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选读》教学大纲
资本论选读
《资本论选读》教案林孝丽第一卷导论第一版序言和第二版跋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篇的学习,了解《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方法、结构、创作过程的创作目的,认识《资本论》在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完成的革命。
明确学习《资本论》的重要意义,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
二、本导论重点:1、《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2、《资本论》的结构。
3、《资本论》的方法。
三、本篇难点:《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
四、本篇的内容本导论内容如下:一、《资本论》的创作过程《资本论》是一不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马克思关于《资本论》的手稿。
《资本论》在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完成的革命。
二、《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一)《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序言中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由此可见,《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二)《资本论》的研究目的(三)《资本论》的阶级性和科学性以马克思《资本论》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马克思《资本论》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因为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是同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指引的方向完全一致的,因此无产阶级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三、《资本论》的方法(一)《资本论》的研究方法是唯物辩证法。
(二)科学抽象法是唯物辩证法的运用。
(三)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
主要是逻辑法和历史方法相统一的方法。
在叙述采用了系统的方法。
四、《资本论》的结构《资本论》共分为四卷,第一卷研究的是直接生产过程。
第二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
第三卷研究的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总过程。
第四卷是对剩余价值学说史的考察。
五、学习《资本论》论的重要意义,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
《资本论》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理论武器。
《资本论》对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五、复习思考题:1、如何理解:“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资本论》选读教案.doc
3、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A、简单价值形式
B、扩大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
D、货币形式
4、商品拜物教
作业
讨论题: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商品拜物教?如何看待?
主要 参考资料
1、《资本论》学习纲要刘炳英沈连元著求实出版社 1981年第五版
2、《资本论》释义北京大学经济系1983年第二版
第四十章级差地租的第二形式(级差地租II)
1、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II的共同点。
2、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II的区别。
3、级差地租I是级差地租II的基础和出发点。
4在农业中,只要超过较低标准的平均资本量,就能取得超额利润。
5、级差地租II中超额利润形成的特点
6、级差地租的两种形式之间的本质区别
作业
级差地租的两种形式的相互关系。
主要 参考资料
1、《资本论》学习纲要刘炳英沈连元著求实出版社 1981年第五版
2、《资本论》释义北京大学经济系1983年第二版
备注
学时
章节
第三卷第48、51、52章
教学目的 和
教学要求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了解“三位一体公式”的理论来源“斯密教条”。通过经 济关系的分析,指出了与三种收入形态相适应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三大阶级即工人阶级、 资本家、土地所有者之间的阶级矛盾和对立。因此,本部分内容不仅是对《资本论》第 三卷所作的总结,是对《资术论》第一至第三卷所作的全面总结,也是对资本主义生产 关系进行系统分析后所作的历史性总结。
2、试述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原因及其源泉?
主要 参考资料
1、《资本论》学习纲要刘炳英沈连元著求实出版社 1981年第五版
2、《资本论》释义北京大学经济系1983年第二版
《资本论》选读教学效果分析
分析
汇报人:
2024-01-14
• 《资本论》选读教学概述 • 学生对理论掌握程度分析 • 课堂互动情况分析 • 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培养 • 结论与展望
01
《资本论》选读教学概述
《资本论》简介
• 《资本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研究经济、政治和社会历 史等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剖析和系统阐述的 重要著作。它主要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的本质和运行 规律,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和经济危机的根源,并提 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和方法。
对教师来说,他们应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此外,他们还应该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反馈,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以 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和实践教学方法。许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和实践教学方法,无法 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实际问题解决,从而影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措施和建议
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和内容设计。在《资本论》选读课程中增加 实践教学内容,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 应用所学知识。
加强教师实践经验的培训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方法。教师需要 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经验和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 实际问题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资本论》选读教学目标
理解和掌握《资本论》的基本理论
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资本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其精髓和核心内容。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资本论》选读教学不仅需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引 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创造性和实践性思维。
资本论教学大纲
《资本论》Ⅰ教学大纲(一) 前言《资本论》第1卷的对象和中心1、研究对象是资本的生产过程,是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是在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中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是纯粹的生产过程。
2、中心是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前提、生产过程和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等问题。
<<资本论>>第一卷的结构1、第一部分是第一篇商品和货币,论述劳动价值理论。
2、第二部分是第二篇和第六篇,论述剩余价值理论。
3、第三部分是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论述资本积累理论。
《资本论》第1卷的方法1、矛盾分析法2、从抽象到具体、从本质到现象、从简单到复杂的方法。
(二)基本要点序言和跋第一卷的序言和跋共七篇,其中马克思写的四篇,恩格斯写的三篇。
第一版序言和跋:主要说明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第一版序言:包括13段,主要说明了四个问题:(一)《资本论》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联系,以及必须运用抽象法的问题(第1-4段)(二)《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问题(第5—9段)(三)《资本论》研究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是一种经济关系问题(第10—11段)(四)预告以后各卷的内容和欢迎科学批评第二版跋:包括31段,主要内容:(一)《资本论》第二版付印时对原文的修改情况(1-3段)(二)在德国,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不能产生,能够产生的只能是科学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第4—13段)(三)驳斥德国资产阶级代言人对《资本论》的恶意攻击,论述《资本论》的方法(第14—26段)(四)《资本论》的辨证方法和黑格尔的辨证方法截然相反(第27—31段)一基本教材: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2、洪远朋主编,马艳等副主编:《<资本论>教程简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二参考书目:1、马克思《资本论》第2、3、4卷2、相关的《资本论》辅导教材三课程概述:我们将在本学期学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
《资本论》第1卷是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它以剩余价值的生产为中心,共有七篇,二十五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著作(资本论)选读
——《资本论选读》
一、为什么要学
➢ 依靠一套理论,一个人可以创建一个学派;但是 依靠一套价值,一个人可以创建一种文化、一种文明、 一种共同生活的新方式。
1、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划时代意义 2、全新的理论坐标意义 3、源于现实,基于现实的理性价值诉求
吉登斯(英国):《第三条道路》2000年
▪ 第三,马克思《经济学手稿》是全面理解 《资本论》的重要的理论档案。
▪ 第四,马克思的《经济学手稿》是我们现 时代发展和创新马克思经济学的重要的基 础。
第二讲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体系结构
一、《资本论》是一部博大精深的科学巨著
二、《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三、《资本论》的体系结构
一、《资本论》是一部博大精深的科学巨著
▪ 在70年代以后,马克思的理论研究的视野, 即对象的结构发生了极其重要的变化。 他开始研究世界历史的问题,或者研究 东方社会的问题,或者说研究卡夫丁峡谷 的问题,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
(马克思在他生命的最后5年留下了两部手 稿,第一部是《人类学笔记》,专门研究东方社 会的社会过渡问题。第二部是《历史学笔记》, 这是研究西欧社会怎样走向资本主义问题的。)
➢ (意识形态的批判——上层建筑的批判——经济关系的批判。 ➢ 社会的观念形态的批判——社会本质关系的批判,即经济关系的批判)
1843年起开始对经济学领域进行研究,形成了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下半年的《神圣家族》和1845—1846年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此来理解整个社会结构 和理解这个经济关系的结构
二、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的概貌
(一)《经济学手稿》创作的前期
1843~1856。 两个特点:以现实的批判为主;以摘录和 摘要为主。
《资本论选读》教学大纲
《<资本论>选读》教学大纲《〈资本论〉选读》教学大纲,明确了课程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为考察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按照《资本论》体系,教学大纲分为三个单元,十个讲题。
第一讲劳动价值理论这一讲介绍《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的主要内容。
劳动价值理论阐明了什么样的劳动创造价值和怎样创造价值的问题,尤其是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一、商品二、货币三、价值规律四、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意义第二讲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理论这一讲介绍《资本论》第一卷第二至六篇的主要内容。
恩格斯曾说过,《资本论》的整部书都是以剩余价值为中心的,而作为剩余价值流通、分配理论基础的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无疑在《资本论》中有着重要地位。
一、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二、剩余价值的源泉三、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四、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现实意义第三讲资本积累理论这一讲介绍《资本论》第一卷第七篇主要内容。
这一理论从再生产的角度,进一步揭示资本主义剥削关系,阐明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趋势。
一、资本主义再生产与资本积累的实质二、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三、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第四讲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这一讲介绍《资本论》第二卷第一至二篇的主要内容。
从微观经济的层面研究资本运动的规律性。
一、资本的循环二、资本的周转第五讲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这一讲介绍《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主要内容。
从宏观经济层面上,研究社会再生产的条件及其规律。
一、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基础二、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三、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第六讲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这一讲介绍《资本论》第三卷第一至三篇的主要内容。
一、成本价格和利润二、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三、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四、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现实意义第七讲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这一讲介绍《资本论》第三卷第四篇的主要内容。
一、商品经营资本二、商业利润三、商业资本周转四、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的现实意义第八讲借贷资本与信用理论这一讲介绍《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篇主要内容。
《资本论》选读教学讲义
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是《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的主
要内容。《资本论》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展开的。
18
3万事开头难,每门科学都是如此。所以本书第一章,特别是 分析商品的部分,是最难理解的。其中对价值实体和价值量的分 析,我已经尽可能地做到通俗易懂。以货币形式为其完成形态的 价值形式,是极无内容和极其简单的。是指价值形式和更有内容、更 为复杂的资本、工资、地租等形式相比较,是极无内容和极其简单的。然而, 两千多年来人类智慧在这方面进行探讨的努力,并未得到什么结 果,而对更有内容和更复杂的形式的分析,却至少已接近于成功。
1、掌握精髓思想, 即不僵化教条也不全 盘否定
2、完整准确地把 握基本理论。不强加、 不曲解、不死报、不 误传。
10
五 《资本论》研究的发展态势
1、《资本论》研究的创新与发展 2、《资本论》研究的多维性 3、《资本论》研究的辐射面 4、《资本论》研究的纵深度 5、《资本论》研究的新方法
17
1、《资本论》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联系以及 必须运用抽象法问题。1-4
1现在我把这部著作的第一卷交给读者。这部著作是我18 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初篇和续篇相隔很 久,是由于多年的疾病一再中断了我的工作。
2前书的内容已经概述在这一卷的第一章中。这样做不仅是 为了联贯和完整,叙述方式也改进了。在一步的阐述;相 反地,前书已经详细阐述的论点,这里只略略提到。关于价值 理论和货币理论的历史的部分,现在自然完全删去了。但是前 书的读者可以在本书第一章的注释中,找到有关这两种理论的 历史的新材料。
两千多年是指公元前三世纪亚里士多德,(因为他是第一个研究价值形式的学 者)算起,到马克思以前,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把价值形式讲清楚,从而阐明
资本论选读第三版教学课件完整版
1)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流通) 2)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 3)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4)生产 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 国家形式和意识形式同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关系。 法的关系。家庭关系
第1部分 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指导思想和基本 思路——认识视角与研究方法
段的产物。 • 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取得了政权以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丧钟
就敲响了。因为这时随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尖锐,资产阶级 政治经济学就成为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理论了,无产阶级也要求有 代表自己利益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应运而生,《资本论》 就是为此目的而创作的。
第二版跋
• 3、驳斥德国资产阶级代言人对《资本论》的恶意攻击。 • 4、《资本论》运用的方法是辩证法。 • 在这里,马克思引了考夫曼的一段话来印证马克思的方法是辩证法。
第一版序言
• 3、《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对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
系。”对马克思的这句话,人们存在着不同理解:①指生产关系;②指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③指劳动的组合方式和生产关系的统一;④ 指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式。
目的: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 4、《资本论》研究的经济关系是一种阶级关系。
第二节 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
• 1、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只有建立 起劳动二重性学说,才能解决价值的源泉问题,也才能建 立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
• 2、具体劳动及其特点: • ①含义; • ②特点: • a生产不同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是不同的; • b、各种具体劳动的质的区别,形成社会分工; • c具体劳动是人类生存的条件,反映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 资本论 选读》教学大纲
《<资本论>选读》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资本论>选读》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适用专业:经济学考核方式:闭卷总学时、学分:48学时3学分其中实验学时:0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全面而深刻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
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资本论>选读》也是经济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以及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方法,从而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基本原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学习《资本论》这门课程,必须认真研读原著,要求学生认真领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并在学习中处理好全面与重点、原则与方法的关系。
在学习与理解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能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实践当中,解决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增强我们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能力。
三、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工资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循环与周转理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商业资本理论、生息资本理论、地租理论、国民收入分配理论。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讲授法、讨论法等。
六、课程教学内容《资本论》第一卷1867年第一版序言(2学时)1.教学内容(1)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2)抽象分析法;(3)典型分析法;(4)本书的基本结构;2.重、难点提示(1)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2)抽象分析法;《资本论》第一卷1872年第二版跋(2学时)1.教学内容(1)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2)唯物辩证法;(3)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2.重、难点提示(1)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2)唯物辩证法;第一篇商品和货币(3学时)1.教学内容(1)商品;(2)交换过程;(3)货币或商品流通2.重、难点提示(1)商品二因素;(2)劳动二重性;(3)货币的本质;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3学时)1.教学内容(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2)劳动力的买和卖;2.重、难点提示(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3学时)1.教学内容(1)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3)剩余价值率;(4)工作日;(5)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2.重、难点提示(1)价值增殖过程;(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3学时)1.教学内容(1)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2)协作;(3)分工和工场手工业(4)机器和大工业2.重、难点提示(1)相对剩余价值;(2)协作;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2学时)1.教学内容(1)生产劳动;(2)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3)剩余价值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2.重、难点提示(1)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第六篇工资(2学时)1.教学内容(1)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2)工资的国民差异;2.重、难点提示(1)工资的本质;(2)决定工资水平的国民差异;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3学时)1.教学内容(1)简单再生产;(2)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3)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4)所谓原始积累;(5)现代殖民理论;2.重、难点提示(1)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2)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3)资本的本质;《资本论》第二卷1885年序言(0.5学时)1.教学内容(1)前人研究的成就与不足;(2)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贡献;2.重、难点提示(1)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贡献;第一篇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3学时)1.教学内容(1)货币资本的循环;(2)生产资本的循环;(3)商品资本的循环;(4)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5)流通时间;(6)流通费用2.重、难点提示(1)资本循环;(2)流通费用;第二篇资本周转(2学时)1.教学内容(1)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3)预付资本的总周转;(4)劳动期间;(5)流通时间;(6)周转时间对预付资本量的影响;(7)可变资本的周转;(8)剩余价值的流通;2.重、难点提示(1)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2)周转时间对预付资本量的影响;第三篇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3学时)1.教学内容(1)社会总资本;(2)货币资本的作用(3)简单再生产;(4)积累和扩大再生产2.重、难点提示(1)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2)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资本论》第三卷1894年序言(0.5学时)1.教学内容(1)对《资本论》出版以来资产阶级学者质疑的批判;(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2.重、难点提示(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第一篇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3学时)1.教学内容(1)成本价格和利润;(2)利润率;(3)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关系;(4)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2.重、难点提示(1)成本价格和利润;(2)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关系;第二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2学时)1.教学内容(1)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的不同构成和由此引起的利润率的差别;(2)一般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和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3)一般利润率通过竞争而平均化。
《资本论(选谈)》教学大纲
《资本论(选读)》教学大纲说明部分:1、课程的性质、任务:《资本论》选读是经济类各专业必修的共同基础理论课,同时也是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的理论课.通过谈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一个系统全面的理解;认真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前提,并针对当前经济发展的现实,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有关理论。
2、教学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通过《资本论》原著的学习,进一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有关理论的说明,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方法,自觉运用有关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3、适用专业与学时数:谈课程适用于经济类和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学习之用,总学时数为72.由于学时有限只能选择《资本论》1—3卷中的有关章节进行讲解。
4、《资本论》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该课程是财会、统计、工商企业管理、财政学、金融学、国际贸易等专业课程的基础理论课。
5、使用教材及推荐参考书目:使用教材: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的《资本论》选读。
主编:汪泽、李萍推荐参考书:(1)陈征《资本论》解说,福建人民出版社。
(2)《资本论》介绍:中央党校出版社。
6、主要教学方法与设备要求:讲授法、讨论法相结合。
正文部分:第一卷:(节选)教学重点:《资本论》写作的历史背景教学难点:《资本论》研究对象和目的学时数:4学时考核要点:《资本论》体系结构《资本论》第一卷的七篇序、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1、《资本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写作情况(了解)2、《资本论》研究的对象和目的(了解)3、《资本论》的体系和结构(了解)4、《资本论》的影响以及学习《资本论》的现实意义(了解)第一章商品教学重点:商品使用价值、价值和交换价值教学难点:商品拜物教学时数:8学时考核要点:1、具体劳动的特殊性2、劳动二重性的重要意义3、等价形式的特征第一节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本节应了解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1、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起点2、商品的使用价值3、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价值4、商品的价值量5、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第二节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本节应了解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1、研究劳动二重性的重要意义2、生产使用价值的有用劳动—-具体劳动3、形成价值实体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4、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第三节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本节应了解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1、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3、一般价值形式4、货币形式第四节商品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本节应了解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1、商品神秘性的产生2、商品拜物教的性质3、商品拜物教的性质产生的根源4、在非商品生产社会里不存在拜物教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4学时)教学重点: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
资本论选读的内容重点
《〈资本论〉选读》(第一卷)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资本论〉选读》(第一卷)学分: 3 总学时:48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资本论》(第一卷)是马克思的主要经济学著作。
它阐述的资本主义经济理论和市场经济运行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该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掌握和运用唯物辩证法和科学抽象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社会实践,培养新世纪经济理论人才和实际应用人才,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继承前人的优秀思想成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章马克思的商品价值理论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通过研究商品货币及其内在矛盾活动形式和规律,使学生领会马克思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明确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前提条件及其运动的规律性。
教学内容:第一节马克思商品价值理论的形式一、资产阶级古典学派的价值理论二、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价值理论三、马克思商品价值理论的形成过程第二节《资本论》中的商品价值理论一、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三、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四、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五、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六、导致李嘉图学派解体的两个难题第二章货币理论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通过对商品交换历史过程的考察和分析,说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教学内容第一节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一、简单的价值形式二、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三、一般价值形式四、货币形式五、商品的交换过程与货币的产生第二节货币的职能一、价值尺度二、流通手段三、货币第二篇剩余价值理论第三章货币转化为资本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通过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分析,使学生领会马克思剩余价值的源泉。
明确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殊前提条件。
认清资本的本质。
教学内容:第一节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一、商品流通形式和资本流通形式二、剩余价值、资本、资本家三、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第二节劳动力的买和卖一、劳动力及其成为商品的条件二、劳动力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三、所谓“自由、平等、所有权、边沁”的实质第三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资本和剩余价值、劳动力商品问题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资本和剩余价值问题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劳动力商品问题第四章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通过对资本主义一般生产过程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考察分析。
《资本论》选读教学大纲1
目录教学目的与要求 (1)教学内容 (1)第一版序言和第二版跋 (1)第一章商品 (2)第二章交换过程 (4)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 (4)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 (4)第五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 (5)第六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5)第七章剩余价值率 (6)第八章工作日 (6)第九章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 (6)第十章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7)第十一章协作 (7)第十二章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7)第十三章机器和大工业 (8)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9)第十五章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 (10)第十七章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 (10)第二十章工资的国民差异 (11)第二十一章简单再生产 (11)第二十二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12)第二十三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13)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 (13)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8)教学目的与要求《资本论》选读是我国高等院校经济学本科专业的主要专业必修课程之一。
主要阐述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
包括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工资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循环周转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利润理论、生产价格理论以及地租理论等等。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原来学习《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础原理和科学方法,深入理解和掌握《资本论》中的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工资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循环周转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利润理论、生产价格理论以及地租理论等市场经济的一般理论,并引导学生联系现实问题加以应用。
培育学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科学的理论涵养。
为其他专业课程和应用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以适应新世纪“宽口径,原基础、高素质”的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分析和阐述《资本论》中的基本理论。
《资本论》选读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90024《资本论》选读Selected Readings In On Capital【学分】2【学时】32【编写】【审核】(一)授课对象四年制本科经济学专业(二)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本课程是经济学专业任选课程。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能够把马克思的两大科学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著作,惟有《资本论》。
《资本论》深刻揭示了资本经营活动规律,为社会主义企业资本运营提供了有效武器;《资本论》作为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也为创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平台。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及相关课程为:政治经济学。
(三)课程教学的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力求使学生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结合当代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现实,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夯实学生的经济学理论功底。
(四)教学内容1、《资本论》总论(1)课程体系和总体结构(2)《资本论》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
重点:了解该课程的课程体系和总体结构。
难点:理解《资本论》的研究方法。
2、劳动价值论(1)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2)商品交换和货币(3)货币的功能重点: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难点:劳动二重性及商品二重性之间的关系。
3、剩余价值论(1)货币转化为资本(2)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3)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4)工作日(5)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6)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7)工资重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难点:剩余价值的相关概念。
4、资本积累理论(1)简单再生产(2)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3)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4)(5)(6)重点:剩余价值是怎样转化为资本以及资本积累在工人命运上产生的影响。
难点:剩余价值是怎样转化为资本。
5、资本循环理论(1)货币资本的循环(2)生产资本的循环(3)商品资本的循环(4)资本循环的三个公式重点:资本的三个循环的统一及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论>选读》教学大纲
《〈资本论〉选读》教学大纲,明确了课程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为考察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按照《资本论》体系,教学大纲分为三个单元,十个讲题。
第一讲劳动价值理论
这一讲介绍《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的主要内容。
劳动价值理论阐明了什么样的劳动创造价值和怎样创造价值的问题,尤其是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一、商品
二、货币
三、价值规律
四、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意义
第二讲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这一讲介绍《资本论》第一卷第二至六篇的主要内容。
恩格斯曾说过,《资本论》的整部书都是以剩余价值为中心的,而作为剩余价值流通、分配理论基础的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无疑在《资本论》中有着重要地位。
一、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
二、剩余价值的源泉
三、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四、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现实意义
第三讲资本积累理论
这一讲介绍《资本论》第一卷第七篇主要内容。
这一理论从再生产的角度,进一步揭示资本主义剥削关系,阐明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趋势。
一、资本主义再生产与资本积累的实质
二、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三、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第四讲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
这一讲介绍《资本论》第二卷第一至二篇的主要内容。
从微观经济的层面研究资本运动的规律性。
一、资本的循环
二、资本的周转
第五讲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
这一讲介绍《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主要内容。
从宏观经济层面上,研究社会再生产的条件及其规律。
一、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基础
二、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
三、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
第六讲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
这一讲介绍《资本论》第三卷第一至三篇的主要内容。
一、成本价格和利润
二、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三、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
四、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现实意义
第七讲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
这一讲介绍《资本论》第三卷第四篇的主要内容。
一、商品经营资本
二、商业利润
三、商业资本周转
四、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的现实意义
第八讲借贷资本与信用理论
这一讲介绍《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篇主要内容。
一、借贷资本和利息
二、资本主义信用和银行资本
三、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四、虚拟资本
五、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的现实意义
第九讲地租理论
这一讲介绍了《资本论》第三卷第六篇主要内容。
主要研究地租和土地所有权的关系、土地价格以及各种类型的地租。
一、地租与土地所有权的关系
二、资本主义级差地租
三、资本主义绝对地租
四、地租理论的现实意义
第十讲《资本论》的理论要点及其现实意义
这一讲是对《资本论》全部学习内容的复习与总结,是将前面学习的内容进行连贯起来的思考,学习的重点是各卷的重要理论的思想精华和联系实际引发的思考。
一、《资本论》的诞生:研究背景、理论借鉴与创新
二、《资本论》的写作宗旨:“资本主义灭亡论”
三、另一个角度看《资本论》:社会化商品经济论
四、一部不朽的着作:《资本论》的光辉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