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反思公开课热力环流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 热力环流》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 热力环流》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地理组梁振洪
【学情分析】
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

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

故感到很难把握对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感到这些知识与应用无关。

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

总的来说,对大气的了解,总是感到既陌生又熟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力环流公开课教学反思

热力环流公开课教学反思

热力环流教学反思
1、课时的安排:1课时。

2、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比较合理,紧扣知识点围绕知识点来展开。

3、这节课的理论性强,内容较抽象,另外学生必备的空间建构能力还较弱,所以授课时我用视频和必要的多媒体动画演示解决这两个问题,变抽象为直观,变二维为三维。

利用这两个手段不仅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更是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热情和探究欲望。

设置一系列探究问题,利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多数同学完整的绘制出热力环流示意图,少数同学在我指导下也完成了任务,只有个别同学在讲解完后才完成示意图绘制,从而顺利完成教学重点。

在运用原理分析实际问题时,联系学生身边的地理问题,引导其分析最熟悉的城市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精神,使学生学习到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同时提前下发学案让同学们提前收集有关热力环流知识的信息,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的信息收集能力。

总之,通过三个案例的反复分析,不仅使知识顺利迁移拓展,而且最终突破了本节课难点。

4、在教学中,设计问题时注重问题的难易结合,由浅入深,符合教学规律和认识方法。

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及时进行每个环节的小结与练习,强调重点内容,争取使学生当堂记忆消化。

5、我认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为:利用三个案例增强了学生理论分析实际的能力,使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解释身边的地理。

6、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课堂有些沉闷,师生间的配合显得有些生硬,备学生备的不到位,对学生的期待较高。

“热力环流”课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热力环流”课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热力环流”课的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明确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能绘制热力环流图;3.用热力环流形成原理判断气流标示的正误。

4.使学生认识到大气热力环流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关系,感受地理学科的实用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与方法难点:热力环流因果关系的先后顺序;热力环流的具体表现形式气流方向的判断。

三、【教学方法】::探究性学习。

本节课在教学中力求从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认识出发,通过开展活动,引导学生识图、绘图,理论联系实际等形式,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探索自然地理奥秘的过程,亨受到学习的乐趣,进而提升学生主动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与愿望,更好地学习对自己、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达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与要求。

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案例(1):同学们回忆锅里烧水时,锅中间水往上翻,四周往下沉的现象。

学生联想,思考回答。

(锅底不同位置受热问题)注:学生课前课外预习。

引导学生,师生共同回顾:1、地球表面的热量主要来自哪里?太阳辐射。

2、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又来自哪里?地面辐射。

3、地球表面高低纬度间获得的太阳辐射相同吗?不同。

4、高低纬度间大气获得的热量相同吗?不同。

那么,地球表面高低纬度间的大气存在着热量和温度的差异,因此,热胀冷缩的物理特性必然引起大气的运动。

各地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二)、热力环流(板书)读图,引导学生分析,完成热力环流形成的简图。

(投影)图a(1)图a,当地面受热情况是均匀的时候,空气没有上升和下降运动。

图b(2)图b,如果A地受热,B、C两地受热少,A地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上空空气聚集密度加大,形成高气压;B、C两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图c(3)图c,于是,上空空气便从气压高的A地向气压低的B、C两地扩散。

同时,近地面A地受热大气膨胀上升向外流出,A地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C两地,空气冷却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热力环流教学反思

热力环流教学反思

热力环流教学反思《热力环流教学》反思对于本次录课,我结合同学们的宝贵建议,以及个人从其他课程学习中的收获做以下几点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热力环流原理,其难度并不大,但由于它是后面学习大气环流的基础显得尤为重要。

所以在知识传授上我首先将与之有关的概念与规律做了简单的复习,希望学生能迁移到随后的热力环流过程,然后列举了热力环流的几个实例,目的在体现地理与生活的实际联系,并希望达到当堂掌握巩固的目的。

全过程始终贯彻讲练结合的方法;学生学习地理知识与练习生活相结合的思想。

教学设计上比较传统,从简单到复杂,从理论到实践,缺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素。

我觉得本节课整体的设计比较好,很符合中学生的思维,而且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二,课堂实况反思我用15分钟完成本知识的内容,在课堂教学时围绕教材内容,主线清晰,逻辑性较强,步步演进,注重知识间因果联系,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维,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课文内容,获得知识体验,并训练地理思维。

以身边的地理现象为题,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的能力。

但是感觉教学设计中的学生活动的深度不够,任然是教师讲授为主,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还是有待改进的。

另外,在板书设计上有待改进,不够美观,没有达到地理课堂给学生美的感受的目的。

三,学生情况反思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还是充分参与到了课堂中来,体现出了以学生为主题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但也有不足的地方,就是当问题抛出去,只要个别同学能回答上,怕时间不够就继续讲解,忽略了绝大多数学生的情况,尤其是在以后班上学生比较多时应该注意。

四,改进方案课后我针对这些问题重新思考了一下教学设计,我觉得我的课堂。

,设计成一堂探究课,并在其中贯穿热力环流的原理让学生当堂利用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体现了课标要求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目的。

并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的演示,内容直观、形象,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高中地理_《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课题】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热力环流【教材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必修1的第二单元第一节中的《热力环流》。

【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第二单元第二节节“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承接了上一节《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材已经为学生介绍了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由于太阳辐射纬度分布不均、下垫面性质不同、大气状况等引发不同地区温度的差异。

由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本节课的基础,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

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为后面学习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打好基础,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

【学情分析】本节课面向的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地理素养,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学习能力比如读图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等。

那么高中更注重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人地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保护地理环境。

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清楚知道大气圈是地理环境的一个组成要素。

并具备了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

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而热力环流的理论性、抽象性又比较强,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与反思李建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与反思李建

教学设计与反思导入图片, 引导学生思考“制冷的空调为何挂在上面, 供暖的暖气片为何在下面”?思考并回答, 冷空气向下运动, 暖空气向上运动与生活中的实例结合,思考空气如何运动看完动画演示“热力环流形成过程”,让学生动手自己画出来, 总结风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存在气压差(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表冷热不均, 热上升, 冷下沉, 画出四个箭头。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分析问题的能力。

注意先有空气的垂直运动, 后画水平运动。

查找学生画错的原因让学生讨论城市热岛效应, 市区为何比郊区热?让学生讨论城市热岛效应,市区为何比郊区热?让学生讨论城市热岛效应,市区为何比郊区热?结合生活, 分组讨论热岛的原因。

提高学生分析表达问题的能力。

给出等压线, 分析画出北半球近地面的风向, 高空的风向。

知识迁移, 学生动手画出南半球的两种风向。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七、教学评价设计八、板书设计二、热力环流的实例: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效应三、近地面的风和高空的风九. 教学反思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反思(不少于200字):本节课课下用了较多精力和时间去搜集资料, 并进行教学设计, 本节环环相扣, 需要画图理解的特别多。

我感觉上好一节课, 教师必须在课下充分备课。

在探究活动中, 学生探讨城市为何是热岛, 他们讨论后畅所欲言, 我感觉学生思路很开阔, 有的同学说城市里高楼林立, 通风不畅;有的说人口集中, 生产生活产生的废热多;柏油马路等, 绿地少, 受热快等;我感觉学生知识面广, 生活体验多。

学生们总结得很全面, 超出我的想象。

本节课的应用部分主要有两部分, 一个是热力环流的实例, 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效应的画法, 这块学生掌握的还不错;但是最后一部分内容风的画法, 课下我感觉学生画得不好的原因是没有理解等压线是同一水平面的气压的差异, 不是随海拔而变化的气压的分布, 部分同学还以为风是向上运动的。

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随时根据学生的反馈来调整教学, 师生互动, 共享教与学幸福感。

3.3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优质课公开课

3.3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优质课公开课
【教师】回答的非常好啊。
【课堂总结】
一、热力环流
冷热不均→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差→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二、自然界的大气热力环流
1.海陆风
2.山谷风
3.城市风
【课堂练习】找一名同学来回答
【教师】火烧上方谷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诸葛亮人为制造了热力环流,让9个月没下过雨的上方谷降了对流雨。
【教师】对!诸葛亮知道热力环流原理,可能这场丈就不会失败。所以后人才会感叹;“武侯妙计如能就,安得山河属晋朝!”所以同学们要知道学好地理真的很重要!所以同学们呢一定要把我们的作业做了!
【教师】解说的非常好啊!同学们听懂了吗?
【学生】听懂了
【教师】“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巴山夜雨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因为夜晚谷地气温较高,气流上升凝结降雨。
【教师】再来看一下城市风,如果你是规划师,绿化带和工厂该如何选址呢?
【学生】因为城市有大量的吸热和放热物体,所以气温高,郊区气温低,所以微风从郊区吹向城市。所以在B在植树造林,在C建工厂。
教学内容
(章节)
3.3热力环流
课程类型
新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班级
676、677
教学目标:
1.绘制热力环流模式图,总结规律
2.运用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并绘制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模式图。
3.总结规律,能够进行等压面的判读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用所学知识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不同下垫面状况下形成的热力环流形式
【教师】第一部分学习“热力环流”
【板书】一、热力环流
【教师】我们说热力环流是由于地表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那么地表受热不均,空气会如何运动呢?等压面又将如何变化呢?

反思公开课《热力环流》

反思公开课《热力环流》

反思公开课《热力环流》课前我精心准备了课件、导学案,精心设计了教学流程,仔细研究学生思考的问题。

一节课下来,学生并没有完全按照我预先设计的思路去进行,有的时候甚至完全出乎我的预料,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放放手,不能一味地生拉硬扯要学生按照老师的想法去思考,去学习。

本节课我就是想让学生借助图表来思考、准确描述地理现象,深刻理解地理原理。

刚开始我让一名学生利用热力环流图来描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这名学生非常好地完成了,但是对于等压面的知识没有认识清楚,那么对于风向就不能准确说出。

这就要求我们在完成一节课的过程中必须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及时反馈,而反馈的渠道是多方面的饿,作为教师要综合各种情况来推断学生的掌握情况。

热力环流的真正理解对于气候三圈环流的学习非常重要。

既然冷热不均可以形成热力环流,那么,赤道和极地之间也就可以形成热力环流,引导同学们进一步思考,这样的热力环流可以形成吗?投出理想环流图,同学们展开讨论:可以形成吗?为什么?结果如何?在逐一打破三个假设建构新的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具备完备的前提只是,因此在课前有必要组织学生复习巩固以往知识,如,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热力环流、海陆分布大势、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等相关知识,同学们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暴露出几个问题:1.不能准确提炼信息;2.语言表达不准确,不能用规范的地理语言来叙述地理原理;3.画图能力欠缺;4.说明问题缺少层次。

“假设条件---推翻假设---步步深入---得出结论”的“四步法”,契合了我们连云港教研室提出的“释放学生潜能”的课堂理念。

“释放学生潜能”课堂强调学生在师生共同营造的适宜的课堂生态环境中,自主学习、互教互学、质疑释疑、共同建构、迁移应用等,获得知识、能力与情感协同发展的课堂。

在这样的课堂中,师生关系民主、和谐,课堂各要素相互促进,协调统一,学生在基于自主学习基础上进行互教互学、质疑释疑、共同建构、迁移应用等,课堂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探究中生成,在互动交流中共享,在教师点拨中明晰疑惑与知识结构,在迁移应用中巩固知识和发展能力,在选择性学习中发展个性特长,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比赛课反思

比赛课反思

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课反思热力环流2015年11.27日和11.28日两天,我参加了我校举行的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我的微课题目是《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即是重点,又是难点,属于自然地理的一部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及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我从生活中引进课堂,即让学生思考自己家夏天壁式空调和冬天暖风片的安装位置原因,由此引入热力环流,然后,将课堂教给学生,让他们预习课本,分组学习,两组学生提出问题,两组学生回答问题,对于简单的问题,我稍作点播,对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由于比较复杂,结合着多媒体,我做了详细讲解,已保证学生更好的理解以及掌握这个重点和难点。

讲完知识点后,我设计了课堂练习小环节,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做到有问题,及时解决,不拖到课后。

在讲生活中常见的热力环流时,我让学生上讲台画图,其他同学评价。

最后,我又做了一个总结,带领学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讲过的内容。

讲完课后,我做了深刻反思,这节课,我有优点,也有缺点。

优点有下面几个:第一,从生活中引入课堂,做到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第二,学生自主学习,分组讨论,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只起到引导作用;第三,对于生活中常见的热力环流,让学生自己讨论,自己回答,自己评价,最后教师总结;第四,突出了重点和难点;第五,生活洪亮.但是,其中也有不足之处,对比后来其他老师的讲课,我觉得自己讲课还不够稳健,语速优点快,而且,我还应该运用身体语言,说话应该抑扬顿挫,有快有慢。

另外,我没有在多媒体上面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生学起来没有了目标性,失去了重心。

还有,备课还是不够完善,或许是微课的时间限制,我觉得应该再多些学生活动。

地理课堂学习永无止境,若想让孩子们更好的自主学习和更有效的学习,还需要我的继续钻研,反思和总结。

这堂课有得有失,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懈努力,扬长避短,不断追求完美!政史地组华俊丽2015.12.29。

大气环境之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与反思

大气环境之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与反思

2.3大气环境—热力环流教案一、课程标准解读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情分析:由于高中开始阶段学生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所以对该节知识理解有难度。

教材分析:《大气环境》是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

旨在借用或绘制原理示意图,如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1、掌握热力环流的概念,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并养成观察、思维、想象和判断的能力。

2、绘制热力环流图,训练绘制简单原理示意图的基本技能,提高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3、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热力环流问题。

提高对实际生活中地理事物的观测判断能力和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四、教学难点高低压的判断,等压面的绘制五、教学方法实验演示、合作探究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七、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P=ρgh密度-密度越大,气压越高。

那什么因素会影响密度呢?海拔-海拔越高,密度越小,气压越低。

比如我们现在在的四楼就比一楼气压低一些。

那还有什么会影响密度呢?温度-温度升高,体积膨胀,密度减小,气压降低。

(PPT 展示书本A B 问:哪里的重量大些——垂直方向上,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小!所以在喜马拉雅山上煮饭得用高压锅来增加压力。

)那高低压如何比较呢?不同海拔高度的无需比较,海拔高的气压低。

高压、低压:同一高度上(水平方向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越大,称为高压;密度越小,气压值越小,称为低压。

注意:高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上的。

同一高度(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向低压运动。

等压面: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组成的面。

假设地面受热均匀,空气只受重力的作用,则形成的等压面是水平的。

并且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如图所示a=b>A=B,那假设A地热B地冷,A与B地还会不会相同呢?四、(探究活动二、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及原理)师:大家都非常的棒,现在我要考考大家到底有没有学明白了。

《热力环流》教学反思(word文档良心出品)

《热力环流》教学反思(word文档良心出品)

《热力环流》教学反思热力环流在这一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即是大气热力状况知识的运用,也是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季风环流、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更是高考的重点,因此力求学生通过本节复习课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以及对气候的影响等。

反思整个备课及上课过程,总结如下:一、成功之处:1.充分结合学情授课对象为高三美术生,基础知识薄弱,文化课学习能力不强。

教师在授课时即能够兼顾基础知识的讲授,又能够够兼顾高考的深度和要求,教学过程难易适中,贴合学生实际,符合艺术生高考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2.充分联系生活实际。

新课标要求地理教学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学会地理知识的迁移和运用,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应该选取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使学生感知地理就在身边。

在“热力环流表现形式”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感知生活,回想夏季在海边娱乐时海风的方向,生活在山区的我们能感受到夜晚时风来自山坡还是山谷?学生回答:白天,风来自海洋。

夜晚,风来自山坡。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技术能够体现地理信息的多样化。

本课能够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发挥多媒体丰富的表现力。

在“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教学中,利用幻灯片演示整个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将抽象难懂的原理由平面图变成动态的三维动画,使本就基础薄弱的艺术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教学中的重难点,从而实现了这部分的教学目标。

二、不足之处1、学生参与程度低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它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

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小组合作、组际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而在课堂当中教师仍没有摆脱传授者的形象,教师还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学生在课前必须认真预习,积极思考,才能有所发现。

2. 学生的潜能未得到充分挖掘。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价值观强调“以学为本”,课堂教学不但是师生的认识和实践过程,更是师生生命价值体现的历程,对每一个参与者都具有人体生命价值的意义。

3.3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高中地理

3.3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高中地理

《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其形成机制及其在气候、气象现象中的重要作用。

具体目标包括:1. 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和含义;2.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3. 学会分析热力环流对气候和气象现象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提高其地理学科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时的重点内容是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和形成过程,难点在于理解不同因素如何影响热力环流的运动规律。

为突破重难点,教学将通过以下策略:重点:详细讲解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和基本原理;结合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热力环流在气候和气象现象中的作用。

难点:通过图示、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热力环流的运动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探讨不同因素对热力环流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为确保本课时的教学顺利进行,需做好以下准备工作:1. 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地图、图表等教学资料;2. 准备实验教学器材,如温度计、风速仪等,以便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直观感受热力环流现象;3. 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提前了解相关概念和基础知识;4. 准备课堂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提问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首先,通过一幅生动的大气热力环流图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感受到大气运动的重要性和日常生活中的关联性。

随后,老师简述大气热力环流的概念和背景,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二)知识讲解1. 基础理论讲解详细讲解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包括太阳辐射、地面加热、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等过程。

通过图示和动画演示,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这些过程。

2. 大气热力环流的产生与分布利用气温和风矢量的图解法,描述热量差异是如何形成低压区和高压区的。

解释季风环流、海陆风等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热力环流的分布规律。

(三)案例分析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大气热力环流现象,我们选择几个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市公开课《热力环流》之教学反思

市公开课《热力环流》之教学反思

市公开课《热力环流》之教学反思【摘要】中学地理认为地理核心素养主要体现为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四方面。

11月份,我在本校开展了题目为《热力环流》的市级公开课。

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结合专家点评及课堂实践,我从教学目标设置、课堂生成、问题设置开放程度等方面对本节课的成功与不足之处进行了深入反思。

【关键词】核心素养;热力环流;教学反思10月份,接到任务,我在本校开展了题目为《热力环流》的市级公开课。

目前,中学地理认为地理核心素养主要体现为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四方面。

本节课的开展初衷是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初探。

在上公开课前,在教研员郭老师及同事的指导下,我对教学设计进行了三次修改,过程虽然有些辛苦,但收获还是很多的。

其中无论是值得肯定的地方还是不足之处,都值得自己进行深刻反思和总结。

一、首先,来记录下这节课的比较成功之处及今后工作中仍需坚持的几个方面1.教学目标设置较为清晰。

深圳市教科院龚主任在评课时指出,只有基于课标要求,理解本节课在教材中的作用和地位,才能设置出清晰可行的目标,教学目标决定了整节课的设计思路,必须先做好这个奠基石。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①结合情景,回顾基础知识;②观察实验,探究热力环流形成过程;③运用原理,解释地理现象。

”我认为这节课的目标设置还是比较到位的。

2.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真实性的问题情景。

知识来源于生活。

在学习中,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生活体验去观察、发现并提出问题,从而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这样既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节课在进行导入和基础铺垫时引入了孔明灯、青藏高原使用高压锅、打开冰箱的门和热水锅等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对初中的一些物理基础知识进行了很好的总结。

这里是郭老师提出的构思,也是我今后需要学习、坚持的方向之一。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

这节课通过观察实验“玻璃缸内的热力环流”,让学生绘制示意图,描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大气环境——大气热力环流的教学反思

大气环境——大气热力环流的教学反思

大气环境——大气热力环流的教学反思本周二上午第一节课,我在高三(4)班上了一节公开课。

这次我讲课的内容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第2课时,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力求让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一些基本原理,并能使用其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如果这节课学不好,那么后面“气压带和风带”“季风环流”“天气系统”的学习将会比较困难。

本节课对对空间概念有较高的要求,而且涉及物理知识较多,难点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大,但又是整个章节的基础。

如果教师一味的讲解,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我设计了很多学生自己动手的活动。

在设计之初,我犹豫了很久,不知道该不该借助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堂容量较大,借助一些动画效果可能比较形象直观,但是,很容易流于形式,学生印象不够深刻,如果板书跟不上,有可能使学生抓不住课堂主线,学完之后不知道一节课到底学了什么,搞不清楚重难点,。

反复思考之后,我删除了课件的大量内容,将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结合,特别是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采用板书画图,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力和印象。

通过对热力环流形成原理的推敲分析,让学生明确了热力环流形成的成因,随后引导学生总结了等压面的一些特点及热力环流图的画法,之后将常见热力环流实例作为练习让学生自己来画,对所学知识实行巩固同时检查学生的掌握水准和存有的问题。

但是很多学生都画不出来,耽误了很长时间,课堂临时调整,匆匆结尾,导致第二部分内容没有实行。

总的来说,这节课教学环节设计步骤鲜明,节奏感较强,课堂中学生参与活动较多,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注重知识规律的总结和方法的引导。

利用三个案例增强了学生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水平。

但是,这节课从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掌握的并不好,重难点没有突破。

主要是学生整体水平不高,高一地理内容本身就难,学生对学过的内容几乎没有什么印象,上课观察不仔细,思考不积极,空间想象力较差,对物理中的热胀冷缩和大气压强知识模糊不清。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与反思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二课时热力环流【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的第一节,是“地球上的大气”这一重要内容的开篇和基础性知识。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也是学生理解复杂的大气运动的最佳切入点。

本节内容既承接大气受热过程,也为即将学习的气压带风带拉开序幕,也是分析气候类型的形成和天气变化所要依据的重要知识。

【学情分析】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

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在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短时间内很少能将其与相关的大气知识联系起来。

【考纲解读】热力环流原理及其应用。

高考时注重考查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判读天气、气压、气温等地理问题。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识记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3)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迁移的目的。

2、过程与方法:本课遵循由提出问题→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大气运动过程→归纳概括大气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分析、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通过对城市风、山谷风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2、教学难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重难点突破】热力环流是本节的重难点,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产生的(大气垂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的变化);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演示和实验探究,让学生讨论分析、合作探究,教师补充归纳,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热力环流教学实践反思(3篇)

热力环流教学实践反思(3篇)

第1篇一、引言热力环流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它揭示了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原理,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对热力环流教学实践进行反思。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热力环流的概念、成因、影响因素和运动规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国家大事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了解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直观展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中加深对热力环流的理解。

4. 实践法:布置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热力环流现象。

四、教学效果1. 学生对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原理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2.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有所提高。

3. 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得到激发,热爱家乡、关心国家大事的情感得到培养。

五、反思与改进1. 教学内容方面: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对热力环流实际应用案例的搜集和整理,让学生了解热力环流在气象、农业、交通等方面的应用。

2. 教学方法方面: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加深对热力环流的理解。

3. 教学评价方面:加强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变化,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教学反思方面:在每次教学结束后,认真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六、结语热力环流教学实践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改进的过程。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需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热力环流》教学反思

《热力环流》教学反思

《热力环流》教学反思热力环流在这一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即是大气热力状况知识的运用,也是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季风环流、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更是高考的重点,因此力求学生通过本节复习课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以及对气候的影响等。

反思整个备课及上课过程,总结如下:一、成功之处:1.充分结合学情授课对象为高三美术生,基础知识薄弱,文化课学习能力不强。

教师在授课时即能够兼顾基础知识的讲授,又能够够兼顾高考的深度和要求,教学过程难易适中,贴合学生实际,符合艺术生高考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2.充分联系生活实际。

新课标要求地理教学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学会地理知识的迁移和运用,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应该选取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使学生感知地理就在身边。

在“热力环流表现形式”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感知生活,回想夏季在海边娱乐时海风的方向,生活在山区的我们能感受到夜晚时风来自山坡还是山谷?学生回答:白天,风来自海洋。

夜晚,风来自山坡。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技术能够体现地理信息的多样化。

本课能够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发挥多媒体丰富的表现力。

在“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教学中,利用幻灯片演示整个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将抽象难懂的原理由平面图变成动态的三维动画,使本就基础薄弱的艺术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教学中的重难点,从而实现了这部分的教学目标。

二、不足之处1、学生参与程度低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它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

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小组合作、组际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而在课堂当中教师仍没有摆脱传授者的形象,教师还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学生在课前必须认真预习,积极思考,才能有所发现。

2. 学生的潜能未得到充分挖掘。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价值观强调“以学为本”,课堂教学不但是师生的认识和实践过程,更是师生生命价值体现的历程,对每一个参与者都具有人体生命价值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字】反思
反思公开课《热力环流》
课前我精心准备了课件、导学案,精心设计了教学流程,仔细研究学生思考的问题。

一节课下来,学生并没有完全按照我预先设计的思路去进行,有的时候甚至完全出乎我的预料,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放放手,不能一味地生拉硬扯要学生按照老师的想法去思考,去学习。

本节课我就是想让学生借助图表来思考、准确描述地理现象,深刻理解地理原理。

刚开始我让一名学生利用热力环流图来描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这名学生非常好地完成了,但是对于等压面的知识没有认识清楚,那么对于风向就不能准确说出。

这就要求我们在完成一节课的过程中必须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及时反应,而反应的渠道是多方面的饿,作为教师要综合各种情况来推断学生的掌握情况。

热力环流的真正理解对于气候三圈环流的学习非常重要。

既然冷热不均可以形成热力环流,那么,赤道和极地之间也就可以形成热力环流,引导同学们进一步思考,这样的热力环流可以形成吗?投出理想环流图,同学们展开讨论:可以形成吗?为什么?结果如何?在逐一打破三个假设建构新的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具备完备的前提只是,因此在课前有必要组织学生复习巩固以往知识,如,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热力环流、海陆分布大势、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等相关知识,同学们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暴露出几个问题:
1.不能准确提炼信息;
2.语言表达不准确,不能用规范的地理语言来叙述地理原理;
3.画图能力欠缺;
4.说明问题缺少层次。

“假设条件---推翻假设---步步深入---得出结论”的“四步法”,契合了我们连云港教研室提出的“释放学生潜能”的课堂理念。

“释放学生潜能”课堂强调学生在师生共同营造的适宜的课堂生态环境中,自主学习、互教互学、质疑释疑、共同建构、迁移应用等,获得知识、能力与情感协同发展的课堂。

在这样的课堂中,师生关系民主、和谐,课堂各要素相互促进,协调统一,学生在基于自主学习基础上进行互教互学、质疑释疑、共同建构、迁移应用等,课堂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探究中生成,在互动交流中共享,在教师点拨中明晰疑惑与知识结构,在迁移应用中巩固知识和发展能力,在选择性学习中发展个性特长,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本节课的教学基本实现了这一想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作为教师还要注意不要太拘泥于模式化的教学设计,应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在课堂上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去动手、去讨论,要实实在在地体现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

课前我精心准备了课件、导学案,精心设计了教学流程,仔细研究学生思考的问题。

一节课下来,学生并没有完全按照我预先设计的思路去进行,有的时候甚至完全出乎我的预料,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放放手,不能一味地生拉硬扯要学生按照老师的想法去思考,去学习。

本节课我就是想让学生借助图表来思考、准确描述地理现象,深刻理解地理原理。

刚开始我让一名学生利用热力环流图来描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这名学生非常好地完成了,但是对于等压面的知识没有认识清楚,那么对于风向就不能准确说出。

这就要求我们在完成一节课的过程中必须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及时反应,而反应的渠道是多方面的饿,作为教师要综合各种情况来推断学生的掌握情况。

热力环流的真正理解对于气候三圈环流的学习非常重要。

既然冷热不均可以形成热力环流,那么,赤道和极地之间也就可以形成热力环流,引导同学们进一步思考,这样的热力环流可以形成吗?投出理想环流图,同学们展开讨论:可以形成吗?为什么?结果如何?在逐一打破三个假设建构新的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具备完备的前提只是,因此在课前有必要组织学生复习巩固以往知识,如,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热力环流、海陆分布大势、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等相关知识,同学们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暴露出几个问题:
1.不能准确提炼信息;
2.语言表达不准确,不能用规范的地理语言来叙述地理原理;
3.画图能力欠缺;
4.说明问题缺少层次。

“假设条件---推翻假设---步步深入---得出结论”的“四步法”,契合了我们连云港教研室提出的“释放学生潜能”的课堂理念。

“释放学生潜能”课堂强调学生在师生共同营造的适宜的课堂生态环境中,自主学习、互教互学、质疑释疑、共同建构、迁移应用等,获得知识、能力与情感协同发展的课堂。

在这样的课堂中,师生关系民主、和谐,课堂各要素相互促进,协调统一,学生在基于自主学习基础上进行互教互学、质疑释疑、共同建构、迁移应用等,课堂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探究中生成,在互动交流中共享,在教师点拨中明晰疑惑与知识结构,在迁移应用中巩固知识和发展能力,在选择性学习中发展个性特长,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本节课的教学基本实现了这一想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作为教师还要注意不要太拘泥于模式化的教学设计,应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在课堂上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去动手、去讨论,要实实在在地体现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

课前我精心准备了课件、导学案,精心设计了教学流程,仔细研究学生思考的问题。

一节课下来,学生并没有完全按照我预先设计的思路去进行,有的时候甚至完全出乎我
的预料,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放放手,不能一味地生拉硬扯要学生按照老师的想法去思考,去学习。

本节课我就是想让学生借助图表来思考、准确描述地理现象,深刻理解地理原理。

刚开始我让一名学生利用热力环流图来描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这名学生非常好地完成了,但是对于等压面的知识没有认识清楚,那么对于风向就不能准确说出。

这就要求我们在完成一节课的过程中必须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及时反应,而反应的渠道是多方面的饿,作为教师要综合各种情况来推断学生的掌握情况。

热力环流的真正理解对于气候三圈环流的学习非常重要。

既然冷热不均可以形成热力环流,那么,赤道和极地之间也就可以形成热力环流,引导同学们进一步思考,这样的热力环流可以形成吗?投出理想环流图,同学们展开讨论:可以形成吗?为什么?结果如何?在逐一打破三个假设建构新的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具备完备的前提只是,因此在课前有必要组织学生复习巩固以往知识,如,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热力环流、海陆分布大势、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等相关知识,同学们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暴露出几个问题:
1.不能准确提炼信息;
2.语言表达不准确,不能用规范的地理语言来叙述地理原理;
3.画图能力欠缺;
4.说明问题缺少层次。

“假设条件---推翻假设---步步深入---得出结论”的“四步法”,契合了我们连云港教研室提出的“释放学生潜能”的课堂理念。

“释放学生潜能”课堂强调学生在师生共同营造的适宜的课堂生态环境中,自主学习、互教互学、质疑释疑、共同建构、迁移应用等,获得知识、能力与情感协同发展的课堂。

在这样的课堂中,师生关系民主、和谐,课堂各要素相互促进,协调统一,学生在基于自主学习基础上进行互教互学、质疑释疑、共同建构、迁移应用等,课堂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探究中生成,在互动交流中共享,在教师点拨中明晰疑惑与知识结构,在迁移应用中巩固知识和发展能力,在选择性学习中发展个性特长,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本节课的教学基本实现了这一想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作为教师还要注意不要太拘泥于模式化的教学设计,应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在课堂上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去动手、去讨论,要实实在在地体现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

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