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理解《临江仙》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理解《临江仙》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理解《临江仙》含答案(2021·山东·高三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冯延巳秣陵①江上多离别,雨晴芳草烟深。

路遥人去马嘶沉。

青帘斜挂,新柳万枝金。

隔江何处吹横笛?沙头惊起双禽。

徘徊一晌②几般心。

天长烟远,凝恨独沾襟。

[注]①秣陵:今南京,旧称金陵,后更名为秣陵。

②一晌:很短的时间。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路遥人去马嘶沉”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表现空间距离之远、凝望时间之长,表达了分手后眷恋徘徊的情意。

B.“沙头惊起双禽”中“惊”不仅指水边的禽鸟被笛声惊飞,还指主人公从满腔愁绪中惊醒。

C.“徘徊一晌几般心”写出了主人公情感的复杂变化,他叹惋与意中人天各一方,哀怜自己孤独寂寞,更从“一晌”中悟到时光匆匆、生命无常的道理。

D.全词最后定格于“凝恨独沾襟”的主人公形象,离索之情、惜别之恨郁凝于心,无以宣泄,唯有泪湿衣襟,词人在篇末简笔画像,留给读者无限遐思。

2.柳永《雨霖铃》的下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请比较“青帘斜挂,新柳万枝金”和“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异同。

【答案】1.C2.相同点:两句都借“柳”的形象来表达惜别留恋之情。

不同点:冯词描绘了春光中万枝新柳闪烁金光的鲜丽春景,以乐景写哀情,倍显主人公离索惜别的愁情;柳词描绘了晓风残月下杨柳岸清冷萧索的秋景,渲染了离别后的寂寞相思之意。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与赏析能力。

C.“一晌”指时间之短暂,该句表达的是在短暂时间内感情变化剧烈。

对时间、生命无常的感悟并无依据。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词的能力。

“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景,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

“柳”与“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

“青帘斜挂,新柳万枝金”这两句是说,青帘斜挂着,万枝杨柳呈现出金色。

2021高考语文全国乙卷详析2(古诗文阅读部分)(44张)

2021高考语文全国乙卷详析2(古诗文阅读部分)(44张)
C.减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等让自己感到内疚的情况时,常食素或减少肴 馔。
• 上谓侍臣曰:“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 覆奏,盖欲思之详熟故也。而有司须臾 之间,三覆已论:又,古刑人,君为之 彻乐减膳。朕庭无常设之乐,然常为之 不啖酒肉。又,百司断狱,唯据律文, 虽情在可矜,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 无冤乎?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 一项是(3分)
• A.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 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 B.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 /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 C.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 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 R.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 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犯颜,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常常用于表示直言 敢谏的执着态度。
• B.抵极刑,抵刑即处刑,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 示众的极端刑罚。
• C.减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等让自己感到内疚的情况时,常 食素或减少肴馔。
• D.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 掌管刑狱的官署。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 一项是(3分)
• A.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 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 B.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 /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 C.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 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 R.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 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2021年各地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

2021年各地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

2021年高考语文真题专题古诗词鉴赏一、【2021·全国乙卷·T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鹊桥仙·赠鹭鸶辛弃疾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

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

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B.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鸶去虾鳅较多的“远浦”“别渚”。

C.本词将鹭鸶作为题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

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的赏析能力。

D项,“听觉”是错误的。

本词词末中“听”是任凭的意思,没有听觉描写,只是从视觉上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

故选D。

15.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①本词语言多用口语,风格亲切自然,浅近直白,通俗易懂。

②语言诙谐风趣,活动生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语言特色的鉴赏能力。

本词开篇就写到“溪边白鹭,来吾告汝”就像作者边抚摸着鹭鸶边同它谈话,并且话中称鹭鸶为“汝”“君”,告诉它要去鱼虾多的地方去捕食,要有鸿鹄之志。

采用这种对话式的描写,营造出了轻松亲切的氛围。

本词采用了很多口语化的语言,如“鱼儿”“堪数”“剩有”“来”等,这些口语的运用,不加雕饰的语言,使语言更清新自然,表达更加的直白,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

二、【2021·全国甲卷·T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陈师道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美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释】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暮的师长。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意难忘山家》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意难忘山家》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意难忘山家》含答案解析[2021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意难忘·山家[清]吴伟业村坞云遮,有苍藤老干,翠竹明沙。

溪堂连石稳,苔径逐篱斜。

文木几,小窗纱,是好事人家。

启北扉、移床待客,百树梅花。

衰翁健饭堪夸,把瘿尊①茗碗,高话桑麻。

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

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

喜去年、山田大熟,烂漫生涯。

【注】①瘿尊:瘿樽,用瘿瘤状木根所制的酒杯。

分别赏析上片的写景艺术和下片的叙事艺术。

(6分)写景艺术:①由远及近,由外到内。

从村坞、山家到室内,步移景换。

②意象丰富,色彩和谐。

“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构成明净清幽之境。

③以动写静,动静结合。

如“苔径逐篱斜”。

(3分)叙事艺术:①对比衬托。

如“衰翁”与“健饭”。

②铺陈写实。

如“高话”以下,一一叙写山家生活。

③以农家话语写自适情态。

如“汲水自浇瓜”。

(3分)解题思路写景艺术:①诗歌上片从远处“云遮”的“村坞”、苍藤、老干、翠竹、明沙,到堂前的苔径、篱笆,再到室内的陈设,视角不断变化,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移步换景。

②老树缠绕着藤蔓,翠绿的修竹映衬着溪边的白沙,屋舍依水傍石,临溪而立,小径生满青苔,所写之意象连缀在一起,色彩和谐,构成了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

③“苔径逐篱斜”一句中,“逐”字化静为动,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小径沿着篱笆斜伸过去的画面;“文木几,小窗纱”“启北扉、移床待客”动静结合,表现农家生活的意趣,衬托出主人潇洒出尘的品格。

叙事艺术:①下片写主人自谓是苍老体弱的“衰翁”,却胃口极佳,“衰翁”与“健饭”形成非常有趣的对比。

②从“高话桑麻”开始,到“种柳”“浇瓜”等,词人一一罗列山家生活及农事,这是铺陈写实的手法。

③“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浅近直白,以农家话语写种树、浇瓜的悠游轻松,“这风味清佳”是典型的口语化赞语,这一农家话语使得主人怡然自乐的神情跃然纸上。

【白话诗歌】村庄雾绕云遮,苍翠的藤蔓缠绕着老树的枝干,翠绿的修竹映衬着溪边的白沙。

2021全国各省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总及解析

2021全国各省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总及解析

【2021新课标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较,本诗描述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如何的作用?(6分)【参考答案】八、《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述,如“忽如一晚上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述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那么是间接描述,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述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九、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情感。

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

报效祖国固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埋怨,但想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却难以操纵。

【2021新课标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8~9题。

残春旅舍韩偓①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②咸京:那个地址侑指都城长安。

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8.前人以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5分)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8.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利用尽管出人意料,但又显得超级自然。

9.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

通过参禅才使自己安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说明他内心孤寂愁苦;幸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说明他不肯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

2021-2022年高考语文 专题11古代诗歌鉴赏练习(全国通用)

2021-2022年高考语文 专题11古代诗歌鉴赏练习(全国通用)

2021年高考语文专题11古代诗歌鉴赏练习(全国通用)1.(xx·大连4月双测)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1)~(2)题。

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踏莎行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1)欧阳修诗文向来注重炼字,请简要赏析欧阳修词开篇两句“候馆梅残,溪桥柳细”中“残”与“细”二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用了《虞美人》中的哪两句?试比较两者在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上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残”写出了梅花之凋零,“细”写出了柳条之初生。

“残”“细”既交代了作者出行的时间——初春时节,又浸透着浓郁的凄凉之意,饱含着离别的浓浓愁情,为整首词奠定了感情基调。

(2)化用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修辞手法相同: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都以水喻愁,将满腔愁绪比作江水,表现愁绪之多,绵延不断。

抒情效果不同:欧阳修词借迢迢春水表达了渐行渐深的离愁别绪,画面真切,意境优美;李煜词则借一江春水表达了国恨家仇的忧伤情感,境界开阔,意境深远。

【诗歌鉴赏】《虞美人》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串始终。

新高考题型古代诗歌鉴赏(含答案与解析)

新高考题型古代诗歌鉴赏(含答案与解析)

2021高考语文一轮备考各地联考最新试题专题汇编专项训练:古代诗歌鉴赏1.河北省邯郸市2021届高三上第一次月考(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秋暮书怀谢榛木落风高万壑哀,山川纵目一登台。

夕阳满地渔樵散,秋水连天鸿雁来。

白发无情淹岁月,黄花有意照樽罍。

西园公子虚陈迹,词客于今说爱才。

【注】樽罍:酒杯。

西园:位于河北临漳,为三国曹操所建,常召曹植、陈琳等文士在此吟诗宴游。

15.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登高望远,抓住秋天的代表景色,营造了一个萧瑟、旷远的意境,并以“哀”字,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

B.颌联从俯视和仰视两个角度进行描写,紧扣题目“秋暮”两字取景,借“夕阳”“鸿雁”等意象,表现了日月更替、夏秋变换的时光流逝。

C.颈联运用拟物的手法,埋怨“白发无情”,慨叹“黄花有意”体现了诗歌创作的“无理之妙”,别具情怀,富有诗趣。

D.尾联讲述西园荒芜,曹氏父予早已不在,如今的文人词客仍然谈论着他们爱才的故事,借用典故,暗寓情怀,委婉含蓄,发人深思。

16.同是悲秋之作,此诗的后两联与杜甫《登高》的后两联在情感上有何不同?2.湖湘名校教育联合体2021届高三入学摸底考试(一)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滕王阁诗王勃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水自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回忆起滕王阁当年的繁华,如今却是物换星移,面对人世间的风云变幻,诗人不禁感慨万千。

全诗清新、晓畅,托物寄意,借景言情。

B.颔联中“飞”“卷”化静为动,赋予静景以动态,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和灵动感。

一俯一仰,一高一低,错落有致,紧承首联。

C.“槛外长江自流”一句与“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槛”字“江”字回应第一句的“滕王高阁临江渚”,神完气足。

2021年全国高考乙卷语文试题变式练习之古代诗歌阅读

2021年全国高考乙卷语文试题变式练习之古代诗歌阅读

2021年全国高考乙卷语文试题变式练习之古代诗歌阅读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鹊桥仙•赠鹭鹭辛弃疾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

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稣舞。

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小题1】以下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上阕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B.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鹭去虾纵较多的“远浦”“别渚”。

C.本词将鹭鹭作为题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气氛。

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鹭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

【小题2】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

变式题1基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金山观月[宋]张孝祥江山自雄丽,风露与高寒。

寄声月姊,借我玉鉴此中看。

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星辰摇动,海气夜漫漫。

涌起白银阙,危驻紫金山。

表独立,飞霞佩,切云冠[注]。

漱冰濯雪,眇视万里一毫端。

回首三山何处,闻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还。

挥手从此去,翳凤更珍鸾。

[注:表独立3屈原《九歌・山鬼》“表独立兮山之上”。

“切云”,《楚辞・涉江》:“冠切云之崔嵬「【小题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开头二句,既写出江山雄伟、壮阔的气势,又点明夜间登临时的风露与春寒的感觉。

B.上片后七句,写月光照彻之景,写江面浩渺、微波荡漾之景,最后写高驻金山奇景。

C.下片前三句,词人借仙女陪伴自己之所想,向读者袒露自己的心胸。

D.下片后七句,写自己澄明洁净之感、幽远清晰之见及登仙而去之想。

【小题2】陈应行评价张孝祥词“真非烟火食人辞语”,请结合本词证明这一观点。

变式题2基础.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做题。

蝶恋花•密州上元①苏轼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2021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练习试题五套

2021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练习试题五套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练习试题五套(一)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除夜二首(其一)①陈与义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

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

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②又可惊。

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

【注】①这首诗写于北宋灭亡之际,诗人从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山)南渡,流离于今湖南湖北一带。

这首诗是诗人在岳阳度除夕时所作。

②殊方:异乡。

14.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两首诗在语言上浅近而不平淡,构词讲究而不生涩,娓娓动听地表达出作者深层的蕴藉之情,读起来让人觉得情味醇厚。

B. 陈诗用“爆竹残更”“朔吹翻江”等词语,营造了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其中“翻”字既写出江面的波卷浪涌,又写出作者心绪难平。

C. 陈诗的颔联写作者揽镜自照,鬓发已经变白,不由得怪它“多事”,言外是慨叹自己流离转徙,艰苦备尝。

D. 这两首诗都写于岁末辞旧迎新之际,但具体来看,王湾借此诗表达了对新年的忧虑,而陈诗则表达了对新年的期待。

15. 这两首诗尾联都用了相同的手法,却表达了不同的情感,请结合诗句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白居易在《观刈麦》中写妇女儿童来送饭送水,侧面表现农民繁忙辛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中以感叹结束写蜀道的凶险,进而转入抒写对人事关怀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答案:14. D “王湾借此诗表达了对新年的忧虑”错误。

王湾的诗总体上和谐优美,富有哲思,尤其是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只在尾联表达了淡淡的乡愁,所以并没有表达对新年的忧虑。

2021年全国甲卷古代诗歌阅读《湖上晚归》说题

2021年全国甲卷古代诗歌阅读《湖上晚归》说题

2.作者明风格 4.注释明情感
湖上晚归 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菜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四、说解题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 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6分)
1、理解评论明情感。 2、分析诗中景物特点。 3、分点作答,关键词放前,分析在后。
湖上晚归 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菜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 请简要分析。(6分)
四、说解题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 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6分)
①诗人心境澄清:首句以“归思清”三字点出归家途中诗人的内心状 态,此时的他心如止水,平和静谧; ②心境投射出仙境:受心境影响,诗人眼中的桥、寺、翠羽、红蕖等, 或宁静安详,或灵动明快,仿佛有了感情,令人如入“蓬瀛”。
16.学者霍松林先生认为韩偓的诗歌是“晚唐之正音”,请结合诗歌尾联谈谈你对这 一观点的理解。(6分)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真题《示儿子》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真题《示儿子》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真题《示儿子》含答案1. [2021新高考Ⅱ卷,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示儿子陆游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

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

最亲切处今相付,熟读周公七月诗【注】。

【注】七月诗:指《诗经·豳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A. 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们的谆谆教诲。

B. 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不欺”都是至关重要的。

C. 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

D. 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们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

[解析]“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错误。

“为农为士亦奚异”是说诗人希望儿子们不要纠结外在的身份,做农民和做读书的士人都可以;“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是说诗人希望儿子们知行合一,不仅要学会读书,还要通过实践体验劳动,体会稼穑之艰难。

(2)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们“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答:①希望儿子们明经穷理,努力读书成才。

②希望儿子们注重农事,懂得稼穑的艰难。

③诗人希望儿子们无论“为农”还是“为士”都要尽心尽力,流露出诗人作为父亲对儿子们的期冀。

【诗歌鉴赏】诗人先回顾了自己的过往,“无功”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未建功立业的遗憾;接着对儿子们发问,引导儿子们思考自己的个人价值。

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们的谆谆教诲。

颔联诗人告诫儿子们不要纠结外在的身份,但无论做什么都要诚实。

颈联诗人接着教导儿子们要明经穷理,努力读书成才,还要通过农业劳动自食其力。

尾联诗人推心置腹,告诫儿子们一定要熟读《诗经·豳风·七月》,意在让儿子们懂得稼穑之艰难,注重农事。

2021届高三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题】专练卷二附答案详析

2021届高三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题】专练卷二附答案详析

2021届高三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题】专练卷二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晨雨杜甫小雨晨光内,初来叶上闻。

雾交才洒地,风折旋随云。

暂起柴荆色,轻沾鸟兽群。

麝香山一半,亭午未全分。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从正面切题,精心绘出一幅甜美的晨雨图,充分显示了诗人摹景状物的笔力。

B.首联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将雨置于晨曦、树木的背景中,富有诗情画意。

C.尾联"亭午未全分"照应了首联的"晨光",写出了时间的推移,暗示了生命的短暂。

D.本诗反映出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力,在写景状物中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这首诗紧扣一个“小”字来写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捣衣诗柳恽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注】亭皋:水边的平地,此处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

“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

陇首:陇山之巅,此处泛指北方边塞之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闺怨诗,捣衣的劳作,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情感。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抒发的也是这种情感。

B.首联用虚笔,女主人公想象丈夫久久不归,可能是因为风波之阻,丈夫不得不滞留他方,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

C.颈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夕阳西下,鸟儿归巢,反衬游子有家难归;秋虫对户悲鸣,悲伤的叫声烘托思妇的惆怅。

D.尾联照应题目,由眼前想到来年,慨叹来年春天,游子应穿上轻薄的春服,脱下破旧的冬衣。

表现边塞环境的恶劣,寄托关切思念之情。

2).《梁书》中记载,南朝文学家王融对这首诗的颔联“见而嗟赏”,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颔联的精妙。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夕崔涂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2021年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试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

2021年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试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

2021年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试题练习题汇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各题。

舟中读元九诗①白居易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灯灭犹暗坐,逆风吹雨打船声。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②元稹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①元和五年,元稹因弹劾和惩治不法官吏,同宦官刘士元冲突,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后来又改授通州司马。

②元和十年,白居易上书,请求逮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结果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诗写舟中夜读元九诗,读至灯残灯灭,眼痛暗坐,足见元诗思想性、艺术性之高,感染力之强。

B.白诗前三句蓄势,尾句才哗然打开感情的闸门,让激浪涡流咆哮奔鸣而下,让乐曲终止在最强音上,收到了“四弦一声如裂帛”的强烈效果。

C.元诗中景物描写渲染出了灰暗气氛,奠定了沉郁顿挫的感情基调。

D.元诗第三句和白居易的“枕上忽惊起,颠倒着衣裳”有异曲同工之妙。

15.两诗的尾句,诗人借用“风雨”表达了哪些共有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14. A 15.①以景结情(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②生活中的风雨带给人的悲凄寒凉;③人生风雨中对挚友前途深深的忧虑;④政治上的风雨带给人的悲痛愤懑。

【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手法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项,“足见元诗思想性、艺术性之高,感染力之强”错,白诗字面上是“读君诗”,主题却是“忆斯人”,又由斯人遭际飘零,转见自己沦落的感慨。

诗境一转一深,一深一痛。

基调凄苦。

诗人以“灯”字为彩线穿起一串明珠,在节律上形成一句紧连一句的效果,使感情层层加深:掌灯夜读,足见思念之切;读至灯残,说明思念之久;灭灯暗坐,表明思念之深之苦。

音节蝉连,委婉曲折,如金蛇盘旋而下,加强了表达的力量。

故选A。

【1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分析鉴赏能力。

白诗尾句“眼痛灯灭犹暗坐,逆风吹雨打船声”,写看诗看到眼睛痛,熄灭了灯还在黑暗中坐着,逆风吹着浪花拍打着小船,运用以景结情的手法,“逆风吹浪打船声”,这是一幅富有象征意义的画图,既有对自然界风雨带给人的悲苦寒凉,也有人生风雨中对挚友前途的忧虑,更有政治风雨带给人的悲痛愤懑,悲中见愤,熔公义私情于一炉,感情复杂,容量极大。

2021-2024高考古诗阅读真题专训

2021-2024高考古诗阅读真题专训

2021-2024高考古诗阅读真题专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千岁庵听泉刘克庄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

B.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

C.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

D.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

2.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答案】1.D 2.①乍听与久听的不同:乍听泉声时感觉是一条溪水从门前流过,久听后感觉水声逐渐弥漫于四周,使人有身处舟中之感。

①激流声与涓滴声的不同:泉流时而汹涌,听起来壮阔雄伟;时而滴沥,听起来清亮圆润。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而放弃了乐器”错误。

尾联“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是说你看曾经的王羲之,也认为这里“湍流”展现自然之美,胜过音乐之乐。

诗人在这里,由兰亭集会的自然之声与丝竹管弦之声作比,照应比较于他的听泉之感,并没有说“放弃了乐器”。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题干中已经明确了诗歌使用“对比的方式”描写泉声,答题时要围绕“对比”进行作答。

“骤闻”句写一下子听到泉声后的感受,如同泉水在门前流过;“久听”句写长时间听泉时的感受,以为房屋如同小船般处在水声围绕的水面,四周都是潺潺的流水声。

一“骤”一“久”,一“乍听”一“久听”,在时间的对比中突出了泉声的美妙动听。

泉声有时是“壮伟”的“怒声”,写其如同愤怒地咆哮,突出泉水激流浩荡、汹涌澎湃的流淌之声,给人以壮阔雄伟之感;有时是“清圆”的“细点”,写其如同细声嘀嗒,突出泉水涓涓细流、光滑润泽的流淌之声,给人以清亮圆润之感。

2021高考诗歌鉴赏真题及答案

2021高考诗歌鉴赏真题及答案

2021高考诗歌鉴赏真题及答案不管你在轻松地学习,还是困难地学习。

其实,只要擅长在未知中查找爱好,你就能永久乐观地对待学习,下面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2021高考诗歌鉴赏真题及答案,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一、【2021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

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

裁诗:作诗。

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比方培育人才。

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

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

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临时搁置,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希望能走进自然,领会美妙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想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4.A15.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圆满;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念和对以后美妙生活的展望。

【解析】【分析】14.本题综合考查同学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力量。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认真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A项,诗歌的题目是《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考生要理解好其中的“奉和”与“见寄”的意思。

唐朝的时候,诗人通过寄送诗词酬唱的状况比较多,类似现在的笔友。

诗的题目给出了写这首诗的缘由,即皮日休抱病在家,闭门谢客,但是给写了一封信,回信以示酬和。

2021年各地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

2021年各地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

2021年高考语文真题专题古诗词鉴赏一、【2021·全国乙卷·T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鹊桥仙·赠鹭鸶辛弃疾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

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

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B.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鸶去虾鳅较多的“远浦”“别渚”。

C.本词将鹭鸶作为题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

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的赏析能力。

D项,“听觉”是错误的。

本词词末中“听”是任凭的意思,没有听觉描写,只是从视觉上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

故选D。

15.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①本词语言多用口语,风格亲切自然,浅近直白,通俗易懂。

②语言诙谐风趣,活动生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语言特色的鉴赏能力。

本词开篇就写到“溪边白鹭,来吾告汝”就像作者边抚摸着鹭鸶边同它谈话,并且话中称鹭鸶为“汝”“君”,告诉它要去鱼虾多的地方去捕食,要有鸿鹄之志。

采用这种对话式的描写,营造出了轻松亲切的氛围。

本词采用了很多口语化的语言,如“鱼儿”“堪数”“剩有”“来”等,这些口语的运用,不加雕饰的语言,使语言更清新自然,表达更加的直白,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

二、【2021·全国甲卷·T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陈师道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美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释】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暮的师长。

2021山东语文高考试题

2021山东语文高考试题

2021山东语文高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

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菜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

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

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

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

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

当拉奥孔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

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

十六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

莱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

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

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

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

在表现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

雕塑《拉奧孔》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

因为作者要从全身筋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诗,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

同理,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

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

……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

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作‘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

”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

静物各部分在空间中同时并存,这种静物不宜于诗,因为诗的媒介是在时间上相承续的语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
【考点解读】
高考语文对本考点总体要求是“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同时做出两点具体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高考趋势】
古代诗歌鉴赏试题趋势如下:
1.鉴赏范围应以唐诗宋词为主,兼顾元明清时代的诗歌。

2.考查内容仍以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为主,诗歌的形象、语言风格等考点以及观点评价也偶有出现。

3.单首诗歌考查形式仍将是主流,比较阅读将成为一大热点。

4.更重视整体理解,各考点综合考查。

5.立足整体把握,从小处切入设题。

近年来,从具体的某一句、某一联入手考理解,从前后顺序或照应的角度考构思,从古人的评价或关于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品考鉴赏的命题方式较为走俏。

【知识体系】
一、形象(含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形象,就是主人公自己,这类诗歌往往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
象,这类诗歌往往是用第三人称的写法。

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渔翁就是一个孤傲清高者的形象。

作者刻画渔翁的形象,又是折射自己,渔翁即作者,作者即渔翁,两种形象具有统一性的一面。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

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如咏物诗中常见的松、梅、竹等。

高考中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

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

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主要有季节、时令、地域等景物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场面描写,以及色彩描写等。

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一)鉴赏诗歌“炼字”艺术的方法
1.解释该词语(特别是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活用义等),如果使用了表现手法,指出其所用的手法。

2.联系该词语所在的诗句,或者解释句意,或者描述画面。

3.把词语和具体的诗句结合起来分析,点出该词语在突出景物特征、创设氛围、开拓意境和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二)赏析“炼句”之美
对诗歌语句的鉴赏,一般有如下角度:句意,句子表达特点(倒装、互文等),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以及语句在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更多时候是综合考查。

(三)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是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

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不同诗人或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常见的语言风格主要有清新、平淡、工丽、直率、委婉、飘逸、雄奇、沉郁、豪放等几种类型。

【常见的概述语言特色的词语】语言特点:清新、朴素、雅致、平实、华丽、绚丽、幽默、活泼、诙谐、庄重、简约、简洁、精练、精当、生动、凝练、洗练、含蓄、明快、通俗、口语化、明白如话等风格类:豪放、雄奇、沉郁、直率、婉约、婉转、风趣、工丽;苍凉雄健、委婉蕴藉、飘逸洒脱、苍凉悲壮、缠绵悱恻、情真意切、气势雄壮、自然流畅、忧郁激愤、沉郁顿挫、清新典雅、婉约凄切、新鲜活泼、气势磅礴、奇特新颖、平白清新、语淡情浓等。

三、鉴赏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
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格,二是说明表达效果。

此类试题所涉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顶真、设问、反问等。

高考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作具体分析,而不能只就共性泛泛而谈。

四、鉴赏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有些和抒情手法相融合,如用典、衬托、对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

另外抑扬结合、象征也是常用的表现手法。

1.抑扬结合:“抑”就是贬抑,对事物进行否定、贬低;“扬”就是褒扬,对事物进行肯定、赞赏。

抑扬运用时,只强调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起衬托作用。

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欲扬先抑,一种是欲抑先扬。

2.象征: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作者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
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

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作者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含意。

例如: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萧索、鸳鸯象征爱情等。

3.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4.渲染:对环境、景物进行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5.烘托:“烘云托月”,借助描绘别的事物突出主要对象。

烘托又叫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表达不同的情感。

6.用典抒情:剪接典型故事,借助典故来抒发情感,来讽喻时政。

7.借古喻今:借助历史上的人物或事件来隐喻、规劝当朝。

“借古”是手段,“喻今”是目的。

8.比兴:“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联想,融景生情,因物起兴。

五、鉴赏诗歌运用的表达方式
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就是针对“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进行鉴赏。

要特别关注描写这种表达方式,它包括“白描”“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记叙,是叙述人物经历、事件发展和情景的转换;描写,是生动、具体、形象地再现某一对象的状貌和情态;议论,是对景物、事件以及相关的人物命运的态度和评价;抒情,是抒发和表达诗人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其中抒情与描写是考查的重点。

1.描写手法
诗歌中主要考查侧面描写中的动静结合、渲染、烘托、白描、虚实相生等。

(1)动静结合:对景物进行动景和静景的描写,有以静衬动、以动写静等手法。

(2)白描:绘画中的一种创作手法。

用最简洁的笔墨,不加烘托和细致的修饰,直接描画鲜明生动的形象。

(3)虚实相生:实写就是正面描写,写现实中的真实景物;虚写就是侧面描写,写想象中的景象,写所感。

2.抒情方式
常见的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等。

(1)直接抒情:直接表达对人物或事物的爱憎情感。

(2)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来寄寓、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正常情况下“景”和“情”产生的美感是一致的,美景抒乐情,恶景抒哀情,但诗歌鉴赏中还经常运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其目的是让“哀情”更悲。

(3)情景交融:把作者的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之中,景中有情,情中带景,情景融为一体。

(4)托物言志:借助自然界中的某一物象所具有的特征,来表现作者的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象带有人物化的色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