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海绵城市设计方式
海绵城市中市政道路设计的几个细节处理
海绵城市中市政道路设计的几个细节处理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合理利用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增强城市的自净能力、减少洪涝灾害风险、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城市。
市政道路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海绵城市建设起着重要作用。
下面是关于海绵城市中市政道路设计的几个细节处理。
1. 道路绿化设计:市政道路可以通过合理的绿化设计来增加城市的绿色景观,同时也能够增加城市的湿度和降低环境温度。
在设计中,可以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绿化植物,并结合地势条件和道路宽度的变化进行合理分布。
也要考虑维护绿化的可行性,例如选择抗旱、耐寒等特性较好的植物。
2. 雨水收集利用:在市政道路设计中,可以设置生态沟、生态湿地等设施来收集和利用雨水。
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市政排水系统的压力,并且能够提供一定的水源补给,用于绿化、冲洗道路等用途。
还可以考虑设置雨水花园或雨水调蓄池等设施,利用雨水进行补充灌溉和景观美化。
3. 透水铺装材料:在选择市政道路铺装材料时,可以选择透水铺装材料,如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
这样能够有效地增加地表的透水性,减少雨水径流,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透水铺装还具有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等优点。
4. 非机动车道设计:在市政道路设计中,可以合理规划和设置非机动车道,鼓励和提倡市民骑行或步行出行。
这样既能够减少机动车辆对道路的压力,又能够提升市民的健康水平。
非机动车道也可以与周边景观进行连接,增加市民的休闲和娱乐空间。
5. 道路景观设计:市政道路设计中的景观设置也是重要的细节处理。
合理的景观设计可以增强道路的美观度和功能性,同时也能够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在景观设计中可以考虑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和生态要求的植被,增加景观的层次感和丰富度。
海绵城市中市政道路设计需要考虑到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城市功能的综合要求。
通过合理的绿化设计、雨水收集利用、透水铺装、非机动车道规划和景观设计等细节处理,可以增强道路的自净能力和生态功能,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为市民创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
谈海绵城市市政道路建设
谈海绵城市市政道路建设
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发展理念,强调通过综合的控制策略,将城市雨水资源合理分配和利用,以降低城市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道路建设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道路是城市交通的血脉,也是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之一。
在海绵城市的道路建设中,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道路建设要充分考虑雨水的收集和处理。
传统的道路设计往往只关注交通功能,而忽视了雨水的自然排放问题。
在海绵城市中,道路需要设计成具有雨水收集和处理功能的生态廊道,通过设置雨水花园、雨水盆地等设施,将道路上的雨水收集起来,并通过净水和过滤等处理手段减少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实现雨水的可持续利用。
道路建设要注重绿化和生态恢复。
在传统的道路设计中,往往以硬质路面为主,缺乏绿化和生态修复的措施。
而在海绵城市中,道路应该设计成可以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的绿色走廊,通过设置绿化带、绿色屋顶等设施,增加城市的植被覆盖率,提高空气质量,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道路建设要注重人性化设计。
海绵城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道路建设应该以人为本,充分考虑行人和非机动车的需求。
在道路的设计中,应该设置人行道、自行车道等交通设施,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增加人们出行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海绵城市的道路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充分考虑道路的雨水收集和处理、绿化和生态恢复、防洪和排水、人性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通过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可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目标。
海绵城市中市政道路设计的几个细节处理
海绵城市中市政道路设计的几个细节处理市政道路设计在海绵城市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要保证交通的便利性和效率,还要考虑到排水、冷却、生态和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下面将详细介绍海绵城市中市政道路设计的几个细节处理。
一、亲水设计海绵城市中的市政道路设计需要考虑到水的渗透和留存。
在道路两侧设置绿化带,通过植被的选择和布置,增加土壤的通透性和存水能力,从而提高道路的渗水率。
也可以设置生物滞留区,通过植物的根系和土壤的孔隙空间来过滤和吸附水分,减少雨水径流对附近水体的污染。
二、雨水利用设计在市政道路设计中,可以设置雨水收集装置,将降雨中的水分直接收集起来,用于植物浇水、清洗道路等用途。
通过合理规划道路的排水系统,将道路雨水收集到集水池或雨水花园中,再通过清洗、沉淀和过滤等步骤,使雨水变得清澈干净,可以充分利用。
三、渗透性铺装材料的选择在海绵城市的市政道路设计中,应优先选择渗透性铺装材料,增加道路的渗水率。
可以使用透水砖、透水混凝土、透水沥青等材料,来取代传统的不透水材料。
这些渗透性铺装材料可以有效减少道路雨水径流,提高雨水的渗透能力,从而减少城市的洪涝风险。
四、雨水花园的建设在市政道路设计中,可以考虑设置雨水花园,利用绿化带和花坛等景观设施来收集、滞留和利用雨水。
雨水花园可以将道路上的雨水引导到花坛中,通过植物的吸收和蒸腾作用,降低地表温度,并增加空气湿度。
雨水花园还可以美化环境、净化空气、吸收噪音等功能,为市民提供一个宜人的休闲场所。
五、道路绿化设计市政道路设计中的道路绿化也是一个重要的细节处理。
通过在道路两侧或中央设置绿化带、草坪、花坛等绿色景观,可以提高道路的景观价值,并且有助于降低表面温度、减少热岛效应。
绿化带还可以起到隔离车辆排放污染、吸收道路噪音、减少尘土飞扬等功能,改善市民的出行环境。
六、鼓励步行和骑行在市政道路设计中,应鼓励和保护步行和骑行的出行方式。
可以设置步行街、自行车道等专用通道,提供便利和安全的步行和骑行环境。
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施工方式浅析
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施工方式浅析摘要:在我国,关于海绵城市的认知并不多,它依然属于一个全新的概念。
由于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市政道路工程项目的数量与日俱增,逐渐在整个社会发展当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受关注度也直线上升。
所以,本文对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施工方式进行浅析。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工程;道路设计一、海绵城市概述及市政规划设计要点分析一般来说,所谓海绵城市,主要指的是如同海绵一样具有弹性作用的城市的总称,当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天气环境的时候,比如严重的暴雨侵袭灾害,可以具有良好的适应及抵抗作用的功能,下雨之后,能够完成雨水的吸附、积蓄、渗漏以及净化等任务,同时必要的情况下,对已经积蓄后的水进行释放处理。
海绵城市构建过程中,需要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运用合理对策,有效对抗、防御和处理洪涝等自然天气灾害等情况,采用科学的雨水积蓄、渗漏以及净化循环利用法,保证城市的水资源供应,达到对自然环境保护的目的。
显然,海绵城市的市政道路规划设计十分关键。
实施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规划设计的时候,需要重视地表水、自然雨降以及地下水等各个部分,保证水资源利用的科学、合理性,设计良好的排水系统,达到水资源的二次利用。
从相关的规定要求中不难得知,对于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非常重要,所以应制定长远目标。
特别针对海绵城市而言,市政道路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对蓄水能力的把控,应结合具体的承载力水平予以规划。
一旦对该因素加以忽略,势必会影响到排水管网的正常运行功能,让使用年限缩短。
同样,雨水释放的控制也要充分考虑到当地水土资源保护的有关规定,当内控水平不足成为忽视因素以后,也会对市政工程的规划设计造成不良影响。
二、海绵城市市政道路的有效设计方案对于海绵城市而言,市政道路规划设计十分重要。
从相关的规定中可知,无论是人行道路,还是沥青路面,都应该遵循一定的设计标准,采用合理的技术加以施工。
1、确保道路绿化带设计更具智能化市政道路规划过程当中,绿化带设计十分关键。
24种海绵城市设计措施全图解
24种海绵城市设计措施全图解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一、城市住宅区海绵策略随着城市居住用地面积不断增加,城市自然地表被居住区域的不透水硬质材料替代,雨水自然下渗、净化和收集面临很大挑战。
住宅区的景观用地应考虑结合海绵城市设计方法,在有限的绿化面积里,采用下渗、滞留、净化的策略,缓解城市居住区洪涝灾害。
1、传统住宅区——宅间雨水花园传统住宅区中的绿地可以改造成下沉式宅间雨水花园,用来收集周边硬质铺装的雨水。
2、传统住宅区——停车场雨水花园传统住宅区中的停车场可以改造成透水植草砖生物滞留带,用来收集周围雨水。
3、传统住宅区——活动场地传统住宅区中的树池可以改造成滞留式生态树池,用来收集开放场地中的雨水。
4、传统住宅区——宅间道路传统住宅区中的宅间道路和绿化带可以改造成透水路面和生物滞留池,用来收集道路上的雨水,避免路面雨水沉积对居民生活造成影响。
5、传统住宅区——车行道传统住宅区中的车行道考虑机动车荷载,一般不建议使用透水路面,而是利用道路两侧绿化带收集、消纳路面雨水径流。
6、新型住宅区——地库顶板小区园路7、新型住宅区——地库顶板小区广场高层住宅区中的硬质广场可以结合透水铺装、排水明沟及生物滞留设施,设计成一个集收集、净化、储存雨水于一体的良性循环系统。
8、新型住宅区——地库顶板小区绿地二、绿色屋顶海绵策略雨洪来临时,建筑屋顶产生的径流是导致城市内涝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将城市的建筑屋顶改造为绿色屋顶能有效缓解城市雨水径流压力。
一方面,通过海绵城市结构来收集、储存雨水,并利用雨水进行浇灌,可以节省各种能耗;另一方面,绿色屋顶将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提升城市的整体绿化率。
市政道路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应用
市政道路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应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规划和设计中逐渐引入了“海绵城市”理念。
它指的是将城市规划、设计、建设及运营贯穿设计全过程,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系统的能力来管理城市的水资源,达到减少洪涝灾害、改善水环境、提高自然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的一种城市新型管理理念。
在市政道路的设计中,采用“海绵城市”理念,是一种创新、可持续的设计方法。
这种设计是将城市道路与城市雨水系统结合,使雨水不再成为排水系统的负担,而是成为一种资源和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
首先,市政道路设计中需要考虑到自然水文环境,例如在城市公园、广场、景观道路以及商业地区等集聚地点,加设渗水材料,为雨水提供更多进入地下水系统的途径,从而达到防洪目的。
同时,在城市道路中间的绿地和景观带中设立生态湿地,能够帮助雨水下渗,吸附污染物,改善空气质量,提高城市的生态价值。
在这样的设计中,“海绵城市”让自然系统与城市系统没有分界线,使城市道路设计变得更加健康和可持续。
其次,市政道路设计的最大挑战在于道路的排水系统,通常采用的是下水道和污水处理设施。
在“海绵城市”理念中,设计者采用了一种新型的雨水管理方法:将城市雨水转化为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该方法通过设计人工湿地、绿色屋顶、雨水花园以及其他雨水利用设施来回收雨水。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减少城市道路中的污染物和雨水的冲刷,最终达到可持续城市的设计目的。
最后,市政道路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实践需要政府主导、政策支持,而公众的参与也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在市政道路的设计中,建议加强公众参与和社区合作,提高社区参与度,让社区居民积极参与“海绵城市”理念的实践。
例如,政府可以在社区内建设雨水花园,邀请社区居民参与设计、施工和维护。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教育居民了解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还能激发他们对环保的热情,从而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城市发展。
总之,“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减少洪涝灾害、提高城市的生态价值、改善水环境、增加绿地覆盖率、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中市政道路设计的几个细节处理
海绵城市中市政道路设计的几个细节处理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建设中运用生态学原理,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系统的能力,将城市变为一个生态系统。
在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中,市政道路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市政道路的设计不仅需要考虑交通流量和道路安全,还需要考虑海绵城市的特性,以确保道路在雨水收集和排放方面具有良好的性能。
下面将介绍几个海绵城市中市政道路设计的细节处理。
第一,绿化带与雨水收集在海绵城市中,市政道路的绿化带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可以起到雨水收集和过滤的作用。
在市政道路的设计中,需要在绿化带中设置适当的排水设施,如雨水花园、雨水滞留池等。
这些排水设施可以在雨水量大的时候收集雨水,减缓雨水流速,有利于雨水的渗透和净化。
绿化带的设计还需要考虑植被的选择,选择具有良好透水性和抗洪能力的植被,以便更好地处理雨水。
第二,透水路面的选择在海绵城市中,透水路面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传统的混凝土路面和沥青路面会导致大量的雨水无法渗透,从而增加了城市的洪涝风险。
在市政道路的设计中,建议使用透水路面,如透水混凝土路面、透水沥青路面等。
这些透水路面可以让雨水自然渗透到地下,减少了城市的洪涝风险,同时还可以减少雨水的径流,有利于雨水的自然循环。
雨水径流的控制在市政道路的设计中,需要考虑如何控制雨水的径流,以减少城市的洪涝风险。
一种常见的做法是设置雨水收集井和雨水排放管道。
在市政道路的设计中,可以在道路两侧设置雨水收集井,用于收集道路上的雨水,然后再将雨水通过管道排放到市政雨水管网中。
这样可以有效地控制道路上的雨水径流,减少了城市的洪涝风险。
第四,景观雨水的利用第五,雨水排放与治理在海绵城市中,市政道路的雨水排放和治理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在市政道路的设计中,需要确保雨水排放系统的畅通和有效性。
设置合理的雨水排放管道和雨水口,避免雨水积聚和滞留,减少了城市的积水和淹没情况。
还需要对道路上可能产生的污染物进行治理,通过设置雨水处理设施,如雨水过滤网、雨水分油池等,对雨水中的污染物进行拦截和过滤,保护城市的水体环境。
“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海绵城市”的概念是指通过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在城市建设中最大限度地利用和保护自然水资源,提高城市面对暴雨等极端气候事件的适应能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将“海绵城市”的理念应用可以有效减少城市洪涝和污染问题,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
以下是具体的应用方式:1. 绿色沟渠设计:在市政道路的设计中,可以设置绿色沟渠来收集和净化道路上的雨水。
绿色沟渠一般是将沟渠设计成带有植被的沟槽,在道路两侧设置生态沟渠,通过植物和土壤的吸附、过滤和净化作用,将雨水中的污染物和固体颗粒去除。
2. 蓄水设施设计:在城市道路的设计中,可以考虑设置蓄水设施来暂时储存雨水。
蓄水设施一般是将地下空间利用起来,将雨水以蓄水池或者地下水库的方式暂时储存起来,等待后续再利用或者慢慢渗入地下。
这样可以减少城市地表径流量,减轻城市下水道的负荷,提高城市自身的排水能力。
3. 绿色屋顶设计:在市政道路的设计中,可以增加绿色屋顶的设计。
绿色屋顶是指在屋顶上种植植物覆盖,通过植物的吸收和蒸腾作用,减少雨水径流和降温效果。
绿色屋顶可以增加城市的绿化率,改善城市气候环境,减少城市热岛效应。
4. 雨水回收利用:在市政道路的设计中,可以设置雨水回收设施,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冲洗厕所、灌溉、绿化等用途。
通过雨水的回收利用,可以减少城市自来水的使用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5. 生态滞洪设施设计:在市政道路的设计中,可以设置生态滞洪设施来缓冲、分流和消减暴雨引起的洪水。
生态滞洪设施一般是指通过构造湿地、草地、水面等生态型滞洪设施,将雨水尽量保留在城市内,通过自然的净化和渗透,减少城市的洪涝风险。
“海绵城市”的理念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应用多种方式,如绿色沟渠、蓄水设施、绿色屋顶、雨水回收利用和生态滞洪设施等,通过这些应用,可以有效地减少城市洪涝和污染问题,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
海绵城市中市政道路设计的几个细节处理
海绵城市中市政道路设计的几个细节处理海绵城市是指通过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和人工设施的整合,最大限度地减少雨水径流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的干扰。
在海绵城市的规划中,市政道路设计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市政道路设计的细节处理对海绵城市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海绵城市中市政道路设计的几个细节处理进行探讨。
1. 路面渗透性在海绵城市中,市政道路设计时需要考虑路面的渗透性。
传统的路面设计常常采用混凝土、沥青等不透水的材料,将雨水迅速排除。
而在海绵城市中,需要采用透水铺装材料,使雨水能够渗透到地下,减少路面积水和降低径流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透水铺装材料可以采用透水混凝土、透水砖等,这些材料可以有效地减少雨水径流,提高城市地表的渗透性,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
2. 绿化带设置在市政道路设计中,合理设置绿化带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至关重要。
绿化带可以起到调节气温、净化空气、缓解交通压力等作用,同时还可以增加景观美观,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在海绵城市中,绿化带还可以发挥吸收雨水的作用,减少径流量。
在市政道路设计中,需要合理设置绿化带,增加绿化面积,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减少雨水径流。
3. 路缘石设计在海绵城市中,路缘石的设计需要特别注意。
传统的路缘石设计常常采用高度的路沿石,使得雨水无法顺利渗透到地下,而形成积水,增加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
在海绵城市中,可以采用低矮的路缘石设计,使得雨水可以顺利渗透到地下,减少积水,缓解城市的排水压力。
低矮的路缘石设计还可以提高行人和车辆的通行安全。
4. 雨水收集和利用设施海绵城市中的市政道路设计还需要考虑雨水的收集和利用设施。
可以在道路的两侧设置雨水集水池或者雨水收集设施,将雨水收集起来,再利用于绿化浇灌、冲洗道路等方面。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雨水径流量,还可以充分利用雨水资源,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在道路设计中还可以设置雨水过滤设施,将道路上的雨水过滤净化,减少对地表的污染。
5. 智能排水系统在海绵城市中,市政道路设计需要考虑智能排水系统。
海绵城市中市政道路设计的几个细节处理
海绵城市中市政道路设计的几个细节处理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兴的城市规划理念,旨在通过科学的设计和规划,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内的洪涝灾害,并提高城市对雨水的利用率。
市政道路设计是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各种细节的处理直接影响着城市的海绵化效果。
本文将就海绵城市中市政道路设计的几个细节处理进行探讨。
一、路面排水系统的设计在海绵城市中,市政道路的排水系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对于传统的城市道路而言,雨水经常会形成积水,造成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而在海绵城市中,我们需要设计一套更加完善的路面排水系统。
我们可以在道路两侧设置绿化带,利用植被来吸收路面雨水,并减少径流量;我们可以在道路中央设置中央绿化带,将雨水收集起来,再通过排水管道输送到雨水花园或者地下蓄水设施中,最大限度地减少路面积水积聚的可能性。
在路面材料的选择上,我们也应该选择透水性良好的路面材料,以便雨水能够迅速渗透到土壤中。
二、雨水花园的设置三、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建设在海绵城市中,我们还可以通过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来更好地利用雨水资源。
在市政道路的设计中,我们可以在道路的周围设置雨水收集设施,将雨水收集起来,然后通过管道输送到附近的景观水体或者地下蓄水设施中,用于城市绿化、景观喷泉、景观灯光等用途。
通过雨水的有效利用,不仅可以降低城市对自来水资源的依赖,还可以提升城市的景观价值,增加城市的宜居度。
海绵城市中市政道路的设计是一个细致且复杂的工程,需要充分考虑到城市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并且结合科学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的海绵化效果。
在市政道路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从路面排水系统、雨水花园、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和冷凝水回收系统等多个方面来考虑,以期使城市能够更好地抵御洪涝灾害,提高对雨水资源的利用率,进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希望未来的城市建设者在进行市政道路设计时,能够充分考虑到海绵城市的理念,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4种海绵城市设计措施全图解
24种海绵城市设计措施全图解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一、城市住宅区海绵策略随着城市居住用地面积不断增加,城市自然地表被居住区域的不透水硬质材料替代,雨水自然下渗、净化和收集面临很大挑战。
住宅区的景观用地应考虑结合海绵城市设计方法,在有限的绿化面积里,采用下渗、滞留、净化的策略,缓解城市居住区洪涝灾害。
1、传统住宅区——宅间雨水花园传统住宅区中的绿地可以改造成下沉式宅间雨水花园,用来收集周边硬质铺装的雨水。
2、传统住宅区——停车场雨水花园传统住宅区中的停车场可以改造成透水植草砖生物滞留带,用来收集周围雨水。
3、传统住宅区——活动场地传统住宅区中的树池可以改造成滞留式生态树池,用来收集开放场地中的雨水。
4、传统住宅区——宅间道路传统住宅区中的宅间道路和绿化带可以改造成透水路面和生物滞留池,用来收集道路上的雨水,避免路面雨水沉积对居民生活造成影响。
5、传统住宅区——车行道传统住宅区中的车行道考虑机动车荷载,一般不建议使用透水路面,而是利用道路两侧绿化带收集、消纳路面雨水径流。
高层住宅区中的硬质广场可以结合透水铺装、排水明沟及生物滞留设施,设计成一个集收集、净化、储存雨水于一体的良性循环系统。
二、绿色屋顶海绵策略雨洪来临时,建筑屋顶产生的径流是导致城市内涝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将城市的建筑屋顶改造为绿色屋顶能有效缓解城市雨水径流压力。
一方面,通过海绵城市结构来收集、储存雨水,并利用雨水进行浇灌,可以节省各种能耗;另一方面,绿色屋顶将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提升城市的整体绿化率。
绿色屋顶策略中,表面种植绿色植被,用以吸收雨洪期间多余的雨水径流,通过植物根系净化过滤,将雨水收集到雨水桶进行存储回用;绿色屋顶底层有轻质土层、防根系穿透层、排水层以及防水层等多层结构保护,同时能保护建筑表层,多样植物搭配的绿色植被层可以吸收建筑热量,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海绵城市中市政道路设计的几个细节处理
海绵城市中市政道路设计的几个细节处理海绵城市是指利用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来处理雨水并减少洪灾危险的城市设计理念。
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市政道路的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道路是城市的血脉,而其设计细节往往决定了城市的整体效果。
以下将介绍关于海绵城市中市政道路设计的几个细节处理。
海绵城市中市政道路的设计要考虑雨水的收集和利用。
雨水资源是宝贵的水资源,可以通过适当的设计和规划收集和利用起来。
在市政道路的设计中应考虑设置雨水收集设施,如雨水花园、雨水沟等,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植物浇灌或者城市绿化。
这样不仅能够减少城市的雨水排放量,还能够增加城市的绿色覆盖率,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市政道路设计中还要考虑道路表面的渗透性。
传统的市政道路表面通常采用硬质材料铺设,雨水难以渗透,容易形成积水和导致地面下沉。
在海绵城市的设计中,应考虑采用透水性材料来铺设道路表面,如透水混凝土、透水砖等,这样可以让雨水顺利渗透到地下,减少地面积水的产生,提高路面的使用寿命,并且有利于地下水的补给。
市政道路设计中还要考虑道路的排水系统。
在海绵城市的设计中,应该设计合理的排水系统,确保雨水能够及时、有效地排泄。
排水系统应包括雨水管网、雨水口、雨水收集井等设施,通过合理设置和规划,确保城市道路在遇到暴雨等极端天气情况时能够及时排水,减少水患的发生。
市政道路设计中还要考虑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在海绵城市的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通过合理设置绿化带、绿化隔离带等设施,为城市的植被和动物提供生存空间。
这不仅有利于城市的生态平衡,还能够增强城市的生态气息,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海绵城市中市政道路的设计涉及很多细节处理,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采取合理的设计措施,才能够达到雨水的收集和利用,提高道路的渗透性,设置雨水处理设施,设计合理的排水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目的。
相信随着海绵城市理念的不断深入,市政道路的设计将会越来越趋向于生态、智能和可持续发展,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思路分析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思路分析海绵城市是指运用生态设计和工程措施,合理利用和管理城市地表水资源,以减少城市洪涝及水资源恶化问题,以达到保护环境、改善生态、提升城市可持续性的目标。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主要包括水资源管理、自然水文修复、道路排水系统设计和绿色景观设计等方面的内容。
一、水资源管理在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应根据城市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特点,合理规划城市的水资源。
需要通过建设和改善城市的储水设施,如建设雨水花园、水池和地下水库等,以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率。
要通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引入储水设施,以减少洪涝造成的损失。
还应合理规划城市的抽水和排水设施,以确保城市的供水和排水能力。
二、自然水文修复在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应通过生态修复和水文工程措施,修复城市的自然水文系统,提高城市的自然水文功能。
要通过绿化和景观设计,增加城市的植被覆盖率,增加土壤的渗透能力,减少水污染和土壤侵蚀的风险。
要通过建设湿地和河道,提高城市的水体存储和自然地表水循环能力,减少城市洪涝的风险。
三、道路排水系统设计在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应设计合理的道路排水系统,以减少城市洪涝的风险,并加强城市的排水能力。
要合理规划道路的坡度和坡面,以促进道路的自然排水,并确保道路排水系统的畅通。
要通过建设排水沟、雨水花园和雨水湖等,增加城市的排水容量,减少城市洪涝和水质污染的风险。
还要加强道路抗洪设施的建设,如建设排水排渍区、设置洪水逃生通道等,以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
四、绿色景观设计在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应通过绿化和景观设计,增加城市的绿色景观和生态功能,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要合理规划绿化带和绿色廊道,增加城市的绿地覆盖率,提高城市的空气质量和生态保护能力。
还要通过景观设计,营造生态湿地和生物多样性区域,提供生物栖息地和繁殖场所,促进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
第三节海绵城市工程施工方案3.1、海绵城市设计情况1、道路中央分隔带:中央分隔带结合下沉式绿地理念,设置下凹式微地形,以自我消化的形式吸纳部分雨水,以充分发挥道路绿化对雨水吸纳、续渗和缓释的作用。
2、人行道地面:采用透水铺装,承担自身面积汇水,不承担客水。
3、人行道下凹式绿带承担自身面积汇水,同时承担人行道面积汇水,采用下凹式绿地,考虑到条石安装稳固,下凹深度采用0.15米。
4、侧分带下凹式绿地:承担自身面积汇水,同时承担道路面积汇水。
采用下凹式绿地,考虑到条石安装稳固,下凹深度采用0.15米。
5、道路红线外南侧管廊下凹式绿地:承担自身面积汇水,不承担客水;由于只承担自身面积汇水,因此采用下凹式绿地,下凹深度0.15米。
3.2、碎石垫层及中粗砂垫层施工1)材料要求碎石应用质地紧韧、耐磨、具有一定级配的透水性良好的材料,如破碎花岗岩或石灰岩。
软硬不同的材料不得掺合使用,不允许使用同粒径碎石、山皮石、风化石子及不稳定矿渣。
碎石应为多棱角块体、清洁无土、不含石粉及风化杂质。
中粗砂规格及质量需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含泥量不超过5%。
2)作业条件:(1)设置控制铺筑厚度的标志,如标高桩,在基坑的边坡上钉上水平标高木楔。
(2)采用有效降水措施,保持无水状态。
3)摊铺土工布施工完成后及时摊铺碎石垫层及中粗砂垫层,运到工地的碎石排平后,大小颗粒应分布均匀,按设计厚度一次铺平。
运料及摊铺应先远后近循序进行,所需材料按预先计算量分段分堆放置,应用人工配合机械进行摊铺,摊铺的碎石应级配分布均匀一致,无明显颗粒分离现象,严禁用四齿耙拉平料堆,造成粗细料局部集中。
对摊铺时发生的粗细料集中情况应及时处理。
3.3透水盲管及土工布透水盲管的铺设坡度同路面坡度。
盲管周围应包裹透水土工布,规格200g/㎡。
选用直径为DN200的塑料管,环刚度不应小于8KN/㎡。
生物滞留设施或透水铺装与车行道路基之间、与污水检查井交界处均采用防渗措施,与车行道路基之间敷设的防渗膜≤6m的填方段道路半包;>6m的高填方道路全包;在挖填交界处防渗应与土工格栅相协调。
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施工方式浅析
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施工方式浅析1. 引言海绵城市指的是通过改变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方式来实现城市基础设施的水文循环过程,避免城市内部的洪涝灾害和城市外部的水资源缺乏问题。
市政道路设计是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城市道路排水、绿化、通行能力等方面。
本文主要对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施工方式进行浅析。
2. 海绵城市市政道路的设计目标海绵城市市政道路的设计目标是通过保留自然水文循环,达到以下效果:1.达到城市道路排水与自然地表径流平衡;2.实现城市道路排水量的升级,减轻下水道系统的压力;3.增加道路绿化面积,提高城市生态效益;4.优化交通组织设计,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3. 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的关键技术海绵城市市政道路的设计依赖于一些关键技术,如下所述:3.1 道路排水设计通过道路排水设计,能够减轻城市内部的洪涝灾害风险。
具体的道路排水设计方案可以包括:1.采用透水铺装材料;2.设置污水分隔带,将雨污水分离排放;3.在道路两侧设置绿化带,增大雨水渗透面积,减少道路排水压力。
3.2 道路绿化设计通过道路绿化设计,能够提高城市生态效益,减少生态破坏。
具体的道路绿化设计方案可以包括:1.增加路缘石、绿化树池等设施;2.采用透水铺装材料,增加绿化覆盖面积;3.通过植被选择,增强生态系统的适应力。
3.3 道路交通设计通过道路交通设计,能够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减少拥堵,减轻排放污染。
具体的道路交通设计方案可以包括:1.根据交通量、路网结构、道路等级等因素,优化交通走廊;2.采用多种交通方式,如地下隧道、地铁、自行车道等;3.针对热点区域,采用区域限行等管理措施。
4. 海绵城市市政道路施工方式在海绵城市市政道路施工过程中,主要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4.1 施工类型根据不同的道路类型,海绵城市市政道路的施工方法也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可以采取集中施工、分段施工,或者同时施工等多种方式。
4.2 材料选择海绵城市市政道路的施工需要较多的透水铺装材料、污水分隔带材料等,施工材料的选择需要考虑材料的环保性、耐久性、透水性等因素。
关于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关于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海绵城市是指采用一系列自然、半自然和人工手段,以达到城市洪水减灾、水质净化、水资源合理利用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方式。
在市政道路设计中,海绵城市的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在海绵城市中,市政道路的排水系统要充分考虑自然水文循环,采用雨水收集装置和处理设施,将来自道路的雨水进行收集和利用,减少城市排水负荷。
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城市的自来水资源,还可以减少雨水径流对城市的冲击,减少污水排放,改善城市的水环境。
在市政道路设计中,可以设置雨水花园或花坛,用于收集和净化雨水,然后再用于绿化、清洗道路等方面。
在海绵城市中,市政道路的路面材料和结构也要考虑水的渗透和储存能力。
常规的灰色道路表面会导致雨水无法渗透,增加了城市的排水负荷。
在市政道路设计中,可以采用渗水性路面材料,如透水砖或透水混凝土,或者设置透水沥青层,增加道路的透水性,从而减少雨水径流和水体污染。
在海绵城市中,市政道路的路边绿化设计也是一项重要的措施。
绿化带不仅可以增加道路的美观性和生态价值,还可以起到雨水收集和净化的作用。
绿化带内部可以设置降水沟,引导降水进入土壤,形成地下水补给。
绿化带还可以通过植被的吸收作用,减少雨水径流对周围环境的冲击,起到保护土壤、净化水体的作用。
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可以从雨水收集利用、透水路面设计、绿化设计和停车场设计等方面进行探讨。
通过充分考虑自然水文循环,合理设计市政道路,可以实现城市洪水减灾、水质净化、水资源合理利用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目标。
这对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提高城市抗灾能力,保护环境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探究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市政道路设计要点
引言 我国当前城市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建设海绵城市成为当
前的重要任务。采取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进行市政道路管理,可 以将雨水收集起来净化后作为居民的生活用水。该形式可以有 效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并且具有很高的经济利用价值。
1 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道路设计方式 (1)科学设计道路横断面。我国大部分城市都是采取三
滤水设备。保证雨水的洁净度,可以在道路上设置滤水设 备。铺设种植土时,需要同时装备砾石层和渗水管,使水慢慢 下渗,可以保证其洁净度。
缓排滞蓄。在雨水量多时,确保可以及时进行排泄和蓄 积,需安装导流系统。进行此项工作时,需要根据实际地形进 行安装,才可以方便水,分层次、分阶段的渗入。
明沟的设置。雨水口合理的设置明沟,不仅有利于雨水的 沉淀,更方便进行排水。绿化带的储水能力有限,所以雨季需 要借助溢流直接排放到排水系统内。
块板形式的干道横断面,设置中央分隔带或者侧分带,并且在 道理念中重视的生态滞留带的内容,道路侧分带和中分带 采取下沉式的绿地形式,在绿地范围内设置人工强化渗透措 施。道路横断面设计可以优化道路斜坡坡向以及路面绿化带的 横向关系,更加利于径流雨水的汇入。
(4)雨水口位置设计。雨水汇集的主要设施是雨水口, 同时其也是雨水开始汇集的起点。通常雨水口都设置在车道边 缘位置,但往往会因为雨水的冲刷和垃圾的原因导致其堵塞。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雨水的流入,在遇到极端天气时,特别容易 造成城市内涝。针对上述情况,可以在入水口增设一个拦截 网,保证其畅通性。
市政道路海绵城市设计方式
道路硬化用地面积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15~20%;通过城市道路改造,选用优质环保路面材料,减少地表水污染,建设地表水调蓄系统,最大程度地把雨水保留下来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
一、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海绵城市就像一块海绵哪有,能把雨水留住,让水循环利用起来。
即指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同时丰富城市景观,增强城市生态功能,让城市更加宜居。
海绵城市遵循“渗、滞、蓄、净、用、排”的六字方针,把雨水的渗透、滞留、集蓄、净化、循环使用和排水紧密结合,统筹考虑内涝防治、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和水生态修复等多个目标。
海绵城市建设既要实现生态目标,也要满足城市功能。
因此,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必须要以建筑与小区、绿地与广场、城市道路等城市基础设施作为载体,城市规划、设计、施工及工程管理等各部门、各专业统筹配合,突破传统的“以排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构件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2 城市道路建设在低影响开发中的重要性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大量的硬化地面减弱了雨水的渗透,雨季降雨量大时容易形成洪峰,导致城市部分区域积水;导致城市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加剧,极端气象条件和极端水文条件增多。
城市道路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建设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中,道路面积不断增加,道路硬化用地面积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15~20%。
道路路基范围收集到的雨水量非常可观,而目前这些资源都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如果能在现有雨水直接利用与间接利用的研究基础上,针对绿化带用水特点,研究新型路面材料、雨水就地渗蓄、利用方式,就近收集道路径流作为地下水、路边绿化带的补充水源,对推动低影响开发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 低影响开发城市道路建设设计方式3.1 城市道路实施现状目前在城市道路建设过程中,以满足城市道路功能为目的,在雨水控制和利用思路上主要体现“排”上,忽略了对生态的保护和环境的影响;这种以“路面横坡收集-雨水口-市政管网”为主的道路雨水排放方式,主要缺陷有:①道路雨水经市政排水管网直接进入河道,道路绿地不能有效地滞蓄雨水,不能对地下水进行补充;②绿化带不能有效蓄留雨水,因经常性的浇灌绿化成为道路用水大户,每年都消耗大量自来水,加剧了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现状;③雨季地表径流量大幅增加,造成洪涝灾害;④雨季地表水排水不畅,路面积水严重,面层湿滑,引发交通事故。
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方式分析
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方式分析摘要:海绵城市建设需遵循六字指导方针,即“渗、滞、蓄、净、用、排”,市政道路属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通过针对性打造海绵城市市政道路系统,海绵城市的建设即可获得有力支持。
为保证市政道路设计能够服务于海绵城市建设,正是本文围绕该课题开展具体研究的原因所在。
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探讨了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方式,以供参阅。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方式引言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推进市政道路建设的步伐。
与此同时,市政道路建设设计理念也进行着改革与创新,在市政道路建设过程中有效的应用“海绵城市”设计理念,促进市政道路建设朝着绿化、生态化以及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市政道路工程建设企业的健康发展。
1“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内涵以及意义海绵具有极强的吸水功能,而海绵城市建设则是指将城市排水功能打造成如同海绵一般,能够对多余水分进行有效吸收,以确保城市生活、生产处于正常状态。
在建设海绵城市时,将吸水性能良好的材料(即海绵体)设置于若干地块中,通常以城市生活区与休闲区为主要设置区域,在雨季出现大量降水情况时,所建设的海绵地块便能够对积水进行消化,防止出现严重积水以及洪涝灾害等问题。
相比传统地块,海绵地块具有更强的吸水功能,能够遏制大规模连片径流的出现,阻碍城市各地区间雨水的聚集,从而确保城市生产、生活的正常开展。
雨水在得到海绵地块吸收的同时,还能够被简单净化,再加以利用,这有助于城市供水问题的改善。
有效地、科学地净化、集蓄、循环利用雨水,能够推动绿色城市的发展。
但因海绵城市涉及较大规模的建设工作,其改造是长期、永久性的,故在城市市政道路建设规划中,应考虑当地城市的整体规划,并对各部门各单位间的关系进行协调,以促进城市市政体系的完善。
当前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道路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城市道路硬化率所占比例不断增加,道路路基所收集到的雨水量十分可观,但这部分水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路硬化用地面积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15~20%;通过城市道路改造,选用优质环保路面材料,减少地表水污染,建设地表水调蓄系统,最大程度地把雨水保留下来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
一、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
海绵城市就像一块海绵哪有,能把雨水留住,让水循环利用起来。
即指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同时丰富城市景观,增强城市生态功能,让城市更加宜居。
海绵城市遵循“渗、滞、蓄、净、用、排”的六字方针,把雨水的渗透、滞留、集蓄、净化、循环使用和排水紧密结合,统筹考虑内涝防治、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和水生态修复等多个目标。
海绵城市建设既要实现生态目标,也要满足城市功能。
因此,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必须要以建筑与小区、绿地与广场、城市道路等城市基础设施作为载体,城市规划、设计、施工及工程管理等各部门、各专业统筹配合,突破传统的“以排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构件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2 城市道路建设在低影响开发中的重要性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大量的硬化地面减弱了雨水的渗透,雨季降雨量大时容易形成洪峰,导致城市部分区域积水;导致城市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加剧,极端气象条件和极端水文条件增多。
城市道路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建设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中,道路面积不断增加,道路硬化用地面积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15~20%。
道路路基范围收集到的雨水量非常可观,而目前这些资源都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如果能在现有雨水直接利用与间接利用的研究基础上,针对绿化带用水特点,研究新型路面材料、雨水就地渗蓄、利用方式,就近收集道路径流作为地下水、路边绿化带的补充水源,对推动低影响开发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 低影响开发城市道路建设设计方式
城市道路实施现状
目前在城市道路建设过程中,以满足城市道路功能为目的,在雨水控制和利用思路上主要体现“排”上,忽略了对生态的保护和环境的影响;这种以“路面横坡收集-雨水口-市政管网”为主的道路雨水排放方式,主要缺陷有:①道路雨水经市政排水管网直接进入河道,道路绿地不能有效地滞蓄雨水,不能对地下水进行补充;②绿化带不能有效蓄留雨水,因经常性的浇灌绿化成为道路用水大户,每年都消耗大量自来水,加剧了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现状;③雨季地表径流量大幅增加,造成洪涝灾害;④雨季地表水排水不畅,路面积水严重,面层湿滑,引发交通事故。
城市道路路面材料的选择
城市道路路面传统做法一般采用水泥混凝土和沥青混凝土。
为城市建设需要、改善生态环境,2012年前后建设部发布了《透水沥青混凝土技术规程》和《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规范规定透水混凝土路面应满足道路路面使用功能,并满足透水、抗滑、降噪要求。
透水沥青路面组合形式分为三种,分别是①路面水进入表面层后排入临近排水设施、②路面水由面层进入基层(或垫层)后排入临近排水设施、③路面水进入路面后渗入路基。
前两类主要用于需要减小降雨时路表径流和降低道路两侧噪音的新建和改建道路,解决了“排”和降低路面径流和噪音的问题,但是未解决“渗、滞、蓄、净”的问题。
第三种形式路面水渗入路基,但规范要求路基土渗透系数大于或等于7×10-5cm/s的公园、小区道路、广场和中轻型荷载要求的道路可采用该路面形式,也就是说在城市道路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等车流量大的重型和超重型荷载条件下不能采用透水路面。
随着低影响开发建设被越来越多的部门重视,建议相关部门共同研究环保、强度高的沥青路面材料。
透水人行道要求土基应具有一定的渗透性能,土的渗透系数不小于×10-3mm/s,且渗透面距离地下水位应大于1m。
人行道及绿化带满足“渗、滞、蓄、净”相对容易一些,但人行道与绿化带毕竟才占总道路面积25~40%,为满足道路车行道整体功能,靠近车行道的绿化带和人行道也都设置了防水系统,不能有效解决“渗、滞、蓄、净”的问题,所以整体解决道路路基范围内“渗、滞、蓄、净”是处理低影响开发建设的重要内容。
低影响开发建设城市道路设计理念更替
道路横坡及绿化带设计方式选择
城市道路传统设计方式是将道路做成向车行道外侧倾斜排水至道路雨水口后汇入雨水管系统,绿化带做成高于车行道25~40cm的凸起形式。
为有效解决城市道路“渗、滞、蓄、净”的问题,建议将车行道做成向中央绿化带倾斜的形式,向绿化带方向排水;绿化带做成低于车行道5~10cm的凹型形式,以便于收集雨水,在绿化带下方设置碎石盲沟,在盲沟底面,超过路基工作区深度范围后设置碎石层,反向路基底渗流。
同时在设计中减少道路雨水口篦子的设置、减小雨水管径,并采取智能开关控制形式,仅在雨量较大、地面水不能有效排除时打开雨水篦子开关,收集雨水至雨水管排水系统。
通过此设计方式的转变,道路路面雨水通过简单的雨水管收集变为路面渗透、绿化带渗沟“渗、滞、蓄”并反向路基渗流、雨水管收集等三种流向。
道路人行道设计方式选择
人行道人行荷载较低,在设计中可以采用透水人行道板铺砌,基层采用透水混凝土铺砌,垫层采用碎石层。
为减小对路基工作区的影响,在靠近车行道侧设置隔离层,在人行道范围内设置30cm左右的碎石沟,深度结合路基工作区深度确定,将人行道范围内雨水与路基底面碎石渗水层连接,有效处理雨水渗流。
如人行道侧有路侧绿化带的,也可以按照绿化带降低收集雨水的方式处理,并设置渗沟与底层渗水层连接。
边坡支护方式的选择
在山区地方,道路边坡也占据道路红线范围的很大比例,道路边坡的稳定性、生态处置是低影响城市开发建设重要内容。
道路路基防护一般分配坡面防护和冲刷防护,有植草防护、灰浆防护、护面墙、挡土墙、混凝土预制板等防护方式。
在城镇化背景下,低影响城市开发越来越重要,生态护坡在城市建设中得到更多的应用,植草、平铺草皮、植树等模式在城市道路建设中运用广泛。
而对于石质边坡的处置就比较麻烦,边坡开挖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如何处理石质边坡支护问题是海绵城市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
建议对于石质边坡在设计中应根据岩层性质及走向,合理确定边坡坡比,并适当放缓坡率,采取方格网植草、窗式护面墙植草、挂网喷土植草等生态支护方式;避免采用喷浆、抹面等方式。
并在边坡坡脚设置排水沟,沟底设置碎石盲沟,与道路基础底面碎石渗水层连接,有效处理雨水渗流。
4 结语
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于2014 年10 月发布实施,为深入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指导和依据。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涉及到整个城市系统,应该通过当地政府把涉及到的规划、排水、道路、园林、交通、项目业主、施工单位和其他一些单位协调起来,明确目标,落实政策和具体措施。
力争做到城市像海绵体一样,遇雨吸水、蓄水,需要时“释放”利用,实现雨水资源化、涵养地下水、降低面源污染、减轻城市洪涝和排水系统压力、改善和修复城市水环境,使得“逢雨必涝,雨停即旱”的状况将得到有效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