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打造工程设计之都战略规划
杨叔子院士当参事

杨叔子院士当参事落叶飘零之际,华中科技大学老校长杨叔子院士已辞世一周年了。
这位著名机械工程专家和教育家,一生任职众多,但他当过武汉市政府参事并认真履职,却不大为人所知。
杨叔子院士首次担任市政府参事是2006年,5年任期届满后又续聘3年。
起初向他征求意愿时,他欣然应允:“作为在湖北、在武汉生活了50多年的我,从19岁来武汉读大学的青年学生成长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对武汉这个第二故乡怀有深深的热爱之情,很愿意为武汉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提出“打造八城”设想杨叔子院士担任市政府参事之时,正值国家提出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第二年。
武汉该怎样找准自己的发展位置,怎么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他已经进行了深入思考。
在市政府领导参加的参事工作座谈会上,他提出:武汉市在抢抓发展机遇、促进跨越式发展、实现中部地区率先崛起中,应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引领现代化城市文化发展方向。
杨叔子院士从总体上分析说,武汉文化软实力建设具有一定优势,有颇具潜能的人文基础、悠久连绵的历史文化遗存、群星荟萃的名人文化及民间文化艺术等,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娱乐、旅游、体育等优质文化产业也发展较快。
但是,市民素质有待提升,城市建设缺乏文化内涵的进一步发掘和文化资源整合。
杨叔子院士研究了国外大都市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情况,一一作出介绍:伦敦◇ 吴远舟成立专门的品牌推介机构,注重媒体传播和活动造势。
纽约在“9·11”事件之后,一是通过城市“复兴”计划,大力发展广告创意和文化产业等“象征经济”,使城市重新充满活力,成为全球“象征经济”的策源地;二是聘请专家设计出以“大苹果”为图案的旅游标志,向世界展示异彩纷呈的城市形象;三是大力宣传承担城市基础安全保障工作的普通消防队员,向外界展示普通市民敬业履责、勇于承担的品质。
巴黎,作为公认的世界文化艺术之都,每年举办来自全球的文化艺术展、图书展、文化演出活动和大型体育赛事,宣传文化多样的城市形象和包容性人文特质。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打造工程设计之都的实施意见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打造工程设计之都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12.23•【字号】武政[2013]109号•【施行日期】2013.12.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打造工程设计之都的实施意见(武政〔2013〕109号2013年12月23日)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为加快打造“工程设计之都”,促进我市工程设计产业转型升级,经研究,特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思路和目标(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绿色、科技、文化”相结合的理念,采用“合作+竞争”的方式,以打造“工程设计之都”为目标,以促进工程设计产业的功能提升、规模提升、效益提升和品质提升为核心,以扩大工程设计产业在国内外的领导力和影响力为主线,以培育“新市场、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为重点,努力形成结构优化、机制先进、创新驱动、开放融合、品牌第一、人才为本的发展新格局,让“武汉设计”成为武汉城市文化新品牌,使工程设计产业在我市实现经济总量赶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城市功能提升和建设国际化城市等战略任务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二)发展目标经过努力,力争到2016年末实现以下发展目标:1.产业能级明显提升,基本建成国家重要的工程设计中心。
加快发展面向全国工程设计产业的信息会展、市场交易、研发检测、法律金融等高端专业服务业,使我市发展成为集工程设计会展中心、交易中心、信息中心、科教中心及总部集聚基地为一体的全国重要的工程设计中心。
2.产业规模、效益明显提升,对我市经济发展的贡献进一步提高。
加快转变增长方式,鼓励发展BT(建设、移交)、BOT(建设、运营、移交)、EPC(工程总承包)、DB(设计、施工总承包)等新发展模式,以及基于专有技术的高端制造,力争创新型业务收入占行业总收入的比例超过60%。
武汉市加快推进设计之都建设若干政策措施

武汉市加快推进设计之都建设若干政策措施实施细则2020年8月20日目录总则第一条责任分工第二条分类实施第三条专项政策第四条经费管理第五条项目管理第六条其他分则一:武汉设计之都年度系列活动支持细则第一条组织管理第二条支持范围和标准第三条经费来源第四条申报主体第五条申报材料第六条工作流程第七条项目验收第八条合同签订和经费拨付第九条资料归档第十条其他分则二:武汉设计之都创意社区认定标准及奖励细则第一条组织管理第二条认定范围第三条认定标准第四条申报主体第五条申报材料第六条工作流程第七条经费拨付第八条资料归档第九条标识使用管理第十条其他分则三:武汉设计之都示范园区认定标准及奖励细则第一条组织管理第二条认定标准第三条申报主体第四条申报材料第五条工作流程第六条奖励标准第七条经费拨付第八条资料归档第九条标识使用管理第十条其他分则四:获得年度国内外设计赛事大奖配套奖励细则第一条组织管理第二条奖励对象第三条奖励条件与标准第四条工作流程第五条申报材料第六条经费拨付第七条资料归档第八条其他武汉设计之都建设支持项目评价表武汉市加快推进设计之都建设若干政策措施实施细则总则为落实《武汉市加快推进设计之都建设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政策措施》)的实施,明确《政策措施》责任主体、经费管理、工作流程,支持范围、申报条件和支持标准,特制定《武汉市加快推进设计之都建设若干政策措施实施细则总则》(以下简称《总则》)。
第一条责任分工市城乡建设局是《政策措施》实施的统筹和协调部门,市设计产业促进中心负责项目实施的具体工作:包括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编制项目年度经费预算、项目征集和项目清单、合同签订、经费管理和拨付、档案管理等工作;市委组织部(市招才局)、市委宣传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财政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科学技术局、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各区政府按职责承担具体工作,武汉设计之都建设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负责协调推进设计之都建设工作。
“武汉设计之都”产业发展策略探索

“武汉设计之都”产业发展策略探索作者:巴希李红来源:《中国房地产业·下旬》2020年第09期【摘要】入选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不仅对武汉提出了新目标与新要求,也为武汉未来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向。
目前的武汉虽然具有雄厚的工程设计产业基础,但综合设计实力相对较弱,与国内外知名设计之都还有一定差距。
本文通过对“设计之都”内涵的深入挖掘、对武汉设计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梳理,从产业体系、产业载体及人才支撑三个方面出发探索以设计之都为目标的产业发展策略与路径,以期为“武汉设计之都”产业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设计之都;武汉;产业2017年10月,武汉依托深厚的设计产业基础、耀眼的工程设计成果和“老城新生”的城市设计理念,成功入选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成为继深圳、上海、北京之后的中国第四个“设计之都”。
这既是对武汉现有工程设计领域辉煌成就的肯定,也为未来武汉的发展树立了建设国际级“设计之都”的奋斗目标。
目前的武汉虽然具有雄厚的工程设计产业基础,但综合设计实力相对较弱,与国内外知名设计之都还有一定差距。
本文通过对“设计之都”内涵的深入挖掘、对武汉设计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梳理,探索以打造世界设计之都为目标的武汉设计产业发展策略与路径。
1、“设计之都”的内涵“设计之都”是联合国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成员的一个称号,对获选加盟资格的城市而言,这不仅肯定了其在设计方面取得的成就,更意味着该城市在促进创意设计发展方面所要肩负的责任。
“设计之都”是以设计为发展主题和定位的创意城市,强调将设计理念融入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以设计引领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空间环境提升及精神文化传承。
设计的本质是优化与重构各类资源,而设计最重要的资源便是“人”,“设计之都”的发展重心就是要聚焦设计人才,不仅要在硬件设施上为聚焦人才提供空间载体,还要在资金投入、政策扶持等方面为创意人才提供更好的软环境。
2、“武汉设计之都”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2.1综合设计产业体系尚未形成武汉的工程设计技术实力在交通、水利、电力、冶金、化工等工程设计领域已经达到世界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其中以铁四院、中铁大桥院、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及中南电力设计院为代表。
刍议武汉打造世界工程设计之都

深 “ 过来 人 ”经验 ( 据知 已有 行动 ),以切实 制订 “ 申 都” “ 路 线图”、 “ 时间表 ”。 目前教科文组织 由中国人 执掌 ( 2 0 1 3 年1 1 月5 日中国教育部 副部长 郝平 当选新一届
意 有很 高的关联度 。武汉众多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规划 、建
筑和景 观 ,本身就是工程设计 的成 果。文化创意产业是武 汉 的新兴 战略性产业 之一。经 十多年培育促进 ,已建成和 在 建 的大小文创 园 区有近5 O 个 ,文创企 业数 千家 ,经营 收 入逾 干亿 元 ,创 建创意城 市发展创意经济 ,已经成 为武
6 万 ,这是就有 资质 的正规设计单 位来说 的 ;如果加上 建
筑装饰企业 、设计事务所和工作室 的设计人 员 ,应不少于 八九 万。其中高级 人才 1 万 多 ,中国工程 院院士 、设计 大
科文组织全 国委 员会的意见 非常重要 ,为此 ,在 “ 造都 ”
阶段应 与之加 强联 络适时报告情况 :同时学 习、借鉴沪 、
师 近4 0 名 ,已成 为工程 设计 人才聚 集高地 。资 料显 示 ,
武汉市打造“工程设计之都”战略规划

58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75
中冶连铸技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98
武汉凯迪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100
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排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009中国大学工学前100名所在城市(省会或直辖市)分布
武汉市打造 “工程设计之都”
战略规划
武汉城乡建设委员会 武汉勘察设计协会 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
一、为什么要打造工程设计之都?
中国宣布减排目标
• 11月27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表示, 中国政府从本国国情和长远利益出发,本 着对世界人民福祉高度负责的精神,制定 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和一系列政 策措施。
• 中方自主作出的承诺是严肃认真的,实现 这些目标需要付出巨大努力。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
• 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 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 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中长期规划。
• 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
•
11月25日
异常严峻的挑战,千载难逢的机遇
5
地下空间工 程
六、培育绿色工程咨询产业群
武勘、地质院等勘察企业 中国地质大学等
整合和实现地下空间业务的创新,形成勘察、设计、施工一体化发 展,形成地下工程完整的解决方案能力;加大地基处理、深基坑工 程、桩基工程、地下空间开发等技术研究;改变行业和企业的技术 结构和成品结构。
建立和完善自主创新体系
程设计界的结构,石墨就变成了金刚石。 • 武汉会由此开启两型社会的大道,在改革
武汉的建设发展趋势

武汉的建设发展趋势
1. 城市总体规划:武汉正在制定2035年城市总体规划,着重打造创新创业中心、文化旅游中心、高端制造中心、物流中心、中部商贸中心等五大中心。
2. 优化产业布局:武汉将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进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文化创意、旅游等现代服务业。
3. 加速基础设施建设:武汉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交通、环保、城市管理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
4.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武汉将建设智慧城市,并围绕智能化大数据、智慧交通政务、产业互联网、智慧物流等领域开展创新建设。
5. 总体发展目标:全面提升武汉城市形象,推动城市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城市化水平、城市品质和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加强城市对全国经济的支撑作用,争取在全国城市中具有更加突出的地位和影响力。
大武汉到底什么大

大武汉到底什么大?——武汉打造国家中心城市应着力发挥十大优势新华社记者梁相斌杨希伟廖君百年前,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明确指出:“要把武汉建成纽约、伦敦之大,要建设成东方的芝加哥。
”如今,外国、外省、外市的人都知道“大武汉”这个名头,武汉人到外地皆言“我们是大武汉人”。
然而,武汉到底什么大?大家莫衷一是。
领导外出介绍,每人一个版本;老百姓外出炫耀,一人一个说法。
认清“大武汉”之大,进而将其转化为发展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力,并形成对外宣传推介大武汉的统一口径,这对武汉而言,将是一种生产力和驱动力。
经过两个多月的调查研究,我们分析认为,大武汉有“十大”——大都市圈、大文化、大科教、大光谷、大设计、大交通、大商贸、大江湖、大钢铁、大汽车。
这“十大”,是武汉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禀赋,也是构成武汉核心竞争力的要素。
可能大家还会有更多关于大武汉的认识,我们也希望大家来共同讨论、共同总结。
大都市圈坐拥土地、淡水等丰富战略资源的武汉,得益于强大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城市发展空间巨大。
同时,随着三大国家发展战略①的聚集和叠加,武汉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武汉的大发展正当其时。
从土地资源承载力来看,武汉市国土面积8494.41平方公里,仅次于北京、天津,超过上海、广州、重庆(不包含偏远县),是香港的8倍,新加坡的13倍;建成区面积不足全市总面积的1/4;人口密度与5大国家中心城市相比,仅略高于天津,人口对土地、生态环境等的压力较小,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从水资源承载力来看,武汉市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位居全国一线大城市第一,远超五大中心城市,承载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巨大。
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强大的环境资源承载能力,武汉的发展空间不断拓展。
“1+6”新城构想、“1+8”城市圈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梯次推进,为城镇化发展和产业布局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1+6”、“多轴多心”、“六楔入城”②的开放式城市空间格局,为武汉拓展了586平方公里的城市发展空间——主城区建设控制在三环线以内;6个中等城市规模的“卫星城”拱卫主城;更多的主城人口疏散至新城组群居住,工业布局加快向新城组群集聚。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文化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文化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2.02.18•【字号】武政〔2022〕7号•【施行日期】2022.02.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正文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文化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武政〔2022〕7号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经研究,现将《武汉市文化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武汉市人民政府2022年2月18日武汉市文化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为加快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依据我市“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总体安排,特制订本规划。
一、现实基础“十三五”期间,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人民政府工作要求,坚持守正创新,大力开拓进取,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文化产业总量持续增长,文化体制机制不断创新,新型文化业态发展壮大,文化融合深入推进,文化品牌效应持续放大,文化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一)综合实力逐步增强。
“十三五”期间,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武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9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811.98亿元,比2016年增长70.13%,占全省比重为45.62%,占全市GDP比重为5.01%。
(二)企业培育成效明显。
2019年,全市共有规模以上文化企业972家,比2016年增加467家;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总额2036.67亿元,比2016年增长98.3%,企业质量效益持续向好。
(三)产业集聚初见成效。
东湖高新区获批国家文化产业出口基地。
武汉东湖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武汉创意天地、华中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华中智谷)、红T时尚创意街区等骨干园区进一步做大做强。
认定市级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园区19个、市级特色文化产业园区20个。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本规划是武汉市第7轮总体规划,上一轮是1996-2020。
由市规划院完成,2004年就开始编制了,这个版本也不算是最终版本,毕竟发展形势太快,比如轨道交通又重新修编了。
最终版本应由市人大通过,再报国务院通过。
文中的黑体字是强制性规划。
总则一、编制背景1.《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以来,对武汉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主要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
为落实新时期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引导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建设部批准,武汉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2.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国际国内制造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区域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战略机遇,全面落实“五个统筹”和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武汉城市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城乡统筹,建设最适宜创业和居住的城市。
3.总体规划本着延续历史,面向未来,立足武汉城市发展的新形势、新格局和新挑战,突出按照“战略性、科学性、协调性、法制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原则,确定规划的主要任务是:(1)突出城市发展重点和方向,拉开城市空间发展框架,调整优化主城区空间布局,建立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2)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积极促进工业化发展,提高城市综合实力。
(3)培育和提升金融商贸、科教文化、交通物流和通信信息产业功能,形成系统完整、特色突出、集聚力强、辐射面广的现代服务功能体系,增强中心城市多元化服务能力。
如何夯实武汉作为“设计之都”的发展后劲

如何夯实武汉作为“设计之都”的发展后劲文/ 柯燕凌 中共武汉市委党校“设计之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立的“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评选项目七大主题之一。
2017年11月,武汉正式成为继深圳、上海、北京之后第四个入选“设计之都”的国内城市。
发展设计产业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推进作用,日益成为许多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武汉在桥梁工程、高铁等工程领域的创新设计能力处于全国乃至全球领先水平。
全国1/3的重点工程出自武汉设计师之手,他们设计出了众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程,屡获包括德国红点奖在内的国际大奖;设计了50%的世界大跨度桥梁、60%中国已建成的高铁、30%以上的中国重大工程。
武汉的工程设计行业工程类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在校人数规模均在全国名列前茅。
但总体来看,武汉市的设计行业体系组成较为单一。
除工程设计之外,其他如服装设计、珠宝设计、动漫设计等设计行业虽具备一定的设计实力,但发展效能并不突出,尚未形成多设计行业相互带动、协同发展的良性发展格局,品牌化、系统化建设成效不显著。
而且,创意设计人才结构单一,呈现为工程设计产业实力强,创意实力弱的“跛足”局面。
那么,如何推进武汉设计产业做稳做强,为武汉高质量发展提供动能,我们试图从政策角度寻求解决路径,并提出以下建议。
一、做好顶层设计,优化城市营商环境。
制定加快推进设计之都创新的政策措施,清除影响设计产业发展的歧视性、束缚性、障碍性政策。
创新服务机制,帮助符合条件的设计企业利用股权市场开展股权融资。
完善武汉设计电商服务平台,形成以IP合作研发为核心的创新渠道,技术驱动内容创新;管理模式以交易为核心,助力产业价值高效转化。
二、加快融合发展,协同发展壮大产业。
以工业设计带动创意设计协同发展,以创意设计带动传统产业革新。
首先,要继续做强工程设计。
推进“互联网+设计产业”,建设武汉工程设计虚拟产业园,为设计企业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加快新技术的转化运用,与国际接轨开展全过程工程咨询。
武汉市加快推进设计之都建设若干政策措施(征求意见稿)

武汉市加快推进设计之都建设若干政策措施(征求意见稿)武汉自2017年加入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以来,设计产业迅速发展,设计之都建设成效显著。
在新的发展阶段,为进一步强化设计在城市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中的赋能作用、引领效应,打造“武汉特色、世界一流”设计之都,现制定以下措施。
一、以设计引领产业发展全面加强设计与工程、工业、文化创意领域融合发展,打造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设计服务水平。
加强设计行业统计、分析和监测,建立武汉设计产业数据库、设计之都评价指标体系,科学编制设计产业发展蓝皮书,持续开展设计之都发展战略研究。
二、以设计深化载体布局持续打造三阳设计之都核心区,鼓励各区按照布局合理、各具特色的原则,建设设计产业街区、创意社区,支持在汉大专院校建设设计之都特色校区,鼓励产权单位、运营单位和设计企业将老旧工业建筑、历史建筑打造成为设计产业园区,对于符合认定标准的街区、园区、社区、校区,给予K)TOO万元奖励。
除以上奖励外,各区可根据实际,制定区级政策,给予税收、贷款贴息等相关政策。
三、以设计推动企业壮大支持设计企业申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创新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工业设计研究院等设计创新平台,对上述获批的国家级、省级中心和研究院分别给予100万元和50万元奖励。
对新进入全球工程设计150强、世界建筑设计公司100强、省民营服务企业100强榜单的在汉设计企业,由注册地所在区分别给予不超过50万元奖励。
对在我市注册的工程勘察设计企业首次获得工程勘察综合资质、工程设计综合资质的,由注册地所在区分别给予最高不超过200万元和5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经认定为我市总部企业的,可享受我市支持总部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
在政府设计服务项目采购招投标中,更加突出设计的创新性和原创性,适当提高评审标准中的创新性和原创性权重,依法降低价格权重。
支持符合条件的设计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加大设计企业上市培育力度、落实企业上市专项政策扶持,培育一批境内外上市企业。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24年市《政府工作报告》目标任务责任分解方案的通知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24年市《政府工作报告》目标任务责任分解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4.01.26•【字号】武政〔2024〕1号•【施行日期】2024.01.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24年市《政府工作报告》目标任务责任分解方案的通知武政〔2024〕1号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现将《2024年市〈政府工作报告〉目标任务责任分解方案》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强化工作统筹,科学制订办理方案。
各责任单位要系统谋划所承办的责任事项,特别是牵头单位(无牵头单位的,责任单位即为牵头单位,下同)要统筹相关责任单位科学制订具体工作办理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具体措施、完成时限,实行清单管理,形成工作闭环。
各牵头单位于2024年2月8日前,将办理方案和督办工作人员名单报市人民政府督查室(填报样式见附表1、2)。
二、强化责任落实,高效推进办理工作。
各责任单位要建立主要负责人亲自抓、分管负责人具体抓、承办处室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强作风、提效能、抓落实。
对于涉及面广、办理难度大的责任事项,牵头单位要研究建立市级层面调度推进机制,必要时可提请市人民政府分管领导同志统筹协调,破解难题、合力推进,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硬账硬结。
三、强化督办协调,确保完成目标任务。
市《政府工作报告》目标任务纳入市级绩效目标管理考核体系。
各责任单位要将办理工作纳入本单位绩效目标管理,确保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从2024年第二季度起,各牵头单位要在每个季度第1个月20日前,将责任事项完成情况报市人民政府督查室(报送式样见附表3)。
市人民政府督查室每季度梳理汇总形成办理情况报告按程序报审,并根据市人民政府工作部署和各项工作推进情况,组织开展专项督查和暗访督查,对责任落实不力、影响工作进度和成效的予以通报,并反馈市考评办,作为各责任单位年度考核依据。
武汉市新型城镇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推进中心城区集约发展

武汉市新型城镇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推进中心城区集约发展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导向,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把全生命周期理念贯穿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彰显城市个性魅力。
一、高起点规划城市完善“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强化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约束并严格管控,适时修订国土空间规划地方性标准。
高质量规划标志性区域,科学规划、提升改造“两江四岸”,打造防汛岸线、生活岸线、生态岸线、景观岸线,推进“江、园、城”有机融合。
持续建设东湖城市生态绿心,打造山水相依、城湖相融、人文相映的城市亮点区块。
优化城市设计,强化城市色彩、整体风格、建筑造型管控,推进地标建筑群建设,形成“错落有致、疏密有度、高低起伏”的城市天际线,构建和谐有序、层次分明的城市空间界面。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与城市安全治理有机衔接,注重空间留白,优化生态空间、避难空间和安全生产空间布局。
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
二、高标准建设城市修订提升城市建设标准,突出安全、立体、多元、高效,推进地上地下分工明确、功能互补。
促进地下各系统之间相互协调、集约利用,在确保地下资源保护红线和工程安全底线的基础上,科学安排轨道交通、停车、人防、管线管廊、公共服务和商业设施,以及地下深层轨道、地下隧道、地下物流系统等大型交通市政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严格保护深层地下空间,为城市长远发展预留空间。
因地制宜进行“微规划”“微改造”和“留改拆”,有序推动老旧街区、老旧厂区、城中村改造。
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加快未来社区建设,不断提升人居环境和传承地域文化。
开展“擦亮小城镇”行动,推进新城区街、乡、镇更新改造和功能提升。
加强工程设计建造管理,创建建筑品质示范工程。
武汉建筑规划方案

武汉建筑规划方案武汉建筑规划方案武汉作为中国重要的中部城市之一,其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武汉的建筑规划也在不断调整和更新。
以下是对武汉建筑规划方案的一种设想,力图在城市建设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环保和人文关怀。
一、城市规划:1. 空间结构合理布局:武汉以三镇为中心,采用“多中心、多极化”发展模式,分布有汉口、汉阳、武昌三个城市中心,形成便捷的交通网络和完善的城市功能。
2. 城市面貌提升:重点打造城市形象标志建筑,以黄鹤楼、武汉长江大桥等建筑为代表,充分展示武汉的历史文化和现代风貌。
3. 绿地景观增加:在城市规划中增加绿地面积,建设公园、花坛、绿化带等,提供更多休闲健身场所,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二、建筑设计:1. 环保材料应用:鼓励在建筑设计中使用环保材料,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提高建筑的能源效率。
2. 绿色建筑推广:在公共建筑和居民楼的设计中,加强绿色建筑概念的引入,采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等设计手段,减少对空调和照明等能源的需求。
3. 保护历史建筑:保护和修复武汉的历史建筑,如武昌黄鹤楼、汉口江滩等,将其与新建筑有机结合,展示城市文化遗产。
4. 高效交通规划:合理规划交通网络,便捷连接各个城区,提高交通系统的效能,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三、社区规划:1. 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社区设施,包括学校、医院、购物中心等,满足居民日常需求。
2. 公共空间建设:增加公共广场、健身器材等,提供多样化的休闲娱乐场所,促进居民社交和健康生活。
3. 住房多样性:提供多样化的住房选择,包括公寓、联排别墅等,满足不同阶层和需求的居民。
4. 社区安全保障:加强社区治安管理,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保障社区居民的安全和权益。
这份武汉建筑规划方案旨在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环境保护、文化传承和居民需求等多个方面,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
同时也需要政府、企业和居民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打造工程设计之都配套政策的通知-武政规[2014]1号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打造工程设计之都配套政策的通知-武政规[2014]1号](https://img.taocdn.com/s3/m/7339c38c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ba.png)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打造工程设计之都配套政策的通知正文:----------------------------------------------------------------------------------------------------------------------------------------------------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打造工程设计之都配套政策的通知(武政规〔2014〕1号)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为加快打造工程设计之都,促进我市工程设计产业转型升级,根据《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服务业升级计划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武发〔2013〕17号)等文件精神,经研究,现将我市打造工程设计之都的相关配套政策通知如下:一、财税政策(一)设立工程设计产业发展财政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
从2014年起,市财政筹措1亿元作为市级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支持工程设计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支持申报“工程设计之都”,举办“武汉设计双年展”、“中国武汉国际桥梁论坛”等高层次展会,扶持工程设计重点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引导企业海外发展,鼓励自主创新及原创设计,培育和引进领军人才等。
(二)支持中国武汉工程设计产业联盟(以下简称设计联盟)发挥产业整合引领作用。
市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资金用于支持设计联盟组织多种类型的学术、信息、市场交流活动,以充分发挥设计联盟的产业发展促进作用和服务功能。
(三)鼓励各区加大对工程设计产业发展支持力度。
各相关区可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打造工程设计之都的实施意见》(武政〔2013〕109号)对本区的发展布局,设立区级专项资金给予扶持,与市级专项资金形成配套。
对获得市级专项资金资助的项目,各区可给予配套资助。
(四)积极解决营业税改增值税之后出现的问题。
落实我市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过渡性扶持政策的相关规定,对由于税制改革原因,缴纳增值税税额比按照老税制(原营业税政策)计算税额增加较多的工程设计行业企业纳税人,可按照规定享受有关过渡性扶持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中长期规划。
• 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
•
11月25日
异常严峻的挑战,千载难逢的机遇
• 1990年至2005年,中国GDP增长4倍多, CO2增长一倍;
• 1990年人均CO2排放量为世界一半,2007 年已接近世界水平;
工程设计是低碳经济的关键
• 如果没有低碳的设计,就是在为高碳做设 计。国家需要工程设计提档升级。
• 国家需要工程设计与低碳时代对表。 • 中国需要所有的工程设计基地城市成为绿
色、低碳、创新的工程设计之都
• 两型社会的武汉,必须率先领跑!
二、武汉具备条件么?
武汉市优势
三、优势及存在的不足
• 武汉勘察设计行业的综合实力居中西部第一。 • 相关的高等教育、基础研究发达,潜力巨大。 • 聚集了一大批高端人才。数量仅次于北京和上海。
2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
2
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
2
东北大学、沈阳工业大学
2
重庆大学、西南大学
2
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
1
福州大学
1
昆明理工大学
1
南昌大学
1
广西大学
1
太原理工大学
1
郑州大学
三、优势及存在的不足
武汉设计,
国脉所系!
10%
20%
70% 市内业务
市外业务
海外业务
工程设计是武汉的 城市基本功能,是武汉 的先进生产力。
32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38
中国五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43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中南电力设计院
58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75
中冶连铸技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98
武汉凯迪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100
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排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008年营业收入 70%来自国内其他城市, 总额超过200亿元人民 币,另外来自海外的有 2.4亿多美元,约占总 收入的10%
三、优势及存在的不足
武汉市不足 • 科教为企业生产服务的渠道有待进一步打通; • 许多细分行业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都占有一席之地,但 是企业开拓市场主要凭借自身实力单打独斗,“武汉设计” 处于有市场无品牌的尴尬境地。
机遇
四、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 “两型社会” ,低碳经 济;
2、金融危机,扩大内需; 3、产业转移,外力推动; 4、省市政府,高度重视。
三、武汉打造工程设计之都的构想
• 要素——结构——功能 • 石墨——金刚石 • 以系统集成的思路打造设计之都
• 低碳设计的领路鸟,两型社会的排头兵
五、战略思想与规划目标
工程设计行业综合甲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工程设计行业综合甲 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三、优势及存在的不足
全国设计行业百强10家,与上海并列全国第二。
表2:武汉市在全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百强企业名单(2007年)
全国排名
单位名称
9
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22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察规划设计研究院、
天津大学、南开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
4
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
4
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
4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3
中南大学、湖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
3
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
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
一、为什么要打造工程设计之都?
中国宣布减排目标
• 11月27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表示, 中国政府从本国国情和长远利益出发,本 着对世界人民福祉高度负责的精神,制定 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和一系列政 策措施。
• 中方自主作出的承诺是严肃认真的,实现 这些目标需要付出巨大努力。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
2009中国大学工学前100名所在城市(省会或直辖市)分布
所在 城市
北京
上海
西安
南京 天津 成都 广州 武汉 长沙 杭州 合肥 哈尔滨 兰州 沈阳 重庆 长春 福州 昆明 南昌 南宁 太原 郑州
高校数
高校
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 15 大学、燕山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地质
• 中央的承诺给全国,特别是两型社会试验 区带来严峻的挑战和千载难逢的机遇。
工程设计是低碳经济的关键
• 协调各专业,保证现有较成熟的理念、材 料、技术、工艺在设计中得到落实(光热: 光电=750亿:45亿/kwh) ;
• 协调设计、施工、运行各单位实现整个项 目的低碳化;
• 协调科研、生产单位,将前沿成果整合运 用于具体项目;
三、优势及存在的不足
综合甲级资质六家,数量仅次于北京,居全国第二。
表1:武汉市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综合甲级单位
资质等级
单位名称
工程设计行业综合甲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察规划设计研究院
工程设计行业综合甲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工程设计行业综合甲 五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工程设计行业综合甲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中南电力设计院
战略定位
1、国家级绿色工程解决方案提供基地。 2、国家级绿色工程技术创新中心。 3、全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创新先行区。 4、优秀设计人才集聚的人才高地。
五、战略思想与规划目标
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 在吸引和培养优秀后备人才方面,处于相对的弱势。
武汉最缺少的是什么?
• 为什么是硅谷而不是波士顿128公路? • “马车轮酒巴”和“大学大道”提供了什
么? • 为什么吉大中文77级、西政78级出人才? • 为什么清华出人才是“葡萄串”? • 为什么玻尔实验室大师倍出? • “科学扎根于讨论”
• 武汉最缺少的是同行业交流、跨行业交流、 与国内外高手过招的氛围!
大学(北京)
8
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复旦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8
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长安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建筑 科技大学
6
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工业大学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