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余华小说中的反讽
论余华小说的反讽艺术
![论余华小说的反讽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765da60d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cc.png)
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2盈∑虹指导教师签名—研究综述
1987年,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在《北京文学》上发表后马上受到评论界 的关注,接下来他的一系列形式独特的中短篇小说都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并和马原、 格非、残雪等人的作品一起被冠予先锋文学的称号。但是,所谓的先锋之路他没有 一直走下去,从90年代开始他的三部迥异于80年代创作的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 喊》(1991年)、《活着》(1992年)、《许三观卖血记》(1995年)都证明了他在艺术 道路上不断的求索。接下来,是沉寂的十年,2005年,《兄弟》(上部)横空出世, 评论界在一片平静中略带着些许失望、期待,2006年,《兄弟》(下部)终于隆重登 场,然而,听到的是一片哗然,“拔牙”的、愤斥的、宽容地期待将来的、力挺的 等等。余华似乎总能给人们带来新意,评论界因此而马不停蹄,在中国知网中搜索 到的从1987年到2008年12月研究余华的评论文章多达888篇,下面就这些研究 进行一下简单的梳理(梳理的范围主要集中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和一些影响力较大 的文章)。
在第二章,我们讨论了余华小说中言语反讽的两种形式。言语反讽不仅包含言 语内容上的反讽,也包括言语时语调的反讽。在余华小说中言语内容上的反讽主要 表现为庄谐反用,即置换庄语和谐语的语境(小说中的庄语包括政治、经济、文化 等几个领域的专门用语),从而造成了所有庄严事物权威表面的解构,这种解构的 基点又不同于另一个反讽作家王朔,王朔他根本就是“不相信’’,余华则是意图表 现一些权威本身的不合理。在言语语调上的反讽余华的小说主要是用异常冷漠的语 调讲述残忍的暴力、悲痛的死亡、不堪入目的血腥,他对细部描绘的擅长将冷漠语 调进一步加重,当他描写人物对暴力天生的欲望时冷漠语调已经达到最大化。这种
浅析余华小说中的反讽
![浅析余华小说中的反讽](https://img.taocdn.com/s3/m/03ef840fba1aa8114431d93b.png)
反讽(Irony)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其定义是一个不断发 展的过程,涉及哲学、诗学及美学等很多领域。这里首先就 反讽作为与文学写作有关的一种语言修辞术来探讨。中国 对反讽的翻译在书面上一种是讽刺(贺麟译),另一种是滑 稽(朱光潜语),人们口语中最适应的词叫反话。当反讽作 为一种修辞术的时候会与另为一些词语密切相关,例如幽 默、诙谐、嘲讽、荒诞、矛盾与夸张等等,这些因素会使文本 中的人物命运,故事结构上都构成反讽,从而形成不同程度 的似是而非的效果,因此有定义为“语境对一个陈述与的明 显的扭曲”。①反讽最显著的特征:即言非所指,也就是一个 陈述的实际内涵与它表面意义相互矛盾。从语言技巧运用 的角度反讽的类型可分为夸大叙述、正话反说等。文本解 读中,还有主题层面形成的反讽:即本文复杂的主题意义出 现相反相成的两重或多重表现,形成强烈的反讽意味。
实用文库汇编之余华小说的修辞方式
![实用文库汇编之余华小说的修辞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6d5d3b8f551810a6f52486bd.png)
作者:温德殿作品编号:644150029945889663877822创作日期:2020年12月20日实用文库汇编之简析余华小说修辞方式目录:第一章余华小说两个时期的比喻手法简析与对比第二章余华小说反讽手法简析结论余华小说修辞的多样表达效果也随之细腻,并且随着时代变化感谢摘要:1987~1989年是余华创作的第一个阶段,此期余华受西方现代派、后现代派的影响,大量使用了象征、变形的手法,其创作也显示出怪异、荒诞的风格。
与这种创作风格相对应,余华这个时期的比喻也显示了怪诞、新奇的特点。
90年代以后,余华转向现实主义,主要的作品有《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活着》《兄弟》四部长篇小说。
余华这一时期的比喻变化轨迹与他的语言变化情况是一致的,都是一个逐渐去除怪异陌生化,达到一种简约平实风格的过程。
相似点也不再是抽象不可捉摸的了,而是具体可感的多,从人物的视角出发来建立比喻;喻体也多是从人物身边选取意象,所以意象简化为日常所见的事物。
关键词:余华小说修辞比喻对比反讽Abstract:1987-1989 is hua's creation of the first stage, this period hua's Western modernist and postmodernist, extensive use of the symbol, the distortion of practices, which also shows the weird, the absurd style.With this kind of writing style corresponds, Hua's parable of the period also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eird, strange.In the early 90 's, Hua's steering realism, major works in Hong Kong or elsewhere of any in the drizzle shout "and" xusanguan "sold blood" live "and" brother "four novels.Yu Hua track changes in this period compared with the changes in his language are the same, is a gradual removal of strange unfamiliar, a sort of simple process-earth style.Similar points can no longer be abstract uncertainty, but more specifically interested in, from the character's perspective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analogy; simile is selected from the people around, so the image to see the daily thing.一余华小说两个时期的比喻简析与对比(一)、前期小说中的比喻1·相似点趋于模糊和虚化在传统比喻中,相似点都是实指的,可以落实到某一具体的点上,但在余华的比喻中,相似点通常十分隐晦、模糊、虚化,作者似乎不太关注本喻体的相关性系数有多大,作者的目的是传达一种感觉或联想式的体验。
反叛与回归———余华小说读解
![反叛与回归———余华小说读解](https://img.taocdn.com/s3/m/02d2f1433c1ec5da50e270eb.png)
余华以其特有的思维方式、感觉方式、语言风格在先锋派作家中独树一帜,在80年代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先锋作家之一。
他拒绝用传统的代码去处理生活,试图建构一种背离常规经验的认识方式。
他认为,“真实是相对于个人而言的”,“人只有进入广阔的精神领域才能真正体会世界的无边无际”,“所以我宁愿相信自己,而不相信生活给我提供的东西,在我的创作中也许更接近个人精神的一种真实”,“我将为虚无而创作”。
[1]他用利刃撕裂了世界的本相,裸呈出它的本质,创造了一个扑朔迷离的隐喻象征世界,文本中弥漫着血腥的杀戮气息及诡异的氛围。
余华作为纯然旁观者,对丑恶和暴力纤毫毕见,不动声色地向我们淋漓尽致地展现,否认了人身上出现美好、高尚的可能性。
也许与他五年的医生职业生涯有关,也许与他的体验与偏好有关,余华在揭示人性恶方面的确是深刻而近乎残酷。
但当读到他90年代两部长篇力作《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时,我们不禁会惊诧于他转变之大之迅速。
这两篇具有“闪光质地”的作品,以其明确的非自我重复性及对人的精神维度的独特探索,打开了一片崭新的心灵视界,同时也在先锋派的革命性将成为明日黄花时,及时有效地激活了余华的创作生命力,使他不仅能充任先锋派文学的干将,也同样能在先锋文学向当代化转型的大潮中独领风骚。
一读余华的先锋作品,仿佛走进一个暴力和恶的世界,文本中散发着一股股发霉的死亡气息,笼罩着无际的死亡阴霾。
他不但对颠覆人们的阅读期待和话语经验乐此不疲,而且对伦理道德、对历史、对常识的反动亦得心应手。
余华小说的一个核心语码即暴力。
他热衷于描绘父子、兄弟、夫妻、朋友间的争斗与残杀,通过特定情境下人的暴力本能的迸发以致相互杀戮让“兄弟怡怡”、“温情脉脉”的面纱无声滑落,以此来否定亲情、友情、爱情,证明人与人之间亘古不变的冷漠、敌对与仇视。
这在《现实一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如果说皮皮摔死堂弟尚属失手的话,那么他对堂弟揍耳光、掐喉管的行为并从中感受到无限乐趣的心态已隐然阐述了人性恶之主题;山峰兽性大发,一脚踢死皮皮,这导致山岗对他的杀害;山峰的妻子则充满恶意地将山岗尸体献给国家以期医生将他零割碎剐,让他死无完尸。
论余华的黑色幽默
![论余华的黑色幽默](https://img.taocdn.com/s3/m/95bf3015866fb84ae45c8dc8.png)
反叛与颠覆:浅析余华《鲜血梅花》的主体意识
![反叛与颠覆:浅析余华《鲜血梅花》的主体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9b3c94e2e009581b6bd9eb81.png)
反叛与颠覆:浅析余华《鲜血梅花》的主体意识【摘要】余华的《鲜血梅花》通常被看作是对武侠小说的戏拟,其以武侠为背景,但却是对传统的武侠小说的一种颠覆和反叛,属于先锋小说的范畴。
余华改写”了传统武侠的“复仇”主题和“成长”模式,从内容题旨、情节模式等方面,对传统的叙述模式和规范进行了颠覆和消解。
形式上的反叛为其“先锋式武侠小说”的主体意识的叙述做了最充分的铺垫。
【关键词】传统武侠“先锋式武侠”复仇反叛与颠覆主体意识《鲜血梅花》是余华短片小说中的优秀代表,属于先锋销售的范畴。
其讲述了主人公阮海阔身负梅花剑为父报仇的故事。
小说虽沿用陈陈相因的武侠程式,但彻底颠覆了武侠小说惯有的文类特征。
作者通过对传统武侠小说的叙事结构的颠覆和复仇使命的淡化与消解,呈现出一个隐匿的故事背景下荒诞的寻找和错失的复仇人生。
他途中因缘际遇帮助了胭脂女和黑针大侠,多年后得知这两人已将自己的仇人杀死,于是自己再无仇可报。
全文叙述了主人公理想的必然破灭的过程,这也是《鲜血梅花》对传统武侠小说的绝对颠覆和反叛。
是一种“先锋式的武侠小说”,表现了其特殊的主体意识。
一.小说背景:隐匿的世界《鲜血梅花》是一部武侠小说,但小说却没有明确的历史背景,作者借用武侠题材却没有复原历史本身。
在小说中一切都被简单化,既既没有太多的社会背景和黄静的构筑,也没有太多的人物心理描写,呈现出一个夸张性的近乎空白的背景。
与传统的武侠小说宏大而细致的的历史背景相比,《鲜血梅花》几乎是一个隐匿的世界,历史时间和空间地点的模糊使得对江湖世界的描绘成为对历史的重新叙述和任意虚构。
作者虚构了一个与现实有遥远距离的历史时空,借助虚幻的江湖世界,叙述了被剥夺了历史性的人物在宿命的复仇人生中漫无目的地漂移。
阮海阔母子似乎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十五年的隐匿生活在阮海阔二十岁的时候被他的母亲画上了句号。
我们无从知道他们的生活环境也没有办法了解阮海阔的内心世界。
故事的背景设定甚至显得苍白无力。
文学中的幽默《许三观卖血记》的文学风格
![文学中的幽默《许三观卖血记》的文学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496ec012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f1.png)
文学中的幽默《许三观卖血记》的文学风格《许三观卖血记》的文学风格《许三观卖血记》是由余华所著的一部小说,以黑色幽默为主题,通过描绘主人公许三观卖血的经历,探讨了社会现象和人性的问题。
本文将分析《许三观卖血记》的文学风格,重点聚焦于其中的幽默元素。
一、黑色幽默《许三观卖血记》以黑色幽默作为其主要的文学风格之一。
在小说中,作者以一种戏剧化的方式描绘了人们的生活困境和社会问题,以达到调侃和讽刺的效果。
例如,许三观不得不卖血来维持生计这一荒谬的情节,正是作者以黑色幽默的手法来暗示社会的不公和人们的无奈。
二、夸张和讽刺在小说中,作者运用夸张和讽刺的手法,将人物形象和情节进行渲染,以突出幽默效果。
许三观作为主角,被描绘成一个极度悲观且自暴自弃的形象,在面对不幸和社会阶层压迫时,他常常以一种粗暴和戏谑的方式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件。
三、破旧与底层生活小说通过描绘许三观和他身边的人们的破旧和底层生活,突出了幽默元素。
作者用夸张和讽刺的手法来刻画这些生活中的真实细节,如贫穷、疾病和辛勤劳动等。
这些描写既表达了人物的悲剧命运,又使读者感到一种喜剧化的效果。
四、反讽和颠覆《许三观卖血记》中不乏对社会现象的反讽和颠覆。
作者通过许多反讽的情节和对话,让读者反思社会中的不平等和不公正。
例如,小说中描写了许三观和其他卖血者所经历的虐待和无尽的劳动,以此来反讽社会对底层人民的冷漠态度。
五、充满反讽和荒诞的结局《许三观卖血记》以一个荒诞和反讽的结局结束,这也是体现其幽默风格的重要方面。
小说中主角许三观最终遭遇了不幸的命运,再次暗示了社会的残酷和不公。
然而,这样的结局也意味着对社会现象的一种挑战和嘲讽,通过对荒诞现实的描绘,作者以幽默的方式揭露了社会的弊端。
总结起来,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以黑色幽默为主题,通过夸张、讽刺、反讽和荒诞等手法,在揭示社会问题的同时带给读者一种幽默和喜剧的体验。
这种幽默元素使得小说更加丰富多样,同时也强化了对社会现象和人性深层次探讨的力度。
文学中的幽默与讽刺《活着》的喜剧元素
![文学中的幽默与讽刺《活着》的喜剧元素](https://img.taocdn.com/s3/m/fbcfd563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95.png)
文学中的幽默与讽刺《活着》的喜剧元素《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通过对主人公福贵一生的描写,展现了战争、饥荒、家庭纠葛等残酷现实,同时也融入了大量幽默和讽刺的元素。
这些喜剧元素不仅丰富了小说的艺术性,还向读者传递出深刻的思考。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活着》中幽默与讽刺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它们所起到的作用。
首先,作为一部反映人性悲剧的小说,《活着》在幽默和讽刺方面的处理极为巧妙。
小说中通过对福贵这个角色的描写,展现了他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的一面。
作者通过福贵的台词、行为和思维来表现他的幽默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时而感到会心一笑。
例如,在福贵的儿子死亡后,他以一种近乎自嘲的方式说:“呵,谁给我生的儿子,我还指望你好好培养呢。
”这句话虽然生动地表达了福贵对儿子的失望,却也透露出他对人生的一种坦然态度,以一种幽默的方式回应了悲剧。
其次,《活着》中的讽刺元素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刻画而显现出来。
小说中描绘了农村地主剥削农民、封建礼教束缚人们思想、抢劫黑市商人等不公平现象。
通过这些情节的讽刺表达,读者可以看到作者对社会问题的深思和批判。
例如,在小说中,福贵与地主的对话中,地主以讽刺的口吻说:“不是我打了你,是你自己跑到我面前来送死。
”这个对话揭示了地主对自身压迫行为的无视和嘲讽,让读者感受到小说中所描绘的社会现实的荒谬和讽刺。
此外,小说中还通过对福贵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描写,展示了家庭幽默与讽刺的一面。
福贵与妻子凤霞的争吵、兄弟之间的斗争等情节都带有一定的幽默和讽刺的色彩。
作者巧妙地运用这些情节,既展现了人性中的喜剧成分,也透露出人情关系中的讽刺。
例如,福贵的儿子因为害怕父母的争吵,而跑到墓地躲避,这一情节既展现了儿子对家庭纠纷的无奈,也呈现了家庭生活中的喜剧色彩,使得小说更加趣味和深刻。
最后,通过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活着》中的幽默与讽刺展现出更加深刻的内涵。
小说通过对福贵一生困境的描写,呈现了人生的荒诞和无常。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对福贵的遭遇感到悲痛和无奈,但同时也会被福贵对人生的一种幽默态度所感染。
余华小说的创作特点
![余华小说的创作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91acd92e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d8.png)
余华小说的创作特点余华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其小说作品深受读者和学者的赞誉。
余华的小说作品通常具有以下几个创作特点:1.真实而残酷的题材:余华小说中的题材往往是与人性的悲惨遭遇和社会的黑暗面紧密相关的。
他写作的对象往往是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如农民工、失业者、曾经的文革受害者等。
小说中揭示出的社会现实以及深刻的人性是余华小说的一大特点。
2.铁面无私的讽刺和批评态度:余华小说中常常出现一些冷静而严厉的讽刺,通过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揭示,余华试图通过讽刺的手法对社会进行批判。
这种犀利的批评态度,悲惨的人物遭遇和节奏明快的叙事风格,使读者不能不对社会现实和人性作出反思。
3.简洁而犀利的语言风格:余华小说的语言风格始终以简洁、直接的表达为主,他常常运用生动、形象的词语和富有感染力的短句,使作品犀利而有力,使读者产生强烈的视觉感受。
同时,他的语言也具有一定的节奏感和音乐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真实感和共鸣。
4.独特的叙事结构:余华小说常常涉及回忆、梦幻和幻觉等元素,他不拘一格的叙事方式使读者在阅读中不断产生冲击和反思。
余华小说中的人物多次经历内心和现实的冲突,通过对内心的深度叙述和变化展示出人性的复杂性,并将人性的多面性与社会现实进行了巧妙的对比和结合。
5.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余华小说中强调对于现实的观察和揭示。
他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来描绘社会现实和人性,强调细节的真实性和逼真感。
这种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让读者感受到真实的社会与人性,使小说更具说服力和影响力。
总结起来,余华的小说作品具有真实而残酷的题材,铁面无私的讽刺和批评态度,简洁而犀利的语言风格,独特的叙事结构以及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
这些特点使他的作品不仅引人入胜,而且对社会和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揭示。
反叛与颠覆:浅析余华《鲜血梅花》的主体意识
![反叛与颠覆:浅析余华《鲜血梅花》的主体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2de96f5b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62.png)
反叛与颠覆:浅析余华《鲜血梅花》的主体意识第一篇:反叛与颠覆:浅析余华《鲜血梅花》的主体意识反叛与颠覆:浅析余华《鲜血梅花》的主体意识【摘要】余华的《鲜血梅花》通常被看作是对武侠小说的戏拟,其以武侠为背景,但却是对传统的武侠小说的一种颠覆和反叛,属于先锋小说的范畴。
余华改写”了传统武侠的“复仇”主题和“成长”模式,从内容题旨、情节模式等方面,对传统的叙述模式和规范进行了颠覆和消解。
形式上的反叛为其“先锋式武侠小说”的主体意识的叙述做了最充分的铺垫。
【关键词】传统武侠“先锋式武侠” 复仇反叛与颠覆主体意识《鲜血梅花》是余华短片小说中的优秀代表,属于先锋销售的范畴。
其讲述了主人公阮海阔身负梅花剑为父报仇的故事。
小说虽沿用陈陈相因的武侠程式,但彻底颠覆了武侠小说惯有的文类特征。
作者通过对传统武侠小说的叙事结构的颠覆和复仇使命的淡化与消解,呈现出一个隐匿的故事背景下荒诞的寻找和错失的复仇人生。
他途中因缘际遇帮助了胭脂女和黑针大侠,多年后得知这两人已将自己的仇人杀死,于是自己再无仇可报。
全文叙述了主人公理想的必然破灭的过程,这也是《鲜血梅花》对传统武侠小说的绝对颠覆和反叛。
是一种“先锋式的武侠小说”,表现了其特殊的主体意识。
一.小说背景:隐匿的世界《鲜血梅花》是一部武侠小说,但小说却没有明确的历史背景,作者借用武侠题材却没有复原历史本身。
在小说中一切都被简单化,既既没有太多的社会背景和黄静的构筑,也没有太多的人物心理描写,呈现出一个夸张性的近乎空白的背景。
与传统的武侠小说宏大而细致的的历史背景相比,《鲜血梅花》几乎是一个隐匿的世界,历史时间和空间地点的模糊使得对江湖世界的描绘成为对历史的重新叙述和任意虚构。
作者虚构了一个与现实有遥远距离的历史时空,借助虚幻的江湖世界,叙述了被剥夺了历史性的人物在宿命的复仇人生中漫无目的地漂移。
阮海阔母子似乎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十五年的隐匿生活在阮海阔二十岁的时候被他的母亲画上了句号。
论余华小说的反英雄叙事及其价值
![论余华小说的反英雄叙事及其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b56aca83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0a.png)
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其他的文本、文体、风
作是一个普通人物,一个可以叫作王香火,也可以叫
格进行模仿的一种创作手法。这种模仿不是简单地
作张香火、李香火的人物。余华不对王香火进行人物
重复与抄袭,而是在其他文本、文体、风格的基础上进
刻画,不描述其心理活动与思想变化。王香火不似其
行的一种再创作。这种再创造是异于被模仿的文本
他英雄那般,是为国恨而进行“壮举”,或是为心中大
的,并且这种差异越大,戏仿取得的叙事效果越加明
义与理念而牺牲。他的举动完全可能是因为个人遭
显。华莱士·马丁指出:
“滑稽模仿本质上是一种文体
受折磨而报复泄恨,或只是因为目睹日军暴行后产生
现象——对一位作者或文类的种种形式特点的夸张
的一种热血冲动。由此,
余华解构了左翼文学、
136
南方文坛
2017.3
Southern Cultural Forum
论余华小说的反英雄叙事及其价值
徐威
反英雄叙事拒绝传统高大全式的“巨人英雄”,而
的种种差异为标志。”③在余华的小说中,戏仿是余华
是将英雄还原为普通的人,刻画日常生活中的反英
反英雄叙事的策略之一。
《鲜血梅花》是余华对武侠小
雄。
“反英雄走向了‘英雄’的反面,它的出现是对传统
一、解构、黑色幽默与狂欢化:
余华小说的反英雄叙事策略
中的风格与意义在这被解构得淋漓尽致。在《河边的
错误》中,余华对侦探小说进行戏仿。马哲具有英雄
人物所具有的奉献精神与行动魄力。他为民除害的
余华塑造了众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一
英雄之举符合其内心的道义,却与律法对立。以至于
方面,余华作品中的人物往往承受着巨大的苦难(暴
余华的灰色幽默:论《许三观卖血记》中对苦难的戏谑
![余华的灰色幽默:论《许三观卖血记》中对苦难的戏谑](https://img.taocdn.com/s3/m/d7338bb5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a8.png)
余华的灰色幽默:论《许三观卖血记》中对苦难的戏谑许三观养了一乐九年,才发现他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
然而一乐砸破方铁匠的儿子的头,许三观卖血赔医药费;为了早点把下乡的一乐换回城里,许三观卖血换钱贿赂一乐的队长;为了给一乐治病,许三观先后卖血五次,还差点丢了性命。
许三观为了一个不是自己亲生的儿子卖血七次,这儿子还是妻子和情人的私生子,许三观当了一辈子的“乌龟”。
图片发自简书App可是许三观的命运似乎还不错,至少在余华的作品里他没有像《活着》中的福贵那样孤独终老,也没有像《兄弟》中的宋凡平死于非命。
饥荒的年岁,他发挥他丰富的想象力,给自己炒猪肝吃;宋凡平没有熬过去的文革他熬过来了,生活也越来越好,当他拥有足够的钱可以任意买一盘炒猪肝的时候他却想到以前卖血之后犒劳自己的那一盘炒猪肝,回忆中那奢侈的炒猪肝让他又想卖一次血,当年轻的沈血头告诉他,“只有油漆匠会要你的血”,许三观哭了,他说“这就叫屌毛出得比眉毛晚,长得倒比眉毛长。
”许三观一生追求平等,到头来却发现连自己身上的屌毛和眉毛都不平等。
于是他用插科打诨和调侃揶揄的话语“屌毛出得比眉毛晚,长得倒比眉毛长”表达对生活的无奈。
在作品中许三观只是一名普通的小市民,他花了八角三分钱请许玉兰吃东西,就要求许玉兰要嫁给他;他知道许玉兰给他戴绿帽子后,用不干活要享受来惩罚许玉;当他自己也出轨的时候,他又主动认错;知道情敌何小勇被车撞了以后,他很开心,逢人便说……许三观是当时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所有的这些都是弱势群体所追求的平等,而这种平等却是荒诞虚妄的。
世界是荒诞的,存在是一种苦难。
经过了二战和文革的灾难,作家们开始对世界和人生、人存在的价值产生思考,关注人的命运。
余华在随笔集《我能否相信自己》中谈到自己受卡夫卡、博尔赫斯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作家的影响,我们不难发现先锋余华的作品中贯穿着存在主义哲学的思想,并且具有某种荒诞性。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揭示了人生存之难,存在之重。
幽默与沉思《许三观卖血记》的文学风格
![幽默与沉思《许三观卖血记》的文学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3360b0e5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e1.png)
幽默与沉思《许三观卖血记》的文学风格《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的一部小说作品,以幽默与沉思的文学风格著称。
本文将从情节、语言与描写、人物形象等方面分析这部小说的文学风格。
首先,小说的情节设计以幽默和讽刺为主要元素。
通过描写主人公许三观卖血为生的经历,余华通过幽默的笔调展示了社会的冷酷与人性的无奈。
在许三观卖血的过程中,小说运用了一系列令人捧腹大笑的情节,例如许三观与其他卖血的人拼命比赛的场景、他被捐献的鸡血炒饭等等。
这些情节让读者在笑声中体验到了许三观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也唤起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其次,小说的语言与描写手法独具特色。
余华通过简练明了的语言,将复杂的问题用独特的幽默表达出来。
他善于运用夸张、讽刺和嘲讽的修辞手法,使得小说中的情节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他还通过描写细节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例如许三观乐观向上的心态、他与妻子之间的亲情等。
这样的描写不仅增强了读者对人物的形象感知,更使得故事更加贴近现实。
此外,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是幽默与沉思的体现。
主人公许三观作为一个在社会底层摸爬滚打的人物,他独特的幽默风格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尽管生活给予他许多困境,但他始终充满希望。
与之相对应的是小说中其他的人物形象,如妻子银兰的乐观和坚强、许三观的好友比尔·盖茨的冷静和睿智。
这些角色在小说中不仅展示了各自的特点,也体现出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总之,《许三观卖血记》以幽默与沉思的文学风格打动了无数读者。
小说通过幽默而讽刺的情节设计、简练而生动的语言描写以及独特而深刻的人物刻画,让读者在笑声中思考人性和社会现实。
这种幽默风格与深刻内涵的结合,使得《许三观卖血记》成为了一部引人深思的文学作品。
余华小说中的情景反讽--以《活着》为例
![余华小说中的情景反讽--以《活着》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00644e5ee45c3b3567ec8b25.png)
一
《 活着》 中的情景反 讽
《 活 着 》讲 述 了福 贵 由 阔少 年败 落成 农 民的故事 。在 叙述 者平 淡 的讲 述 中,只看 到福 贵 悲苦 的一生 ,看 到
福贵面临一个又一个死亡事件后依然 顽强 地活着 。但 是深 挖 《 活着 》 的内
蕴 ,我 们会 发现 有一 个独特 的、不容 忽视 的群体 对生 存 、对 活着 的渴求 。 在 反讽 的符 号世 界里 ,任 何一个 反 讽必 定有 一个 能指 , 以及 若干 个按 照一 定顺序 排列 的所 指 。反 讽 的能指 就是我 们所 看看 到 的最直 白的 符号 的 字 面义 ,而 所指 中 的第 一所 指 则是该 能指 的字面 义或 者是表 面义 ;余 下 的 所 指 :所指 二、所 指三 ……则是 语境 二 、反讽 :命运的轮回和反复 义 , 即我们 所说 的反讽 在具 体 的文本 古希 腊 神 话 中有 这 样 一个 故 事 : 语 境 中表达 出来 的深层 含义 。 西绪 弗斯 因为得 罪 了众神 ,于是 诸神 “ 情景反讽 是意 图与结果 之间出现 惩 罚 西绪 弗斯 把 一块 巨石 推上 山顶 , 反 差 ,而 且这 个反 差恰 好是 意 图的反 当 石 头 到 达 山顶 的 那 一 个 瞬 间 石 头 面。 , , f 常 常 听到 很多 人说 :“ 《 活着》 会滚 落到 山脚 ,西绪 弗斯一 次又 一次 这 本书 根本 就是通 篇讲 死 ,偏 偏要 叫 地将 巨石推 上 山顶 ,然 后 巨石再 一次 ‘ 活’ 。 ”细 细想来这 也就是 《 活着 》这 又一 次地滚 落 。西绪 弗斯就 在这 种孤 个文本 中最大 、最全面 的反 讽。 独 、荒诞 、绝望 的命 运 循 环 中劳 作 。 作者 意 图借助 生存 的韧性 来表 现 而 这个 神话 故事 也揭示 了命 运循环 轮 活 着 ,最 后 却是 死 亡 来进 ~ 步 强 化 、 回的真 相 。 反衬 、表 现生 存 的韧性 ,用死 诠释 了 在 《 活着 》 中,我 们 同样 看 到 了 生 。生与 死 的二律 背反在 这里 一次 又 命 运 的轮 回、循环 和反 复 。 次 地 进 行着 、 重 复着 。整个 1 2万 《 活着 》 中的 福 贵经 历 了 7 位 亲 字 的 文 本 给 人 留 下最 深 刻 印 象 的 莫 人 的 死 亡 : 父 亲 、 母 亲 、 儿 子 、 女 过于 “ 死亡 ” , 以至 于 我们 都 忘 记 了 儿 、妻子 、女婿 、外孙 。福 贵家 的富 “ 活” 。而在 这 里 “ 死亡 ”这个 符号 的 裕 和败落 经 历 了:鸡一 鹅一 羊一 牛一 符指过 程变 成 了: 羊一 鹅一 鸡一0 ,这 样 7个过程 。 能指 ( 死亡 ) ,所指一 ( 死亡 ) , 在这 里 ,数字 7 成 为 了小 说 的一 所指 二 ( 活 着 )一一 能指 ( 死亡) 。 个潜在符号 。在 西方 的世界里,数字 7 在 这 个 符 指 过 程 中 ,“ 真 意 的所 代表 着七 宗 罪、七 天、圣 主七 恩 ,被 指 与字 面 的所指 冲突 的结 果 ,使 整个 看 做 是宿 命 的罪 与 罚, 也是 很 神 圣、 符 号过 程返 回 能指 ,从 而 使能 指得到 很完 美、充 满神 秘 色彩 的数 字,而在 优 势 ,使读 者不得 不细 细 咀嚼 能指 中 《 圣 经 》 上所 用 的 “ 七 ”字 , 多表 示 隐含 的意味 。 ” “ 完全”或 “ 完全成功 ”的意思 。 在凤 霞生 孩子 出事 后 ,福贵这 样 在文本 中,福贵 被命 运安排 拥有 说 :“ 我 的一 双 儿 女都 是 生孩 子 上 死 7 位 亲 人 , 同时 7位 亲 人 都 去 世 了, 的,有庆 死 是别人 生孩 子 ,凤霞 死在 第 一个 “ 7 ”所 指 的恰恰 是 家 庭 成 员 自 己生 孩 子 。 ” 在 这 里 ,生 与 死 一 的殷 实 ,是幸福 、是 完满 ;而第 二个 前 一后 出现 了 。新 生命 的 降临也付 出 “ 7 ”的所 指却是 死亡 ,也 是宿命 的无 了死 亡 的代价 。 法抗 拒性 。 在 这 一 生死 循 环 的过 程 中 ,“ 反 文本讲 述 了福贵 一 生的故 事 。在
在场的怪现状与缺席的乌托邦——从《第七天》看余华小说的反讽叙
![在场的怪现状与缺席的乌托邦——从《第七天》看余华小说的反讽叙](https://img.taocdn.com/s3/m/93a5c274b84ae45c3b358cc8.png)
标题塑 造着读 者对故 事 内容 的最 初判 断 ,当标题 与主 题发 生悖 论对立 时 , 言语 反讽随之 而来 。《 旧约 ・ 创世 纪》 “ 到
第七 日,神 造物 的工 已经 完毕 ,就在 第七 日歇 了他一 切 的
工, 安息 了” 。作者在开篇 题记 中引用此段 。 暗示 出标题 中的 “ 七” 并非 随意为 之 , 而是一 个具 有宗教 救赎 内涵 的数字 . 然
“ 死无 葬身 之地 ”本 意 指暴 尸 荒野 的严 厉 和残 酷 的惩 罚, 《 第 七天 》 中赋 予新 的 内涵 , 是余 华 田园 牧歌 式想 象 。 竭 力塑 造 的桃 花 源 , 是 小 说 的叙 述 支撑 。由最初 原 意 的恶毒 贬损 到 “ 死无葬身之地 ” 的 至善 至美 的语 义 反差 , 上 下 文 语 境下 召 唤 出一 种 截然 相 反 的解 读 . 提 升 文本 价 值 。 深化
无限遐想 。
“ 反讽 ” 一 词 古 已有 之 . 且 这种 “ 现 象 先 于 它 的 名 称 而 存
在” ① , 拥有悠久 的艺术 生命 力 。从古 希腊罗 马时期 的修 辞学 反讽 . 到德 国浪漫 主义 文论 , 英美 新批评 和 现代 主义和 后现 代主义 理论 的修正 与扩充 ,反讽 理论 在长期 历史 发展 中不 断丰 富和发展 。“ 反讽 ” 逐 渐超 出修辞 学层 面 , 外延至 小说世 界, 演化 为一种叙 事方 式 、 创作 理念 , 提 升到哲 学美 学层 面 , 成 为被 作家熟 知和广泛使 用 的创作 技巧 。
在 场 的 怪 现 状 与 缺 席 的 乌 托 邦
从《 第七 天 》 看余 华 小说 的反 讽叙 事及 其新 变
余 玲
( 华中科技 大学 人文 学院 , 湖北 武汉 4 3 0 0 7 4 )
论余华小说的反英雄叙事及其价值
![论余华小说的反英雄叙事及其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94c18a38cf84b9d529ea7a49.png)
论余华小说的反英雄叙事及其价值反英雄叙事拒绝传统高大全式的“巨人英雄”,而是将英雄还原为普通的人,刻画日常生活中的反英雄。
“反英雄走向了‘英雄’的反面,它的出现是对传统理想中的‘英雄’人物的解构,或者说是这些理想概念的破碎和丧失。
”①在余华的小说中,存在这样一种反英雄叙事,它书写日常生活中的反英雄,塑造了阮海阔、王子清、马哲、福贵、许三观、李光头、杨飞等一大批反英雄人物。
余华认为他的写作是“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出发,经过政治、历史、经济、社会、体育、文化、情感、欲望、隐私等等,然后再回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②。
从“出发”到“回归”,从“巨人英雄”到“日常式反英雄”,余华的反英雄叙事有着其独特的叙事策略与审美价值。
一、解构、黑色幽默与狂欢化:余华小说的反英雄叙事策略余华塑造了众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
一方面,余华作品中的人物往往承受着巨大的苦难(暴力、意外、死亡等);另一方面,这些人物在生活中往往表现出默默承受、麻木不仁、玩世不恭、缺乏思想信念、随波逐流、对社会和道德冷漠不在乎等反英雄特质。
在这些反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过程中,余华的反英雄叙事策略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
首先,戏仿与解构。
从鲁迅《故事新编》对正史的戏仿,到施蛰存《石秀》对《水浒传》的戏仿,再到余华《鲜血梅花》《古典爱情》对武侠小说、才子佳人小说的戏仿,可以看到,戏仿这一叙事手法被相当多的写作者所喜爱。
戏仿(Parody),又称滑稽模仿,指的是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其他的文本、文体、风格进行模仿的一种创作手法。
这种模仿不是简单地重复与抄袭,而是在其他文本、文体、风格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再创作。
这种再创造是异于被模仿的文本的,并且这种差异越大,戏仿取得的叙事效果越加明显。
华莱士·马丁指出:“滑稽模仿本质上是一种文体现象——对一位作者或文类的种种形式特点的夸张性模仿,它以语言上、结构上或者主题上与所模仿者的种种差异为标志。
”③在余华的小说中,戏仿是余华反英雄叙事的策略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下部(,) 则是“伦理颠覆、浮躁纵欲与众生万象的当下”。
小说上(,) 部的开始就是一个非常富有反讽意味的情景,在人
本能压抑的文革年代,人们对欲望噤若寒蝉,可是这一表相
却因为主人公少年李光头的偷窥事件而捅破。因为偷窥到
了刘镇美人林红的屁股,刘镇的男人们对李光头威逼利诱
套取林红隐私的细节,以此来完成自己欲望的宣泄。林红
的隐私一时成为了刘镇男人的精神食粮,而交换秘密的条
件:一碗阳春面,则直指物质的匮乏。正是因为人性中对食、
色的欲望得不到正确的对待,欲望没有消失而是逐渐扭曲
甚至变态,于是才会产生小说中的滑稽场面,偷窥成了壮
举,偷窥换来了饱食,作品对时代精神狂热、本能压抑的反
讽可见一斑!
此外,余华还经常运用反讽手法达到颠覆父辈形象,消
至要通过剥夺子辈的生命来维系自己对残败衰弱,过度纵
欲更是加速了父亲对萎缩、衰颓。父亲的神圣和权威倍受
嘲弄,以父权代表的神圣世界和光环消失了。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余华的反讽已经渗透到
余华整个的小说创作之中,既是一种语言修辞的运用,同时
又形成了鲜明对文本风格,使小说主题的表达更加鲜明和
对反讽的翻译在书面上一种是讽刺(贺麟译),另一种是滑
稽(朱光潜语),人们口语中最适应的词叫反话。当反讽作
为一种修辞术的时候会与另为一些词语密切相关,例如幽
默、诙谐、嘲讽、荒诞、矛盾与夸张等等,这些因素会使文本
中的人物命运,故事结构上都构成反讽,从而形成不同程度
的似是而非的效果,因此有定义为“语境对一个陈述与的明
显的扭曲”。①反讽最显著的特征:即言非所指,也就是一个
陈述的实际内涵与它表面意义相互矛盾。从语言技巧运用
的角度反讽的类型可分为夸大叙述、正话反说等。文本解
读中,还有主题层面形成的反讽:即本文复杂的主题意义出
现相反相成的两重或多重表现,形成强烈的反讽意味。
对于反讽的理论界定和类别不是几句话能阐述透彻
06年发表的小说《兄弟》。这部小说
以一对兄弟几十年的情意和各自的命运起伏为时间主线,
以一个江南小镇刘镇的变迁为空间依托,表现了从文革到
改革开放之间几十年的社会变迁。小说分为上下两部,正
如作者在小说的扉页所言:
“这是两个时代相遇以后出生的
小说”上部是“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文革时
宰仇人的皆大欢喜结局不复存在,阮海阔的孤独寻找最终
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阮海阔因为命运的偶然,他生存的
52
2010年第
2
意义被消解,自己也遁入了对自己茫茫往事的追忆和对未
来人生的迷惘之中。就这样,人生旅途的孤独虚无与荒诞
感这类的现代哲学思考在传统武侠小说的外衣下凸显,反
讽效果的张力由此产生。
名扬天下的梅花剑,去寻找十五年前的杀父仇人。” 来自“阮阔 海”的
“显得十分渺小和虚无”“已经忘了自己所去
“寻找”,
的方向……他像是飘在大地上的风一样,随意地向前行
走。”②作品首先就提交了一个自身矛盾的主人公,他身负重
任却毫无能力,是被命运推着走的无奈的行动者,主人公本
身就存在着反讽的意味。在漫游了一年多以后,与两个陌
解父权的效果。如《在细雨中呼唤》中,对于孙光林对诞生过
程,是这样描述的:父亲扯掉母亲裤带时候扭了脖子,整个
过程中还有只鸡一直啄着父亲的脚,生命的诞生其实是一
场狼狈不堪的本能发泄。“生命被描述为偶然的产物,是寻
欢作乐中不被欢迎的副产品。”滑稽、戏谑的描写将孕育生
命的神圣感消解得荡然无存。《世事如烟》中的年迈父亲甚
在命运面前个体的渺小、人生目的的虚无缥缈。一代宗师
阮进武被害十五年后,其儿子阮海阔却并未继承父亲的威
武,甚至“这位虚弱不堪的青年男子出现在他母亲眼前时,
她恍恍惚惚体会到了惨不忍睹。”即使不忍心虚弱的儿子,
甚至对仇人的身份也毫无把握,但为夫报仇是不可抗拒的
命运,儿子必须承担。于是“没有半点武艺的阮海阔,肩背
的,而针对两位作家具体文本作品而言,命运反讽是比较常
用的手法。命运反讽的方法首先是,个人终其一生均落在
自己编造的幻想和食物中,命运中有自己性格的缺失,也有
某种观念的失误,是个人内在品行与性格造成的反讽。
余华的《鲜血梅花》这部作品披着传统通俗小说的外
衣,内容上表达的却是现代人的精神状态,通过对传统小说
生人胭脂女和黑针大侠分别相遇,而这两场偶遇的对话却
使阮海阔与原初的目标擦肩而过,无意间客观地延长了他
自己继续寻仇的旅程。当其他的干扰因素终于尘埃落定,
报仇的终极目标就要渐渐浮出水面,然而,情节峰回路转,
杀父仇人早已不在人世,手刃仇人的夙愿终究落空。在余
华笔下,传统武侠小说中主人最终练就一身奇功并亲手痛
的外在形式的改写,灌注现代眼光下对人生历史的意识,造
成了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反差,从而形成了文体风格上的反
讽效果。以《鲜血梅花》为例,一进入这部作品,给读者的第
一感觉就是进入了一个为父报仇的武侠故事,主人公背负
着杀父之仇浪迹天涯可谓是传统武侠小说的经典情节,然
而在复仇路上的孤独感和遇到的种种偶然,都在强调着人
艺文理论艺文理论
浅析余华小说中的反讽
◎金紫来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
摘要余华作为“最为希望靠近大师这一称谓的极少数作家之一”受评论界关注,对其长中短篇小说进行全面的关照,
我们不难发现,余华从先锋时期一直到转型后的作品,其小说语言始终存在着一种现象—
———反讽。本文就试图通过对余
强烈,呈现了具有冲击力的阅读效果。
注释:
①刘恪.先锋小说技巧讲堂.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
225
页.
②余华.鲜血梅花.新世界出版社,1999年版,第
5页.
期安徽文学
华前后两期部分作品中反讽现象的解析,揭示出反讽与小说主题的表达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依存关系。
关键词余华反讽先锋转型
文章编号
1671-0703(2010)02-052-01
反讽(Irony)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其定义是一个不断发
展的过程,涉及哲学、诗学及美学等很多领域。这里首先就
反讽作为与文学写作有关的一种语言修辞术来探讨。中国
命运反讽的另外一种方法是:在一个时代或一个区域
之内,众多的人们并不能深刻地认识某种误区,如某个地区
的信仰实际上会产生不好的后果,生活于其中的每个人都
或多或少的收到这种风气的贻害,是时代最个人命运的捉
弄而形成的反讽。
余华有很多作品传达的就是一种针对戕害人性的时代
政治气候的反讽,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