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海绵城市设计方式
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施工方式探析
1 引言
当下随着城市建设持续发展,市政道路工程数量也相继 增加,人们对于城市道路建设质量也提出更高要求。针对频 繁出现的城市道路积水问题,应该结合先进海绵城市理念对 城市道路进行优化设计,有效解决城市积水问题,促进工
海绵城市的主要设计目标便是促进城市排水系统的顺畅 运行,以方便人类活动为核心,针对城市排水系统实施生态改 造。海绵城市设计关键是对城市雨水的有效利用,针对市政 道路中的雨水控制系统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从而帮助城市 解决热岛效应问题,预防城市病的出现,避免产生城市内涝现 象,有效涵养地下水资源,弥补地下水不足的问题,促进水质 的充分净化,调节城市微气候[1]。
2019.07
构建雨水花园,能够合理消除雨水径流中的污染物质。针对 人行道中的雨水范围,应该连接路基底层的碎石渗水层,如果 道路两旁设置有绿化带,则可以在施工中通过连接渗水层和 渗沟的方式为绿化带服务。海绵城市理念下,要求市政道路应 该进行科学规划,选择合理设计方法,而边坡支护便是一种有效 方法,能够在城市雨水失控的条件下,利用边坡支护构成临时防 御设施。而护面墙和植草保护都是边坡支护选择类型。
分析研究与探讨
Doors & Windows
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施工方式探析
李春林
江西申威建筑装饰工程公司
摘 要:文章先分析了海绵城市与市政道路设计施工,随后以某一工程为例介绍了海绵城市理念下市政道路设计施工思路, 包括设计标准、整体设计和特殊设计,希望能给相关人士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施工
3.2 设计标准
市政道路的设计目标是针对雨水的年径流总量达到百分 之七十的控制率,满足雨水排放要求,参考国内外城镇水循环 和雨水节流容量和水处理规模计算雨水污染控制率,准确计 算出市政道路的抗暴雨水平。
海绵城市中市政道路设计的几个细节处理
海绵城市中市政道路设计的几个细节处理市政道路设计在海绵城市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要保证交通的便利性和效率,还要考虑到排水、冷却、生态和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下面将详细介绍海绵城市中市政道路设计的几个细节处理。
一、亲水设计海绵城市中的市政道路设计需要考虑到水的渗透和留存。
在道路两侧设置绿化带,通过植被的选择和布置,增加土壤的通透性和存水能力,从而提高道路的渗水率。
也可以设置生物滞留区,通过植物的根系和土壤的孔隙空间来过滤和吸附水分,减少雨水径流对附近水体的污染。
二、雨水利用设计在市政道路设计中,可以设置雨水收集装置,将降雨中的水分直接收集起来,用于植物浇水、清洗道路等用途。
通过合理规划道路的排水系统,将道路雨水收集到集水池或雨水花园中,再通过清洗、沉淀和过滤等步骤,使雨水变得清澈干净,可以充分利用。
三、渗透性铺装材料的选择在海绵城市的市政道路设计中,应优先选择渗透性铺装材料,增加道路的渗水率。
可以使用透水砖、透水混凝土、透水沥青等材料,来取代传统的不透水材料。
这些渗透性铺装材料可以有效减少道路雨水径流,提高雨水的渗透能力,从而减少城市的洪涝风险。
四、雨水花园的建设在市政道路设计中,可以考虑设置雨水花园,利用绿化带和花坛等景观设施来收集、滞留和利用雨水。
雨水花园可以将道路上的雨水引导到花坛中,通过植物的吸收和蒸腾作用,降低地表温度,并增加空气湿度。
雨水花园还可以美化环境、净化空气、吸收噪音等功能,为市民提供一个宜人的休闲场所。
五、道路绿化设计市政道路设计中的道路绿化也是一个重要的细节处理。
通过在道路两侧或中央设置绿化带、草坪、花坛等绿色景观,可以提高道路的景观价值,并且有助于降低表面温度、减少热岛效应。
绿化带还可以起到隔离车辆排放污染、吸收道路噪音、减少尘土飞扬等功能,改善市民的出行环境。
六、鼓励步行和骑行在市政道路设计中,应鼓励和保护步行和骑行的出行方式。
可以设置步行街、自行车道等专用通道,提供便利和安全的步行和骑行环境。
海绵城市在市政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在市政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建设和管理过程中,通过科技手段、规划设计和合理管理等综合措施,使城市能够更好的适应气候变化和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建设的理念。
在市政工程设计中,海绵城市概念的应用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和思路。
一、雨水管理
城市雨水的排放和处理一直是城市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传统的排水系统往往会因雨量过大而导致管道堵塞、排水不畅等问题。
而海绵城市在市政工程设计中提倡应用“低影响开发技术”,即将雨水纳入城市规划和设计之中,在公共区域、绿地和屋顶设置雨水收集设施和排水系统,通过植被过滤和土壤渗透等方式将雨水自然净化并回收利用。
二、绿色防洪
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大导致城市化程度加剧,都市化的过程中,地面上的覆盖面积不断增加,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地下水资源受到损失。
在市政工程设计中,应用海绵城市概念,对城市内的河道、湖泊和水库等水体进行保护和修复,建立绿色堤防、水源涵养等防洪设施,避免汛期洪水泛滥的危险。
三、城市绿化
城市绿化是海绵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市政工程设计中应用海绵城市概念,以自然生态系统为依托,鼓励城市建设者在城市规划中增加公共绿地、城市森林和城市花园等绿化设施,在城市道路呈现出更为自然的视觉效果。
四、城市建筑设计
城市建筑设计在应用海绵城市概念时,需考虑建筑外墙、屋顶和地下空间的保温、节能等问题,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建筑与周边环境的热量交换,从而使城市更为宜居。
24种海绵城市设计措施全图解
24种海绵城市设计措施全图解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一、城市住宅区海绵策略随着城市居住用地面积不断增加,城市自然地表被居住区域的不透水硬质材料替代,雨水自然下渗、净化和收集面临很大挑战。
住宅区的景观用地应考虑结合海绵城市设计方法,在有限的绿化面积里,采用下渗、滞留、净化的策略,缓解城市居住区洪涝灾害。
1、传统住宅区——宅间雨水花园传统住宅区中的绿地可以改造成下沉式宅间雨水花园,用来收集周边硬质铺装的雨水。
2、传统住宅区——停车场雨水花园传统住宅区中的停车场可以改造成透水植草砖生物滞留带,用来收集周围雨水。
3、传统住宅区——活动场地传统住宅区中的树池可以改造成滞留式生态树池,用来收集开放场地中的雨水。
4、传统住宅区——宅间道路传统住宅区中的宅间道路和绿化带可以改造成透水路面和生物滞留池,用来收集道路上的雨水,避免路面雨水沉积对居民生活造成影响。
5、传统住宅区——车行道传统住宅区中的车行道考虑机动车荷载,一般不建议使用透水路面,而是利用道路两侧绿化带收集、消纳路面雨水径流。
6、新型住宅区——地库顶板小区园路7、新型住宅区——地库顶板小区广场高层住宅区中的硬质广场可以结合透水铺装、排水明沟及生物滞留设施,设计成一个集收集、净化、储存雨水于一体的良性循环系统。
8、新型住宅区——地库顶板小区绿地二、绿色屋顶海绵策略雨洪来临时,建筑屋顶产生的径流是导致城市内涝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将城市的建筑屋顶改造为绿色屋顶能有效缓解城市雨水径流压力。
一方面,通过海绵城市结构来收集、储存雨水,并利用雨水进行浇灌,可以节省各种能耗;另一方面,绿色屋顶将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提升城市的整体绿化率。
海绵城市在市政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在市政工程设计中的应用海绵城市是一种城市生态系统,旨在通过改进建筑和基础设施的设计来增加城市的适应性,以抵御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影响。
在市政工程设计中,海绵城市的应用可以使城市变得更加环保、更加可持续,从而为城市居民带来更好的生活体验。
1. 收集 / 利用雨水海绵城市的设计思路中一个重要的设想就是将自然水资源的潜力最大化,因此,收集与利用雨水是这种设计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常,这些城市通过设计和建造鱼骨状排水系统和植被屋顶等,将雨水收集起来,并应用于城市公园、公共广场和其他景观环境中的绿化景观等方面。
2. 提供更加绿色的城市景观在海绵城市的设计中,绿色空间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建造多功能景观空间,如花园、公园、人行道、绿化广场等,可以增加城市的净绿地面积。
这些绿色的空间不仅可以增加城市的美观性,还可以改善城市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
3. 研究城市净水系统海绵城市的设计中,针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应对显得尤其关键。
通过研究和设计城市净水系统,可以增加城市绿地的覆盖率,减少城市河道污染等,从而防止城市排水系统的失效。
4. 提高城市适应性在城市规划中,应通过建造多种防洪措施,如公园防洪沼泽、湿地、植物屋顶等,来缓解城市雨水积存的风险。
除此之外,对于天气强风等自然灾害,应装上固定框架维护的建筑材料以及具有高防御性的窗户,以提高城市的适应性。
5. 节能与减排海绵城市的设计中,应该采用节能和减排措施。
例如,采用生物质和太阳能电池板等未污染的能源源,以及标志性建筑物的可降解清洗保养等。
在未来,海绵城市将成为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途经。
通过海绵城市的实践应用,城市居民们将获得一个更加可持续、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海绵城市在市政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在市政工程设计中的应用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中融入了海绵性特征的城市。
它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雨水径流,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升城市的适应能力和灾害抗性。
海绵城市的设计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 雨水收集与利用:海绵城市通过收集和利用雨水来满足城市的水资源需求。
在市政工程设计中,可以设置雨水收集设施,如雨水花园、雨水收集池和雨水收集罐等,用于收集和储存雨水。
收集的雨水可以用于植物灌溉、景观水体补充和城市绿化等用途,实现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2. 雨水渗透与调蓄:海绵城市通过增加城市的透水性,促进雨水的渗透和调蓄。
在市政工程设计中,可以采用透水铺装材料,如透水混凝土、透水砖和透水沥青等,来替代传统的不透水材料。
还可以设置雨水花园、雨水湿地和雨水调蓄池等设施,将雨水暂时存储和调蓄起来,减少了雨水的径流量,提高了城市的蓄水能力。
3. 绿色景观与生态系统保护:海绵城市通过增加城市的绿色景观和保护生态系统,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功能。
在市政工程设计中,可以设置城市绿地、景观水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等,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和绿色空间,提升城市的景观价值和生态服务功能。
4. 水体净化与治理:海绵城市通过水体净化和治理,提高城市水体的水质和生态功能。
在市政工程设计中,可以采用湿地植物过滤、生物吸附和人工湿地等技术手段,对污染的水体进行处理和净化。
还可以设置河道修复和湖泊底泥清理等设施,改善城市水体的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
5. 抗洪与防灾减灾:海绵城市通过抗洪和防灾减灾措施,提高城市的灾害抗性和适应能力。
在市政工程设计中,可以设置雨水调蓄设施、洪涝预警系统和市政排水管网等,用于减轻城市的洪涝影响和灾害风险。
还可以采用提升建筑物的地面高度和修建抗震设施等手段,提高城市防洪和防灾的能力。
海绵城市在市政工程设计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包括雨水收集与利用、雨水渗透与调蓄、绿色景观与生态系统保护、水体净化与治理以及抗洪与防灾减灾等。
“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海绵城市”的概念是指通过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在城市建设中最大限度地利用和保护自然水资源,提高城市面对暴雨等极端气候事件的适应能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将“海绵城市”的理念应用可以有效减少城市洪涝和污染问题,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
以下是具体的应用方式:1. 绿色沟渠设计:在市政道路的设计中,可以设置绿色沟渠来收集和净化道路上的雨水。
绿色沟渠一般是将沟渠设计成带有植被的沟槽,在道路两侧设置生态沟渠,通过植物和土壤的吸附、过滤和净化作用,将雨水中的污染物和固体颗粒去除。
2. 蓄水设施设计:在城市道路的设计中,可以考虑设置蓄水设施来暂时储存雨水。
蓄水设施一般是将地下空间利用起来,将雨水以蓄水池或者地下水库的方式暂时储存起来,等待后续再利用或者慢慢渗入地下。
这样可以减少城市地表径流量,减轻城市下水道的负荷,提高城市自身的排水能力。
3. 绿色屋顶设计:在市政道路的设计中,可以增加绿色屋顶的设计。
绿色屋顶是指在屋顶上种植植物覆盖,通过植物的吸收和蒸腾作用,减少雨水径流和降温效果。
绿色屋顶可以增加城市的绿化率,改善城市气候环境,减少城市热岛效应。
4. 雨水回收利用:在市政道路的设计中,可以设置雨水回收设施,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冲洗厕所、灌溉、绿化等用途。
通过雨水的回收利用,可以减少城市自来水的使用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5. 生态滞洪设施设计:在市政道路的设计中,可以设置生态滞洪设施来缓冲、分流和消减暴雨引起的洪水。
生态滞洪设施一般是指通过构造湿地、草地、水面等生态型滞洪设施,将雨水尽量保留在城市内,通过自然的净化和渗透,减少城市的洪涝风险。
“海绵城市”的理念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应用多种方式,如绿色沟渠、蓄水设施、绿色屋顶、雨水回收利用和生态滞洪设施等,通过这些应用,可以有效地减少城市洪涝和污染问题,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
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理念是一种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通过人工手段营造城市环境,达到城市与自然互动、相融共生的理念。
在城市排水设计中,应用海绵城市理念能够有效地减少排水系统对环境的影响,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生态性能,实现城市水循环的可持续性。
一、人造湿地
人造湿地是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排水设计中最为常见的应用。
人造湿地模拟了自然湿地的功能,能够通过生物、物理和化学方法净化排水,并将水分缓慢释放或输送到下游水体中。
在市政道路排水设计中,人造湿地可以通过在雨水管道的末端设置人工湿地,将排水缓慢释放,达到减少排水系统对市区河流和水域的污染的目的。
二、绿色屋顶
绿色屋顶是一种以植被覆盖的屋顶,它可以通过浸透、蒸腾等方式将降雨分散,大大降低了排水系统的负荷。
在城市排水设计中,绿色屋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雨水排放和地表径流。
同时,在建筑设计中使用绿色屋顶还可以改善周边环境、吸收CO2、制冷和保温等。
三、透水铺装
透水铺装是指在地面上铺设透水性的铺装材料,如透水混凝土、透水砖等。
透水铺装能够满足市政道路排水要求,提升地面的透水性能,降低了城市中雨水的径流。
此外,透水铺装还能降低道路表面的温度,改善城市热岛效应。
四、生态街口
生态街口是一种为城市街区保障洪水安全而研发的城市排水系统。
该系统将降雨水引导至低洼地区,一旦达到预定水位,便会被引向人工湿地或雨水花坛,实现缓慢过滤和净化,以保证生态灵活性和水资源的可持续性。
市政道路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应用
市政道路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应用“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兴的城市规划和设计理念,它提出通过城市水循环和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消除城市内涝和水环境污染,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的弹性和适应性,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在市政道路设计中应用“海绵城市”理念,可以更好地实现道路设计的可持续性和环保性。
一、增加城市地表透水性城市道路通常采用硬化的路面和边沟,导致大量的降雨水无法透过道路系统进入地下水系统。
为了增加城市地表透水性,应采用更多的透水路面和道路边沟建设。
透水路面材料可以使用透水混凝土或透水砖,可以有效将降雨水导向地下水系统,同时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负荷。
在道路边沟方面,可以采用设有透水孔的混凝土预制板等材料,增加了道路附属设施的水循环功能。
二、设计更多的自然水体“海绵城市”理念倡导利用自然水体的功能,使城市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能源消耗。
在市政道路设计中应用该理念,设计更多的自然水体,如湖泊、人工水渠和环保生态沟。
这些水体可以收集并处理城市排放的废水,滤除废水中的杂质和污染物,为城市供应清洁的水资源。
同时,自然水体的设置还可以吸附城市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灰尘,对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有很好的作用。
三、构建植被廊道植被是城市中最重要的自然保护屏障之一,不仅能够吸收空气中的CO2,还能为城市生态系统创造生物多样性,增强城市生态环境的健康状态。
在市政道路设计中应用“海绵城市”理念,应该构建植被廊道。
这些廊道可以是绿色带、花坛、绿化隔离带等。
这些绿化道路可以有效吸附道路排放的废气,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同时,它们还能够在城市降雨时吸收雨水、蓄水和渗水,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负荷。
四、实现雨水的回收利用“海绵城市”理念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回收并利用城市雨水。
在市政道路设计中,可以设置雨水蓄存池,将路面积蓄下的雨水收集起来,经过初步处理后进行存储。
在需要水的时候,这些储存池中的雨水可以进行二次处理后用于道路绿化、公园灌溉和做街头雕塑等,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海绵城市在市政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在市政工程设计中的应用海绵城市是指以海绵为象征、模式和目标的城市建设和管理理念。
它强调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注重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保护,通过合理配置和利用水资源,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在市政工程设计中,海绵城市的概念可以广泛应用于水资源利用、排水系统、绿色建筑设计和城市绿化等方面。
1. 水资源利用:海绵城市强调将雨水、污水等水资源进行最大化的回收和利用。
在市政工程设计中,可以通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景观绿化、冲压抑尘、灌溉等方面,减少城市对自来水的依赖。
可以通过污水处理系统将污水进行处理后,再投入到城市的景观绿化、冲压抑尘、清洗等方面使用,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2. 排水系统:海绵城市强调在城市排水系统设计中注重降雨的自然滞留和自然排水。
在市政工程设计中,可以采用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自然景观设计手法,将雨水滞留汇聚到自然植被中,减少城市排水管网的负荷。
可以采用新型的排水技术,如雨水收集板、透水铺装等,将雨水渗透到地下水中,减少城市雨水径流对河道和城市绿地的影响。
3. 绿色建筑设计:海绵城市强调在建筑设计中注重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在市政工程设计中,可以通过建筑物的节能设计、水资源利用和固体废弃物处理等方面,实现对建筑物的可持续发展。
可以采用太阳能电池板、地热能利用等方式,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可以采用雨水收集系统,实现对建筑物内部水资源的利用;可以建设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实现对建筑物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的科学处理。
4. 城市绿化:海绵城市强调在城市绿化中注重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提升。
在市政工程设计中,可以通过合理的城市绿地规划和景观设计,打造生态友好型城市。
可以建设城市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增加城市的湿地面积,提高城市的生态系统功能;可以采用本地植物进行景观绿化,减少对水资源的依赖,促进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市政道路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应用
市政道路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应用“海绵城市”理念是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念,它的出现是为了解决城市面临的水资源短缺、污染等环境问题。
其主要思想是将城市建设中的排水系统设计成为像海绵一样的自然系统,以吸收、保持、净化雨水,同时提高城市的生态系统弹性和适应性。
在市政道路设计中,应用“海绵城市”理念旨在控制城市的水资源问题、提高景观品质,从而为人们创造一个更加可持续的城市环境。
一、控制城市水资源传统的城市排水系统是建立在大量硬化地面、加大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其排水效果比较好,但是不能控制雨水流速及排放,况且在城市的建造过程中,这样的排水系统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排放的水质差、排放的水量大等。
因此,通过应用“海绵城市”理念,道路设计可以提供更为完善的雨水收集、过滤和净化功能,同时减少道路水电漏失,达到更加科学、经济、环保的水资源使用目的。
在市政道路设计中,可以使用一些海绵设施,如沉水式植物、沼泽设施等,这些设施可以吸收一部分雨水,达到减缓水流速度的目的,在提供给植物生长的同时,也能够减少排水系统的负担。
同时,市政道路设计中可以采取地下水蓄水等措施,将雨水通过“海绵”设施存储起来,随时供给城市的用水。
这种方式可以最大程度地充分利用雨水,并降低排水系统所受到的压力,达到了节约水资源的目的,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
二、提高景观品质在市政道路设计中,应用“海绵城市”理念可以增加景观品质,使城市道路变得更加美观,吸引市民来到道路旁观赏和游玩。
与传统的城市道路相比,“海绵城市”下的道路更加绿化,可以通过增加植被、铺砖以及设计景观坑等方式来提高景观品质。
在市政道路设计中增加更多的景观设施,可以最大化地吸收自然降水,并完成全面的存储、净化、再利用过程。
这种建设方式,除了能够有效地吸引市民,还能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从而提高都市品质及民众生活的质量水平。
三、为人们创造一个更加可持续的城市环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其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24种海绵城市设计措施全图解
24种海绵城市设计措施全图解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一、城市住宅区海绵策略随着城市居住用地面积不断增加,城市自然地表被居住区域的不透水硬质材料替代,雨水自然下渗、净化和收集面临很大挑战。
住宅区的景观用地应考虑结合海绵城市设计方法,在有限的绿化面积里,采用下渗、滞留、净化的策略,缓解城市居住区洪涝灾害。
1、传统住宅区——宅间雨水花园传统住宅区中的绿地可以改造成下沉式宅间雨水花园,用来收集周边硬质铺装的雨水。
2、传统住宅区——停车场雨水花园传统住宅区中的停车场可以改造成透水植草砖生物滞留带,用来收集周围雨水。
3、传统住宅区——活动场地传统住宅区中的树池可以改造成滞留式生态树池,用来收集开放场地中的雨水。
4、传统住宅区——宅间道路传统住宅区中的宅间道路和绿化带可以改造成透水路面和生物滞留池,用来收集道路上的雨水,避免路面雨水沉积对居民生活造成影响。
5、传统住宅区——车行道传统住宅区中的车行道考虑机动车荷载,一般不建议使用透水路面,而是利用道路两侧绿化带收集、消纳路面雨水径流。
高层住宅区中的硬质广场可以结合透水铺装、排水明沟及生物滞留设施,设计成一个集收集、净化、储存雨水于一体的良性循环系统。
二、绿色屋顶海绵策略雨洪来临时,建筑屋顶产生的径流是导致城市内涝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将城市的建筑屋顶改造为绿色屋顶能有效缓解城市雨水径流压力。
一方面,通过海绵城市结构来收集、储存雨水,并利用雨水进行浇灌,可以节省各种能耗;另一方面,绿色屋顶将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提升城市的整体绿化率。
绿色屋顶策略中,表面种植绿色植被,用以吸收雨洪期间多余的雨水径流,通过植物根系净化过滤,将雨水收集到雨水桶进行存储回用;绿色屋顶底层有轻质土层、防根系穿透层、排水层以及防水层等多层结构保护,同时能保护建筑表层,多样植物搭配的绿色植被层可以吸收建筑热量,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海绵城市在市政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在市政工程设计中的应用海绵城市是指以自然生态系统为蓝本,通过改造城市空间、建设城市设施以及优化城市管理等手段,提高城市的适应性和韧性,减少洪涝灾害、水资源紧缺等问题对城市带来的影响。
在市政工程设计中,海绵城市的理念和方法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
海绵城市在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排水系统往往采用大量的管道和排水沟,将雨水迅速排放到河流或排水渠中。
但这种排水方式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会导致城市的地下水位下降,加剧地质灾害的风险,增加了城市的水资源压力等。
而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是将城市内部的雨水尽可能地保留和利用起来,通过慢性排放、渗滤和自然蒸发的方式,减少雨水径流的量和速度,降低排水系统的负荷和运行成本。
在市政工程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海绵城市的排水系统,如建设人工湿地、雨水花园、雨水收集池等设施,以疏导和利用城市内部的雨水。
海绵城市的概念也可以在城市绿化设计中得到应用。
传统的城市绿化往往注重表面的绿化,如公园、花坛和绿化带等,而忽略了地下空间的利用。
而海绵城市的绿化设计是立足于城市整体生态系统建设,通过构建透水的绿地和绿色屋顶等,以提高城市的自然保护能力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在市政工程设计中,应注重海绵城市的绿化设计,如将透水砖、透水沥青等材料应用于市政道路和人行道的铺装中,以及在城市建筑物的屋顶和墙面上种植植物,提高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和生态系统的功能。
海绵城市的概念和方法还可以在城市建设和运营管理中得到应用。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注重减少土地的铺装,保留和扩大绿地和湿地等自然环境,以提高城市的透水性和自然保护能力。
在城市管理中,应加强对雨水和废水的收集、处理和利用等环境保护工作,如加大对市政污水处理设施和雨水回收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力度,减少对城市的负面影响。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
第三节海绵城市工程施工方案3.1、海绵城市设计情况1、道路中央分隔带:中央分隔带结合下沉式绿地理念,设置下凹式微地形,以自我消化的形式吸纳部分雨水,以充分发挥道路绿化对雨水吸纳、续渗和缓释的作用。
2、人行道地面:采用透水铺装,承担自身面积汇水,不承担客水。
3、人行道下凹式绿带承担自身面积汇水,同时承担人行道面积汇水,采用下凹式绿地,考虑到条石安装稳固,下凹深度采用0.15米。
4、侧分带下凹式绿地:承担自身面积汇水,同时承担道路面积汇水。
采用下凹式绿地,考虑到条石安装稳固,下凹深度采用0.15米。
5、道路红线外南侧管廊下凹式绿地:承担自身面积汇水,不承担客水;由于只承担自身面积汇水,因此采用下凹式绿地,下凹深度0.15米。
3.2、碎石垫层及中粗砂垫层施工1)材料要求碎石应用质地紧韧、耐磨、具有一定级配的透水性良好的材料,如破碎花岗岩或石灰岩。
软硬不同的材料不得掺合使用,不允许使用同粒径碎石、山皮石、风化石子及不稳定矿渣。
碎石应为多棱角块体、清洁无土、不含石粉及风化杂质。
中粗砂规格及质量需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含泥量不超过5%。
2)作业条件:(1)设置控制铺筑厚度的标志,如标高桩,在基坑的边坡上钉上水平标高木楔。
(2)采用有效降水措施,保持无水状态。
3)摊铺土工布施工完成后及时摊铺碎石垫层及中粗砂垫层,运到工地的碎石排平后,大小颗粒应分布均匀,按设计厚度一次铺平。
运料及摊铺应先远后近循序进行,所需材料按预先计算量分段分堆放置,应用人工配合机械进行摊铺,摊铺的碎石应级配分布均匀一致,无明显颗粒分离现象,严禁用四齿耙拉平料堆,造成粗细料局部集中。
对摊铺时发生的粗细料集中情况应及时处理。
3.3透水盲管及土工布透水盲管的铺设坡度同路面坡度。
盲管周围应包裹透水土工布,规格200g/㎡。
选用直径为DN200的塑料管,环刚度不应小于8KN/㎡。
生物滞留设施或透水铺装与车行道路基之间、与污水检查井交界处均采用防渗措施,与车行道路基之间敷设的防渗膜≤6m的填方段道路半包;>6m的高填方道路全包;在挖填交界处防渗应与土工格栅相协调。
24种海绵城市设计理念
24种海绵城市设计理念海绵城市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城市规划理念,旨在通过模仿大自然的水循环过程,有效地处理和利用雨水,降低城市洪涝风险,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下面介绍24种海绵城市设计理念。
1. 雨水收集系统: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将降雨水量用于灌溉、冲洗道路和公园等。
2. 屋顶绿化:在建筑物屋顶种植绿植,增加雨水的渗透,减少雨水径流。
3. 融雪设施:在道路和人行道设立融雪设施,避免因雪融化而导致的洪涝。
4. 蓄水设施:建设地下蓄水设施,以便在降雨量大的时候储存雨水,减少径流。
5. 河道疏浚:定期对河道进行清淤疏浚,增加水流通畅性。
6. 污水处理:建立污水处理厂,将污水净化后再排放,减少对水环境的污染。
7. 湿地系统:在城市建设中保留或修建湿地系统,利用湿地的自然过滤功能净化水质。
8. 雨园:在公园和绿地等开放空间中建立雨园,集中收集和利用雨水。
9. 林草系统: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种植更多的树木和草地,增加雨水的渗透能力。
10. 城市湖泊:修建城市湖泊,增加城市的水域面积,能吸纳雨水,减缓洪峰。
11. 雨水花园:在居民区设置雨水花园,通过植物的吸收和土壤的过滤,净化雨水。
12. 绿色屋顶:使用绿色屋顶覆盖材料,能减少雨水径流,改善城市气候。
13. 隔离带:在高速公路的两侧设置隔离带,阻碍洪水进入城市区域。
14. 高架桥设计:在建设高架桥时,考虑桥面的透水性,减少雨水积聚。
15. 下沉式绿地:在场地设计中设置下沉式绿地,作为雨水收集和储存的区域。
16. 绿色广场:在城市广场设置绿化带,增加雨水渗透能力,改善城市热岛效应。
17. 混凝土渗水槽:在道路和人行道中设置渗水槽,减少雨水积聚。
18. 海绵涂料:使用特殊的涂料来路面,增加雨水渗透能力。
19. 水体纳入规划:将城市水体纳入城市规划,合理规划河道、湖泊等水域资源。
20. 绿色屏障:在城市的边界设置绿色屏障,减缓洪水涌入城市的速度。
21. 海绵公路:建设透水性的道路,减少雨水积聚,增加水的渗透。
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施工方式浅析
1引言在我国,关于海绵城市的认知并不多,它依然属于一个全新的概念。
由于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市政道路工程项目的数量与日俱增,逐渐在整个社会发展当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受关注度也直线上升。
对于海绵城市市政道路的规划设计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南、北方的差异性,让设计方案必须具备针对性和实用性。
为了进一步增强城市市政建设中的防洪涝灾害应对、水资源分配利用等方面的能力,采用新型技术对策,深入探究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规划设计的合理方法非常必要,具有重要的意义。
2海绵城市概述及市政规划设计要点分析一般来说,所谓海绵城市,主要指的是如同海绵一样具有弹性作用的城市的总称,当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天气环境的时候,比如严重的暴雨侵袭灾害,可以具有良好的适应及抵抗作用的功能,下雨之后,能够完成雨水的吸附、积蓄、渗漏以及净化等任务,同时必要的情况下,对已经积蓄后的水进行释放处理。
海绵城市构建过程中,需要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运用合理对策,有效对抗、防御和处理洪涝等自然天气灾害等情况,采用科学的雨水积蓄、渗漏以及净化循环利用法,保证城市的水资源供应,达到对自然环境保护的目的。
显然,海绵城市的市政道路规划设计十分关键[1]。
实施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规划设计的时候,需要重视地表水、自然雨降以及地下水等各个部分,保证水资源利用的科学、合理性,设计良好的排水系统,达到水资源的二次利用。
从相关的规定要求中不难得知,对于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非常重要,所以应制定长远目标。
特别针对海绵城市而言,市政道路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对蓄水能力的把控,应结合具体的承载力水平予以规划。
一旦对该因素加以忽略,势必会影响到排水管网的正常运行功能,让使用年限缩短。
同样,雨水释放的控制也要充分考虑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施工方式浅析Analysis on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Method of Sponge City Municipal Road李耀楠(郑州市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郑州450000)LI Yao-nan(ZhengzhouCommunicationsPlanningSurvey&DesignInstitute,Zhengzhou450000,China)【摘要】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使近些年来我国城市的发展速度不断变快。
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施工方式浅析宋广骞
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施工方式浅析宋广骞摘要:在我国,关于海绵城市的知识并不多。
它仍然属于一个全新的概念。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政道路工程的数量日益增加,这在整个社会的发展中逐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海绵城市市政道路的规划和设计理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南北差异使得设计方案必须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为了进一步提高城市市政建设中的防洪能力和水资源配置利用能力,采取了新的技术对策,深入探究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规划设计的合理方法非常必要,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工程;道路设计1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性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有效利用丰富的雨水资源,同时防止雨水和洪水。
建设海绵城市的目标是改善城市排水条件,优化城市建设强度,使城市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由此可见,海绵城市建设的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意义是,它能确保城市有效利用丰富的雨水资源,同时防止雨水和洪水。
从防雨和防洪的角度来看,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为了减轻城市的排水压力,防止城市遭受暴雨袭击时,防水和防洪系统不能满足使用要求,这是建设海绵城市的根本目的,也是基本目标。
从雨水利用的角度来看,建设海绵城市的最大价值是帮助城市有效利用雨水资源,这也是海绵城市的起源。
顾名思义,海绵不仅能吸水,还能排水。
吸水的目的是减轻城市旱涝时的排水压力。
排水是为城市生活和生产提供水。
众所周知,水资源是我国当前城市建设中短缺的资源之一。
海绵城市可以为城市的生产和生活提供足够的水资源,这是对城市建设的最大贡献。
2低影响开发城市道路建设设计方式2.1城市道路实施现状目前,在城市道路建设过程中,为了满足城市道路的功能,雨水控制和利用的理念主要体现为排水,忽视了对生态保护和环境的影响。
这种主要基于道路横坡收集-雨水闸门-市政管网的道路雨水排放方法的主要缺陷如下:首先,道路雨水通过市政排水管网直接进入河道,道路绿地不能有效储存雨水,也不能补充地下水;其次,绿化带不能有效储存雨水。
由于经常浇水和绿化,他们成为道路用水的大消费者,每年消耗大量自来水,这加剧了我国严重缺水的现状。
市政道路海绵城市设计方式
道路硬化用地面积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15~20%;通过城市道路改造,选用优质环保路面材料,减少地表水污染,建设地表水调蓄系统,最大程度地把雨水保留下来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
一、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海绵城市就像一块海绵哪有,能把雨水留住,让水循环利用起来。
即指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同时丰富城市景观,增强城市生态功能,让城市更加宜居。
海绵城市遵循“渗、滞、蓄、净、用、排”的六字方针,把雨水的渗透、滞留、集蓄、净化、循环使用和排水紧密结合,统筹考虑内涝防治、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和水生态修复等多个目标。
海绵城市建设既要实现生态目标,也要满足城市功能。
因此,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必须要以建筑与小区、绿地与广场、城市道路等城市基础设施作为载体,城市规划、设计、施工及工程管理等各部门、各专业统筹配合,突破传统的“以排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构件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2 城市道路建设在低影响开发中的重要性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大量的硬化地面减弱了雨水的渗透,雨季降雨量大时容易形成洪峰,导致城市部分区域积水;导致城市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加剧,极端气象条件和极端水文条件增多。
城市道路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建设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中,道路面积不断增加,道路硬化用地面积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15~20%。
道路路基范围收集到的雨水量非常可观,而目前这些资源都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如果能在现有雨水直接利用与间接利用的研究基础上,针对绿化带用水特点,研究新型路面材料、雨水就地渗蓄、利用方式,就近收集道路径流作为地下水、路边绿化带的补充水源,对推动低影响开发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 低影响开发城市道路建设设计方式城市道路实施现状目前在城市道路建设过程中,以满足城市道路功能为目的,在雨水控制和利用思路上主要体现“排”上,忽略了对生态的保护和环境的影响;这种以“路面横坡收集-雨水口-市政管网”为主的道路雨水排放方式,主要缺陷有:①道路雨水经市政排水管网直接进入河道,道路绿地不能有效地滞蓄雨水,不能对地下水进行补充;②绿化带不能有效蓄留雨水,因经常性的浇灌绿化成为道路用水大户,每年都消耗大量自来水,加剧了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现状;③雨季地表径流量大幅增加,造成洪涝灾害;④雨季地表水排水不畅,路面积水严重,面层湿滑,引发交通事故。
24种海绵城市设计措施全图解
24种海绵城市设计措施全图解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一、城市住宅区海绵策略随着城市居住用地面积不断增加,城市自然地表被居住区域的不透水硬质材料替代,雨水自然下渗、净化和收集面临很大挑战。
住宅区的景观用地应考虑结合海绵城市设计方法,在有限的绿化面积里,采用下渗、滞留、净化的策略,缓解城市居住区洪涝灾害。
1、传统住宅区——宅间雨水花园传统住宅区中的绿地可以改造成下沉式宅间雨水花园,用来收集周边硬质铺装的雨水。
2、传统住宅区——停车场雨水花园传统住宅区中的停车场可以改造成透水植草砖生物滞留带,用来收集周围雨水。
3、传统住宅区——活动场地传统住宅区中的树池可以改造成滞留式生态树池,用来收集开放场地中的雨水。
4、传统住宅区——宅间道路传统住宅区中的宅间道路和绿化带可以改造成透水路面和生物滞留池,用来收集道路上的雨水,避免路面雨水沉积对居民生活造成影响。
5、传统住宅区——车行道传统住宅区中的车行道考虑机动车荷载,一般不建议使用透水路面,而是利用道路两侧绿化带收集、消纳路面雨水径流。
高层住宅区中的硬质广场可以结合透水铺装、排水明沟及生物滞留设施,设计成一个集收集、净化、储存雨水于一体的良性循环系统。
二、绿色屋顶海绵策略雨洪来临时,建筑屋顶产生的径流是导致城市内涝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将城市的建筑屋顶改造为绿色屋顶能有效缓解城市雨水径流压力。
一方面,通过海绵城市结构来收集、储存雨水,并利用雨水进行浇灌,可以节省各种能耗;另一方面,绿色屋顶将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提升城市的整体绿化率。
绿色屋顶策略中,表面种植绿色植被,用以吸收雨洪期间多余的雨水径流,通过植物根系净化过滤,将雨水收集到雨水桶进行存储回用;绿色屋顶底层有轻质土层、防根系穿透层、排水层以及防水层等多层结构保护,同时能保护建筑表层,多样植物搭配的绿色植被层可以吸收建筑热量,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道路工程海绵城市设施设计
城市道路工程海绵城市设施设计发布时间:2021-07-09T09:50:17.627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1期作者:马浙永[导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有了很大进展,城市道路工程建设越来越多。
中设工程咨询(重庆)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市江北区 400023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有了很大进展,城市道路工程建设越来越多。
随着城市的大规模开发建设,城区硬化面积比例逐年增加,原有地表状态被破坏,使得城市洪涝灾害时有发生。
海绵城市是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减少城市洪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举措。
本文对城市道路工程中,海绵城市设施设计工作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道路;雨水系统;低影响开发引言随着现阶段不透水铺装覆盖面逐渐扩大,自然水文环境被严重破坏,高强降雨天气极易引起城市排水管网系统崩溃,从而导致内涝发生。
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和低影响开发(LID)理论由此提出。
利用土壤及水文自然途径维护自然水质,并通过低影响小规模措施对径流雨水进行控制,避免内涝问题的出现。
1城市道路设计要求城市道路海绵城市设计总体思路为在满足道路功能、保证道路排水安全的前提下,将低影响开发理念嵌入道路设计中。
(1)因地制宜地利用道路范围内绿地储排水空间,从径流直排模式转化为低影响开发措施综合利用,增加径流排水路径长度,除排水外,增添渗水、蓄水等功能,限制径流峰值。
(2)充分利用路面横断面、纵断面、路基及路面优化设计,提升城市道路系统排水能力。
在道路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低影响开发措施:一是选取径流控制效果佳的方案,包括透水沥青路面、透水混凝土路面、透水砖铺装及下沉式绿地等单项设施;二是选取去除径流污染物较佳的低影响开发措施,包括植被缓冲带、植草浅沟等。
2海绵城市设施设计技术路线2.1雨水径流组织(1)人行道系统:雨水通过透水砖铺装下渗,当降雨量增大时,下渗雨水通过设置在人行道下的透水盲管汇水,排入下凹式绿地内设置的溢流井内,不能及时下渗的雨水通过地表径流排入下凹式绿地,下凹式绿地滞留蓄存部分雨水,蓄存雨水达到设计水深后通过溢流井排入雨水收集管道内,最终通过市政雨水管道排入受纳水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路硬化用地面积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15~20%;通过城市道路改造,选用优质环保路面材料,减少地表水污染,建设地表水调蓄系统,最大程度地把雨水保留下来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
一、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
海绵城市就像一块海绵哪有,能把雨水留住,让水循环利用起来。
即指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同时丰富城市景观,增强城市生态功能,让城市更加宜居。
海绵城市遵循“渗、滞、蓄、净、用、排”的六字方针,把雨水的渗透、滞留、集蓄、净化、循环使用和排水紧密结合,统筹考虑内涝防治、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和水生态修复等多个目标。
海绵城市建设既要实现生态目标,也要满足城市功能。
因此,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必须要以建筑与小区、绿地与广场、城市道路等城市基础设施作为载体,城市规划、设计、施工及工程管理等各部门、各专业统筹配合,突破传统的“以排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构件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2 城市道路建设在低影响开发中的重要性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大量的硬化地面减弱了雨水的渗透,雨季降雨量大时容易形成洪峰,导致城市部分区域积水;导致城市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加剧,极端气象条件和极端水文条件增多。
城市道路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建设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中,道路面积不断增加,道路硬化用地面积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15~20%。
道路路基范围收集到的雨水量非常可观,而目前这些资源都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如果能在现有雨水直接利用与间接利用的研究基础上,针对绿化带用水特点,研究新型路面材料、雨水就地渗蓄、利用方式,就近收集道路径流作为地下水、路边绿化带的补充水源,对推动低影响开发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 低影响开发城市道路建设设计方式
3.1 城市道路实施现状
目前在城市道路建设过程中,以满足城市道路功能为目的,在雨水控制和利用思路上主要体现“排”上,忽略了对生态的保护和环境的影响;这种以“路面横坡收集-雨水口-市政管网”为主的道路雨水排放方式,主要缺陷有:①道路雨水经市政排水管网直接进入河道,道路绿地不能有效地滞蓄雨水,不能对地下水进行补充;②绿化带不能有效蓄留雨水,因经常性的浇灌绿化成为道路用水大户,每年都消耗大量自来水,加剧了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现状;
③雨季地表径流量大幅增加,造成洪涝灾害;④雨季地表水排水不畅,路面积水严重,面层湿滑,引发交通事故。
3.2 城市道路路面材料的选择
城市道路路面传统做法一般采用水泥混凝土和沥青混凝土。
为城市建设需要、改善生态
环境,2012年前后建设部发布了《透水沥青混凝土技术规程》和《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规范规定透水混凝土路面应满足道路路面使用功能,并满足透水、抗滑、降噪要求。
透水沥青路面组合形式分为三种,分别是①路面水进入表面层后排入临近排水设施、②路面水由面层进入基层(或垫层)后排入临近排水设施、③路面水进入路面后渗入路基。
前两类主要用于需要减小降雨时路表径流和降低道路两侧噪音的新建和改建道路,解决了“排”和降低路面径流和噪音的问题,但是未解决“渗、滞、蓄、净”的问题。
第三种形式路面水渗入路基,但规范要求路基土渗透系数大于或等于7×10-5cm/s的公园、小区道路、广场和中轻型荷载要求的道路可采用该路面形式,也就是说在城市道路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等车流量大的重型和超重型荷载条件下不能采用透水路面。
随着低影响开发建设被越来越多的部门重视,建议相关部门共同研究环保、强度高的沥青路面材料。
透水人行道要求土基应具有一定的渗透性能,土的渗透系数不小于1.0×10-3mm/s,且渗透面距离地下水位应大于1m。
人行道及绿化带满足“渗、滞、蓄、净”相对容易一些,但人行道与绿化带毕竟才占总道路面积25~40%,为满足道路车行道整体功能,靠近车行道的绿化带和人行道也都设置了防水系统,不能有效解决“渗、滞、蓄、净”的问题,所以整体解决道路路基范围内“渗、滞、蓄、净”是处理低影响开发建设的重要内容。
3.3 低影响开发建设城市道路设计理念更替
3.3.1 道路横坡及绿化带设计方式选择
城市道路传统设计方式是将道路做成向车行道外侧倾斜排水至道路雨水口后汇入雨水管系统,绿化带做成高于车行道25~40cm的凸起形式。
为有效解决城市道路“渗、滞、蓄、净”的问题,建议将车行道做成向中央绿化带倾斜的形式,向绿化带方向排水;绿化带做成低于车行道5~10cm的凹型形式,以便于收集雨水,在绿化带下方设置碎石盲沟,在盲沟底面,超过路基工作区深度范围后设置碎石层,反向路基底渗流。
同时在设计中减少道路雨水口篦子的设置、减小雨水管径,并采取智能开关控制形式,仅在雨量较大、地面水不能有效排除时打开雨水篦子开关,收集雨水至雨水管排水系统。
通过此设计方式的转变,道路路面雨水通过简单的雨水管收集变为路面渗透、绿化带渗沟“渗、滞、蓄”并反向路基渗流、雨水管收集等三种流向。
3.3.2 道路人行道设计方式选择
人行道人行荷载较低,在设计中可以采用透水人行道板铺砌,基层采用透水混凝土铺砌,垫层采用碎石层。
为减小对路基工作区的影响,在靠近车行道侧设置隔离层,在人行道范围内设置30cm左右的碎石沟,深度结合路基工作区深度确定,将人行道范围内雨水与路基底面碎石渗水层连接,有效处理雨水渗流。
如人行道侧有路侧绿化带的,也可以按照绿化带降低收集雨水的方式处理,并设置渗沟与底层渗水层连接。
3.3.3 边坡支护方式的选择
在山区地方,道路边坡也占据道路红线范围的很大比例,道路边坡的稳定性、生态处置是低影响城市开发建设重要内容。
道路路基防护一般分配坡面防护和冲刷防护,有植草防护、灰浆防护、护面墙、挡土墙、混凝土预制板等防护方式。
在城镇化背景下,低影响城市开发越来越重要,生态护坡在城市建设中得到更多的应用,植草、平铺草皮、植树等模式在城市道路建设中运用广泛。
而对于石质边坡的处置就比较麻烦,边坡开挖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如何处理石质边坡支护问题是海绵城市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
建议对于石质边坡在设计中应根据岩层性质及走向,合理确定边坡坡比,并适当放缓坡率,采取方格网植草、窗式护面墙植草、挂网喷土植草等生态支护方式;避免采用喷浆、抹面等方式。
并在边坡坡脚设置排水沟,沟底设置碎石盲沟,与道路基础底面碎石渗水层连接,有效处理雨水渗流。
4 结语
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于2014 年10 月发布实施,为深入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指导和依据。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涉及到整个城市系统,应该通过当地政府把涉及到的规划、排水、道路、园林、交通、项目业主、施工单位和其他一些单位协调起来,明确目标,落实政策和具体措施。
力争做到城市像海绵体一样,遇雨吸水、蓄水,需要时“释放”利用,实现雨水资源化、涵养地下水、降低面源污染、减轻城市洪涝和排水系统压力、改善和修复城市水环境,使得“逢雨必涝,雨停即旱”的状况将得到有效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