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伯格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简述科尔伯格品德发展的三种水平六个阶段理论
简述科尔伯格品德发展的三种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科尔伯格以两难故事实验(海因兹偷药)为基础,提出了的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和六阶段理论。
(1)前习俗水平(4~10 岁)儿童处在外在掌控时期,顺从人士的道德规范,遵从赢得奖励、躲避惩罚的道德原则。
这一水平又分成两个阶段:阶段一,避免惩罚阶段,亦称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
儿童著眼于犯罪行为后果,遵守他人的规则以防止惩罚、获得奖励;阶段二,相对功利阶段,亦称工具目的定向阶段,儿童已经开始基于自己的利益和他人将给与的投资回报去考量顺从原则,以被满足用户的程度去评价犯罪行为。
(2)习俗水平(10~13 岁)儿童将的标准予以内化,他们顺从法则以讨好他人或维持秩序。
这一水平又分成两个阶段:阶段三,寻求认可阶段,亦称“好孩子”定向或人们相互合作阶段。
儿童期望讨好他人,协助他人,可以根据犯罪行为者的动机、特点以及当前情境评估犯罪行为;阶段四,顺从阶段,亦称“好公民”或维护和社会秩序阶段。
儿童已经开始考虑到社会体系和良知,自己的责任,表明出与较低的认同,并力图保持社会秩序。
(3)后习俗水平(13 岁以后)儿童存有了真正的道德概念,道德观全然内化,儿童认识到道德原则之间的冲突以及如何从中展开挑选。
这一水平又分成两个阶段:阶段五,法制观念阶段,亦称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人们以理性方式思索,注重多数人的意愿和社会福利,指出依法行事就是的犯罪行为方式;阶段六,价值观念阶段,亦称个人良心定向或普遍道德原则阶段。
人们依据自己内在的标准行事,犯罪行为受自我良知的约束。
科尔伯格认为,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经历所有这些发展时期。
简述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
简述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是由哲学家约翰科尔伯格(JohnJ.Kohlberg)提出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将人类道德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和六个阶段,每个阶段由一组里程碑式的行为标准和价值观构成,以蛋白质的形式逐步向上进化。
科尔伯格的理论指出,道德的发展有三个主要水平,即低水平,中水平和高水平。
低水平,主要是以自我利益为导向,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力追求自己的利益,义务只是以实际利益作为衡量标准,是人们本能的行为,也就是所谓的“表面道德”,没有真正的道德观念,也没有太多的压力和束缚,主要表现为自私、自利、贪婪和私心等。
中水平主要是以群体利益为导向,认为理想的道德行为应以群体的利益为依据,而非以个人的利益为依据,这是一种集体的道德,主要体现在重视既定的价值观念,理解社会规范,社会伦理观念等,但仍然无法真正的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和道德,仍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利心理,主要表现为守规矩、尊敬权威,遵守法律等。
高水平着眼于本质的道德,它更多地强调以道德标准为导向,并以正义和谅解为基础,把个人的利益和群体的利益统一起来,从而实现真正的道德发展,它更关注社会价值体系,考虑更大的利益范围,提出以自由、善良、公正、人权、仁慈为核心的伦理观念,以维护正义为目的。
科尔伯格的理论认为,上述三个水平的道德发展下还可以细分为六个阶段,这六个阶段分别为:舍尔马克斯阶段(Sheldon)、普洛夫斯基斯阶段(Preoperational)、阿留申格阶段(Aristotelian)、自我利益阶段(Self-Interest)、普遍利益阶段(Universal Interest)和理想社会主义阶段(Idealistic Socialism)。
(二)舍尔马克斯阶段舍尔马克斯阶段(Sheldon)是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他认为,道德的发展最初是建立在个人行为之上的,在舍尔马克斯阶段,道德的发展只是以个人的感受和经验为基础,实际上只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缺乏系统性,也没有任何深刻的理解,大多是随着情绪和感受变化而变化,并不能客观地衡量观点是否正确,只能以实际利益为衡量标准,追求一种短暂的情感满足,一种“非理性的快乐”,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常常缺乏责任感。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三水平六阶段)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三水平六阶段)在历年的教师招聘考试中,四川比较喜欢考察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对于这一类知识点,往往考生们由于未进行系统的梳理总结,总是容易把一些阶段进行混淆,以至于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失分的情况。
鉴于此种情况,本文在此对教师招聘考试中的常考知识点之一——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进行系统的总结梳理,希望对各位考生的备考有所帮助。
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 ,October 25, 1927 - January 19, 1987)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
他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着重研究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在国际心理学界、教育界引起了很大反响。
科尔伯格提出道德发展阶段论,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最经典的就是“汉斯偷药”的故事,让儿童对道德两难问题作出判断。
科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六个阶段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具体如下:(1)前习俗水平(0~9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
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
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
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在这一阶段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
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对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可能会作出这样两种不同的反应:赞成者认为,他可以偷药,因为他先提出请求,又不偷大的东西,不该受罚;反对者则会说,偷药会受到惩罚。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如他们对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可能会有这样的说法:赞成者会说,他的妻子需要这种药,他需要同他的妻子共同生活;反对者则会说,他的妻子在他出狱前可能会死,因而对他没有好处。
简述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简述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是一种描述和解释学习过程的模型。
这个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科尔伯格提出,描述了学习者从没有学习知识到最终掌握知识及其应用所进行的六个阶段。
这六个阶段可以分为三个水平。
第一个水平是“被动水平”,它包括了初始阶段和接受阶段;第二个水平是“探究式水平”,由理解阶段和应用阶段组成;第三个水平是“创新水平”,由分析阶段和综合阶段组成。
科尔伯格的理论认为,所有的学习者在经历这些阶段时能够取得不同程度的学习成果,其结果可能会受到学习者的兴趣、他们拥有的知识和经验,以及他们运用了哪些学习技巧的影响。
每一个阶段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也有不同的学习活动。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学习者的特点来定制学习方案,使其学习过程更高效。
首先,在“被动水平”的初始阶段,学习者接受新的知识和信息,但他们不理解这些信息的内涵,只知道它的存在。
此阶段的重点是激发学习者的兴趣,以及让他们对新知识建立一个舆论。
接受阶段在初始阶段之后,学习者开始理解新知识,并积极探究它们之间的联系。
接下来是“探究式水平”,由理解阶段和应用阶段组成,这两个阶段都以学习者表达新知识为主要特征。
在理解阶段,学习者要建立准确的概念,理解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把新知识融入自己的思维之中。
而在应用阶段,学习者要求将新知识在实际环境中运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具体表现为模拟实验、实际操作的技能训练等。
最后是“创新水平”,由分析阶段和综合阶段组成。
在分析阶段,学习者要求上述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详尽分析,从而提出创新思维和新方法。
在最后的综合阶段,学习者将综合学习的结果,以及对这些结果的总结、优化甚至更新,以获得最终的智慧成果。
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把学习过程细化,深入洞察,因而具有普遍性和可操作性。
它指导学习者以科学、全面、客观的态度去探索新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使他们有效地获得及掌握新知识,并从中获得智慧和创新思想。
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2)习俗水平:遵从道德准则和社会习俗,关注社会需要和价值观中个人的地位和作用。
3)后习俗水平: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束缚,达到完全自律的境界。人们面临道德情境时,可本着自己的良心以及个人的价值观从事道德判断,而未必受传统习俗或社会规则制约。
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品德发展阶段理论是教师招聘中常考的一个知识点,一般是以客观题的形式(如选择,判断等)来考察。下列我们解析下该知识点,希望对大家的复习能有所帮助。
1.理论阐述
科尔伯格在皮亚杰研究基础上,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海因茨偷药)把品德发展阶段分为了三水平六阶段,三水平分别是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A.惩罚和服从 B.社会契约 C.维护权威或秩序 D.普遍伦理
【答案】B
4)中学生小辉因害怕被教师批评而遵守上课纪律。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辉的道德发展处于哪个阶段?
A.相对功利取向 B.惩罚服从取向 C.寻求认可取向 D.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表格第一列是水平,第二列是阶段,第三列是每个阶段的核心涵义,第四列是帮助大家理解的举例。
2.试题练兵
1)小青常在课程上玩手机,小娜提醒小青学校规定课程上不能玩手机,可小青不听,因此小娜认为小青不是好学生。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小娜的道德发展处于哪一阶段( )。
A.惩罚和服从 B.相对功利 C.遵守法规 D.道德伦理
【答案】C
2)依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具有法制观念趋向者属于下列( )时期的特征。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道德成规前期
【答案】B
3)方雨认为社会法制应符合社会大众权益,当它不符合时就应修改,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她的道德发展处于哪一阶段( )。
道德发展的三个层次六个阶段
道德发展的三个层次六个阶段1、科尔伯格认为:人类的道德发展要经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层次一:(1)前习俗水平(0~9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
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
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
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阶段一: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我不想惹麻烦”。
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在这一阶段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阶段二:个人的工具主义目的与交易阶段——“我想要奖励”。
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2)习俗水平(9~15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
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
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阶段三:相互性的人际期望、人际关系、人际协调阶段——“我想取悦某人”。
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
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
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并总是尽量按这种要求去思考。
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
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
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
该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会说,不这么做,他要为妻子的死负责;反对者会说,他要救妻子的命是应该的,但偷东西犯法。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之欧阳治创编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之欧阳治创编科尔伯格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于1969年提出的一种道德发展理论。
他认为,人的道德发展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水平和六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代表着一种不同的道德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在这个理论中,每个水平都有两个阶段。
在每个阶段中,个体以特定的方式思考道德问题,并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做出道德判断。
下面是对欧阳治创编的科尔伯格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理论的详细说明:第一水平:前传统水平1.第一阶段:顺从和惩罚取向在这个阶段,个体主要通过对权威的顺从和避免惩罚来判断道德问题。
他们认为,道德行为是由于外界规则和权威的要求,而不是个人内心的道德判断。
2.第二阶段:个人功利主义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根据个人利益和效用来判断道德问题。
他们认为,道德行为应该符合自己的利益和个人需要,而不是仅仅基于权威的命令。
第二水平:传统水平3.第三阶段:人际关系取向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并将这些因素纳入道德判断中。
他们认为,道德行为应该以维护和增强社会关系为基础,并尊重他人的权利和需求。
4.第四阶段:法律和秩序取向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重视社会的规则和法律,并将其作为道德判断的依据。
他们相信,道德行为应符合社会的规范和法律,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第三水平:后传统水平5.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考虑社会契约和社会公正的概念。
他们相信,道德行为应该根据社会共识和公平原则来判断,并尽可能地解决社会矛盾。
6.第六阶段:全球伦理取向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考虑全球和普世的伦理原则。
他们认为,道德行为不仅仅应该考虑个人、社会和国家利益,还应该考虑到全球的利益和人类的福祉。
欧阳治创编的科尔伯格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理论在传统的科尔伯格理论基础上做出了一些创新,尤其是在第三水平中引入了社会和全球的伦理取向。
这可以帮助个体更全面地思考道德问题,并从整体的角度考虑社会和全人类的福祉。
科尔伯格三阶段六水平年龄划分
科尔伯格三阶段六水平年龄划分科尔伯格三阶段六水平芳龄划分一、引言科尔伯格三阶段六水平芳龄划分是心理学家罗伯特·科尔伯格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芳龄发展理论。
这一理论将儿童的性格发展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又分为两个水平,共计六个水平。
通过这一划分,科尔伯格试图解释儿童在不同芳龄段对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认知和理解程度。
本文将以科尔伯格三阶段六水平芳龄划分为基础,从简到繁地探讨这一理论,并分享一些我个人对这一理论的理解和观点。
二、科尔伯格三阶段六水平芳龄划分的概述科尔伯格的理论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前传统阶段、传统阶段和后传统阶段。
每个阶段又分为两个水平。
在前传统阶段,儿童主要关注个人利益和惩罚规避。
在传统阶段,儿童开始接受社会习俗和规范,并重视社会道德。
而在后传统阶段,儿童开始形成独立的道德观念,能够根据自己内心的价值观行为。
这一划分在理论上有助于揭示儿童不同芳龄段的心理发展状态和认知能力。
三、科尔伯格三阶段六水平芳龄划分的详细解析1. 前传统阶段在这一阶段的第一水平,儿童的行为主要受到父母或其他权威人士的影响。
他们遵循规则是为了避免受到惩罚,是一种基于利益的从属心态。
在第二水平,儿童也开始考虑互惠主义,即“你给我,我也给你”,但仍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2. 传统阶段在第一水平,儿童开始尊重社会规范和权威,认为这是对的,应当听从。
在第二水平,儿童开始关注社会团体和社会价值观,对社会责任有了更深的理解。
3. 后传统阶段在第一水平,儿童开始形成自己的道德标准,并开始关注自己内心的声音,独立于社会规范进行价值判断。
在第二水平,儿童开始思考和解决道德困境,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观念。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科尔伯格的三阶段六水平芳龄划分理论对于理解儿童道德发展的过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然而,我认为这一理论在实践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每个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都不尽相同,因此道德发展的过程也会因人而异。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提出的,他认为道德认知是个体道德行为的基础,道德认知的发展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
科尔伯格将道德认知的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和六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道德推理和行为特征。
1. 前习俗水平(9 岁以下):这个水平的儿童主要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是非善恶,他们关注的是自己的需要和利益,而不考虑他人的权利和感受。
2. 习俗水平(9-15 岁):这个水平的青少年开始关注社会规范和他人的期望,并根据这些规范来判断是非善恶。
他们开始理解到道德行为不仅要符合个人利益,还要符合社会的利益。
3. 后习俗水平(16 岁以上):这个水平的个体已经超越了社会规范的限制,开始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原则来判断是非善恶。
他们能够理解到道德是一种普遍适用的原则,而不是一种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规范。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道德教育和儿童道德发展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提醒我们,道德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道德认知能力,帮助他们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和道德原则。
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是教师招聘考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考点,常常以例子型单选的形式进行考查,由于这一部分的理论相对抽象难懂,下面我们就这一理论分别从水平、阶段、特点以及对两难问题的回答来进行阐述:(1)前习俗水平(具有关于是非善恶观念,但是纯外在的,是从行动结果及自身的利害关系来判断)。
此水平分为两个阶段,阶段1: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特点是儿童只根据后果来判断行为的好坏,为了免遭惩罚而听从权威人物的命令,尚未具有真正意义上的道德准则。
对于道德两难问题的可能回答是"海因茨不能去偷药,因为如果被抓到的话会坐牢的"或者"海因茨应该偷药,如果不偷药,将来会有很大的麻烦,会受到谴责"。
阶段2:朴素的享乐主义或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特点是以个人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来考虑是否遵守规则,满足自己需要的或者对自己有好处的就会遵守。
对于道德两难问题的回答是"不应该偷药,如果妻子在自己出狱之前就去世的话,没有任何好处"或者"应该偷药,抓到的话,可以把药还回去,这样就不会受过过多的惩罚。
如果从监狱出来还能和妻子团聚,短期服刑也不算什么"。
(2)习俗水平(个体着眼于社会及其希望考虑问题,遵从道德准则和社会习俗,维护传统的社会秩序)。
此水平也分为两个阶段,阶段1: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也叫做人际和谐的道德定向阶段,特点是儿童在进行道德评价时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一个"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并以此为标准展开思维和行动。
对于道德两难问题的回答是"应该去偷药,因为做丈夫的就应该照顾好妻子。
若不偷药,妻子死了,别人会骂他没良心"或"不应该偷药,不仅仅药剂师会认为偷药者是个罪犯,任何人也会这么想"。
阶段2: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特点是儿童更加广泛地注意到维护普遍的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履行个人责任,强调对法律和权威的服从。
简述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简述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柯尔伯格(Robert K.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由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和奥地利医生阿道夫·德斯坦共同提出。
该理论将人类道德发展的过程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包括三个分支,分别是基础(inborn)、表现(expression)和反思(inquiry)。
1. 基础(inborn):在这个阶段,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是基于他们的基因和文化背景形成的。
根据柯尔伯格的理论,这是一种天生的、不可改变的道德本能,包括四个分支:规则遵守、同情心、社会合作和自我控制。
2. 表现(expression):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表现出道德行为,但这些行为往往是受到文化和社会压力的影响。
柯尔伯格将这个阶段分为六个分支:尊重个人权利、维护集体利益、公正分配资源、仁慈和慷慨、诚实和正直、不伤害他人。
3. 反思(inquiry):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反思他们的行为和道德观念,开始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和批判。
柯尔伯格将这个阶段分为三个阶段:道德直觉、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意识到他们的行为不仅仅是基于道德本能,还需要考虑伦理和社会因素。
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提供了一种理解人类道德发展的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并指导他们在社会中做出更好的行为选择。
虽然该理论并不是全面的,但它提供了一个框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人类道德发展的复杂性。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三水平六阶段”科尔伯格继皮亚杰之后对儿童品德发展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提出了系统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对皮亚杰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改进,应用道德两难论的方法研究道德的发展问题。
这种方法也称两难故事法。
故事包含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情境,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的人物行为进行评论,从而了解被试进行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原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代表性的道德两难故事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大意是:欧洲有一位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危在旦夕。
医生告诉她的丈夫海因茨,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药可以救他的妻子。
但该药价钱十分昂贵,要卖到成本价的十倍。
海因茨四处求人,尽全力也只借到了购药所需钱数的一半。
万般无奈之下,海因茨只得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儿卖给他,或允许他赊账。
但药剂师坚决不答应他的请求,并说他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海因茨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挽救妻子的生命,在夜间闯入药店偷了药,治好了妻子的病。
但海因茨因此被警察抓了起来。
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被试参加讨论,如:海因茨该不该偷药?为什么该?为什么不该?海因茨犯了法,从道义上看,这种行为好不好?为什么?通过大量的研究,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三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六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1)前习俗水平(0~9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
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
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
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在这一阶段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
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对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可能会作出这样两种不同的反应:赞成者认为,他可以偷药,因为他先提出请求,又不偷大的东西,不该受罚;反对者则会说,偷药会受到惩罚。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道德推理理论对教育旳启示
问题1:究竟什么是道德(不同文化背景 可能有不同旳含义)
问题2:教师对不同年级旳水平旳学生应 怎样进行道德教育
柯尔伯格旳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后习俗水平(能摆脱外在原因,着重根据个人自愿 选择旳原则进行道德判断,即根据内心旳一套原则 进行道德推理,它们可能与社会规则一致,也可能 不一致),在这一水平,社会规则成为大多数行为 旳基础,当社会规则与内心旳道德准则发生冲突时, 人们旳内心准则往往占上风。极少人到达这一水平。
阶段1:服从和处罚定向
小朋友评估行为好坏着重于行为旳成果,以为受赞 扬旳行为就是好旳,受处罚旳行为就是坏旳
阶段2:朴素旳利己主义定向
小朋友评估行为旳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旳 要求和利益
柯尔伯格旳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水平二:习俗水平:内化了社会规则(根据行为是 否有利于维持习俗秩序,是否符合别人愿望进行道 德判断,他们遵守那些他们以为正确旳规则)
柯尔伯格旳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基本观点 科尔伯格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旳道德发
展理论,把小朋友旳道德发展看成是整 个认知发展旳一部分,以为小朋友旳道 德成熟过程就是道德认识旳发展过程。 研究措施:两难故事法 规律:三水平六阶段
柯尔伯格旳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三水平六阶段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以自我为中心旳道德推理水 平(根据行为旳直接后果和本身旳利害关系判断好 坏是非)
阶段3:好孩子定向
小朋友以为:凡取悦于别人,帮助别人以满足别人 愿望旳行为是好旳,不然就是坏旳(他们旳推理受 众人旳共同愿望和一致意见决定)
阶段4: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旳定向
小朋友以为,正确旳行为就是尽到个人责任,尊重 权威,维护社会秩序,不然就是错误旳(他们已经 意识到良心与社会体系旳主要性)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通过改进皮亚杰的研究,提出儿童道德判断能力发展经历三级水平和六个阶段。
三级水平分别是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科尔伯格通过道德两难故事法得出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也就是有名的“汉斯偷药”(也叫海因兹偷药)。
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发明的镭才能治好她。
病妇的丈夫汉斯找到药剂师,却被索价2000元,这个药价足足高出了药成本的十倍。
汉斯只能到处借钱,可最后只凑够1000元。
汉斯不得已,只好恳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账,以便能快点救活妻子。
但药剂师一口回绝他,说:“不成!我研制此药就是为了赚钱。
”汉斯因此走投无路,于是乎他想到了一个办法,在夜黑风高的晚上,撬开药剂师的店门,为妻子偷来了药。
科尔伯格把这个故事告诉儿童,并问了儿童一个特别核心的问题:汉斯应不应该偷药?为什么?通过研究整理,他将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三水平六阶段。
(一)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1.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1)表现:以免去体罚与服从权力为道德判断的依据,凡是造成较大损害、受到较严厉惩罚的行为都是坏的行为。
反之,一种行为即使都是出于恶意,但如果未被觉察或未受到惩罚那就不是错误的,因此本阶段儿童尚缺乏真正的是非观念。
(2)儿童的回答:赞成:不救妻子,会被小舅子打。
反对:偷药抓住,会受到严厉惩罚。
(3)关键词:避免惩罚2.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也叫相对功利或朴素的利己阶段)(1)表现: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2)儿童的回答:赞成:妻子过去给自己做饭洗衣,要救。
反对:如妻子死了,生病也不是自己的错。
(3)关键词: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二)习俗水平(9-16岁)1.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也叫好孩子或寻求认可定向阶段)(1)表现: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
科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
科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科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是一种认知发展理论,由Jean Piaget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与Lawrence Kohlberg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融合而成。
该理论旨在描述个体在认知和道德发展方面的六个主要阶段。
本文将介绍科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第一水平:预社会道德1.1 第一阶段:顺从和惩罚取向这一阶段通常在儿童幼年时期出现,表现为对权威和规则的绝对顺从。
儿童此时认为规则的存在是为了防止惩罚。
他们关注个人的利益,利益的最大化是他们的首要目标。
1.2 第二阶段:个人利益取向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更加重视个人的利益,他们的行为是根据对个体获得的效益进行判断。
孩子可能会展示出相对的自私行为,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而不考虑他人的感受或需要。
第二水平:传统道德2.1 第三阶段:他人期望取向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考虑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他们的决策取决于他们对社会期望的理解。
他们希望得到他人的赞扬和认可,因此他们会遵循社会上规定的道德准则来取悦他人。
2.2 第四阶段:法律和秩序取向在这个阶段,个体认识到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他们意识到社会需要一套共同的规则来维持秩序和公正。
个体开始关注社会的法律和道德规范,并基于这些规范做出决策。
第三水平:后传统道德3.1 第五阶段:合作社会契约取向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考虑社会契约的重要性。
他们认识到个人的道德价值观和社会的道德规范之间的冲突。
个体开始寻求各方面的平衡和合作,以满足共同的社会目标。
3.2 第六阶段:世界伦理取向这个阶段是科尔伯格理论的高级阶段,只有很少人到达这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个体不仅考虑社会规范和个人利益,还会考虑全球或全人类的利益。
个体开始关注整个人类社会的福祉,并致力于解决全球性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总结科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理论提供了一个关于认知发展和道德发展的框架。
这个理论揭示了个体在认知和道德发展上的不同阶段,以及他们在每个阶段的价值观和行为特征。
柯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口诀
柯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口诀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这可不是枯燥的理论,而是关于我们如何理解对错、如何成长的一段旅程。
柯尔伯格把道德发展分成三个大水平,每个水平下还有两个阶段,总共六个阶段。
这些阶段就像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里程碑,今天就用简单的话和生活中的例子,带大家深入了解一下。
1. 前惯例水平1.1 惩罚与服从阶段想象一下,小明刚开始学会分辨对错时,他最关心的就是“做错事会不会被骂”。
这就像是小孩子把不把手伸进火里,完全是为了避免被烫伤而已。
他们还不太明白对错的真正含义,更多的是害怕后果。
比如说,小明不敢偷东西,是因为怕被爸爸妈妈骂,而不是因为知道偷东西本身是不对的。
1.2 个人利益阶段再往前走一点,小明长大了,他开始懂得自己的需求了。
这个阶段的核心就是“我能得到什么?”比如说,小明会听妈妈的话,因为他知道这样能得到额外的零花钱。
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行为更多的是为了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不是出于对别人的真正关心。
2. 传统水平2.1 维护秩序阶段接下来,小明进入了学校,他开始学习规则和规范。
这时候他开始明白,社会有一套规则,大家都应该遵守。
比如说,他会按时完成作业,因为他知道这样才能获得老师的赞许,维持一个良好的班级秩序。
这个阶段,小明的行为更多是基于对社会规则的尊重,而不是个人利益。
2.2 社会契约阶段再往上升,小明已经长大成人,开始理解社会的复杂性。
他意识到,不是所有的规则都是绝对的,有些规则可能会需要调整来适应不同的情况。
比如说,法律有时候也需要根据社会的需要进行修改。
在这个阶段,他开始思考如何平衡个人的需求和社会的规则,理解到道德不是一成不变的。
3. 后惯例水平3.1 社会契约与个人原则阶段进入这个阶段,小明对社会的看法更加深刻了。
他不仅关注社会的规则,还会根据自己对正义的理解来判断对错。
比如说,如果他发现某个法律不公,他可能会参与到社会运动中,推动改变。
他的行为更多是基于对大局的考虑和对原则的坚持。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如下是有关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柯尔伯格,依据不同年龄儿童进行道德判断的思维结构提出了自己的一套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阶段模式。
柯尔伯格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来推断儿童的道德水平,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品德”发展理论。
1.前习俗水平(0-9岁)这一水平的主要特征是,儿童的道德观念是纯外在的,儿童是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为准则的。
这一水平包括着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的道德定向阶段这阶段的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
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处罚。
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节为就是坏的。
他们没有真正的准则概念。
第二阶段:朴素的享乐主义或功利主义的定向阶段这阶段的儿童为了获得奖赏或满足个人需要而遵从准则,偶尔也包括满足他人需要的行动,他们认为如果行为者最终得益,那么为别人效劳就是对的。
人际关系被看作是交易场中的低级相互对等的关系。
儿童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东西。
他们能部分地根据行为者的意向来判断过错行为的严重程度。
2.习俗水平(9-15岁)这一水平的儿童为了得到赞赏表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父母、同伴、社会集体所确立的推则,或称因循水平,也可以说为了力图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希望。
他们都能顺从现有的社会秩序,而且有维持这种秩序的内在欲望;规则已被内化,自己感到是正确的。
因此,行为价值是根据遵守那些维护社会秩序的规则所达到的程度。
它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三阶段:人际和谐的定向阶段,又称为“好孩子”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尊重大多数人的意见和惯常的角色行为,避免非议以赢得赞赏,重视顺从和做好孩子。
他们希望保持人与人之间良好的、和谐的关系,希望被人看作是好人,要求自己不辜负父母、教师、朋友的期望,保持相互尊重、信任。
这时儿童己能根据行为的动机和感情来评价行为。
第四阶段:权威和维持社会现有秩序的定向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注意的中心是维护社会秩序,认为每个人应当承担社会的义多和责判断某一行为的好坏,要看他是否符合维护社会秩序的准则。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理论科尔伯格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理论科尔伯格继皮亚杰之后对儿童品德发展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提出了系统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对皮亚杰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改进,应用道德两难论的方法研究道德的发展问题。
这种方法也称两难故事法。
故事包含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情境,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的人物行为进行评论,从而了解被试进行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原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代表性的道德两难故事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大意是:欧洲有一位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危在旦夕。
医生告诉她的丈夫海因茨,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药可以救他的妻子。
但该药价钱十分昂贵,要卖到成本价的十倍。
海因茨四处求人,尽全力也只借到了购药所需钱数的一半。
万般无奈之下,海因茨只得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儿卖给他,或允许他赊账。
但药剂师坚决不答应他的请求,并说他发明这种药就是为这样两种不同的反应:赞成者认为,他可以偷药,因为他先提出请求,又不偷大的东西,不该受罚;反对者则会说,偷药会受到惩罚。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如他们对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可能会有这样的说法:赞成者会说,他的妻子需要这种药,他需要同他的妻子共同生活;反对者则会说,他的妻子在他出狱前可能会死,因而对他没有好处。
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和许多犯罪的青少年在道德认识上都处于前习俗水平。
(2)习俗水平(9~15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
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
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
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继皮亚杰之后对儿童品德发展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提出了系统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对皮亚杰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改进,应用道德两难论的方法研究道德的发展问题。
这种方法也称两难故事法。
故事包含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情境,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的人物行为进行评论,从而了解被试进行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原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代表性的道德两难故事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大意是:欧洲有一位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危在旦夕。
医生告诉她的丈夫海因茨,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药可以救他的妻子。
但该药价钱十分昂贵,要卖到成本价的十倍。
海因茨四处求人,尽全力也只借到了购药所需钱数的一半。
万般无奈之下,海因茨只得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儿卖给他,或允许他赊账。
但药剂师坚决不答应他的请求,并说他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海因茨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挽救妻子的生命,在夜间闯入药店偷了药,治好了妻子的病。
但海因茨因此被警察抓了起来。
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被试参加讨论,如:海因茨该不该偷药?为什么该?为什么不该?海因茨犯了法,从道义上看,这种行为好不好?为什么?通过大量的研究,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三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六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1)前习俗水平(0~9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
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
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
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在这一阶段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
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对海因茨偷药的故事
可能会作出这样两种不同的反应:赞成者认为,他可以偷药,因为他先提出请求,又不偷大的东西,不该受罚;反对者则会说,偷药会受到惩罚。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如他们对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可能会有这样的说法:赞成者会说,他的妻子需要这种药,他需要同他的妻子共同生活;反对者则会说,他的妻子在他出狱前可能会死,因而对他没有好处。
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和许多犯罪的青少年在道德认识上都处于前习俗水平。
(2)习俗水平(9~15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
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
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
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
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并总是尽量按这种要求去思考。
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
这一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会说,他做的是好丈夫应做的事;反对者则说,他这样做会给家庭带来苦恼和丧失名誉。
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
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
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
该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会说,不这么做,他要为妻子的死负责;反对者会说,他要救妻子的命是应该的,但偷东西犯法。
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青少年和成人的道德认识处于习俗水平。
(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又称原则水平,达到这一道德水平的人,其道德判断已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是有了更普遍的认识,想到的是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并已将此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
后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处于这一水平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
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
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
在强调按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的同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
对于海因茨偷药的故事。
赞成者认为,法律没有考虑到这种情况;反对者认为,不论情况多么危险,总不能采用偷的手段。
第六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
在根据自己选择的原则进行某些活动时,认为只要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在这个阶段上,他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
对于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认为,尊重生命、保存生命的原则高于一切;反对者认为,别人说不定也像他妻子一样急需这药,要考虑所有人生命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