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2节 生活中的透镜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 第2节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透镜的定义和分类;2.了解生活中常见的透镜及其应用;3.掌握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
二、教学重点•掌握透镜的定义和分类;•理解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
三、教学难点•掌握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
四、教学准备1.教学用具:凸透镜、凹透镜、光屏、灯泡、矢量图等;2.课前准备:学生提前预习第5章第2节的相关内容。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简要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并与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衔接,引出透镜的定义和分类。
第二步:介绍透镜的定义和分类1.教师简要介绍透镜的定义:透镜是用来折射光线的一种光学装置,主要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
2.教师利用矢量图等教具,展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并说明其特点。
第三步:讨论透镜的分类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透镜的分类方法,让学生自主提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分类标准。
2.学生讨论后,教师进行总结,并进行必要的讲解。
第四步:实验验证透镜成像规律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实验内容为利用凸透镜成像。
2.学生根据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讨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第五步:应用透镜的实际问题1.教师提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透镜应用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并给出自己的答案。
第六步:小结教师进行本节课的内容小结,重点强调透镜的定义和分类,以及透镜成像的规律。
六、教学反思教学设计中的实验部分较为简单,实验结果也比较容易让学生理解。
但是应用透镜的实际问题部分,可能需要老师提供更多的生活例子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加深对透镜应用的理解。
综合评价本节课设计还是比较合理的,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掌握透镜相关的知识。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透镜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透镜的定义和分类2.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和区别3. 透镜的光学性质4. 生活中的透镜现象5. 透镜的应用和实际意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和区别,生活中的透镜现象,透镜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2. 教学难点: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学性质,透镜在生活中应用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活中的透镜现象。
2. 利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透镜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3.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体会透镜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透镜的定义和分类2. 第二课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和区别3. 第三课时:透镜的光学性质4. 第四课时:生活中的透镜现象(一)5. 第五课时:生活中的透镜现象(二)6. 第六课时:透镜的应用和实际意义7. 第七课时:实践活动:制作简易望远镜六、教学评价1. 评价标准:(1)能准确地描述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定义和特点。
(2)能够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学性质。
(3)能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现象,并运用所学知识解释。
(4)能够运用透镜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制作简易望远镜等。
2. 评价方法:(1)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凸透镜和凹透镜概念的理解。
(2)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和操作能力。
(3)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检查学生对生活中透镜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4)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图片、原理和实例。
2. 实验器材:凸透镜、凹透镜、光具座等,用于开展透镜实验。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5.2《生活中的透镜》教案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5.2《生活中的透镜》教案教学课题生活中的透镜学科物理年级八年级时长1课时教学背景分析教学背景1.教学内容分析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等光学仪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从课程设置上来看,本节课“生活中的透镜”真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介绍生活中的透镜,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情况在头脑中获得初步的、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感受到“物理是有用的”,并为下一节的探究创设了问题情境,在知识与技能上也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做了必要的准备,以减少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障碍。
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刚接触物理学习两个月,能够初步感受到物理的有趣、有用,对于学习物理的方法一一实验法也比较熟悉,但是学生有计划的实验、有目的的观察的能力还没有形成,而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并表达出来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训练。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需要给学生提供照相机等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的过程,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学会有目的观察,并将观察的现象表达出来。
教学目标物理观念1.了解生活中的透镜的应用。
2.知道凸透镜在三种仪器上所成像的不同:知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3.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科学思维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体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
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难点1.了解生活中的透镜的应用。
2.知道凸透镜在三种仪器上所成像的不同:知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教学方式与策略教学方式: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演示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课堂探究、难点突破。
本节课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演示法、练习法等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教案

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知道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成的像.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制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教学难点:通过观察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像,再经过分析、综合、最后得出它们成的像.教学用具: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放大镜、硬纸板、凸透镜、半透明塑料薄膜或蜡纸、毛玻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节日家人团聚或外出旅游,总要留影作纪念,摄影师用照相机拍出美丽的风光,动人的场景使人们从照片中感到美的享受和启迪。
这就需要照相机,你们想了解它吗?今天我们通过观察、研究走近它,认识它。
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照相机大家想了解关于照相机的什么知识呢?照相机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个神秘的小盒子,里边到底有什么?照相机为什么能拍照?照相机前面的镜头是什么透镜?照相机的构造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同样的照相机能排出全景和不是全景的照片?为什么照片中景物比实物小?有时拍出的照片很白,有时拍出的很暗,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我们常用的照相机叫傻瓜相机?通过对照相机的观察和大家收集的资料,看看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
哪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收集到的资料。
教师适时的引导、评价。
1.照相机前面镜头是凸透镜。
想拍全景离景远点,想拍人大点离人近点。
光线强拍出的照片发白,光线弱拍出的暗。
照相机由镜头、机箱、调焦环、光圈、胶片等组成。
2.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片上,形成一个像,这个像冲洗出来就是照片。
像是怎么落在胶片上?是因为胶片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通过镜头的光在胶片上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片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冲印就可以得到照片。
想想做做:方案1:用两个粗细相近的长方形纸筒,使一个纸筒刚好能套入另一个,在大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凸透镜,在小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半透明塑料薄膜作为屏幕,把纸筒有屏幕的一端朝里,套入较大的圆筒,就制成了模拟照相机。
【人教物理八上】15.2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

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整体设计本节课,是一段神奇的探索,复习前一节的知识让学生熟悉了透镜的知识。
学习之中,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这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乐趣和积极性。
在学生学习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原理的过程中,利用硬纸片和凸透镜以及塑料膜等生活中常用的物品进行实验探究,不仅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而且可以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增加学生对物理课的亲切感。
在学生学习完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原理后,利用课件展现透镜的光路。
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透镜成像的特点,这些会使学生感到物理不是抽象枯燥的。
本节课,在设计实验验证猜想的环节中,打破了传统实验教学“照单抓药”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给学生提供广阔的自主探索发现的空间,表现在:一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器材。
二对同一探究问题,探讨出多种实验方案,摆脱了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
探究的过程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又是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解放学生的双眼去观察,解放学生的双手去实验,解放学生的大脑去思考,解放学生的嘴巴去交流,使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尽情发挥,充分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领略探究过程的美好与和谐,体验探究问题成功时的喜悦,呈现出一种开放的、自主的学习格局,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本节课学生经历了“提出猜想、学习原理、进行实验、分析论证、评估交流”这一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弄清了原来未知的知识,这与科学家的创新发明在本质上并没什么区别。
在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同时,还对学生渗透求知方法的教育,正是探究、归纳、实验等方法帮助学生丢掉“拐杖”,主动地参与到知识获取过程中去,这些方法将成为学生终生受用的宝贵财富。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成的像。
3.了解实像和虚像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1.制作模型照相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5章《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5章《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第2节:透镜的种类和应用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和应用•学会运用透镜在生活中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透镜的种类和应用。
包括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成像规律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掌握凸透镜和凹透镜成像的特点并能够应用•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物理》教材–凸透镜和凹透镜实物或图片–PPT或黑板•学生准备:–学生需提前预习相关内容教学过程1. 导入与复习(5分钟)•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凸透镜的特点和成像规律•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并进行讨论2. 引入新课(10分钟)•教师通过示意图介绍凹透镜的特点和成像规律•引导学生观察凹透镜的形状和特征,并分析其成像规律•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和思考,并记录所得信息3. 深化理解(20分钟)•教师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应用场景,如近视眼镜、放大镜、望远镜等•引导学生发现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原理•学生积极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和解答疑惑4. 拓展应用(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一个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场景,要求使用透镜•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将透镜的原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合作完成设计方案•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并进行互动讨论和评价5. 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和应用•学生进行讨论和总结,并记录在笔记中6. 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适当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如完成习题、预习下节课内容等•学生记录作业要求,并提出问题进行解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新的透镜类型,进一步拓宽了学生对透镜的认识。
通过提供一些生活中的透镜应用例子,激发了学生对透镜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兴趣。
设计拓展应用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归纳总结部分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八年级《生活中的透镜》教案、教学设计

1.激发学生对物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认识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4.通过学习透镜知识,使学生关注眼睛健康,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本章节将从以上三个部分展开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掌握透镜知识,提高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以下是具体的教学设计:
(4)结合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介绍眼镜的透镜原理。
3.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透镜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4.作业布置:设计具有实践性的作业,如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透镜现象,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5.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阶段,我将按照以下步骤展开:
1.介绍凸透镜、凹透镜的基本概念,并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它们的特点。
2.讲解凸透镜的焦距计算方法,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焦距在透镜成像中的应用。
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掌握物距、像距、实像、虚像等概念。
4.结合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介绍眼镜的透镜原理,让学生了解透镜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透镜现象,如照相机、放大镜、眼镜等,引导学生思考透镜的原理和应用。
2.新课内容:
(1)介绍凸透镜、凹透镜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讲解凸透镜的焦距计算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
(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通过实验、观察、分析,使学生掌握物距、像距、实像、虚像等概念。
(一)教学重难点
1.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与应用:这是本章节的核心内容,学生需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解释生活中的透镜现象。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5.2 生活中的透镜

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在学生初步认识透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用到的透镜,感知透镜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上进一步深入地理解透镜和学习透镜的工作原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
在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中,安排小组合作,既使小组间形成适当的竞争,又可让学生在团结协作的氛围中感受到合作的乐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内容,相比之下本节课的内容更贴近生活,学生也更容易接受。
八年级学生虽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但学习自主性不太强,基础较薄弱,所以师生之间需要沟通,同时需要强化课堂秩序。
教学目标1.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3.认识虚像和实像的区别。
核心素养1.通过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透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难点:认识虚像和实像的不同。
教学过程续表3.自制模型照相机探究活动1:自制模型照相机。
阅读教材第121页“想想做做”,并观看视频,学生分组制作模型照相机。
4.照相机的成像特点利用学生自制的照相机,观察远处的物体,总结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利用自制的照相机,观察:若要底片上的像变大,应如何调节照相机?例1如图所示,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胶片相当于,物距像距,来自物体的光经过镜头会聚在胶片上形成一个(选填“倒立”或“正立”)、(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像,物和像在凸透镜的(选填“同侧”或“异侧”)。
并立、缩小的实像距凸透镜的两侧。
并回答靠近物体使镜头远离底片的长度回答。
续表1.基本结构教师一边展示实物,一边介绍投影仪的基本结构。
投影仪的基本结构:平面镜、凸透镜、投影片放置处。
2.成像原理投影仪成像的过程如图所示。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生活中的透镜》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生活中的透镜)优秀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生活中的透镜)优秀教案一、教学背景〔一〕教学内容分析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等光学仪器的重要组成局部。
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从课程设置上来看,本节课“生活中的透镜〞真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介绍生活中的透镜,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情况在头脑中获得初步的、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感受到“物理是有用的〞,并为下一节的探究创设了问题情境,在知识与技能上也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做了必要的打算,以减少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障碍。
〔二〕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刚接触物理学习两个月,能够初步感受到物理的有趣、有用,对于学习物理的方法──实验法也比拟熟悉,但是学生有方案的实验、有目的的观察的能力还没有形成,而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比照分析并表达出来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训练。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需要给学生提供照相机等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的过程,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学会有目的观察,并将观察的现象表达出来。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举出凸透镜在一般生活中的应用。
〔2〕能说出照相机、幻灯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根本成像特点。
2.过程与方法〔1〕经历制作水透镜、模型照相机、模型幻灯机的过程,了解它们的成像原理。
〔2〕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3.感情态度价值观〔1〕通过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一般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一〕教学活动过程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声视频。
如图1所示。
相声剪辑图1 相声剪辑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内容,思考相声中蕴含了哪些物理光学知识。
教师活动:设置问题:“相声里的玻璃盒子真的有那么奇妙吗?〞“为什么糕点放在里面很大拿出来就很小了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生活中的透镜。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5.2《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透镜应用,如眼镜、放大镜、照相机等,引发学生对透镜的兴趣。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点吗?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活中的透镜》。
2.教学目标明确:
-让学生认识到透镜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5.注重情感态度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基本概念及其成像特点。
2.掌握透镜成像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解释生活中的透镜现象。
3.学会使用透镜公式进行简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4.深入理解透镜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c.透镜成像规律在实际应用中有哪些作用?
2.教师引导与总结:
-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涵盖透镜成像规律、透镜应用等方面。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指导与反馈: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总结,掌握透镜成像的规律。
3.透镜的应用: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透镜应用,如眼镜、显微镜、望远镜等,讲解透镜在不同场合的作用。
-拓展学生视野,提高知识迁移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a.透镜成像规律有哪些?
b.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应用了透镜原理?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精选8篇)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精选8篇)《生活中的透镜》篇1《生活中的透镜》--一、关于教材:1. 教材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
2.教材简析:在初步认识透镜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应用到的透镜,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的理解透镜,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
并且在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中,安排小组合作制作,即可使小组间形成适当的竞争,又可让学生在团结协作的氛围中感受到合作的乐趣。
3.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本章主要介绍透镜的基础知识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初中物理光学知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掌握光学元件应用的关键内容。
整章内容安排非常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生活中的透镜》这节安排在第二节,在学生学习了透镜的基础知识及其对光的作用后,能够进一步对透镜成像的知识有感性的认识。
这个顺序安排使学生能具体、生动地认识透镜的成像特点及生活应用,能引起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求知欲,有利于下节课开展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活动,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对于旧课程安排先探究规律,再认识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更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
4、教学目标和要求:知识与技能:(1)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2)知道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成像特点,以及相应的物体和像的大致位置。
(3)提高用实验的方法验证猜想的意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自主制作模型照相机的体会,了解照相机的成像特点(2)学生通过对比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成像特点,能描述实像和虚像的特征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生通过制作模拟照相机获得成功的愉悦(2)在观察中增强对物理的兴趣,在探索中培养科学的实验方法,在小组合作中增强集体意识,锻炼团结协作的能力。
5、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制作模拟照相机,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透镜成像的感性认识。
(2)难点:通过观察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像,对比、分析,归纳出他们的成像特点,并能区分实像和虚像二、说教法和学法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四步教学法、自主学习探索法、直观教学法等方法。
5.2生活中的透镜(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教案:5.2生活中的透镜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
本节主要介绍了透镜的基本概念、类型和应用。
教材中详细阐述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性质,以及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等。
同时,本节内容还涉及到透镜的成像规律,如物距与像距的关系,以及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透镜的基本概念,掌握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性质和特点。
2. 使学生理解透镜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透镜的基本概念,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性质和特点。
2. 透镜的成像规律,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3. 透镜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透镜模型、实物道具。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透镜模型、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张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物体。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能够看到这些物体?这是因为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透镜的折射,形成了我们眼中的图像。
2. 知识讲解:介绍透镜的基本概念,阐述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性质和特点。
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实物道具,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透镜的形状、折射光线的作用等。
3. 例题讲解:举例说明透镜的成像规律。
如:当物体距离透镜的距离不同时,成像的位置和性质也会发生变化。
通过示例,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以及如何判断实像和虚像。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
如:给出一个物体的位置,让学生计算像的位置和性质。
5. 实验操作:安排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透镜的成像现象。
如:将透镜放在一张纸上,逐渐改变物体与透镜的距离,观察像的变化。
6.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讨论透镜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如:眼镜、相机、望远镜等。
让学生举例说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 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教案一.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透镜》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透镜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以及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了解它们的特点和作用,并能够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已经学习了光的基本概念和光的传播,对光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可能对生活中的透镜接触不多,对透镜的原理和作用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透镜,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实际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透镜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了解它们的特点和作用,能够分析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和作用。
2.难点:对透镜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凸透镜、凹透镜、幻灯机、显微镜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以便观察和实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光的基本概念和光的传播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或实物展示,向学生介绍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图片和实物,让学生初步认识这两种透镜。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幻灯机和显微镜中的图像,来了解透镜的放大作用。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是什么?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透镜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眼镜、望远镜等。
人教版物理八上5.2《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上5.2《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透镜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了解透镜的成像规律,掌握透镜的放大缩小示意图的绘制。
2.能力目标:通过实践操作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发现事物的美感和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透镜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熟练运用透镜的成像规律,能够绘制透镜的放大缩小示意图。
2.教学难点:理解透镜的成像规律,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透镜现象。
三、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黑板、多媒体投影仪、透明直立凸透镜、光屏、小灯泡、实验底座等。
2.教学素材:《人教版物理八上》教材第5.2节内容。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知识(5分钟)通过多媒体投影仪展示一张有关透镜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提出以下问题:•你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吗?•它在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学生回答后,教师故意跟学生说现在我们学习的是透镜,透镜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光学器件。
步骤二:学习新知识(15分钟)教师板书“透镜的定义”和“透镜的分类”,并对其进行讲解。
然后,进行示意图的绘制和解释。
教师向学生展示凸透镜的放大示意图,并解释示意图中的每个箭头的意义。
然后,教师展示凹透镜的放大示意图,并解释示意图中的每个箭头的意义。
步骤三:师生交流与讨论(15分钟)教师提出以下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并讨论:1.凸透镜可以放大物体吗?为什么?2.凹透镜可以放大物体吗?为什么?3.在实际生活中,你见过哪些透镜?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后,教师给予肯定和指导,并解释透镜放大和缩小的规律。
步骤四:实践操作(25分钟)1.实验1:放大透镜的成像规律教师向学生展示实验底座、透明凸透镜、光屏和小灯泡,并简要介绍实验的目的和操作步骤。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透镜的成像,记录实验结果。
2.实验2:缩小透镜的成像规律教师向学生展示实验底座、透明凹透镜、光屏和物体,并简要介绍实验的目的和操作步骤。
八年级物理上册《生活中的透镜》教案、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发现物理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3.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形象直观地展示透镜成像规律,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以下问题:
a.凸透镜和凹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b.透镜成像规律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
c.如何运用透镜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讨论:各小组成员积极发言,共同探讨问题。
3.教师指导: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过程,适时给予提示和解答。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涵盖本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独立完成。
b.学生跟随教师学习,理解透镜公式及其应用。
c.教师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透镜公式的运用。
3.透镜成像规律:
a.教师讲解透镜成像规律,包括实像与虚像、放大与缩小等。
b.学生跟随教师学习,理解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c.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透镜成像规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2)绘制产品结构图,并简要说明其工作原理和预期效果。
5.家庭作业:
(1)与家人分享本节课所学知识,向家人介绍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与家人一起观察和研究家中使用的透镜产品,了解其原理和功能。
2.学生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认真完成练习题。
3.教师反馈: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和不足,及时纠正。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透镜的基本概念、光学性质、成像规律等。
5.2生活中的透镜(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素养目标。
2.知道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成的像。
3.知道实像与虚像的形成原因及异同点。
重点难点1.通过观察和制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
2.通过观察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像,再经过分析、综合、最后得出它们成的像。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复习导入)前面我们学习过各种不同的光现象,在光现象中我们能够观察到各种各样的像,它们形成的原因相同吗?课堂探究探究点一、照相机问题1:照相机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它的镜头相当于什么?胶卷相当于什么?物体在胶卷上成的像有什么特点?照相机的主要结构:镜头、胶片、取景窗、光圈环、快门、调焦环等;镜头:相当于凸透镜;胶片:相当于光屏。
照相机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归纳: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卷相当于光屏。
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到胶卷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
(强调光线途径、物距、像距和物像的大小、正倒。
)实验1:自制照相机制作模型照相机,利用利用自制照相机观察远处及近处的景物。
现象: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近景:镜头前伸,镜头距物体近些,暗箱伸长;远景:镜头后缩,镜头距物体远些,暗箱缩短。
探究点二、投影仪问题1:投影仪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投影仪的主要结构:镜头、投影片、螺纹透镜、平面镜、屏幕等。
问题2:它的镜头相当于什么?屏幕相当于什么?平面镜的作用是什么?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屏幕相当于光屏;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射向天花板的光能在屏幕上成像。
问题3:投影片在银幕上成的像有什么特点?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问题4:怎么让屏幕上的图片是正的?将幻灯片倒着插入胶片台。
问题5:若要想在屏幕上得到的图像更大、更小些怎么办?想让像变大幻灯机远离屏幕,镜头向下调节,(物距减小、像距变大)想让像变小幻灯机靠近屏幕,镜头向上调节,(物距增大、像距减小)探究点三、放大镜问题1:放大镜的实质是什么?成的像有什么特点?放大镜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放大镜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5.2生活中的透镜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课题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科目物理课时1课时授课班级授课教师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2节内容。
本节内容在学生认识透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应用到的透镜,感知透镜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下一节进一步理解透镜和它的成像原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
本节主要介绍透镜的基础知识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初中物理光学知识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掌握光学元件应用的关键内容,非常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知识与技能2.初步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趣。
五、学情分析八年级(4)班学生,是该年级中较为优秀的班级,在班主任的严格管理下,班级纪律、学习气氛非常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专注、积极,愿意交流和分享,课后能自觉做好复习和预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轻松完成教学目标。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学习目标家人团聚或朋友聚会,外出旅游,总要用照相机拍下美好的瞬间。
那么照相机的原理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来认识它。
(二)引导学生课堂探究复习:在黑板上画出三幅图,让学生完成光路图。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只有光线相交时才能成像,因此刚才所画的三幅图中,光线相交而成像的情况如图。
请各位同学先将本节内容快速浏览一遍,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物距(“大于、小于或等于”)像距,成、的像。
与刚才所做的图类似。
由图1可以看出,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与物体分别位于凸透镜的两侧,像相对于物体是倒立的,缩小的,是能用光屏承接到的。
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物距(“大于、小于或等于”)像距,成、的像,其中平面镜的作用是。
与刚才所做的图类似。
人教版物理八上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上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教案章凸透镜及其应用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1课时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2.知道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成像特点,以及相应的物体和像的大致位置;3.提高用实验的方法验证猜想的意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自主制作模型照相机的体会,了解照相机的成像特点;2.学生通过对比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成像特点,能描述实像和虚像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通过制作模拟照相机获得成功的愉悦2.在观察中增强对物理的兴趣,在探索中培养科学的实验方法,在小组合作中增强集体意识,锻炼团结协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制作模拟照相机,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透镜成像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像,对比、分析,归纳出他们的成像特点,并能区分实像和虚像【教学准备】或【实验准备】教师用: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放大镜、硬纸板、凸透镜、半透明塑料薄膜或蜡纸、毛玻璃。
学生用:制作模拟照相机的材料(两个直径相近、长约15cm的圆纸筒,焦距为7.5cm的凸透镜、半透明塑料薄膜、胶带纸)、玻璃片、水。
【教学过程】假如你在开幕式的现场,要想看清这美轮美奂的场面,你会选择什么工具呢?要想使这精彩的瞬间成为永恒,应该怎么办呢?照相机、望远镜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透镜,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生活中的透调焦环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底片:相当于光屏光圈环:控制进光量来自物体的光经过凸透镜会聚在胶卷成物体的像,胶卷上涂有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被、让学生把模拟照相机对着屏幕上的图片,并前后拉动直径较小的纸筒,直到在半透成像原理:数码相机用图象传感器替代胶片,把光信号变成电信号,再变成数字信号在使用投影仪时,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字母则投影胶片上应是(A. B. D.做一做,看一看:2、你观察到的像有什么特点?3、如何能使看到的像更大些?知识拓展:用放大镜我们还能干什么呢?如果我们现光路分析: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光路图照相机成像的光路图F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人教版(教案)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人教版(精品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掌握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基本概念。
教学重点:1. 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概念。
教学难点:1.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区分。
2. 透镜在不同光线条件下的作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凸透镜和凹透镜样品。
3. 光线演示仪。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透镜产品,如眼镜、相机、显微镜等,引发学生对透镜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定义和特点。
3. 演示:使用光线演示仪,展示光线经过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折射现象。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原理。
5.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列举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透镜产品。
2. 学生能正确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
第二章: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目标:1. 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 了解凸透镜在不同物距下的成像特点。
教学重点:1. 凸透镜成像规律。
2. 凸透镜在不同物距下的成像特点。
教学难点:1.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2. 凸透镜成像特点的判断。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凸透镜样品。
3. 物体模型。
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凸透镜成像。
2. 讲解:介绍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特点。
3. 演示:使用凸透镜样品和物体模型,展示不同物距下的成像现象。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凸透镜成像规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距下的凸透镜成像。
教学评价:1. 学生能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 学生能判断凸透镜在不同物距下的成像特点。
第三章:凹透镜成像规律教学目标:1. 掌握凹透镜成像的规律。
2. 了解凹透镜在不同物距下的成像特点。
教学重点:1. 凹透镜成像规律。
2. 凹透镜在不同物距下的成像特点。
教学难点:1. 凹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
初二物理教师:郜一杰
【学习目标】
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理解并识记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导入语:同学们,大家戴的近视镜、老年人戴的远视镜都是透镜,还有照相机、摄影机、投影仪的镜头上也有透镜,可见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广泛,那么透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今天
我们一起学习---生活中的透镜。
(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一)过渡语: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屏幕.
(二)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理解并识记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三、师生实验
过渡语:我们经常使用照相机,它的成像有什么特点呢?下面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一)实验一:照相机的结构和成像特点
1、步骤:(教师口述,师生同步做实验)
①.两人一组观察简易照相机的结构,用手垫着卫生纸触摸镜头,指明说出:照相机镜头是____镜。
②.教师演示怎么操作简易照相机,让学生认真观察,教师师范结束后,学生实验。
③.两人一组拿起简易照相机,镜头对准教师观察教师在照相机光屏上成的像,提问:物体离照相机镜头较______(选填“远”“近”);像是_______(选填“放大”“等大”“缩小”)、像是______(选填“实像”“虚像”),像与物体在凸透镜的______(选填“同侧”“两侧”),像是______(选填“倒立”“正立”)
2、讨论得出结论:照相机成倒立、缩小、实像
(二)实验二:投影仪的结构和成像特点
过渡语:我们知道了照相机的成像特点,那么投影仪的镜头也是透镜,它成的像有什么特点呢?下面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1、步骤:(教师口述,师生同步做实验)
①.分四组观察四台投影仪的结构:学生用手垫着卫生纸触摸镜头,指明说出:镜头是____ 镜,镜头上面的镜是_____镜。
②. 分四组同时把写有“大家好”三个字的投影片(物体),放在展示台上,打开投影仪,观察所成的像与投影片上的“大家好”有什么不同,说出:投影仪上的凸透镜成像时,物体离投影仪镜头比较______,像是_______(选填“放大”“等大”“缩小”)、______(选填“倒立”“正立”)、______(选填“实像”“虚像”),像与物体在凸透镜的______(选填“同侧”“两侧”)
③.教师提问
2、讨论得出结论:投影仪成倒立、放大、实像.
(三)实验三:放大镜的结构和成像特点
过渡语:现在我们知道了投影仪的成像特点,那么放大镜有怎样的成像特点呢?下面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1、步骤:(教师口述,师生同步做实验)
①.两人一组观察放大镜的结构,学生用手垫着卫生纸触摸镜头,指明说出:放大镜的主要结构是一个____镜。
②.把放大镜靠近烛焰,使放大镜与烛焰的距离保持在3-5厘米,观察烛焰的像,说出:像是_______(选填“放大”“等大”“缩小”)的、______(选填“倒立”“正立”),像与物体在凸透镜的______(选填“同侧”“两侧”),像是______(选填“实像”“虚像”)
2、讨论得出结论:放大镜成正立、放大、虚像
(四)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1.要点: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可用光屏接收,如凸透镜成的像;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不可用光屏接收,如凸透镜成虚像及平面镜成的像。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实像和虚像教师可通过作图的方法解决。
2.教师讲解水滴放大镜。
3.出示课堂小结,让同学们用一分钟背记。
四、自学检测
过渡语:学习了新知识,能否会正确运用呢?下面做检测题,比谁做全对,时间3min。
检测题
1、填空题
①.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的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
的像(填“缩小”或“放大”).
②.投影仪的镜头是,平面镜的作用是,使得射向天花板的光能在屏幕上成
像.
③.在透明的玻璃板或塑料片上滴一滴水,这样就做成了水滴.用它观察课本上的字,字被
了.
2、判断题(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物体经过照相机的镜头后在胶片上成一个放大的虚像.( )
②.投影仪是利用平面镜成像的.( )
③.凸透镜只能成放大的像.( )
④.投影仪银幕上的像是放大的实像.( )
(三)学生练习,教师巡视,确保每位学生认真做题.
五、后教
过度语:同学们,做完的请举手,好,下面同桌交换,对照答案,进行批改,比谁全对.
1.公布答案,评定对错;
2.调查学情:全对的举手?表扬全对的学生。
有错的学生请举手?收集错题,请大家帮助更正.
3.讨论纠正(白板展示错题,指明做错学生回答“错在哪里?为什么?应该怎么办?”,不会的其他学生补充)
六、当堂训练
过渡语:同学们,能运用新知识做对作业吗?好,注意解题格式,书写工整.
当堂训练
1、填空题
①.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凸透镜后会聚在_________点,焦距是指________________的距离.
②.如果把很小的点光源放在_________透镜的_________处,能够使通过透镜出射的光变成平行透镜主
轴的光.
③.某同学将一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离透镜15 cm处的纸上形成一个最小的亮斑,这个透镜的焦距
是_________cm.
④.照相机镜头的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____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_________在胶卷
上,形成一个__________像.
⑤.投影仪上有一个相当于_________透镜的镜头,投影片上的图案通过这个__________透镜,形成一
个__________像.
⑥.放大镜就是凸透镜,成_____、、的像.
2、选择题
①.照相机在底片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人到镜头的距离应该()
A.比底片到镜头的距离小
B.比底片到镜头的距离大
C.与底片到镜头的距离相等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②.某同学从圆鱼缸的侧面观察到在鱼缸中游动的金鱼,则实际的金鱼()
A.比观察到的金鱼小
B.比观察到的金鱼大
C.与观察到的金鱼一样大
D.比观察到的金鱼位置深
③.投影仪在屏幕上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投影片到镜头的距离应该()
A.比像到镜头的距离小
B.比像到镜头的距离大
C.与像到镜头的距离相等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由于放大镜有放大作用,所以无论物体与放大镜的距离怎样总是放大的
B.将凹透镜正对太阳光,无论如何移动屏也接收不到光斑,所以凹透镜没有焦点
C.光经过透镜的时候方向可以不改变
D.光经过透镜的时候方向一定改变
⑤.下列不是凸透镜应用的是( )
A.潜望镜 B.放大镜 C.投影仪 D.照相机
⑥.关于四种光学仪器的成像情况,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B.照相机成正立缩小的实像
c.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D.幻灯机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⑦.使用下列光学器材,使物体成倒立、缩小实像的是( )
A.放大镜 B.照相机 C.幻灯机 D.投影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