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黄梅戏中花腔小戏与其演唱特点
黄梅戏表演艺术的特点探讨
黄梅戏表演艺术的特点探讨黄梅戏是中国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湖北省黄州,因此得名为黄梅戏。
黄梅戏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丰富多彩的表演艺术而闻名。
在戏曲艺术中,黄梅戏有着独特的表演特点,包括音乐、唱腔、表演技巧等方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一、音乐唱腔独特黄梅戏的音乐唱腔以“梅花三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梅花三弦是一种高亢而清脆的弹拨乐器。
黄梅戏的唱腔多以湖北方言演唱,尤其以黄梅音为主要声腔。
黄梅音高亢悦耳,有着独特的地方特色,具有独特的表现力。
演员在演唱时通过声音的高低、快慢、轻重来表现角色的性格情感,使得唱腔更为丰富多变。
在表演中,演员会根据角色所需的心情变化,灵活运用音乐唱腔技巧,表现出人物内心的痛苦、欢乐等情感,使得观众更容易被戏曲所吸引。
黄梅戏的音乐唱腔独具特色,富有表现力,极具感染力,让人印象深刻。
二、表演风格优美黄梅戏的表演风格以优美、柔媚、婉转著称,它是中国戏曲中优美柔和的代表之一。
在表演时,黄梅戏注重细腻唯美的表现,它的表演手法细腻、婉转、圆润,充满了温婉动人的魅力。
在角色刻画上,黄梅戏的演员善于表现女性的温柔、娇柔之美。
而在男性角色的表演上也善于表现男性的刚毅、豪迈之美。
这种温柔与激情的表演风格既表现了黄梅戏的独特魅力,也使观众更容易被戏曲所吸引。
三、表演技巧丰富多样黄梅戏的表演技巧非常丰富多样,既有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形式,又有华彩绚丽的舞蹈表演。
在表演中,演员们还会融入武术技巧,使得表演更加生动、精彩。
在舞蹈表演中,黄梅戏以舞蹈手段来表现角色的情感变化,通过优美的舞姿,表现角色内心的痛苦、欢乐等情感。
而在打武戏中,演员们通过华丽的武术表演来展现人物的英雄气概和战斗力,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在情感表演上,黄梅戏的演员善于通过面部表情和动作来表现角色内心的情感,使得角色更加真实生动。
演员们会通过练就的表演技巧,真实地表现角色的内心矛盾、情感冲突,使得戏曲表演更加生动感人。
四、故事情节丰富多彩黄梅戏在戏曲剧种中,故事情节非常丰富多彩。
黄梅戏语涵资料
黄梅戏语涵资料一、黄梅戏的概述黄梅戏,又称徽调黄梅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因此得名。
黄梅戏以其独特的唱腔、艺术表现形式和丰富的剧情而闻名于世。
它是中国戏曲中的珍品,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二、黄梅戏的历史渊源黄梅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起初是湖北地方民间戏曲的一种形式。
到了清代,黄梅戏逐渐发展成为湖北地区的主要戏曲剧种,并逐渐扩展到其他地区。
20世纪初,黄梅戏开始进入全国舞台,成为中国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黄梅戏的表演特点1.唱腔独特:黄梅戏的唱腔以婉转柔美、高亢激昂为特点。
它的音域宽广,音调变化多样,旋律优美动人,能够准确地表达角色的情感。
2.表演形式多样:黄梅戏的表演形式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艺术手段丰富多样。
演员们通过唱、念、做、打、舞的结合,展示了丰富的戏曲艺术魅力。
3.剧情曲折:黄梅戏的剧情通常以爱情和家庭纠葛为主线,情节曲折多变,引人入胜。
它能够深入人心,触动人的情感。
4.服饰华丽:黄梅戏的演员服饰华丽精美,色彩鲜艳,富有戏曲特色。
演员们通过精心设计的服饰,增强了角色形象的表现力。
四、黄梅戏的经典剧目1.《西施》:该剧以中国古代美女西施的故事为背景,讲述了她与吴王夫差的爱情纠葛。
这部剧展现了黄梅戏的独特魅力和艺术特点。
2.《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爱情故事之一,黄梅戏将其改编成剧目,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
3.《红楼梦》:以曹雪芹的经典小说《红楼梦》为蓝本,黄梅戏演绎了这个复杂的家族故事,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黄梅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近年来,为了保护和传承黄梅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和剧团,举办演出和比赛等活动,推动黄梅戏的传统与创新相结合,使其在当代社会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六、结语黄梅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瑰宝之一,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精湛的唱腔和感人的剧情,吸引了无数观众的喜爱。
黄梅戏唱腔特点有什么,独特的黄梅戏唱腔
黄梅戏唱腔特点有什么,独特的黄梅戏唱腔我们都知道在黄梅戏文化中黄梅戏最早称作“采茶戏”或“黄梅调”那么既然是调那就肯定有他独具特色的唱腔,我们知道黄梅戏它一个比较特色是花腔,那么有同学这都花腔是什么意思吗?所表演的特色又是什么呢?小面就和小编来了解一下过关于黄梅戏它那独特的唱腔吧。
约从清乾隆未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为黄梅戏发展的早期。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被称为“怀腔”或“怀调”。
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黄梅戏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4个历史阶段。
前3个阶段均在湖北黄梅完成,为黄梅戏大剧种的最后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决条件。
从清康熙、乾隆到光绪年间,是“三打七唱”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
这个阶段全面实践了传统剧目、唱腔、表演艺术积累和剧种的广泛传播,期间传统剧目非常丰富,艺人能演出的本戏、小戏有200多本,俗称“大本三十六、小曲七十二”。
那么我们来了解看看他都有什么唱腔呢。
花腔的艺术特点:花腔的艺术特点体现在调式色彩的明朗化、表情达意的质朴化、节奏律动的舞蹈化、旋律线条的口语化、唱词结构的衬字(词)化等方面。
花腔是一个调式丰富的腔系。
有典型的五声宫、商、角、徵、羽调式,还有运用偏音的五声性的六声调式等。
花腔不同的调式色彩并不导致表情上的巨大反差。
无论是大调性质的宫、徵调式,还是属于小调性质的羽、角、商调式,既不用于表现昂扬豪迈之刚烈。
也洋用于表现悲戚愁苦之柔弱,在节奏律动的驱使下,在旋律线条的跌宕起伏中,它们充满着欢愉之情,谐谑之趣,似乎一切都很透明,一切都很乐观,纷繁的调式只不过是增添色彩而已。
花腔这种求轻盈不求沉重,尚乐天而不沦于稳如泰山唐的表情倾向,成为黄梅戏的音乐乃至整个黄梅戏艺术不得不留意的基本品质。
表情达意的质朴化也是花腔的一个特点,从唱词看,状物言情都以快人快语、诙谐逗趣见长。
浅谈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的风格特点
浅谈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的风格特点黄梅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一些经典唱段久兴不衰,广为传唱。
本文通过对黄梅戏经典唱段《夫妻双双把家还》的剖析,明晰了其唱腔、语言特点、音乐风格、美学特点,进而解析了其地域文化属性;探讨了《夫妻双双把家还》的传承和创新的意义;总结了《夫妻双双把家还》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典型经验。
标签:夫妻双双把家还;风格;地域文化;活态传承黄梅戏于18 世纪末发源于安徽、湖北、江西三省交界的农村,从最初萌芽时的“乡间小调”到跻身全国五大剧种之列,只历时一百年多年,因而被称为“黄梅现象”。
今日所说的“黄梅戏”是指以安庆怀宁为中心的黄梅戏,被称为“怀腔”。
《夫妻双双把家还》是黄梅戏剧目《天仙配》中最脍炙人口的唱段,由时白林作曲,创作于20 世纪50 年代初期,原唱是严凤英和王少舫,之后又被韩再芬、熊成龙等戏曲名家演唱过。
该唱段是黄梅戏戏曲唱腔专业创作的范例,因内容贴近生活,旋律的优美,成为老少皆宜的戏曲唱段。
一、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的风格特点(一)黄梅戏唱段《夫妻双双把家还》的唱腔和语言特点黄梅戏唱段《夫妻双双那家还》,唱腔清秀、优美、典雅,结构严谨有序,具有黄梅戏唱腔的“依字行腔”的特点,展现了黄梅戏的“音韵美”,唱词的语调与音乐的旋律线具有高度的一致性[1]。
安庆人日常讲话就像在唱黄梅戏,而《夫妻双双把家还》中就有几句既像在唱又像在念白的乐句,如第一句“树上的鸟儿成双对”旋律起伏较小,近似在用安庆人的语调在念唱,由女生来唱,唱腔甜美,有点像西方歌剧中的宣叙调。
(二)黄梅戏唱段《夫妻双双把家还》的音乐风格黄梅戏唱段《夫妻双双把家还》曲调优美且简单、易学,唱段开始采用的是人们非常喜欢的男女对唱的形式。
第一句和第三句是女生唱的,只在这两句的第二小节做了一下“加经过音”旋律装饰处理,第一句和第三句的加花处理,不仅保证了旋律的统一性,还保证了其鲜活生动性。
黄梅戏基础知识介绍
黄梅戏基础知识介绍黄梅戏原名“黄梅采茶调”,渊源于唐初,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安徽怀宁或湖北黄梅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以下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黄梅戏基础知识介绍的相关介绍,希望大家喜欢!一、唱腔黄梅戏唱腔分为两大类一小类,即主调、花腔、阴司腔。
1、主调又称正腔,是黄梅戏中常用的板腔系统的唱腔,有平词、二行、三行、火工等。
这些腔体均有男、女腔之分。
男腔为宫调式(1--5定弦),女腔为徽调式(5--2定弦)。
平词在整本大戏中使用率最高,为一板三眼,故又名“缓板”、“平板”。
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变化多而适应性强。
长于叙述,可某某某使用,亦可与它腔联用。
曲调的基本结构由起板、下句、上句、落板四个乐句组成。
第三、四句为骨干,不管唱词多寡,均可用三、四句旋律反复演唱,或略加装饰,直到最后一句落板结束。
此外,尚有“迈腔”、“单哭介”、“双哭介”、“切板”、“倒板”、“散板”、“平词对板”等补充乐句,组成一个平词类腔体。
二行不是某某某的腔体,须依附于平词或其他曲调。
无起板句和结束句,只有两个以漏板为特色的上、下乐句,故又称“数板”、“二流”。
二行也分男、女唱腔,为有板无眼的慢板节奏,记谱作1/2节拍。
常以其节奏型与平词之慢板或三行之快板相对比,以表达戏剧人物的激动心情或用于叙事。
三行是二行的压缩型,节奏较快,旋律性较差。
速度是黄梅戏唱腔中最快的一种,属快板型,1/4节拍,又名“快数板”。
多用于人物心情激动之时,常与二行、八板联用。
有男、女腔之分,男腔为宫调式、女腔为徵调式。
八板、火工均为有板无眼,记谱作1/4、其唱腔结构、过门、转接方法和男、女腔的调式,均无大区别。
八板速度较慢,火工则速度较快。
传统唱腔每句八拍,故名“八板”。
依其速度有“慢八板”、“快八板”之分,再快就称“火工”、“流水”了。
传统唱腔在上句后半句有帮腔,称“复句”,今已不用。
八板、火工常于平词、二行、三行联用,形成节奏的对比,以表达人物愤懑、恐惧、急躁等情绪。
浅析黄梅戏中花腔小戏与其演唱特点
| Xi Ju Yu Ying Shi •戏剧与影视■■浅析黄梅戏中花腔小戏与其演唱特点杨昀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摘要:花腔小戏作为黄梅戏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特点,对黄梅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花腔音乐特色贯穿于唱段的每个地方,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同时花腔还是一门拥有丰富内涵和深厚基调的艺术。
本文针对黄梅戏中的花腔小戏进行研究其演唱特点。
关键词:黄梅戏花腔小戏唱腔演唱特点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_、花腔小戏的概述黄梅戏是一种我们常见的曲牌体戏曲题材,起源 于民歌和民间歌舞,它包括两大声腔体系一平词体 系(或称为正本大戏)和花腔小戏(此“花腔”是黄梅戏 音乐中的一种腔体,与美声唱法中“花腔女高音”中的 “花腔”截然不同),这两大体系共同组成了黄梅戏的艺 术特性和艺术内在。
黄梅戏中,花腔和小戏宛如亲兄弟一般密不可分,花腔小戏既指那些有着专有曲调的生活小戏,又指那 些有着插曲性的曲调大戏和串戏,观众耳熟能详的《对 花调》《天仙配》等,都属于花腔小戏。
顾名思义,花腔小 戏所使用的腔体大多为花腔,这种唱腔体系是由传统 的花鼓戏、民歌小调或者民间歌舞演变糅合而来,具有 浓厚的民歌风味,多为简单的上下句,中间有大量的衬 词出现,经常重复最后一句。
它由“两小戏”和“三小戏”构成。
其中“两小戏”包括小丑和小旦两个角色,“三小 戏”是在两小戏的基础上加上小生这个角色。
,概括并引申出了花腔小戏的艺术特征以及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2-0153-04二、花腔小戏的特点(一)花腔小戏的唱腔前文提到,花腔小戏的唱腔多为花腔,而花腔又分 为“专用曲调”和“主调彩腔”,这两种唱腔都采用自然 声演唱。
花腔小戏具有突出的民间特点,例如丰富流畅 的曲调、五声调式、较小的音域、以级进结合小跳的旋 律等,以上特点再加上黄梅戏在长期流传中吸收的浓 郁乡村生活气息,旋律发展偏向口语化,经过艺术实践 来完善自身,形成了花腔小戏独特的唱腔特点。
黄梅戏有哪些艺术特点-黄梅戏知识
黄梅戏有哪些艺术特点-黄梅戏知识为帮助大家更加地了解黄梅戏,下面,店铺为大家分享黄梅戏的艺术特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唱腔黄梅戏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
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彩腔曲调欢畅,曾在花腔小戏中广泛使用;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常用的唱腔,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
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厚,唱腔纯朴清新,细腻动人,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群众的喜爱。
在音乐伴奏上,早期黄梅戏由三人演奏堂鼓、钹、小锣、大锣等打击乐器,同时参加帮腔,号称“三打七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黄梅戏正式确立了以高胡为主奏乐器的伴奏体系。
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分花腔和平词两大类。
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多用“衬词”如“呼舍”、“喂却”之类。
有“夫妻观灯”、“蓝桥会”、“打猪草”等;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有“梁祝”、“天仙配”等。
现代黄梅戏在音乐方面增强了“平词”类唱腔的表现力,常用于大段抒情、叙事,是正本戏的主要唱腔;突破了某些“花腔”专戏专用的限制,吸收民歌和其他音乐成分,创造了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腔。
黄梅戏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以其它民族乐器和锣鼓配合,适合于表现多种题材的剧目。
一、语言黄梅戏语言以安庆地方语言为基础,属北方方言语系的江淮官话。
其特点为——唱词结构在整本戏多为七字句和十字句式。
七字句大多是二、二、三结构,十字句大多是三、三、四结构。
有时可根据需要以七字、十字句为框架,字数可压缩或增扩,曲调则常使用垛句。
花腔小戏的唱词灵活多变,有三至七字不等,中间常夹杂多种口语化无词意的字。
句数不一定为偶数有时奇数句重复最后一句便成偶数。
唱念方法均用接近的安庆官话唱念。
黄梅戏——中国的乡村音乐——黄梅戏花腔浅析
黄 梅 戏 的旋 律 覆 盖 面 广 ,集 中体 现 汉 民族 共 同的 音 乐 感
受。 换句话说 , 黄梅戏音乐之所以适应大众欣赏的共同标准 , 是 因为它将 自己的特色与共性较好的地统一起来。 黄梅戏音乐的
这 些特 点 , 使 它 与别 的剧 种音 乐 区分 开 来 , 要 的是 , 梅 不仅 重 黄 戏 作 为通 俗 戏 剧 的 代 表 , 在音 乐上 具 备 了通 俗 的 品 格 , 要 提 需 起 的是 , 戏 的通 俗 性 一直 是 关心 中 国音 乐 戏剧 走 向 的人 士 黄梅 念念 不 忘 的 品质 。 戏剧 大 师黄 佐 临先 生在 给余 秋 雨先 生 的信 中 表示 : 中国歌 剧 的发 展 要从 地 方 戏 曲 中 寻找 出路 , 黄 梅 戏 中 从 发展 中国 的音 乐剧 可能 性 更大 。黄佐 临 先生  ̄l , 黄梅 戏 , ll看重 :: t P 是黄 梅 戏 的大众 性 、 塑性 、 朴性 以及独 特 的美 感使 然 。 可 质
一
、
音 乐的通俗 品格
黄 梅 戏是 一 个 具有 通俗 品格 的 戏 曲剧 种 , 的通 俗 品格 强 它 烈 地表 现在 音 乐上 。 黄梅 戏 发展 源 头 , 北 的 “ 在 湖 黄梅 调 ”安徽 、
的“ 采茶” “ 、花鼓” 以及当地的山歌小调就是极其通俗的民间音
乐 。尽 管 黄梅 戏 在 发展 成 高 台大 戏 的过 程 中 , 乐 方面 接 受 了 音 板 腔体 的整 合 , 但却 令 人惊 奇 地 保持 了通 俗 平 实 的风 格 。究其 原 因 ,一方 面 是 黄 梅 戏 的这 一 过 程 基 本 上 是 在 乡村 演 出 中形 成 。 众的 欣赏 趣味 支 配着 创作 者 。另 一方 面 , 人 员 的技 艺 观 从艺
黄梅戏表演艺术的特点探讨
黄梅戏表演艺术的特点探讨黄梅戏是中国的一种地方戏曲剧种,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一带,因此得名黄梅戏。
黄梅戏表演艺术具有独特的特点,下面将对其特点进行探讨。
黄梅戏的音乐艺术特点鲜明。
黄梅戏的音乐以其特有的旋律以及独特的音调风格而闻名。
其音乐表演形式丰富多样,有合唱、独唱、对唱、重唱等多种形式。
在节奏方面,黄梅戏音乐节奏明快,富有活力,具有很高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黄梅戏还运用了丰富的乐器伴奏,如锣、鼓、板、弦等,使音乐更加生动有力。
黄梅戏的唱腔艺术特点独具一格。
黄梅戏的唱腔较为平稳,并注重声音的抑扬顿挫。
黄梅戏中的唱腔分为多个板块,如封面、引子、托板、腔尾等,每个板块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唱腔特点。
黄梅戏唱腔注重情感的流露和形象的刻画,通过音乐表演来塑造人物形象,并抒发情感。
黄梅戏的表演形式多样化。
黄梅戏不仅有歌唱和音乐伴奏,还有丰富多彩的舞蹈和表演形式。
舞剧、杂技等元素在黄梅戏中得到广泛运用,丰富了表演的形式和内容。
黄梅戏舞蹈动作流畅优雅,表现力丰富,给人以美的享受。
黄梅戏的表演形式还注重舞台布景和服装的设计,通过色彩和造型的选择来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黄梅戏的情感表达独特。
黄梅戏以其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深厚的民间情感而备受称赞。
黄梅戏常常以家庭为题材,描绘了爱情、亲情、友情等多种情感关系,通过对人物内心的反思和生活细节的描写来展示人物的情感和世俗生活的百态。
黄梅戏情感真挚、细腻,能够触动人心。
黄梅戏表演艺术具有音乐艺术特点鲜明、唱腔艺术特点独具一格、表演形式多样化和情感表达独特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黄梅戏成为中国戏曲艺术瑰宝之一,也让黄梅戏在众多戏曲剧种中独树一帜。
黄梅戏表演艺术的特色分析
黄梅戏表演艺术的特色分析摘要:我国作为具有五千年发展历史的大国,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留下了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戏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黄梅戏与京剧、豫剧、京剧,评剧被称为五大戏剧曲种,黄梅戏与其他曲中不同,黄梅戏主要以语言服饰妆容和伴奏及唱腔展现独特的戏剧形式,他丰富形象的表现形式成为了人们最受欢迎的戏曲,并且黄梅戏在中世界国际戏剧中也占有独特位置,因此本文将针对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特色进行深入分析,关键词:黄梅戏;表演艺术;特色分析戏曲的起源最早起源于秦汉时期,直至宋元时期才形成戏曲雏形,历经八百年发展才得以形成独具特色表演形式的黄梅戏,黄梅戏之所以能够传承数年,主要凭借的就是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本人作为一名黄梅戏艺术表演从业人员,针对黄梅戏的表演艺术形式和特色进行深入分析,为提高黄梅戏表演艺术提供一些经久不衰的经验。
一、黄梅戏表演艺术的发展现状分析(一)市场需求量逐渐缩小自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海外艺术和通俗文化的引进严重影响着我国的传统文化与戏曲艺术。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精神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升,人们的欣赏风格与欣赏需求逐渐趋于多元化、丰富化特征,以往单一的戏曲演出模式很难满足大众的实际需求。
因此,全国戏剧艺术演出市场也迎来了崭新的发展局面:多数文艺团体停止了排练演出,演艺人员往往自创致富道路,导致我国黄梅戏表演逐渐被人们淡忘。
(二)领军人物较为匮乏我国戏曲一直都比较注重剧种领军人物的力量,也就是“角”的力量。
具体来说,梅兰芳、周信芳是京剧重要的领军人物;陈素真和常香玉等人则是豫剧重要的领军人物。
而黄梅戏舞台上的领军人物就在于严凤英、王少舫、黄新德以及马兰等大师,这些名人对黄梅戏戏剧种的稳定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然而现在的黄梅戏界中,大大缺少代表性极强的演员,比如像严凤英、黄新德等这样优秀的大师。
(三)新秀培养的断层人才培养是戏曲发展的核心,尤其对于戏剧新秀人才的培养。
现阶段,黄梅戏在表演新秀培养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浅谈黄梅戏表演艺术的特色
浅谈黄梅戏表演艺术的特色作者:吴国文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15期【摘要】黄梅戏以前被称作黄梅调或者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豫剧和评剧并称为五大戏曲剧种。
本文通过黄梅戏唱腔、语言、服饰、妆容和伴奏来描述黄梅戏的表演艺术特色,并着重讲述黄梅戏的唱腔特色和语言特色。
【关键词】黄梅戏;表演艺术;特色中图分类号:J8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8-0037-01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后来受到宋朝民歌、元朝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了戏曲雏形,在明清时期得到了比较大的发展。
我国建国后,黄梅戏更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黄梅戏能够历经历史潮流的冲击,传承数千年,说明这个曲种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通过研究黄梅戏的表演艺术形式和特色,总结经验,可以为黄梅戏从业人员梳理一条脉络,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表演艺术,还能为其他曲种提供“长久不衰”的经验和借鉴。
一、黄梅戏的唱腔特色一种戏曲表演艺术,唱腔是最大的特色,每种戏曲都有各自的唱腔。
黄梅戏的唱腔分为主腔、花腔以及三腔。
(一)黄梅戏的主腔。
黄梅戏的主腔是传统唱腔中非常具有戏剧表现能力的腔系之一,它的音乐结构是以一板腔体为主。
正是这种特点,把它和其他的腔系区分开来。
事实上,并不所有黄梅戏的剧目都用主腔,主腔之所以被称为主腔,是因为它的音乐功能和形态。
[1](二)黄梅戏的花腔。
黄梅戏的花腔主要是民歌转变过来的,但是其作用已经和民歌不一样了,主要是起到进入剧情,并对人物的心声进行传达的作用。
花腔具有明朗化的调式色彩、舞蹈化的节奏律动、口语化的旋律线条、衬字化的唱词结构以及质朴化的表情达意等特点。
(三)黄梅戏的三腔。
黄梅戏的三腔是彩腔、仙腔和阴司腔的总称。
三腔的共同点是综合了板腔体和曲牌体的一些因素,形成了独特的腔体,既有曲牌体中的定格感觉,又有板腔体所存在的特点。
三腔的不同之处也很明显,就是三腔的来源不同。
彩腔,是由花腔小曲演变成的;仙腔,是黄梅戏吸收道教音乐后形成的;至于阴司腔,则是直接来自于青阳腔。
黄梅戏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黄梅戏的艺术特点是什么在中国五大戏剧里黄梅戏以抗日题材及爱情故事被人们所喜爱,在黄梅戏文化中许多名人对它也是诸多好评。
那么你们知道黄梅戏的艺术特点是什么吗?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黄梅戏的艺术特点,希望能帮到你。
黄梅戏的起源约从清乾隆未期到辛亥革命前后。
产生和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地戏曲(青阳腔、徽调)演出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形成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
进一步发展,又从一种叫“罗汉桩”的曲艺形式和青阳腔与徽调吸收了演出内容与表现形式,于是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
从小戏到本戏还有一种过渡形式,老艺人称之为“串戏”。
所谓“串戏”就是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连着的一组小戏,有的以事“串”,有的则以人“串”。
“串戏”的情节比小戏丰富,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
其中一些年龄大的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来扮演。
这就为本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第二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
这一阶段,黄梅戏演出活动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
黄梅戏入城后,曾与京剧合班,并在上海受到越剧、扬剧、淮剧和从北方来的评剧(时称“蹦蹦戏”)的影响,在演出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起了很大变化。
编排、移植了一批新剧目,其中有连台本戏《文素臣》、《宏碧缘》、《华丽缘》、《蜜蜂记》等。
音乐方面,对传统唱腔进行初步改革,减少了老腔中的虚声衬字,使之明快、流畅,观众易于听懂所唱的内容。
取消了帮腔,试用胡琴伴奏。
表演方面,吸收融化了京剧和其他兄弟剧种的程式动作,丰富了表现手段。
其它如服装、化妆和舞台设置,亦较农村草台时有所发展。
第三阶段,是1949至今。
1952年,安庆黄梅戏艺人带着《打猪草》、《蓝桥会》等剧目到上海演出。
几十年来造就了一大批演员,除对黄梅戏演唱艺术有突出成就的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术家外,中青年演员马兰、韩再芬等相继在舞台上、银幕上和电视屏幕上展现了各自的英姿,引起了观众的注视。
黄梅戏的风格与演唱技巧之谈(吴红军)
黄梅戏的风格与演唱技巧之谈黄梅戏的艺术风格归纳起来包括为四句话:语言生动普及,唱腔优美流畅,曲调丰富多彩,表演载歌载舞。
具有极强的民族个性和地方特色。
就黄梅戏而言,它的演唱技法,必须立足于浓郁的黄梅戏风格韵味基础之上,突出它的个性特点。
即字与声、词与曲的结合亲切自然,行腔婉转,圆润细腻,声甜字美,含蓄娇媚,体现着音乐化的语言和语言化的音乐。
下面就演唱中声、气、字、情四个方面的整体配合问题,分别予以分析和论述。
一、美化声音对于一个戏曲演员来说,嗓音是个决定的因素。
现实中,我们承认每个人嗓音的天赋条件,但有了好嗓子,要想达到经久耐唱,不生(或少生)喉病的生理标准和演唱从容自如,声情并茂的艺术标准,还必须进行长期的训练,必须掌握正规的发声规律,即科学发声。
科学发声的含义和实质就是运用最节约的发声能量,发挥发声器官最大的声乐作用,达到最佳的艺术嗓音效果。
它是一种方法。
也是一种技巧。
但得注意的是要根据各人不同的声带条件,结合剧种的风格特点,求实理智的进行练习。
黄梅戏首先要重视和加强“自然音区”的练声,这一“自然音区”就是指一个演员在自己适当的音域内,感觉发音最为舒畅的音区,它既没有低音的压抑感,也没有高音的紧张感,声音容易集中靠前,富于弹性,气息力度的支持点比较容易控制,歌唱性和表现力都很强。
再加上黄梅戏的歌唱旋律(尤其是传统唱腔)比较低平,音域扩张不大,一般都在3——5度之间循环变化,所以要有选择、有针对性的进行气声、字声结合的练习。
戏曲演员的嗓音条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生命线。
因为它是表现剧情、表现人物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
所以在自然状态的嗓音基础上,只有进行科学训练和建立理性唱法,才能培养出正确的听觉和感觉,才能达到演唱既科学化又风格浓,韵味足的目的。
二、善调气息黄梅戏的演唱和其他戏曲一样,很讲究气口,强调底气和丹田。
既反对气浮、气僵的胸式呼吸方法,同时也反对憋气、气竭的腹式呼吸方法。
它们的害处是:不能利用横隔下降,使气息下沉,吸气不深,唱起来没有丹田的支持力量,出现憋气和紧逼喉头,造成声音的紧张僵硬。
黄梅戏表演特点:表现力丰富
黄梅戏表演特点:表现力丰富
黄梅戏的表演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
力。
2.唱腔独特:黄梅戏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
主腔是黄梅戏传统唱腔中最具戏剧性表现力的一个腔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节奏具有民间舞蹈的律动,旋律线条非常口语化。
3.温情脉脉的剧情:黄梅戏剧情通常比较温情脉脉,反映的是普通人的生活
和命运,具备深刻感人的人性描写和故事情节。
4.精妙绝伦的表演技巧:黄梅戏表演通常采用的是多人合演的方式,演员之
间配合默契,表演形式多样,闪烁其间不仅姿态优美,而且肢体灵巧,优美多姿。
5.强烈的地方特色:黄梅戏是湖北黄梅地区的本土艺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
色,剧本、唱腔等方面充分体现了当地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特色。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黄梅戏表演的特点,建议查阅相关书籍或询问戏剧专家。
黄梅戏表演艺术的特点探讨
黄梅戏表演艺术的特点探讨黄梅戏是中国传统剧种之一,起源于湖北黄梅县。
黄梅戏以其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喜爱。
本文从黄梅戏的表演形式、表演技巧和表演风格三方面探讨了黄梅戏表演艺术的特点。
一、表演形式黄梅戏的表演形式主要有唱、念、做、打、舞等五种形式。
其中,唱为主要表演形式,通过演唱剧中的情节和角色的内心感受,来表达剧情的发展和角色的性格特点。
黄梅戏的唱腔是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具有富有感染力的旋律和具有强烈情感的表演特点。
念是黄梅戏中的一个重要表演形式,通常由老生、青衣等角色担任。
念的表演形式大多是以快速的说话为主,并且语音要有韵律感,这样可以更好的展现角色的神态和情感。
做是指黄梅戏中的动作表演,是非常丰富的一个表演形式。
做的内容主要包括肢体活动、表情变化和道具的使用等,可以通过做的表演形式更加生动的表现角色的人物性格和情感。
打是指黄梅戏中的动作特效、舞台上的打斗动作、武器使用等,通过打的表演形式可以达到惊险刺激的效果,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黄梅舞是黄梅戏中独具特色的表演形式,通过舞蹈的节奏和优美的动作来表现戏中情节和角色的感情变化。
二、表演技巧黄梅戏的表演技巧非常丰富,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鼻音技巧。
黄梅戏中的鼻音主要是通过鼻子吐气产生,让唱腔更加柔和优美,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感染力。
另外,黄梅戏中的音调也非常复杂,需要演员具备极高的音乐素养和演唱技巧。
黄梅戏的演员还需要具备精湛的念功和唱腔功底,快速准确的念白和唱腔可以让角色更加生动活泼。
黄梅戏的演员还需要掌握做、打和舞等表演技巧,做的时候需要注意肢体动作的协调性,打的时候需要注意动作的精准度和节奏感,舞蹈表演需要演员具备优美的舞蹈动作和舞蹈技巧。
三、表演风格黄梅戏的表演风格以流畅、动人、优美为主,突出了角色的细腻感情和生动形象。
黄梅戏的表演风格也非常注重唱腔和念白的配合,通过快速、灵活的表演方式和精湛的表演技巧,让观众更好的融入到剧情中。
黄梅戏的表演风格还强调了现场氛围和交互性的互动感,演员在表演的时候需要注意与观众的沟通,让观众感受到剧情和角色的情感。
黄梅戏唱法
黄梅戏唱法
黄梅戏是中国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湖北黄梅县(今黄梅县已并入黄冈市)。
黄梅戏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风格而闻名,下面简单介绍一下黄梅戏的唱法特点:
1. 高亢婉转:黄梅戏的唱腔多以高亢婉转为主要特点。
演唱时音调高昂,情感丰富,旋律曲折动人,让人有强烈的感染力。
2. 细腻委婉:黄梅戏的唱腔注重细腻委婉的表达。
演唱时常使用细腻的音色和音调变化,展现角色的情感内心世界。
3. 咬字清晰:黄梅戏的演唱注重清晰的发音和咬字。
演员需要准确地发出每个字音,以使观众能够听懂剧中的故事情节和表达的情感。
4. 音域宽广:黄梅戏的唱腔音域宽广,既有高音的高亢激昂,也有低音的深情厚重。
演员需要在不同的音域中灵活切换,以塑造不同角色的形象和情感。
5. 多种曲调:黄梅戏的唱腔包含多种曲调,如大曲、二黄、小曲等。
每种曲调都有其独特的旋律和表演方式,用以表达不同的情节和角色性格。
这些是黄梅戏唱法的一些基本特点,当然还有更多细节和技巧。
黄梅戏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形式,除了唱腔,还包括表演、舞蹈和戏曲化妆等方面。
关于黄梅戏唱腔特点的研究
36艺术论丛关于黄梅戏唱腔特点的研究徐冉武汉音乐学院摘要:中国的文化艺术长河中,黄梅戏是中国民间文化的一朵奇葩,黄梅残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神之一。
其唱腔具有流畅、质朴、明快与抒情的特点,舞台表现力极强,并且表演细致,真实活泼。
如今的黄梅戏早已经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本文正是在此基础上以黄梅戏为出发点重点探讨黄梅戏的唱腔特点。
关键词:黄梅戏;唱腔特征;特点研究黄梅戏是我国戏曲的主要地方剧种。
黄梅戏最早出现在安徽安庆的民间,因此,整个唱段使用的都是安庆方言,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唱腔更是质朴流畅,表现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抒情。
黄梅戏从开始阶段就强调,要想使黄梅戏打动人们,深入人心,仅仅靠单一的演唱是不够的,因为这是一种强烈抒情的序曲,演员在演唱过程中必须融入深情的表演,而这种表演须是质朴和细致的,这样才能反映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才能真正的感染观众。
一、黄梅戏唱腔种类特点黄梅戏唱腔含有诸多种类艺术文化特色,它属于板式变化艺术,其中含有主调、花腔以及彩腔等。
在黄梅戏演唱中利用最多的就是主调,它是最基本也是最传统的唱腔,在大戏中广泛应用,依据不同状况又能分为火攻、二行、平词、三行等腔调。
在正本大戏内会含有平词唱腔,绝大多数都利用到抒情性、叙述性较强的正本唱段中,曲调优美、声音婉转悠扬,最具代表的有《梁祝》,当前,黄梅戏内的平词腔调应用占比越来越大。
由于黄梅戏的不断完善,使得现代的黄梅戏平词腔调中融入了一些音乐元素与地方民歌等,使传统的唱腔艺术在不断优化。
二行、火攻皆依附于平词或其他曲调唱腔,一般为多次反复变换组合,前者为慢板,后者则是快板,大都会在任务激动或是剧情高潮的时候体现,其二者间经营联合应用,有节奏的复句具有传递感情的作用更大,尤其是人物恐惧、愤懑以及烦躁时。
花腔一般会出现唱小戏中,主要体现生活细节,它的腔调多半以欢快朴实为主,在实际表演中会呈现出生动活跃的气氛,使社会群众感受更加真切。
含有浓郁气息的相间小调,一般会应用衬词,比如呼舍、哎喂,它状物言情较幽默,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夫妻观灯》中的“夫妻二个城门进,抬起头来看花灯。
浅析黄梅小戏的审美价值
浅析黄梅小戏的审美价值黄梅戏传统小戏,主要有《打猪草》、《打豆腐》、《春香闹学》、《夫妻观灯》、《戏牡丹》、《补背褡》等。
大多数都是过去由民间艺术创作并在口头上流传下来,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本文就黄梅戏传统小戏的内容和它审美价值做点简单的浅析。
一、一幅多彩的风俗画黄梅戏小戏大多数反映的是一个地域的生活写照,这就使民间小戏具有一定的地方性和风俗性。
每一个小戏向人们展现的就是一幅幅多彩风俗画。
如《打猪草》、《夫妻观灯》等一系列小戏反映的是少男少女、青年夫妻乃至小姐、丫环、书生、工匠的日常生活片断,大多数是写他们的劳动和爱情,其中有憧憬、希望、追求,也有讽喻、逗趣、批评,谱成了一组和谐的田园交响诗,向人们展示质朴、纯情的自然美。
这美既是生活的美,又是风俗的美。
黄梅小戏大多数都以闹剧(即喜剧)形式出现,其中的风土习俗有着极强的地域性。
民间小戏的地域性及风俗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个剧种的艺术风俗,它往往给异域的观众带来清新的感受。
所有地方剧种无不染上当地的风俗色彩,它使一个剧种能长期扎根在出生并哺育它生长的地方,并得以充分地发展。
民间艺术作品正是通过它自身的地域性即地方特点来显示它的价值的。
二、肯定闹剧(喜剧)闹剧性在欣赏《春香闹学》、《夫妻观灯》、《打猪草》、《戏牡丹》等小戏时,我们会被剧中洋溢的生活气息所感染,激起我们对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这些小戏体现着各种健康、充实、活泼,畅达的美学风调,包涵着对生活审美判断,显示出一定的力度。
这些小戏使我们愉快、满足、欣慰,这种感受来自剧中生活的感知,这体现了小戏对生活的肯定性。
对生活的肯定性不只是体现在对生活现象的表面化的描摹和理想化的创造上,而是重在刻画主人公怎样在逆境和不合理的现实中改变和力求改变自己的地位和境遇,为自己求得一个满意的归宿。
这类小戏一般都寄寓着劳动人民的共同理想,以及他们对不合理现实的反抗情绪。
在《蓝桥汲水》里,董家媳妇蓝玉莲,书生魏魁元都为自己不幸的婚姻而感到不满和苦恼。
黄梅戏――中国的乡村音乐-精选资料
黄梅戏――中国的乡村音乐“花腔”是黄梅戏所有生活小戏唱腔总称。
花腔从民歌中来,但作用已与民歌不大一样。
它已经从田头走上舞台,从随口而歌进入到规定的戏剧情境,传达角色的心声。
我们今天所见的花腔小调,无论它与民歌有多大程度的类似,但它确已经历过戏剧浪头的打磨,具备了戏剧性音乐的某些特质,是一种民歌式的曲牌体制。
每个戏里都有若干曲牌,并且戏与戏之间的唱腔互不套用。
各种唱腔有近百首,具有浓郁的民歌风韵。
[花腔]是黄梅戏“二小戏”、“三小戏”(又称花腔小戏)唱腔的总称。
大多是一戏一腔,专曲专用,如《打猪草》的[对花调],《闹花灯》的[观灯调]。
它的旋律轻松欢快,灵动活泼,流畅抒情,纷繁多姿,琅琅上口,易唱好学。
花腔的艺术特点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探讨:一、音乐的通俗品格黄梅戏是一个具有通俗品格的戏曲剧种,它的通俗品格强烈地表现在音乐上。
在黄梅戏发展源头,湖北的“黄梅调”、安徽的“采茶”、“花鼓”以及当地的山歌小调就是极其通俗的民间音乐。
尽管黄梅戏在发展成高台大戏的过程中,音乐方面接受了板腔体的整合,但却令人惊奇地保持了通俗平实的风格。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黄梅戏的这一过程基本上是在乡村演出中形成,观众的欣赏趣味支配着创作者。
另一方面,从艺人员的技艺有限,这使得他们放弃繁文缛节的炫技而在通俗易懂的基础上发挥天才。
“融南合北”也好,“洋为中用”也罢,其目的都是为了丰富黄梅戏音乐的表现力。
人们在谈到黄梅戏音乐的时候,常常用“好听”、“听懂”、“好学”来归纳它的特点。
而一些不懂汉语的外国友人,则将黄梅戏说成是“中国的乡村音乐”。
黄梅音乐的浅易性特征,增强了剧种音乐与观众的亲和度,一曲“树上的鸟儿成双对”成为家喻户晓的流行歌就是这种亲和度的具体表现。
黄梅戏的唱腔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音区不宽,男女腔的主要活动范围在大六度至大九度。
二是拖腔较少,即使有拖腔也是旋律平滑,少有做腔做调。
慢板不慢,快板不快,虽有例外,也是凤毛麟角,整体音乐的张力适度。
关于黄梅戏的文案
关于黄梅戏的文案大家知道黄梅戏吗?那可是咱中国戏曲里的一颗璀璨明珠呀!今天就来和你们好好唠唠黄梅戏。
一、黄梅戏的起源。
黄梅戏呀,它起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的黄梅地区。
这地方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孕育出了这独特的戏曲文化。
据说呀,它最早是当地的采茶歌和民间小调,后来经过不断发展演变,就成了现在咱们看到的黄梅戏啦。
那时候的老百姓在田间地头劳作累了,就会唱上几句,自娱自乐,这唱着唱着,就唱出了大名堂。
二、黄梅戏的特色。
1. 唱腔。
黄梅戏的唱腔那叫一个婉转悠扬,就像山间的小溪,叮叮咚咚地流进你心里。
它的唱腔丰富多样,有花腔、彩腔、主调等等。
花腔那是轻快活泼,像一群调皮的小精灵在你耳边嬉戏;彩腔则是激昂热烈,能把人的情绪一下子点燃;主调呢,就比较沉稳大气,有一种诉说故事的韵味。
而且呀,黄梅戏的演唱常常是用当地方言,这就更增添了它的亲切感和乡土气息。
2. 表演形式。
黄梅戏的表演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
它有载歌载舞的特点,演员们在台上又唱又跳,把角色演绎得活灵活现。
有时候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就能传达出角色的喜怒哀乐。
而且黄梅戏里的角色行当齐全,生旦净丑各有特色。
像旦角那是温柔婉约,扮相漂亮,一举一动都让人赏心悦目;丑角呢,就特别滑稽搞笑,总能逗得观众哈哈大笑。
3. 服饰和道具。
黄梅戏的服饰和道具也是一大亮点哦。
演员们的服装色彩鲜艳,样式精美,根据不同的角色和剧情,设计得十分巧妙。
比如说,旦角的服装通常会比较华丽,上面绣着各种精美的图案,走起路来裙摆飘飘,就像仙女下凡一样;而丑角的服装则会比较夸张,设计上会突出一些搞笑的元素,让人一看就忍俊不禁。
再说说道具,像扇子、手帕这些小玩意儿,在演员们手里可就成了宝贝,通过不同的挥舞方式,能表达出各种不同的情感和意思。
三、黄梅戏的经典剧目。
这可是黄梅戏里的经典中的经典啦!讲的是七仙女下凡和董永的爱情故事。
里面有很多经典的唱段,像“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这一句几乎家喻户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黄梅戏中花腔小戏与其演唱特点作者:杨昀来源:《艺术评鉴》2021年第02期摘要:花腔小戏作为黄梅戏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特点,对黄梅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花腔音乐特色贯穿于唱段的每个地方,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同时花腔还是一门拥有丰富内涵和深厚基调的艺术。
本文针对黄梅戏中的花腔小戏进行研究,概括并引申出了花腔小戏的艺术特征以及其演唱特点。
关键词:黄梅戏花腔小戏唱腔演唱特点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2-0153-04一、花腔小戏的概述黄梅戏是一种我们常见的曲牌体戏曲题材,起源于民歌和民间歌舞,它包括两大声腔体系——平词体系(或称为正本大戏)和花腔小戏(此“花腔”是黄梅戏音乐中的一种腔体,与美声唱法中“花腔女高音”中的“花腔”截然不同),这两大体系共同组成了黄梅戏的艺术特性和艺术内在。
黄梅戏中,花腔和小戏宛如亲兄弟一般密不可分,花腔小戏既指那些有着专有曲调的生活小戏,又指那些有着插曲性的曲调大戏和串戏,观众耳熟能详的《对花调》《天仙配》等,都属于花腔小戏。
顾名思义,花腔小戏所使用的腔体大多为花腔,这种唱腔体系是由传统的花鼓戏、民歌小调或者民间歌舞演变糅合而来,具有浓厚的民歌风味,多为简单的上下句,中间有大量的衬词出现,经常重复最后一句。
它由“两小戏”和“三小戏”构成。
其中“两小戏”包括小丑和小旦两个角色,“三小戏”是在两小戏的基础上加上小生这个角色。
二、花腔小戏的特点(一)花腔小戏的唱腔前文提到,花腔小戏的唱腔多为花腔,而花腔又分为“专用曲调”和“主调彩腔”,这两种唱腔都采用自然声演唱。
花腔小戏具有突出的民间特点,例如丰富流畅的曲调、五声调式、较小的音域、以级进结合小跳的旋律等,以上特点再加上黄梅戏在长期流传中吸收的浓郁乡村生活气息,旋律发展偏向口语化,经过艺术实践来完善自身,形成了花腔小戏独特的唱腔特点。
1.专用曲调由于花腔小戏的题材大都为农村生活,而其源头的民间音乐又来自于各地,风格差异较大,所反映的生活角度也不尽相同,所以各戏之间唱腔相对独立,不能相互套用。
虽然个别小戏的唱腔,在大戏中出现过,但这只是特殊情况,并不常见到。
因此我们在谈到花腔小戏的时候大都是一出戏对应一个腔调,并且各小戏之间也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相互之间并不串用,因此这种唱腔称为“专用曲调”。
2.主调彩腔彩腔作为黄梅戏中的一个主要腔种,不管是在正本大戏中,还是在花腔小戏中都经常出现,适应性非常强,使用面广,深入群众,可塑性强。
彩腔基本为带重复的一段体,每四句反复一次,可以在花腔小戏中单独出现,也可以与专用曲调并存。
在花腔小戏的表演中彩腔扮演者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使用的唱腔被我们称之为“主调彩腔”。
(二)花腔小戏的旋律1.明朗的调式色彩调式在音乐表现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作为我国传统剧种之一,黄梅戏采用的也大多是五声调式。
其中花腔小戏经常采用的调式有两种,分别是五声徵调式和五声宫调式。
徵上方五度的商音和徵下方五度的宫音支撑着主音,使得该调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在长期的音乐发展磨合中,其他商、角、羽调式逐渐被淘汰或沦为配角,这是其自身的风格决定的,这是艺术实践的结果,也是人们审美趣味的结果。
2.典型音调的收拢地方戏曲的最大特色,就是每一个剧种都有其独特的旋律线条,花腔小戏中,较多传统的方法和腔调,特别是在花腔小戏的腔体尾腔上,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著名黄梅戏艺术家时白林称之为典型音调的收拢。
例如经典的“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这句中的“埂”字和“下”字上的拖腔是典型的“一字多音”的句子,旋律方面使用了连续的级进进行,给人一种一气呵成的干净感觉,同时这句也是黄梅戏的代表性符号了。
(三)花腔小戏的乐句1.词律体花腔小戏采用的是曲牌体结构,这种结构使用大量的长短句从而形成词律体,与板腔体所形成的诗言体有很大的差别。
例如打猪草男腔:“小子本姓金(呀子依子呀),笋子年年兴(衣嗬呀),一家人吃饭(那嗬舍),全靠这一园笋(呀子依子呀)①”的乐句结构,四句小节数分别为4+1、3+1、8+2、3+5,第四句为第三句的变形重复,也是8个小节,这句对音乐整体的形象起到了提升和补充的作用。
2.音域花腔小戏的演员都是使用自然声演唱,并且使用的都是安庆官话,其唱腔可以说是“柔而不媚,浓而不腻”,所以花腔小戏的音域一般都在十度左右,这一音域非常符合人声的音域,黄梅戏音乐流傳广泛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黄梅戏的音域虽然有利于传播,但是却很难在戏剧冲突的表现力方面有突出表现,所以很多作曲家都在尝试将黄梅戏的音域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花腔小戏的唱词在每一部声乐作品中,唱词都是最直接的表达情意的载体。
我国戏曲唱词讲究押韵、言简意赅、虚实词有机融合等。
字数方面,板腔体多为七字句和十字句,有时可根据需要做部分调整。
曲牌体则非常灵活,多为长短不齐的句式,为词律体格式。
本文所讲述的花腔小戏唱词相对灵活多变,为三至七字不等,中间常夹杂口语化的衬词。
句数也不局限为奇或偶,有时重复最后一句将奇数变为偶数。
唱念方法使用安庆官话唱念,与普通话接近,说白采用安庆地方土语,唱腔使用官话。
下面将戏曲音乐的唱词分为旋律唱词和念白两种分别剖析。
1.旋律唱词花腔小戏常将脍炙人口的民间小故事改变为押韵的旋律唱词,吸收了古诗词以及民间口语、谚语、民歌的优点,集众家所长,弃众家所短,成为了一种文野合流,雅俗共赏、情浓语淡的剧本文学。
(1)长短句的有机结合曲牌体所采用的长短句是花腔小戏一个突出的结构句式特点,这个特点使得唱腔在表达作品内容时可以更加机动性和舒卷性。
例如《纺纱线》中的男腔“肩驼一根黑杆子秤,(行送行送)秤砣在辈子心,(哪嗬嗬)手拿两吊整,(呐行送行送)大街上买纱纹(哪行行送)”……这个曲调本应该是四方句的结构,但是唱词却并非完全一致,而是8、6、5、6的结构,这就是典型的曲牌体唱词特征。
(2)衬词的艺术特色较多了解黄梅戏的人都知道,几乎每一部黄梅戏中都有大量的衬词,个别曲调甚至“主次颠倒”,出现衬词比实词还多的现象。
例如《椅子调》,像这样的情况非常常见,这足以证明,衬词对花腔小戏的重要性。
衬词使短小的歌词变得丰富,扩大了曲式的结构,为演唱者流出空白,可以自由发挥。
衬词作为花腔小调整首曲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作用:第一,补充曲调,衬词使短小的歌词变得丰富,扩大了曲式的结构,为演唱者流出空白,可以自由发挥增添趣味。
第二,补充曲式,不管是哪一类的音乐作品,曲式结构都是非常重要的存在,它可以从形式上给人美好的感受,例如众所周知的“起承转合”“首尾呼应”等,都与人们的审美相适应。
花腔小戏唱词的不对称性,或许会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曲式结构性的美感,所以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人们慢慢发掘了这些优美的衬词。
2.念白的运用在戏曲音乐中,唱词和念白相辅相成,两者皆是戏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剧的主体。
戏曲的念白与西方话剧的念白不同。
戏曲的念白大多经过艺术加工,它们有自己的节奏、韵律,腔调,甚至有在不同程度上表达音乐的职能,而西方话剧中的念白则与人们说话相似,还有一种是带有节奏性质的韵白。
由此可见,花腔小戏中念白的形式十分丰富。
再加上前文所说的衬词,我们可以看到,花腔小戏的唱词不仅十分丰富,而且非常机动,一起构成了花腔小戏所固有的艺术特性。
三、花腔小调的演唱(一)呼吸技巧一个合格的黄梅戏演员对呼吸的方法一定是十分考究的,他们大抵以“丹田运气”,即将气放在横膈膜之上,利用小腹的各类动作加以调节,包括收紧、放松、震动等。
该要领与京剧的呼吸练习法相似,在改进传统黄梅戏中的错误的发声与呼吸方法的同时,提高黄梅戏演员的演唱水准。
有关歌唱中使用气息的方法,归纳起来有三条原则,即用气深、调气通和控气活。
“用气深”:就是用腰腹造成肌肉呼吸,以“丹田”作为呼吸的支点,将气吸到横膈膜上方。
但是如果过于“深”,就会呼吸不畅,造成反作用。
“调气通”:就是要保持呼吸通畅的状态。
不管是在吸气还是呼气的状态,呼吸通道都必须保持畅通,这样才能保证声音的稳定和流畅。
同时为了避免滋扰、气流堵塞,下颚、肩、胸、颈等一切非发声器官都要完全放松。
“控气活”:是指用气要灵活。
为了顺应用语色彩、情绪转变、风格特征的需要,用气的要领不是古板、相似的,而应该是有着多重变化的。
所有的戏曲都非常讲究气口,花腔小戏也不例外。
不提倡腹式呼吸方法和胸式呼吸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憋气和浮气。
憋气和浮气会造成气息沉不下去,也深不起来的后果,唱歌时丹田没有底气撑持,以至于出现气短和喉咙紧张放不开,从而声音变得僵硬且紧张。
正确的呼吸方法是胸和腹一起呼吸,吸气时保持积极,胸部张开向上挺起,腰围感觉稍向外扩张,向下收缩横隔膜。
呼气时参照吸气状态,慢慢收小肚子,同时缓慢的将胸腔扩大,稳健、均匀地将气呼出。
气息要像建筑,非常高大,但根基十分牢固。
同理,遇到高音,气息必须要充足,不能硬往上冲,要学习放风筝,字要往上飘,气息连着线,而不是单纯的力量的表现。
(二)发声技巧真假声的运用:因为黄梅戏流畅、优美、亲切、抒情,行腔多在中低音区,所以笔者认为在黄梅戏的演唱中,应以真声为主,加一点假声,真假声糅合在一起。
在练习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做不同的处理。
例如真假声、轻重、情绪的转换等。
共鸣:共鸣具有一定的调节功能,可以改变音色。
一般来说从高音区、中音區到低音区,我们应该分别使用脑后音(声乐中常说的“头腔和鼻腔共鸣”)、口腔、咽腔和喉腔的共鸣、膛音(声乐中常说的“胸腔共鸣”)。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节,尽量发挥他们自己的功用。
哼鸣:在平时的练习中,可以从胸腔开始采用哼鸣的技巧,保持舌根部轻松,喉咙松弛,中、低音通畅。
要感觉声音被胸腔托住,声音保持共鸣,打开喉咙、鼻腔,调节好这个地方的高位置共鸣。
另外为了对应不同角色或行当的不同音色,可作不同程度的调节。
例如花旦,可以利用用口、鼻腔、咽腔为声音主体,少带胸声让声音往前走,这样发出的声音就是年轻甜美的;老旦、老生、青衣则以胸声为主,口、鼻腔、咽腔为辅,这样音色就会低沉浑厚;花脸则需要在穿膛音的基础上,用鼻腔共鸣去表现。
(三)咬字吐字黄梅戏使用安庆土话演唱,要求“字正腔圆”“吐字清晰”,这便对演唱者的发音有非常高的要求。
排除一小部分特殊的字,大多数字的发音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字头、字腹与字尾,但不管是什么样的音节,作为一名优秀的花腔小戏演员,对这些应管窥蠡测,这样才能掌握如何重字头,如何响字腹,又如何准字尾,以此来确保吐字咬字的精准度。
1.重字头字头是字音节的开始,决定着字音的走向,再加上戏曲润腔的过程也主要集中在字头,所以,这部分的演唱,应在重视力度的同时保持一定的机动性,还要注意咬字的轻重和长短,不宜过分重或发声时间太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