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海绵城市设计方式

合集下载

海绵城市中市政道路设计的几个细节处理

海绵城市中市政道路设计的几个细节处理

海绵城市中市政道路设计的几个细节处理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合理利用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增强城市的自净能力、减少洪涝灾害风险、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城市。

市政道路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海绵城市建设起着重要作用。

下面是关于海绵城市中市政道路设计的几个细节处理。

1. 道路绿化设计:市政道路可以通过合理的绿化设计来增加城市的绿色景观,同时也能够增加城市的湿度和降低环境温度。

在设计中,可以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绿化植物,并结合地势条件和道路宽度的变化进行合理分布。

也要考虑维护绿化的可行性,例如选择抗旱、耐寒等特性较好的植物。

2. 雨水收集利用:在市政道路设计中,可以设置生态沟、生态湿地等设施来收集和利用雨水。

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市政排水系统的压力,并且能够提供一定的水源补给,用于绿化、冲洗道路等用途。

还可以考虑设置雨水花园或雨水调蓄池等设施,利用雨水进行补充灌溉和景观美化。

3. 透水铺装材料:在选择市政道路铺装材料时,可以选择透水铺装材料,如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

这样能够有效地增加地表的透水性,减少雨水径流,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透水铺装还具有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等优点。

4. 非机动车道设计:在市政道路设计中,可以合理规划和设置非机动车道,鼓励和提倡市民骑行或步行出行。

这样既能够减少机动车辆对道路的压力,又能够提升市民的健康水平。

非机动车道也可以与周边景观进行连接,增加市民的休闲和娱乐空间。

5. 道路景观设计:市政道路设计中的景观设置也是重要的细节处理。

合理的景观设计可以增强道路的美观度和功能性,同时也能够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在景观设计中可以考虑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和生态要求的植被,增加景观的层次感和丰富度。

海绵城市中市政道路设计需要考虑到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城市功能的综合要求。

通过合理的绿化设计、雨水收集利用、透水铺装、非机动车道规划和景观设计等细节处理,可以增强道路的自净能力和生态功能,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为市民创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

探讨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方式

探讨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方式

探讨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方式摘要近年来为了优化城市居住环境,不断强化城市对雨水、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通过海绵城市的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功能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而海绵城市功能主要通过市政道路设计来实现的,其在生态优先原则的基础上,对雨水、地下水等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并对城市给排水等环节进行协调应用,继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道路设计1 海绵城市的作用解析1.1 优化城市水资源利用海绵城市主要是基于海绵效应构建而成的,其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通过海绵效应来优化城市排水系统,继而对城市居民的用水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

通常构建海绵城市可有效提升雨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利用小型水库、绿化带等公共设施对雨水进行收集、储存,从而避免城市出现洪涝等灾害。

由此可见构建海绵城市很大程度上增加城市的排水效率,继而降低城市的排水压力。

1.2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海绵城市的构建过程中,不仅能够强化城市排水系统的功能,还能有效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得到了有效的推进,虽然在此过程中国民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是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也在不断加剧。

所以必须要促进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而海绵城市的构建也促进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继而促使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得到有效的落实[1]。

2 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方式分析2.1 边坡支护方式当前在城市周边区域的市政道路设计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方式就是边坡支护方式。

在边坡支护的实际设计过程中,要求设计人员对海绵城市设计理念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同时还要对城市可能存在的洪涝威胁给予综合的考量。

总而言之,通过边坡支护方式进行市政道路的设计,可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发挥出临时的防洪堤作用。

在边坡支护方式的实际运用过程中呈现护面墙、植草防护两种形式。

虽然护面墙与植草防护的控水能力相对较弱,但是前者的运行稳定性、导流性确实更强,所以其在海拔落差较小的区域得到了有效的应用。

海绵城市中市政道路设计的几个细节处理

海绵城市中市政道路设计的几个细节处理

海绵城市中市政道路设计的几个细节处理市政道路设计在海绵城市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要保证交通的便利性和效率,还要考虑到排水、冷却、生态和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下面将详细介绍海绵城市中市政道路设计的几个细节处理。

一、亲水设计海绵城市中的市政道路设计需要考虑到水的渗透和留存。

在道路两侧设置绿化带,通过植被的选择和布置,增加土壤的通透性和存水能力,从而提高道路的渗水率。

也可以设置生物滞留区,通过植物的根系和土壤的孔隙空间来过滤和吸附水分,减少雨水径流对附近水体的污染。

二、雨水利用设计在市政道路设计中,可以设置雨水收集装置,将降雨中的水分直接收集起来,用于植物浇水、清洗道路等用途。

通过合理规划道路的排水系统,将道路雨水收集到集水池或雨水花园中,再通过清洗、沉淀和过滤等步骤,使雨水变得清澈干净,可以充分利用。

三、渗透性铺装材料的选择在海绵城市的市政道路设计中,应优先选择渗透性铺装材料,增加道路的渗水率。

可以使用透水砖、透水混凝土、透水沥青等材料,来取代传统的不透水材料。

这些渗透性铺装材料可以有效减少道路雨水径流,提高雨水的渗透能力,从而减少城市的洪涝风险。

四、雨水花园的建设在市政道路设计中,可以考虑设置雨水花园,利用绿化带和花坛等景观设施来收集、滞留和利用雨水。

雨水花园可以将道路上的雨水引导到花坛中,通过植物的吸收和蒸腾作用,降低地表温度,并增加空气湿度。

雨水花园还可以美化环境、净化空气、吸收噪音等功能,为市民提供一个宜人的休闲场所。

五、道路绿化设计市政道路设计中的道路绿化也是一个重要的细节处理。

通过在道路两侧或中央设置绿化带、草坪、花坛等绿色景观,可以提高道路的景观价值,并且有助于降低表面温度、减少热岛效应。

绿化带还可以起到隔离车辆排放污染、吸收道路噪音、减少尘土飞扬等功能,改善市民的出行环境。

六、鼓励步行和骑行在市政道路设计中,应鼓励和保护步行和骑行的出行方式。

可以设置步行街、自行车道等专用通道,提供便利和安全的步行和骑行环境。

探讨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方式

探讨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方式

探讨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方式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城市道路排水面临着严重的问题。

通过海绵城市的吸水、蓄水、渗水和净水功能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而海绵城市功能主要通过市政道路设计。

在生态优先原则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规划雨水和地下水等资源,协调和应用城市给排水等环节,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道路设计0 引言在中国,对海绵城市的了解并不多,它仍然属于一个全新的概念。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政道路工程项目的数量日益增多,并逐渐在全社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关注度也有所提高。

海绵城市市政道路的规划设计理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我国南北之间的差异使得设计方式必须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为进一步提高城市建设中的防洪和灾害应对能力,水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有必要采用新的技术对策,深入探索海绵城市市政规划设计的合理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1 市政设计要点分析所谓的海绵城市主要是指具有与海绵相同的弹性功能的城市的总称。

面对复杂多变的天气环境,如暴雨、自然灾害等,它具有良好的适应和抵抗功能。

在下雨之后,可以完成诸如雨水的吸水、蓄水、渗水和净化方面的功能,并且如果需要雨水时,可以释放已经积聚的雨水。

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有必要采取合理的对策,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有效对抗,防治和应对洪水等自然灾害,采取科学的雨水积聚,渗漏净化和回收方法,以确保城市水资源的供应达到环保的要求。

显然,海绵城市道路的设计非常重要[1]。

在实施海绵城市道路设计时,要注意地表水,天然雨水和地下水等各个部分,确保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设计良好的排水系统,实现水资源的二次利用。

从相关法规中了解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非常重要,因此应建立长期目标。

特别是对于海绵城市,在设计市政道路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蓄水量的控制,应结合具体的承载力水平进行规划。

一旦忽略该因素,将不可避免地影响排水管网的正常运行并缩短使用寿命。

同样,控制雨水排放还应充分考虑到当地水土资源保护的有关规定。

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施工方式浅析

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施工方式浅析

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施工方式浅析摘要:在我国,关于海绵城市的认知并不多,它依然属于一个全新的概念。

由于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市政道路工程项目的数量与日俱增,逐渐在整个社会发展当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受关注度也直线上升。

所以,本文对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施工方式进行浅析。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工程;道路设计一、海绵城市概述及市政规划设计要点分析一般来说,所谓海绵城市,主要指的是如同海绵一样具有弹性作用的城市的总称,当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天气环境的时候,比如严重的暴雨侵袭灾害,可以具有良好的适应及抵抗作用的功能,下雨之后,能够完成雨水的吸附、积蓄、渗漏以及净化等任务,同时必要的情况下,对已经积蓄后的水进行释放处理。

海绵城市构建过程中,需要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运用合理对策,有效对抗、防御和处理洪涝等自然天气灾害等情况,采用科学的雨水积蓄、渗漏以及净化循环利用法,保证城市的水资源供应,达到对自然环境保护的目的。

显然,海绵城市的市政道路规划设计十分关键。

实施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规划设计的时候,需要重视地表水、自然雨降以及地下水等各个部分,保证水资源利用的科学、合理性,设计良好的排水系统,达到水资源的二次利用。

从相关的规定要求中不难得知,对于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非常重要,所以应制定长远目标。

特别针对海绵城市而言,市政道路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对蓄水能力的把控,应结合具体的承载力水平予以规划。

一旦对该因素加以忽略,势必会影响到排水管网的正常运行功能,让使用年限缩短。

同样,雨水释放的控制也要充分考虑到当地水土资源保护的有关规定,当内控水平不足成为忽视因素以后,也会对市政工程的规划设计造成不良影响。

二、海绵城市市政道路的有效设计方案对于海绵城市而言,市政道路规划设计十分重要。

从相关的规定中可知,无论是人行道路,还是沥青路面,都应该遵循一定的设计标准,采用合理的技术加以施工。

1、确保道路绿化带设计更具智能化市政道路规划过程当中,绿化带设计十分关键。

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方式分析赵盈盈

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方式分析赵盈盈

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方式分析赵盈盈发布时间:2021-10-22T06:42:32.339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20期作者:赵盈盈[导读] 摘要:当前城市发展下海绵理念深入人心,在道路设计中进入城市海绵理念,能够满足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要求。

济南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疆分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摘要:当前城市发展下海绵理念深入人心,在道路设计中进入城市海绵理念,能够满足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要求。

文章对海绵城市应用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探讨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方式。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理念;市政道路;道路设计引言在城市道路结构设计中融合海绵城市建设思想,应分别从高效率渗水、有效蓄水、高性能净水、顺畅性排水三个视角,逐一完成城市道路设计,最大化挖掘道路应用内在潜能,为城市提供较高性能的交通设施,高效率整合自然资源,提升水资源利用合理性。

在城市道路设计中,可添加的海绵城市元素具体有:高性能透水路面、生态化绿植、蓄水型花园等,以此提升交通道路水处理能力。

1海绵城市概述海绵城市主要指的是将城市设计成为海绵的形式,可以适应生态环境,消除自然灾害的影响,具备一定的“弹性”。

降雨时,实现吸水、蓄水、净水等处理,而在城市需要水时则释放处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海绵城市的设计秉承生态环保理念,达到城市排水防涝的效果,最大程度的实现城市内部水资源的积存、渗透与净化处理的作用,保证雨水资源合理的利用,也能够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效果的全面提升。

海绵城市的设计与建设施工中,应该合理有效的处理自然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等各个系统,协调处理城市给水、排水等方面的功能,保证城市水资源科学合理的应用。

按照目前我国住建部发布的海绵城市建设指南,在城市开展海绵城市的建设时期中,应该综合性分析城市内部的雨水资源承载能力,在雨水资源的释放时,也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切实提升城市运行的质量。

2“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重要性城市建设期间,市政部门针对城市道路基础设施进行集中建设和改造,采用海绵城市建设理论,利用科学的道路设计观念,完善城市道路排水系统,丰富城市道路排水设施的渗透、滞留、储存、净化及排放等功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解决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道路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矛盾,形成良好的水资源循环利用格局,缓解城市水资源协调工作面临的压力。

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施工方式浅析

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施工方式浅析

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施工方式浅析1. 引言海绵城市指的是通过改变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方式来实现城市基础设施的水文循环过程,避免城市内部的洪涝灾害和城市外部的水资源缺乏问题。

市政道路设计是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城市道路排水、绿化、通行能力等方面。

本文主要对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施工方式进行浅析。

2. 海绵城市市政道路的设计目标海绵城市市政道路的设计目标是通过保留自然水文循环,达到以下效果:1.达到城市道路排水与自然地表径流平衡;2.实现城市道路排水量的升级,减轻下水道系统的压力;3.增加道路绿化面积,提高城市生态效益;4.优化交通组织设计,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3. 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的关键技术海绵城市市政道路的设计依赖于一些关键技术,如下所述:3.1 道路排水设计通过道路排水设计,能够减轻城市内部的洪涝灾害风险。

具体的道路排水设计方案可以包括:1.采用透水铺装材料;2.设置污水分隔带,将雨污水分离排放;3.在道路两侧设置绿化带,增大雨水渗透面积,减少道路排水压力。

3.2 道路绿化设计通过道路绿化设计,能够提高城市生态效益,减少生态破坏。

具体的道路绿化设计方案可以包括:1.增加路缘石、绿化树池等设施;2.采用透水铺装材料,增加绿化覆盖面积;3.通过植被选择,增强生态系统的适应力。

3.3 道路交通设计通过道路交通设计,能够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减少拥堵,减轻排放污染。

具体的道路交通设计方案可以包括:1.根据交通量、路网结构、道路等级等因素,优化交通走廊;2.采用多种交通方式,如地下隧道、地铁、自行车道等;3.针对热点区域,采用区域限行等管理措施。

4. 海绵城市市政道路施工方式在海绵城市市政道路施工过程中,主要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4.1 施工类型根据不同的道路类型,海绵城市市政道路的施工方法也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可以采取集中施工、分段施工,或者同时施工等多种方式。

4.2 材料选择海绵城市市政道路的施工需要较多的透水铺装材料、污水分隔带材料等,施工材料的选择需要考虑材料的环保性、耐久性、透水性等因素。

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方式分析

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方式分析

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方式分析摘要:海绵城市建设需遵循六字指导方针,即“渗、滞、蓄、净、用、排”,市政道路属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通过针对性打造海绵城市市政道路系统,海绵城市的建设即可获得有力支持。

为保证市政道路设计能够服务于海绵城市建设,正是本文围绕该课题开展具体研究的原因所在。

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探讨了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方式,以供参阅。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方式引言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推进市政道路建设的步伐。

与此同时,市政道路建设设计理念也进行着改革与创新,在市政道路建设过程中有效的应用“海绵城市”设计理念,促进市政道路建设朝着绿化、生态化以及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市政道路工程建设企业的健康发展。

1“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内涵以及意义海绵具有极强的吸水功能,而海绵城市建设则是指将城市排水功能打造成如同海绵一般,能够对多余水分进行有效吸收,以确保城市生活、生产处于正常状态。

在建设海绵城市时,将吸水性能良好的材料(即海绵体)设置于若干地块中,通常以城市生活区与休闲区为主要设置区域,在雨季出现大量降水情况时,所建设的海绵地块便能够对积水进行消化,防止出现严重积水以及洪涝灾害等问题。

相比传统地块,海绵地块具有更强的吸水功能,能够遏制大规模连片径流的出现,阻碍城市各地区间雨水的聚集,从而确保城市生产、生活的正常开展。

雨水在得到海绵地块吸收的同时,还能够被简单净化,再加以利用,这有助于城市供水问题的改善。

有效地、科学地净化、集蓄、循环利用雨水,能够推动绿色城市的发展。

但因海绵城市涉及较大规模的建设工作,其改造是长期、永久性的,故在城市市政道路建设规划中,应考虑当地城市的整体规划,并对各部门各单位间的关系进行协调,以促进城市市政体系的完善。

当前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道路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城市道路硬化率所占比例不断增加,道路路基所收集到的雨水量十分可观,但这部分水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海绵城市中市政道路设计的几个细节处理

海绵城市中市政道路设计的几个细节处理

海绵城市中市政道路设计的几个细节处理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的城市规划理念,旨在减缓城市面对的洪水、极端气候等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同时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为实现这一目标,市政道路设计必须进行一系列的细节处理。

接下来,将从几个方面分析海绵城市中市政道路设计的几个细节处理。

一、绿化设计海绵城市强调生态环保与美化城市环境,并通过大面积引进绿化植物、种植雨水花园、设置生态溪流等方式,使市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

在市政道路设计中,应合理选用阔叶乔木、针叶树、灌木等植物,确保其树冠形态、树高、树种等能够与道路绿化带的宽度相匹配。

同时,还应设计制定植树的地域化和生态化方案,结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以及植物适应性进行选种,以达到防风固土、固碳减排、净化空气等目的。

二、道路排水设计海绵城市中道路排水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中小雨事件中,通过绿地、花坛、雨水花园等区域进行雨水的收集和自然过滤,达到减缓洪峰径流的效果;在大雨事件中,则需要通过雨水收集池、骨干管网等设置进行淤积水的收集和排放。

市政道路排水设计中,应考虑道路路面的坡度和跨度,确保道路路面的排水能力。

同时,还应合理设计道路排水设施的布局、规格、低点等,避免雨季时出现积水和渍水问题。

三、微地形处理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应尽可能保留自然地形城市海绵减灾能力,将地形作为设计的基础环节,尽可能利用地势变化、道路高差等自然地形,在规划中形成缓冲区与自然滞留区,以减缓城市洪水灾害的影响。

在市政道路设计中,应根据道路的实际情况,设置自然沟槽、堤防、拦蓄墙等微地形处理设施,以缓解洪水冲刷带来的影响,同时还可以增强景观设计效果。

四、城市景观设计海绵城市强调绿道公园、景观水体等城市景观设计元素的引入,使道路变得更加美观、舒适。

市政道路景观设计应根据其所处的生态环境和地域特色,选用适当的材料和装饰元素。

同时,还应考虑景观设计的实用性、耐久性和维护成本,减少护理工作量,从而降低城市运转成本。

海绵城市视角下的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

海绵城市视角下的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

海绵城市视角下的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海绵城市视角下的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道路给排水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

道路给排水设计不仅关系到道路使用寿命的长短,更关系到城市内涝、交通安全、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

随着海绵城市理念的兴起,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也需要与海绵城市理念相结合,以应对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挑战。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采用多种手段来模仿自然的水循环过程,通过增加地表和地下水的储存、减缓水流速度和减小洪水峰值,从而减少城市内涝和污水排放。

在海绵城市视角下,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道路的自然排水、雨水收集、雨水渗透和雨水回用等。

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和设计城市道路的排水系统,以适应海绵城市理念的要求。

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需要考虑地表自然排水的情况。

传统的市政道路设计往往会采用大量的排水设施,如雨水管道、雨水篦子等,来将雨水迅速排到城市下水道或河流中。

这种方式容易导致城市内涝和水资源的浪费。

在海绵城市理念下,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地表的自然排水能力,通过设计适宜的道路坡度和排水系统,让雨水可以自然地渗透到地下或被植被和土壤吸收,从而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

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需要考虑雨水的收集和利用。

在海绵城市中,雨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将雨水收集起来,并加以利用。

市政道路可以设置雨水集雨桶或雨水花园等设施,用来收集雨水并进行储存。

收集起来的雨水可以用于浇灌道路两侧的绿化带、冲洗道路表面、甚至作为工业和生活用水等用途,从而实现雨水的再利用。

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还需要考虑雨水的渗透问题。

海绵城市强调雨水的自然渗透,因此道路排水系统应该考虑如何让雨水自然地渗透到地下。

我们可以通过使用透水铺装材料、设置透水的排水沟渠、增加绿地覆盖面积等方式,来帮助雨水顺利地渗透到地下水层中,从而减少城市的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位的下降。

海绵城市视角下的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需要顺应自然,促进雨水的自然循环和再利用。

市政道路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应用

市政道路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应用

市政道路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应用“海绵城市”理念是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念,它的出现是为了解决城市面临的水资源短缺、污染等环境问题。

其主要思想是将城市建设中的排水系统设计成为像海绵一样的自然系统,以吸收、保持、净化雨水,同时提高城市的生态系统弹性和适应性。

在市政道路设计中,应用“海绵城市”理念旨在控制城市的水资源问题、提高景观品质,从而为人们创造一个更加可持续的城市环境。

一、控制城市水资源传统的城市排水系统是建立在大量硬化地面、加大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其排水效果比较好,但是不能控制雨水流速及排放,况且在城市的建造过程中,这样的排水系统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排放的水质差、排放的水量大等。

因此,通过应用“海绵城市”理念,道路设计可以提供更为完善的雨水收集、过滤和净化功能,同时减少道路水电漏失,达到更加科学、经济、环保的水资源使用目的。

在市政道路设计中,可以使用一些海绵设施,如沉水式植物、沼泽设施等,这些设施可以吸收一部分雨水,达到减缓水流速度的目的,在提供给植物生长的同时,也能够减少排水系统的负担。

同时,市政道路设计中可以采取地下水蓄水等措施,将雨水通过“海绵”设施存储起来,随时供给城市的用水。

这种方式可以最大程度地充分利用雨水,并降低排水系统所受到的压力,达到了节约水资源的目的,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

二、提高景观品质在市政道路设计中,应用“海绵城市”理念可以增加景观品质,使城市道路变得更加美观,吸引市民来到道路旁观赏和游玩。

与传统的城市道路相比,“海绵城市”下的道路更加绿化,可以通过增加植被、铺砖以及设计景观坑等方式来提高景观品质。

在市政道路设计中增加更多的景观设施,可以最大化地吸收自然降水,并完成全面的存储、净化、再利用过程。

这种建设方式,除了能够有效地吸引市民,还能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从而提高都市品质及民众生活的质量水平。

三、为人们创造一个更加可持续的城市环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其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海绵城市”是近年来城市规划领域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它强调在城市建设中应该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通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生态容量和城市自净能力等手段,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海绵城市的理念下,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也应该充分考虑城市生态系统,以减少城市内涝、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本文将围绕“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展开阐述,探讨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给排水系统设计中的创新和实践。

一、海绵城市理念对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的影响海绵城市理念要求城市在规划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雨水的自然循环和土壤、植被、水体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通过适当的规划和设计措施,尽可能减少城市雨水径流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这一理念对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1. 道路排水系统的改善传统的城市道路排水系统大多采用下水道、雨水管网等方式进行雨水的收集和排放,容易造成城市内涝和水资源的浪费。

海绵城市理念要求通过采用透水铺装、绿色植被、雨水花园等方式改善道路排水系统,提高雨水的渗透和自然蒸发能力,减少雨水径流,降低城市内涝的风险。

2. 道路景观设计与雨水利用的结合海绵城市强调城市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要求通过道路景观设计来引入绿色植被、雨水花园、生态湿地等生态设施,将雨水收集、储存和利用在景观设计中与城市道路的排水系统结合起来,实现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3. 道路建设与地下空间的整合海绵城市理念要求在城市道路建设中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设计建设地下雨水花园、蓄水设施等设施,通过地下水库的建设和利用,对城市雨水进行收集、储存和利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雨水排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1. 透水铺装的应用在市政道路的设计中,透水铺装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道路表面的透水性能,减少雨水径流,改善城市道路排水系统,降低城市内涝的风险。

透水铺装不仅可以减少雨水径流,还可以改善城市热岛效应,提高城市环境的舒适度和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

海绵城市中市政道路设计的几个细节处理

海绵城市中市政道路设计的几个细节处理

海绵城市中市政道路设计的几个细节处理海绵城市是指通过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和人工设施的整合,最大限度地减少雨水径流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的干扰。

在海绵城市的规划中,市政道路设计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市政道路设计的细节处理对海绵城市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海绵城市中市政道路设计的几个细节处理进行探讨。

1. 路面渗透性在海绵城市中,市政道路设计时需要考虑路面的渗透性。

传统的路面设计常常采用混凝土、沥青等不透水的材料,将雨水迅速排除。

而在海绵城市中,需要采用透水铺装材料,使雨水能够渗透到地下,减少路面积水和降低径流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透水铺装材料可以采用透水混凝土、透水砖等,这些材料可以有效地减少雨水径流,提高城市地表的渗透性,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

2. 绿化带设置在市政道路设计中,合理设置绿化带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至关重要。

绿化带可以起到调节气温、净化空气、缓解交通压力等作用,同时还可以增加景观美观,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在海绵城市中,绿化带还可以发挥吸收雨水的作用,减少径流量。

在市政道路设计中,需要合理设置绿化带,增加绿化面积,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减少雨水径流。

3. 路缘石设计在海绵城市中,路缘石的设计需要特别注意。

传统的路缘石设计常常采用高度的路沿石,使得雨水无法顺利渗透到地下,而形成积水,增加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

在海绵城市中,可以采用低矮的路缘石设计,使得雨水可以顺利渗透到地下,减少积水,缓解城市的排水压力。

低矮的路缘石设计还可以提高行人和车辆的通行安全。

4. 雨水收集和利用设施海绵城市中的市政道路设计还需要考虑雨水的收集和利用设施。

可以在道路的两侧设置雨水集水池或者雨水收集设施,将雨水收集起来,再利用于绿化浇灌、冲洗道路等方面。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雨水径流量,还可以充分利用雨水资源,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在道路设计中还可以设置雨水过滤设施,将道路上的雨水过滤净化,减少对地表的污染。

5. 智能排水系统在海绵城市中,市政道路设计需要考虑智能排水系统。

海绵城市中市政道路设计的几个细节处理

海绵城市中市政道路设计的几个细节处理

海绵城市中市政道路设计的几个细节处理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兴的城市规划理念,旨在通过科学的设计和规划,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内的洪涝灾害,并提高城市对雨水的利用率。

市政道路设计是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各种细节的处理直接影响着城市的海绵化效果。

本文将就海绵城市中市政道路设计的几个细节处理进行探讨。

一、路面排水系统的设计在海绵城市中,市政道路的排水系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对于传统的城市道路而言,雨水经常会形成积水,造成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而在海绵城市中,我们需要设计一套更加完善的路面排水系统。

我们可以在道路两侧设置绿化带,利用植被来吸收路面雨水,并减少径流量;我们可以在道路中央设置中央绿化带,将雨水收集起来,再通过排水管道输送到雨水花园或者地下蓄水设施中,最大限度地减少路面积水积聚的可能性。

在路面材料的选择上,我们也应该选择透水性良好的路面材料,以便雨水能够迅速渗透到土壤中。

二、雨水花园的设置三、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建设在海绵城市中,我们还可以通过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来更好地利用雨水资源。

在市政道路的设计中,我们可以在道路的周围设置雨水收集设施,将雨水收集起来,然后通过管道输送到附近的景观水体或者地下蓄水设施中,用于城市绿化、景观喷泉、景观灯光等用途。

通过雨水的有效利用,不仅可以降低城市对自来水资源的依赖,还可以提升城市的景观价值,增加城市的宜居度。

海绵城市中市政道路的设计是一个细致且复杂的工程,需要充分考虑到城市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并且结合科学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的海绵化效果。

在市政道路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从路面排水系统、雨水花园、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和冷凝水回收系统等多个方面来考虑,以期使城市能够更好地抵御洪涝灾害,提高对雨水资源的利用率,进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希望未来的城市建设者在进行市政道路设计时,能够充分考虑到海绵城市的理念,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市政道路海绵城市设计方式

市政道路海绵城市设计方式

道路硬化用地面积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15~20%;通过城市道路改造,选用优质环保路面材料,减少地表水污染,建设地表水调蓄系统,最大程度地把雨水保留下来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

一、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海绵城市就像一块海绵哪有,能把雨水留住,让水循环利用起来。

即指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同时丰富城市景观,增强城市生态功能,让城市更加宜居。

海绵城市遵循“渗、滞、蓄、净、用、排”的六字方针,把雨水的渗透、滞留、集蓄、净化、循环使用和排水紧密结合,统筹考虑内涝防治、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和水生态修复等多个目标。

海绵城市建设既要实现生态目标,也要满足城市功能。

因此,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必须要以建筑与小区、绿地与广场、城市道路等城市基础设施作为载体,城市规划、设计、施工及工程管理等各部门、各专业统筹配合,突破传统的“以排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构件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2 城市道路建设在低影响开发中的重要性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大量的硬化地面减弱了雨水的渗透,雨季降雨量大时容易形成洪峰,导致城市部分区域积水;导致城市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加剧,极端气象条件和极端水文条件增多。

城市道路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建设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中,道路面积不断增加,道路硬化用地面积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15~20%。

道路路基范围收集到的雨水量非常可观,而目前这些资源都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如果能在现有雨水直接利用与间接利用的研究基础上,针对绿化带用水特点,研究新型路面材料、雨水就地渗蓄、利用方式,就近收集道路径流作为地下水、路边绿化带的补充水源,对推动低影响开发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 低影响开发城市道路建设设计方式城市道路实施现状目前在城市道路建设过程中,以满足城市道路功能为目的,在雨水控制和利用思路上主要体现“排”上,忽略了对生态的保护和环境的影响;这种以“路面横坡收集-雨水口-市政管网”为主的道路雨水排放方式,主要缺陷有:①道路雨水经市政排水管网直接进入河道,道路绿地不能有效地滞蓄雨水,不能对地下水进行补充;②绿化带不能有效蓄留雨水,因经常性的浇灌绿化成为道路用水大户,每年都消耗大量自来水,加剧了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现状;③雨季地表径流量大幅增加,造成洪涝灾害;④雨季地表水排水不畅,路面积水严重,面层湿滑,引发交通事故。

市政道路设计—海绵城市设计方案

市政道路设计—海绵城市设计方案

市政道路设计—海绵城市设计方案海绵城市以“渗、滞、蓄、净、用、排”为理念,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结合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城市道路径流雨水应通过有组织的汇流与转输,经截污等预处理后引入道路红线内、外绿地内,并通过设置在绿地内的以雨水渗透、储存、调节等为主要功能的低影响开发设施进行处理。

1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条件根据项目规划,通达路海绵城市设计要求如下。

通达路海绵城市设计要求表根据如下计算:通达路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计算表通达路海绵城市设计指标可达到:人行道透水铺装率100%,下沉式绿地率100%,年径流总量控制率63%。

设计通过设置人行道生态树池增加储水量,控制道路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以期满足海绵城市设计要求。

2 下沉式侧绿化带道路的绿化带采用下沉式,绿化带顶面下凹,最低点比路面低25cm,溢流式雨水口顶面比路面低10cm。

雨水顺横坡经路缘石开口汇入绿化带内,土层含水饱和后水位上升,当水位高于溢流式雨水口顶面标高时溢流入雨水口排入下游雨水管道系统排走。

下沉式侧绿化带结构为:①50cm 厚种植土掺20%细砂。

②透水土工布。

③40cm 厚碎石。

总厚度90cm。

溢流式雨水口井圈周围铺一层卵石消能滞污带,平均宽度25cm,厚度10cm。

溢流式雨水井采用砖砌,平均间距40m,采用D200透水软管连接,其详细参数及位置详见排水工程设计图纸。

3 生态绿地、树池本项目中央绿化带、平交口内导流岛及行道树树池设计为雨水滞留生态绿地,能起到雨水滞留、渗透和美化景观的作用。

生态绿地结构为:①150cm 厚种植土掺20%细砂。

②透水土工布。

③20cm 厚碎石。

总厚度170cm。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思路分析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思路分析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思路分析海绵城市是指运用生态设计和工程措施,合理利用和管理城市地表水资源,以减少城市洪涝及水资源恶化问题,以达到保护环境、改善生态、提升城市可持续性的目标。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主要包括水资源管理、自然水文修复、道路排水系统设计和绿色景观设计等方面的内容。

一、水资源管理在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应根据城市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特点,合理规划城市的水资源。

需要通过建设和改善城市的储水设施,如建设雨水花园、水池和地下水库等,以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率。

要通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引入储水设施,以减少洪涝造成的损失。

还应合理规划城市的抽水和排水设施,以确保城市的供水和排水能力。

二、自然水文修复在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应通过生态修复和水文工程措施,修复城市的自然水文系统,提高城市的自然水文功能。

要通过绿化和景观设计,增加城市的植被覆盖率,增加土壤的渗透能力,减少水污染和土壤侵蚀的风险。

要通过建设湿地和河道,提高城市的水体存储和自然地表水循环能力,减少城市洪涝的风险。

三、道路排水系统设计在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应设计合理的道路排水系统,以减少城市洪涝的风险,并加强城市的排水能力。

要合理规划道路的坡度和坡面,以促进道路的自然排水,并确保道路排水系统的畅通。

要通过建设排水沟、雨水花园和雨水湖等,增加城市的排水容量,减少城市洪涝和水质污染的风险。

还要加强道路抗洪设施的建设,如建设排水排渍区、设置洪水逃生通道等,以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

四、绿色景观设计在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应通过绿化和景观设计,增加城市的绿色景观和生态功能,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要合理规划绿化带和绿色廊道,增加城市的绿地覆盖率,提高城市的空气质量和生态保护能力。

还要通过景观设计,营造生态湿地和生物多样性区域,提供生物栖息地和繁殖场所,促进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市政道路海绵城市精细化设计

市政道路海绵城市精细化设计

16 1 071
487
17 1 694
795
18 987 合计 14 718
696 7 992
3.3 海 绵 设 施 选 择
105 129
64 182 164 114 160 112 224 101 314 174 189 218 380 288 536 130 3 584
图 2 市 政 道 路 雨 水 排 放 示 意 3.2 汇 水 区 划 分
综合分析道路总平 面 图、断 面 图 及 景 观 方 案,依 据 竖 向、道

第45卷 增刊 2019年
给水排水
WATER & WASTEWATER ENGINEERING
Vol.45 增刊 2019
路坡向及排水设计等信息,划分排水分区,并分区域进行海绵设 计,每个分区都是一个 独 立 的 目 标 核 算 单 元,共 划 分 18 个 汇 水 分区,具体见图3与表1。
水 及 其 污 染 物 产 生 的 主 要 场 所 之 一 ,因 此 对 其 径 流 雨 水 的 控 制 尤 为 重 要 [3]。
立足于这一背景,本文以如皋市海绵城市建 设 试 点 区 内 某市政道路为研究 对 象,围 绕 海 绵 城 市 建 设 理 念,明 确 海 绵 城市建设目标,重点解析了市政道路海绵城市总 体 设 计 和 节 点设计,综合 采 用 容 积 法 和 模 型 法 校 核 了 海 绵 城 市 建 设 目 标,分析了海绵设施 的 水 动 力 过 程,并 对 海 绵 设 施 的 施 工 要 点提出了指导要求。
0 引 言 随着城市化 进 程 的 加 快,城 市 下 垫 面 硬 化 面 积 不 断 増
加,导致城市地表自然渗透能力降低,内涝压力 加 剧;另 一 方 面,由于缺少绿地的自然渗透、滞蓄和净化等功 能,造 成 地 表 径流污染严重,城市水体水质变差。城市的快速 发 展 对 城 市 水 环 境 、水 安 全 和 水 生 态 系 统 带 来 了 负 面 影 响 。

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方式研究

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方式研究

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方式研究摘要:海绵城市在市政工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效益。

而在海绵城市道路设计方案由南方向北方大规模转移的背景下,城市道路海绵城市设计也成为市政工程的重要工作。

本文以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要求为入手点,结合某海绵城市市政道路工程设计模式,对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方式进行了简单的探究,以望为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革新提供有效的借鉴。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前言:2014年,我国财政部通过中央财政拨款的方式,为首例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

随后海绵城市建设方式在各个地区开始大规模试点运行。

2015年,我国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

海绵城市主要以回归自然、精细化管理为目标,其可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效的支撑。

而为了保证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贯彻落实,对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方式进行适当分析非常必要。

一、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要求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中,首先需要控制雨水,最大程度利用市政道路附属绿地空间,控制雨水径流的同时,保证市政道路建设区域对雨水自然净化功能;其次应将超标雨水径流输送到排水防涝受纳体内,如雨水花园。

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可利用地表自然漫流能力,进行低影响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的开发,结合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下输送口的应用,可有效提高城市内部排水防涝能力;最后应保证海绵城市建设与市政道路交通功能协调。

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建设方式,海绵城市需要在保证建设用地原有功能的基础上,激发道路雨水控制潜能,真正的为城市交通功能的正常发挥提供充足的支撑[1]。

二、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要点1、海绵城市市政道路平面及竖向设计设计一方面在海绵城市市政道路平面局部设计过程中,应优先选择大纵坡路线线型,避免T型交叉口、错位交叉口等导致的超标雨水路面汇集情况;同时依据排水防涝收纳体特点,应选择与水域用地较远的区域作为主干路;而对于与排水防涝收纳体较近的区域,则需要依据区域排水要求,对超出标准限度之外的雨水径流,进行路缘石、绿化带标高的合理调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政道路海绵城市设计
方式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道路硬化用地面积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15~20%;通过城市道路改造,选用优质环保路面材料,减少地表水污染,建设地表水调蓄系统,最大程度地把雨水保留下来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

一、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
海绵城市就像一块海绵哪有,能把雨水留住,让水循环利用起来。

即指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同时丰富城市景观,增强城市生态功能,让城市更加宜居。

海绵城市遵循“渗、滞、蓄、净、用、排”的六字方针,把雨水的渗透、滞留、集蓄、净化、循环使用和排水紧密结合,统筹考虑内涝防治、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和水生态修复等多个目标。

海绵城市建设既要实现生态目标,也要满足城市功能。

因此,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必须要以建筑与小区、绿地与广场、城市道路等城市基础设施作为载体,城市规划、设计、施工及工程管理等各部门、各专业统筹配合,突破传统的“以排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构件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2 城市道路建设在低影响开发中的重要性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大量的硬化地面减弱了雨水的渗透,雨季降雨量大时容易形成洪峰,导致城市部分区域积水;导致城市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加剧,极端气象条件和极端水文条件增多。

城市道路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建设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中,道路面积不断增加,道路硬化用地面积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
15~20%。

道路路基范围收集到的雨水量非常可观,而目前这些资源都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如果能在现有雨水直接利用与间接利用的研究基础上,针对绿化带用水特点,研究新型路面材料、雨水就地渗蓄、利用方式,就近收集道路径流作为地下水、路边绿化带的补充水源,对推动低影响开发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 低影响开发城市道路建设设计方式
城市道路实施现状
目前在城市道路建设过程中,以满足城市道路功能为目的,在雨水控制和利用思路上主要体现“排”上,忽略了对生态的保护和环境的影响;这种以“路面横坡收集-雨水口-市政管网”为主的道路雨水排放方式,主要缺陷有:①道路雨水经市政排水管网直接进入河道,道路绿地不能有效地滞蓄雨水,不能对地下水进行补充;②绿化带不能有效蓄留雨水,因经常性的浇灌绿化成为道路用水大户,每年都消耗大量自来水,加剧了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现状;③雨季地表径流量大幅增加,造成洪涝灾害;④雨季地表水排水不畅,路面积水严重,面层湿滑,引发交通事故。

城市道路路面材料的选择
城市道路路面传统做法一般采用水泥混凝土和沥青混凝土。

为城市建设需要、改善生态环境,2012年前后建设部发布了《透水沥青混凝土技术规程》和《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规范规定透水混凝土路面应满足道路路面使用功能,并满足透水、抗滑、降噪要求。

透水沥青路面组合形式分为三种,分别是①路面水进入表面层后排入临近排水设施、②路面水由面层进入基层(或垫层)后排入临近排水设施、③路面水进入路面后渗入路基。

前两类主要用于需要减小降雨时路表径流和降低道路两侧噪音的新建和改建道路,解决了“排”和降低路面径流和噪音的问题,但是未解决“渗、滞、蓄、净”的问题。

第三种形式路面水渗入路基,但规范要求路基土渗透系数大于或等于
7×10-5cm/s的公园、小区道路、广场和中轻型荷载要求的道路可采用该路面形式,也就是说在城市道路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等车流量大的重型和超重型荷载条件下不能采用透水路面。

随着低影响开发建设被越来越多的部门重视,建议相关部门共同研究环保、强度高的沥青路面材料。

透水人行道要求土基应具有一定的渗透性能,土的渗透系数不小于×10-3mm/s,且渗透面距离地下水位应大于1m。

人行道及绿化带满足“渗、滞、蓄、净”相对容易一些,但人行道与绿化带毕竟才占总道路面积25~40%,为满足道路车行道整体功能,靠近车行道的绿化带和人行道也都设置了防水系统,不能有效解决“渗、滞、蓄、净”的问题,所以整体解决道路路基范围内“渗、滞、蓄、净”是处理低影响开发建设的重要内容。

低影响开发建设城市道路设计理念更替
道路横坡及绿化带设计方式选择
城市道路传统设计方式是将道路做成向车行道外侧倾斜排水至道路雨水口后汇入雨水管系统,绿化带做成高于车行道25~40cm的凸起形式。

为有效解决城市道路“渗、滞、蓄、净”的问题,建议将车行道做成向中央绿化带倾斜的形式,向绿化带方向排水;绿化带做成低于车行道5~10cm的凹型形式,以便于收集雨水,在绿化带下方设置碎石盲沟,在盲沟底面,超过路基工作区深度范围后设置碎石层,反向路基底渗流。

同时在设计中减少道路雨水口篦子的设置、减小雨水管径,并采取智能开关控制形式,仅在雨量较大、地面水不能有效排除时打开雨水篦子开关,收集雨水至雨水管排水系统。

通过此设计方式的转变,道路路面雨水通过简单的雨水管收集变为路面渗透、绿化带
渗沟“渗、滞、蓄”并反向路基渗流、雨水管收集等三种流向。

道路人行道设计方式选择
人行道人行荷载较低,在设计中可以采用透水人行道板铺砌,基层采用透水混凝土铺砌,垫层采用碎石层。

为减小对路基工作区的影响,在靠近车行道侧设置隔离层,在人行道范围内设置30cm左右的碎石沟,深度结合路基工作区深度确定,将人行道范围内雨水与路基底面碎石渗水层连接,有效处理雨水渗流。

如人行道侧有路侧绿化带的,也可以按照绿化带降低收集雨水的方式处理,并设置渗沟与底层渗水层连接。

边坡支护方式的选择
在山区地方,道路边坡也占据道路红线范围的很大比例,道路边坡的稳定性、生态处置是低影响城市开发建设重要内容。

道路路基防护一般分配坡面防护和冲刷防护,有植草防护、灰浆防护、护面墙、挡土墙、混凝土预制板等防护方式。

在城镇化背景下,低影响城市开发越来越重要,生态护坡在城市建设中得到更多的应用,植草、平铺草皮、植树等模式在城市道路建设中运用广泛。

而对于石质边坡的处置就比较麻烦,边坡开挖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如何处理石质边坡支护问题是海绵城市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

建议对于石质边坡在设计中应根据岩层性质及走向,合理确定边坡坡比,并适当放缓坡率,采取方格网植草、窗式护面墙植草、挂网喷土植草等生态支护方式;避免采用喷浆、抹面等方式。

并在边坡坡脚设置排水沟,沟底设置碎石盲沟,与道路基础底面碎石渗水层连接,有效处理雨水渗流。

4 结语
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于2014 年10 月发布实施,为深入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指导和依据。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涉及到整个城市系统,应该通过当地政府把涉及到的规划、
排水、道路、园林、交通、项目业主、施工单位和其他一些单位协调起来,明确目标,落实政策和具体措施。

力争做到城市像海绵体一样,遇雨吸水、蓄水,需要时“释放”利用,实现雨水资源化、涵养地下水、降低面源污染、减轻城市洪涝和排水系统压力、改善和修复城市水环境,使得“逢雨必涝,雨停即旱”的状况将得到有效改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