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评课稿

合集下载

粤教版必修3《雨霖铃》评课稿

粤教版必修3《雨霖铃》评课稿

粤教版必修3《雨霖铃》评课稿雨霖铃是一首中国古代的七言绝句诗,诗人柳永以此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被广大中学生所学习和欣赏,并收录在粤教版必修3语文教材中。

本文将从内容、情感表达、修辞手法等角度对该诗进行评课,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

一、诗歌内容《雨霖铃》共有4句,每句7个字,共28个字。

整首诗以夏秋之交的雨天为背景,描绘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首句“寒蝉凄切,对长云生秋怀”表达了诗人远离故乡,听到蝉鸣的凄凉之感;其次,“砧杵声催人泪下”暗示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第三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则写出了诗人对家乡燕子的怀念;最后一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则通过对四月山寺桃花盛开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春天的思念之情。

二、情感表达1. 思乡之情整首诗流露出浓郁的思乡之情。

诗人远离家乡,听到寒蝉的叫声,站在长云下,心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怀念和渴望。

砧杵声催人泪下,表达了在异乡漂泊的诗人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情。

通过描绘对家乡的怀念,诗人表达了对故乡的留恋之情。

2. 生活琐事诗中提到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表达了平凡生活中的琐事。

诗人对这些琐事的关注和怀念,展示了一个普通百姓的情感世界。

这种情感贴近人民生活,赢得读者的共鸣。

3. 自然景物诗人巧妙地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

四月天山寺桃花盛开,正是春天的季节。

通过描绘桃花绽放的景象,诗人表达了对春天的向往和思念。

三、修辞手法1. 比喻在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

例如,将寒蝉的叫声形容为“凄切”,通过寒蝉的声音来传递诗人内心的萧索情绪。

还有将砧杵声形容为“催人泪下”,用声音传递出诗人思乡的强烈情感。

这些比喻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的内心感受,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2. 对仗诗中采用了平仄对仗的手法,使整首诗的节奏感更加明显。

每句诗都是七言绝句,每句都有7个字,其中前两句和后两句互相呼应,结构十分严谨。

这种对仗使诗歌的语言更加优美,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_雨霖铃_教例评析

_雨霖铃_教例评析

(1) 这对情人分别时的心境是
二 、注重思维训练 。教师设置 感观 而 言 , 诱 导 他 们 从 听 觉 上 品
怎样的 ?
的三道题目全是“活”题 ,答案是开 赏 ,从视觉上品赏 ,从意觉上品赏 ;
(2) 能不能说一两句劝慰她们 放性的 ,寻找答案的过程实际是多 就教师的教学方法而言 ,做到通过
的话 ?
教学新设计
《雨霖铃》教例评析
傅祖德 胡振汉
这是青年教师王爱红的一个 正 、归纳等等 。
角伸 向 四 面 八 方 进 行 广 泛 搜 猎 。
教例 。全课由四个教学板块构成 :
教师有条理地组织板书 ,最后 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 “ : 梧桐树 ,三
诵读 、品析 、积累 、迁移 。教学过程 指导学生依据板书内容对课文采 更雨 ,不道离情正苦”(温庭筠《更
种思维的综合训练过程即联想思 诵读品赏 、扣住字词品赏 、援引佳
(3) 主人公倾诉了怎样的离愁 维训练 、想像思维训练 、创新思维 句品赏 、展开想像品赏 、翻译新诗
之苦和相思之情 ?
训练 、发散性思维训练等等 。
品赏 。由于角度不断转换 ,学生有
上述教学程序 ,穿插了学生的
三 、注重积累语言 。对所出示 较为持久的心理亢奋 ,注意力高度
莎行》) “ ; 红叶黄花秋意晚 ,千里念
阴》(薄雾浓云) ,从内容和词调上
一 、注重美育渗透 。朗读录音 行客 (晏几道《思远人》) ”“ ; 试问闲
初步感受它们的婉约风格 。
有如 幽 林 曲 涧 之 流 泉 , 学 生 听 之 愁都几许 ? 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
2. 解题并简介作者生平及课 “耳暂明”。教师指出读这首词应 梅子黄时雨 (贺铸《横塘路》) ”“ ; 请

《雨霖铃》教案评析

《雨霖铃》教案评析

《雨霖铃》教案评析(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知识梳理、古诗鉴赏、阅读理解、计划总结、学习综合、试题大全、教案大全、作文大全、语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knowledge sorting, ancient poetry appreciati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plan summary, learning synthesis, test questions, lesson plans, composition, Chinese, and other materials.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雨霖铃》教案评析4.“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柳永《雨霖铃》说课稿

柳永《雨霖铃》说课稿

柳永《雨霖铃》说课稿柳永《雨霖铃》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柳永词两首》。

我准备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学习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谈本课教学。

一、教材分析《柳永词两首》是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第一课。

本单元主要涉及宋词,而柳永在宋代词人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他是宋代第一位专力写词的文人,他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的词人,他是婉约词派的创始人。

所以教材把他安排在本单元的第一课,也是高中课本宋词的第一课,凸显了其重要性。

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的能力。

《望海潮》和《雨霖铃》是柳永的代表作品,建议在教授时把《雨霖铃》放在第一课时,因为学生有先入为主的思维,而这首词更能体现词人的婉约风格,还有,《雨霖铃》这首词感情细腻,可分析的内容较多,理解了这首词,对于《望海潮》的分析就变得简单而且水到渠成了。

今天我就重点说说《雨霖铃》这首词。

二、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对宋词的接触较少,通过对初中阶段诗歌的学习,已经能感受其中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准备用诵读、讲解、合作探究等方法相结合。

四、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2、在诵读中体会《雨霖铃》的凄清意境和思想情感;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1、合作学习,词画结合,把握词的内容和写作思路;2、点拨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深入探究,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古人离别时幽怨伤感之情,伤离别,重真情。

五、教学重难点:1、在朗读中品味意境;2、引导学生体会情景交融与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播放来自网络的一段视频《雨铃霖》。

雨霖铃评课稿(精选12篇)

雨霖铃评课稿(精选12篇)

雨霖铃评课稿(精选12篇)雨霖铃评课稿篇1教学目标:1.体会本词的意境及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

2.能够背诵其中的句子。

教学重点:体会本词的意境及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1.体会意境2.赏析名句。

教学设想:充分贯穿诱思探究法思想,以同学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遵循两个贯穿要素和三个层次要素。

通过阅读想象完成教学重点,通过点拨争论完成教学难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渲染气氛创设情境激发情意一、课前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渲染气氛。

二、导入1.展现图片2.师生活动:师:这些图片呈现的是什么场面?生:送别的场面。

师:是的,在现实生活中,别离是一件常事,在诗词中更是一种历写不衰的主题。

请你说出写送别的名句。

生:说名句。

师:展现名句。

送别人与被送人之间是什么关系?生:伴侣。

师:请大家想象一下夫妻间.情人间离别的情景。

生:表述。

师:今日我们来观赏柳永描写的情人离别情景——《雨霖铃》。

三、展现目标:(略)仔细观看整体感知初步研读四、展现全词1.观看该词,回答以下问题:⑴从段落上看,本词是( )(答案:双调)⑵从字数上看,本词是( )(答案:长调)五、简介1.同学说出自己了解的柳永2.展现简介六、了解写作背景1.让同学从书中找2.老师补充七、研读本词1.同学阅读2.做练习:选出对词中部分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A.骤雨:急雨。

歇:停。

B.都门:京城门外。

帐饮:“帐”通“畅”,痛快地喝。

C.无绪:没有心思。

风情:深情密意。

D.沉沉:肤浅。

经年:一年。

(答案:B)3.配乐范读乐观探究活跃思维深化研读4.本词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请概括(同学答)这两幅画面都是实景吗?5.老师引导同学从画面入手借助想象和联想体会意境。

(为了关心大家更好地体会意境,下面我们转换一下角色,我是一名导演,你们是演员,我要选五名演员演一部巨作,盼望你们抓住机会,乐观表现。

考题是进入柳永描绘的画面体会的思想感情。

高中语文课《雨霖铃》课例评析

高中语文课《雨霖铃》课例评析

高中语文课《雨霖铃》课例评析高中语文课《雨霖铃》课例评析[NextPage]师:这首词(板题)写得怎么样?生:说不清。

总之是很凄凉,很悲苦。

师:对。

触及我们心灵的痛感往往能产生欣赏的快感.与我们说不清、道不明的美感。

下面我们却要在“说得清”、“道得明”上作一番研究。

先看这首词表达了什么人的凄凉和悲苦?生:恋人之间惜别时的凄凉和悲苦。

师:怎么看出来是恋人之间的?生:“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都应该是男女之间的表现。

师:真不简单,有理有据啊。

柳永(板书)有没有点出这种惜别之情?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师:对。

其凄凉和痛苦这两句也能概括。

即…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中‘伤离别…(板书)。

请把这个重组的句子齐诵三遍。

(生齐诵)师:下面我们来看整篇是如何表现这个凄凉和痛苦的,是怎样围绕这个中心层层展开的?(师生、生生讨论)生:这首词是分上下阕来写的。

上阕的前三句点明分别的时间和地点,景物描写很细腻,营造了凄凉的气氛,奠定了全词悲凉的基调,渲染了人物离别时悲伤的心情。

然后是分别时的场景,用了白描的手法,把离别的情景写得十分真切感人。

下阕是作者想象到离别之后的情景,把借酒消愁愁更愁的情绪物化得非常详细。

杨柳、晓风、残月本是自然之景,现在是作者内心悲凉的写照。

柳叶无依.晓风凄凉,明月残缺,有情人不能相聚。

何其凄惨.何等悲凉!再写“此去经年”,良辰好景也没有心情玩赏,不值一看。

最后写有再多的“风情”也没有人可以诉说的痛苦。

师:说得太好了。

一层层分析过来,特别到位。

赏析诗词就要这样,细心阅读,用心揣摩。

师:还有补充赏析的吗?生:我想再说一下前三句。

开头的'“寒蝉”是秋天的蝉鸣,点明时间;“长亭”是交代离别的地点,又是黄昏时分。

整个情景非常凄凉。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

开篇三句不仅交代背景,而且渲染离别气氛,奠定全词基调。

生:我觉得这三句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有听觉,也有视觉的描写,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评课报告

评课报告
2、徐老师对词人柳永的身世和他与歌女的感情介绍过多,这些与《雨霖铃》这首词的情感表现关联不大,所以只需简单介绍,或者让学生课后自己去看。
三、启发
陈、徐两位老师在《雨霖铃》这堂课的设计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都考虑到了各自学生本身的基础以及各个学校的不同情况,同时又各自根据自己的风格和所教学的内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所侧重。从她们两人精彩的课例中,我受到很多有益的启发,明白了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授课方式,其实目的和方向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让我们的学生能在课堂上产生最大的效益,至于选择哪种设计,最终还得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
3、陈老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由讨论,从学生的发言中便可看出,学生不知不觉中学习到了分析诗歌的思路和能力。
缺点:
1、陈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都依照传统模式,从一开始的导入、接着作者简介和背景介绍、诵读感知、探讨品析等,部分环节过渡不够自然。例如背景介绍,可以放在对诗歌赏析过程中顺便带出,以便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到词人对离别的不舍之情。
2、徐老师抓住了诗歌与其他文体不同的特点,着重于诵读,以读带讲,以讲促读。这样就调动了学生上课的注意力,也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3、诵读的过程中徐老师注意到了朗读的层次,从基本的读准字音,到学生理解了诗歌内容后带着感情的进一步朗读,循序渐进地把学生带入情景。
缺点:
1、徐老师对于《雨霖铃》中的“虚实结合”这一教学重点并没有向学生详细讲解,只是简单的一笔带过,如果能够讲清楚什么是“实”,什么是“虚”,再联系以前学习的相关诗句进行分析,便能加深学生对“虚实结合”手法的理解。
维度三“专业能力”主观题作业模板
课程模块名称
作业要求与提示
要求:字数不少于7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雨霖铃”课例评析

“雨霖铃”课例评析

高中语文“雨霖铃”案例展示及评析观看完陈老师和徐老师就《雨霖铃》这一篇课文的课堂实录后,颇有感。

古诗词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如何把这些已与这个时代有了生疏感的诗词,完美地向学生演绎出来,看教师个人的文学素养,更看教师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积累的教学方式的选择。

陈老师和徐老师分别我们演绎了两种古诗词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式及其所呈现的教学效果。

陈老师循循善诱,巧妙地设置了问题,引导学生沿着教师的思路一步步地向前。

借古人之语“黯然神伤者,唯离别也”让学生踊跃发言回忆学过的“伤离别”主题的古诗词,形成一种活跃的气氛。

伤离别也正是此词的主题,教师一开始的设置,降低了学生理解此词主题的难度。

接着再围绕此感情寻找相关的意象,让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借助这一个个的意象构成了一个凄清冷落的画面,由此而传达出自己与红颜知已离别的感伤主题。

意象对于古诗词的情感表达非常的重要,近年来很多关于诗词意象的研究非常的热门。

原因正在于意象研究切入点小,并且具体可感。

那么借助在研究中非常热门的方法,我们可以将其运用到教学中来,成为行之有效的办法。

而徐老师则采用了截然不同的方法,诵读教学法,在指导学生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诵读在语文学习中其实非常重要,尤其是情感把握。

近来一直有人在提倡用诵读法来学习国学经典,作者甚至认为父母教师不一定能准确地解释文本的意义,但只需对孩子们说一句“孩子们,眼我读!”反复地,不停地读,直到那些内容深深地烙刻在脑海中。

这些内容孩子们不一定现在马上能理解,但会沉淀下来,成为他们未来生命历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某些情感触发时,这些诗句就会不期而遇地出现。

我想如果教育可以这样省力气,那为什么我们不这么做呢?为什么我们要竭尽全力地跟学生说来,你听我说说作者是怎么说,作者的情感是如何如何的,作者又怎样怎样。

所以,陈老师的这节课,另外结合个人平时对于语文教学的认识,我得到的启发是,我们得正视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我们得挖掘出诵读在教学中的各种不同方式,最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

雨霖铃柳永一等奖说课稿

雨霖铃柳永一等奖说课稿

雨霖铃柳永一等奖说课稿《雨霖铃柳永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雨霖铃柳永一等奖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宋代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四个方面来解说这堂课。

首先,说教材这篇文章被编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词别是一家”板块。

专题所选皆为千古名篇,所写尽是诗人独特的生命体验。

这一板块萃集了婉约派四大代表人物的作品,所写尽是离愁别恨。

《雨霖铃》“寒蝉凄切”通过描写清冷的秋景,表达了恋人们难以割舍的离情,感人肺腑,最能引起学生的恻隐之心,柳词细腻的情态刻画也会对学生的写作产生影响。

本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对古典诗词并不陌生,也掌握了阅读这类文体的基本方法,但还没有养成运用想象,调动情感来填充意象,品悟意境的习惯;另外,他们已经拥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但是对这种纯粹的本真的情感体验得较为肤浅,所以在理解作者情感上会有一定的难度。

鉴于以上分析,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求,我将设定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作技巧,发挥想象,把握词中意境。

3.感悟词中离情,获得精神成长。

那么本文的教学重点就是感悟词中的离情;教学难点则是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把握词中意境。

接下来,我们说教法学法:根据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和点拨法相结合2.谈话法和情境教学法相补充在学法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

具体包括:朗读法、勾画批注、运用想象、调动情感,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勤动手,勤动口,勤动脑,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下面,我们就说下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设定以下五个教学环节:1.导入为学生播放歌曲《长亭送别》,营造一种离别的氛围。

《雨霖铃》评课材料

《雨霖铃》评课材料

《雨霖铃》评课材料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是柳永的代表作。

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

通过这首经典之作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婉约派风格有一个大致了解,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听了慕老师的课后,由衷赞叹慕老师上课游刃有余,精彩迭出,充分体现了教师精湛的教学技艺。

新颖的赏诗理念,巧妙的品诗方法,多样的探究思维,均在这堂课中得到了鲜活的,有力的体现。

以下几个方面尤其值得年轻教师学习:第一、设计过程严谨,具有独创性。

慕老师首先由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楼台相会的片段切入,勾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再引出柳永的词《雨霖铃》;然后让学生朗读诗歌,品评鉴赏,理解大意;再是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抓住意象,设置画面,引入意境,品读诗句,理解深意;最后进行点染技法探究,深刻领悟词的意境。

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去展开,抓住了意象、情感、技巧这三个诗词鉴赏的要素,做到首尾呼应,重点突出。

第二、赏诗理念新颖,具有启发性诵读法是新课程理念强调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想象意境法和名句鉴赏法更是诗歌鉴赏和教学的重要方法。

慕老师的这堂课充分运用了诵读法,通过朗诵、听读等方式,以诵读为突破口,指导学生以读带赏,把握住诗词的基本情感,诵读指导到位;对词的上片的赏析,重在引导学生去抓精彩的词句研读讨论,设想不同的画面意象,理解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下片则重在鉴赏“酒、柳、月、风”这些典型诗歌意象,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引入了大量的课内外古诗词,让学生领会到作者是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构成凄凉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伤别离的悲凉情怀。

通过这样的恰到点拨,使学生由感知诗意,披诗入境,既能有效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第三、教学手段灵活,具有审美性文学鉴赏课是学生品味与鉴赏的实践课,如不发挥学生主体性,由效果很难想象。

《雨 霖 铃》_观评记录

《雨 霖 铃》_观评记录

《雨霖铃》高中语文必修四观评记录
1.王永军评课:利用歌词导入,导入方式简洁明快,技巧有冲击力,能使人为之一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张洪山评课:目标明确,切入点较小,便于操作,训练有针对性,课堂效果良好。

3.杨晋尚:教师始终关注学生,对学生的成果评价及时,准确,有针对性。

4.谢飞:全体学生自始至终精神饱满,精力集中,学习积极性很高。

5.张松靖:本课注重诗词朗读,注重节奏感和音乐性,反复吟咏,使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诗句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雨霖铃评课报告

雨霖铃评课报告

雨霖铃评课报告1. 引言雨霖铃评课是一种教师教学评估和反思的方法,通过教师的自我评价和同行评价,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对雨霖铃评课的背景、评课目的、评课过程和评课结果进行详细介绍。

2. 背景雨霖铃评课源于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一段故事。

故事中,贾宝玉在听到门外的雨霖铃声后,自觉地反思了自己的过去行为,并得出了一些教训。

雨霖铃评课就是借鉴了这一故事,通过听课和反思,来促进教师的成长和提高教学效果。

3. 评课目的雨霖铃评课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评课,教师可以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意见,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同时,评课还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整个教师团队的水平。

4. 评课过程雨霖铃评课的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4.1. 预览课题在评课之前,评课组成员需要提前预览课题内容,了解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通过预览课题,评课组成员可以在听课过程中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

4.2. 听课评课在评课过程中,评课组成员对教师的授课进行观察和记录,包括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参与度等方面。

同时,评课组成员还可以与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意见。

4.3. 分析评价在听课结束后,评课组成员将对听课过程进行分析和评价。

他们可以针对教学内容的合理性、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反馈意见等方面进行评价,提出优化建议。

4.4. 反思总结评课组成员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反思总结。

他们可以思考教师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法。

同时,他们还可以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经验。

5. 评课结果评课结果是对教师教学的全面评价。

评课组成员可以根据评课过程中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评价,提出具体的评价意见和改进建议。

这些意见和建议对教师来说是宝贵的参考,可以帮助他们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6. 结论雨霖铃评课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评估和反思方法。

《雨霖铃》教学设计与评析.doc

《雨霖铃》教学设计与评析.doc

《j霖铃》教学设计与评析A:【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设计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在“阅读与鉴赏”中也要求“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此诗以其优美的意象和韵律影响了自她诞生以来的一代又一代读者。

鉴赏这首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体验诗歌情感,陶冶性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美的事物,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

教学目标:1、了解柳永及其婉约词的特点;2、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词的抒情基调;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B:【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宋词以它独有的魅力一直都那样熠熠生辉。

今天我们就欣赏一篇颇具代表性的力作,宋代专力作词的词人柳永的《雨霖铃》。

(二)简介作者柳永,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为永,字耆(qi)卿,排行第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

景祐进士。

官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有《乐章集》。

(三)简介写作背景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适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衣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

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

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

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排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四)教师范背全词(五)学生朗读提示:首先注意词的低沉基调,还要保持乐句的完整性,因为课文中的标点是按意思的连贯性点的,有些地方跟乐句并不一致。

2019年雨霖铃评课-word范文 (19页)

2019年雨霖铃评课-word范文 (19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雨霖铃评课篇一:雨霖铃评课报告今天观看了苏州十中陈婷婷、海口一中徐曼娜两位老师关于《雨霖铃》的教学实录,两位老师功力深厚,经验丰富,设计精美,张弛有度,收放自如,气氛活跃,我很受启发。

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浅陋的看法:1、创设情境,自然导入。

好的开场白是成功的一半,正所谓“题好一半文”。

导入得精彩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吸引他们的眼球,使他们认真上课。

2、朗读到位,诗词教学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朗读。

徐老师特别强调朗读,很好的落实了课程标准的特别要求。

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诗歌,这是非常好的有效的做法。

一节课下来,学生能够当堂背诵,这是最佳的效果。

此外,我认为朗读这一环节中教师的范读至关重要,教师与学生同一平台参与朗读,给学生亲近感,示范朗读更直接教会学生朗读要领。

学这两位教师的范读都不够。

因此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要会读。

3、意象是作品中的意象,是不能脱离作品这个情境的,要将意象与作品的整体赏析联系起来解读。

苏州十中陈老师通过解读词中的意象,让学生体会作品的情感。

4、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在文学作品中时常出现,是重点内容,也是难点所在。

突破重难点,使教学具有了深度和厚度。

5、课堂气氛活跃,而且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徐老师通过一个问题“整首诗是如何传达这种离别的伤感之情的?”就把课堂交给学生。

课堂是学生的,但是学生的阅历和理解能力都有限,那么老师该出手时就要出手,给学生指点迷津!老师要做一位倾听者,发现者,引导者。

6、对于诗词教学,我们都是循着读、讲、诵的思路来展开,三位一体紧密结合。

如果要说区别,就在于“讲”这个环节的区别较大,可以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也可以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讲,教师听。

那么很明显视频中的两位老师属于后者,学生主讲,老师引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霖铃》评课稿
教师用心设计的一节课就像一篇精心雕琢匠心独具的佳作。

首先,它像一篇佳作必须有一个体现出写作者独特思考、深刻认识的中心那样须呈现出一个能充分体现教师在对教材内容以及学生情况分析后而确立的既体现教学重点又体现教师独特视角的“教学核心”;其次,它像一篇佳作为表现中心而必须理出一个合乎逻辑的脉络清晰的思维过程那样须呈现出一个为更好解决已确定的教学核心而铺展开的环环相扣又循序渐进、相对完整的教学过程;最后,当这样的“谋篇布局”之后,教师就要思考如何让之前已基本确立的教学过程“突出重点炫出亮点”了。

刘老师选择的课题是《雨霖铃》,从教材文本价值研究出发,刘老师(似乎)把本节课的教学核心锁定在“离情”以及“离情的表达手段——点染环境、描摹情态和呈现心理”上,这是能充分开掘《雨霖铃》的语文价值的;而且,针对当前语文教学普遍不重视朗读尤其是不重视诗词吟诵这一现状,刘老师设计“因声求气”的吟诵环节更是能充分体现他拥有独特的语文关怀和广阔的语文视野。

但是,从其整个教学流程的施展来看,刘老师还需要再仔细打磨以“突出重点炫出亮点”。

那么,刘老师如何“突出重点炫出亮点”呢?本人以为可做如下调整:第一环节:吟诵—披文入情(通过吟诵来体悟“生离之情”);第二环节:品读—涵泳体悟(通过提问来赏析作者表达生离之情的3种手段);第三环节:迁移—千古相一(通过比较不同作者对同是“生离之情”的不同慨叹来拓展学生学习视野的同时强化学生对“离情”及“离情的表达手段”的领会与应用);第四环节:归纳—高屋建瓴(通过归纳、全班诵读来再次强调重点。

找不到恰当的措辞,只好用“高屋建瓴”,见笑了);第五环节:布置作业——阅读苏轼的《江城子》,并从“环境、情态、心理”三方面入手去赏析苏轼“死别”之情的表达,形成一段不少于300字的赏析文字。

从以上5个环节的设计看来,“教学重点的突出”应是毋庸置疑的了。

问题是哪些亮点该炫出呢?这些亮点该如何炫出呢?
本人认为开头部分的“吟唱”绝对是亮点,能让师生马上产生耳目一新之感。

刘老师可通过循环播放来创设情境以便学生进入“生离”之情境并借助“哪些词句能传达出离情?”的提问来加强朗读指导和进一步披文入情。

另外,迁移部分的男女生朗读也是亮点,这里刘老师也可借助男女的不同组合以及激励性的评价(如奖励体现上海特色的小礼物)来把本节课推向高潮。

总之,一堂课的教学设计首先要明确一个“教学核心”,然后围绕这一教学核心设计能突出重点炫出亮点的循序渐进又跌宕起伏的教学流程。

当然,适切的教学手段的采用以及有效的教学评价的使用也是使得一堂课如同一篇佳作般受认可的重要因素。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