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教学切入点
找准课堂切入点提高示范效果

歧 ,适 时示范正 确的 和错 误 的动作 ,促成 学生对动作 的深
层 理 解 ,用 正 确 的 情 感 ,态 度 , 价 值 观 去 影 响 学 生 。 如 一 位 教 师 在 进 行 “ 滚 翻 双 腿 交 差 转 体 1 0 ” 动 作 时 向 学 前 8度 生 质 疑 : “ 滚 翻 双 腿 交 叉 转 体 时 该 向 哪 边 转 ? ” 有 的 学 前 生 说 向 右 转 ,有 的 说 向 左 边 转 ,还 有 的学 生 说 要 跳 转 。 面
在体 育教学 中动作示 范是最 常用的一种 直观教 学法 , 在 实 际 教 学 中却 存 在 着 示 范 效 果 偏 低 的 现 象 。 有 的 示 范 位 置 ,方 向 不 合 理 ,失 去 了示 范 作 用 ;有 的示 范 形 式 单 一 ,
一
三 、 意 见 分 歧 切 入 点
在 学 习 一 个 新 的 技 术 动 作 时 , 当 学 生 练 习 意 见 不 统
生 一 种 跃 跃 欲 试 的 心 理 气 氛 ,从 而 提 高 学 习 动 作 技 能 的积 极 性 ,以 保 证 教 学 任 务 的 完 成 。 如 在 教 《 肘 倒 立 》时 , 肩 在 准 备 活 动 完 成 后 ,笔 者 在 垫 子 上 做 起 了 “ 倒 立 — —前 手
滚 翻直 腿 起 —— 肩 肘 倒 立 —— 后 滚 翻 ——跪 跳 起 ” 的连 接 动
五 、 练 习胆 怯 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点
这 里 的 关 键 点 既 包 括 动 作 技 术 的 难 点 ,也 包 括 容 易 被
学 生 忽 略 的 和 动 作 有 密 切 关 系 的 技 术 细 节 。 就 难 点 ,细 节
找准切入点,引导学生体验——“认识厘米”教学片断及思考

找准切入点,引导学生体验——“认识厘米”教学片断及
思考
在学生学习认识厘米时,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引导学生体验:
1. 使用实物展示
可以拿出一条厘米尺或者一些小物品,让学生亲自感触与比较。
例如,将一根铅笔放在厘米尺上,让学生比较铅笔长度和一个厘米
的长度有多大的差别;与此同时,可以摆放不同尺寸的小球、小塑
料人等小物品,让学生比较它们之间的大小差异。
2. 互动游戏
可以设计一些互动游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厘米的大小。
例如,在教室中安排一些不同长度的实物,要求学生将其按照从小到
大的顺序排列,这样可以通过看着实物找到认知记忆。
3. 图片引导
可以使用一些图片引导的方法,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或任务,
让学生在活动或任务中逐渐对认识厘米的含义有更深的认识。
如设
计一个风景画,让学生听指令将画中的小动物、树、草和别的,以
厘米作为长度单位的物品按顺序排列好。
以上是三种常用的引导学生感知、认识厘米的方法。
学生在课
程中的实践操作过程中,还要注意让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厘米的大小,那么这个方法就会更加有效。
[找准课文切入点,优化阅读教学]找准切入点
![[找准课文切入点,优化阅读教学]找准切入点](https://img.taocdn.com/s3/m/a0d92df8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51.png)
[找准课文切入点,优化阅读教学]找准切入点课文的切入点,不一定是文章的重点,但必须是带动全篇的关键点,仿佛战场上的咽喉要冲。
在教学时我们要因课而异,灵活掌握。
教材不同,重点不一,教学的契入点也不同。
一个题目,一个标点,一个关键词,一句或一段精彩的话语,都可以是你施教的切入点。
但如何选准切入点呢?1. 从标题切入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思想情感的高度概括。
文章的标题一般具有深刻的含义,或者隐含有多重的意思。
正确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能够帮助我们理清文章思路,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因此,对标题的分析理解显得尤其重要,从这一点看,准确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也就成了阅读和理解文章的一个关键的切入点。
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抒情散文《我的空中楼阁》,题目采用一语双关的修辞方法,令人心动,耐人寻味。
我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三个问题:一是“空中楼阁”是一个人人皆知的成语,这里的含义又是什么呢?二是作者是怎样描写“空中楼阁”的?三是以“我的空中楼阁”为题,表现了作者对空中楼阁的一种什么感情,作者为什么喜爱“空中楼阁”?设计这些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去积极主动地研读课文,而当学生经过思索探求到答案,就会感到学习的愉快和满足。
又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也可以就题发问:邹忌为什么要向齐王讽谏?他是怎样进谏的?齐王最终采纳建议了吗?其结果又如何?文章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就题突破,容易一石激起千层浪,撩拨起学生迫切寻找答案的强烈愿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2. 从关键词切入每一篇课文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词语,有人称为“文眼”。
关键性词语是我们理解文章的切入点,是打开文章之锁的钥匙。
《自序》的切入点就是一个“梦”字,可以由“梦”而引发出一连串的问题:作者写几个梦?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梦?这些梦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然后引导学生精读深思,列出鲁迅有关生活经历和思想变化的提纲,长文短读,迅速而有效把握文章的内涵。
找准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找准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要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充分彰显语文的“味道”,就必须找准切入点:以题目为切入点,以关键字为切入点,以关键词为切入点,以关键句为切入点,以文章思路为切入点。
“五切入”从教材中“淘出”这些宝贵的“点”,通过充分挖掘,深度设计,突破这些“点”,激发学生将思维的触角悄然潜入到文本的内核里,让每一个学生都兴趣盎然地融入到教学的全过程中,成为课堂学习自主、自觉、自悟的主人,呈现出课堂教学更精准、更便捷、更有效的局面。
一、以题目为切入点课文的标题就如同人的眼睛,眼睛明亮,课文的“脸”上焕发生动和灵气。
教学中,从课题入手,解题明旨,就可以通过文题这个窗口,既让教学良好开端、顺利推进,又能让学生直截了当地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受到教育感染。
如:一位教师教学《丰碑》一课,紧紧扣住“丰碑”引导学生理解课题的深刻含义。
(1)什么是碑?什么是丰碑?(2)谁成了一座丰碑?课文写了他一件什么事?(3)军需处长为什么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课文仅仅是写军需处长一人是丰碑吗?在引导学生仔细推敲品味题眼的过程中,按照“碑—丰碑—谁是丰碑—为什么成为丰碑的教学思路,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和掌握,体会军需处长的伟大精神,明白他为什么成了人们心目中的丰碑,再通过反问句的分析,体会这支红军队伍中有千千万万像军需处长这样的人,他们不畏艰难险阻,为人民、为国家的解放事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也堪称丰碑。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在教学课文《再见了,亲人》的时候,我首先让孩子们围绕“亲人”讨论:什么是亲人?你的亲人有哪些?亲人之间是什么关系?让孩子们充分认识到亲人是最亲近、亲切、亲密的人,亲人之间流淌着相同的血液,有割舍不断的血缘关系。
接着围绕“亲人”讨论:文中的亲人是哪些人?她们都分别为志愿军战士做了哪些事情?让学生走进文本,了解文章内容。
我最后又在教学中,让孩子们围绕“亲人”再次深入展开讨论:志愿军战士为什么要把朝鲜人民称为亲人呢?让孩子们尽量体会到大娘、小金花和大嫂对志愿军战士的那种比山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进一步激发起孩子们对朝鲜人民的喜爱和无比崇敬之情。
找准切入点,激活学生的思维

找准切入点,激活学生的思维切入点,是分析理解课文内容的入手处,也是解读一篇课文的突破口。
大家应该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找到了一个最佳的解读文章的突破口,教学起来就像庖丁解牛一样得心应手,因为它能迅速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
在语文教学中,找准课文的切入点,也就可以事半功倍,是课堂教学最为关键的步骤。
首先,从这个突破口入手,我们就能提纲挈领地对课文进行全面剖析,把课文分析透彻,分析到位。
切入点把握得好,一篇文章就能很流畅地讲完;切入点模糊,就会出现上课时无从下手的情况。
只有找准切入点,努力提高提问效率,才能使课堂呈现出“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局面。
下面就谈谈“切入点”的确定和切入的形式。
一、窥一斑而见全豹——从课题切入,触动学生的内心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灵魂,题眼则是文章的关键词,抓住了题眼就是抓住了文章的主旨。
如何让学生很好的理解文章的主题,找准切入点就很重要,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可以抓住“壮”字教学全文?抓住课题的切入点,扣住“壮”字进行设问“课文中哪些方面最充分地表现了壮士的‘壮’呢”再引导学生理解“壮士”的壮志(接受任务)——壮行(诱敌上山)——壮举(英勇跳崖)——壮语(高呼口号)——壮气(视死如归)。
这样,紧扣课眼,线索清晰,学生也能体会到五壮士“壮”的精神。
比如教学《跨越海岸的生命桥》时,从标题切入,抓住题眼,为什么是“生命桥”?紧扣课题精心设问,这样让学生有了探究文本的欲望。
突出重点,有利于把握文章的中心。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思维得到了很好的训练,课堂气氛自然热烈。
二、击石原有火,不击乃无烟——从疑难处切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一个好的切入点,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研究的欲望,让切入点成为思维的火花的导火索。
我在执教《巨人的花园》一课时就以文章中的耐人寻味的一句话作为解读整篇课文的切入点。
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回忆课文中哪个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自由回答。
找准切入点,激活学生思维

找准切入点,激活学生思维引言作为教育工作者,激活学生思维一直是我们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主动去思考问题并寻找答案。
正如大家所说,“教学相长”,我们也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反思,找到合适的方式方法来激活学生的思维。
找准切入点作为老师,我们必须先明确教学目标,然后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活动。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我们必须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激发学生兴趣,引起他们的思考。
1. 起点与终点教学活动的起点通常是学生已经具备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而终点则是我们想让学生达到的目标。
我们必须将这两个点连接起来,找到一个合适的路径,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探索和解决问题。
例如,我们在教授一堂数学课时,如何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呢?我们可以从学生已知的知识点开始,通过举例子、故事、问题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
2. 呈现方式在教学活动中,呈现方式也非常重要,它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水平。
我们可以通过多元化的呈现方式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视频、图片、PPT、模拟实验等。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呈现方式的适应性,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合适的呈现方式。
3. 发散式思维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还要让他们学会发散式思维。
发散式思维是指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能够快速地想出多种解决方法。
我们可以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等方式来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他们产生更多的想法和解决办法。
激活学生思维找准切入点只是教学工作的第一步,我们还需要注意教学中的细节,来激活学生思维。
1. 对话引导在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与学生进行互动。
我们可以通过询问、解释、引导等方式,与学生进行对话,激活他们的思维。
在对话过程中,我们可以多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让他们主动寻找答案。
找准切入点组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共6篇

找准切入点组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共6篇找准切入点组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共1语文教学要找准切入点面对一篇完整的文章,应如何讲解,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构思教学,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备课时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目前,有不少老师在处理教材时简单化、模式化,按照“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整体感知,逐段分析,结构特点,主题思想,课后习题”这样一个固定公式,按部就班讲解。
这就像一个屠夫,肢解了动物后,告诉大家哪个是头,哪个是尾,将一篇完美的文章弄得支离破碎,成为一堆机械的文字组合,令学生大为头疼,倍感乏味。
语文课之所以上成这种样子,就在于老师忽略了文章的整体性,没有找准切入点。
切入点选择得准确与否,是能否上好语文课的关键。
选择好了,可以提纲挈领,突出重点,使整节课显得完美而有条理,就像专题讲座一样,浑然一体而又深刻全面。
那么,应该如何选择切入点呢?这就犹如一位雕刻家面对一块璞玉,首先要审视,即从单元训练重点和文章自身特点出发,认真分析,构思;其次要求“新”,不要落于俗套,要根据教师自身特点,发挥自身特长,突出个性化;第三,要全面,所找的切入点应该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第四,要注意“一课一点”,一篇文章突出一个重点,不要杂糅,防止其它内容喧宾夺主,湮没重点。
依据上述四个原则,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面选择切入点:一、从课题切入,培养审题、拟题能力题目好比是文章的眼睛。
既要学生从这“眼睛”里洞察到文章的内容,又要使好文章有一个好题目,以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从课题切入,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审题、拟题能力。
如教授《谈人物和结构》一课时,就可从课题切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样题目样式说明了什么?”学生经过讨论,就可得出:1、本课作者从人物形象和文章结构两个方面评论《水浒》这部作品。
2、作者采用漫谈的形式进行评论。
3、文章主要内容可以分做两部分。
通过学生的发言,可以看出学生对本文的写作思路和语言特色有了初步的了解。
找准教学切入点

找准教学切入点1-找准教学切入点,提高课堂有效性杨坤课堂教学有效性指的是在有效的时间里体现出来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这已经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
随着新课改地深入,我在平时的许多公开课教学中发现有不少的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的时候,往往会觉得无从下手。
不少老师在教授课文时也经常按照“整体感知——理清结构——探究问题——赏析语言(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中心——探究写法”的步骤进行“旧瓶装新酒”式的教学。
这样安排虽然条理清晰、面面俱到,但是课堂却显得环节太多,缺乏整体美,损害了语文学科特有的美感,淡化语文教学的艺术性。
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讲究方法,讲究策略,我认为最好是要找准教学切入点。
许多教学经验证明:一个好的教学切入点,既可使课堂教学纲举目张,层次清晰,有利于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又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欲望、思维火花,并能确保顺利而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理解课文,欣赏课文。
成功的切入是一种艺术,是教师谱写的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
那么什么是切入点?切入点,即是分析理解课文内容的入手处。
所谓“点”,即一篇课文最敏感、最关键的部位,它可以是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过渡段、一幅插图等。
这些关键处或者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或者点明了文章的情感,或者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暗示了文章的思路。
好的切入点,应是文章思想内容、人物特点、故事情节、篇章结构的聚散点。
它常常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由这一点可以向课文各部分发散、辐射,也可以由课文各部分向这一点聚拢、集中。
教学时,选好切入点,可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大有好处,当然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选准教学切入点,不是主观臆断的。
教师对教材解读的高下深浅,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分析把握,对教学效果的预测和控制,都尽显在切入点的选择与确定之中。
找准改进教学质量切入点构建实施“五项”策略

找准改进教学质量切入点构建实施“五项”策略-----教学质量改进的探索与实践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关系着一所学校的生存和教育的发展。
它是学校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和主旨,学校在认真落实《吉林省义务教育教学常规》的同时,以“减负增效、优化课堂结构”课例教研为活动载体,以解决制约教学改革发展的热点和瓶颈问题为抓手,加强课程管理,规范教学行为,为深入落实“减负不减责任”,“减负不减质量”,积极开展教学质量改进工作。
一、确定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问题分析多年来,学校形成了关注内涵发展,狠抓教学质量的良好氛围,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尽管取得了一些的成绩,但还存在着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问题,在教学理念、学生素质、教师素质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1、部分教师还没有把先进的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动,教学方法尚显陈旧,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法指导不到位,分层教学和素质教育还停留在浅层次。
2、学生整体素质的差距,各学年段之间也存在着差距,各班级内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尖子生、中等生、学困生的比例基本在3:6:1的水平,比例不合理,个别班级学困生比例偏高,这成为制约教学水平的瓶颈。
3、部分教师管理班级水平需要提高,教师教育策略还应改变。
学生自觉学习的风气不够浓,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4、自实行“减负”以来,学校重新调整了作息时间,严控了学生的作业量。
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的练习时间。
再者,以往的课堂教学在充分合理利用时间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二、明确整改方向,制定教学质量改进目标1、加强教师的校本培训力度,切实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以“一德三新”为主要培训内容,以“解放思想大讨论、专业知识大学习、教学技能大训练”为活动载体,促进全体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全面提升。
2、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工作,以“减负增效,优化课堂结构”为教研课例,结合“四个一”校本研修活动的一课,让“花架子课”变为“常态课”,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找准最适合的教学切入点

当下 语文课 堂依 旧沉闷 ,主要是 由于教师抓 得太 紧 ,管得太多 ,基本还是 自己在讲 ,让学生一味地 接受 , 导致 学生学 习被动 ,无法激发 内在 的学 习动力 。那么 如 何 改变 语 文课堂 这 一现状 ,激发 学生 学 习兴趣 呢 ? 笔者认为教师要找 准提 问的切入点 。提 问的切 入点形 式多样 ,关键在于找准最适合 的切入点 ,和 学生一同研 讨 ,在研 讨中激发思维 ,传授知识 ,纠正偏差 ,最 后归纳 总结达成 共识 ,定 能事半 功倍 。下面笔者 结合 自身的 教学经历来谈谈切入点 的设计 。
生对 文本具体而鲜 活的感受 的朗读指导其实 已经 完全 身于平民之家 。然 而就 是这样一个人创 造了非凡的功
背离了朗读教学 的本意 了。
业 。看接下来 的叙 述“其先 刘媪 尝息大泽之陂 ,梦与神
七、朗读 教学的评价
遇 。是时雷 电晦 冥 ,太公往视 ,则见蛟龙 于其上。已而
评价 的环节对 于教 学 的重要性 是毋庸 多言 的 ,具 有身 ,遂产高祖 。”这段 文字虽带 有传奇色彩 ,令 人难以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l l攀
的散 文 ,小说 ,说明文和议论文等就不适 于朗读 教学。 中学 生 。 能 不 能 在 中学 中推 行 一 种 类 似 于 全 国普 通 话
四、朗读教学 的时机
测试 的考 试 ,即使 不能影响语文法是朗读教学 只在课堂上进行 ,而且 应该会有效地推进 朗读 教学的改革。
六、朗读 教学的指导 成功 的朗读 教学 自然离 不开教 师的悉 心指 导 ,反 之亦然 。所 以 ,每 位语 文教师如 果想 要胜任 指导学 生 朗读 的工作就 必须在这方面 多下 功夫。这并非要每 一 位语 文教师都 成为一 个出 色的朗诵 家 ,而是 要成 为一 个合格的朗读 指导者 。语文教师 应深谙帮助学生 喜欢 朗读 ,提 高朗读 ,享受朗读 的途径 和技 巧 。尤其要注 意 的是对学生 的朗读 指导不能变成 一个束缚学生 朗读 的 框 子 。有一次 听了几 位教师 的 同堂 异构课 《天上 的街 市》,大家不约 而同地都在学生 朗读 之前让学生听 了名 家的朗诵 示范 并且 出示了标记 停连 、重音等 符号 的诗 歌文本 ,这 样 的做 法合 不合适 ?可不 可取 ?不 同的朗 诵 表演艺术家读 同一篇作品 ,都会存在很大 的区别 ,很 难说 孰对孰错 ,孰优孰劣 ,那 么我们又怎么能要求 学生 在 朗读上去追 求干人一面 的“境界 ”呢?这种抛 开了学
找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切入点的方法

找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切入点的方法阅读教学切入点是分析一篇课文的着眼点和突破口。
切入点选择恰当,一篇文章就能很流畅地讲完;切入点模糊,就会出现无从下手的情况。
恰当的“切入”,犹如“穿着一串珍珠的线”,会自然而然地带出文体的其他一系列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其积极性进而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章思路和主题。
它的存在可以让语文课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不但教学流程顺畅,而且学生也会在教师恰如其分地引领下,发挥主体作用,有所感悟,有所体味,促使阅读达到预期效果。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与思考,以课为例,探讨找准阅读教学切入点的一些方法。
一、疑点切入,激起浪花《范进中举》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让学生能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当时知识分子及其他阶层人物的迫害”这一主旨。
小说内容固然饶有趣味,易于引起学生阅读兴趣,但要让学生从文字表面体会到“封建科举”的“危害”,由现象看到本质,似乎仍有难度,超过了八年级学生的能力范畴。
一位教师这样切入:结合课文内容,你能推测范进中举时的年龄段吗?这一导入在课堂教学上取得了比预想要好的效果——学生个个埋首于课文,试图找出答案,但细寻却无功而返的结果更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学生竞相回答,理由也颇有些道理。
在一片争议之后,当教师把原著中范进中举的实际年龄“54岁”写在了黑板上,学生看后有惊喜、有失望、有不解,但最终都归于一种表情——不可思议的惊讶。
于是,教师又趁热打铁,把封建科举的过程呈现在课件上,然后静观学生之变。
果然有学生按捺不住叫起来:“那他考了多少年?”“他几岁开始考的?”“他为什么考那么多年还不放弃?”……诸如此类的疑问在导入后层出不穷。
于是,介绍封建科举各阶段考试时间及年限,让学生揣摩文中不同阶层人物对范进中举后的态度,学生逐渐体会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正应了那句“水到渠成”!二、巧借修辞,一线贯之老舍先生的写景散文《济南的冬天》流淌着一种如诗如画的美感。
因为篇幅较短,所以以前执教时笔者都是按部就班,简介作者——朗读课文——找出作者所写的景物:山和水——概括2~5小节的大意,即“阳光下的小山”、“白雪覆盖下的小山”、“城外的远山”——体会写水的妙处。
语文优秀教学中如何找准“切入点”

《语文优秀教学中如何找准“切入点”》摘要:所谓课文中地“切入点”,我以为就是带动全篇地关键点.是理解文本地最佳着力点,是读者情感与思维地兴奋点.教学课文,如果能结合学生实际找准“切入点”,也就能高屋建瓴,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使学生登堂入室,洞察文章地佳妙,迅速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还能打破僵化地教学框框,巧妙而又简捷地推动学生地思维发展,使他们地学习收到事半功倍地效果.那么,究竟如何找准课文教学中地“切入点”呢,总之,找准课文“切入点”地方法很多.事实上,课文地线索、表现手法、思想脉络、人物性格及神态、动作、环境描写等方面,都可以成为文章地“切入点”.不过,同一篇课文,其“切入点”因人而异.“切入点”地选择宜小,不宜大,小到一句一词一标点,一个细节一个道具一个场面.当然,小不是无关紧要地小,要小得符合学生实际,小得有利于发展迅速思维地广阔性、灵活性、综合性,有利于分析人物地形象,把握文章地结构与主旨.总之,选定“切入点”,必须抓住局部带动全篇,要力避大而失当,小而过浅,深而过难,更不能故弄玄虚,以致深奥难解,弄巧成拙.,quotation of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must be reasonable and good-faith citation forthe use of news or informative public free information. It shall not misinterpret or modify the original intentionof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and shall bear legal liability such as copyright.5PCzVD7HxA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语文教学中如何找准“切入点”-中学语文论文语文教学中如何找准“切入点”文/王蓓【摘要】何为“切入点”呢?就是带动全篇地关键点,是理解文本地最佳着力点,是读者情感与思维地兴奋点.教学课文,如果能结合学生实际找准“切入点”,也就能高屋建瓴,牵一发而动全身,还能打破僵化地教学框框,巧妙而又简捷地推动学生地思维发展,使他们地学习收到事半功倍地效果.关键词语文;教学;切入点所谓课文中地“切入点”,我以为就是带动全篇地关键点.是理解文本地最佳着力点,是读者情感与思维地兴奋点.教学课文,如果能结合学生实际找准“切入点”,也就能高屋建瓴,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使学生登堂入室,洞察文章地佳妙,迅速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还能打破僵化地教学框框,巧妙而又简捷地推动学生地思维发展,使他们地学习收到事半功倍地效果.那么,究竟如何找准课文教学中地“切入点”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直接从文题着手找“切入点”俗话说:“眼睛是心灵地窗户.”而题目就是文章地眼睛与窗口,课文中地题目简洁显豁或含蓄形象,充满朴素直露或华丽空灵之美,诱发读者地阅读兴趣.它们有地概括了所写题材,有地揭示中心,有地突出了形象,有地暗示了结构等.比如:《半截蜡烛》,可以针对课题发问: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为题?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之处?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这样点拨,不断设疑解惑揣摩作者地构思脉络,把学生地思维引向一个更高地境界.又如《郑和远航》,可以在预习地基础上,对问题进行发问:郑和是什么人?郑和为什么要远航?到底有多远?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通过这些发问,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和探究地兴趣,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二、从文中细处选定“切入点”大多文章中有细节描写,好地细节描写,往往形拙实巧或表精里微.如:《二泉映月》一文,在学生初读课文地基础上,通过设问切入重点:读了课文后,你知道这首名曲所表现地内容和意境是什么吗?找到有关段落,反复朗读,说说你地体悟.这样可以引导学生直奔课文重点第五自然段.这样切入,打破了按部就班从头讲到尾地常规,造成了浓郁地课堂气氛,学生自然进入了课文所营造地情境之中,因而真切地领会到课文所要表现地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地精神,与作者产生了强烈地共鸣.可见,打破常规地从课文地细处选定“切入点”,就能给学生新颖别致地感觉,调动了学生思维地积极性,很好地理解了课文所要表达地主题.三、从文中地中心句找到“切入点”大多数课文都有中心句,而中心句常常是我们理解课文地窗户.如: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时,可让学生在预习地基础上,画出全文地中心句“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著名地音乐之都.”接着讨论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具体描写维也纳是“音乐之都”地?这样抓住中心句进行教学,使学生很容易把握课文内容,从中更深刻地领会了作者别具匠心地布局,感受到作者精炼地语言在概括文章内容上地巧妙之处.再如《詹天佑》一课,我们可以抓住“詹天佑是一位杰出地爱国工程师”这一中心句来展开学习,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他地杰出才能和爱国精神,这就是文章地精妙所在.所以抓住了中心句,就抓住了打开课文理解地钥匙,教学导读也就起到去繁从简地效果.从而,使学生不仅抓住了文章地中心,理解了课文内容,还从中学到了“先概括,再具体描写”地写作方法.四、从文中地标点符号上挖掘切入语文教学中,学生往往忽略了标点符号在文中地意义.标点符号是汉语语言地有机组成部分,作家在写作中地运用绝非“乱点鸳鸯谱”.在分析文章,特别是记叙性文章时,从中挖掘“切入点”,不仅能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而且对文章地主题及人物地理解是非常有益地,真可谓“一枝一叶总关情.”例如:教学《彭德怀和他地大黑骡子》一文时,在预习地基础上问:“‘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地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这儿地省略号,你读懂了什么?”“彭德怀为什么要摘下军帽?”再如《大江保卫战》一文中“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这儿连用了三个“感叹号”,你读出了什么?这几个短语地顺序能否颠倒?后面地“……”你又读出了什么?这些问题地提出,把学生引入课文“角色”,深入思考,满足了学生求知地心理欲望、求新求变地心理要求.五、从文章地背景切入文章背景地介绍是学好语文地有效手段之一,它既能激发学生地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对文章地来龙去脉有所了解.教材中,让学生了解一定量地课外背景资料,对于提高学生探究地欲望是有帮助地,而且能帮助学生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当然,文章背景地引入要讲究策略,讲究艺术,要适时适量.可以采用编故事讲给学生听,可以由学生收集资料汇报,可以通过多媒体观看影视片段等.如教学《长征》一文时,由于讲述地内容距现在比较久远,最好通过多媒体手段重现当年地长征电影场面,使学生了解当时生活环境地艰苦和自然条件地恶劣,了解红军战士在长征中英勇顽强地表现,从而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藐视困难、英勇顽强、乐观向上地大无畏精神.总之,找准课文“切入点”地方法很多.事实上,课文地线索、表现手法、思想脉络、人物性格及神态、动作、环境描写等方面,都可以成为文章地“切入点”.不过,同一篇课文,其“切入点”因人而异.“切入点”地选择宜小,不宜大,小到一句一词一标点,一个细节一个道具一个场面.当然,小不是无关紧要地小,要小得符合学生实际,小得有利于发展迅速思维地广阔性、灵活性、综合性,有利于分析人物地形象,把握文章地结构与主旨.总之,选定“切入点”,必须抓住局部带动全篇,要力避大而失当,小而过浅,深而过难,更不能故弄玄虚,以致深奥难解,弄巧成拙.(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海路小学)版权申明本文部分内容,包括文字、图片、以及设计等在网上搜集整理.版权为个人所有This article includes some parts, including text, pictures, and design. Copyright is personal ownership.b5E2RGbCAP用户可将本文地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地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地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文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人及相关权利人地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p1EanqFDPwUsers may use the contents or services of this article for personal study, research or appreciation, and other non-commercial or non-profit purposes,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y shall abide by the provisions of copyright law and other relevant laws, and shall not infringe upon the legitimate rights of this website and its relevant obligees. In addition, when any content or service of this article is used for other purposes, written permission and remuneration shall be obtained from the person concerned and the relevant obligee.DXDiTa9E3d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必须是以新闻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使用目地地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对本文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RTCrpUDGiTReproduction or quotation of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must be reasonable and good-faith citation for the use of news or informative public free information. It shall not misinterpret or modify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and shall bear legal liability such as copyright.5PCzVD7HxA。
吹尽狂沙始到金——找准语文阅读教学的切入点深入解读文本

JIAOCAI / 教材傅友禄吹尽狂沙始到金《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在与文本进行平等对话过程中,以怎样的话题和方式展开对话,从什么角度开始对话,这就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教材里的每一篇课文,都为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构筑了一个对话的平台,我们更多的是要关注对话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
如果我们能够恰如其分地选择好对话的话题(切入点),就能发挥出阅读教学的杠杆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自主学习、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积累了以下一些寻找阅读教学切入点的方法。
一、着眼于文章的题目—— 窥一斑见全豹一篇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灵魂,寄寓着作者写作思路和思想情感。
因此,教师可以从文章的题目入手,从多方面对文章的题目进行审视分析,找出它与文章内容的关系。
然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文章题目作为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围绕题目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分析,从而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如:笔者在执教《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议论文时,就把文章的题目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提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个问题,然后让学生阅读文本,从课文中找答案。
学生会从课文中找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两个答案,教师因势利导点出文章的敌论点和作者的观点。
接着提问:这两个观点是建立在什么论据基础上的?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式进行论证?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字里行间流露出什么感情?学生围绕问题层层剖析,并找出表达讽刺效果的语句品读,理解走向深入。
又如:笔者在执教《愚公移山》这篇文言文时,抓住文章的题目提出这样的问题:愚公为什么要移山?(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移山的目标是什么?(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移山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工具的简陋,山的高大,人之少,还有智叟的反对)移山的动力是什么?(得到了妻子、遗男的帮助)移山的结果是什么?(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这个结果说明了什么?(人类能够战胜大自然)作者运用哪些手法来写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借助于文章的题目,把它作为解读文本的切入点,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借助于朗读,顺势就把文章的内容、写—— 找准语文阅读教学的切入点,深入解读文本65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2016.3法、主旨都自然地引出来,学生就能够由浅入深地解读文本。
长文短教,如何选准教学“切入点”-精品文档

长文短教,如何选准教学“切入点”陈新才,武汉市汉铁寄宿初中教师。
翻看初中语文教材,会发现文质兼美的长文选入了不少。
这些“长文”,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如果教师教学上希望面面俱到,往往费时多、收效微,学生也较厌倦。
因此实现“长文短教”,用较短的时间、较少的内容教完篇幅较长的课文,是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如何实现“长文短教”呢?有这样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一个地球。
“长文短教”重在一个“短”字,这个“短”字,又主要表现在“点”上。
也就是说,长文短教的主要策略在“选点”上,那么如何从冗长的教学内容中选准教学“切入点”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根据文本特点,寻找教学“切入点”1.文题切入法。
许多文章的题目与文章的中心、作者的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全文的中心体现,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表现。
从文题切入教学,学生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再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教学,进行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感染。
如教《我的叔叔于勒》时,首先引导?W生看题目,学生知道了文章写的是于勒,接着再往下探讨:于勒命运有怎样的变化?使其命运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是谁导致了他的悲剧?这样层层挖掘,学生既把握了文本内容又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2.中心句切入法。
大多数文章都有中心句,或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概括主要内容,或显示结构层次。
在课堂上以中心句为教学切入点,可以使内容复杂的课堂教学脉络清晰,进而顺藤摸瓜,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条理地思考,从而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讲《老王》时,我便是从“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一中心句切入,补充介绍杨绛一家文革时悲惨遭遇的资料,然后追问:幸运的人是谁?她为什么她说自己是幸运的?又为什么愧怍?除了愧怍外还想告诉我们什么?这样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既把握了文本内容,也体会了作者情感。
找准最适合教学切入点

找准最适合教学切入点当下语文课堂依旧沉闷,主要是由于教师抓得太紧,管得太多,基本还是自己在讲,让学生一味地接受,导致学生学习被动,无法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
那么如何改变语文课堂这一现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教师要找准提问的切入点。
提问的切入点形式多样,关键在于找准最适合的切入点,和学生一同研讨,在研讨中激发思维,传授知识,纠正偏差,最后归纳总结达成共识,定能事半功倍。
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来谈谈切入点的设计。
一、以教师对文本的独特发现为切入点以教师的发现作为问题探讨的切入点是很有价值的,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习惯。
当然发现本身也可以引起教师探究文本的兴趣。
又如笔者在读韦应物的诗《寄李儋元锡》: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当读到“春愁黯黯独成眠”时,笔者觉得应该写成“春愁黯黯难成眠”才对。
按常理说因为满怀愁绪,从而难眠。
教师可从这里切入与学生一起探讨。
当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文本,就不难发现诗歌的标题“寄李儋元锡”,也就是说这首诗是写给友人的,再从结尾“西楼望月几回圆”对友人的盼望来看,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用“独”而不用“难”了。
理解“点”不是目的,通过“点”,读通、读懂文章才是真正目的。
二、以文本中议论抒情的语句为切入点三、以文本中行文前后矛盾处为切入点四、以学生错误理解作为问题的切入点一般教师对学生的误解甚为讨厌。
殊不知这恰恰是教学的契机。
某市高三期末调研考试卷中,论述类文本有这样一道题目“请简要概括西方哲学家对人生意义的不同观点”。
答案所涉及的文字如下“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使西方哲学家备受困惑。
他们从目的论出发,认为包括蚊子乃至伤寒菌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为这个自负的人类的利益而存在的。
今生今世自有百般磨难,因而自傲的人类始终无法事事如意。
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所谓“切入点”,就是授课的起始点。
一篇课文包含的知识点很多,要在一二节课中把所有的知识点都讲授清楚,恐怕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课文的不同确定讲授的重点。
“切入点”就要且必须冲着这个重点来设计。
设计好了“切入点”,等于告诉了学生学习课文的重点,教和学两方面都心中有数,目标明确,教学起来就顺利得多。
下面就谈谈“切入点”的确定和切入的形式。
“切入点”的确定同课文重点的确定密不可分,既相似又不完全等同。
教师必须先根据单元课文及体裁的不同,确定每一篇课文的授课重点。
举初中第五册第五单元为例:《孔乙己》以理解社会环境描写为重点,《范进中举》以欣赏讽刺艺术为重点,《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以分析人物性格为重点。
讲课时以重点带动全部,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
这是就一个单元同类课文而言。
依据体裁的不同,也可确定一篇课文的授课重点。
如记叙文可以记叙的要素、线索、人物形象的分析为重点,议论文则以论证方法、语言精确的分析为重点,说明文可以说明事物的特征和说明方法为重点,诗歌可以意境、联想、想像为重点,这样就可使学生在不同体裁课文的学习中获得各种知识。
确定了一篇课文的授课重点后,就要考虑“切入点”的问题了。
“切入点”的基本要求是新颖,叫得响,一开始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还用初中第五册第五单元的小说教学为例,教师可精心设计新颖独特的“切入点”。
《孔乙己》的教学可引导学生分析各类人物对孔乙己的“笑”,让学生从这些冷漠的嘲笑中深深地领悟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环境;《范进中举》的教学可把分析有关胡屠夫在范进中举前后“手”的描写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欣赏讽刺艺术,同时了解当时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以及趋炎附势的社会风气;《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教学可从分析鲁达粗中有细的性格特点入手,让学生领会人物性格描写的方法,从而读懂全文。
以上所谈是课文切入方法中较为直接的一种。
另外,还可使用间接切入法,即先由与授课重点有关的内容入手,引出授课重点,这就是平常所说的课文导入语。
找准课堂教学提问的切入点

其实 ,教学 中诸 如此 类 的 “ 矛 盾”现象并不少见 ,但需要 我们在作
者的 “ 矛盾冲突”中巧设提 问 , 引发 学生思考 , 活学生的思维 。细细体 激
味作者的苦心孤诣 ,感受其 “ 道是无
点 问题来切 人 ,不 仅让 学生认 识 了
的。然 后 ,我组织学生辩论 ,最后 ,
切入
文章都有重心所在 。通过在课文 的重点处提问 , 让学生们不仅理解 了 课文的内容 , 更对课文的重点处加深
了印象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 的学 习 质量 。例如 , 我在教学 《 种树郭橐驼 传》 时 ,我从 文章 末尾 的 “ 问养 吾
私 、专横 、虚伪,并不能说明他没有
一
点人性 ,不存在一点真情实感。他
们过去真心相爱 ,三十年后这份爱仍
然存 在 ,而 且必将 伴 随周朴 园的一 生。我们不能因为他一时的反常或冷
酷 的一 面 而将 另 一面 也全 部 否定 。 当然 ,周朴 园对侍 萍 的怀念 ,并不 能说明他具有 温情 、 是个 善 良的人 , 只能说 明他 还有一 点未 泯的人 性罢
打七寸”就是这个道理。 二. 探幽析 微——在课 文细 节处 切入 新课程 、新教材的选 文大多是经
的一 种 “ 难境地 ”现 象 。借 此一 两 说, 有时课文中前后有不一致甚至矛 盾之处 ,我们就 可以由此 设计问题 ,
激发生疑 ,共同探究 ,理解文章之合 理性 和精妙处。如教学 《 雷雨》时我
加以品味和探究 , 以此为切人点提 并 出问题 , 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如李乐
薇的 《 我的空中楼阁》一文 ,文章的 结尾部分有这样一句话 : “ 我在生活 中的第一 件艺 术 品——就 是小 屋 。 ” 于是我设 问: “ 小屋为何被称为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找准教学切入点,提高课堂有效性杨坤课堂教学有效性指的是在有效的时间里体现出来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这已经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
随着新课改地深入,我在平时的许多公开课教学中发现有不少的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的时候,往往会觉得无从下手。
不少老师在教授课文时也经常按照“整体感知——理清结构——探究问题——赏析语言(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中心——探究写法”的步骤进行“旧瓶装新酒”式的教学。
这样安排虽然条理清晰、面面俱到,但是课堂却显得环节太多,缺乏整体美,损害了语文学科特有的美感,淡化语文教学的艺术性。
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讲究方法,讲究策略,我认为最好是要找准教学切入点。
许多教学经验证明:一个好的教学切入点,既可使课堂教学纲举目张,层次清晰,有利于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又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欲望、思维火花,并能确保顺利而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理解课文,欣赏课文。
成功的切入是一种艺术,是教师谱写的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
那么什么是切入点?切入点,即是分析理解课文内容的入手处。
所谓“点”,即一篇课文最敏感、最关键的部位,它可以是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过渡段、一幅插图等。
这些关键处或者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或者点明了文章的情感,或者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暗示了文章的思路。
好的切入点,应是文章思想内容、人物特点、故事情节、篇章结构的聚散点。
它常常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由这一点可以向课文各部分发散、辐射,也可以由课文各部分向这一点聚拢、集中。
教学时,选好切入点,可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大有好处,当然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教学的切入点与教学导入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联系是作用相同,两者都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区别是切入点高于导入点,是解决文章内容和教学重点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鉴赏力、感悟力以及应用、整合和探究的能力的一条途径,也是教师课堂驾驭能力的一个体现。
它的存在可以让语文课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条主线贯穿始终,不但教学思路明晰,而且学生也可以在老师恰如其分的引领下,发挥主体作用,有所感悟,有所体味,促使阅读达到预期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所以对语文教学切入点的研究也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的一种重要手段。
选准教学切入点,不是主观臆断的。
教师对教材解读的高下深浅,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分析把握,对教学效果的预测和控制,都尽显在切入点的选择与确定之中。
切入点的选择是灵活的,可以因教材而异、因教学对象而异、因教学目标而异、因教师运用教材而异,看起来似乎无方法可以参照,然而却有原则与规律可循。
下面我从常用的切入方法和遵循的原则谈谈怎样找准教学切入点,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常用的方法1、从题眼切入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抓住文章的题目,打开心灵之窗是迅速切入文章内容的有效途径。
一些老作家总是在题目的设计上独具匠心。
通过精心设计题目,或概括全文的中心事件和中心思想,如:《走一步,再走一步》、《散步》、《童趣》、《斑羚飞渡》、《曹刿论战》、《范进中举》、《香菱学诗》、《智取生辰纲》、《唐雎不辱使命》、等;或交待写作对象,如《春》、《济南的冬天》、《孔乙己》、《藤野先生》、《我的母亲》、《中国石拱桥》、《春》、《济南的冬天》等;或提出所论述的问题,如《马说》、《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或揭示行文线索以至结构思路,如《羚羊木雕》、《背影》、《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
文章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尤其是题眼,读者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
从文章的题眼切入,可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体味与积累。
因此,从文眼入手,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透过这双眼睛可以窥视文章的条理、内容。
例如:▲《童趣》(七上第一单元第五课),主要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一将蚊子拟作白鹤之趣;二神游丛草、土砾、虫蚁构成的幻境之趣;三观虫斗、驱癞虾蟆之趣。
“物外之趣”虽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它是观物者的主观体验作用与物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因物而生成之意趣。
教学时,就可以从“趣”字着手切入教材。
我们在组织学生初读,译读后,可以提出问题:写了哪些趣事?趣味在哪里?为什么感觉有趣?从而激发学生读、疑、析、议的兴趣。
例如:▲《夏感》(七上第三单元第三课),是今年刚选入的一篇新文章,它替换了《山中访友》。
本文描写夏季的景象,表现夏季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
全文共五段:第一段概述夏季总体特点,中间三段从夏季的自然景象、夏天的色彩、夏季农民劳作的景象三个方面具体描述夏季的自然风光和夏季里农民劳作的景象,最后一段表达作者对夏季的热爱和赞美。
全文五段各有写作的重点,像一组画,从不同方面进行描绘,层次井然,思路清晰。
我们教学设计时,可以从题目“夏感”切入,①请你说说“夏感”是什么意思?(学生可能回答:夏天的感受,夏天的感想、对夏天的感情等)②作者对夏天的感觉是怎样的?用原文回答。
③作者从哪三方面描写对夏天的印象?④为什么作者认为夏天的色彩是金色的?从而体会作者描写角度的新颖,及对夏天生命力旺盛的描写。
③作者写人为什么只写劳作的农人,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例如:▲《曹刿论战》(九下第六单元第一课)简明完整地记录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齐鲁长勺之战,文章没有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全文的关键是“远谋”一语,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教学时,我们可在学生梳理文意的基础上,从题目中的“论”字入手入手,设问:课文写了曹刿哪几次论战?是怎样论战的,其观点是什么?从这些文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曹刿?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例如:▲《孤独之旅》(九上第三单元第二课),课文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
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
孤独,是生活给予人生成长的一道美丽又残酷的题目,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
在体验欣赏过程中。
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发学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
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时就抓住“孤独”这个词做文章,要求学生速读课文,勾画出写孤独的句子,归纳,提炼杜小康的“孤独”是什么?例如:教学《孙权劝学》(七下第三单元第五课),这篇文言短文主要写了孙权以现身说法的方式“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劝吕蒙学习及吕蒙通过学习发生的变化,从而点明开卷有益的重要性,对启发学生的读书品质很有教益。
在教学中,我把文章的切入点定位为“劝”字。
设计了如下问题①“孙权为什么劝吕蒙读书?(用原文回答)吕蒙是怎么回答孙权的?(用原文回答),孙权和吕蒙的身份各是什么?孙权作为一国之君劝大将吕蒙学习,吕蒙竟敢推辞,说明吕蒙性格怎样?(憨直),孙权对于吕蒙的推辞发火了没有?孙权是怎么做的?(晓之以理,现身说法),从中可以看出孙权有什么特点?(关心爱护下属,不以势压人),孙权劝学成功了没有,体现在那里?(蒙乃始就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从中可以看出吕蒙有什么性格特点,我们从中学到什么?2、从重难点切入我们每上一节课,都有重难点,突破了重难点,我们的教学任务就完成了。
我们的切入点恰好就在这重难点上。
找准了重难点,再看看重点部分作者是怎样写的,作者又是如何突出主题的。
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找出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再对课文进行分析,就会使学生对课文理解得深刻透彻。
例如:▲《背影》(八上第二单元第二课),课文选自《朱自清散文集》,是朱自清早期代表作,是一篇叙事性散文。
此文通过描写父亲的“背影”来歌颂父爱,把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展现的淋漓尽致。
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去赞美爱,使学生在其中体会深挚的父子情。
全文以“背影”这个特定的形象为叙事线索来表现父亲爱子深情,重点部分在描写父亲于车站“买橘送别”时的背影。
上课时,我们可以“背影”为切入点,设以下问题:课文几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哪一次写得详细?父亲的背影是什么样的?各处描写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用意?切入点找到后,一系列的问题都围绕这个切入点喷涌而出,解决了这些问题,学生就能理解《背影》这篇课文,这篇课文的教学任务也就基本完成了。
3、抓关键语句切入大多数文章都有关键语句,不仅概括主要内容,还能体现课文结构,反映中心思想,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它们往往是理解一篇文章的捷径。
因此,以关键语句为切入点来展开课文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在课堂上以关键语句为切入点,将这个句子的理解和课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机糅和在一起组织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脉络清晰,顺藤摸瓜,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条理的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系统性,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例如:▲《背影》(八上第二单元第二课),教学这篇文章时,我们可以抓住“我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
”这个句子设疑切入教学:作者为什么难忘父亲的背影?是哪个时候的背影最难忘?例如:▲《核舟记》(八上第五单元第二课),课文介绍一件精美的工艺品,作者以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一只长不盈寸的核舟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景物特点,赞美雕刻者精湛技艺。
教学这篇文章时,就可以在学生梳通文意的基础上抓住文章中最后一句话“嘻,技亦灵怪矣哉”设置问题:①这话的意思是什么?②谁的技亦灵怪矣哉?③技亦灵怪表现在哪些方面?逐步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就解读了课文,达成学习目标。
例如:▲《老王》(八上第二单元课),本单元课文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
本单元阅读教学,要求感受课文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去关注身边的人。
这篇文章是杨绛写于1984年的一篇散文。
课文围绕着老王与“我”一家的交往展开。
在交往的过程中,作者知道了老王的情况,老王也帮作者做了很多事情。
作品写到“文化大革命”,那是荒唐的动乱的年代。
学术权威被认作“反动学术权威”,被造反派打翻在地,踩在脚下。
但是,任何邪风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
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俩。
他认准他们是好人,知恩必报,临死也要去谢谢好心人。
作者笔下的老王虽然穷苦卑微,但是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他一本做人的道德良心,是极其纯朴的好人。
而作者一家对老王显然也是关爱有加。
可是,在文章的结尾却说:“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为什么杨绛每每提起老王,便在心底里油然滋生出“愧怍”?这就是我在教学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就是要解开这个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