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劳动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劳动市场、劳动力供求关系、劳动力市场机制以及劳动力经济效益的学科。
在劳动经济学中,有一些重要的名词需要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劳动经济学的概念和原理。
1. 劳动力供求关系:指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
劳动力的供给取决于劳动人口的数量、劳动力参与率等因素,劳动力的需求则由企业的生产需求决定。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对于劳动力市场的稳定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2. 边际劳动生产力:指劳动力的边际产出与边际成本之间的关系。
边际劳动生产力逐渐递减,即每增加一单位劳动力,产出的增加逐渐减少。
边际劳动生产力的概念在分析劳动力的配置和效益时具有重要意义。
3. 工资刚性:指工资在一段时间内不能随着市场供求变动而灵活调整的现象。
工资刚性可能来自劳动合同、法律规定或组织协商等因素。
工资刚性的存在会影响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效率。
4. 经济失业率:指在劳动力市场中寻找工作但未找到工作的人口比例。
经济失业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市场状况的重要指标,高失业率可能会导致社会问题和经济不稳定。
5. 人力资本:指个体通过教育、培训和学习等途径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等人力资源的总和。
人力资本的积累对于提高劳动者的生产力和就业机会非常重要。
6. 劳动力市场分割:指劳动力市场中出现的不同劳动力群体之间的差异和隔离现象。
劳动力市场分割可能由于性别、年龄、种族、教育等因素引起,不同群体之间的就业机会和待遇存在差距。
7. 无工资劳动:指没有直接支付工资的劳动形式,如家庭劳动、义务劳动等。
无工资劳动在经济中占有一定比重,但由于难以计量和定价,对于劳动力市场的分析和政策制定具有挑战性。
8. 隐性失业:指在就业人口中存在的一部分人即使失去工作也不寻求新的就业机会的现象。
隐性失业可能与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劳动者的风险规避和社会保障等因素有关。
劳动经济学中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名词,如劳动力市场的薪酬差异、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程度、劳动市场的流动性等,它们共同构成了劳动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劳动力市场的运作和效果。
劳动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劳动经济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什么?A. 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B. 工资水平的决定因素C.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关系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2. 下列哪项不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A. 技术水平B. 工作环境C. 员工福利D. 公司地理位置答案:D3. 劳动市场中的“摩擦性失业”指的是什么?A. 由于经济周期波动导致的失业B. 由于工作转换期间的间隙造成的失业C. 由于技术进步导致的失业D. 由于工资过高导致的失业答案:B4.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下列哪项投资最能提高个人的劳动生产率?A. 教育B. 医疗保健C. 住房条件D. 休闲娱乐答案:A5. 劳动法规定的最低工资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需要B. 促进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C. 增加政府税收D. 减少劳动市场中的竞争答案:A二、填空题1. 劳动力市场失衡时,可能出现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现象。
答案:劳动力过剩劳动力短缺2. 劳动经济学中的“替代效应”指的是工资变动导致劳动者倾向于增加或减少________。
答案:工作时间3. 在劳动经济学中,________理论解释了为什么高教育水平的个体往往有更高的收入。
答案:人力资本4. 劳动分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这一观点最早由经济学家________提出。
答案:亚当·斯密5. 劳动合同中规定的工作时长、工作内容和工资待遇等,是为了明确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的权利与义务。
答案:雇主劳动者三、简答题1. 请简述劳动经济学中的“效率工资理论”。
答案:效率工资理论认为,企业支付给员工的工资高于市场平均水平时,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减少员工流动率,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这种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工资能够激励员工更加努力工作,因为他们担心失去这份高薪工作的成本较高。
2. 描述劳动市场中的“结构性失业”及其成因。
答案: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劳动力市场结构变化导致的失业现象,这种变化可能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或地域经济转型等原因造成的。
劳动经济学简答汇总
劳动经济学简答汇总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经济学分支,涉及
到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劳动力分配和收入分配等方面的问题。
1. 什么是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是指买卖劳动力的市场,即雇主与员工之间的相互
交易场所。
在劳动力市场中,雇主通过工资和福利来吸引和留住员工,而员工则通过提供劳动力来获取工资收入。
2.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是什么?
劳动力供给指的是工人或劳动者愿意参与工作的数量和质量,
而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或雇主愿意聘用的工人数量和质量。
劳动力
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决定了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水平和就业机会。
3. 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是什么意思?
劳动力市场通常被认为是不完全竞争的,因为雇主和员工之间
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雇主往往了解更多关于工作条件和工人能
力的信息,而工人则往往无法完全了解有关工作机会和薪资的信息。
这使得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和就业机会可能不完全符合经济理论中的完全竞争条件。
4. 薪酬差异的原因有哪些?
薪酬差异是指不同工人之间收入水平的差异。
薪酬差异的原因可以包括个体能力和技能的差异、工作性质的差异、教育背景的差异、性别和种族歧视等。
5. 如何评估劳动力市场的效率?
评估劳动力市场的效率可以通过以下指标进行:
- 就业率:劳动力市场能够有效地提供就业机会的能力。
- 失业率:劳动力市场中没有工作的人口所占的比例。
- 工资水平: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水平是否合理和公正。
- 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市场中愿意参与工作的人口所占的比例。
以上是关于劳动经济学的简答汇总,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劳动经济学考试试题
劳动经济学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1、劳动经济学是研究()的学科。
A 劳动市场的运行和结果B 劳动生产率C 劳动关系D 劳动法规2、以下哪项不属于劳动力的特点?()A 不可分割性B 异质性C 时效性D 可存储性3、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是()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A 劳动力需求B 劳动力供给C 劳动力数量D 劳动力质量4、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因素是()。
A 产品价格B 资本价格C 劳动生产率D 以上都是5、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比短期劳动力需求曲线()。
A 更陡峭B 更平坦C 斜率相同D 无法比较6、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不包括()。
A 人口规模B 教育水平C 劳动参与率D 产品价格7、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是()。
A 向后弯曲的B 向前弯曲的C 水平的D 垂直的8、工资率提高对劳动力供给产生的收入效应导致()。
A 工作时间增加B 工作时间减少C 工作时间不变D 不确定9、以下哪种情况下会出现劳动力市场均衡?()A 劳动力需求大于劳动力供给B 劳动力需求小于劳动力供给C 劳动力需求等于劳动力供给D 以上都不对10、劳动力市场歧视的主要表现形式不包括()。
A 工资歧视B 就业歧视C 职业歧视D 能力歧视二、判断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1、劳动经济学主要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规律。
()2、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都可以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
()3、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4、企业的长期劳动力需求比短期劳动力需求更富有弹性。
()5、人口规模的增加会导致劳动力供给的增加。
()6、个人的劳动供给曲线总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7、工资率的提高一定会增加劳动力的供给。
()8、劳动力市场达到均衡时,不存在失业现象。
()9、性别歧视是劳动力市场歧视的一种常见形式。
()10、教育水平的提高会降低劳动力的参与率。
()三、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30 分)1、简述劳动力市场的功能。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市场和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关系的一门经济学分支。
下面是一些劳动经济学的知识点:
1. 劳动供给与需求:劳动供给是指一定时间内,愿意为工资而提供劳动力的人数;劳动需求是指雇主愿意支付工资雇佣劳动力的数量。
劳动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决定了劳动市场上的工资水平。
2. 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供给和劳动需求相互作用的地方。
劳动力市场的特征包括劳动力的异质性、信息不对称、工资刚性等。
3. 工资决定理论:工资的确定有多种理论解释,包括边际生产力理论、劳动力市场博弈论、工资刚性理论等。
4. 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指通过教育和培训等方式所获得的对劳动力的提升,从而提高劳动力的生产力和市场价值。
5. 技术进步与劳动力需求: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是复杂的,它可以提高某些领域的劳动力需求,但也可能降低其他领域的劳动力需求。
6. 劳动力市场不平等:劳动力市场存在性别、种族、地区等差异,这种不平等现象会影响就业机会、收入分配等方面。
7. 劳动移民与劳动力市场:劳动力移民对劳动力市场也会产生
影响,移民可以填补某些行业的劳动力缺口,但也可能导致本地劳动力的失业率上升。
8. 政府政策与劳动力市场:政府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可以包括最低工资法、劳动法规、培训补贴等,这些政策旨在改善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保护劳动者权益。
劳动经济学是一个广泛且复杂的领域,以上只是其中的一些核心知识点。
进一步学习这个领域可以深入研究这些知识点,并结合实证研究和政策分析来加深理解。
浅析劳动经济学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意义
浅析劳动经济学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意义劳动经济学是关于劳动力市场、就业、劳动收入、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流动的分析。
它不仅关注在经济学中占重要地位的企业行为和市场机制,而且也研究了劳动者对企业、市场和国家的反应。
基于劳动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有效地引导劳动力的流动,优化劳动力的市场配置,提升劳动力的素质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劳动经济学十分重要。
以下就其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实际应用进行简单分析。
人力资源的流动劳动经济学研究了劳动力市场的运作规律,劳动力的流动是劳动市场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通过研究人力资源流动的规律,优化人才结构,提高劳动市场的效率和活力,促进人力资源的高效配置。
目前,我国在不断地促进人才流动、实现优质人才的跨区域流动。
通过引进优质人才,劳动经济学可以帮助国家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流动和利用效率。
同时,政府在引导人才流动方面也需要加强劳动经济学的理论指导。
劳动力市场的运作劳动力市场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市场,其均衡价格的形成不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力和技术水平、制度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所决定的。
因此,劳动力市场的运作需要劳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支持。
劳动市场的不同政策对市场的影响也需要用劳动经济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和研究。
比如,政府的政策调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劳动力市场的稳定和良好的发展,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同时也促进市场的稳定和快速发展。
这些都需要劳动经济学的分析和研究。
劳动报酬的调节人们参与劳动活动,除了满足社会需要的劳动,也会为获得报酬而工作。
因此,劳动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不仅包括生产力和劳动力价值的结合,还要分析劳动报酬的变动。
当前我国的最低工资标准仍想要完善,这就需要劳动经济学的专业知识给出合理的报酬标准调整建议。
同时,在劳动力成本上,对企业和个人都有较大的影响。
在制定政策时也需要严格考虑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以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总体上,劳动经济学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劳动经济学课件完整版
• 三、劳动经济学的价值 • (一)作为一门重要学科的经济学 • 1、社会经济学方面的问题需要劳动经济 学进行研究 • 2、劳动贡献数量上的重要性 • 劳动贡献超过资本贡献 • 3、劳动要素交易的独特性 • 能动因素
• (二)学习劳动经济学的收益 • 1、个人角度 • 失业原因、工作搜寻、工资谈判等 • 2、社会角度 • 失业治理、收入分配、人力投资等
• • • • • •
பைடு நூலகம்
(二)一般特点 1.主动性 2.目的性 3.创造性 4.多层性 5.相依性
• 三、知识经济时代的劳动特点 • (一)劳动概念--广义化 • 1.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划 分失去现实意义。 • 2.知识创新者与资本所有者的支配 和主导地位发生了换位。 • (二)劳动配备的主要要素--知识化 • 1.劳动者就业必须具备当代知识技术 • 2.劳动发生了质的变化 • 3.在业劳动结构以智力劳动为主
劳动经济学
( Labor Economics)
目录
• • • • • • •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劳动需求理论 第三章 劳动需求决策 第四章 劳动供给概述 第五章 劳动供给分析 第六章 劳动市场均衡 第七章 生命周期与职业选择 • • • • • • • • 第八章 人力资本理论 第九章 劳动力流动理论 第十章 工资理论 第十一章 工会理论 第十二章 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 第十三章 就业与失业理论 第十四章 收入分配差异 第十五章 政府与劳动力市场
• 三、关于劳动问题的一些观点 • 1、威廉·配弟(英)(1623-1687): • 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 • 2、亚当·斯密(英)(1723-1790): • 劳动是最初的价格,购买一切世界财富 的是劳动,而不是金银 • 3、马克思(德)(1818-1883): • 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 4、A·马歇尔(英)(1842-1924): • 劳动问题的解决是决定一个社会福利、 经济增长和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 • 5、岛田晴雄: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根本
劳动经济学
1、劳动经济学的概念: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着重考察劳动力市场的组织、运作及其结果,以后和此刻的劳动力市场参与者的决策,和与劳动力资源就业和收入分派有关的公共政策. 2、阻碍劳动需求的因素有哪些?① 技术对劳动需求的阻碍 ② 时刻长短对劳动需求的阻碍 ③ 企业目标对劳动需求的阻碍 ④ 社会制度安排对劳动需求的阻碍3、试着推导完全竞争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和市场需求曲线? 一、完全竞争下的短时间劳动需求1、完全竞争企业利用劳动要素的原那么;(1)利用劳动要素的边际收益:P MP VMP •=劳动需求曲线与劳动边际价值曲线重合的两个假定: 第一,劳动的边际产品曲线不受劳动价钱转变的阻碍; 第二,产品价钱不受劳动价钱转变的阻碍。
3、完全竞争市场的劳动需求曲线整个市场的劳动需求曲线能够看成是所有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的简单水平加总。
该曲线仍然是向右下方倾斜的,但比边际产品价值曲线要峻峭。
二、完全竞争下的长期劳动需求企业应付劳动价钱上升不仅能够通过调整其利用的劳动数量的方式,而且也能够通过调整其资本存量的方式以作出反映。
二、完全竞争企业的长期劳动需求曲线的推导工资率的上升致使企业调整的两个效应,即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
替代效应是由于工资率的提高,企业若是仍然维持原有的产量水平上,那么会采纳增加资本,减少劳动的生产方式。
规模效应是由于工资率的提高,劳动的边际本钱将上升,从而致使企业生产更少的产量,产量的下降将会致使利用的劳动数量下降。
企业因工资率上升所引发的劳动需求的减少是这两种效应的转变之和。
长期劳动需求曲线与短时间劳动需求一样也是向右下方倾斜。
4、什么是派生需求定理?①生产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性质不同:在产品市场上,需求来自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是所谓“直接”需求,即知足“效用”。
在生产要素市场上,需求是来自厂商,知足“利润”的需求。
②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中派生出来的,因此被称为“派生需求”或“引致需求”。
谈谈对劳动经济学的认识
谈谈对劳动经济学的认识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求关系以及劳动力价值的一门学科。
它研究劳动力的生产力、劳动力的供应与需求、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以及劳动力的收入分配等问题。
劳动经济学对于了解人类经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劳动经济学研究了劳动力的生产力。
劳动力是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力的生产力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效益。
劳动经济学通过分析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等因素,揭示了劳动力生产力的决定因素。
例如,技能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劳动力的生产效率,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劳动经济学研究了劳动力的供求关系。
劳动力供求关系是劳动力市场运行的基础。
供给方面,劳动力的供给受到人口数量、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的教育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需求方面,劳动力的需求受到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
劳动经济学通过对供求关系的研究,可以揭示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为制定劳动力政策提供理论基础。
劳动经济学研究了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
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供求相互作用的场所,其运行机制直接影响到劳动力的流动和收入分配。
劳动经济学通过对劳动力市场的研究,可以了解劳动力的就业情况、劳动力的流动性以及劳动力的收入分配情况。
这对于制定劳动力政策、促进劳动力的流动和提高劳动力的收入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劳动经济学研究了劳动力的收入分配。
劳动力的收入分配是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劳动经济学通过分析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劳动力的供求关系以及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可以揭示劳动力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现象,为改善劳动力收入分配提供理论基础。
劳动经济学还研究了劳动力的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探讨了劳动力收入分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求关系以及劳动力价值的一门学科。
它对于了解劳动力的生产力、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以及劳动力的收入分配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制定劳动力政策、促进劳动力的流动和提高劳动力的收入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对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劳动经济学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劳动经济学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劳动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
A. 劳动力市场B. 产品市场C. 金融市场D. 服务市场答案:A2. 下列哪项不是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A. 工资水平B. 就业问题C. 通货膨胀D. 劳动生产率答案:C3. 劳动供给曲线通常呈()。
A. 垂直线B. 向右下方倾斜C. 向右上方倾斜D. 水平线答案:C4. 劳动需求曲线通常呈()。
A. 垂直线B. 向右下方倾斜C. 向右上方倾斜D. 水平线答案:B5. 劳动经济学中的“边际生产力理论”是由哪位经济学家提出的?()A. 亚当·斯密B. 大卫·李嘉图C. 卡尔·马克思D.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答案:D6. 劳动经济学中的“人力资本理论”是由哪位经济学家提出的?()A. 亚当·斯密B. 大卫·李嘉图C. 卡尔·马克思D. 贝克尔答案:D7. 劳动经济学中,劳动供给的替代效应是指()。
A. 工资上升导致工作小时数减少B. 工资上升导致工作小时数增加C. 工资下降导致工作小时数减少D. 工资下降导致工作小时数增加答案:A8. 劳动经济学中,劳动需求的替代效应是指()。
A. 工资上升导致劳动需求减少B. 工资上升导致劳动需求增加C. 工资下降导致劳动需求减少D. 工资下降导致劳动需求增加答案:A9. 劳动经济学中,劳动供给的互补效应是指()。
A. 工资上升导致工作小时数减少B. 工资上升导致工作小时数增加C. 工资下降导致工作小时数减少D. 工资下降导致工作小时数增加答案:B10. 劳动经济学中,劳动需求的互补效应是指()。
A. 工资上升导致劳动需求减少B. 工资上升导致劳动需求增加C. 工资下降导致劳动需求减少D. 工资下降导致劳动需求增加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劳动供给?()A. 工资水平B. 人口数量C. 工作条件D. 教育水平答案:ABCD2. 劳动经济学中,哪些因素会影响劳动需求?()A. 工资水平B. 产品价格C. 技术进步D. 消费者偏好答案:ABCD3. 劳动经济学中,哪些因素会影响工资水平?()A. 劳动供给B. 劳动需求C. 工会力量D. 政府政策答案:ABCD4. 下列哪些理论属于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范畴?()A. 边际生产力理论B. 人力资本理论C.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D. 劳动供给与需求理论答案:ABCD5. 劳动经济学中,哪些因素会影响劳动生产率?()A. 教育水平B. 技术进步C. 工作条件D. 劳动时间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劳动经济学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资源在即定目标下的有效利用的学科,它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结果,即劳动力供需双方的相互作用。
确世地说,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者与经营者对于工资、价格、利润以及劳动关系的非货币因素(如工作条件)的行为反应。
研究的焦点在于群体而非个人的行为动机,其任务有三:一、是揭示劳动要素在一组局限条件下的投入---产出机理及其经济效益;二、是用既定的价值观和目标所确定的某种标准对劳动投入经济效益及决定这种经济效益的制度和政策前提进行评价;三、是通过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分析,揭示劳资双方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中的关系。
熟悉----劳动要素的投入-产出机理1、劳动投入生产理论:揭示劳动投入与产品产出之间数量关系的理论。
2、劳动投入成本理论:揭示劳动投入与劳动成本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理论。
3、劳动投入收益理论:揭示劳动投入与产品收益之间数量关系的理论。
熟悉----劳动投入的经济效益一、劳动投入经济效益可以概括为: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和人力资本占用的费用之比。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投入经济效益由三方面因素决定。
首先是劳动生产率,它是产品产量与劳动投入量之比,即投入单位劳动生产的产品量,用Y/L来表示。
其次是产品收益率;用R/Y 表示,第三是劳动投入费用本身。
二、评价劳动投入经济效益所使用的标准有:1、经济效益理论。
其判断标准有以下几条:1、消费最优化条件2、生产最优化条件3、产品组成最优化条件以上3个条件被劳动经济学认为是3个从劳动需求方面评价劳动投入经济效益的基本条件。
此外,还有一个从劳动供给方面考察的条件,被称为要素使用强度最优条件。
2、“平等”和“效率”交替理论。
3、外在化效应理论。
外在化效应是指某种制度或政策所产生的,使某些个人或某些单位在本身没有进行任何投入的情况下,便获得某种利益或招致某种损失的效应。
4、补偿理论。
熟悉----劳资双方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中的关系在典型的产品经济体制下,劳资双方是依附行政体制的一种分配和被分配的关系;在典型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劳资双方是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建立的一种契约关系。
劳动经济学
第一章劳动力需求劳动力:1、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
2、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
3、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
4、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劳动力资源: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平均素质的乘积。
劳动力需求: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数量。
1、劳动力需要是派生性需求。
2、边际生产率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理论的支持理论之一。
3、劳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劳动力需求的假设:1、生产技术假设。
2、组织目标的假设。
3、市场环境的假设。
4、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
边际生产力递减速规律:在短期,生产的其他要素固定不变,惟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
当把可变的劳动调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时,最初劳动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当增加超过一定量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
劳动力需求弹性的五种状态:1、弹性等于零,此时为完全无弹性需求。
2、弹性小于1,无弹性。
3、弹性等于1,为单位弹性。
4、弹性大于1,劳动力需求弹性较大。
5、弹性无穷大。
称之为完全有弹性。
劳动力需求弹性一的决定要素:1要素替代:当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在生产函数上,劳动投入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可替代性越大。
2、产品需求:当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
3、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
4、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比重越大,劳动力需求弹性越大。
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中,劳动力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较高,所以工资的变动对就业水平产生较大影响,在资本密集型行业中,工资变动对就业水平的影响相对较小。
技术进步的三种类型:1、希克斯技术进步。
2、资本密集型技术进步。
3、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从量的角度上说,是指一个经济体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总人口劳动参与率=劳动力人口/总人口*100%法定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办人口/法定劳动年龄人口*100%年龄性别劳动力参与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人口/与分子同范围人*100%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1、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
劳动经济学
1.劳动力——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1、劳动:劳动指人类使用生产资料创造自身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活动。
3、劳动经济学: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和研究的科学。
2.劳动力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3.短期劳动力需求——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4.长期劳动力需求——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都可能变化时对劳动力的需求5.劳动力需求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1.劳动力供给——从本质上说,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从量的角度说,是指一个经济体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2.主体均衡——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余暇与收入的组合能使主体获得最大效用的状态。
3.劳动力供给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4.收入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非劳动收入的增加,个人可达到的效用水平将提高。
5.替代效应—相对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引起较小的需求,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增加其供给。
1.均衡——相互对立中的任何一种力量在各种条件制约下不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或能力,对立的行为主体的利益共同达到了最大化,即达到了均衡状态。
2.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在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相互作用,当供给等于需求时,即实现了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3.U-V分析——从失业与职业空位,也就是劳动力过剩和劳动力短缺的关系出发,研究劳动力市场资源分配功能效率问题的分析方法。
4.内部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是作为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对立概念出现的,内部是指企业组织的内部。
5.雇佣调整——指如何使现有的雇用量接近最佳目标雇用量的调整活动。
劳动经济学就业方向
劳动经济学就业方向
劳动经济学的就业方向包括:
1. 学术研究:从事劳动经济学的学术研究,可选择在大学、研究机构或政府部门从事研究工作,进行劳动市场的分析、政策评估等。
2. 政策制定与咨询:可从事政府、国际组织或咨询公司等单位的工作,为政府部门或企业提供劳动经济学方面的政策制定和咨询服务。
3. 劳工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从事劳工组织或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工作,包括劳工组织的组织与管理、劳动法律与劳动合同管理、雇佣关系管理等。
4. 劳动力市场分析与预测:从事劳动力市场的数据分析与预测工作,为企业、政府或研究机构提供劳动力市场的趋势分析、人才供需预测等服务。
5. 教育培训与职业指导:从事劳动经济学相关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包括为学生提供劳动力市场就业指导、开展职业培训项目等。
6. 社会保障与福利机构:在社会保障与福利机构工作,参与研究和实施社会保障政策,如失业保险、社会救助等。
这些就业方向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知识和技能,并且对劳动经济学理论和实践有深入的了解。
劳动经济学的学科特点
劳动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劳动市场的运行机制以及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等问题。
劳动经济学具有以下几个学科特点。
一、多学科交叉性劳动经济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它涉及到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在研究劳动力市场时,劳动经济学需要借助经济学的供给和需求理论、劳动力市场的价格机制等;同时,它还需要运用社会学的人口和劳动力结构、劳动力的社会地位等方面的知识。
因此,劳动经济学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性。
二、微观和宏观结合劳动经济学既研究劳动力市场的微观经济学问题,也研究劳动力市场对整个经济的宏观经济影响。
在微观层面上,劳动经济学研究个体劳动者的供给和需求决策,以及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就业等因素对个体劳动者的影响;在宏观层面上,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市场对整个经济的就业、产出、经济增长等方面的影响。
因此,劳动经济学既重视个体行为的分析,也关注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行。
三、政策导向劳动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的研究结果直接关系到政府的政策制定和执行。
劳动经济学既要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也要提出解决劳动力市场问题的政策建议。
例如,在劳动力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劳动经济学可以提出提高劳动参与率、改善劳动力技能结构等政策建议;在就业压力大的情况下,劳动经济学可以提出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机会等政策建议。
因此,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四、关注社会公平和效率劳动经济学关注劳动力市场的社会公平和效率问题。
在研究劳动力市场时,劳动经济学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率,也要关注社会公平。
劳动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工资分配的公平性,即劳动者获得报酬是否与其贡献相匹配。
此外,劳动经济学还关注劳动力市场的歧视问题,如性别歧视、种族歧视等。
因此,劳动经济学既强调经济效率,也强调社会公平。
劳动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既关注个体行为的决策和供需关系,也关注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行和政府政策的制定。
劳动经济学
02knso经济学定义:研究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
劳动经济学定义:研究如何实现劳动力这一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
劳动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关系:1、劳动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分支;2、是西方经济学中劳动需求与劳动供给问题的专业化学科;3、是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在劳动领域的应用。
劳动经济学定义的理解:1、劳动力是稀缺资源,它有价格,即使闲置也不能无常使用;即使偶尔被无常使用或低价使用了,其他已经被使用的劳动力的价格也不会降低。
另外,如果一种资源的价格不能有效降低,则对其使用量很难扩大。
这种资源价格不能有效降低的现象就是价格刚性或价格粘性。
2、劳动资源配置假定经济行为人是理性的。
对于理性的理解就是:劳动者总是通过选择劳动收入和线下的组合来最大化其效用。
劳动力市场上经济行为人的理性使得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特殊的买卖,即劳动力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的关系。
劳动力市场的特殊买卖关系:劳动力需求的特殊性是存在派生需求;劳动力供给的特殊性是使用价值与价值不能分离,工作中的非货币因素也很重要,如工作的健康和安全特征,工作难度,稳定性,社会地位,培训和晋升机会……理论产生:1 20世纪20年代飞速发展2 1994年劳动报酬在总收入中比例很大发展原因雇佣关系是基本关系3在中国的产生理论发展:20年前论述工人运动,劳动法,工会组织结构,集体谈判等描述阶段近20年方法上:数量分析好计量经济学为主要研究方法,成为一门应用微观和宏观理论理论上,对劳动力市场看法有转变,以前认为劳动力市场完全竞争,现在认为有缺陷,需要政府干预,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在制度上如何统一和谐发展……现代劳动经济学解决它放弃了完全竞争的假定3劳动经济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1是管理科学的理论基础(工资,就业,劳动工资水平的决定,管理的基础)2,经济学的分支,专门学科化,要素市场的深入,和微观经济学紧密相关,失业,通膨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研究内容,宏观。
二元经济涉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城市失业问题又是发展经济学内容。
学习经济学中的劳动经济学理论
学习经济学中的劳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研究了人类在资源稀缺条件下的行为和决策。
而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了劳动力市场、就业、工资和劳动力供给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学习经济学中的劳动经济学理论,并探讨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1. 劳动经济学概述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的核心问题包括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和机制、工资决定的因素、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劳动经济学能够为解决实际的劳动力市场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2. 劳动供给理论劳动供给理论主要研究劳动者决定供给劳动力的因素。
根据经济学家的研究,劳动供给的决定因素主要包括薪酬水平、工作条件、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等。
这些因素将影响个人对工作的选择和劳动时长的决策。
3. 劳动需求理论劳动需求理论主要研究企业或雇主决定需求劳动力的因素。
企业在决定雇佣劳动力时会考虑工资水平、生产需求、劳动生产力、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等因素。
劳动需求理论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不同行业或企业之间的工资水平存在差异,并对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产生反应。
4. 工资决定理论工资决定理论是劳动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该理论试图解释为什么不同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存在差异。
在工资决定理论中,有两个主要的观点:边际生产力理论和协商理论。
边际生产力理论认为工资是根据工人的边际产出来决定的,而协商理论强调工人和雇主之间的谈判和协商对工资的决定起到重要作用。
5. 劳动力市场失衡劳动力市场失衡指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不匹配。
这种不匹配可能导致失业率的上升或下降,对劳动力市场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经济学家通过研究劳动力市场失衡的原因和机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来应对失业问题,包括提供职业培训、实施就业刺激政策等。
总结:劳动经济学理论在解决实际问题和指导政策制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劳动供给、劳动需求、工资决定等方面的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和变化,为实现高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提供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根据劳动经济学对“劳动”概念的实际运用情况来分析,在有些情况下,劳动是就劳动的主体而言的,即它指的是劳动力。
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他可能指的是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
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即人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在现代劳动经济学体系中,劳动力又特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
愿意参加付酬性的市场性劳动的全部人口。
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劳动力范畴。
劳动力市场:并非我们常规理解的产品买卖的场所,而是一种劳动力“租借”使用的市场。
人口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研究的是人口的生产与再生产的经济问题。
人口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口与经济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人口运动和经济运动的对立统一运动,构成了人口经济运动及相应的人口经济关系,人口经济学的任务就是揭示人口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性。
人口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主要是考察人口变动对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的影响,一般来说,人口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的范畴。
劳动经济学: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是依据组织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对组织中的人力这一特殊的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的机制、制度、流程、技术和方法的总和。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特点:方法是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实证方法:解决“是什么”的方法,描述事物本来的面貌。
规范方法:解决“应该是什么问题”的方法,带有一定的价值判断。
特点:1劳动经济学与普通经济学有所不同,前者将问题的注意力投向了人们工作的范围,后者学主要是将人从消费者的角度加以观察和认识的; 2和劳动力市场的特性联系在一起,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是一种派生需求,是对产品需求所产生的需求,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波动变化将影响劳动力市场。
(第二章)派生需求:答: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述情况将使得某类劳动需求曲线具有很高的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
a.对利用该类劳动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b.劳动投入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可替代性越大c.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d.该类劳动成本占总生产成本的比重越大。
劳动的边际成本:使用一单位量劳动力所耗费的成本。
即工资。
劳动的边际收益:增加一单位劳动量所增加的收益。
即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
买方垄断企业:是指企业劳动力市场是垄断者,而在产品市场上是完全竞争者。
卖方垄断企业:是指企业在产品市场上是垄断者,但在劳动市场上是完全竞争者。
劳动需求替代效应:就是由于企业工资率的提高,企业如果仍然维持原有的产量水平上,则会采用增加资本,减少劳动的生产方法,我们称这种效应为替代效应。
劳动需求规模效应:由于企业工资率的提高,企业使用劳动的边际成本将上升,从而导致企业生产更少的产量,产量的下降将会导致使用的劳动数量下降。
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1、技术对劳动需求的影响1>生产函数常被用来分析技术对劳动需求的影响,即:Q = f(L,K),它表明了生产中的投入量和产出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2>技术系数的概念反映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投入之间的配合比例关系,它可以划分为固定技术系数和可变技术系数。
固定技术系数是指生产某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彼此之间不能替代。
可变技术系数是指生产某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是可以变动的。
2、时间长短对劳动需求的影响1>、时间长短对劳动需求的影响是通过其对技术即生产函数的影响体现出来的。
它可以划分为短期、长期与超长期。
2>、简化理论模型中的假定:A、只存在两种投入:劳动和资本B、两种投入各自都是同质的C、劳动短期内变化,资本只在长期内变化,生产技术超长时期内才能够发生变化。
3、企业目标对劳动需求的影响在生产技术既定的条件下,企业的劳动需求还受到企业目标的影响。
1>、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其目标。
2>、企业以就业作为目标。
3>、企业以管理效用最大化和销售收入最大化作为目标。
4、社会制度安排对劳动需求的影响1>社会制度分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
正式制度,即一定的经济体制及其相应的就业制度、用人制度、工资制度、福利制度等各项制度安排。
非正式制度,即对人们的意识和行为有潜在规范作用的社会意识形态、伦理道德、习惯等。
2>劳动力市场上政府通过法律形式确定的制度结构有:A最低生活保障B最低劳动标准C工会组织和雇主权力在法律上的确认D对市场垄断和市场歧视的限制和利用5、两种经济体制下企业劳动用工特点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只有接受和服从国家劳动计划的义务,没有自主决定劳动用工的权利,它们无法严格按照企业技术特征的要求来确定劳动力需求数量和结构,也无法根据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动严格按效率原则裁减职工。
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劳动用工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而进行的自主行为。
但也受到政府的影响,政府通过法律形式确立的制度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最低劳动标准2、最低生活保障3、对工会组织和雇主权力在法律上的确认4、对市场垄断和市场歧视的限制或利用运用劳动需求原理分析最低工资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劳动力需求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佣的劳动量。
最低工资立法是政府干预劳动力市场的最普遍形式,其目的是保证每一个雇员都得到合理的报酬,以稳定劳动关系。
只要劳动需求曲线倾斜向下,有效的最低工资立法一方面提高了工资率,同时会减少就业机会,就业损失的大小取决于最低工资与均衡工资之间的差值,又取决于劳动需求曲线弹性的大小。
结论:在未实行最低工资立法的部门,可能会降低工资率而提高就业量;而在实行最低工资立法的部门,由于工资率上升,可能减少了就业量。
总体来看,整个经济是增加还是减少就业量、平均工资率是上升还是下降,是不完全清楚的。
(第三章)劳动力参与率:概念: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
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
公式:劳动力参与率 = 劳动力/劳动年龄人口╳100%类别:分年龄性别的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指标在研究确定一个国家人力资源规模和构成因素以及预测未来劳动力供给时居于重要的作用。
交叉替代弹性:是指在保持家庭收入不变的条件下,家庭成员a的工资变化所引起的家庭成员b的工作时数的变化。
交叉替代弹性=△Ha/△Wb。
交叉替代效应的符合可能是正,也可能是负。
保持收入不变,妻子工资的上升,导致其通过替代效用而工作更过时间。
如果妻子和丈夫的市场工作时间是替代的,这将会导致负的交叉替代效应。
然而,也有可能的是妻子和丈夫的市场工作时间是互补的,交叉替代效应就为正。
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发现:对于没有孩子的丈夫-妻子家庭而言,交叉替代效应为零;而对于有孩子的家庭而言,交叉替代效应为负,即在保持家庭收入不变的条件下,丈夫(或者妻子)的工资和劳动供给增加将会导致妻子(或者丈夫)的市场工作时间减少。
什么是劳动-闲暇模型:劳动供给涉及到劳动者对其拥有的既定时间资源的分配。
劳动者可以看成是消费者,他们在闲暇和劳动二者之间进行的选择,就是在闲暇和劳动收入之间进行选择,以满足自己效用最大化的愿望.家庭联合劳动供给,为什么要分析:从家庭联合做出劳动供给决策的角度分析,家庭是劳动供给的决策单位,它是由丈夫、妻子和孩子构成的。
丈夫、妻子和能够工作的孩子以三种方式配置各自的时间资源:市场工作、非市场工作(做家务或者上学)和闲暇。
家庭的目的是配置每个家庭成员的时间以使整个家庭的效用最大化。
所获得的市场商品、非市场或家庭商品(例如家里做的饭菜、清洁的住房、抚养孩子等)以及闲暇的数量组合受到每个家庭成员所能够赚得的工资率、家庭的非劳动收入和家庭可以判断的每周总的时间量三个方面的约束。
分析家庭联合供给可以了解现实家庭中,一个成员工资率和收入的变化与该成员自身的工作时数以及其他家庭成员时数的变化之间的复杂关系,也对劳动力参与的不同模式提供了有益的解释。
利用劳动供给理论分析“带钉”的工伤补偿计划对劳动供给的影响(一)与工作第一个小时有关的报酬是负的,处于C点不工作的人重新工作时,发现因为工作其收入大幅下降,工作产生的报酬将会被津贴的减少而抵消,造成了负净工资,这一替代效应妨碍人们工作。
(二)假定不工作时的津贴AC等于受伤前的工资水平E0,如果工人看重闲暇,那么他技能得到原水平的津贴,又能得到闲暇,显然效用增加,工人在C点比在f点境况要好,因为他在U2上,这种收益效应造成早日重返工作岗位。
我们假定工伤补偿计划规定如下:当受工伤之后,工人只要未工作就可以获得与受伤前相等的工资。
如果工人找到工作,无论他工作多长时间都不再被认为是伤残,从而不能继续享受津贴。
我们利用下图分析这一计划对工人工作激励效应。
如图3-16所示,图中假定受伤前的预算约束线是AB,工资是E0,并且假定工人的“市场”预算约束(即无工伤补偿计划情况下的约束)不变,所以康复之后仍然能得到受伤前的工资。
在上述条件下,受伤后的预算约束是BAC;个人的最大效用在C点,即不工作。
预算约束包括AC段,AC段看上去像一个“钉子”,正是这个“钉子”造成了严重的工作动机问题。
原因有两点:第一,与工作第一个小时有关的报酬是负的,即处于C点(不工作点)的人重新工作时,发现因为工作其收入大幅度下降,工作产生的工资报酬将会被津贴的减少而抵消,造成了负“净工资”。
这一计划造成的替代效应显然妨碍人们工作。
第二,假定不工作时的津贴AC等于受伤前的工资水平E0,如果工人看重闲暇(正如标准的向下倾斜的无差异曲线U1,U2所假定的),那么他可以既得到原工资水平的津贴,同时又享受更多的闲暇。
显然,效用增加,工人在C点比在f点(受伤前的工资与闲暇的组合)境况更好,因为他处于无差异曲线U2而非U1上。
在这种情况下,受益者不工作时的境况比工作时更好,显然会产生强烈的收入效应,阻碍受益人早日重返工作岗位。
由于收入补偿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如何使不幸的工人摆脱困境,不太注重工作激励方面的效果,因此制定一项避免降低工作激励的计划是不易的。
例如,在上例所描述的工人偏好中,略低于Ag的津贴既能保证最低的效用损失,又能促使受伤者在康复之后尽快返回工作岗位。
因为,如果工人工伤好后继续工作,他将会获得无差异曲线U1,见点f,而获得低于Ag的津贴却不会达到无差异曲线U1。
但是,由于工人的偏好不同,所以个人的最优津贴(即产生工作激励效应,同时又保证最小的效用损失)也不同。
(第四章)人力资本投资的概念与类别: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
凡是能够有利于形成与改善劳动力素质结构、提高人力资本利用效率的费用与行为都是人力资本投资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