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十则(讲)分析
《人间词话》十则
![《人间词话》十则](https://img.taocdn.com/s3/m/41079225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4a.png)
《人间词话》十则《人间词话》十则第一则:词的定义与特点词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形式之一,具有表达感情、描写景物、抒发思想的功能。
词的特点包括篇幅短小、意境优美、文字精致、音律和谐等。
第二则:词的起源与发展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随着宋代文学的发展而逐渐成熟。
宋代以后,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文体之一,并在明清两代达到了巅峰。
第三则:五言与七言词五言词和七言词是最常见的两种词体形式。
五言词每句五个字,七言词每句七个字,两者分别有其独特的韵律和表达方式。
第四则:词的题材与风格词的题材广泛,包括爱情、山水、悲欢离合等。
不同的词人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如苏轼的豪放、杨万里的淡泊等,给词赋予了个性化的特点。
第五则:传世名家与代表作品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著名的词人,如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
他们的代表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至今仍被誉为经典之作。
第六则:词的艺术技巧词的写作有一系列独特的艺术技巧,如比兴、押韵、双关、借物抒情等。
这些技巧的巧妙运用赋予了词以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第七则:词与音乐的结合词与音乐是紧密相连的,词的节奏与音乐的旋律相辅相成,使词作更具艺术魅力。
词曲合而为一的艺术形式也成为中国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八则:词与文人墨客的关系词在中国文人墨客中具有特殊地位,许多文人笔记中都包含了丰富的词作。
词成为文人情感和才华的体现,也成为文人社交的重要媒介。
第九则:词的影响与传承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广泛,不仅对后世文人的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音乐、戏曲等艺术形式有所启发。
词的传承也一直延续至今。
第十则:词的现代表达与创新尽管现代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词作仍有其独特的现代表达方式。
许多当代作家和音乐家在传统词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词继续在当代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档涉及附件:1.附件一:《人间词话》全文2.附件二:古代词人名录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词:文学艺术形式之一,具有表达感情、描写景物、抒发思想的功能。
《人间词话》十则详解
![《人间词话》十则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3bd2184b102de2bd9705888b.png)
此中有真意, 的主观感情及个性
欲辨已忘言。
特征
精品课件
元好问《颖亭留别》
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 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 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 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 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 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
精品课件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的根本区别
“有我之境”偏重情感的外 显,主观性强; “无我之境”偏重理性的描 述,客观性较强。
精品课件
下面诗句属“有我之境”的是: AD
()
BC
属“无我之境”的是:
()
A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B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C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D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精品课件
王国维认为这两种境界那种更高明? 为什么? (为什么创作“无我之境”更难?)
人莫不有七情六欲,观景赏物莫不带 有主观上的一些色彩,形成文字,多 表现为“有我之境”;相对而言,灭 绝掉主观情思,超然物外,达到物我 浑然的境地,写出“无我之境”就比 较难了。
精品课件
第五、六则从作者感受、作品表现 的角度谈“境界”。包含三层含义:
1.写真景、真情:景真,写出自然神韵 ,不只求形似;情真,发自肺腑,诚挚深 切,而非虚情假意,无病呻吟。
精品课件
拟题3、“那人”是个怎 样的人?作者塑造这样 一位美人,用意是什么? 8ˊ
精品课件
• 参考:
•
①那人是一个孤高脫俗、傲然不群独
在“灯火阑珊处”的女子,表现了词人内心的
孤独、寂寞。
•
②她既是作者志同道合者,也是作者一
种理想人格的化身。寄寓了词人在政治上的失
意苦闷的心情,表达了不愿跟统治者(“当权
《人间词话》十则(讲)
![《人间词话》十则(讲)](https://img.taocdn.com/s3/m/d2d5378b4afe04a1b171de04.png)
往事后期空记省⑤ 。
沙上并禽⑥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⑦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
明日落红⑧应满径。
注释: ①时为嘉禾小倅(cuì):作者写这首词的时候任嘉禾(今
浙江省嘉兴市)判官。嘉州,宋代郡名,即秀州。倅:副职。 这里指判官。②水调:曲牌名,相传为隋炀帝杨广所制,流 行于唐。③临晚镜:就镜自照而感伤衰老。④流景:似水年 华。⑤后期:瞻望未来。记:思念。省(xǐng):反思,省悟。 ⑥并禽:双栖的鸟类。⑦弄:摆弄。⑧落红:落花。
经五 此十 义世只之 无变欠年 再一 辱死
文章主张
《人间词话》不同于当时有影响的词话, 它提出了"境界"说.
"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 他论点,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
王国维不仅把它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它 当作批评标准,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 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出 发.因此,"境界"说既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 发点,又是其文艺思想的总归宿.
“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其妙处在于词人抓住大自然瞬间变化的现 象,摄入词中。一个“弄”字,既展示了 一幅“动”的图画,又表达了主人公“借 酒消愁愁更愁”的孤寂的“静”的心情。
迁移:王安石《泊船瓜州》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字王安石曾用过“入”“过”“满”等十 几个字,最后才定为绿,结果“绿” 成全诗诗眼, 说说“绿”字怎么好?
——《傅雷家书》
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出生。二 十二岁起,他至上海《时务报》馆 充书记校对。利用公余,他到罗振 玉办的“东文学社”研习外交与西 方近代科学,结识主持人罗振玉, 并在罗振玉资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 留学。1906年随罗振玉入京,任清 政府学部总务司行走、图书馆编译、 名词馆协韵等。其间,著有《人间 词话》等。1911年辛亥革命后,王 国维携生平著述3种。眷随儿女亲 家罗振玉逃居日本京都,从此以前 清遗民处世。1922年受聘北京大学 国学门通讯导师。1927年6月,王 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的遗书,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在 其50岁人生学术鼎盛之际为国学史 留下了最具悲剧色彩的“谜案”。
《人间词话》十则ppt解读
![《人间词话》十则ppt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00b0a6f8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ed.png)
王国维世代清寒,幼年为中秀才苦读,屡应乡试 不中,遂于戊戌风气变化之际弃绝科举。22岁,结识 “东文学社”主持人罗振玉,在其资助下于赴日本留 学。
1902年因病归国,执教南通、江苏师范学校,讲 授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埋头文学研究,开始 “独学”阶段。
1924,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溥仪出宫。 王国维引为奇耻大辱,愤而与罗振玉等前清遗老相约 投金水河殉清,因阻于家人而未果。
第八则
这句话告诉我们
8.东坡 什么?
之词旷,稼
以苏东坡、辛弃疾为例,
轩之词豪。 指出苏词之所以好,在于超旷
无二人之胸 的襟怀;辛词之所以好,在于
襟而学其词, 豪放激荡的气度。从中肯定了
犹东施之效 创作者内在的胸襟气度对诗词
捧心也。
境界的决定作用。
第九则
9.大家之作,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其言情也含义。
描绘了灯如海,花如潮的元宵节,情人约 会的情景。经过百千次苦苦追求,在那灯火冷 落之处,终于见到朝思暮想的意中人,不禁大 喜,极度幸福、欢欣。比喻经过艰辛的探索和 追求,终于获得事业成功,学业有成,理想实 现的无比喜悦和快慰,犹如在人海中突然找到 朝思暮想的心上人般豁然开朗,在艺术上和学 术上做出了独有的贡献。这是第三阶段。
子的云鬟中散出;凄清的月光照在妻子的玉臂上,显得
寒凉。湿、寒二字,写出夜已深而人未寐的情景。
5.虚幌:透明的窗帷。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
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 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 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 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 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 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人间词话》十则(讲)解析
![《人间词话》十则(讲)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10383f233d4b14e852468ae.png)
之说?这里明明有 个悠然的诗人吗?
王国维所谓的“无我 之境”并不是指一般 意义上的“无我”, 而是指诗中景物不带 作者任何的主观感情 及个性特征
诗人以寒波白鸟的悠闲 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反衬人事之仓猝。“寒 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波”二句寄托了诗人的 向往之情,他希望自己 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也化作寒波、白马,融 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入那画面中去。这意境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中也有诗人自我的个性。 因为自己思归的心急切, 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就特别灵敏地感到“寒 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波澹澹”、“白鸟悠悠” 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了。元好问又何尝是真 的“无我”呢?只是 “我”没有直露而已。
下面诗句属“有我之境”的是: AD ( 属“无我之境”的是: BC ( A B C D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 )
王国维认为这两种境界那种更高明? 为什么? (为什么创作“无我之境”更难?)
人莫不有七情六欲,观景赏物莫不带有主 观上的一些色彩,形成文字,多表现为 “有我之境”;相对而言,灭绝掉主观情 思,超然物外,达到物我浑然的境地,写 出“无我之境”就比较难了。
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出生。二 十二岁起,他至上海《时务报》馆 充书记校对。利用公余,他到罗振 玉办的“东文学社”研习外交与西 方近代科学,结识主持人罗振玉, 并在罗振玉资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 留学。1906年随罗振玉入京,任清 政府学部总务司行走、图书馆编译、 名词馆协韵等。其间,著有《人间 词话》等。1911年辛亥革命后,王 国维携生平著述3种。眷随儿女亲 家罗振玉逃居日本京都,从此以前 清遗民处世。1922年受聘北京大学 国学门通讯导师。1927年6月,王 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的遗书,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在 其50岁人生学术鼎盛之际为国学史 留下了最具悲剧色彩的“谜案”。
《人间词话》十则(知识讲解)
![《人间词话》十则(知识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2373fa28680203d8cf2f2430.png)
《人间词话》十则学习目标1.了解王国维及著名的文学评论作品《人间词话》。
2.学习王国维的诗歌鉴赏理论,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兴趣和能力。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词话评论词、词人、词派以及有关词的本事(扼要叙述诗词或小说、戏剧等作品中的故事和基本内容),作为介绍和考订的著述,始于宋代。
最早的词话专著是宋杨绘的《时贤本事曲子集》,今佚。
著名者有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王国维《人间词话》等。
王国维与《人间词话》王国维(1877—1927),浙江海宁人,字静安,号观堂。
我国近代在文学(人间词)、美学(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史学(观堂集林,殷周史)、哲学(受尼采叔本华,较悲观)、古文字、考古学(对甲骨文的研究造诣颇深,提出二重证据法: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量印证,以考古代历史文化,成了一种公认科学的学术正流。
)等各方面成就卓著,是公认的国学大师。
但天妒英才,王国维50岁时投湖自杀。
对其自杀的原因有很多解释,归结起来有两个:一是表层原因:王国维关心时政,封建忠君思想比较浓郁,对晚清民初的政局心灰意冷,未能承受国民党北伐的心理冲击。
二是深层原因,王国维受叔本华思想影响很重,悲观情绪很深,性格内向,用今天的话说,有一定的心理疾病,所以才不能承受外界的压力而自杀。
人间词话是讨论历代词作的批评著作。
从形式上看,他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残丛小语式点评方式。
所谓残丛小语,意思就是一则一则的点评,前一则和后一则之间没有什么关联,不是首尾贯通长篇大论的论文。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阅读人间词话,就会发现,它与传统的词话有本质的区别,那就是,王国维在整个64则点评中有自己的主线,有较为清晰内在的逻辑。
这个逻辑就是:什么是境界,词作最高的境界的标准是什么,作者通过怎样的方式才能创造最高境界。
当然,他还有一个最有名的三境界说,意思是,人生如词作,也须有三种不同之境界,等等。
字词汇总语音餍.(yàn)缧绁..(léixiè)婉慝.(tè)蓦.(mò) 遽.(jù)为.(wéi):被动重点字词 1.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崇高的格调。
《人间词话》十则课件解析
![《人间词话》十则课件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6d76526376baf1ffc4fad3f.png)
传统的封建文化教育,15岁考中秀才。青年
时代在进步思潮影响下,努力学习西方哲学
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把西方美学和文艺思
想与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艺思想融合起来,成
就了他主要的美学文艺理论著作《人间词话》
辛亥革命后,他 以清朝遗老自居。1927 年由于长期思想上的苦 闷,生活上的困顿,长 子去世,挚友绝交,对 北伐战争胜利的恐惧, 自沉颐和园昆明湖。他 的才华和卓识并没有得 到充分的发展,令人惋 惜。
“殉清”说。作为清朝遗老,王国维以秀 才身份,被溥仪破大清“南书房行走”须翰林院 甲科出身的旧制,召其直入“南书房” ,溥仪 对其有囯士知遇之恩。逢“覆巢”之将再,以自 杀而“完节”似乎也是情理之中。所以梁启超以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比之,当时的清华校长曹 云祥和罗振玉、吴宓等均持此说。鲁迅在《谈所 谓“大内档案”》一文中,称王“在水里将遗老 生活结束”,可见也为此论。但反对此说者认为, 王国维领清华职,心无旁骛,潜心学术。他虽 “忠清”,却不充其鹰犬,以至“愚忠”至“殉 清”程度。所以当时就有人说:“你看他那身边 的遗嘱,何尝有一个抬头空格的字?殉节的人岂 是这样子的?”
《人间词话》,青年们 读得懂的太少了;肚里要 不是先有上百首诗,几十 首词,读此书也就无 用。……我个人认为中国 有史以来,《人间词话》 是最好的文学批评。开发 性灵,此书等于一把金钥 匙。一个人没有性灵,光 谈理论,其不成为现代学 究、当世腐儒、八股专家 也鲜矣!
——《傅雷家书》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 堂。他“体素羸弱,性复忧郁”。幼年接爱
你如何理解“无我” 之说?这里明明有个悠 然的诗人吗? 王国维所谓的 “无我之境”并不是 指一般意义上的“无 我”,而是指诗中景 物不带作者任何的主 观感情及个性特征。
《人间词话》十则课件解读
![《人间词话》十则课件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d72f1e3952d380eb62946d75.png)
第三、四则从主客体关系角度谈“有我 之境”与“无我之境”。
冯延巳《鹊踏枝》
“花不语”“乱红”,雨 横风狂,落花飘零,哀伤—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 —因了独立黄昏,惜春伤春 帘幕无重数。 的我(古代女子常见花落泪, 玉勒雕鞍游冶处, 对月伤情,泪眼问花,花儿 楼高不见章台路。 也飞去。有情之人,无情之 物都报以冷漠。反映词中女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 子难言的苦痛。女子无人同 无计留春住。 情的怅然若失之态,所以移 泪眼问花花不语, 情到景上。)面对着雨横风 乱红飞过秋千去。 狂、落花飘零的“外物”而 满含泪眼问问春花,春 产生的一种无可奈何的伤感。 花却不答语,零乱的落 花已经飘飞过秋千去。
虚与实 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 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四类: (1)神仙鬼怪世界或梦境 (2)已逝之景之境 (3)设想的未来之境 (4)从对方角度设想的情景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 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有人激赏这首诗说:短短四句,凄美之至,令人怅 惘不已。请从虚实相生这一角度,说说这首诗是怎 样把读者带入凄美意境的。 此诗短短四句,凄美至极,令人怅惘不已。“去年 今日”是虚景,“今年今日”是实景。虚景“人面 桃花相映红”,十全十美;实景空余“桃花依旧笑 春风”,怅惘顿生。以虚衬实,把读者带进无限凄 美的意境之中。
整体把握
• 本单元所选十则《人间词话》,可分为三方面 内容: • 第一则为总纲,冠于全书之首,作者开宗明义 提出“境界”说,并高度概括境界的意义。 • 第二至六则,从不同角度论述“境界”问题。 • 第七至十则,谈论诗人的思想和艺术修养。
《人间词话》十则PPT课件
![《人间词话》十则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acc9827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ad.png)
3
启迪未来
文学作品要具有启迪性和引导性,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思想和文化的财富。
XII. 总结和展望
通过学习《人间词话》十则,我们深入了解了文学的意义与价值,拓宽了对文学的认识,也为文学创作与传承 指明了方向。
审美享受
文学作品让人们享受美的沉浸 与升华,提升审美品味和艺术 修养。
思想启迪
文学作品引导人们深入思考人 生与社会问题,拓展思维视野 和智慧境界。
情感疗愈
文学作品提供情感寄托和宣泄, 帮助人们排解压力和调节情绪。
IX. 第八则:文学的时代感
文学作品反映了时代的特征与变迁,承载了每一个时代的文化与思潮,并深 刻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
2 生活与体验
文学承载着人们的生活经验与共识,是人类 对世界的感知与认知的记录。
III. 第二则:文艺创作与人生观
主观认识
文艺创作是艺术家主观认识的 体现,反映了他们对人生、社 会和自身的看法。
批判思考
通过文艺创作,人们能够对现 实进行深入思考和批判,突破 主观偏见与社会束缚。
追求真实
文艺创作追求真实,通过艺术 手法将人性、社会现象以及人 类精神境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VI. 第五则:文学家的个性特征
1 创意与想象
文学家具有丰富的创意和 想象力,能够从平凡生活 中提炼出独特的文化符号 和情感表达。
2 敏感与洞察
文学家敏锐感知社会与人 性,善于洞察人们的内心 世界,把握人类情感的微 妙变化。
3 思辨与拓展
文学家善于思辨和探索, 通过文字将思维的边界推 向更广阔的领域。
《人间词话》十则
一部开创性的文学经典,《人间词话》详细论述了文学的价值与意义,本课 件将介绍其中的十则,带您领略这部伟大著作的魅力。
《人间词话》十则
![《人间词话》十则](https://img.taocdn.com/s3/m/1d7f4028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28.png)
《人间词话》十则《人间词话》十则一、背景介绍《人间词话》是明代文学家、诗人杨慎所撰的文学理论著作,共分为十则。
这些词话阐述了杨慎在对当时流行的词作进行评论和批评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独到的理论观点和创作要求。
本文将对《人间词话》十则进行简要介绍和分析。
二、词话一:尊古贵独这一则强调对古代文学的尊重和推崇,认为创作词曲要注重借鉴古人的经验和智慧,并在此基础上追求创新的个性风格。
三、词话二:读诗有厌老这一则讲述了诗的老化现象,认为过多地陷入诗的琐碎和晦涩之中,会使作品失去新鲜感和生命力,要追求诗歌的简约和明快。
四、词话三:狎养杂剧这一则观点认为,词作中要兼容各种戏曲元素,注重音乐性和戏剧性的表现,使词曲与戏剧相得益彰,增加作品的艺术魅力。
五、词话四:对景为词这一则讲述了将词曲与景物相结合的创作原则,认为作品应该能够准确地表达出作品所描述的景物特征和情感氛围,让读者或听众获得直观的感受。
六、词话五:善选才人这一则强调选用优秀的才子才女作为词曲的表演者,要求他们具有音乐才华和演唱技巧,以保证作品在演唱时的效果。
七、词话六:正音适言这一则强调词曲的言辞应该优雅流畅,对于情感的表达要贴切生动,避免使用歧义或模糊的词语,确保作品的表现力。
八、词话七:语类杂剧这一则观点认为,词曲的创作应该融合多种不同的语言元素,如白话、文言等,丰富作品的语言特色,增加词作的艺术层次。
九、词话八:高丽唱法这一则讲述了唱法在词曲表演中的重要性,注重歌唱的技巧和表现力,使作品更加生动和感染人心。
十、词话九:别具一格这一则强调词曲作品要有个性和独特性,与众不同,能够在浩瀚的文学作品中脱颖而出,给读者或听众带来新鲜感和启发。
十一、词话十:贵在真诚一则强调作品要真诚,不可虚浮浅薄,作者要秉持真实的情感和思想表达,才能创作出有深度和内涵的优秀词曲作品。
结论《人间词话》是杨慎一部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它在当时对于词曲的创作和表演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人间词话》十则(讲)共42页文档
![《人间词话》十则(讲)共42页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79389a7403d8ce2f0166232d.png)
物本无意,实乃诗人主观情绪的浸染(亦可是 “移情”)。你还读过哪些这样的句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陶渊明《饮酒》你如何理解“无我”
结庐在人境,
《人间词话》十则 王国维
关于《人间词话》和王国维
《人间词话》,青年们 读得懂的太少了;肚里要 不是先有上百首诗,几十 首词,读此书也就无 用。……我个人认为中国 有史以来,《人间词话》 是最好的文学批评。开发 性灵,此书等于一把金钥 匙。一个人没有性灵,光 谈理论,其不成为现代学 究、当世腐儒、八股专家 也鲜矣!
帘幕无重数。 因了独立黄昏,惜春伤春的 玉楼勒高雕不鞍见游章冶台处路,。我对也(月飞古伤去代情。女,有子泪情常眼之见问人花花,落,无泪花情,儿之
物都报以冷漠。反映词中女
雨横风狂三月暮,子难言的苦痛。女子无人同
门掩黄昏, 无计留春住。
情的怅然若失之态,所以移 情到景上。)面对着雨横风 狂、落花飘零的“外物”而
——《傅雷家书》
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出生。二 十二岁起,他至上海《时务报》馆 充书记校对。利用公余,他到罗振 玉办的“东文学社”研习外交与西 方近代科学,结识主持人罗振玉, 并在罗振玉资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 留学。1906年随罗振玉入京,任清 政府学部总务司行走、图书馆编译、 名词馆协韵等。其间,著有《人间 词话》等。1911年辛亥革命后,王 国维携生平著述3种。眷随儿女亲 家罗振玉逃居日本京都,从此以前 清遗民处世。1922年受聘北京大学 国学门通讯导师。1927年6月,王 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的遗书,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在 其50岁人生学术鼎盛之际为国学史 留下了最具悲剧色彩的“谜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四则从主客体关系角度谈“有我 之境”与“无我之境”。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 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 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 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 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 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之说?这里明明有 个悠然的诗人吗?
王国维所谓的“无我 之境”并不是指一般 意义上的“无我”, 而是指诗中景物不带 作者任何的主观感情 及个性特征
诗人以寒波白鸟的悠闲 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反衬人事之仓猝。“寒 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波”二句寄托了诗人的 向往之情,他希望自己 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也化作寒波、白马,融 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入那画面中去。这意境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中也有诗人自我的个性。 因为自己思归的心急切, 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就特别灵敏地感到“寒 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波澹澹”、“白鸟悠悠” 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了。元好问又何尝是真 的“无我”呢?只是 “我”没有直露而已。
乱红飞过秋千去。
秦观《踏莎行》
雾失楼台, 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 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 为谁流下潇湘去?
“孤馆”“闭”,春寒袭人, 杜鹃啼血,夕阳西下,无限凄 婉——因了饱受羁旅漂泊的我 (贬谪之后,逢春寒,感孤独, 听杜鹃悲鸣,见夕阳西下。凄 厉的气氛,“可堪”二字刻画 诗人自我形象。移谪居之恨到 凄厉之景上。)一切外物都渗 透着孤独、寂寞、无限凄婉之 意。这些是“有我之境”。
——《傅雷家书》
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出生。二 十二岁起,他至上海《时务报》馆 充书记校对。利用公余,他到罗振 玉办的“东文学社”研习外交与西 方近代科学,结识主持人罗振玉, 并在罗振玉资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 留学。1906年随罗振玉入京,任清 政府学部总务司行走、图书馆编译、 名词馆协韵等。其间,著有《人间 词话》等。1911年辛亥革命后,王 国维携生平著述3种。眷随儿女亲 家罗振玉逃居日本京都,从此以前 清遗民处世。1922年受聘北京大学 国学门通讯导师。1927年6月,王 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的遗书,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在 其50岁人生学术鼎盛之际为国学史 留下了最具悲剧色彩的“谜案”。
① ②
①縠皱:即皱纱,喻水的波纹。
②浮生:指飘浮无定的短暂人生
“闹”字好在准确、鲜明、生动,带 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 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 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 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 于一个闹字之中。
张先① 《天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水调②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③ ,伤流景④ , 往事后期空记省⑤ 。 沙上并禽⑥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⑦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 明日落红⑧应满径。
第十则把“境界说”与创作者对待现 实生活的态度、方法结合起来
首先指出诗人要“入乎其内”,深入生活,才 能获得丰富的创作材料,逼真地描绘生活,作 品才有生气;又需“出乎其外”,超脱出来, “胸中无物”,从一定的高度观察生活,摆脱 生活之欲,从而实现对审美对象的静观,写出 深刻独到的内容。 其次,以周邦彦、姜白石为例,进行具体评判。
以物观物,用万事万 物共同的理来观物。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根本区别是 什么?
根本区别:
前者以一己之主观情感观物之境界;后者将 一己之情融于万物之理观物之境界。 “有我之境”偏重情感的外显,主观性强; “无我之境”偏重理性的描述,客观性较 强。
概括:
有我之境:情在景上,寓景于情。 重在感受——情感 无我之境:情在景下,寓情于景。 重在体悟——哲理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长林叶落,西风乍起的清秋时节,登楼远眺,云淡天高,一条 路通向遥远的天际。此情此景,一种孤独寂寞油然而生,似乎 也唤起了一种追求和探索的期望。比喻在创业治学的开始阶段, 必须高瞻远瞩,视野开阔,耐得住寂寞孤独,而有所追求,有 目标。同时认清前要走过的道路,理清前人已有的成果。这是 第一阶段。
五 经 十 此 义 世 只 之 无 变 欠 年 一 再 死 辱
文章主张
《人间词话》不同于当时有影响的词话, 它提出了"境界"说. "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 他论点,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 王国维不仅把它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它 当作批评标准,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 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出 发.因此,"境界"说既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 发点,又是其文艺思想的总归宿.
下面诗句属“有我之境”的是: AD ( 属“无我之境”的是: BC ( A B C D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 )
王国维认为这两种境界那种更高明? 为什么? (为什么创作“无我之境”更难?)
人莫不有七情六欲,观景赏物莫不带有主 观上的一些色彩,形成文字,多表现为 “有我之境”;相对而言,灭绝掉主观情 思,超然物外,达到物我浑然的境地,写 出“无我之境”就比较难了。
第二境界:孜孜以求 行 第三境界:豁然开朗 得
第五、六则从作者感受、作品表现的 角度谈“境界”。包含三层含义:
1.写真景、真情:景真,写出自然神韵, 不只求形似;情真,发自肺腑,诚挚深切, 而非虚情假意,无病呻吟。 2.出境界需情景交融。 3.除了以上内容,形式两方面之外,还需 炼字的技巧。
宋祁 《玉楼春》
东城渐觉风光好,彀皱 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 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冯延巳《鹊踏枝》
庭院深深深几许, “花不语”“乱红”,雨横 风狂,落花飘零,哀伤—— 杨柳堆烟, 因了独立黄昏,惜春伤春的 帘幕无重数。 我(古代女子常见花落泪, 玉勒雕鞍游冶处, 对月伤情,泪眼问花,花儿 楼高不见章台路。 也飞去。有情之人,无情之
物都报以冷漠。反映词中女 子难言的苦痛。女子无人同 雨横风狂三月暮, 情的怅然若失之态,所以移 门掩黄昏, 情到景上。)面对着雨横风 狂、落花飘零的“外物”而 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 产生的一种无可奈何的伤感。
千次苦苦追求,在那灯火冷落之处,终于见到朝思暮想的意中 人,不禁大喜,极度幸福、欢欣。比喻经过艰辛的探索和追求, 终于获得事业成功,学业有成,理想实现的无比喜悦和快慰, 这是第三阶段。
其实这三种境界还远不止在那些成 大事业、大学问者身上,同学们能 不能联系或历史的,或现实的,或 自己的,或他人的经历谈谈呢?
小结
《人间词话》节选部分以“境界”为核 心,阐述了“造境”与“写境”、“有 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入乎其内” 与“出乎其外”等问题,广泛触及了主 观与客观、景与情等美学问题。是中国 古典美学和文学理论的集大成者,又是 中国现代美学和文学理论的开创者。
人间词话 王国维 有我之境:显我,外露,物的人化 诗词境界 无我之境;隐我,内蕴,人的物化 第一境界:志存高远 知 悬思 人生境界
《人间词话》十则 王国维
关于《人间词话》和王国维
《人间词话》,青年们 读得懂的太少了;肚里要 不是先有上百首诗,几十 首词,读此书也就无 用。……我个人认为中国 有史以来,《人间词话》 是最好的文学批评。开发 性灵,此书等于一把金钥 匙。一个人没有性灵,光 谈理论,其不成为现代学 究、当世腐儒、八股专家 也鲜矣!
整体把握
本单元所选十则《人间词话》,可分为三方面 内容: 第一则为总纲,冠于全书之首,作者开宗明义 提出“境界”说,并高度概括境界的意义。 第二至六则,从不同角度论述“境界”问题。 第七至十则,谈论诗人的思想和艺术修养。
具体分析
第一则,作者以“境界”来论词的格调之 高下,指出有“境界”则有“高格”,才 能产生名句,并论及五代、北宋词高标独 绝的缘由。可见在王国维心中,“境界” 高于一切,在艺术创作中起决定作用。
第二则从创作方法角度谈“造境”与 “写境”。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指出“造境”与“写境”之分主要是由不同的 艺术创作方法所造成的。造境主要是由理想家按其 主观“理想”虚构而成,离现实较远;“写境”则 是由写实家按其客观“自然”描写而成,贴近于现 实。“造境”即是“虚构之境”,“写境”即是写 实之境 二是进一步分析了两派的联系和渗透。指出“造境” 并非是胡编乱造,而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植根于客 观世界;“写境”并非是照搬自然,而必须用审美 理想对生活加以提炼、改造。实质上强调了艺术境 界既要描写自然又要表现理想,是理想与现实的统 一
“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其妙处在于词人抓住大自然瞬间变化的现 象,摄入词中。一个“弄”字,既展示了 一幅“动”的图画,又表达了主人公“借 酒消愁愁更愁”的孤寂的“静”的心情。
迁移:王安石《泊船瓜州》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字王安石曾用过“入”“过”“满”等十 几个字,最后才定为绿,结果“绿” 成全诗诗眼, 说说“绿”字怎么好? 形容词用如动词,和煦春风吹拂下,千里江岸, 一片新绿,诗人就把看不见的春风转化成鲜明的
元好问《颖亭留别》
我们读过的诗句中有写“无我之境”的吗?
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王维《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王维《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什么是“以物观物”?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描绘热恋中情人的相思之苦。情有独钟,专一执着,虽衣带渐 宽,枯槁憔悴也心甘情愿,无怨无悔。比喻创业治学的过程中, 要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具有不怕艰难险阻,不惜殚精竭虑无 怨无悔的献身精神。这是第二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