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 2(读后感)
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精选5篇)
![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a6a39a82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bf.png)
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精选5篇)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精选5篇)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1首先要做的是找到孩子的兴趣点,并以此为出发点,找一些相关的,充满童趣的书藉,和孩子共同阅读,慢慢地孩子的知识面会变得开阔起来,思路会变得活跃起来,当碰到问题,会提出许多的“为什么”,而为了解决这许多的为什么,他就愿意去看更多的书,就近一步激发了他看书的举趣,在这个过程中,会涉及到他以前不感兴趣的领域,探索的乐趣,拓宽了他的举趣面,以此类推,形成良好的循环。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耐心的回答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或者也可以不急着回答,反而提一些问题要他回答,启发他主动思考,引导他说出自己的想法,要允许孩子有不同的意见,哪怕他的想法是粗浅的,偏颇的,也不要粗暴而简单的否定,有许多事情,本来就没有绝对的答案。
可以耐心的解释,可以激烈的讨论,彼此用自己的观点去说服对方,激发孩子的思考能力向纵深发展,倘若相持不下,可以一起再查资料,再看书,寻求最佳答案,这样可以使他接受的心悦诚服而又自然而然。
此时,家长也增长了以前没有关注的或者没有兴趣的知识,达到了和孩子一起积累一起成长的目的。
用唯美的灵魂去锻造完美的心灵。
自从在两年前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之后,我对他的教育理念充满兴趣,一种追探的愿望十分强烈,陆陆续续读了他的几本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对我的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启迪。
尤其是一个个小案例给我提供了教育的对比,如同一面面镜子能映照出教育的差距,折射出有效的教育途径,也透视出我的教育反思点和教育的方向,下面就对比事例谈谈我的感想。
事例描述: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一个4岁的女孩摘下了校园的花房里新开的最大的一朵玫瑰花,从容地向外走。
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她为什么要摘花,就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说:“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后我就把花送回来。
画画的读书笔记
![画画的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ee8a733c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ab.png)
画画的读书笔记关于画画的读书笔记范文篇一: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读书笔记绘画是儿童的一种表达方式,孩子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又不能靠书写文字来表达,他们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讲述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所以,孩子的画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听,听了才能明白他们表达的东西。
听画也是有讲究的,2-3岁的孩子,就问他“这是什么”,听他给他所画的东西赋予的含义;4岁以后,就问他们在做什么,听听他的画里故事的内容。
因此,用来表达想法的形象不是靠别人教会的,而是自己创造出来的,所以,教孩子画形象,画形象给孩子看,指导孩子用色,让孩子全部填满颜色等等,都是拔苗助长的行为,反而会毁掉他们天生的绘画能力。
对于技巧性、系统性的绘画技巧,最好等孩子过了9岁传授才会有意义。
过早的叫孩子画形象,让他们变得不能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说,无法概括自己的想法。
一副孩子为了表达自己的感动或者是想法而画的画,即使在技术上还未成熟,也能够传达到欣赏者的内心深处,只要给孩子提供画画的伙伴和场所,孩子就会随心所欲、自信的画画。
让孩子和大自然在一起,和朋友在一起过生气勃勃的生活,父母也多和孩子一起多多地体验快乐的生活,有了快乐的体验、有趣的事件,才会有想画的心情,才能够倾注真心去画画,因此不是教授孩子画画的技巧,而是多和孩子一起经历快乐的体验!!在儿童时期,儿童通过自由的绘画,可以提高以下能力:动手能力、眼睛的协调能力、语言能力、情感和热情、社会能力。
孩子的画1岁时,主要是手运动的轨迹,是绘画活动的诞生,这时要让孩子充分地涂鸦,不要给孩子看形象,也不要教孩子画形象。
2岁时,眼睛追随手的运动,开始试图用语言解释画(2岁半以后)。
这时不要给孩子很多种颜色,仍然不能让孩子画脸等形象,妈妈画形象给孩子看也不好。
对于同样一个圆圈,越是脑海中对各种事物有丰富印象的孩子,越是有能力把一个圆圈想象成各种各样的东西。
3岁时,孩子懂得一开始就给画赋予意义,绘画向作为人类的表现形式转变的分界点。
幼儿美术教学活动感想
![幼儿美术教学活动感想](https://img.taocdn.com/s3/m/1343273f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e6.png)
幼儿美术教学活动感想在幼儿园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我以前常常把美术课当做一种手工课看待。
其实一堂成功的美术课应该是幼儿全面的素质教育,涉及美术操作、美术欣赏、艺术鉴赏等多个方面。
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丰富幼儿的感知经验,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我发现幼儿对于色彩的认知能力非常高,他们能够将自己的色彩感与艺术创作相结合,将自己喜欢的颜色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在颜料、画笔等材料的选择上,我常常给予幼儿自主权,让他们自主选择需要的材料。
这样不仅能够培养他们的自主选择能力,还能够增强他们对美术材料的认知。
通过美术教学活动,我发现很多幼儿在涂鸦时能够表现出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愿望。
比如,有的幼儿在画中描绘自己和家人幸福的场景,有的幼儿则喜欢画一些美丽的花草树木。
通过这些画作,我发现每一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情感和愿望,这也正是美术教学活动的价值所在——帮助幼儿表达自己、发挥自己。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我也尝试让幼儿参观一些艺术作品,比如美术馆、艺术展览等。
在这些活动中,幼儿不仅能够欣赏一些经典的艺术作品,还能够学习到一些绘画的技巧和艺术鉴赏的知识。
通过这些活动,我发现幼儿对于艺术作品有着极大的兴趣,他们常常会停下脚步认真观看,然后张口问我一些问题,不断地向我请教一些艺术方面的知识。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我不仅是一名教师,更是一名陪伴者。
我会根据每个幼儿的年龄和兴趣爱好设计不同的美术活动,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
我鼓励幼儿进行创作,不断的展现他们的作品,鼓励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要害怕犯错,因为错了才会学到更多。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我发现幼儿对于美术活动的热情是真挚的。
每当我宣布有美术课的时候,他们的眼睛总是放光。
有时候我会在教室外面偷偷观察,发现他们在等待的时候,总是兴奋地讨论起要画什么,用什么颜色等等。
这时,我总是在心里暗自感慨,幼儿对于美术活动的热情是如此的值得珍惜,我得为他们精心准备一堂堂有趣的美术课。
教育从看见孩子开始读后感结合实际幼儿园
![教育从看见孩子开始读后感结合实际幼儿园](https://img.taocdn.com/s3/m/ef832f09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72.png)
教育从看见孩子开始读后感结合实际幼儿园示例文章篇一:《<教育从看见孩子开始>读后感》最近,我读了一本叫《教育从看见孩子开始》的书,这可真是一本让我感触颇深的书啊!书里讲了好多关于孩子的事儿,就好像在我们幼儿园天天都能发生一样。
比如说,有个小朋友总是不爱说话,老师怎么哄都不行。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班的小花,她刚来幼儿园的时候,也是这样,整天就自己默默地坐在角落里。
有一次,我们做游戏,大家都玩得可高兴了,就她一个人不动。
我就走过去问她:“小花,你为啥不和大家一起玩呀?”她低着头,不吭声。
我又说:“是不是害怕呀?”她还是不说话。
这可把我急坏了,难道她不喜欢我们?不喜欢这个游戏?后来我发现,每次画画的时候,小花就特别认真,画得还特别好。
我就当着全班小朋友的面表扬了她,哎呀,她的小脸上居然露出了笑容!从那以后,她慢慢地愿意和大家一起玩了。
这不就像书里说的那样,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得用心去发现。
我们不能只看到孩子的缺点,就批评他们,得先看看他们为啥会这样。
就像一颗小种子,它得有合适的土壤、阳光和水分才能发芽长大。
孩子也一样啊,我们得给他们足够的爱和关心,才能让他们茁壮成长。
我们幼儿园还有个调皮的小男孩,叫小明。
他呀,整天就知道跑啊跳啊,一刻都不停。
老师说他,他也不听。
有一回,他把教室里的玩具扔得到处都是。
我生气地说:“小明,你怎么能这样?”他还笑嘻嘻的,一点儿都不在乎。
可是后来我发现,每次做体育活动的时候,小明总是跑得最快,跳得最远。
这时候我才明白,他不是故意捣乱,只是精力太旺盛了,没地方发泄。
从那以后,我就经常让他帮忙搬东西,或者带着其他小朋友一起做运动。
嘿,你猜怎么着?他变得越来越听话,也越来越懂事了。
这不就证明了,我们得先了解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嘛!如果我们一看到孩子调皮就打骂,那能行吗?肯定不行啊!书里还说,要尊重孩子的想法。
我们班组织活动,让小朋友们说想去哪里玩。
有的说想去公园,有的说想去动物园。
读书笔记画画
![读书笔记画画](https://img.taocdn.com/s3/m/5d43ce1b7cd184254b35356c.png)
「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绘画是儿童的一种表达方式,孩子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又不能靠书写文字来表达,他们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讲述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所以,孩子的画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听,听了才能明白他们表达的东西。
听画也是有讲究的,2-3岁的孩子,就问他“这是什么”,听他给他所画的东西赋予的含义;4岁以后,就问他们在做什么,听听他的画里故事的内容。
因此,用来表达想法的形象不是靠别人教会的,而是自己创造出来的,所以,教孩子画形象,画形象给孩子看,指导孩子用色,让孩子全部填满颜色等等,都是拔苗助长的行为,反而会毁掉他们天生的绘画能力。
对于技巧性、系统性的绘画技巧,最好等孩子过了9岁传授才会有意义。
过早的叫孩子画形象,让他们变得不能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说,无法概括自己的想法。
一副孩子为了表达自己的感动或者是想法而画的画,即使在技术上还未成熟,也能够传达到欣赏者的内心深处,只要给孩子提供画画的伙伴和场所,孩子就会随心所欲、自信的画画。
让孩子和大自然在一起,和朋友在一起过生气勃勃的生活,父母也多和孩子一起多多地体验快乐的生活,有了快乐的体验、有趣的事件,才会有想画的心情,才能够倾注真心去画画,因此不是教授孩子画画的技巧,而是多和孩子一起经历快乐的体验!!在儿童时期,儿童通过自由的绘画,可以提高以下能力:动手能力、眼睛的协调能力、语言能力、情感和热情、社会能力。
孩子的画1岁时,主要是手运动的轨迹,是绘画活动的诞生,这时要让孩子充分地涂鸦,不要给孩子看形象,也不要教孩子画形象。
2岁时,眼睛追随手的运动,开始试图用语言解释画(2岁半以后)。
这时不要给孩子很多种颜色,仍然不能让孩子画脸等形象,妈妈画形象给孩子看也不好。
对于同样一个圆圈,越是脑海中对各种事物有丰富印象的孩子,越是有能力把一个圆圈想象成各种各样的东西。
3岁时,孩子懂得一开始就给画赋予意义,绘画向作为人类的表现形式转变的分界点。
这时还是不能教孩子画具体形象,不要让孩子画人脸、车、人物之类的东西,要多听孩子讲用很多的圆圈和线条画出来的画的内容,尝试给孩子创造和朋友一起画画的机会,用色的指导从无色开始。
《给教师的建议》第37、38、39条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第37、38、39条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50f086c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d6.png)
《给教师的建议》第37、38、39条读后感第一篇:《给教师的建议》第37、38、39条读后感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37条《培养儿童对图画的爱好》这篇文章后,感想有很多。
儿童对图画的爱好是有利于儿童全面发展的,现在的家长都想让孩子们学习画画、唱歌、跳舞、弹琴、打球等,让孩子学习这些都会对培养孩子的思维和想象力有很大的作用,但不能适得其反,不要把孩子的业余爱好当做孩子们正事,忽视了对文化知识学习,这样就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特别要重视对孩子正确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培养,是孩子终身受益。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38条《怎样训练儿童流利地书写》这篇文章后,我知道多动手,可以培养孩子书写能力,更能对思维训练起到促进作用。
可是现实生活中学生的书写能力越来越糟,特别是毛笔的书写几乎都没有,学生高中毕业了没有毛笔写过字,更别说练毛笔字,看着我们的国粹一天天丢失,这不能不让人叹息。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39条《教给儿童用左、右手都会工作》这篇文章后,我们可以孩子让左、右手都参与到各种活动之中,尤其对于习惯用右手的大多数孩子来说,在很多情况下可以让左手来尝试,比如拿东西、吃饭、打球、刷牙、拿筷子等。
培养孩子用左手,经常锻炼,让孩子习惯成自然就好了。
多锻炼左手可更好地开发右脑,开发右脑并不一定要把孩子培养成左撇子。
平时,可选择刺激左右手指尖的活动,比如弹琴就是很好的指尖运动,还有玩折纸、穿珠子、双手轮流捡豆子的游戏等。
孩子再大点儿,可多参加体育活动,打拳、做操时,左右手并用也可刺激右脑。
第二篇:《给教师的建议》第20条读后感今天,读了《给教师的建议》第20条,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不要让能力和知识关系失调。
其中再一次谈到了“阅读的重要性”。
后进生的问题不是在知识上,而是在能力上存在着问题,说到家,就是他们还没有学会流畅地、有理解地阅读。
这种建立在没有理解基础上的知识就自然成了空中楼阁,自然也不会转化为应用的能力,要想学以致用,得先从阅读开始。
《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读后感
![《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cc15f1c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5c.png)
《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读后感《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读后感读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想让城城从象形的甲骨文开始认字,所以家里购置了黑板和粉笔等,按照小家伙的身高挂在墙上,让他方便随时看到或者动手画。
但是他画了一会儿后好像并没有太大的欲望,并不想让认字或者画画这件事成为他的一个负担,所以也就随他。
只是我会写几个大大的甲骨文在那里,寄希望于他的无意注意混个脸熟。
每当看到我在画的时候,他也会拿着粉笔过来乱画一通,然后口中念念有词:太阳公公,蚯蚓(因为最近下雨,校园的校道上经常能看到蚯蚓)......我是个艺术细胞极其缺乏的主,画什么什么不像,所以便不太敢指导他画画。
但是又虚荣地希望城城能多少有点艺术修养,好光大我家的门楣,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在学校图书馆无意中看到了这本书,虽然作者的名字有些咳咳,但是却解了我当下的困惑。
一、谁都会绘画无论是谁都拥有与生俱来的绘画能力。
这种能力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非常自然地培养获得的能力。
一岁的时候获得一岁的能力,两岁的时候获得两岁的能力,不同年龄的孩子具备与年龄相应的能力的时候,绘画的能力也会自然地表现出来。
这时候对成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是欣喜地守护孩子的这种能力,为孩子创造绘画活动的环境与氛围。
孩子画完后,无论画的好坏(画的好坏不要用像与不像作为标准),倾听孩子在绘画中想要表达的东西,理解他们所要讲述的内容。
怎样为孩子创造绘画活动的环境和氛围?买各种绘画材料,在家里贴满画?不,最重要的是给孩子找个同伴。
玩伴或者朋友的存在,在很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绘画方面也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和小伙伴在一起画画时,激发了这些孩子的表现欲,就会引起孩子对绘画的热情,同时满足了孩子和同伴一起游戏的社会性需求。
当孩子在一起玩的时候,把绘画的工具放在显眼的地方,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涂鸦,他们愿意怎么画就怎么画。
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读后感
![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04e023a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ca.png)
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读后感《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是一本让人受益匪浅的书籍,作者杨景芝以深厚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见解,为我们揭示了儿童绘画发展的规律。
书中内容不仅让人对绘画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还为家长和教师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指导方法。
首先,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儿童绘画的重要性。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画画只是一种娱乐方式,而并非一种必要的学习技能。
然而,杨景芝通过大量实例和研究表明,画画对于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交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绘画不仅可以锻炼儿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协调能力,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儿童绘画教育,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绘画环境和条件。
其次,这本书让我了解了儿童绘画发展的规律。
在书中,杨景芝将儿童绘画发展分为涂鸦期、象征期、写实期和转型期四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重点,需要家长和教师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兴趣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例如,在涂鸦期,家长和教师可以引导孩子自由地涂鸦,鼓励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象征期,可以引导孩子用简单的图形表现复杂的形象,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写实期,可以引导孩子观察现实生活中的事物,鼓励他们用绘画表现出来;在转型期,可以引导孩子尝试不同的绘画风格和表现方式,培养他们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最后,这本书还为家长和教师提供了很多实用的指导方法。
例如,如何正确评价孩子的画作、如何激发孩子的绘画兴趣、如何帮助孩子克服绘画中的困难等等。
这些方法不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还非常容易理解和掌握。
总之,《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
它不仅让我对绘画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还为我在教育孩子方面提供了很多实用的方法和技巧。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所有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籍。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6篇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6篇](https://img.taocdn.com/s3/m/60d9b2e2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79.png)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6篇读后感让我们有机会提炼和反思书中的核心思想和重要启示,一本有深度的书读完后,及时写读后感,有助于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篇1方华说:做教育,有时波澜不惊,有时候如十面埋伏;有人看似闲庭信步,有人却身处惊涛骇浪之中。
爱、慢、欲,是他的教育三字经。
教育是爱的事业。
爱不是只爱听话的学生,爱自己喜欢的学生,而是爱全部的学生。
接纳所有的学生,我们当老师的不仅教学生知识还要了解孩子的家庭环境,我们要从帮助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关心孩子的生活,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她是充满真诚的爱,从而拉近师生距离。
在前者关系建立基础上再引导孩子学习,我深信只有孩子爱上老师才会喜欢这门课,老师在教育中应尽最大的可能去帮助学生,引导唤醒,激发每个学生不断成长。
教育是慢的艺术。
方华老师说,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们是让孩子接受18岁的教育,还是享受80岁的教育呢。
读到这里我在反思自己经常会说怎么这么简单的问题你们都听不懂呢。
教育是静等花开,是润物细无声。
因此课堂我再也不害怕孩子学不会,相信只要孩子态度端正,教师慢慢引导,正如方华老师所说教育的真正价值好似给种子浇适量的水,施所需之肥,与阳光,雨露等自然力量一起帮助种子生长。
教育是欲的体现。
教育是让学生有欲。
教育不是教诲,也不是给予,而是复杂而又充满创造性的个性化工作这一句话再次敲醒我,我们一节课并不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并让学生会做题就达到目标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包括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每节课堂氛围宽松,激发孩子求知欲,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敢想敢说。
让学生对知识、文化充满好奇,甚至着魔,相信长期这样下去学生就有学习动力,就无需我们苦口婆心的告诫、劝说、甚至威逼了。
爱是教育的起点,慢是教育的规律,欲是教育的条件。
老师只有慢下来,对学生才会有真正的帮助,相信孩子只有被爱包围着,孩子成长才是快乐的,只有点燃孩子心中对未知的欲望,我们的教育才会真正有效。
《画画》读后感
![《画画》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73e04b919e8b8f67d1cb90e.png)
《画画》读后感《画画》读后感1 想像是美好的,许多在生活中不能实现的,在我们的想像中却是真的,比如说兔子的眼睛是红的,但我们也可以异想天开,把兔子的眼睛想成蓝色或绿色,是不是很新鲜很有个性呢?《画画》这篇短文就是这么回事。
一个画家有一个六岁的孙女叫婷婷,她也喜欢画画。
有一天婷婷画了一棵树,爷爷看了说:“婷婷你画的树不对,树枝不能比树杆粗,如果比树杆粗那么这就不是树了。
”婷婷说:“如果不是树那你为什么说这是树呢?”爷爷无话可说。
有一天,婷婷画了一只母鸡生了一个蛋,那蛋比母鸡还大。
婷婷拿着那张画去参加西班牙的国际儿童画展,结果,她得了一等奖。
我想婷婷的画之所以得到一等奖是因为她的画充满了想像,使人感到一种新鲜的感觉。
可能有些人认为这副画画得很荒唐很离谱,并且认为想像也是很荒唐的,想到的东西想了也不能实现,所以没必要想像。
但我认为想像是奇妙的空间,是进步的象征。
自古以来,那些名人之所以成名,就是因为他们爱想像,他们敢想像,他们敢问一些荒唐的问题,他们不怕别人说他们荒唐,他们敢想能不能发明一种拉一下或按一下就会发光的东西呢?能不能发明一种像蜻蜓一样平稳飞翔的东西呢?这虽然只是他们想出来的,但最后他们还是发明出来了想像中的东西呀。
我想随着科技的发展,像那些树枝比树杆粗的树,蛋比母鸡还大的蛋,很有可能变成真的。
所以,我们也要大胆的想像,让一切不可能变成可能,要知道想像并不愚蠢。
《画画》读后感2 中国的小公主、小皇帝实在太多,它的落后与这就有很大的关系。
这幅《画画的不背画板,背画板的不画画》就象征着着一点儿。
在火辣辣的太阳下,一个父亲又提箱子,又背画板,还得为儿子撑伞遮太阳,头上的汗珠一滴一滴的流下来,也要为儿子坚持住。
儿子呢,他倒挺快活的,在前面使劲的跑,手里还拿着一个手绢,既可以扇风,又可以擦汗。
他一点儿也不关心父亲,不顾虑父亲的感受,哪怕帮父亲擦擦汗也好呀!况且父亲年纪不小了,没有小时侯那么耐跑了,可儿子,也不慢点。
名著《孩子的画告诉我们什么》读后感范文5篇
![名著《孩子的画告诉我们什么》读后感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1c84a4e9e31433238689374.png)
名著《孩子的画告诉我们什么》读后感范文5篇名著《孩子的画告诉我们什么》读后感范文1每一个孩子都以自己的方式成长,而且他们的表达能力与其个性相对应,又有着千差万别,但是在一般情况下,仍然有一些适用于孩子绘画发展的特点。
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不是直线形的,也没有固定的标准,而是跳跃的、各不相同的。
在形状和色彩表达的发展过程中,会出现飞跃阶段,也会有推迟和滞后的时候。
明白了儿童绘画发展的特点,我们就更能够理解孩子的内心发展状态。
尤其是对于4岁以下的孩子,涂鸦对于他们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1、涂鸦是所有绘画语言的基础。
绘画语言的发展类似于口语,有自己的规律,内部逻辑极其严密。
赛茨认为人类的“原始冲动”的表达方式有两种:一种方式是文字表达;另一种方式是通过绘画表达出来,即将内心经历可视化。
所以涂鸦,可以被比作是语言发展过程中口齿不清的说话阶段,是儿童绘画发展必须的阶段。
所以我们作为家长对于孩子的这个阶段,最好是加以保护,将这个阶段看作是孩子以后画出好画的前提。
就像孩子的乳牙一样,好好保养,以后就会长出健康的牙齿。
画画也一样,因为你会发现,看似杂乱无章的涂鸦里边已经产生了日后画画的基本形状。
2、涂鸦展现了幼儿心理成长的过程。
因为绘画是潜意识表达的一个最直接的方式。
在孩子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时候,绘画就成为一种非常可靠的了解孩子状态的方式。
涂鸦里往往会有一些信息,表明了孩子当前的状况以及心理经历。
他们正处于感知世界的阶段,即使他们不会运用画画的最正规的形状和方式,他们还是有着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观察和感受。
允许孩子涂鸦,就是允许他们通过绘画与这个世界沟通,同时也是允许孩子心理成长的一种方式。
身体的成长看得见,可是心理的成长,如果不靠家长的细心观察,恐怕很难有细微的发现。
通过涂鸦,我们也可以了解更多的关于孩子内心世界里的事情。
3、无造型阶段绘画到有造型阶段的发展巴赫曼认为:“涂鸦就是指毫无目的的画曲线,笔不离纸进行螺旋状的旋转;涂鸦就是指将笔来回挥动:水平的,垂直的,不断交叉的、重叠的或者画圈圈;涂鸦也可以是指把直线蜿蜒、缠绕或画出Z字形;当然,我们也可以把涂鸦定义为小点或小横线,或者用画笔表现出简短而有韵律的运动。
《3—6岁儿童发展与学习指南》读后感(精选10篇)
![《3—6岁儿童发展与学习指南》读后感(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62790529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17.png)
《3—6岁儿童发展与学习指南》读后感《3—6岁儿童发展与学习指南》读后感(精选10篇)《指南》旨在指导我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方向,其本质属性是导向性、引领性的,而不是要对幼儿发展的具体水平或者发展方式、速度等做出统一规定或量化要求。
下面给大家分享《3—6岁儿童发展与学习指南》读后感范文,欢迎借鉴!《3—6岁儿童发展与学习指南》读后感篇1为了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更为了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园部组织了全园教师再一次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
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和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
目标部分分别对3-6岁各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
平时我们严格按照《指南》中提出的学习与发展目标和教育建议制定幼儿的学习计划,本学期我带的是中班的幼儿,《指南》在阅读与书写准备中的目标1:喜欢听故事和看图书中指出4-5岁年龄段的幼儿应该做到喜欢把听过的故事或看过的图书讲给别人听;目标2:能根据连续画面提供的信息,大致说出故事的情节,所以本学期我们让家长为幼儿准备一本绘本图书带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们一起分享,在课间游戏或午饭、点心过后我们会让小朋友向大家介绍自己带来的绘本图书,并能在集体面前根据连续画面提供的信息大致讲述故事内容,这样不仅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更加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中的目标1: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中指出4-5岁年龄段的幼儿应该做到不偏食、挑食,不暴饮暴食。
喜欢吃瓜果、蔬菜等新鲜食品。
幼儿挑食这个问题好像现在属于普遍现象,可能因为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条件好了,加上家长的溺爱,宝贝想吃什么就给买什么,不想吃那就不吃了,从小给宝贝养成了挑食、偏食的坏习惯。
我们班有位叫谈锦轩的小朋友,有次在放学途中,正好碰到他奶奶给他买鸡蛋饼,我说:“谈锦轩,肚子饿啦?”他奶奶就告诉我说:“诺,家里烧的饭不吃为,从来不吃蔬菜,就喜欢吃零食。
幼儿教师读后感
![幼儿教师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7ce4adb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50.png)
幼儿教师读后感幼儿教师读后感(精选8篇)读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幼儿教师读后感(精选8篇),欢迎大家分享。
幼儿教师读后感(精选8篇)1《幼儿园教师成长手册》这本书,是一本实用性很强,读来简单易懂的书。
我利用这个寒假的时间,细细品味了这本手册带给我的乐趣,与其说它是一本帮助幼儿园教师成长的书,还不如说它是一本真实写照幼儿园一天工作的手册,以下就让我来谈谈个人的一些想法吧。
这本手册一共分为十章。
而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第二章:建立孩子的常规。
俗话说:“没有规矩,难成方圆。
”作为幼儿园的老师我们都很清楚的知道,良好的常规对于幼儿的身心和谐、健康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良好的常规可以使幼儿生活具有合理的节奏,促进身体健康,有利于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的生活能力。
另外,班级常规好,能给孩子一个严谨有序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孩子在此环境中不断进步,同时也有利于老师教学活动的开展。
反之,如果每个幼儿各行其事,不仅教师无法按计划实施教育活动,就连幼儿的日常生活也无法协调。
大家都应该知道班级管理中常规是很重要不可忽视的,只是在利用各种方法对幼儿进行常规训练时孩子不太接受,并且效果也不太理想。
本章则为我们介绍了如何制定不同年龄段的常规要求。
设计小班的常规教育内容要注意:第一,小班的要求应比较简单,如老师的注意指令应只有一种,其指定动作也应比较容易。
第二,要求要比较宽松,如一日活动安排应该留给孩子选择的余地,孩子可以选择集体活动或者是区域活动。
第三,在活动过程中老师不要不断提醒孩子,语言要以孩子为本。
第四,从少到多、循序渐进地提出常规要求。
而大班孩子就完全不一样,那个年龄段的孩子不是不了解常规,所以,建立大班孩子的常规不应该是由老师说教,而是先要让孩子明白建立常规背后的意义,让大家有更安全舒适的环境,然后由老师和孩子共同建立常规。
来是应尽量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如果能做到这样,不但是为孩子提供了高层次的常规教育,老师自己也减负了。
《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读后感
![《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1cf269a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43.png)
《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读后感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是一篇引人思考的文章,让我深刻意识到了画画对于孩子的培养意义和价值。
通过画画,孩子可以在各个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不仅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创造力和想象力,还能够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首先,画画能够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在画画的过程中,孩子需要仔细观察细节,学会观察并描绘对象的形状、颜色、纹理等特征。
通过观察,他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事物,提高对事物的敏感度。
这种观察力的培养不仅在绘画中起到作用,也会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其次,画画能够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画画的过程中,孩子需要自己构思绘画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来创造出各种有趣的形象和场景。
这种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对于孩子的未来发展非常重要,它们能够帮助孩子在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时找到更多的可能性。
此外,画画还能够提升孩子的表达能力。
通过画画,孩子可以将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受以及对世界的观察和理解通过图画形式表达出来。
这种表达能力的培养对于孩子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过画画,孩子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能够开阔他们的思维和眼界。
此外,画画还能够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当孩子完成一幅画作时,他们会感到自豪和自信,这种自信心能够激励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和尝试。
画画是一个可以让孩子得到认可和鼓励的过程,这对于孩子的成长和自信心的培养都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阅读《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我深刻体会到了画画对于孩子的培养意义和价值。
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创造力和想象力,还能够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画画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全面培养孩子的手段。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从小开始接触和学习绘画,让他们在画画中得到更多的启发和成长。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读后感12篇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读后感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6abc3361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71.png)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读后感12篇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读后感篇1初为人母,总是想把最好的都给孩子,总想把孩子培养成最优秀的。
同时,也认为严厉是最好的方法,毕竟严师出高徒嘛。
所以很多时候不许孩子做这不许做那。
记得有一次,周末在家没事就教吴诗箬写字,那时她才3岁,我就让她写数字,前面写的很好,可是写到“8”就是怎么都写不好,反复很多遍还是写不好,我也失去了耐心,就狠狠的批评了她,突然她哇哇哭了,说道妈妈好凶啊,我怕。
我说谁让你字写不好的,妈妈批评你是为你好。
她哭着对我说:“妈妈,我不想写字,手好酸,我想画画。
”听完孩子的话,突然间意识到她只是一个3岁的孩子,手还没劲,能写成这样已经很好了,而且一个3岁的.孩子还没有学习的意识,对写字也不感兴趣,能喜欢画画已经很不错了,作为母亲更不应该因为写不好就批评孩子,一个优秀的孩子应该是在不断地鼓励中成长起来的,而不应该对做不好就批评,有时候鼓励比批评更有效果。
其实作为家长不应该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不应该控制孩子自己想法,不能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
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尽量让孩子自由发挥。
随着年龄的增长,在逐渐严厉一点,等孩子大一点,也更容易上规矩,更讲道理。
想想我自己3岁的时候还不知道在干啥呢,更别说写字画画了,其实我们自己当时做不到的事情又为什么要逼自己的孩子呢,要认识到自己的错,孩子不是用控制来教育的,更不是用教育作借口从而控制孩子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的。
而我错在对孩子太严厉后,总认为我自己的想法是为孩子好,她应该要听我的,不应该武逆我,可是我却忘记了孩子她还太小,她应该有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想法,我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她,给她压力,其实就是在控制她,这是不对的,以后要好好反省一下,好好思考自己还有哪里做的不好,多多阅读并学习关于教育孩子方面的书籍,千万不能以爱的名义来约束孩子控制孩子。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读后感篇2从孩子踏入校门,我才接触到《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一书,这是一本集时代性、专业性、实用性、操作性于一体的书。
理解儿童心理从绘画开始读后感
![理解儿童心理从绘画开始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c5024c8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39.png)
通过儿童的绘画,可以分析出很多东西:可以通过孩子的画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线条、色彩、人物、环境、图形、绘画的布局等几方面与孩子心理之间的关系,然后可以知道孩子的心理问题,以针对性的进行调整。
想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那得先读懂孩子的画。
孩子感知了外部世界,会产生表达的欲望,他看见什么都想“说”出来。
但是因为年龄的限制,孩子可能不擅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孩子的绘画作品,反映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以及他们头脑中的所思所想。
孩子的画,是我们走进孩子内心的一扇窗户。
绘画是孩子的一种特殊“语言”,具有内在的逻辑和表现形式。
线条、色彩、图形、人物、环境、布局,显示着孩子的性格、气质、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当时的情绪特征等等。
我们要学会倾听这种“语言”。
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 读书笔记读后感
![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 读书笔记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9f9efb5804d2b160a4ec0b9.png)
《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读书笔记400字-04-04 18:18:53《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读书笔记400字恩,这是一本看书评就被全剧透的书,很多公众号都做了详细的推荐和摘录,从头到尾翻一遍之后,并没有觉得错过很多。
也可能是这本书太老了,毕竟是2001年的老书了,即使我手里的是2015年的再版,也依然会觉得没有说太多新东西。
不过,平心而论,如果只是入门了解一下孩子画画能力的发展进程,还是可以买一本翻翻的,但如果有了一定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和艺术启蒙的知识,会觉得里面有很多内容渗透了太多主观的和绝对的判断,还有深深的历史烙印。
比如“成天看电视、看漫画的生活,是缺乏内心感动的生活,心中完全无法涌出想画什么的热情”,当然乍一听很有道理,但其实并没有什么因果联系,类似现在吓唬人的说法,“让孩子看电视就会失去创造力”,这不是一一对应的嘛。
不过,作为一本入门书还是够的,比如大概了解孩子绘画的发展规律,不要指手画脚,不要刻意去教,不要武断评判,要倾听,要讨论,要让孩子通过绘画去表达,这些基础概念都是很有必要的。
只是其中强联系的事儿,大家理性判断吧,没有什么单一、偶然的因素会造成永久性的伤害,用尊重的态度对待另一个生命,大体上不会错到离谱。
书籍《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图附赠材料:五步写好读书笔记读后感第一步:对原文进行简概读后感、观后感,就是指读了一本书个故事、一则报道,看了一部电影或电视剧、一个节目后的感想。
“读”和“观”是“感”的基础,所以,首先就要对“读”“观”的内容进行简要介绍,让读者明白你的“感由何而来。
然后再就其中你最关注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想。
第二步:对内容的概括要有详略写读后感,“读”是基础,因此,在写作中首先要概括一下你所读的内容,为下一步写“感”做好准备。
要注意的是,对内容的概括不能随意,而是要做到有详有略。
通常情况下,所读内容中可能有几处都能引起你的感想,但一定要选择让你印象最为深刻的内容作为概括重点。
《儿童技能教养法》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
![《儿童技能教养法》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https://img.taocdn.com/s3/m/afa6b9a5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86.png)
《儿童技能教养法》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儿童技能教养法》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儿童技能教养法》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儿童技能教养法》读后感1这本书真的很实用,前面我们学习的三本书都是理论为主,这本书写的正是我们现在所需要的实践方法!《儿童技能教养法》的十五个步骤通俗易懂,可要是想要把完全掌握也不是那么简单,还必须用心学习。
把问题变为要学习的技能,这句话真是值得点赞,以前我们发现孩子有什么问题时,我们首先做的就是查找原因,然后就是如何解决问题。
现在要是碰到问题就把它转换成孩子所需要学会的技能,那样不仅我们容易操作,孩子也更容易接受,对自己更有信心。
如何找到问题背后所要学习的技能是这个方法的重点,也是最难把握的。
技能是你要学会做什么,而不是需要停止做什么。
就比如我家孩子喜欢咬手指,现在我想到的就是他需要学习如何用指甲钳剪指甲的技能,我相信孩子只要学会了这个技能,一定会有所改善。
至于孩子如何学会这项技能,就正是我们后面的步骤所要学习到的了,期待着后面的步骤。
商定要学习的技能,我发现孩子有问题时,一般会找下原因然后就要求孩子怎么去改正,而且是必须改正,这样做的结果基本都不是很理想,看了本节后我是茅塞顿开,把问题变为学习技能后,和孩子一起商定学习哪些技能,并和他一起商定学习技能的方法,让他了解学习此项技能给家人和自己带来的好处,这样孩子会觉得被尊重会更容易的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让孩子给技能取个名字,这样可以让孩子更好的感觉到这是他自己决定的学习技能,并且是自己想办法学会的技能。
而找一个魔法宝贝是鼓励孩子在学习技能遇到困难的时候想想自己所喜欢的偶像是如何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这样更便于孩子坚持下去。
今天我就试用了一下这个方法,就是让孩子学习如何在做作业时坐正和坐的住,并告诉他坐正的好处是字写得好看,对眼睛好不会近视,而坐的住好处就是可以快速做好作业,做完作业他就可以去玩他所喜欢的东西了,同时我让他给这项技能起个名字,他告诉我说叫“超级技能”,如此之后直到做完作业前他都没有离开过位置,偶尔坐的不好时我就提醒他“超级技能”他马上就能坐好,比我之前的提醒他坐好(提醒三次就要罚站十分钟)的效果好多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孩子的画如何看,怎么教》读后感日期:2011年4月6日
时间:9:30
姓名:小牛肉干
书的作者:(日)鸟居昭美著于群译
本书是《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走进孩子的涂鸦世界》的姊妹篇,是日本著名教育家鸟居昭美的另一部教育经典力作。
本书更加系统地论述了孩子从出生到九岁这个阶段涂鸦和绘画的特点,从教育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深入讲述如何保护孩子的天性和尊重子个性发展,如何通过正确的引导,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等。
因为这本书适合读者人群:幼儿教育工作家,小学教师,美术教育工作者以及0~9岁孩子的父母,无论从教师的角度还是以后的角度,这本书,看了,肯定是有利的,所以就买了。
另外还有一点吸引我的就是:画画怎么会和培养孩子联系在一起呢,我想从书上找寻一些答案~~~~
整本书分成三章:
第一章:孩子的成长及绘画的作用
第二章:孩子的身心发展及其绘画的鉴赏方法
第三章:亲眼见证孩子的绘画发展过程
那首先,我想说明下,为什么培养孩子要从画画开始?这个问题
众所周知,绘画被称为美术活动或艺术活动,另一方面也被称为表达活动或创造活动,绘画是依赖人类的创造力产生的一种活动,由此而培养出来的能力就是表达力和创造力,通过孩子的绘画,可以知道他各个方面的发展,包括语言,动作,肢体,以及内心的感受,所以培养孩子需要从画画开始,若是父母或老师误导了画画,那就是耽误了孩子的创造力和自身自然的发展规律。
因为当大家作为家长或者幼儿园老师来欣赏孩子作品的时候,希望能对孩子融入真实感受的表达给予正面评价,通过这种表达,达到与孩子心与心的沟通与理解。
孩子用心表达的部分,正是孩子满怀真诚的地方,通过绘画作品与孩子对话,是对孩子自主形成诚实人格的一种鼓励,但是,如果错误地对画中形式化的部分给予了好评,那就等于对孩子不诚实的态度萌发进行的鼓励,助长了孩子形式主义人格的形成。
孩子的幼儿期及少儿期的绘画活动,是培养人类创造力的关键期。
是人的一生中创造力异常活跃并充分发展的时期。
所以这个时期会倾听孩子的绘画,指导孩子的绘画是很重要的。
目前我看到许多孩子父母指着孩子的画画,乱指乱点。
让他们向着成人的绘画方式发展,其实在9岁之前这样的教育方式是不对的。
成人如何参与孩子的绘画活动,应该用语言引导的方式培养孩子画画,比如说:今天我们一起到田里挖红薯了,那我们今天就来画挖红薯的情景吧!通过这样对孩子进行语言引导,孩子们就会一边吃着红薯,一边想着挖红薯时的情景,嘴里还兴致勃勃地聊着我们一起到田里挖红薯的情景。
所以,这个语言引导就相当于是动机,动机的形成在教学活动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
本书中,让我学习了以下几点:
一.文字是从绘画发展而来的,就是说,孩子首先应该获得绘画能力(美术文化),然后以此为基础,再去获得书面语言的能力(文字文化)。
这才是人类发
展的顺序。
二.学龄前阶段奠定了一个人品格的百分之八十,因此,在培养孩子的时候最好在学龄前有效的教育和培养。
三.记住,什么事都不应该对孩子惟命是从。
四.如果孩子央求你给他画画怎么办,解决方法如下:
首先,当我们面对错误的教育方式造成的问题行为时,要确信,因为孩子身
心发展的力量是有无限可能性的,所以,无论什么样的问题行为都能得以纠
正。
第二,要想纠正孩子的问题行为,不可能依靠孩子本身的力量,让好的行为
得以发展,就能够让问题行为行为逐渐消失,不要对有问题行为的孩子进行
批评和责骂,要在生活中制造机会和场所,鼓励孩子的行为向好的方面发展。
具体到画画的事情上,如果孩子不断央求大人“画一个,画一个”,成人要尽
量避免用责骂的方式;来改变孩子,不要指责孩子:“画画的事不可以依赖别
人,自己画!”
五.一般情况下,婴幼儿的涂鸦应该是一岁三个月至六个月的时期开始。
也就是说,作者认为比较稳妥的做法是以孩子的独立行走作为指标,确定涂鸦开始
的时间,由于环境和个人的差异,孩子开始独立行走的时间有早有晚,因此,
涂鸦开始的时间,也因孩子的个体差异而不同,请大家不要对此过于焦虑。
六.两岁儿童的特点是绘画结束之后再进行解释说明,具有很强的随意性
七.在孩子两岁半以后的涂鸦中出现涂色现象,是代表孩子绘画能力发展的关键点
八.三岁左右的孩子,不是涂鸦之后对自己的绘画进行解释说明,而是一边画,一边考虑每一线条的意义。
这就是所谓的“计划活动”
九.三岁儿童绘画中,会出现“拟人化表现手法”也就是,比如画太阳,他就会把眼睛和鼻子全部画上去,当做太阳的眼睛和鼻子。
因此,当我们看这样的
画时,要注意和孩子说话的方式,比如看到象,我们就称为象先生,看到熊
就叫它熊先生,看到太阳说太阳公公,要用拟人化地语言和孩子对话。
十.为了提高边看边画的能力和积极性,把萝卜放在眼前让孩子画,要等到孩子九至十一岁的阶段(追求视觉写实主义的阶段),才是最适合的阶段。
最后,我要说的是,以后这本书对自己还是有帮助的,先收藏着,作者还提醒妈妈们,一种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孩子的涂鸦或绘画作品上,用铅笔注明绘画日期以及绘画内容,这对于再也无法重返幼儿时期的孩子来说是一份珍贵的纪念品,可以等孩子们长大了以后,当做礼物送给他们。
我想,我以后就这么做了~~孩子的创造力发展了,社会才会具有活力,社会才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