阻尼比 取0.05 ⑸3.1.6 地震作用效应可采用底部剪力法分析确定⑴3.1.4当抗震设防烈度7度(0.15g)及以上时,应进行地震作用 组合的效应验算。 ⑵表3.1.5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对强度破坏取0.85,稳定破坏取0.9 构件或连接受力状态r RE 梁、柱、支撑、螺栓、节点、焊缝强度0.85 柱、支撑稳定0.90 ⑶增加抗震构造措施3.4.3 ⑷6.2.1规定敞开式房屋的阻尼比0.035;其余房屋按外墙面积开孔 率插值计算。 ⑸6.2.2等高房屋可采用基底剪力法进行横向钢架的水平地震作用计 算,不等高房屋可按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 6.2.5纵向柱列的地震作用采用基底剪力法。 ⑹门式刚架可不进行强柱弱梁的验算。 地震作用

见证取样建设用砂检验作业指导书

#####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建设用砂检验作业指导书 文件编号: 版本号: 分发号: 编制: 批准: 生效日期:年月日

建设用砂检验作业指导书 1、目的 合理选择和使用建设用砂,保证所配制混凝土或沥青混合料的质量。 2、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建设工程中混凝土及其制品和建筑砂浆用砂的常规项目的检测。 3、执行标准 3.1《建设用砂》GB/T 14684-2011 3.2《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 52-2006 3.3《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 4、人员、试验环境和试验用筛 4.1检验人员应是通过培训合格且取得相应上岗证书的技术人员,应了解本公司的《质量手册》及相关程序文件的质量要求,能熟练操作检验仪器设备并能处理一般例外情况的发生。 4.2 试验环境:试验室的温度应保持在15℃-30℃。 4.3 试验用筛:应满足GB/T6003.1和GB/T6003.2中方孔试验筛的规定,筛孔大于4.00mm 的试验筛采用穿孔验筛。 5、试验方法 5.1取样方法 在料堆上取样时,取样部位应均匀分布。取样前先将取样部位表层铲除,然后从不同部位抽取大致等量的砂8份,组成一组样品。 5.2试样数量 单项试验的最少取样数量应符合下表的规定。做几项试验时,如确能保证试样经一项试验后不致影响另一项试验的结果,可用同一试样进行几项不同的试验。单项试验取样数量见表1 5.3试样处理 试验前应按照程序文件《样品管理程序》检查试验样品的来源、性质、规格等技术指标和处置程序是否符合国家的要求。若不符合应退回样品登记室,联系委托方重新取样,若符合进入检验环节。 5.3.1按表1进行初步取样,然后按人工四分法:将所取样品置于平板上,在潮湿状态下拌和均匀,并堆成厚度约为20mm的圆饼,然后沿互相垂直的两条直径把圆饼分成大致相等的四份,取其中对角线的两份重新拌匀,再堆成圆饼。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把样品缩分到试验所需量为止。

—规程规范标准的管理规定精编WORD版

—规程规范标准的管理 规定精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1. 目的 为了确保公司内部各部门使用有效版本的规程、规范、标准,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江苏电建一公司承建的火力发电厂建筑安装工程所使用的与工程质量相关的规程、规范、标准的管理。 3. 职责 3.1 各使用部门负责收集本部门所使用的规程、规范、标准的目录。 3.2 公司项目管理部负责汇总、审核规程、规范、标准清册。 3.3 公司总工负责规程、规范、标准清册的批准。 3.4 公司办公室负责公司各职能部门规程、规范、标准的订购发放。 3.5 分公司工程管理部门负责各相关职能部门和专业工程处规程、规范、标准的 订购发放。 4. 程序 4.1 公司各使用部门(包括项目管理部、金属试验室、材料试验室、电气试验室、

热工试验室、长度标准室等)组织本部门专业人员,收集本部门工作中使用的与质量相关的规程、规范、标准的目录,经本部门负责人审核后报公司项目管理部。 4.2 公司项目管理部设专人负责规程、规范、标准的管理,管理人根据使用部门 上报的规程、规范、标准目录,整理汇总后编制规程、规范、标准清册,经项目管理部负责人审核后,报公司总工室批准。 4.3 批准后的规程、规范、标准清册由公司项目管理部以公司文件的形式颁布, 发至各使用部门,并做好记录。 4.4 规程、规范、标准清册每年颁布一次,一般在每年一季度颁布当年的规程、 规范、标准清册。 4.5 各使用部门应根据规程、规范、标准清册结合工作需要,编制本部门使用的 规程、规范、标准目录清单。 4.6 分公司工程科负责各相关职能部门和专业工程处规程、规范、标准的订购发 放,分公司各使用部门应设专人负责,建立持册人记录。 4.7 公司办公室负责公司各职能部门规程、规范、标准的订购发放。

标准规范与规程三个名称的区别与联系

标准、规范、规程有何区别与联系 在工程建设领域,标准、规范、规程是出现频率最多的,也是人们感到最难理解的三个基本术语。标准的概念前已述及,按照《标准化和有关领域的通用术语第一部分:基本术语》(GB3935.1)的规定,规范一般是在工农业生产和工程建设中,对设计、施工、制造、检验等技术事项所做的一系列规定;规程是对作业、安装、鉴定、安全、管理等技术要求和实施程序所做的统一规定。 标准、规范、规程都是标准的一种表现形式,习惯上统称为标准,只有针对具体对象才加以区别。当针对产品、方法、符号、概念等基础标准时,一般采用“标准”,如《土工试验方法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道路工程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等;当针对工程勘察、规划、设计、施工等通用的技术事项做出规定时,一般采用“规范”,如:《混凝土设计规范》、《建设设计防火规范》、《住宅建筑设计规范》、《砌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屋面工程技术规范》等;当针对操作、工艺、管理等专用技术要求时,一般采用“规程”,如:《钢筋气压焊接规程》、《建筑安装工程工艺及操作规程》、《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操作规程》等。在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中,由于各主管部门在使用这三个术语时掌握的尺度、习惯不同,使用的随意性比较大,这是造成人们最难理解这三个术语的根本原因。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与国际惯例的逐步接轨,标准、规范、规程在使用上都逐步在发生着变化。例如:近年来,我国卫生部门把一些涉及技术规定的、具有一定强制性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统一冠名为“技术规范”或“规范”,以区别与自愿用或推荐性的标准等。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中,目前尚没有要求进一步规范这三个术语的使用。

建设用砂检验方法作业指导书

建设用砂检验方法作业指导书 1、目的:为适用于建设工程中水泥混凝土及其制品和普通砂浆的用砂和符合施工、生产的需要,编制常用的检验项目如颗粒级配、含泥量和泥块含量、堆积密度作业指导书。 2、引用标准:《建设用砂》GB/T 14684-2011(以下简称标准)。 3、试验环境:试验室的温度应保持在(20±5)℃。 4、试样取样方法: 4.1将试样置于平板上,在潮湿状态下拌和均匀,并堆成厚度为20mm的圆饼然后沿互相垂直的两条直径把圆饼分成大致相等的四份,取其对角的两份重新拌匀,再堆成圆饼状。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样品缩分到试验所需量为止。 序号试验项目最少取样数量/kg 1 颗粒级配 4.4 2 含泥量 4.4 3 泥块含量20.0 4 堆积密度 5.0 4.2单项试验最少取样数量符合下表规定: 5、颗粒级配 5.1检测仪器及设备:鼓风烘箱、天平、方孔筛、摇筛机。 5.2试验步骤

5.2.1按4规定取样,筛除大于9.50mm颗粒(并算出筛余百分率),将试样缩分至约1100g,放在(105±5)℃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冷却至室温后,分为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 5.2.2称取烘干试样500g,精确1 g。将试样倒入孔径大小从上到下组合的套筛(附筛底)上,将套筛置于摇筛机上,摇10min,取下套筛,按筛孔由大到小顺序再逐个用手筛,筛至每分种通过量小于试样的总量的0.1%为止,通过的试样并入下一号筛中,并和下一号筛中的试样一起过筛,这样顺序进行,直至各号筛全部筛完为止。 5.2.3称出各号筛的筛余量,精确到1g,所有各筛的分计筛余量和底盘中剩余量的总和与筛分前试样总量之比,其相差不得超过1%。 5.3结果计算与评定 5.3.1计算分计筛余百分率:各号筛余量与试样总量之比,计算精确至0.1%。 5.3.2计算累计筛余百分率:该号筛上分计筛余百分率加上该号筛以上各分计筛余百分率的总和,精确至0.1%.如每号筛的筛余量与筛底的剩余量之和同原试样质量之差超过1%,,重新试验。 5.3.3砂的细度模数按式(2)计算,精确至0.01: Mx= 1 1 6 5 4 3 2 100 5 ) ( A A A A A A A - -+ + + + [见标准(2)式]

规程规范标准的区别

规程规范标准的区别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建筑企业规范、规程、标准的区别 GB/T指推荐性国家标准,非强制性,"T"为"推"。推荐性国标是指生产、交换、使用等方面,通过经济手段或市场调节而自愿采用的国家标准。但推荐性国标一经接受并采用,或各方商定同意纳入经济合同中,就成为各方必须共同遵守的技术依据,具有法律上的约束性。如果被法律法规安全技术规范引用了,GB/T也是强制的了。 标准、规范、规程的概念:工程建设标准是为在工程建设领域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建设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该文件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经一个公认机构批准,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社会效益为目的。 规范是在工农业生产和工程建设中,对设计、施工、制造、检验等技术事项所做的一系列规定; 规程是对作业、安装、鉴定、安全、管理等技术要求和实施程序所做的统一规定。 标准、规范、规程都是标准的一种表现形式,习惯上统称为标准,只有针对具体对象才加以区别。当针对产品、方法、符号、概念等时,一般采用标准;当针对工程勘察、规划、设计、施工等技术事项所做的规定时,通常采用规范;当针对操作、工艺、管理等技术要求时,一般采用规程。 同等条件下标准>规范>规程。

所谓标准、规范、规程等词汇都是标准的一种表现形式,习惯上统称为标准。在标准层次范围内,只有针对具体对象和具体标准的层次才加以区别。 一般情况同等条件下的层次:标准>规范>规程。例如:检验标准中以检验方法、试验方法为标准,检验规程(检验操作规程)等,划分检验标准的层次。 在工程建设领域,标准、规范、规程是出现频率最多的,是感到比较难理解的三个基本术语。按照《GB 3935.1 标准化和有关领域的通用术语第一部分:基本术语》的规定理解为: 1.标准 当针对产品、方法、符号、概念等基础标准,需要做出详细的规定时,以企业标准编制规则中规定的固有文本格式而编制的标准,一般归纳为“标准”类型,列入企业标准范围。 “标准”的主要特点是通用性强,含盖范围较大。 2.规范: 当针对工程勘察、规划、设计、施工等通用的技术事项做出详细规定时,一般用企业标准编制规则中规定的固有文本格式,归纳为“规范”类型,一般列入企业标准范围。 主要是指的某规定的程序,在规定的范围要按一定的标准执行实施,大家按指定的标准衡量行为准则。 注:主要是因为无法精准定量的形成标准,所以,被称为规范。 3.规程:

规范、规程、标准的区别【免费下】

标准作为标准化的核心,其定义和解释也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时期,最有影响的有三个: 一是1934年盖拉德在其《工业标准化原理与应用》一书中对标准所作的定义,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给出的标准的定义,即:“标准是对计量单位或基准、物体、动作、过程、方式、常用方法、容量、功能、性能、办法、配置、状态、义务权限、责任、行为、态度、概念或想法的某些特征,给出定义、做出规定和详细说明。它以语言、文件、图样等方式或利用模型、样本及其他具体表现方法,并在一定时期内适用”。 二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给标准所作的定义,即:“标准是由各方根据科学技术成就与先进经验,共同合作起草、一致或基本上同意的技术规范或其他公开文件,其目的在于促进最佳的公众利益,并由标准化团体批准”。 三是1983年我国对标准的定义,即:“标准是对重复性的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各方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 目前,我国对标准概念的定义和解释,以1996年修订的国家标准《标准化和有关领域的通用术语 第一部分:《基本术语》(GB3935.1)给出的标准定义为准,即:“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该文件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经一个公认机构批准,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社会效益为目的”

规范一般是在工农业生产和工程建设中,对设计、施工、制造、检验等技术事项所做的一系列规定;规程是对作业、安装、鉴定、安全、管理等技术要求和实施程序所做的统一规定。 标准、规范、规程都是标准的一种表现形式,习惯上统称为标准,只有针对具体对象才加以区别。当针对产品、方法、符号、概念等基础标准时,一般采用“标准”,如《土工试验方法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道路工程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等;当针对工程勘察、规划、设计、施工等通用的技术事项做出规定时,一般采用“规范”,如:《混凝土设计规范》、《建设设计防火规范》、《住宅建筑设计规范》、《砌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屋面工程技术规范》等;当针对操作、工艺、管理等专用技术要求时,一般采用“规程”,如:《钢筋气压焊接规程》、《建筑安装工程工艺及操作规程》、《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操作规程》等。在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中,由于各主管部门在使用这三个术语时掌握的尺度、习惯不同,使用的随意性比较大,这是造成人们最难理解这三个术语的根本原因。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与国际惯例的逐步接轨,标准、规范、规程在使用上都逐步在发生着变化。例如:近年来,我国卫生部门把一些涉及技术规定的、具有一定强制性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统一冠名为“技术规范”或“规范”,以区别与自愿用或推荐性的标准等。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中,目前尚没有要求进一步规范这三个术语的使用。 规范:是在工农业生产和工程建设中,对设计、施工、制造、检 验等技术事项所作的一系列规定。 规程:是对作业、安装、鉴定、安全、管理等技术要求和实施程 序所作的统一规定。

建设工程用砂、石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对比分

建设工程用砂、石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 对比分 建设工程用砂、石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对比分析 2011年04月04日 一、《建筑用砂》与《混凝土用砂石》的对比 1、概念和定义不一致 1)人工砂 ①《建筑用砂》 人工砂 经除土处理的机制砂、混合砂的统称。 机制砂 由机械破碎、筛分而成的,粒径小于4.75mm的岩石颗粒。 混合砂 由机制砂和天然砂混合制成的砂。 ②《混凝土用砂石》 人工砂 岩石经除土开采、机械破碎、筛分而成的,公称粒径小于5.00mm的岩石颗粒。 混合砂

由天然砂与人工砂按一定比例组合而成的砂。 《建筑用砂》将机制砂和混合砂定义为人工砂,即机制砂和混合砂都是人工砂,而《混凝土用砂石》仅将机制砂定义为人工砂。 人工砂与天然砂两者在生产工艺、质量指标、检验方法等方面有很大区别,而混合砂是由天然砂和机制砂组成,混合砂中的天然砂质量和掺加比例 对混合砂质量有很大影响,因此混合砂质量与机制砂质量特别是颗粒级配、细 粉含量有着明显差异。 2)公称粒径 ①《建筑用砂》 含泥量 天然砂中粒径小于75μm的颗粒含量。 泥块含量 砂中原粒径大于1.18mm,经水浸洗、手捏后小于600μm的颗粒含量。 石粉含量 人工砂中粒径小于75μm的颗粒含量。 ②《混凝土用砂石》 含泥量 砂中公称粒径小于80μm颗粒的含量。 泥块含量 砂中公称粒径大于1.25mm,经水洗、手捏后变成小于630μm颗粒的含量。

石粉含量 人工砂中公称粒径小于80μm,且其矿物组成和化学成份与被加工母岩相同的颗粒含量。 《建筑用砂》将含泥量、泥块含量、石粉含量、颗粒级配等质量指标用实际尺寸来界定,而《混凝土用砂石》用公称粒径来界定。 3)适用范围 ①《建筑用砂》 类别 适用范围 Ⅰ 宜用于强度等级大于C60的混凝土。 Ⅱ 宜用于强度等级C60~C30及抗冻、抗渗或其他要求的混凝土。 Ⅲ 宜用于强度等级小于C30的混凝土和建筑砂浆。 ②《混凝土用砂石》 类别 适用范围 Ⅰ 宜用于强度等级大于或等于C60的混凝土。

施工执行的规程规范技术标准和图集

第七章执行的规程、规范、技术标准和图集 本工程主要使用的规程、规范、技术标准和图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规程、规范、技术标准和图集: 一、施工执行的规程规范、技术标准和图集 Ⅰ、通风与空调工程 G B50243-2002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 B50231-98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 B50275-98压缩机、风机、泵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 B50236-98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91SB6建筑设备施工安装通用图集通风与空调工程; Ⅱ、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 G B50242-2002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019-2003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91SB2建筑设备施工安装通用图集卫生工程; 91SB3建筑设备施工安装通用图集给水工程; 91SB4建筑设备施工安装通用图集排水工程; Ⅲ、电气工程 G B50254-96∽G B50257-9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 B50303-2002建筑电气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92DQ1∽92DQ13建筑电气通用图集 Ⅳ、验收标准、规程 G B50300-200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二、工程设计规范 G B J16-8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 B50313-2000消防通信指挥系统设计规范 G B/T50314-2002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三、建筑工程安全、消防、环保规程规范 J G J80-91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程 G B50194-93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程 G B12523-90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 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 施工现场安全防护用具及机械设备使用监督管理规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建设用砂考试试题

细骨料考试试题 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93分) 1、细骨料试验现行执行标准是。 2、细骨料试验常规检测项目为、、、、 、、、(人工砂)。 3 4、砂按照分为粗、中、细三中规格,其细度模数分别为、、 。 5、砂的实际颗粒级配除和筛档外,可略有超出,但各级累计筛余超出值总和不应大于。 6、在料堆上取样时,取样部位应,取样前先将取样部位表层铲除,然后从不同部位抽取大致相等的份,组成一组样品。 7、从皮带运输机上取样时,应用与皮带等宽的接料器在皮带运输机机头出料处全断面定时随机抽取大致相等的 份,组成一组样品。 8、从火车、汽车、轮船上取样时,从不同部位和深度随机抽取大致等量的份,组成一组样品。 9、人工四分法:将所取样品置于平板上,在潮湿状态下拌和均匀,并堆厚度成约为的圆饼,然后沿的两条直径把圆饼分成大致相等的份,取其中的两份重新拌匀,再堆成圆饼,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把样品所分到试验所需量为止。 10、细骨料试验时要求环境温度控制在。 11、颗粒级配试验时,按照最小取样数量进行取样,筛除大于的颗粒(并算出其筛余百分率),并将试样缩分至约,放在干燥箱中在℃下烘干至恒量,待冷却至室温后,分成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 12、细骨料筛分时称取试样,精确至。将试样倒入按(4.75mm-2.36mm-1.18mm-0.06mm -0.03mm-0.015mm-筛底)顺序排列的套筛上,将套筛置于摇筛机上,摇;去下套筛,按筛孔大小顺序再逐个用手筛,筛至每分钟通过量小于试样总量为止。通过的试样并入下一号筛中,并和下一号筛中的试样一起过筛,这样顺序进行,直至各号筛全部筛完。 13、细骨料含泥量试验时,按规定取样,并将试样缩分至1100g,放在干燥箱中在℃下烘干至恒量,待冷却至室温后,分成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试验时,称取,精确至,将试样倒入淘洗容器中,注入清水,使水面高于试样面约,充分搅拌均匀后,,浸泡,然后用手在水中淘洗试样,使尘屑、淤泥和黏土与砂粒分离,把浑水缓缓倒入及的套筛上,滤去小于的颗粒。试验前筛子的两面应先用水湿润,在整个过程中应防止砂粒流失。重复冲洗直至容器内水目测清澈为止。然后将两个筛上的砂粒放在搪瓷盘中在烘箱内烘干称其质量,精确至。含泥量计算结果应精确至。结果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评定结果采用修约值比较法进行。 14、配置亚甲蓝溶液应称取亚甲蓝粉末约干粉,精确到,倒入盛有蒸馏水(水温加热至)的烧杯中,用玻璃棒持续搅拌,直至亚甲蓝粉末全部溶解,冷却至20℃。并将溶液倒入1L的容量瓶中,用蒸馏水淋洗烧杯,保证所有亚甲蓝溶液移入容量瓶中,容量瓶和溶液温度应控制在,加蒸馏水至1L 刻线处。振荡容量瓶保证亚甲蓝全部溶解。将容量瓶中溶液移入储藏瓶中,表明制备日期、失效日期,置于阴暗处保存,亚甲蓝溶液的保质期不得超过。 15、细骨料泥块含量按规定取样并缩分至,在烘箱内烘干至恒量。冷却后筛除小于的颗粒,分成大致等量的两份备用。试验时称取,精确至。将试样倒入淘洗容器内,注入清水,使水面高于试样面约,充分搅拌均匀后,浸泡。然后用手在水中碾碎泥块,再把试样放在筛上,用水淘洗直至水目测清澈为止。保留下的试样装入浅盘中在烘箱内烘干至恒量,冷却后称其质量,精确至0.1g。取两次试验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测试结果精确至0.1% 16、细骨料云母含量使用放大镜的倍率应在范围内。 17、细骨料云母含量试验粒径范围是。 18、细骨料云母含量试验时称取 g,精确至0.01g。挑出云母质量也应精确至0.01g。结果评定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 %。 19、细骨料轻物质含量试验时,重液的配备:向1000mL的量杯中加水至600mL刻线处,再加入 g氯化锌;用玻璃棒搅拌使氯化锌全部溶解,待冷却到室温后,将部分溶液倒入250mL的量筒内测定其相对密度,直至密度为为止。 20、轻物质含量试验前按照规定取样,并将试样缩分至800g,在烘箱内烘至恒量。冷却后拆除大于和小于的颗粒,分为大致等量的两份备用。称取g精确至,将试样倒入有重液的量杯中充分搅拌使砂粒与轻物质分离。测试结果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0.1%。 21、细骨料试验有机物试验标准溶液的配备:取g鞣酸溶解于mL浓度为10%的乙醇溶液中,即为鞣酸溶液。然后取该溶液25mL注入浓度为3%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静置24h即为标准溶液。 22、细骨料有机物含量试验时,按照规定取样缩分至,风干后,筛除大于4.75mm的颗粒备用。向250mL 容量瓶中装入风干试样至刻线处,然后注入浓度为3%的氢氧化钠溶液至200mL处,加塞后剧烈摇动,静止。 23、集料碱活性试验方法有、、。 24、连续进场的同料原、同品种、同规格的细骨料每400m3或为一批,不足上述数量按一批计。施工单位每批抽样试验一次,监理单位按施工单位抽样检测次数的%进行平行检验。但不少于1次。 二、简答题:(共7分) 1、如果在细骨料有机物试验中试样溶液颜色与标准色接近如何处理?

原始记录-建筑用砂(精制实操)

砂 产品名称型号规格 检验项目检验依据 检验地点:温度:℃湿度%序号检验项目标准要求实测结果 1 颗粒级配 粒径>9.5mm的颗粒含量(%)样品质量(g) 样号 1 2 平均 累计 筛余 (%)筛余 质量 (g) 分计 筛余 (%) 累计 筛余 (%) 筛余 质量 (g) 分计 筛余 (%) 累计 筛余 (%) 筛孔 边长 (mm) 4.7515 3 3 16 3.2 3.2 3 2.3671 14.2 17.2 72 14.4 17.6 17 1.1872 14.4 31.6 70 14 31.6 32 0.6134 26.8 58.4 132 26.4 58 58 0.3118 23.6 82 117 23.4 81.4 82 0.1567 13.4 95.4 69 13.8 95.2 95 <0.15021 4.2 99.6 23 4.6 99.8 散失 (%) 2 1 细度模 数μf 2.78 2.77 2.8 2 含泥量试验前烘干试样质量m0(g)500 500 试验后烘干试样质量m1(g)488 488 含泥量ωc(%) ωc=(m0-m1)/m0×100 2.4 2.4 平均值2.4 主要仪器设备型号精度量程编号

检验员: 校对: 日期: 砂 产品名称 型号规格 检验项目 检验依据 检验地点 : 温度: ℃湿度 %序号 检验项目 标准要求 实 测 结 果 3 泥块含量 试验前烘干试样质量m 0(g ) 200 200 试验后烘干试样质量m 1(g ) 199.2 199.2 泥块含量ωc ,1 (%) ωc ,1=(m 0-m 1)/m 0×100 0.4 0.4 平均值0.4 4 云母 烘干试样质量m 0(g ) 10 挑出云母质量m (g ) 0.3 云母含量ωm (%) 3 5 轻物质 重液密度(g/cm 3) 试验前试样干质量m 0(g ) 干轻物质+器皿质量m 1(g ) 器皿质量m 2(g ) 轻物质含量ω1(%) 平均值 6 有机物 试样数量(mL ) 加3%NaOH 溶液时间 标准溶液配制时间 比较时间 比较结果 主要仪器设备 型 号 精 度 量 程 编 号 1000 ?= m m ω100 2 11?-= m m m 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