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_命运_人性_活着_主题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命运·人性
———《活着》主题谈
李晓筝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河南郑州450011)
收稿日期:2010-03-19
作者简介:李晓筝(1976-),女,河南淅川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摘要: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虽然故事简单,但主题内涵却深刻而丰富,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解读。从“对人生的思索”、“对命运的追问”和“对人性的展示”三个方面对《活着》进行解读,我们可以发现其主题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直指人的内心,叩击人的灵魂,显示出作者的深厚功力,体现出作品的无穷魅力。关键词:余华;《活着》;人生;命运;人性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318(2010)04-0073-03
《活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小说作品,
1992年在文学刊物《收获》第六期发表后便引起巨大轰动,不仅很快出了单行本,而且先后在英、法、德、意、荷、韩、日等十多个国家出版发行。接着,多种荣誉接踵而至:1994年,入选台湾《中国时报》十本好书奖和香港“博益”十五本好书奖;1998年,荣
获意大利最高文学奖—
——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2年,入选第三届世界华文“冰心文学奖”
;还先后入选香港《亚洲周刊》评选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
和中国百位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最有影响的十部作品”。《活着》被中国第五代著名导演张艺谋改编成的同名电影,曾获1994年法国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和
最佳男演员奖。《活着》几乎制造了中国当代小说
在全球读者中的一个奇迹。
《活着》其实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小说。它通过一位中国农民的苦难生活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活着》的故事虽然简单,但其主题内涵却非常丰富,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解读。
一、对人生的思索
《活着》对人生的思索主要是通过福贵与龙二,福贵与春生的人生道路的参照对比来体现的。在与龙二的对比中,福贵在赌博中惨输,龙二接管了他的所有财产,成为家财丰厚的地主。然而,不久全国就解放了,开始进行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龙二贪
恋家财,态度恶劣,被定为反动地主,最后被枪毙。枪
声吓得福贵尿湿了裤子,
他幡然醒悟:幸亏丢了家产,否则被枪毙的就是自己。这里虽有故事主人公因为玩世不恭侥幸生存所带来的滑稽感,但是故事也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命运的无常,让我们情不自禁想起古
老的至理:“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值得注
意的是,作家在这一情节的解构中,主要剥离的是
“钱财是什么”的命题。根据作者的讲述,我们得出的结论是:钱财是身外之物,甚至是杀身之祸。
而在福贵与春生人生道路的对比中,作者剥离的则主要是“权力是什么”的命题。春生与福贵一同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并被编在同一个连队。二人在部队相识,在残酷的战争中结下深情厚谊。在国共两党的决战中,福贵所在部队几乎全军覆没,唯有他和春生幸存了下来,做了共产党的俘虏。后来,福
贵拿了共产党发放的路费,
解甲归田;春生则随军辗转,步步高升,最后当上了福贵所在县的县长。然
而,好景不长,“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春生因为种种
政治罪名而受到批判,天天挨整,最后竟上吊自杀。“龙二和春生,他们也只是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丢了。做人还是平常点好,挣这个挣那个,挣来
挣去赔了自己的命。
”[1]191平平淡淡是最真,认认真真做事,平平常常做人。在这里,作家暗示我们:任何物质的、金钱的、权力的甚至亲情的东西都是一些远离个体的存在。这些东西的确可以维系人的生存,但却远非生命的本真。只有将人回归到独立的生命个体,这种个体所拥有的东西才是永恒。这种
永恒的东西就是“活着”的精神,其实质不亚于任何
·
37·
一种崇高或伟大。
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人的理想、抱负或者金钱、地位和生命本身是没有关系的,它仅仅只是人的欲望或者是理智扩张时的要求而已。人的生命本身是不会有这样的要求的,人的生命唯一的要求就是‘活着’”[2]216。“活着”的目的就是活着本身,为了活着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但是,在“活着”这一看似简单的要求中,却又包含着生命里许多复杂的人生况味,用余华自己的话说,活着“就是忍耐:面对所有逆境苦难,包括最残酷的,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高兴地、愉快地去尝试克服、度过它”[2]224。这就是活着的价值,这也正是作家通过福贵、春生、龙二不同的人生道路的参差对比之后想传达给我们的朴素的人生道理。当然,对人生的思索只是作品的一个浅层次的主题,作品更深刻的内涵在于对命运的追问。
二、对命运的追问
命运究竟是什么?究竟有没有老天爷?对命运的思考和追问是大多数作家共同关注的一个命题。当代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曾经在他的作品《天龙八部》中通过萧峰这个人物对命运弄人的问题作了淋漓尽致的展示。萧峰原是契丹人,他的父母被中原武人误杀,而萧峰本人却由汉人抚养长大并一直接受汉人的伦理教育。萧峰后来得知自己的身份真相后,便开始寻找杀父仇人,要为父母报仇。最后,萧峰终于找到了“带头大哥”,竟是自己结义兄弟虚竹的亲生父亲,而那个自己口口声声的“大恶人”竟是自己仍然活在世上的亲生父亲。命运给萧峰开了个多么大的玩笑啊!如果说萧峰不是那样执著于复仇,他就不会最后落个自杀的下场,也不会痛失生命中的红颜阿朱,也许他会和阿朱在塞外一起幸福地牧羊赛马。
现代著名女作家张爱玲的代表作品《金锁记》也涉及了命运问题。女主人公曹七巧“带着黄金的枷,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过,人的情欲像一条河流,如果遇堵就会流向别的方向。情欲旺盛的曹七巧偏偏又那么爱钱。曹七巧如果不是那么爱钱,或许可以为了情欲而放弃金钱,哪怕仅仅是一小部分金钱,那么她也许就不会变态到折磨、残害自己的儿媳、儿女的地步。
可是,福贵呢?《活着》的主人公福贵,那么老实本分、那么谨小慎微、那样无欲无争,为什么他的命运却那么悲苦?女儿凤霞不就是想有一个自己的孩子吗?她生育有什么错,为什么会被不幸夺去性命?女婿万二喜在工地上干活有什么错,不就是挣钱养家糊口吗?为什么厄运要降临到他的身上?女儿、女婿虽然都是残疾人,一个又聋又哑,一个是偏头,但是两个人性格都那么好,与人为善,脸上总是笑眯眯的。凤霞有了身孕,家里穷无钱买蚊帐,万二喜总是先上床将蚊子喂饱,然后再让凤霞上床睡觉。夫妻那么恩爱,为什么要受到命运的惩罚?对于安分守己的福贵来说,死去父亲、母亲、妻子、儿子、女儿、女婿还不够吗,命运为什么又夺去他最后的唯一的一个亲人———小外孙苦根的生命呢?什么是命运?命运究竟在哪里?人究竟为什么活着?人活着的价值和意义又在哪里?
人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冥冥中似乎有一只巨大而无形的手将人的命运紧紧操纵,而人却没有办法先知先觉,这就让人油然而生出一种对命运的敬畏之情。不过,虽然命运无常,但福贵在所有亲人先后离自己而去后坚强活着的事实却向我们呈现出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和人对世界的达观态度,从而体现出人的尊严与伟大。这正如美国作家海明威在其作品《老人与海》中表述的那样:“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
受难的福贵以忍耐的方式坚强地活着,然而正是因为忍耐的存在,使得这部小说变得沉郁、悲悯而又顽强、坚定。没有血与泪的控诉,也没有撕心裂肺的尖叫,更没有绝望的号啕,只有福贵在一个个亲人离去后的承受———那是一种无边无际的宽容和忍耐,坚韧与高迈。“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这是余华自己对《活着》的评价,也是《活着》的核心寓体。它是以“地区性的个人体验来反映人类普遍生存的意义的寓意”,但是他又“不离弃苦难的世界,绝非是乐意受苦”,而是因为“人被迫漂流于无意义的生死之间,没有任何现实力量可以接济人进入纯洁的世界”[3]。从本质上讲,这是人类存在的命运使然,而非主体的自觉选择,所以对受难的忍耐———活着才是最根本的出路,也是人类之所以不朽的永恒品质。
三、对人性的展示
展示人性、探究人性也是优秀作家们常常关注的命题。孟子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人性是善还是恶的争论至今仍在继续。透过余华的作品《活着》,我们既看到了人性的善,又看到了人性的恶。
福贵的儿子有庆是为春生的妻子献血时被抽干了血而死去的。因此,福贵的妻子家珍一直对春生心存芥蒂,每次春生登门拜访,家珍总是想方设法进行
·
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