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课后同步课后作业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1.1880年发表的竹枝词:“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
”这反映了()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B.民主革命思想起到开启民智作用C.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D.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
2.19世纪70年代,英国人主办的《北华捷报》曾评论“对于中国官员来说,铁路意味着胡作非为,意味着废除长期受尊重的习惯和传统、骚乱和毁灭”。
这说明()
A.中国当时还没有出现铁路B.一些官员希望借建铁路之机中饱私囊
C.当时一些政府官员反对修建铁路D.通过建铁路实现自由富强成为社会共识3.据记载:1888年,清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
这说明()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4.1908年4月,上海公共租界英商电车公司颁布了乘车守则若干条,其中规定:不准在车辆行驶时上下车、不准把头和手伸出车外、不准在车厢内吸烟、不得在车上讲污言秽语、不得在车中吐痰,不得醉酒乘车、不得穿着污秽衣衫上车、传染病患者不得乘车、不得带狗等动物上车等等。
该守则()
A.有利于市民公共意识养成B.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
C.只适用于租界内的中国人D.提高了中华民国的国民素质
5.民国时期,“自铁路四通,奇技淫巧毕萃于都市,故近城镇者习奢华,而山泽则尚朴素,风气固判然两截”。
上述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城乡思想观念的截然对立B.城乡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同
C.城乡居民生活差距日益拉大D.交通的发展是社会习俗变革的根源
6.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对表中数据理解错误的是()
A.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B.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
C.城市公共交通已出现D.汽车制造业发展迅速
7.1922年上海的公共汽车公司在报纸上打出这样的营业广告:“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有利于农工商学各界。
”这则广告()
A.旨在引导民众正确看待西方文明B.认为新式交通有助于提高效率
C.说明新式交通已为广大人民所接受D.体现出了对西方文明的盲目崇拜
8.1924年12月,北京开通有轨电车。
民间竹枝词写道:“电车一动响郎当,来往行人上下忙;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
”这能够印证新式交通工具()
A.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B.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C.推动了城市人口的增长D.取代了原有的出行方式
9.近代中国,在英美等国提出要在中国铺设电线的要求后,“清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都视电报为洪水猛兽,说铜线与中国毫无所益,更有甚者则认为电报等西洋奇器惊民扰众,变乱风俗”。
这表明()
A.西方铺设电报线的行为带有侵略性质
B.农业文明对外来侵略具有顽强的抵抗力
C.封建士大夫仍然具有浓重的落后意识
D.清政府把抵制电报作为抵制侵略的手段
10.20世纪30年代,某报刊评论道:“上海近日以乘汽车为豪。
每至礼拜日,必有许多少年男女同乘一车,疾驰于南京路、静安寺路、福州路。
”这说明()A.汽车已成为人们的主要出行工具B.近代上海的交通日益便利发达C.近代上海的奢侈风气最为盛行D.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
11.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
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
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修筑铁路)凿我山川,害我田庐,碍我风水,占我商民生计。
——李鸿章
材料二凡事穷则变,变则通。
将来通商各口,洋商私设电线,在所不免。
但由此口至彼口,官不允许,总做不到。
……然与其任洋人在内地开设铁路电线,又不若中国自行仿办,权自我操,彼亦无可置喙耳。
——李鸿章
材料三列强在中国争得的铁路投资权(截至1898年11月)
材料四近代中国的铁路大部分是靠外国资金建设起来的,经营权也大部分落入外国公司或外国政府手中。
1894年自主修建的铁路占21%,以后便在6.9%—15.7%之间波动。
1937年,中国铁路总长21761千米,其中南京国民政府控制的占52.5%,其余为日本、英国、法国等列强所控制。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李鸿章对于修筑铁路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材料二,回答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2)简要分析列强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真实目的。
(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概括晚清及抗日战争前中国铁路的主要特征。
1.答案:D材料反映的是对近代电报、电话、电灯等科技产品的赞美,说明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故选D项。
2.答案: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从材料中的“对于中国官员来说,铁路意味着胡作非为,意味着废除长期受尊重的习惯和传统、骚乱和毁灭”可知清政府一些官员认为修建铁路是胡作非为,会毁灭中国的传统。
这反映出他们反对修建铁路。
3.答案:B材料生动地展示了封建社会等级制度下的一幕可笑现象,由于封建统治者们的顽固排斥,使铁路等近代新生事物不能得以传播,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答案:A从材料反映的内容来看,上海在近代时候已经出现公共交通礼貌意识,这样的守则体现出社会对公共意识的培养,A项正确
5.答案:B从材料“近城镇者习奢华,而山泽则尚朴素”可以得出城乡思想观点的不同,城乡居民生活差距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6.答案:D材料中的信息表明上海交通工具种类增加,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城市公共交通已出现,A、B、C三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出是否有汽车制造业出现,D项错误。
7.答案:B根据材料“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可知该广告夸大了西方交通工具的作用,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得出该广告认为新式交通有助于提高效率,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可知,新式交通尚未被广大人民接受,因而打出营业广告,故C项错误;由交通广告得出对西方文明的盲目崇拜是以偏概全,故D项错误。
8.答案:B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乘坐电车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促进了平等思想的发展。
9.答案:C“清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变乱风俗”表明封建士大夫仍然具有浓重的落后意识,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10.答案:D从材料“以乘汽车为豪”“少年男女同乘一车”,可以看到汽车这种交通工具出现对社会消费观念和社会风气带来的变化,故D项正确。
11.答案:B据材料中信息“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可知,当时上海的婚俗体现了中西习俗的融合,B项正确。
12.答案:(1)变化:从反对修筑铁路到主张在中国修筑铁路。
原因:与其让洋
人修筑铁路,还不如自己控制铁路修筑权。
实质:洋务派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
(2)目的:通过修筑铁路攫取中国的财富,运输军队延伸侵略势力,以便全方位控制中国。
(3)特征:晚清时期,列强控制了中国的铁路修筑权;民国时期,中国自主修筑铁路的比例有所增加,但铁路主权仍受到严重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