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经方辨治实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瘫经方辨治实录》)

第一部分认识面瘫

第一章面瘫概述

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常能见到一些面瘫患者,他们常因患有这种疾病而心理压力增大,影响正常的人际交流活动,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不便。面对面瘫患者,我们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作为临床医生,则首先要鉴别面瘫患者是中枢性面瘫还是周围性面瘫,再根据具体的病因及其临床表现,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从面瘫的临床分型来看,发生面瘫的成因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中枢性面瘫,另一种为周围性面瘫,临床以周围性面瘫为多见。

其中,中枢性面瘫主要是因面神经核上组织至大脑皮层中枢之间(包括皮质、内囊、脑桥等)受损,而出现病灶对侧颜面下部肌肉麻痹而形成。其由上至下主要表现为鼻唇沟变浅,露齿时口角下垂(或称口角歪向病灶侧,即瘫痪面肌对侧),不能吹口哨和鼓腮等。多见于脑血管病变、脑炎等。眼裂及额纹不受影响,这也是与周围性面瘫的主要区别。另外除面瘫表现以外,中枢性面瘫还有其它表现,如脑血管疾病的肢体麻木、活动障碍、饮水呛咳,失语等。

周围性面瘫,即周围性面神经炎,又称贝尔氏麻痹(Bell。周围性面瘫为面神经核或面神经受损时引起,出现病灶同侧全部面肌瘫痪,最常见是面神经麻痹。从上到下表现为额纹消失不能皱额、皱眉、眼裂闭合不全、角膜反射消失,鼻唇沟变浅,不能露齿等表现同中枢性面瘫。病因不明,多见于受寒、病毒感染等引起的周围型面神经麻痹。若此外还可出现同侧舌前 2/3 味觉障碍、听觉过敏、外耳道疱疹,即 Ramsay-Hunt 综合症。周围性面瘫通常急性起病,常见于20-40岁,男性多于女性,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或进食发现流口水及掉食物。症状可在数小时到数天达到高峰。部分患者在起病前 1-2 天有病侧耳后疼痛及乳突压痛。

第二章中医学对面瘫的认识

1周围性面瘫的中医病因及发病机制

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是现代医学病名,在中医文献中称为“卒口僻”、“口目僻”、“口喎”、“口眼喎斜”等。该病源于《灵枢·经筋篇》,经云:“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引颊移口”。可见在《内经》时期,古代医家就对该病有了较为初步的认识。历代医家论治面瘫内容极为丰富,思路非常活跃,形成了诸多学说。相关论述如下:

1.1 病因中医学认为周围性面瘫的病因主要分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1)内因。面瘫发生的内在因素,如《类证治裁》曰:“口眼喎斜,血液衰涸,不能荣润筋脉”。喻嘉言《医门法律》中亦曰:“口眼喎斜,面部之气不顺也”。指出周围性面瘫是由人体内部血液衰涸,不能荣润面部筋脉所引起。

(2)外因。《灵枢·经筋》曰:“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认为风寒、风热之邪侵袭面颊部经筋,使面部气血阻滞,筋肉失养,故而发为口眼歪斜。《诸病源候论》曰:“偏风口喎,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又“……口喎邪僻,是风入于颌颊之筋故也。”“风邪入于足阳明,手阳明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喎僻,言语不正,而目不能平视”。均认为外感风寒是诱发本病的主要外在因素。

(3)不内外因。《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曰:“脉络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隋代《诸病源候论·偏风口喎候》指出:“体虚受风,风入于颊口之筋也。足阳明之筋上夹于口,其筋偏虚,而风因乘之,使其经筋偏急不调,故令口喎僻也。”认为患者平素体虚,正气不足,则脉络空虚,卫外不固,一旦外邪侵袭面部经筋,则面部气血运行失调,经筋失养,筋肉纵缓不收,则发为面瘫。

1.2 病机关于周围性面瘫的病机研究,历代医家亦多有涉及。如《诸病源候论》曰:“……其经筋偏急不调……口喎僻也”。《医学入门》亦曰:“风邪初入反缓,正气仅急,牵引口眼喎僻”。而明代楼英《医学纲目·卷十·肝胆部》则认为“左右面颊寒热不同,相互牵引所致”。

现代中医教材认为“手、足阳经均上行于头面部,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外感风寒,乘虚入中在部经络,导致经气阻滞、筋脉失养而面瘫[12]”。

1西医学对面瘫的认识

1 周围性面瘫的西医病因及发病机制

周围性面瘫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尚不十分明确。通过文献研究,周围性面瘫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血运障碍因素目前关于周围性面瘫病因和发病学主要的观点是面神经血运障碍。面神经进入内听道后便一直在曲折而狭窄的骨管内走行,血运较差,易引起缺血性损伤[2]。由于某种原因引起血管运动神经反射、神经营养血管收缩、致使供血区缺血,导致组织水肿,压迫神经引起面瘫,这些机制可相互联系,形成恶性循环[3]。李氏等[4]发现Bell麻痹组被发现更为集中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异常,血浆纤维蛋白原偏高,血液黏度增大,导致面神经微循环障碍更重,神经内水肿更难消退,从而使骨管内压力迟迟得不到减轻,使面瘫难以自愈。郑氏[5]采用血液流变仪检测138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和90例健康人(对照组)的血液流变学,结果发现,男性和女性面

神经麻痹患者的各种切变率、全血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故认为血黏度升高、血液流动缓慢、微循环障碍是面瘫的病理改变之一。

1.2 病毒感染因素病毒原性学说是目前广泛接受的学说。1972年McCormick[6]提出Bell麻痹的HSV感染假说。王氏等[7]在小鼠耳廓背面划痕接种HSV-1,造成面神经麻痹模型,认为HSV-1存在于脑干和大脑皮层面神经运动核放射区与面神经麻痹的出现关系密切。刘氏等[8]复制出单纯疱疹病毒性面神经炎的动物模型,认为HSV-1能够在宿主感觉神经节内长久潜伏,在某些因素的刺激下再次激活。Julian N等[9]用多聚酶链反应技术从急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面神经中检测出疱疹病毒DNA。姚氏等[10]发现60%的周围性面瘫伴有病毒感染的前驱症状,即先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耳后疼痛,1~3天后出现面瘫,且认为单纯疱疹病毒为最强相关的感染。

1.3 环境损害因素寒冷刺激亦可诱发面瘫。Zealear等[11]用冷空气刺激动物鼓膜后,成功地引发了部分动物面神经复合动作电位不同程度的下降,甚至完全瘫痪,为冷空气刺激为急性面瘫原因的假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1.4 其他因素据文献报道[6],引起周围性面瘫的病因尚有梅毒、麻风、隐球菌脑膜炎伴艾滋病、结核性脑膜炎、结节病、头部外伤、桥脑出血、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肿瘤。

总之,确切的病因未明,长期以来认为本病与嗜神经病毒感染有关。受凉或上呼吸道感染后发病,可能是茎乳孔内的面神经急性病毒感染和水肿所致神经压迫或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而产生面神经麻痹。不过多数人认为,本病亦属一种自身免疫反应。部分患者可由带状疱疹病毒引起膝状神经节炎。

2.中枢神经性面瘫西医病因及发病机制

中枢神经性面瘫,是因损害的部位在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之间,即当一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时,引起的面神经麻痹。其简单的鉴别方法是,看患者额纹是否消失。一般额纹消失者是周围性面瘫,额纹不消失是中枢神经性面瘫。当然,通过 CT 等检查,诊断更确切,治疗可以更有针对性。近年来,由于神经电生理检查技术及神经活检的进展,周围神经病变检出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第四章面瘫中医诊断

第一节病因病机

中医理论认为,周围性面瘫多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经络,导致气血痹阻,面部少阳经络、阳明经筋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而患病[2]。

董坚等[3]认为本病属经筋病侯,面部是手足三阳经筋特别是阳明经筋散布结聚之处,经筋循行表浅,易感外邪,本病是因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外邪乘虚而人,经气失于正常布散气血痹阻,经筋失养,筋肉纵缓不收而发。贾明珠[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