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思路和策略

合集下载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挑战和问题,如资源环境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

为了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角度,探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主要成果和应采取的策略措施。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领域。

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可以推动我国经济由传统的资源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高质量。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可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经济竞争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可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实现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国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我国成功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如华为、阿里巴巴等。

这些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在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我国正逐渐成为全球领先的产业大国。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根据统计数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传统产业,对GDP增长贡献显著。

为了进一步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我认为需要采取以下策略措施。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科技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必须加强研发投入、提升创新能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自主知识产权。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人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必须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同时注重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优化政策环境。

政府应精简审批程序、简化行政手续,提供税收减免、贷款支持等政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还需要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等措施,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

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

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在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已成为各国实现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围绕新兴产业的概念、重要性以及如何制定战略规划和布局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新兴产业的定义与特点新兴产业是指在传统产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经济部门,其具备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创新性等特点。

新兴产业的兴起,不仅能够推动经济增长,还具备引领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国际竞争力等重要作用。

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性1. 促进经济增长:新兴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新动力,通过提供创新产品和服务,可以推动经济增长。

例如,近年来中国的互联网、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

2. 优化产业结构:新兴产业的发展能够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转变,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3. 增强国际竞争力: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可以有针对性地发展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提高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制定战略规划的必要性1. 明确发展目标:制定战略规划可以明确新兴产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帮助政府和企业更好地规划资源配置和发展路径。

2. 推动协同发展:战略规划可以协调相关产业部门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推动各方共同发展,形成合力。

3. 有效利用资源:通过战略规划,可以合理配置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避免资源浪费和竞争。

四、制定战略规划的基本原则1. 产业发展与优势:根据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基础和优势,确定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和优先领域。

2. 技术创新与转化:注重技术创新和转化能力,推动新兴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应用推广。

3. 产业集群与链条:鼓励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完善,加强产业链的延伸与升级。

4. 政策扶持与引导:制定有利于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推动创新创业环境的优化。

五、新兴产业布局的要点1. 区域布局:根据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优势产业,确定新兴产业的地域布局,避免同质化竞争和资源浪费。

武汉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文案

武汉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文案

武汉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文案武汉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武汉作为中国内地的中心城市,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推动,武汉的发展进入了快速的发展阶段。

本文将分析武汉的发展现状,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现状分析1. 经济发展:武汉是华中地区的经济中心,近年来,其GDP持续增长,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

武汉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汽车、钢铁、化工等行业在全国具有重要的地位。

同时,武汉也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金融、电子商务等新兴行业蓬勃发展。

2. 基础设施建设:武汉市政府非常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交通、能源、信息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资。

武汉长江大桥、汉口火车站等交通枢纽的建设,有效提升了城市的交通运输能力。

同时,武汉还积极推广智能城市建设,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和科技创新支持。

3. 教育与科技:武汉是中国重要的教育城市之一,拥有多所著名高校,如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

这些高校不仅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也孕育了许多科技创新企业。

武汉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形成了以光电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4. 生活品质提升:随着城市发展,武汉居民的生活品质不断提升。

城市的绿化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也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

此外,武汉还注重城市治理和社会服务,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

二、未来趋势展望1. 产业升级:武汉将继续推进产业升级,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进和培育。

在新材料、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武汉将加大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力度,进一步提升产业链附加值和技术水平。

2. 区域协同发展:作为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城市,武汉将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加强交通、能源、产业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格局,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3.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武汉将致力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发展理念的落地。

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构建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与发展思路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与发展思路

总252期 第12期 2010年12月贵州社会科学Guizhou Social Sciences V ol.252,No.12December 2010作者简介:施平,南京审计学院会计学院;郑江淮,南京大学国际商学院。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与发展思路施 平1 郑江淮2(1 南京审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9;2 南京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3)摘 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特征表现在:演化性、周期性、集聚性、主体交互性、知识密集型和专业化。

要根据战略性新型产业的发展时机、发展战略、赶超模式和赶超战略,确定相应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发展思路中图分类号:F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24(2010)12-036-039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战略性新兴产业不等同于战略性产业,也不同于新兴产业。

简单地看,可以说是战略性产业和新兴产业的结合,即该产业是具有战略性的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1)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该是面向未来的;(2)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该具有高增长率。

一旦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中国兴起,形成了范围经济、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就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1 演化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一种 特殊 的产业,仍具有其他产业所共有的特征,即演化性。

它会随着生产力水平特别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呈现出不断演化的趋势,即从较低技术水平向较高技术水平,以及向更高技术水平进行演化。

技术进步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演化的核心力量,但如果一味地研究和开发新技术,却不很好利用,不能及时转化为经济效益,就会导致技术应用效率不高,甚至是自己研究出来的新技术被他人推广应用,成为他人的效益。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演化过程,除受技术进步影响以外,还会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第一,知识要素,尤其是高级知识要素的积累,它的众寡直接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演化进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级知识要素作为支撑。

中国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与政策建议

中国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与政策建议

中国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与政策建议随着全球科技的快速发展,中国也在不断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

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本文将分别从发展趋势、主要领域和政策建议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与政策建议。

发展趋势未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呈现出以下三个趋势:一、数字化和智能化趋势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越来越数字化和智能化。

数字化和智能化将成为制造业的必要条件,也将促进服务业的升级和转型。

二、生态化和绿色化趋势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越来越注重生态化和绿色化,这是因为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中国民生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

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大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投入。

三、全球化趋势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越来越具备全球化的特征。

特别是在互联网和数字经济领域,全球化趋势已经愈发明显。

未来,中国的企业和创新力将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认可和竞争力。

主要领域未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领域: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领域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已经成为未来经济的核心驱动力。

在未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将在智能家居、智慧城市和智能医疗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中国也应该在这些领域加强投入和创新。

二、新能源和智能制造领域新能源和智能制造是中国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中国应该加大对新能源和智能制造领域的政策支持和金融投入,为这些领域的长期发展提供支持。

三、生物科技和医药领域生物科技和医药领域是未来的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国应该在生物科技和医药领域加强创新,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推进产业的整合和优化。

四、数字娱乐和文化创意领域数字娱乐和文化创意领域也是未来的重点发展领域。

中国应该加强对文化创意和数字娱乐领域的投入和创新,促进数字文化的全球化。

五、智能交通和物流领域智能交通和物流领域是未来的另一个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国应该加大对智能交通和物流领域的政策支持和技术投入,促进物流的快速发展和智能化升级。

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2 . 产品市场培育不足
3 . 竞争激烈 ,挑战升级 4 . 区域 间协调不足
( 3 ) 集中力量支持科技和产业基础较好的武汉; ( 4 ) 加强各地人才交流 , 优势产业 的沟通学习。 目 前 ,湖北新兴产业的发展既有优势又有 劣势 ,并且机会与风险 同在 。湖北新兴产业想要快速健康发展下去 ,就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 了解新兴产业的发展周期 、发展现状以及现阶段 发展水平 。与此 同时 更要紧紧抓住机 遇 , 利用其优势力量来克服产业 发展环境 中的威胁 因 素。湖北新 兴产业 的发展还要立足本省实际情况 ,量力而为 ,切勿盲
湖北要大力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 ,除 了借鉴分析经济较发达省市 的经验外还要对 自身有明确的定位 ,只有对 自 身进行深入剖析才能了 解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及对策 。下 面将对湖北发展战略性新兴
表 1七大 战略性新 兴产业概 述表
产业名称 节能环保 新兴信息产业 生物产业 高效节能
3 . 1发 展对 策
国际经济发展 的宏观背景下 ,湖北应当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措施 ,以促 进湖北 战略性新兴产业 的发展 ,进而促进湖北经济跨域 式的崛起 。加 快培育 和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 ,是推进我省产业 结构优化 升级 、加快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的重大举措 ,是支撑我省跨越式发展 、 体现 中部地 区崛起 战略支点作用 的必然选择 ,也是抢 占经济科 技制 高点 、构筑我
寰2 湖 北战略性 新兴产 业S W0 T l 分析
优势S 1 . 区位优势明显 2 . 产业发展基础较好 3 _ 较好的科教优势 , 人才众多
机会O
根据S Wo T 分析法对湖北省战略陛新兴产业进行的定性分析如上图 3 所示 ,我们 可以得 出关于湖北新兴产业发展的s 0 战略、WO 战略 、s T 战略和wT 战略。 1 . S O 战略 ( 1 ) 紧紧抓住机遇,加大扶持力度 ;

有关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有关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02
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的必要性
适应全球经济格局变化
经济全球化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新 兴产业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 引擎,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 展是适应这一趋势的必然选择。
国际竞争压力
各国都在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 业,我国必须加快发展步伐,以 在全球竞争中抢占先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促进产学研合作,实现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的有机结合。通过与高校 、科研机构的合作,企业能够获取更多的技术资源和创新成果。
绿色低碳引领未来
01 02
绿色低碳意义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 要方向。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既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也能为企业带来 新的经济增长点。
引领未来发展
通过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有望在未来产业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为全 球科技和产业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03
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的挑战与机遇
技术创新挑战与机遇
挑战
技术研发的高风险与高成本: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 往往涉及高风险和高投入,需要面对技术不确定性、研发 周期长等问题。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开放合作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国际 间的交流与合作,企业能够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拓展市场空间。
引进技术与人才
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提升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技术引 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加速产业技术升级和转型。
参与国际规则制定
加强与国际组织、其他国家的沟通与协作,参与制定国际规则和行业标准。提升我国在全 球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为产业发展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严格准入 科技创新、资源环境、重大项目建设、 新兴产业发展。其次,要完善市场运
门槛,避免出现重复建设、产能过 空间布局、基础设施配套等在内的完 作机制,坚持以市场配置资源、以市
剩问题。
善政策支撑体系,吸引社会资本进 场引导需求、以市场规范竞争。再次,
2. 各地应结合自身资源禀赋科学 入,实现“以政府投资为主”向“以 要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机
4. 要采取政策引导和培育对战略 特点,对体制机制的改革要求相对更
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的衔接,战 性新兴产业产品的市场需求
高,因此要高度重视适应战略性新兴
略性新兴产业内部各产业之间的衔
要发挥政府对社会投资的“引 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首先,要
接。三要严格规划执行。进一步增强 导”作用,加快制定包括财税、采购、 建立协调推进机制,统筹推进战略性
地选好产业
社会投资为主”的有序衔接,逐步形 制。最后,要调动企业投资发展战略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 成成熟的市场化盈利模式。具体而 性新兴产业的积极性,引导社会资本
把科学确立发展方向和重点作为基础 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育国 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域,构建
和前提。首先,要注重“战略性”和 内市场。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并采取 多元化投入的长效机制。
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抓紧编制 际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发达国家 造金融人才高地,引进国际一流的金
国家规划。在各地纷纷出台相关规 为维护自身的科技优势地位,在某 融人才。三是保险护航,发挥科技保
划的情况下,抓紧研究编制国家战 些领域可能会采取极为严格的技术 险的支持保障作用。鼓励保险公司根
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战略 封锁政策,为此,我国需要加快加强 据科技企业保险需求,积极进行产品

武汉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思路和策略

武汉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思路和策略

建 有 研 发 机 构 的企 业 比重 比较低 , 只有 《 国务 院关于 加快培育 和发展 战略性新 兴
3 1 %的技术研发机 构设 立在企业 】 , 企 业没 产业的决定》 ( 国发 [ 2 0 1 0 1 3 2 号) 精神 , 发挥 有真正成 为 自主创新 的主体 , 科 教优 势没 建 设 国家 自主创新 示 范 区的先 行先 试 优

次低 、 缺乏竞争力 的产业 , 增 强二三产业 的 地 区位 居前 列 , 在发 展光 电产 业 、 生 物产 展新一代信息技术 、 高端装备制造 、 新材 料 实力, 同时带 动与战略 性新兴产业 发展相 业 、 新 材料产业 、 高端 制造产业 、 地球空 间 产业 , 显 著提升 节能环保 、 生物、 新 能源产 配 套的现代 服务业 的发展 , 有助 于促进 三 信息 产业等 方面 , 已经具 备 了一 定的产业 业 , 加速培育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 ; 对接 次 产业在更 高水平上 协 同发展 , 全 面提升 基础 , 形 成 了一批 新兴产 业集群0 , 与发达 全球最顶尖 的技术 、 资金和人才等资源 , 培 产业 技术水 平和 国际竞 争力 。因此 , 培育 地 区差距不 大 ; 以培育 战略性新 兴产业为 育 以行 业龙 头企业为 引领 的企业 群落 , 形 和发 展战略性 新兴产业 , 可以推动 武汉优 重点 的新一轮 区域竞 争 已经拉 开帷幕 , 激 成一批 国际领 先( 先进 ) 的技术 、 产 品和细 化产业结构 , 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方式 , 加速 烈 的区域竞争要求武汉市必须加速培育和 分产业 ; 进一步扩大产业 规模 , 优化产业结 产业升级换代 , 加快形成未来经济发展“ 增 发展 新兴产业 。另一 方面 , 武汉 经济 的快 构 , 提升 产业 层 次 ; 加 快推 进体 制机 制创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九大策略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九大策略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九大策略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具有战略重要性、前景广阔、具有较强创新性和增长性的产业。

其发展对于国家经济增长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

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战略措施。

以下是九大策略:一、制定政策规划首先,要制定全面的政策规划,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为企业提供发展的指导。

政策规划应包括政府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创新、优惠政策等内容,为企业提供稳定的外部环境。

二、加大科研投入三、培育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政府应加大力度培育创新人才,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提供更好的培训、奖励、评价机制,激励人才创新创业,吸引优秀人才加入战略性新兴产业。

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是创新活动的重要保障,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政府应加大力度加强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制定,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执法力度,打击侵权行为,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

五、加大财政支持六、加强产学研结合产学研结合是促进科技创新和知识转化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加大力度推动产学研结合,建立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机制,鼓励企业与高校开展联合研究、技术转移和人才共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七、加大市场培育和推广力度市场培育和推广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政府应加大市场培育和推广力度,包括建立示范基地、推动产业聚集区建设、加强品牌建设等,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八、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九、建立健全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要。

政府应建立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综合实力进行评估和评价,为企业提供准确的发展指导,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通过实施以上九大策略,能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推动国家经济增长,提升创新能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倍增发展的若干意见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倍增发展的若干意见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倍增发展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4.26•【字号】武政[2012]31号•【施行日期】2012.04.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倍增发展的若干意见(武政〔2012〕31号)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中的引领作用,提速我市工业发展“倍增计划”,经研究,现就推进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倍增”发展提出以下意见:一、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倍增”发展的重要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引领未来发展的强大引擎和各地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是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工业始终是支撑我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坚持“工业强市”战略,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是市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战略任务之一。

先进制造业离不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牵引,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倍增”发展是推动工业大发展,实现市十二次党代会战略任务的必然要求。

各区(含开发区、化工区管委会,下同)、各部门和单位要进一步统一思想,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倍增”发展的重大意义,努力开创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倍增”发展的新局面。

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倍增”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一)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精神,以产业技术创新为核心、重大项目为带动、市场应用为重点、专门领军人才为支撑,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显著提升节能环保、生物、新能源产业,加速培育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将我市建成全国重要的新兴产业生成中心,为实施工业发展“倍增计划”奠定决定性基础。

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瓶颈及破解思路

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瓶颈及破解思路

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瓶颈及破解思路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产业集聚区加快布局,宏观发展环境积极改善,取得明显的成就与进步,这为下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推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各地政府正在积极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扶植政策和相关的经济决策,以图抢占先机获取未来发展主动权。

这无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重要支撑力量。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成长,既需要良好的外部成长环境,又需要强大的内在创新动力和能力。

地方政府的战略选择、发展思路和相应的培育策略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对新兴产业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如何科学地选择推进策略,已经成为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效果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瓶颈1、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尽管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但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石的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提高速度却不尽人意。

其主要表现为研发能力及核心技术基础薄弱,人才培养和利用都不充分。

这也是当前很多技术依赖国外、产业发展受制于人的重要原因。

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几乎100%的光纤制造装备、集成电路制造装备的85%、石油化工制造装备的80%、数控机床的70%、发电设备的90%、医疗装备的95%都依赖进口,此外绿色低碳环保关键技术的75%也都靠进口。

另外,科技成果与产业直接连接较差,研发与应用严重脱钩,现有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调查:我国高科技成果商品转化率为25%,产业转化率为7%,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以及韩国、日本等新兴工业化国家。

国家“863”计划已经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中,得到应用的仅占38.2%,真正形成产品的只有10%,有较大经济效益的只有2.5%,近90%的科研项目都没有转化成生产力。

如何培育可持续创新的研发实力和能力,尽快取得关键产业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首要难题。

2、市场培育困难。

当前我国新兴产业市场培育困难主要是因为:一是产品成本高。

《武汉市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

《武汉市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

《武汉市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武汉市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评审会召开顶级专家会聚江城为武汉产业空间顶层设计把脉产业战略是城市发展的灵魂,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研究是修编武汉城市总体规划的必要环节,对城市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22 日,武汉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重大专题———《武汉市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全国专家评审会在汉召开,多位国内政策、规划、经济领域的顶尖专家为我市未来产业空间布局把脉。

在《武汉2049》中,我市明确提出到2030 年建成国家中心城市,到2049 年建成创新、贸易、金融、高端制造业“四个中心”的世界城市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武汉哪些产业能担当国之重任?如何保持持续增长的动力?如何从城市空间上引领未来产业布局、适应市场需求?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开展了《武汉市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2015-2030)》编修。

评审专家来自多个领域,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及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及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多位著名专家、学者。

为“把最好的规划变成最好的城市建设”,《武汉市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以“多规融合”为创新理念,让规划目标得以在空间上“落地”。

在未来发展的顶层设计中,充分考虑生态的引领作用,不把发展和生态对立来看,而是充分考虑和保护武汉极富特色的山水资源。

在产业发展方面,对接“国家中心城市成长阶段”、“国家中心城市成熟阶段”和“世界城市培育阶段”,提出了分阶段的产业发展目标和创新发展的迭代产业体系;在产业空间布局方面,顺应产业空间演变规律,遵从“市场导向”进行产业区位选择,构建激发城市活力的产业网络,促成“产城融合”的城市空间布局。

与会专家一致评价该规划是一项国内少有的优质规划成果,可以成为今后武汉发展的指导性参考蓝本。

武汉市委、市政府一如既往抓长远规划,让人印象深刻。

创新驱动武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

创新驱动武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

创新驱动武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创新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之一。

作为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和经济中心,武汉市正积极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实现从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到创新型城市经济的跨越。

本文将从创新驱动的角度,分析武汉市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并探讨如何发挥创新驱动力,推动武汉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产业升级与创新转型武汉市作为全国知名的城市和重要的产业基地,一直以来依托传统的制造业为支撑,但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传统产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和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行产业升级和创新转型成为武汉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

武汉市需要在产业结构上进行调整和优化,积极发展具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

当前,武汉市正致力于发展汽车制造、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努力打造自主创新的核心竞争力。

“武汉造”已经成为新的发展方向,不断涌现的优秀企业和高科技产品为武汉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武汉市要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武汉市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之一,具备雄厚的科技创新资源和优势,但是要实现产业的升级和创新的转型,就必须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进程,从而实现创新驱动的经济高质量发展。

产业升级与创新转型是武汉市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通过积极推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推动,武汉市将能够实现从传统制造业向创新型经济的跨越。

二、科技人才培养与引进针对这一问题,武汉市需要加大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平台,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武汉市还应该加大对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引进力度,通过政策倾斜和待遇优惠,引进更多的国际一流科技人才和团队,提升武汉市的科技创新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三、创新平台建设与科技园区发展创新平台建设与科技园区发展是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和关键领域。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探析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探析
基 金 项 目 : 南 省科 技 厅 “ 南 新 型 工 业 化 的 战 略 问 题 ” 目资 助 (0 9 K3 5 湖 湖 项 2 0 Z 18) 收 稿 日期 : 0 0 0 一l 2 1— 6 3 作者简介 : 清流(94 )男,博士 , 钟 】6 一 , 副教授 ; 究方向: 研 战略管理 一
o e e o me tle v r me tb oiy r g h o , i h me n h e l ai n o r e — re t t n f v l p na n io n y p l e u i n wh c a st e r ai t f d c z o ma k t o i n ai . o Ke r s tae i e r e t n u ty d v l p n h u h ; x lr y wo d :s t gc meg n d sr ; e e o me t o g t e p o e r i t
d v l p n t t g fsrt gc e r e tid sr h u d t k e e o me t r e y o tae i me g n n u t s o l a e R&D st e f s t p a d i ss i n v t n p s a h t a n e t n sa y a h rtse , n n it n o ai u h r t h n i v sme t i o
Z o gQni h n il u
( at S h o fDe at n d rteHu a o P r col pr y o me t Un e n n C mmie f PC,Ch n sa4 0 0 , ia h t eo t C a g h 1 0 1 Chn )
调 控 策略等 关键 问题 。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的支持政策与发展方向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的支持政策与发展方向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的支持政策与发展方向中国在近年来的发展中一直致力于发展创新型经济,战略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为战略新兴产业提供支持政策,促进其长足发展。

一、战略新兴产业的定义与作用所谓战略新兴产业,是指在新的技术、新的产业、新的业态、新的模式和新的领域中崭露头角的产业。

中国的战略新兴产业主要包括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

这些产业的兴起,不仅代表着中国经济的新起点,更是推动中国实现战略性转型、增强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二、中国在战略新兴产业的政策支持中国政府近年来在推进战略新兴产业方面采取了多项政策措施。

其中,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意见》,并联合多个部委制定了《战略新兴产业专项规划》。

这些文件中提出了各种支持政策,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融资支持、科技创新等多个方面。

此外,政府也加强了对战略新兴产业的监管和政策引导。

三、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1.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

战略新兴产业需要依靠先进的技术,而技术创新需要核心的技术支撑。

因此,在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步是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培养自主创新的能力。

2.注重人才培养和流动。

人才是战略新兴产业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引导相关产业的发展必须注重人才培养和流动。

政府应该制定人才政策,优化人才竞争机制,鼓励应用型人才和科研型人才的流动。

3.加强与“一带一路”相关产业的合作。

中国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起国,需要将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与“一带一路”相关产业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同时,中国也可以借助该倡议推进战略新兴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4.强化产业协同和合作。

战略新兴产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个相关产业领域。

因此,强化产业协同和合作,推进不同产业之间的技术交流和人才流动,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战略新兴产业在政府支持政策的推动下,正以飞快的速度发展壮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思路和策略作者:余茂辉来源:《创新科技》2013年第12期[摘要]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武汉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抓新一轮战略机遇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发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的优势,抓住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新一轮产业和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以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线,结合武汉市的实际,在策略上分为优势产业、跨越型产业、先导型产业三个层次,大力推进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关键词] 武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策略[中图分类号] C94 [文献标识码] A后金融危机时代,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各国和国内各地区寻求新的发展动力、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重要举措。

武汉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了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把握机遇、发挥优势、抢占战略制高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成为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加快建设“两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1 武汉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意义1.1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武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未来经济发展“增长点”的重要途径新兴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推动器。

目前,全球新一轮的科技革命蓄势待发,一大批关键技术已经突破,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

与此同时,新一轮的产业革命正在兴起,新兴产业正在成为全球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兴产业占据价值链高端,市场前景广阔、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且综合效益好。

将这些产业列为经济发展的重点,淘汰产业层次低、缺乏竞争力的产业,增强二三产业的实力,同时带动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助于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因此,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推动武汉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方式,加速产业升级换代,加快形成未来经济发展“增长点”。

1.2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武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的必然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由技术创新催生、技术应用支撑的新型产业部门。

原有技术的深入创新和新技术的不断突破以及新技术的快速产业化是新兴产业产生发展的基础[1]。

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随着自主创新的不断深入,全球产业链条不断向高端攀升。

武汉科教综合实力雄厚,科技成果丰硕,但90%以上的科技成果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偏弱,建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比重比较低,只有31%的技术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2],企业没有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科教优势没有充分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

因此,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有力推动武汉科技与经济结合、创新驱动与产业发展结合,从源头上培育创新型企业,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

1.3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武汉抢抓新一轮战略机遇,培育未来经济发展“突破点”的重大举措后危机时代各国或区域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

一方面,武汉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在中西部地区位居前列,在发展光电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高端制造产业、地球空间信息产业等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形成了一批新兴产业集群[3],与发达地区差距不大;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的新一轮区域竞争已经拉开帷幕,激烈的区域竞争要求武汉市必须加速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

另一方面,武汉经济的快速发展须要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伴随着国内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新,如何抓住新一轮战略机遇,培育武汉未来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则是亟须思考的问题。

因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使之成为未来武汉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武汉应对国际新挑战,走出一条跨越式发展之路的战略选择。

2 武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思路未来10年,武汉市发展新兴产业的主要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精神,发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先行先试优势,抓住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新一轮产业和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以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线,以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牵引,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各类产业园区和基地为依托,工业空间布局分为汽车及机电产业集聚区、电子信息及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钢铁化工及环保产业集聚区、食品产业集聚区四大块,分别位于武汉市的西、南、东、北面。

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以产业技术创新为核心、重大项目为带动、市场应用为重点、专门领军人才为支撑,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显著提升节能环保、生物、新能源产业,加速培育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对接全球最顶尖的技术、资金和人才等资源,培育以行业龙头企业为引领的企业群落,形成一批国际领先(先进)的技术、产品和细分产业;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建立与自主创新示范区要求相适应的市场机制和政府促进机制;加强软环境建设,全面提升企业发展环境,把武汉建设成为自主创新密集区、“两型社会”建设典范、中部地区自主创新的引擎、全国重要的新兴产业生成中心、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战略支点。

3 武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略未来10年,武汉市将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和《武汉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倍增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结合武汉市的实际,推进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分为优势产业、跨越型产业、先导型产业三个层次。

优势产业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是武汉市未来要长期支持、加快发展、确立国际地位的产业;跨越型产业是环保节能、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是武汉市未来5-10年需要着力推动、全面提升层次的产业;先导型产业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是需要重点培育的产业,代表了武汉市未来更长时间的发展方向。

3.1 优势产业的发展策略3.1.1 新一代信息技术以高端创新为依托,着力推动下一代信息网络的研发及产业化,巩固提升(光)电子信息核心基础产业,加快推进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大力提升以软件与网络增值服务为重点的信息服务能力,打造区域性信息服务及服务外包基地。

光电子信息产业要坚持“发挥优势,汇聚资源、创新驱动、集群发展”的发展思路,重点发展下一代信息网络、移动通信、集成电路、LED、光电显示器件、激光等六大细分产业,发展成为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覆盖光电子产业主要领域、具备完整产业链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抓住国家开展“三网融合”试点的契机,推动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以示范应用推进“三网融合”。

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超前布局物联网产业。

以促进关键技术协作攻关为突破口,以推动物联网的示范推广应用为抓手,力争推动光谷从地球空间信息和光通信领域切入物联网的感知和传输环节,重点发展感知领域技术和产品、物联网异构网络统一通信技术及产品、物联网传输综合解决方案、数据智能处理环节等领域,将武汉市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物联网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基地。

3.1.2 高端装备制造以提高装备制造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以数控机床为特色,依托武汉市装备制造业现有基础和科研优势,以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为手段,着力加快高档数控机床与智能制造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智能电网装备、重大技术与特种专用装备、航天与航空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数控系统与机床、船舶制造、电力装备、工程机械及成套冶金装备等产品,努力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装备产业研发及产业化基地。

3.1.3 新材料围绕武钢新材料基地建设,依托80万吨乙烯工程环氧乙烷、C5、C9、芳烃、东旭集团基板玻璃项目等项目和武汉重冶机械成套设备集团有限公司、长飞光纤光缆有限公司、烽火藤仓光纤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重点开发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加快推进前沿新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

3.2 三大跨越型产业的发展策略3.2.1 节能环保适应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新需求,以高效节能、污染治理、资源综合利用与再制造、环境服务为重点,以工程总承包为引领带动成套装备制造为主要途径,努力推进产品高端化、企业总承包运营一体化、创新集群化,重点发展水污染防治与循环利用、大气污染防治与相关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处理与综合利用、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配套技术与设备、环境监测技术与装备、新型环境友好材料与产品、新兴节能环保服务业等领域,建设国内技术领先、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建设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再生基地、建筑节能产品及部件生产基地。

3.2.2 生物依托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生物企业,提升现有企业规模和水平,突破性发展生物技术产业。

生物产业要快速推动和超前布局相结合,重点发展生物制药、化学药制剂、中药及植物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外包、生物信息六个细分领域,以及生物农业和生物制造两大产业领域,努力成为全国领先、亚洲一流、世界知名的创新中心和产业基地。

3.2.3 新能源在提升传统能源清洁利用水平的同时,重点发展新能源技术与装备,加强新能源示范应用,促进新能源产业规模化发展。

以太阳能为突破口,快速推进新能源产业。

把握全球新能源产业发展趋势,以新能源发电应用为核心,重点发展太阳能、风能装备、生物质能三大领域,积极发展核电服务、储能和动力电池,争取发展成为全国新能源高端技术产业化中心、产业示范应用推广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

3.3 先导型产业发展策略依托东风电动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扬子江汽车(武汉)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加快提升传统汽车的节能技术,以油电混合动力汽车和高性能纯电动汽车为主攻方向,以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为突破口,同步支持燃料电池汽车降低成本、提高性能,加快抢占技术制高点和市场增长点,逐步扩大产业规模。

参考文献:[1]崔建周.如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N].学习时报,2010-12-13.[2]杨文平.仅三成科研机构建在企业,要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N].长江日报,2010-04-10(2).[3]吴虹.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武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研究[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4):9-11.作者简介:余茂辉(1964-),男,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