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十单元10《人间词话》十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北京市高中语文词以境界为上《人间词话(十则)》析读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词以境界为上——?人间词话〔十那么〕?析读一、作者简介王国维,XXXX人,字静安,号观堂。
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二、什么是“境界〞词以境界为最上。
〔第一那么〕满江红 ?庆祝九大开幕雄伟庄严,像沧海波涛汹涌。
太阳出,光辉四射,欢呼雷动。
万寿无疆声浪滚,三年文革凯歌纵。
开幕词句句如洪钟,千钧重。
大工贼,黄粱梦;帝修反,休放纵!听谆谆教诲,天衣无缝。
改地换天争胜利,除熊驱虎英雄颂。
庆神州一片东方红,献忠勇!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
——袁行霈有境界那么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第一那么〕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
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
——?人间词话?第五十四那么三、“境界〞如何创造:〔一〕情真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那么谓之无境界。
〔第六那么〕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人间词话?第十五那么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单独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浣溪沙?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
——?人间词话?第十六那么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
阅世愈浅,那么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人间词话?第十七那么四、“境界〞如何创造:〔二〕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1页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人间词话?第六十那么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
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
——?人间词话?第六十一那么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十单元 经典原文 《人间词话》十则
文学作品是表达“心声”的最佳方式。
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明清小说,无不反映了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与隐秘心理。
不但如此,中国文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还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意识与表现方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揭示的“境界”就是其中极富代表性的特色之一,这是王国维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的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做的评论。
同时期的黄遵宪也接受了资产阶级政治文化思想的影响。
他主张诗歌反映现实,其作品富于爱国主义思想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
1.了解中国近代文艺理论及学术研究的转型,培养和启发学生阅读文艺学论著的兴趣,用现代哲学眼光审视文学作品。
2.研读《人间词话》和《〈红楼梦〉评论》,领会王国维的“境界说”和“红学”观点,把握王国维的文艺思想及其意义。
3.结合《〈人境庐诗草〉自序》,学习黄遵宪的诗歌创作主张,把握处于文化转型期的传统文化特点,形成开放而健康的文化态度。
经典原文10 《人间词话》十则◎走近先贤国学大师——王国维1.生平简介王国维(1877~1927),字伯隅,又字静安,初号礼堂,后更为观堂,又号永观,浙江海宁人。
中国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文学家。
22岁前,在家乡接受传统教育,科举考试时,“不终场而归”。
1898年后,到上海接受西方哲学,希望借助西方哲学来解决现实人生中的困惑。
1923年,他欣然“应诏”北上,担任皇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
1927年6月,北伐军进逼北京,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的昆明湖自尽。
2.主要成就主要著作有《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观堂古金文考释五种》《古礼器略说》等。
3.地位影响他学术精进,成果丰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其论殷周、释甲骨、释钟鼎,处处卓绝,话语精到,皆出自自己心得、发明和独创,为古代历史、古代地理等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博得海内外学人的推崇和尊敬。
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高中语文第10单元10《人间词话》十则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名 词 (m íng cí), 指 深 入 生 活,细致 地 观 察 、 体 验 (tǐy à n )等 。 与 “ 外 ”相对 (2)内今将《军赤外壁托 之服 战从 之(ch名 ì名而bì内词.zh怀,ī 犹zh内豫àn心之)》计 距关 ,动毋 词内. 诸, 侯通“《 鸿纳 门” 宴, 》接 纳
第十九页,共62页。
二、阅读课文第四至七则,回答问题。 3.请赏析“‘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 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这段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无我之境”是美的,“有我之境”更是美的。“闹”与“弄”二字都是 作者的主观情绪,其二字透出“有我之境”之美。也因其二字使之成为千古绝唱, 因而,词作的“有我”意境美同样值得推崇。这是王国维在文学史上首次提出和肯 定词作的“有我之境”美。
第十七页,共62页。
【答案】 写境者,即以客观之笔写现实之境。譬如“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一番洗清秋”“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 去秋无际”等。造境者,即以主观之笔写虚拟之境,譬如“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 归”“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十单元⑩《人间词话》十则 课件(66张)(共66张PPT)
浅 把 涓 涓 酒 , 深 凭 送 此 生 。
2018/7/5
不 堪 祗 老 病 , 何 得 尚 浮 名 。
叶 润 林 塘 密 , 衣 干 枕 席 清 。
蜀 天 常 夜 雨 , 江 槛 已 朝 晴 。
城 中 十 万 户 , 此 地 两 三 家 。
细 雨 鱼 儿 出 , 微 风 燕 子 斜 。
物都报以冷漠。反映词中女 子难言的苦痛。女子无人同 雨横风狂三月暮, 情的怅然若失之态,所以移 门掩黄昏, 情到景上。)面对着雨横风 狂、落花飘零的“外物”而 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 产生的一种无可奈何的伤感。
乱红飞过秋千去。
2018/7/5
14
秦观《踏莎行》
雾失楼台, 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 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 2018/7/5 为谁流下潇湘去?
2018/7/5
32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 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 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三境 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 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 所不许也。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 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 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 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 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 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 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傅雷家书》
2018/7/5 2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
号观堂。幼年接爱传统的封建文化教育,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10单元10《人间词话》十则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10《人间词话》十则[ 知识·梳理 ]第 1 步读准字音——万语千言总关音澹澹(d àn).憔倅(qi.áo)蓦地(mò).阑珊 (sh ān).遽(j.ù)胸怀(j.īn)矫揉 (r óu).第 2 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蓦地回顾,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副词,还,且,表稍微转折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传记》动词,退,指退后几步(1)却却之不恭《孟子·万章下》.动词,推却却与小姑别《孔雀东南飞》.动词,退出来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名词,指深入生活,仔细.地察看、体验等。
与“外”相对今将军外托听从之名而内.怀踌躇之计(2) 内《赤壁之战》名词,心里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动词,通“纳”,采取(3)道(4)绝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可以道.动词,说,讲有碑仆道《游褒禅山记》.名词,道路行军用兵之道.《过秦论》名词,方法于是废先生之道.《过秦论》名词,学说道芷阳间行《鸿门宴》.动词,取道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名词,道义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动词,称绝.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传记》动词,隔离余音袅袅,不停.如缕《赤壁赋》动词,消逝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副词,极,特别率老婆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形容词,与世隔断的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动词,横渡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形容词,走不通的以其所者真名性短,⋯⋯的.因大人所造之境,必符合自然和.合,成出名性构的短,所字构起定作用(5)所恐晏、欧公所.不也介,与“ ”组成“ ⋯⋯所” 构,表被五代、北宋之所.以独者在此与“以”用,表原由有境地自成高格,表承接.向吾不斯役,.久已病矣《捕蛇者》,那么(6)于其身也,.耻焉《》,表折此岳阳楼之大也《岳阳楼》.,表判断,是先人,写.伊消得人憔倅介,了.故不知何者.我,何者物,是(7)以境地最上,当作,作.旦日士卒,.破沛公《宴》介,替第 3 步活用——性化含迥(1)昨夜西凋.碧 ( 使用法,使⋯⋯凋敝 )(2)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 使用法,使⋯⋯清醒 )(3)白悠悠下.( 名作,下来 )第 4 步古今异——的昨天和今日(1)此在好汉之士能自立耳..古:达成,做到。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第十单元 人文心声 《人间词话》十则 安乡一中 龚德国
课题《人间词话》十则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格、绝、观、却、道、内、致‛等文言实词的含义,掌握词类活用及文言特殊句式。
2.了解王国维及《人间词话》,了解王国维的主要观点。
3.领会王国维‚境界说‛中‚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区别与联系。
过程与方法使用多媒体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王国维的诗歌鉴赏理论,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兴趣和能力。
2.把握处于转型时期的传统文化的特点,形成开放而健康的文化态度和文化视野。
教学重点领会王国维‚境界说‛中‚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
幼年接受传统的封建文化教育,15岁考中秀才。
青年时代在进步思潮影响下,努力学习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
把西方美学和文艺思想与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艺思想融合起来,成就了他主要的美学文艺理论著作《人间词话》。
辛亥革命后,他以清朝遗老自居。
1922年受聘北京大学国学门通讯导师。
翌年,任清逊帝溥仪‚南书房行走‛1925年,王国维受聘任清华研究院导师。
1927年6月,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
在其50岁人生学术鼎盛之际为国学史留下了最具悲剧色彩的‚谜案‛。
他的才华和卓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令人惋惜。
二.写作背景王国维生活的时代,正是近代史上各种政治势力、学术思潮、人生理念剧烈动荡、冲突、融合的时代。
戊戌变法失败后,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思想界尤为动荡,且深深影响了当时的文学。
当王国维发现自己醉心研究的哲学无助于解决现实人生的困惑时,这位集诗人、哲学家气质于一身的学者把研究方向转向了文学和史学,在诗词创作、文史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908年,王国维《人间词话》问世,作为王国维生命底蕴的流露、精神生气的灌注,《人间词话》给词的创作和研究开辟了一条精微深美的‚哲理化‛境界之新道路。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十单元《人间词话》教案
教学设计10《人间词话》十则【教学目标】1、了解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主要思想2学会运用王国维的理论鉴赏诗歌,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3激发深入阅读《人间词话》的兴趣.【学情分析】高中生对于诗歌鉴赏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已经有大量的诗歌阅读积累,在此基础上,上升到文学理论的阅读与运用也是水到渠成。
.【重点难点】探究王国维“境界说”的内涵,辨析“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优美”与“宏壮”等概念的差异.【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从小到大,我们学过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也认识了不少诗人词人。
你最喜欢,认为写得最好诗句词句是什么呢?为什么情有独钟?(学生回答)同学们回答得很精彩,有自己独到的思想见解,有一定的心得!那今天我们就通过《<人间词话>十则》来看看学贯中西的大师王国维是如何评点诗词的。
(展示课题)【预习检测,整体感知】.同学们在预习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到了,王国维评论词时最关注的就是“境界”。
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了,那我们齐读第一则。
(生齐读:第一则)有了境界,作品就自然显得格调高,自然有了名句,五代\北宋词就是最好的凭证。
所以《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就是“境界”。
既然境界是最高的标准,那么词中都有哪些境界呢?(学生回答:有造境,有写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怎样的词“有境界”呢?(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注重炼字)同学们预习得很充分!发现前六则围绕“境界”一词,展开了不同角度的阐述,那我们就重点来研读这六则,走近好词的境界。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们先将这六则齐读一遍!【合作研:1活动】:研读文本,理解“境界”.合作研讨:研读文本,理解“境界”(学生朗读后),王国维“境界”理论中最重要的两组分类就是“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那下面我们就小组合作研讨这两组概念。
研讨1:首先我们来看“造境”、“写境”作者在哪里具体阐释了。
(第二则)2、那就请同学们谈谈两者的区别,依据注释和文本,并以你读过的诗词为例来说明!(同学们稍作讨论)3、成果展示:“造境”:构造之境,按主观意愿,借助想象,创造虚拟的境界。
高中语文第十单元原文10《人间词话》十则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研读》.doc
《人间词话》十则国学大师——王国维王国维 (1877 - 1927) ,初名德桢,后改为国维,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后更为观堂,又号永观。
浙江海宁人。
中国近现代之交的著名学者,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学家、哲学家,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
世代清寒,幼年苦读,为秀才。
早年屡应乡试不中,遂于戊戌风云变化之际弃绝科举。
二十二岁起,他至上海《时务报》馆充书记校对。
利用公余,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研习外交与西方近代科学,结识主持人罗振玉,并在罗振玉资助下于1901 年赴日本留学。
1902 年王国维因病从日本归国。
后又在罗振玉推荐下执教于南通、江苏师范学校,讲授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复埋头文学研究,开始其“独学”阶段。
1907 年起,任学部图书局编辑,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的研究,著有《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关于文学批评的著述中最为人所重视的一部作品,是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的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但他又脱弃西方理论的局限,力求运用自己的思想见解,尝试将某些西方思想中的重要概念,融入中国固有的传统批评中,所以,从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的诗话、词话一类作品的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
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
因此,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被人们认为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1925 年任清华研究院教授,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清华四大导师,“教授的教授”。
1927 年 6 月,在北京颐和园投水自尽,留下了难解之谜。
王国维生活的时代,正是近代史上各种政治势力、学术思潮、人生理念剧烈动荡、冲突、融合的时代。
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社会在经济和文化准备极不充分的情况下,向着畸形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转化,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思想界的动荡尤为突出,并深深影响了当时的文学。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十单元⑩《人间词话》十则 优秀教案(1课时4页)
《人间词话》十则谢建青浏阳一中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赏析第三则2.分析“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重点难点理解“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透过意象,结合手法,分析意境,把握情感,使我们解读诗词的一把钥匙。
今天我们来学习《人间词话》第三则,重点分析“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二.诵读蝶恋花(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踏莎行(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颍亭留别(元好问)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
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
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
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
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
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
三.名句赏析●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试找出句中的主要意象并分析其意境。
参考答案:●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①写女主人公因花而有泪。
见花落泪,对月伤情,是古代女子常有的感触。
此刻女子正忆念走马章台(汉长安章台街,后世借以指游冶之处)的丈夫,可是望而不可见,眼中唯有狂风暴雨中横遭摧残的花儿,由此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不禁伤心泪下。
②写因泪而问花。
泪因愁苦而致,势必要找个发泄的对象。
这个对象此刻已幻化为花,或者说花已幻化为人。
于是女主人公向着花儿痴情地发问。
③花儿一旁缄默,无言以对。
④花儿不但不语,反而象故意抛舍她似地纷纷飞过秋千而去。
人儿走马章台,花儿飞过秋千,有情之人、无情之物对她都报以冷漠,怎能不让人伤心!总之,该句表现的是独立黄昏、惜春伤逝的“我”,面对着雨横风狂、落花飘零的“外物”,产生了一种无可奈何的伤感。
2019版高中语文第十单元经典原文10人间词话十则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20190426133
《人间词话》十则国学大师——王国维王国维(1877-1927),初名德桢,后改为国维,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后更为观堂,又号永观。
浙江海宁人。
中国近现代之交的著名学者,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学家、哲学家,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
世代清寒,幼年苦读,为秀才。
早年屡应乡试不中,遂于戊戌风云变化之际弃绝科举。
二十二岁起,他至上海《时务报》馆充书记校对。
利用公余,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研习外交与西方近代科学,结识主持人罗振玉,并在罗振玉资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留学。
1902年王国维因病从日本归国。
后又在罗振玉推荐下执教于南通、江苏师范学校,讲授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复埋头文学研究,开始其“独学”阶段。
1907年起,任学部图书局编辑,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的研究,著有《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关于文学批评的著述中最为人所重视的一部作品,是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的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但他又脱弃西方理论的局限,力求运用自己的思想见解,尝试将某些西方思想中的重要概念,融入中国固有的传统批评中,所以,从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的诗话、词话一类作品的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
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
因此,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被人们认为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1925年任清华研究院教授,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清华四大导师,“教授的教授”。
1927年6月,在北京颐和园投水自尽,留下了难解之谜。
王国维生活的时代,正是近代史上各种政治势力、学术思潮、人生理念剧烈动荡、冲突、融合的时代。
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社会在经济和文化准备极不充分的情况下,向着畸形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转化,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思想界的动荡尤为突出,并深深影响了当时的文学。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十单元课件:第10课《《人间词话》十则》
水 槛 遣 心
杜 甫
29
……
平落朝少斑闾千召战男
沙日进年白里金募伐儿
列照东别居送买赴有生
万大门有上我马蓟功世 幕旗营赠列行鞭门业间 ,,,,,,,,,,
后 出
部马暮含酒亲百军焉及 塞
伍鸣上笑酣戚金动能壮
各风河看进拥装不守当杜
见萧阳吴庶道刀可旧封甫
招萧桥钩羞周头留丘侯
。。。。。。。。。。
2024/10/22
境域有大小,然不以是而分优劣。“细 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 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宝帘闲挂小银 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也?
2024/10/22
26
笑肯少浮 。爱,生
千长 金恨 轻欢 一娱
闹红轻绿棹縠好东 。杏,杨。皱,城
枝烟波渐 头外纹觉 春晓迎风 意寒客光
宋玉 祁楼
4.在写作中,不必一定强求写大场面大意境,只 要精心构思,善于选材,小细节也能写出佳作。
2024/10/22
33
诗人与境域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 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 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 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 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也。
憔不。 一
悴悔
醉
。,
,
无草黯望伫
言色黯极倚
谁烟生春危
会光天愁楼
凭残际,风
栏照。 细
意里
细
。,
,
柳蝶 永恋
花
2024/10/22
吾将上下而求索(执着)
山穷水复疑无路
14
灯蓦众笑蛾 一凤宝更东 辛 青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间词话十则》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师:播放视频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并引出今天的新课。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1“境界”的含义是什么?文中借晏殊、柳永、辛弃疾词句谈治学三境界,有何特点?
“境界”原为佛学术语。“境界”论诗,始于唐代。王昌龄《诗格》云,“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明清“境界”和“意境”已成为文学艺术评论中普遍使用的术语。
“境界”是指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出来的状况。第一境界以“西风凋碧树”,比喻恶劣形势,只有下定决心“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才能排除干扰,看到形势发展的主要方向,是成功的基础。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描述如何努力奋斗,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都要坚持奋斗,执着追求。第三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指出经过多次周折,反复磨炼,逐渐成熟。三个阶段,多个比喻,不同角度探讨文艺、人生等问题,引人遐想。
3、怎样修养自身,才能写出有“境界"的作品
第七则,志存高远,甘于寂寞;苦苦探索、执着追求。第八、九则,开阔胸襟、真切深刻的见识,真性情。第十则,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有所领悟。
“写境”有何区别?
“造境”:诗歌中的意境是诗人按其主观理想虚构而成,离现实较远。
“写境”: 诗歌中的意境是诗人按客观自然描写而成,更贴近现实。
小结
《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境界说”是核心,本文阐释了“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等概念,广泛触及了主观与客观、景与情等美学论题,表现了王国维的文学观点及美学观点。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作为高二学生,正处在打基础阶段,部分少数民族国语较薄弱,但对语文充满浓厚的兴趣让学生从字词入手,注重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耐心讲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积极性,让学生了解王国维,结合具体诗歌对文章研读,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兴趣和能力。
高中语文10.1《人间词话》十则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什么是“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者是否有高下之分? 提示:从作者所举例子看,“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 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是欣赏主体带着强烈 的主观感情色彩视察外物,并把这种感情投射到外物之上时所营造 出来的境域,是“有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 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是欣赏主体为外物所吸引而到达XXX忘 我的状态,以冷静客观的态度视察外物,外物以本来生机勃勃的面 目呈现于诗人眼底时,所营造出来的与物俱化的境域,是“无我之 境”。从观物方式及审美感觉看,“有我之境”的观物方式是“以 我观物”,“于由动之静时得之”,给人“宏壮”的美感。“无我之 境”的观物方式是“以物观物”“于静中得之”,给人“优美”的 美感。两者的创造有难易之分,这是因为人很难完全忘却生活之欲 而到达静穆的状态。所以“写有我之境者为多”,而能到达物我浑 然的“无我之境”,就较为难得。但“优美”与“宏壮”是不同的
10 《人间词话》十则
王国维是集诗人与哲学家气质于一身的学者,他借用西方美学观 念,依次提出“有造境,有写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 大境域,有小境域”“有‘隔’,有‘不隔’”“有‘客观之诗 人’,有‘主观之诗人’”以及“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 须出乎其外”等一系列观点,为传统的“意境”说注入了新的内涵。 学习本文,在掌握文言知识的基础上,了解王国维及其著名的文学 评论作品《人间词话》,理解王国维的诗歌鉴赏理论,提高诗歌鉴 赏的能力。
课标定位 学习建议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
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 名句,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通过研读《<人间词话>十则》和《<红楼梦>评 论(节选)》,领会王国维的“境界说”和“红学”观 点;结合《<人境庐诗草>自序》,了解黄遵宪的诗 歌创作主张,把握处于文化转型期的传统文化特 点。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十单元《人间词话》十则教学设计
《人间词话》十则教学设计杨华当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王国维及著名的文学评论作品《人间词语》。
2、学习王国维的诗歌鉴赏理论,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兴趣和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了解王国维。
2、结合具体诗歌对文章研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研读《人间词话》,领会王国维的“境界说”观点,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教学难点研读《人间词话》,领会王国维的“境界说”观点,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教学设想理解分析掌握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一、知人论世1、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我国近代著名的学者,清华研究院开创之初的“四大导师”之一。
22岁前,在家乡接受传统教育,却不喜欢科场诗文,科举考试时,“不终场而归”。
1898年后,到上海,接受西方哲学,希望借助西方哲学来解决现实人生中的困惑。
1905年,王国维完成了《红楼梦评论》。
1908年,开始连载《人间词话》。
1912年,完成《宋元戏曲史》。
辛亥革命后,政治态度日趋倒退。
1923年,他欣然“应诏”北上,担任皇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
1927年6月,北伐军进逼北京,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的昆明湖自尽。
2、《人间词话》,王国维文艺哲学成熟的代表作。
该书沿用中国传统的诗话、词话的形式,将西方的康德、叔本华、尼采的美学观念和中国固有的诗、词、曲创作的丰富材料组合,兴之所至,随感而发,形成中国诗话、词话发展史上以“境界说”为核心的观点新颖、立论精辟的划时代论著。
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深远。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二、学生自读课文,概括课文所选的十则,涉及到几个方面的内容?①总纲,提出“境界”说,概括境界的意义。
②—⑥从不同角度论述“境界”问题。
⑦—⑩谈诗人的思想和艺术修养。
三、齐读第一则,注意理解内容。
问:作者心中的“境界”有何意义?本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明确:有“境界”就有“高格”,才能产生名句;开宗明义,全文总纲。
高中语文 第10单元 10《人间词话》十则讲义 新人教版
10 《人间词话》十则[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澹.澹(dàn) 憔.悴(qiáo) 蓦.然(mò)阑珊.(shān) 遽.(jù) 胸襟.(jīn)矫揉.(róu)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副词,还,且,表轻微转折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退,指后退几步却.之不恭《孟子·万章下》 动词,推辞却.与小姑别《孔雀东南飞》动词,退出来 (2)内⎩⎪⎨⎪⎧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名词,指深入生活,细致地观察、体验等。
与“外”相对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 《赤壁之战》名词,内心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 动词,通“纳”,接纳(3)道⎩⎪⎪⎪⎨⎪⎪⎪⎧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动词,说,讲有碑仆道.《游褒禅山记》 名词,道路行军用兵之道.《过秦论》名词,方法于是废先生之道.《过秦论》 名词,学说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动词,取道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名词,道义(4)绝⎩⎪⎪⎪⎨⎪⎪⎪⎧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动词,称绝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断绝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赤壁赋》 动词,消失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副词,极,非常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形容词,与世隔绝的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动词,横渡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形容词,走不通的(5)所⎩⎪⎪⎨⎪⎪⎧ 以其所.见者真名词性短语,……的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和动词结合,组成带有名词性结构的短语,所字结构起定语作用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介词,与“为”构成“为……所”结构,表被动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与“以”连用,表原因(6)则⎩⎪⎨⎪⎧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连词,表承接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连词,那么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连词,表转折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动词,表判断,是(7)为⎩⎪⎨⎪⎧古人为.词动词,写为.伊消得人憔悴介词,为了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动词,是词以境界为.最上动词,当成,作为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鸿门宴》介词,替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昨夜西风凋.碧树(使动用法,使……凋敝)(2)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使动用法,使……清醒)(3)白鸟悠悠下.(名词作动词,飞下来)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古义:完成,做到。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人间词话》十则教案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人间词话》十则教案《人间词话》十则教学目的:1.了解王国维及著名的文学评论作品《人间词语》。
2.学习王国维的诗歌鉴赏理论,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兴趣和能力。
课时数:1节一、导入: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写景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宋·辛弃疾《西江月》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唐·王之涣《凉州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王维《使至塞上》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宋·范仲淹《渔家傲》不错,阅读诗歌就是要去欣赏诗中的景,品味景中的情,我国现代著名国学家王国维就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他深入地研究中国诗词,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主要收录在他的《人间词语》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人间词语》十则,感受这国学家的智慧。
作家作品介绍:(一位同学朗读)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国学大师,被鲁迅誉为“研究国学的人物”,郭沫若称他是新史学的开山。
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清华四大导师、“教授的教授”。
其学术研究涉猎广泛,成就甚高。
著有《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史》《人间词话》其中《人间词话》共六十四则,是其最有影响的著作,融中国传统古典文论和西方美学于一体。
行文流畅自然,见解独特,精辟阐释了“境界说”。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人间词话》十则三、1、本文谈的主要对象是什么?境界四、2、围绕“境界”提出了哪些独到的观点?(你读到了什么?)境界的意义境界有“造境”与“写境”二则境界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三则境界离不开“情”与“景”成功者必经的三种境界七则词的境界取决于作家“心”的境界只有“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才能写出有生气,有高致的作品十则五、3、在第二则中作者说诗歌的境界可分为“造境”与“写境”,那么他们有何区别?“造境”:诗歌中的意境是诗人按其主观理想虚构而成,离现实较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单元人文心声10 《人间词话》十则王国维(1877 —1927) ,初名德桢,后改为国维,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后更为观堂,又号永观。
浙江海宁人。
近代中国著名学者,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家,哲学家,国学大师。
生平著述62 种,批校的古籍逾200 种。
收入其《遗书》的有42 种,以《观堂集林》最为著名。
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梁启超赞其“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关于文学批评的著述中最为人所重视的一部作品,是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的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但他又脱弃西方理论的局限,力求运用自己的思想见解,尝试将某些西方思想中的重要概念,融入中国固有的传统批评中,所以,从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的诗话、词话一类作品的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
因此,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被人们认为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一、注音澹.澹_____ 憔.悴_______蓦.然_____ 阑珊._______胸襟.______ 矫揉._______二、解释词义有境界则自成高格..物格.而后知至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也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观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致.知在格物致致.令口爽,此亦复尔烦诸君久伫,何以致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犹东施之效.捧心也斯用兵之效.也阮籍猖狂,岂效.究途之哭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吾家读书久不效.故夫知效.一官三、古今异义然二者颇难分别..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古义 ____ 今义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四、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亦必邻.于理想故也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 __________五、分析句式类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________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________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________六、积累名句有我之境,以我观物, ______ 。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 ________ , _______ 。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___________ 。
”此第一境也。
___________ 。
”此第二境也。
“ ____________ 。
”此第三境也。
诗人对宇宙人生, _______ , _______ 。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答案:何者为物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 须入乎其内 又须出乎其外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由分:区别B .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树立:建树C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阑珊:辉煌D .无矫揉妆.束.之态 妆束:妆扮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 一dàn qi áo mò sh ān j īn r ó u二、 格:名词,格 调 动词,推究 名词, 规格 名词, 标准 动词,抵挡观: 动词, 观看 动词, 观察 动词, 看 名词,景观 名词, 建筑物的一种致: 名词, 情趣 动词, 到达 动词,达到 动词,表达谢意动词,遭到 名词,情 效: 动词, 仿效 名词,功效 动词, 模仿 动词,效力 动词,有成就 动词,授 三、 古义: 区别 今义: 离别; 辨别趣 古义:有才华的诗人 今义:才能出众的人 古义:生机 今义:不愉快;生命力 四、名词活用为动词,接近 名词活用为动词,衡量 五、判断句判断句,省略句 被动句故不知何者为我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六、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昨夜西风凋碧树, 他千百度,蓦然回首,A.故物皆著我之.色彩B.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C.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D.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也3.下面的诗句属于“有我之境”的一项是( ) A.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B.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D.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4.对下列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字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
B.“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用通感的手法,把视觉感受变成听觉感受,逼真地刻画出红杏怒放的蓬勃生机,又满含着诗人喜迎春色的欢愉之情,是“有我之境” 。
C.“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字,细致描绘出微风中、月色下,花儿婆娑摇曳的情状,表达对美好春夜的喜爱留恋,及对春色阑珊的惋惜,是“无我之境” 。
D.“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和煦春风吹拂,千里江岸,一片新绿,诗人就把看不见的春风转化成鲜明的视觉形象,写出了春风的精神,是“无我之境”。
二、文本研探阅读文本选段,完成5~9 题。
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
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5.下列对“词话”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诗词有境界才是上乘之作。
有境界,作品自然格调高迈、必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之所以独到绝妙,就是因为有境界。
B.从创作手法上看,“境”有“造境”和“写境”之分,二者界限分明。
西方的“理想派”和“写实派”就是这样区分的。
C.“有我之境”宏壮,“无我之境”优美。
写“有我之境”者多,写“无我之境”者少。
豪迈杰出者写的都是“无我之境”。
D.诗词创作与作者本人的胸襟、气度等息息相关。
如果没有苏轼和辛弃疾的旷达豪放,却要学他们的风格,就像东施效颦。
E.大家之作,言情沁人心脾,写景悦人耳目,语言自然,极少矫揉造作。
因为他们看到了事物的本质,了解的道理很透彻。
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邻:接近B.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阑珊:明亮,辉煌C.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豁:使⋯⋯通达,开阔D.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也衡:衡量7.下列诗句按“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③片云天共起,永夜月同孤④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⑤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⑥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A.①②③⑤ ④⑥ B.①④⑤⑥ ②③C.②③④⑥ ①⑤ D .①③⑤⑥ ②④8.结合第7 题提供的诗句,简要说明怎样区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答9.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2)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三、深化扩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 小题。
宋汝为,字师禹,丰县人。
靖康元年,金人犯京师,阖门遇害,汝为思报国家及父兄之仇。
建炎三年,金人再至,谒部使者陈.边事,遣对行在①。
高宗嘉纳,特补修武郎,奉国书副京东运判杜时亮使金。
时刘豫节制东平,丞相吕颐浩因致书豫。
汝为行次寿春,遇完颜宗弼②军,不克与时亮会,独驰入其壁.,将上国书。
宗弼盛怒,劫而.缚之,欲加僇辱③。
汝为一无惧色,宗弼顾汝为不屈,遂解缚延之曰:“此山东忠义之.士也。
”命往见豫,汝为曰:“愿伏剑为南朝鬼,岂忍背主不忠于所事。
”力拒不行,乃至京师,濒死者数四。
豫僭号④,汝为持颐浩书与之,开陈祸福,勉以忠义,使归朝廷。
豫悚而.立曰:“使人!使人!使豫自新南归,人谁直我,独不见张邦昌之事乎?业已至此,夫复何言。
”即拘留汝为。
然以.汝为儒士,乃授通直郎、同知曹州以.诱之,固辞。
绍兴十三年,汝为亡归,作《恢复方略》献于朝,且曰:“今和好虽定,计必背盟,不可遽驰。
”时秦桧当国,置不复问。
高宗忆其忠,特转通直郎。
久之,有告汝为于金人以蜡书言其机事者,大索不获,寻知南归。
桧将械.送金人,汝为变姓名为赵复,徒步入蜀。
汝为身长七尺疏眉秀目望之如神仙杨企道者遇之溪上企道曰必奇士也。
款留之,见其议论英发,洞贯古今,靖康间离乱事历历言之,企道益惊,遂定交,假僧舍居之。
桧死,汝为曰:“朝廷除此巨蠹,中原恢复有日矣。
”企道劝其理前事,汝为慨然太息曰:“吾结发读书,奋身一出,志在为.国复仇,收还土宇,颇为.诸公所知,命缪数奇,轧于权臣,今老矣,新进贵人,无知我者。
”汝为尚气节,博物洽闻,饮酒至斗余,未尝见其醉,或歌或哭,涕泪俱下。
( 选自《宋史·宋汝为传》,有删节) 注:①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
②完颜宗弼:金兀术。
③僇辱:僇l ù,羞辱。
④僭号:冒用帝王称号。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谒部使者陈.边事陈:陈述B.独驰入其壁.壁:营地C.桧将械.送金人械:刑具D.假.僧舍居之假:借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汝为思报国家及父兄之.仇②此山东忠义之.士也B.①宗弼盛怒,劫而.缚之②豫悚而.立曰C.①然以.汝为儒士②同知曹州以.诱之D.①志在为.国复仇②颇为.诸公所知12.下列文句中,给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汝为身长七尺/疏眉/秀目望之/如神仙/杨企道者/遇之溪上/企道曰/必奇士也B.汝为身长七尺/疏眉秀目/望之如神仙/杨企道者/遇之溪上/企道曰/必奇士也C.汝为身长/七尺疏眉/秀目望之/如神仙/杨企道者遇之/溪上企道曰/必奇士也D.汝为身/长七尺/疏眉秀目/望之/如神仙/杨企道者遇/之溪上/企道曰/必奇士也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汝为在寿春单独将国书交给宗弼,宗弼盛怒,宋汝为临危不惧;见到刘豫后多次面临死亡危险,后来到了京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