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材整合指导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教材整合指导思想
一、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加强科学探究实验的整合,全面落实化学课程目标。
具体思路:在原有教材基础上补充综合性较强科学探究实验题,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升华学科思维。
二、突出化学基本观念和核心概念的学习,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加强教材《在线测试》习题整合
原因:鲁教版化学使用近十年,教材习题过于陈旧。
具体思路:选择那些对于学生发展具有较高价值,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并能够理解的习题,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是跟他的生活经验和面对的实际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既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更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应用。
三、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知识基础组织教科书内容,部分教材知识的教学顺序调整,使内容呈现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
如:在讲第二单元第三节《原子的构成》,学生已经深入认识原子的结构,此时可以引导得出元素的定义(此内容在后面第三单元可以提前讲解),同时让学生提前记忆常见的元素符号,可以达到分解难度,避免过多的知识一下子呈现,学生应用起来比较费劲。
四、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整理,每一节基础知识以习题的形式与教材整合,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具体思路:补充有关章节基础知识的问题或习题,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探究方法、探究结果等进行及时的反思,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
力,丰富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总之,灵活处理教材,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通过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符合初中学生心理特征的教材处理策略,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师生的能力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发展的。
(4)改革教科书内容的呈现方式,重视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处理好探究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提高探究活动的效率,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5)设计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评价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重视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整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6)注重图文并茂,特别是运用微观粒子模型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语言力求生动、简明,富有人性化;版面设计新颖活泼,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教科书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8)重视教科书的创新,根据山东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学生的实际状况,编出教科书的特色。
一、整改思路
1、对科学探究中提出的猜想或假设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化学研究
的实验方法,进而在实验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新教材强化了化学实验,
将实验手册与课本合二为一,实验穿插在课本中,可以使学生
体会到化学实验与化学知识的密切联系,体会化学实验是教学
的一部分,与教学内容是一个有机整体。
1.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科书内容
有思考性是教科书的生命力所在。教科书内容的组织必须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全面提高科学素养。而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景中产生的,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动力,保证学生深层次认知参与的核心是问题。为此,教科书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能引发问题的情景、说法、事例,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科书内容,通过问题启动探究、深化探究、反思探究,把问题的解决与新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
例如,教科书中“导致钢铁锈蚀的因素”探究活动的设计,首先,根据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教科书提出了导致钢铁锈蚀的多种假设,引导学生思考哪些因素可能影响钢铁的锈蚀;然后,教科书给出了验证不同假设的实验方案以及相应的实验现象照片,在此基础上,教科书提出了3个逐渐深化、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实验方案和实验事实进行深入思考,从而获得有关的结论。这种对问题不同层次、不同时机、不同方式的精心设计,使得教科书充满思考性和对智慧的挑战,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
再如,关于燃烧条件的学习,教科书不是采用归纳的思路,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而是将新知识的学习寓于问题解决之中,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学生了解的“灭火”方法入手,给出一些日常生活中失火的事例,然后提出问题“在这些情况下可采取哪些方法灭火?为什么这些方法能够灭火?”学生在这样一个基于真实情景的问题任务的驱动下,积极思考,通过对灭火方法和原理的认识,进而推断出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是跟他的生活经验和面对的实际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既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更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应用。
2.强调学习情景和探究活动的真实性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习与产生学习的情景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只有真实、可信、能引发问题的学习情景,才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参与讨论、实验、亲身经历活动的机会。虚假的学习情景必然导致虚假的探究,从而挫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而且对学生知识的理解和观点的形成也毫无益处。
本教科书非常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实际生活出发,创设真实、生动、能引发学生思考和活动的学习情景,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同时,为避免学生在教科书安排好的步骤中进行“活动”,从而使探究活动的设计机械、表面化,本教科书重视探究活动的开放性,强调探究结果的“悬念性”和真实性,将学生多样性的探究活动作为宝贵的教学资源。例如,在“影响蜡烛燃烧的因素”、“质量守恒定律”、“中和反应”等探究实验中,教科书不再规定学生非得做哪些实验,而是提供多种选择,允许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自主完成实验;在探究结果部分,教科书给各种不同答案都留出了思考和讨论的空间,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交流中
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在这样的探究活动中,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现”,真正体会到了探究的乐趣。
另外,学生探究活动的实施还受教材内容的难度、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探究场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设计注意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循序渐进,从部分探究到完整的探究,从模仿探究到独立的探究,逐渐增大探究活动的开放性程度。如“海水‘晒盐'”一节中,“哪些因素影响固体物质的溶解限量”的实验探究活动,在第1个探究活动中,告诉学生实验的操作步骤,学生按照给定的步骤进行实验、记录现象、获得结论;而在第2个探究活动中,只给出探究的题目,让学生模仿第1个实验自己设计方案,独立地进行探究。这样就可以避免由于探究活动的跨度太大,造成学生探究的困难,从而使探究活动流于形式。
3.重视引导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反思
没有反思,就没有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形成。学生只有把自己作为建构的对象,不断进行自我反思,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学习。本教科书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反思,如第一单元第二节“化学之旅”中就把“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作为学习化学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明确写进教科书之中。在设计每一节的内容时,教科书都通过“交流共享”、“在线测试”、“长话短说”等栏目凸显反思评价这一内容,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探究方法、探究结果等进行及时的反思,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丰富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另外,教科书在呈现内容时多采用第二人称“你”,以对话的方式提出问题,如“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相信你有更好的想法。”“如何用实验证明你的猜想?”“如果当时你在现场,你会怎么想呢?”“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有哪些?”……这样的对话营造了一种平等、合作的氛围,丰富了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学生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4.内容呈现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
教科书内容的呈现,依据学生的学习心理,以科学探究活动为线索,通过具体的栏目来引导学生学习。相对于纯文本的叙述,栏目更能体现学习的方向性和阶段性,它与文字叙述和图片融为一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充分体现了教材与学生“对话”的功能,有利于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本教科书中主要设计了“实验探究”,“活动天地”,“交流共享”,“多识一点”,“在线测试”,“由你决定”,“长话短说”,“挑战自我”,“信息冲浪”,“单元练习与实践”等栏目。不同的栏目具有不同的功能,对学生的学习起着不同的导向作用。
本教科书特别重视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设计和精选有关的图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情感和智能。教科书中的图片主要包括实物照片、物质结构模型图、反应过程示意图、数据曲线图、拟人化图片等。这些图片形象直观,内涵丰富,成为教科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这些丰富多彩的图片还使教科书的版面更加美观,有力地激发了学生阅读教科书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