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翻译史及法国译史部分汇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意义: a.从翻译实践来说,名人辈出,佳作如林,翻 译涉及的领域和范围更广; b.从翻译理论来说, 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 理论概括的深度和广度有突破,为译学理论 的科学化、系统化、多样化提供了坚实的 基础。
第五个翻译高潮 (17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的近代翻译 )
时代特点:
♦经济和教育的繁荣发展,译事与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法国启蒙运动促进英语作品的译介; ♦英国工业革命促进科技翻译的发展; ♦法国革命促进了军事题材和经济理论书系统的研究 ♦翻译的题材大大地扩展,从对《圣经》的翻译拓展到对文学、 科技、哲学、历史等著作的翻译;从对古希腊、古罗马的古 典作品的翻译扩大到对当代欧洲民族语作品的翻译。
代表人物:德、法、英、俄在译学发展上起了主导 作用,翻译中心在德国。 瓦西里·茹科夫斯基: 俄罗斯文学的“第一个真正的抒情诗人”; 译诗应当比译散文享有更大的创造自由; “散文的译者是奴隶;诗的译者是敌手”。 历史意义:推动了翻译事业的发展,尤其是翻译 理论方面的研究,为后来的翻译流派发展奠定 了基础。
第二次翻译高潮
(罗马帝国后期至中世纪初期)
时代背景: 基督教被罗马统治者所控制,成为巩固自己统治的工具。
翻译特点: 翻译的内容主要是对《圣经》译本的审视、重译; 翻译有个人自由译作与政府组织译作两种。 代表人物: 斐洛(Philo):译作《圣经》 翻译主张:只有通语言、通上帝的神学者才能从事《圣经》 翻译,主张所谓“受上帝感召的翻译”;
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旧约》,即
《七十子希腊文本》;
3. 但从严格意义上讲,西方的第一部译作是用拉丁语翻译
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
4.所以说西方的翻译活动自古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第一次翻译高潮:公元前4世纪中期至公元5世纪
第二次翻译高潮:罗马帝国后期至中世纪初期 第三次翻译高潮:11至12世纪之间(中世纪时期)
托莱多翻译院:
主要作品:希腊作品的阿拉伯译本 翻译方法:意译为主,转译,不是直接译自原作
历史意义:
a.托莱多“翻译院”的建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它标志着基督教和穆斯林的接触,带来了东方人的 思想,传播了古希腊文化,活跃了西方的学术气氛, 推动了西方的文化发展。 b.此时期的翻译活动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语言在 句法结构上逐渐变得相互接近,促进了民族文化的 交流与融合。
第四次翻译高潮 (14至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时代背景: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翻译特点: 翻译的重心也从宗教作品转向古典文学作品;
各国的翻译家们的民族意识,加强把机械地模仿拉丁语的 风气转移到了重视民族语的独特风格上; 西欧各民族语的翻译得到了平行的、独立的发展。
代表人物:
德、法、英三国在译学发展上起了主导作用。
西塞罗 ( Cicero):西方翻译史的第一位理论家 《论最优秀的演说家》、《论善与恶之定义》 a.主张活译,反对直译; b.翻译希腊哲学著作和哲学词汇,传播希腊哲学思想; c.提出“解释员”式翻译、“演说家”式翻译。
贺拉斯(Horatius) : 《诗艺》:坚持活译;本族语可译,可借外来词加以丰富
昆体良(Quintilianus):《演讲术原理》,翻译也是创作, 译作应力争超过原作。
这是欧洲也是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大 规模的翻译活动,其历史意义在于:
a.它开创了翻译的局面,把古希腊文学特别是戏剧介 绍到了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对于罗 马以至日后西方继承古希腊文学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 用; b.神学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同等的地位后来超过世 俗文学。罗马文化和希腊文化得到了较好的交融; c.出现了“直译”“死译”与“意译”“活译”之争, 形成了以西赛罗、贺拉斯为代表的活译派,以斐洛为代 表的死译派。
第四次翻译高潮:14至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第五次翻译高潮:17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 第六次翻译高潮: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的翻译活动
第一次翻译高潮 公元前4世纪中期至公元5世纪
时代背景:罗马效仿并移植希腊文学,形成罗马文化 翻译对象:希腊戏剧及文艺作品 代表人物:罗马文学三大鼻祖 a.安德罗尼柯:第一个把古代希腊史诗和戏剧介绍到罗马; b.涅维乌斯 (Gnaeus Naevius):创作出新型的“混合喜 剧”; c.恩尼乌斯(Quintus Ennius):罗马文学之父,把希腊 “六步韵律法”引进罗马。
哲罗姆(St. Jerome) :被认为是罗马神父中最有学问的人 第一部标准的拉丁文圣经译本《通俗拉丁文本圣经》 翻译原则: 翻译不能字当句对,必须采取灵活的原则 应区别对待“文学翻译”,“宗教翻译”
奥古斯丁(St. Augustone):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符号学 译者应具备的条件; 翻译中应有的三种风格:朴素、典雅、庄严; 翻译要考虑“所指”、“能指”和译者“判断”的三角 关系; 翻译的基本单位是词; 圣经的翻译依赖“上帝的感召”。
历史意义: 以奥古斯丁为代表的直译派以及以哲罗姆为代表的“活译 直译兼用”派即折衷派理论的产生使翻译理论有了长足的 发展。 奥古斯丁的“所指”、“能指”学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标志着西方翻译理论已经深入到语言学层面。
第三次翻译高潮 11至12世纪(中世纪)
时代特点: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间的交流日益加多, 人们的 视野和理论水平日益提高,以中等资产阶 级为代表的一派却 掀起了民族主义高潮。 翻译特点: ♦阿拉伯与西方作品的互译;
西方翻译史概况及 法国翻译史部分
西方翻译史概况
1. 西方的翻译活动到底有多长的历史? 2. 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3. 有哪些主要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主要译了哪 些作品,提出了什么样的翻译理论? 4. 翻译在历史长河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1.西方翻译史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一页的;
2. 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公元前三至二世纪之间,七十二名犹
♦以各国民族语进行的大规模翻译。
代表人物:
波伊提乌(Boethius):亚里士多德《工具论》、《范畴论》、 《解释篇》 ♦内容与风格互为敌对,不可兼得。 ♦翻译是以客观事物为中心的,译者应当放弃主观判断权。 ♦主张翻译凭经验而不凭理论。
阿尔佛烈德国王(King Alfred):
坚持逐字对译和意译相结合的观点,同时也提倡翻译 的灵活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