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本来是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L.Kohlberg,1927—1987)研究儿童和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模式的一种研究方法,现在也被人力资源管理者在招聘选拔中用于对人才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采用9个道德价值上互有冲突的两难故事,让被试者在两难推论中作出是非、善恶的判断并说明理由,科尔伯格对被试的陈述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分出30个不同的道德观念维度,如是非观念、权利义务观念、责任观念、赏罚观念、道德动机与行为后果等等。
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系统地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并创立了不断完善的科学研究手段,他和他的同事经过20多年的实证研究(即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提出了人类品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及数百种特征。
由此发现:道德思维能力是内在于个体身上,并随着个体的成熟而发展。
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认为品德仅仅是社会进行道德灌输结果的传统观点。
品德具有个体的主体特征,个体的思想道德品质是个体主动地与环境互动的结果。
这一发现对于思想品德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揭示了思想品德有自身独特的运动规律,而且表明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不是简单合一的或同一的,而是对立统一的。
这反映了人们对品德认识的方法论上的转变。
科尔伯格把皮亚杰的研究方法改进为道德两难故事法,他所设计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他还设计了相当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此来测评被试道德发展的水平。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的应用科尔伯格使用的一系列两难推理故事中,最典型的是"海因兹偷药"的故事:--------------------------------------------------------------------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科尔伯格1958年在芝加哥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1959年去耶鲁大学任助教,1962——1968年任教于芝加哥大学;从1968起转任哈佛大学教授、哈佛大学道德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他是认知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他提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他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提出了道德两难法,在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就是在道德两难故事讨论中,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本城有个药剂师新研制的药能治好她。
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但销售价却要2000元。
病妇的丈夫汉斯到处借钱,可最终只凑得了1000元。
汉斯恳求药剂师,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
药剂师不仅没答应,还说:“我研制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汉斯别无它法,利用晚上撬开药剂师的仓库门,把药偷走了。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当这样一个道德两难故事呈现给孩子们之后,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儿童讨论,以此来研究儿童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准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1、汉斯应该偷药吗?为什么?2、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3、汉斯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5、汉斯偷药是违法的。
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 为什么?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汉斯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为什么?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模式(如下表所示):关于“海因茨两难”的道德推理道德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模式给我们勾画出:道德发展是连续的按照不变的顺序由低到高逐步展开的过程,更高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兼容更低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反之,则不能;各阶段的时间长短不等,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也有较大差异,有些人可能只停留在前习俗水平或习俗水平,而永远达不到后习俗水平的阶段。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科尔伯格1958年在芝加哥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1959年去耶鲁大学任助教,1962——1968年任教于芝加哥大学;从1968起转任哈佛大学教授、哈佛大学道德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他是认知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他提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他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提出了道德两难法,在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就是在道德两难故事讨论中,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本城有个药剂师新研制的药能治好她。
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但销售价却要2000元。
病妇的丈夫汉斯到处借钱,可最终只凑得了1000元。
汉斯恳求药剂师,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
药剂师不仅没答应,还说:“我研制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汉斯别无它法,利用晚上撬开药剂师的仓库门,把药偷走了。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当这样一个道德两难故事呈现给孩子们之后,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儿童讨论,以此来研究儿童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准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1、汉斯应该偷药吗?为什么?2、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3、汉斯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5、汉斯偷药是违法的。
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 为什么?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汉斯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为什么?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模式(如下表所示):关于“海因茨两难”的道德推理道德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模式给我们勾画出:道德发展是连续的按照不变的顺序由低到高逐步展开的过程,更高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兼容更低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反之,则不能;各阶段的时间长短不等,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也有较大差异,有些人可能只停留在前习俗水平或习俗水平,而永远达不到后习俗水平的阶段。
12个必知的心理学实验

1.三山实验-皮亚杰实验内容:实验材料是一个包括三坐高低、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假山模型,实验首先要求儿童从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然后要求儿童面对模型而坐,并且放一个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边,要求儿童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
结果发现幼童无法完成这个任务。
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三山”的形状。
实验结论:证明儿童的“自我中心”的特点。
2、条件反射实验-巴普洛夫实验内容: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进食行为时发现,狗吃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这种反应叫无条件反射,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是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
如果在狗每次进食时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
实验结论:巴甫洛夫认为这是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作用”。
3、迷笼实验-桑代克实验内容:桑代克将饥饿的猫禁闭于迷笼之内,饿猫可以用抓绳或按钮等三种不同的动作逃出笼外获得食物。
饥饿的猫第一次被关进迷笼时,开始盲目地乱撞乱叫,东抓西咬,经过一段时间后,它可能做对了打开迷笼门的动作,逃出笼外。
桑代克重新将猫再关入笼内,并记录每次从实验开始到猫做出打开笼门的正确动作所用的时间。
经过上述多次重复实验,桑代克得出猫的学习曲线。
该曲线表明猫逃脱迷笼潜伏期与实验次数的关系。
试验结论:桑代克认为猫是在进行“尝试错误”的学习,经过多次的尝试错误,饿猫学会了打开笼门的动作。
因此,有人将桑代克的这种观点称为学习的“尝试错误说”,或简称为“试误说”。
4、白鼠实验-斯金纳实验内容:箱内放进一只白鼠或鸽子,并设一杠杆或键,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
动物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或啄键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动物就能吃到食物。
箱外有一装置记录动物的动作。
实验结论: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
并由此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练习题

A.这种理论是根据道德两难故事划分的B.该理论中的每个阶段是人的一生道德发展的必经阶段,且具有不可逆性C.科尔伯格认为人的各个道德发展阶段持续的时间不一致D.科尔伯格的理论反映出人的道德发展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
通过两难故事法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认为道德的发展是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并且人的各个道德阶段持续的时间是不一致的。
科尔伯格认为后习俗水平已经发展到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完全自律的境界。
这个水平是理想的境界,成人也只有部分人能达到。
B项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B。
3.(多选题)以下说法符合科尔伯格关于道德发展理论观点的是()。
A.缺乏是非善恶观念,没有道德判断标准,此阶段属于前习俗水平B.接受外界团体的行为规范,并加以维护和实践,这属于习俗水平C.尊重规则但当规则不符合人们的权益时,理应得到修正,这属于后习俗水平D.个体有自己的人生哲学,会超越某些规章制度,更多考虑的是道德的本质,而不是具体的原则,属于超习俗水平3.【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用两难故事法,在道德判断的发展方面鉴别出了六个阶段。
他将这些阶段划分成三种道德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每一水平又包括两个阶段,即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前习俗水平儿童的道德观念特点是纯外在的。
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
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
达到后习俗水平的人,其道德判断已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有了更普遍的认识,想到的是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并已将此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
习俗水平包括寻求认可定向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和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处在寻求认可定向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法详述 - 教育理论公共基础知识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法详述- 教育理论公共基础知识科尔伯格把皮亚杰的研究方法改进为道德两难故事法,他所设计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他还设计了相当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此来测评被试道德发展的水平。
科尔伯格使用的一系列两难推理故事中,最典型的是”海因兹偷药”的故事: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
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十倍。
他花了200元制造镭,而这点药他竟索价2000元。
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一共才借得1000元,只够药费的一半。
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
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
”海因兹走投无路竟撬开商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
讲完这个故事,主试就向被试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个丈夫应该这样做吗?为什么应该?为什么不应该?法官该不该判他的刑?为什么?等等。
儿童对科尔伯格所编制的两难故事中的问题既可做肯定回答,又可做否定回答。
科尔伯格真正关心的不是儿童做出哪一种回答,而是儿童证明其回答时提出的理由。
因为在科尔伯格看来,儿童提出的理由(即儿童的推理思路)是根据其内部逻辑结构而来的,所以,根据儿童提出的理由就能确定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水平。
科尔伯格采用纵向法,连续测量记录72个10--26岁男孩的道德判断,达10年之久。
此后又将研究结果推广到世界各国去验证。
最后于1969年提出了他的关于儿童道德判断发展分为3个水平6个阶段的理论。
下面是科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判断各个阶段的界定及其特点。
水平1:前习俗水平该水平的特点是:个体还没有内在的道德标准,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
他们用来作为道德判断的基准取决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
阶段1:惩罚与服从为定向。
个体以行为对自身所产生的后果来决定这种行为的好坏,而不管这种后果对人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第四章 第五节 幼儿的社会行为与道德发展2(练习)(人教版第二版)(解析版)

4.5:幼儿的社会行为与道德发展2一、填空题1.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受的制约。
【答案】认知水平2.游戏,尤其是游戏,对儿童的道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答案】角色3.树立榜样,本质上就是让儿童通过,习得和表现良好的行为。
【答案】观察学习4.他律不仅表现在儿童的道德判断上,也表现在对的态度上,认为规则不可修改。
【答案】游戏规则5.皮亚杰将儿童道德认知分为两种水平:和。
【答案】他律自律6.科尔伯格发现,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对道德问题的、有着质的区别。
【答案】判断推理方式二、选择题1.一名中学生认为海因茨不应该偷药,因为偷窃是法律所不允许的,任何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他偷药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据此,推测该中学生的道德认知处于()阶段。
A.好公民定向B.工具目的定向C.个人良心定向D.好孩子定向【答案】C【解析】这里的好公民定向即指科尔伯格提出的三水平六阶段中的第四阶段:社会秩序与权威的支持阶段,这一阶段青少年开始强调服从法律,注重维护社会秩序。
2.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提出者是( )A.韦纳B.贾德C.皮亚杰D.科尔伯格【答案】D【解析】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科尔伯格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
3.5-8 岁的儿童其道德水平处于皮亚杰道德理论中的( )水平A.他律水平B.自律水平C.无律水平D.习俗水平【答案】A【解析】10岁以前的儿童处于他律道德阶段。
4. 皮亚杰认为( )岁时儿童由他律向自律转化的分水岭A.6 岁B.12 岁C.8 岁D.10 岁【答案】D【解析】10岁以前的儿童处于他律道德阶段,10岁以后进入自律道德阶段。
5.科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的理论是用来解释儿童()发展的。
A.亲社会行为B.道德认知C.道德行为D.道德情感【答案】B【解析】科尔伯格用自己编创的道德两难故事来测量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提出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
三、判断题1.幼儿的道德认识都是一致的。
()【答案】错误【解析】科尔伯格用自己编创的道德两难故事来测量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提出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
道德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科尔伯格1958年在芝加哥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1959年去耶鲁大学任助教,1962——1968年任教于芝加哥大学;从1968起转任哈佛大学教授、哈佛大学道德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他是认知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他提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他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提出了“道德两难法”,在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就是在道德两难故事讨论中,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本城有个药剂师新研制的药能治好她。
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但销售价却要2000元病妇的丈夫汉斯到处借钱,可最终只凑得了1000元。
汉斯恳求药剂师,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
药剂师不仅没答应,还说:“我研制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汉斯别无它法,利用晚上撬开药剂师的仓库门,把药偷走了。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当这样一个道德两难故事呈现给孩子们之后,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少年儿童讨论,以此来研究少年儿童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准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1、汉斯应该偷药吗?为什么?2、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3、汉斯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5、汉斯偷药是违法的。
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 为什么?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汉斯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为什么?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模式(如下表所示):表柯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的三级水平与六个阶段柯尔伯格认为,各发展阶段具有质的差异和不变的顺序,不可颠倒的,不能跨越任何一个发展阶段,但是可以促进这种发展。
每个人的道德发展都要经历这几个阶段,但发展速度有快有慢,主要是因为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道德发展与逻辑思维发展以及儿童与社会环境的交往有关。
教师资格考试、教师招聘考试资料——教师招聘常考人物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法”

教师招聘常考人物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法”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两难问题,比如:见到老人摔倒扶不扶?妻子与母亲同时掉河里先救谁?面对一心求死的疯子,作为医生是否要施救?尽忠还是尽孝?对于此类问题,不同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和理由。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科尔伯格在继承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基础上,采取了道德两难故事法,针对儿童的不同回答理由进行研究,科尔伯格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经历着由低到高的三个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每个水平又可具体划分为两个阶段,即三水平六阶段。
这一知识点在历年教师招聘考试中曾多次考察,考察形式以客观题为主,出题角度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侧重各水平阶段的识记,二是侧重各阶段的理解,尤其是儿童道德发展各阶段特点的理解。
因而,除了解各水平包括哪些阶段外,对于一些易混淆的阶段也需要我们明晰一下:1.对于前习俗水平的两个阶段,儿童均未形成真正的道德,是否遵循规则主要看结果。
惩罚与服从阶段儿童遵循规则只是因为结果不会受到惩罚,如:座位下有垃圾的宝宝会受到老师批评,所以我会捡起垃圾而相对功利阶段儿童遵循规则只是因为结果可以满足自身利益,如:听话的宝宝会得到糖果,所以我会乖乖听话。
2.对于习俗水平的两个阶段,儿童认识到了他律的道德,认为规则是用来维护秩序的,只能刻板的遵守而不敢改变。
寻求认可阶段儿童遵循规则时会考虑外在行为是否被大家喜欢,希望获得良好人际关系,如:听话的孩子是好宝宝,我要做好宝宝,所以我会乖乖听话而维护权威阶段儿童遵循规则是因为内心认为规则可以维护秩序,如:班规要求上课不能乱说话,如果不遵守班规课堂就乱了,所以我要举手发言。
易混点:需要注意的是,同样服从维护权威,在惩罚与服从阶段,服从的主要是父母、老师的要求;而维护权威阶段,服从的主要为客观上的法律、规则要求。
3.对于后习俗水平的两个阶段,儿童认识到了自律的道德,认为规则并非绝对的,可以依据具体情况进行改变。
社会契约阶段儿童遵循规则时会考虑个人应尽的义务,认为法律为维护公正而存在,可以应大多数人要求而变化,如:班规约定不许在教室吃东西,特殊情况下,这一班规不符合学生需要时,可以改变为午餐时间除外而普遍原则阶段认为人类的普遍道义高于一切,儿童遵循规则主要看动机,出发点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如:学生打架虽然违反班规,但其出发点为帮助同学,行为也是正确的。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是一个问题解决方式,它强调了在做出最后决定之前,分析者必须考虑所有重要的方面。
它的大致原理是,当面对两个解决方案可能都具有诸多优点时,就需要用一种基于评估的方法来处理这种情况。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是一种因果分析方法,用于考虑行动可能带来的长期结果。
它不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决策框架,而是一种必须在考虑到看似抵触的目标时,分析者要考虑的决策工具。
科尔伯格两难测验由5个步骤组成,让分析者在考虑所有决定时保持现实。
首先,分析者应该明确他们要做出的决定,并列出影响这个决定的主要问题和约束。
然后,他们根据这些因素来分别阐述不同的方案,使分析者能够看到他们可能忽视的益处,以及任何可能的风险和代价。
接下来,分析者将制定有组织的评估标准,以衡量不同的方案的优缺点。
这些标准应该是基于分析者或者组织的主要目标,以及对业务绩效、风险、负面外部影响等因素的评估。
最后,他们将选择最佳方案,并考虑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和调整。
突出的好处是,科尔伯格两难测验可以帮助组织或者个人有系统地思考挑战和机会,而不是只依赖感觉来做出决定。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他们面对的问题,并考虑所有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
此外,科尔伯格两难测验也可以帮助人们培养正确的思考模式,从而更好地处理困难的决策。
它教会了分析者如何通过反思,特别是通过思考所有可能性,分析和比较来检查诸多方面并综合发现最佳解决方案。
科尔伯格两难测验可以帮助人们减轻决策的压力,同时有效地处理复杂的问题,比如在创业、职场工作中的投资机会,商业交易,以及许多其他更加具体的决策。
它使分析者能够准确地评估不同的方案并决定最佳的解决方案,拥有更好的长期结果。
两难选择的哲理实验

两难选择的哲理实验科尔伯格的两难故事测验。
1、x的爸爸对他说他可以用他自己挣的五十元钱去夏令营,但后来他爸爸又改了主意,并要他把钱上交。
x告诉他爸爸他只挣了十元并准备用那剩下的四十元去夏令营。
在走之前,他把整件事告诉了他弟弟。
这弟弟该不该把哥哥撒谎的事告诉他爸爸呢?2、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
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十倍。
他花了200元制造镭,而这点药他竟索价2000元。
病妇的丈夫xxx到处向熟人借钱,一共才借得1000元,只够药费的一半。
xxx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
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
”xxx走投无路竟撬开商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
问题:这丈夫该不该这样做呢?起初,科尔伯格找了72个分别为十岁、十三岁、十六岁的男性少年儿童,每个年龄组有一半来自中上层家庭,另一半来自中下层家庭。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只是看孩子们怎么回答。
他们是这样回答这些问题的。
xx,十岁,回答问题1我想x告发他哥哥是对的,不然他爸爸要生气打他。
但是不说也可能是对的,因为说了他哥哥要揍他。
xx,十三岁,回答问题2那确实是药剂师的不对。
他那样做是不公平的,想要高价,看着别人死。
那丈夫想要救他的妻子才那样做的,任何人都会这么做。
我想法官不会把他关进监狱,法官会全面考虑,而看到那药剂师是要价太高了。
xx,十三岁,回答问题1如果我不说哥哥的事,我爸爸以后发现了,他就不会信任我了。
但我说了,我哥哥就不信任我了。
但我情愿哥哥不信任我。
x治,十六岁,回答问题2我不认为那丈夫应该那样做,如果那药剂师有权定药价的话。
我不能说那丈夫所做的是对的,尽管我想人人会为妻子那样做。
看来他是情愿为救他妻子进监狱。
在我看来他这么做是有正当的理由,但在法律看来他是错的。
我只能说这么多了。
随后,每隔3年重复一次,直至22~28岁。
[精品]2017年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页
![[精品]2017年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页](https://img.taocdn.com/s3/m/b88fb9c976eeaeaad1f33089.png)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本来是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L.Kohlberg,1927—1987)研究儿童和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模式的一种研究方法,现在也被人力资源管理者在招聘选拔中用于对人才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采用9个道德价值上互有冲突的两难故事,让被试者在两难推论中作出是非、善恶的判断并说明理由,科尔伯格对被试的陈述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分出30个不同的道德观念维度,如是非观念、权利义务观念、责任观念、赏罚观念、道德动机与行为后果等等。
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系统地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并创立了不断完善的科学研究手段,他和他的同事经过20多年的实证研究(即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提出了人类品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及数百种特征。
由此发现:道德思维能力是内在于个体身上,并随着个体的成熟而发展。
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认为品德仅仅是社会进行道德灌输结果的传统观点。
品德具有个体的主体特征,个体的思想道德品质是个体主动地与环境互动的结果。
这一发现对于思想品德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揭示了思想品德有自身独特的运动规律,而且表明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不是简单合一的或同一的,而是对立统一的。
这反映了人们对品德认识的方法论上的转变。
科尔伯格把皮亚杰的研究方法改进为道德两难故事法,他所设计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他还设计了相当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此来测评被试道德发展的水平。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的应用科尔伯格使用的一系列两难推理故事中,最典型的是"海因兹偷药"的故事:--------------------------------------------------------------------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本来是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L.Kohlberg,1927—1987)研究儿童和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模式的一种研究方法,现在也被人力资源管理者在招聘选拔中用于对人才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采用9个道德价值上互有冲突的两难故事,让被试者在两难推论中作出是非、善恶的判断并说明理由,科尔伯格对被试的陈述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分出30个不同的道德观念维度,如是非观念、权利义务观念、责任观念、赏罚观念、道德动机与行为后果等等。
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系统地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并创立了不断完善的科学研究手段,他和他的同事经过20多年的实证研究(即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提出了人类品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及数百种特征。
由此发现:道德思维能力是内在于个体身上,并随着个体的成熟而发展。
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认为品德仅仅是社会进行道德灌输结果的传统观点。
品德具有个体的主体特征,个体的思想道德品质是个体主动地与环境互动的结果。
这一发现对于思想品德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揭示了思想品德有自身独特的运动规律,而且表明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不是简单合一的或同一的,而是对立统一的。
这反映了人们对品德认识的方法论上的转变。
科尔伯格把皮亚杰的研究方法改进为道德两难故事法,他所设计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他还设计了相当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此来测评被试道德发展的水平。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的应用科尔伯格使用的一系列两难推理故事中,最典型的是"海因兹偷药"的故事:--------------------------------------------------------------------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
道德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科尔伯格1958年在芝加哥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1959年去耶鲁大学任助教,1962——1968年任教于芝加哥大学;从1968起转任哈佛大学教授、哈佛大学道德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他是认知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他提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他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提出了“道德两难法”,在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就是在道德两难故事讨论中,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本城有个药剂师新研制的药能治好她。
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但销售价却要2000元病妇的丈夫汉斯到处借钱,可最终只凑得了1000元。
汉斯恳求药剂师,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
药剂师不仅没答应,还说:“我研制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汉斯别无它法,利用晚上撬开药剂师的仓库门,把药偷走了。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当这样一个道德两难故事呈现给孩子们之后,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少年儿童讨论,以此来研究少年儿童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准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1、汉斯应该偷药吗?为什么?2、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3、汉斯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5、汉斯偷药是违法的。
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 为什么?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汉斯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为什么?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模式(如下表所示):表柯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的三级水平与六个阶段柯尔伯格认为,各发展阶段具有质的差异和不变的顺序,不可颠倒的,不能跨越任何一个发展阶段,但是可以促进这种发展。
每个人的道德发展都要经历这几个阶段,但发展速度有快有慢,主要是因为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道德发展与逻辑思维发展以及儿童与社会环境的交往有关。
道德两难法

“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就是在道德两难故事讨论中,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本城有个药剂师新研制的药能治好她。
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但销售价却要2000元病妇的丈夫汉斯到处借钱,可最终只凑得了1000元。
汉斯恳求药剂师,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
药剂师不仅没答应,还说:“我研制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汉斯别无它法,利用晚上撬开药剂师的仓库门,把药偷走了。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当这样一个道德两难故事呈现给孩子们之后,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儿童讨论,以此来研究儿童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准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1、汉斯应该偷药吗?为什么?2、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3、汉斯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5、汉斯偷药是违法的。
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 为什么?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汉斯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为什么?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模式(如下表所示):关于“海因茨两难”的道德推理道德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模式给我们勾画出:道德发展是连续的按照不变的顺序由低到高逐步展开的过程,更高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兼容更低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反之,则不能;各阶段的时间长短不等,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也有较大差异,有些人可能只停留在前习俗水平或习俗水平,而永远达不到后习俗水平的阶段。
道德发展阶段模型柯尔伯格在80年代初对其理论作全面的总结时,提出了他的最新的、最全面的、也是他生前最后一次修正的道德发展阶段模型。
其具体内容如下:科尔伯格水平A:前因循水平阶段1 惩罚与服从阶段所谓对的,就是绝对服从规则和权威,避免惩罚,不造成物质损害。
(1)所谓对的,就是不违反规则,为服从而服从,不对人和物造成损害。
从“道德两难”故事来检验你的道德水准

从“道德两难”故事来检验你的道德水准“海因茨在欧洲偷药”一位妇女罹患某种癌症,快要死去。
医生认为有一种药可能会拯救她。
这是一种镭制剂,本市的药剂师最近刚刚发明出来。
这种药的制作成本很高,但药剂师的要价是制作成本的10倍。
他买镭花了200美元,但一剂药要价2000美元。
那位生病妇女的丈夫海因茨,到每一个认识的人那里借钱,但是一共只借到了1000美元,只够药价的一半。
他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卖得便宜一点,或者先赊帐,稍迟再付款。
但是药剂师说:“不,我发明了这种药,要靠这种药给我挣钱。
”于是绝望的海因茨闯进药店偷走了这种药。
海因茨应该为妻子闯进药店偷走这种药吗?为什么?(先在心里默答此问题并解释为什么否则检验没有意义)柯尔伯格(著名心理学家)在研究中使用伦理困境的故事,关注人们在面临类似的伦理困境时,如何证明自己的行动是正当的。
然后他将反应进行分类,总结出6个不同的阶段。
这6个阶段属于3种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一、前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的道德推理对于儿童非常普通,有时成人也会表现出这种水平的道德推理。
前习俗水平的道德推理,是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来进行推理。
前习俗水平包括道德发展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纯粹只是关心自己,表现出利己主义倾向。
二、习俗水平——习俗水平的道德判断是青春期和成人的典型状态。
用习俗推理的人对行为进行道德判断时,会将这些行为与社会尚的观点与期望相对照。
三、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的道德行为,才是自我接受的道德原则指导下的、高水平的道德行为。
从理论的观点来看,海因茨应当做什么并不重要。
柯尔伯格理论要求参与者回答的形式是:重要的是什么。
第一阶段(服从):海因茨不应该偷药,因为他会因此被捕入狱,意谓他成了一个坏人。
或:海因茨应该偷药,因为药只值200美元,是药剂师要价太高,海因茨曾经提出付钱,而且他又没有偷别的东西。
第二阶段(利己):海因茨不应该偷药,因为监狱是个可怕的地方,而且可能他所思念的妻子活不到他出狱的时候。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嘿,你知道吗?在教育的领域里,有一个特别有趣的玩意儿,叫做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
这可不是一般的测验,它就像一个神秘的小窗口,能让我们窥见孩子们内心深处对于道德和伦理的思考。
先给你讲讲什么是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吧。
比如说,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男人的妻子患了重病,有一种药能治好她,但这个药特别贵,男人根本买不起。
这时候,他发现一家药店的店主睡着了,他可以轻松地偷到药来救妻子。
那么,这个男人到底应不应该偷药呢?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两难故事。
孩子们在听到这样的故事后,会给出他们的看法和理由。
而我们呢,就通过他们的回答,来了解他们的道德发展水平。
我记得有一次,在课堂上给孩子们做这个测验。
有个小男生,眼睛瞪得大大的,特别认真地思考了一会儿,然后说:“我觉得不能偷,偷东西是不对的,就算是为了救老婆也不行。
”我就问他为啥呀,他一脸严肃地说:“要是大家都去偷,那世界不就乱套啦!”还有个小女孩,声音细细的,她说:“应该偷,因为老婆的命更重要,要是老婆死了,那个男人会很伤心的。
”你看,孩子们的想法多有意思!通过他们的回答,我们能发现,有的孩子更看重规则和法律,有的孩子则更关注人情和生命。
其实啊,这个测验不仅仅是为了知道孩子们怎么想,更重要的是,能帮助我们引导他们形成更成熟的道德观念。
比如说,对于那个觉得不能偷药的小男生,我们可以和他一起探讨,在特殊情况下,是不是有时候人情可以超越一些死板的规则。
对于觉得应该偷药的小女孩,我们可以和她聊聊,虽然救人心切很重要,但是遵守规则也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关键。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类似的两难选择。
就像我有一次在超市,看到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把货架上的一包零食弄破了。
他站在那里,一脸的纠结,不知道是该主动告诉售货员,还是偷偷放回去当作没发生。
这时候,他的家长走过来,没有急着批评他,而是和他一起讨论这个小小的“两难”。
最后,小朋友勇敢地去和售货员承认了错误。
回到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它真的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孩子们内心道德世界的大门。
道德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科尔伯格1958年在芝加哥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1959年去耶鲁大学任助教;1962——1968年任教于芝加哥大学;从1968起转任哈佛大学教授、哈佛大学道德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他是认知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他提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他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提出了“道德两难法”;在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中产生了很大影响..“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就是在道德两难故事讨论中;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本城有个药剂师新研制的药能治好她..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但销售价却要2000元病妇的丈夫汉斯到处借钱;可最终只凑得了1000元..汉斯恳求药剂师;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药剂师不仅没答应;还说:“我研制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汉斯别无它法;利用晚上撬开药剂师的仓库门;把药偷走了..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当这样一个道德两难故事呈现给孩子们之后;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少年儿童讨论;以此来研究少年儿童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准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1、汉斯应该偷药吗为什么2、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3、汉斯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5、汉斯偷药是违法的..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为什么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汉斯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为什么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模式如下表所示:表柯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的三级水平与六个阶段柯尔伯格认为;各发展阶段具有质的差异和不变的顺序;不可颠倒的;不能跨越任何一个发展阶段;但是可以促进这种发展..每个人的道德发展都要经历这几个阶段;但发展速度有快有慢;主要是因为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道德发展与逻辑思维发展以及儿童与社会环境的交往有关..水平阶断道德推理的特点关于“海因茨两难”的道德推理不该偷的理由该偷的理由前习俗水平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9岁以前1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偷东西会被警察抓起来;受到惩罚他事先请求过;又不是偷大东西;他不会受重罚2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如果妻子一直对他不好;海因茨就没有必要自寻烦恼;冒险偷药如果妻子一向对他好;海因茨就应关心妻子;为救她的命去偷药习俗水平依据行为是否有利于维持习俗秩序;是否符合他人愿望进行道德判断10—15岁3以人际和谐为准也称为“好孩子”取向凡是取悦于别人;帮助别人以满足他人愿望的行为都是好的、否则就是坏的..做贼会使自己的家庭名声扫地;给自己的家人包括妻子带来麻烦和耻辱不管妻子过去对他好不好;他都得对妻子负责..为救妻子去偷药;只不过做了丈夫该做的事4以法律和秩序为准则正确的行为就是进到个人责任;尊重权威;维护社会秩序;否则就是错误的..采取非常措施救妻子的命合情合理;但偷别人的东西犯法..偷东西是不对;可不这样做的话;海因茨就没有尽到丈夫的义务..后习俗水平5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准则道德法则只是一种社会契约;可以改变;不能以不变的规则去衡量人..丈夫没有偷药救妻子的义务;这不是正常的夫妻关系契约的组成部分..海因茨已经为救妻子命尽了全力;无论如何都不该采取偷的办法解决问题;但他还是去偷药了;这是一种超出职责之外的好行为..法律禁止人偷药;却没有考虑到为救人性命而偷东西这种情况..海因茨不得不偷药救命;如果有什么不对的话;需要改正的是现行的法律;稀有药品应该按照公平原则加以调控6以普通的伦理原则为准则儿童已具有抽象的以尊重个人和个人良心为基础的道德概念;认为个人一贯依据自己选定的道德原则去做就是正确的..海因茨设法救妻子的性命无可非议;但他没有考虑所有人的生命的价值;别人也可能急需这种药..他这么做;对别人是不公正的..为救人性命去偷是值得的..对于任何一个有道德理性的人来说;人的生命最可贵;生命的价值提供了唯一可能的无条件的道德义务的源泉..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模式给我们勾画出:道德发展是连续的按照不变的顺序由低到高逐步展开的过程;更高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兼容更低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反之;则不能;各阶段的时间长短不等;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也有较大差异;有些人可能只停留在前习俗水平或习俗水平;而永远达不到后习俗水平的阶段雷夫老师从第一阶段到第六阶段;即道德发展六段论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以恐惧为基础;「你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你不做好功课;老师就会罚你」一类的话;家长都曾说过吧比如说;有的学生停下手中的作业开始做一些小动作;有的学生倒过头和后面的小朋友说话;还有的学生竟敢走出座位跑到其他同学那里..每次开完会我快步走到教室门口的时候就会听见眼尖的学生大喊一声:“老师来了”然后全班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出一副很规矩的样子..这时候的学生处于道德发展的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第一阶段的思维是以恐惧为基础;而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怎样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的..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以糖果、玩具、金钱等奖赏作为良好行为的诱因..一年级的小学生纪律观念很差;只要老师不在教室;他就敢做一些违反课堂纪律学生做什么事都有了一个目标;那就是为了得到奖赏..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需给予奖赏..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以取悦父母作为良好表现的动机;雷夫指出;为父母努力的念头给孩子带来压力;亦容易令他们没有主见..对这个阶段的孩子;雷夫会提出质疑:「你们是为了我才刷牙的吗你们是为了我才系鞋带的吗」雷夫的反问令Elsie忍不住发笑;各位家长不妨以此幽默方法助子女跨过第三阶段..有的学生喜欢表现;喜欢突出;希望引起老师的注意..做事情有了更高一些的目标;那就是为了“取悦某人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雷夫认为知道规则、接受规则;并愿意身体力行的孩子;已踏上了成功之路..若家长能够解释规则背后的理由;甚至让孩子一起制定规则就更好了..学生再大一点后;我们会和学生一起制定一些班规;我们还会带领学生认真学习这些规章制度;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要让学生烂熟于心..于是管理学生不再是老师一人统治;大家都来遵守班规..谁违反了就按照班规受罚..这是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学生再长大一点后;会变得更加懂事;会关心同学、主动帮助同学;变得善解人意起来;这是道德发展的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雷夫认为不论对孩童或是成人而言;都很难达到;因人们必须富有同理心;设身处地为人设想..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是最高阶段..学生如果能做到这一步就算教育成功了..行为准则存在于个人的灵魂中;其中还包括一份健全的人格在内..第六阶段的行为无法教;也无法讲述..孩子们可以从许多卓越的书籍和电影中找到达成第六阶段思维的人..但是现实生活中达到第六阶段的人并不是很多..挑战性就更高了;因为行为准则存于个人的灵魂中;孩子先要拥有健全的人格;行善后亦不会张扬..虽然要达到最后两个阶段确实很难;但是困难;不代表做不到..雷夫的一名学生;为免骚扰到本班和隔壁班的同学;讨论时总轻声细语;有次见到一辆垃圾车翻车;他们立即帮忙捡拾垃圾;更合力把垃圾车恢复原状..雷夫的另一名女学生;路上遇到遭人殴打的六岁小孩;不但带他到喷水池梳洗;还陪他走到家门外才离去;即使男孩母亲到校寻找儿子的「救命恩人」;小女生仍没有现身;多年来一直没有向人透露自己这次善行..正是对科尔伯格道德发展六阶段的理解和运用..用“六阶段”引导孩子的学业和人格成长..“第六阶段”不但是最难达到的;也是最难教的;因为行为准则存在于个人的灵魂中;其中还包括了一份健全的人格在内..近25年的教育实践;雷夫老师深信:着力于孩子的品格培养;激发孩子对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与铁腕管理相反;他提倡的是“没有害怕的教育”和彼此信任;与“小红花”奖励不同;他反复强调“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品”;他教出了优秀的教学成绩;培养出了谦逊有礼、诚实善良的学生..“身教重于言教”;雷夫老师是有资格在孩子们面前讲做第六阶段思维者的要求的;因为他以自己25年的工作证明了他是一个第六阶段思维者..。
教育心理学第3版案例-皮亚杰对偶故事法和柯尔伯格的两难故事法

皮亚杰对偶故事法和柯尔伯格的两难故事法考察了儿童对游戏规则的认识和执行情况,对过失和说谎的道德判断以及儿童的公正观念等方面的问题,并据次此概括出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三个阶段:第1阶段:前道德阶段。
此阶段大约出现在4~5岁以前。
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自我中心的,其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所支配。
因此,这个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对行为作出一定的判断。
第2阶段:他律道德阶段。
此阶段大约出现在4、5岁~8、9岁之间,以学前儿童居多数。
此阶段儿童对道德的看法是遵守规范,只重视行为后果(打破杯子就是坏事),而不考虑行为意向。
故而称之为道德现实主义。
第3阶段:自律道德阶段。
自律道德始自9~10岁以后,大约相当于小学中年级。
此阶段的儿童,不再盲目服从权威。
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同样的行为,是对是错,除看行为结果之外,也要考虑当事人的动机,故而称之为道德相对主义。
按皮亚杰的观察研究,个体的道德发展达到自律地步,是与其认知能力发展齐头并进的。
因此,对一般儿童来说,自律阶段大约跟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同时出现。
文章来源:张文新著《儿童社会性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83~284。
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法柯尔伯格把皮亚杰的研究方法改进为道德两难故事法,他所设计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他还设计了相当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此来测评被试道德发展的水平。
科尔伯格使用的一系列两难推理故事中,最典型的是“海因兹偷药”的故事:故事:海因兹偷药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才能救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
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十倍。
他花了200元制造镭,而这点药他竟索价2000元。
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一共才借得1000元,只够药费的一半。
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
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系统地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并创立了不断完善的科学研究手段,他和他的同事经过20多年的实证研究(即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提出了人类品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及数百种特征。
由此发现:道德思维能力是内在于个体身上,并随着个体的成熟而发展。
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认为品德仅仅是社会进行道德灌输结果的传统观点。
品德具有个体的主体特征,个体的思想道德品质是个体主动地与环境互动的结果。
这一发现对于思想品德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揭示了思想品德有自身独特的运动规律,而且表明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不是简单合一的或同一的,而是对立统一的。
这反映了人们对品德认识的方法论上的转变。
科尔伯格把皮亚杰的研究方法改进为道德两难故事法,他所设计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他还设计了相当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此来测评被试道德发展的水平。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的应用
科尔伯格使用的一系列两难推理故事中,最典型的是"海因兹偷药"的故事:
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
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十倍。
他花了200元制造镭,而这点药他竟索价2000元。
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一共才借得1000元,只够药费的一半。
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
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
" 海因兹走投无路竟撬开商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
讲完这个故事,主试就向被试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个丈夫应该这样做吗?为什么应该?为什么不应该?法官该不该判他的刑?为什么?等等。
儿童对科尔伯格所编制的两难故事中的问题既可做肯定回答,又可做否定回答。
科尔伯格真正关心的不是儿童做出哪一种回答,而是儿童证明其回答时提出的理由。
因为在科尔伯格看来,儿童提出的理由(即儿童的推理思路)是根据其内部逻辑结构而来的,所以,根据儿童提出的理由就能确定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水平。
科尔伯格采用纵向法,连续测量记录72个10--26岁男孩的道德判断,达10年之久。
此后又将研究结果推广到世界各国去验证。
最后于1969年提出了他的关于儿童道德判断发展分为3个水平6个阶段的理论。
下面是科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判断各个阶段的界定及其特点。
3个水平6个阶段的理论
1.水平1:前习俗水平
该水平的特点是:个体还没有内在的道德标准,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
他们用来作为道德判断的基准取决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
阶段1:惩罚与服从为定向。
个体以行为对自身所产生的后果来决定这种行为的好坏,而不管这种后果对人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以为任何一件事只要被惩罚了,不管其理由是什么,那一定是错的。
避免惩罚和无条件地屈服力量本身就是价值。
如,他们说海因茨偷药合理,因为不偷药,妻子会病死,他要受到谴责。
也有的说海因茨不该偷药,因为被抓住会坐牢、受罚的。
阶段2:相对功利为定向。
个体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开始知道了人们之间的关系是根据像市场地位那样的关系来判断的,知道了公平、互换和平等分配,但是他们总是以物质上的或实用的方式来解释这些价值的。
交换就是“你帮我抓痒,我也帮你抓痒”,而不是根据忠义、感恩或公平来进行的。
如,赞成偷药的行为者认为妻子过去替海因茨做饭洗衣,现在病了,该去偷。
也有的认为,药店老板发明药就是为了赚钱,所以老板是对的。
2.水平2:习俗水平
该水平的特点是:个体能按照家庭、集体或国家的期望和要求去行事,认为这本身就是有价值的,而不大理会这些行为的直接后果。
这时他们能够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来思考道德问题,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
阶段3:以“好孩子”为定向。
个体以人际关系和谐为导向,认为凡是讨人喜欢或帮助别人而为他们称赞的行为就是好行为。
在进行道德评价时,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并尽量按照这种要求去做。
对行为的是非善恶,开始从行为的动机入手来进行判断。
如认为海因茨偷药的动机虽然不坏,但是这种行为是违法的,不该这么做。
这一阶段的学生道德判断是以个人的行为是否被允许为衡量标准。
阶段4:遵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为定向。
这时个体所作判断的根据是相信规则和法律维护着社会秩序,因此,个人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的义务。
由于情、法、理三者有时难以兼顾,这一阶段的学生判断善恶常会出现相互矛盾的现象。
如对海因茨偷药为救治妻子,这合乎情理。
但偷窃行为又为法律所禁止,因此偷药又是不应该的。
这阶段学生要求履行自己的义务,并要求别人也去遵守。
3.水平3:后习俗水平,又称为原则水平
该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努力在脱离掌握原则的集团或个人的权威,并不把自己和这种集团视为一体,而是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准则。
想到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其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
阶段5:社会契约为定向。
个体开始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由大家商定的,也可以因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
在判断好坏时,认为只有兼爱的行为者才是道德的,错误的行为可以根据其动机是好的而减轻对其责难的程度。
但并不因为动机良好而将其错误的行为也看成是正确的。
如他对海因茨的行为表示同情,并愿出庭为其辩护,请求减刑。
有的发问:法律允许老板不顾人的死活赚钱,对吗?他们认为自己对社会负有某种道义职责,对于社会上的其他成员也同样负有道义上的责任。
阶段6: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
以人生的价值观念为导向,对是非善恶的判断标准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以正义、公正、平等、尊严等等这些人类最一般的伦理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
并根据自己所选定的原则进行某些活动,行为完全自律。
如,他们对海因茨的行为表示赞许,以为这是对允许药店老板牟取暴利的一种反抗。
人的生命比财产更宝贵,为了救人危难,甘愿蒙受屈辱和惩罚的行为是高尚的。
这种认识突破了既存的规章制度,不是从具体的道德准则,而是从道德的本质上去进行思考与判断。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的评价
科尔伯格根据自己的大量研究,得出结论:0--9岁儿童属前世俗水平;9--15岁,多属习俗水平;16岁以后,一部分人向后习俗水平发展,但达到的人数很少。
科尔伯格认为,这种发展的顺序是由低级阶段依次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这种顺序既不会超越,更不会逆转。
个体在某个发展阶段,主要使用某个阶段的推理,而同时使用其他几个阶段的推理。
但在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科尔伯格所做的许多实验研究发现,该阶段理论与儿童道德判断的实际情况并不完全相符,如只有少数成人(甚至大学生)达到阶段5,达到阶段6的更是少见,在儿童道德判断中存在着某些回归现象等等。
因此,在70年代未80年代初科尔伯格对其理论进行了修正,增加了一些"过渡阶段",如阶段1和阶段2之间存在过渡阶段1/2,阶段2和阶段3之间存在过渡阶段2/3等等。
但从整体上看,他的基本阶段模型没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