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全真模拟卷参考答案及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部分全真模拟卷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A。

2.【答案】B。

解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表明的是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3.【答案】A。

解析: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中提到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里发展观、内化学说和最近发展区,强调了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对个人心里发展的影响;他认为人的个性发展是从低级心里机能不断向高级心里机能转换的过程,而内化学说就指的是个体将社会环境中吸收的知识转化到心理结构中的过程。

维果斯基认为,心理发展源于在社会交互作用对文化工具的使用,于将这种交互作用内化和进行心理转换的过程。

4.【答案】C。

解析: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充分体现了教师应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素养。

5.【答案】C。

解析:直接动机:与学习活动直接联系,是由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对学习活动的直接结果的追求所引起的;间接动机:与社会意义相联系,是社会要求在学习上的反映结果。

近景性动机与近期目标相联系,而远景性目标与长远目标相联系。

题干中刘宇为了得到老师或父母的鼓励而努力学习属于近景的间接性动机。

6.【答案】A。

7.【答案】D。

解析: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的。

8.【答案】D。

解析: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贵在实践,这个歇后语讲的是复习再多遍还不如实际运用知识,所以选择D。

9.【答案】D。

解析:开而弗达是说启发而不是全部讲解,这体现的是启发式的教育理念。

10.【答案】A。

解析: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11.【答案】A。

解析: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施行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学生的基本途径是课内教育教学活动而非课外、校外教育。

12.【答案】C。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首次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论述,奠定了理论基础。

13.【答案】B。

解析:由于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

一般情况下,持续作用的强刺激使感受性降低;持续作用的弱刺激使感受性增高。

香气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引起嗅觉的感受性提高,久而久之便不闻其香,出现适应现象。

因此,答案选B。

14.【答案】C。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从这个角度来说,学生是客体。

但学生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是主体。

15.【答案】C。

解析:常模参照性评价,是以常模为参照点,把学生个体的学习成绩与常模相比较,根据学生在该班中的相对位置和名次,确定他的学习成绩在该班中是属于“优”、“中”还是“差”。

所以此题选C。

16.【答案】B。

解析:双避冲突是指同时遇到两个力图回避的威胁性目标,但只能避其一所产生的冲突。

两权相害,取其轻,反映的就是双避冲突的概念。

17.【答案】C。

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所以此题选C。

18.【答案】A。

解析:学习迁移也称为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19.【答案】A。

20.【答案】D。

解析: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是文字的产生和使用;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是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学校产生的客观条件是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

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ACD。

解析:选项B属于影响态度和品德形成的内部条件。

2.【答案】ABCD。

3.【答案】ACD。

解析: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评价作用。

4.【答案】ABCD。

解析: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的一个基本规范。

诚实就是表里如一,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

守信就是信守诺言,讲信誉,重信用,忠实履行自己承担的义务。

诚实守信是各行各业的行为准则,也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是社会主义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之一。

5.【答案】ACD。

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包括生理与生理之间的互补,以及生理与心理之间的互补。

6.【答案】ABC。

解析:D免费性指的是免除学费杂费
7.【答案】AC。

解析:人格是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包括性格、气质与自我调控等。

A和C属于人格中的性格特征,B和D不属于人格。

8.【答案】ACD。

解析:根据教学中所采用的主要方法进行分类可以分为:讲授课、演示课、演示实验或放映幻灯、录像、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9.【答案】ABCD。

解析: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

10.【答案】ACD。

解析: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是一个长期性、反复性、逐步提高的过程。

三、判断题
1.【答案】√。

解析: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2.【答案】×。

解析:教学是在国家教育目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这种教育活动的核心,是学生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积极引导和培养,主动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感,从而促进他们自身全面发展的过程。

因此教学工作必须以学生为核心。

3.【答案】×。

解析:拨苗助长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特点。

4.【答案】×。

解析:美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美育的途径有多种,艺术教育只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种。

5.【答案】√。

解析: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认识、探求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努力克服难题,是智力活动,故为理智感。

6.【答案】√。

解析:再造能力又称模仿能力,是指能使人迅速地掌握知识、适应环境,善于按照原有的模式进行活动的能力。

创造能力是指具有流畅、独特、变通、创新及超越平常的思考与活动的能力。

再造能力是创造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7.【答案】√。

解析: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必须把教育的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

统筹利用好、布局好各类教育资源,突出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向薄弱地区、薄弱学校、薄弱环节和困难人群倾斜,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水平。

8.【答案】×。

解析: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系统阐述了泛智教育的思想,提出要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也称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等著作中,系统论述了他的全面和谐教育思想,被称为“活的教育学”。

9.【答案】×。

解析:人的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的特点。

10.【答案】×。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我国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四、简答题
1.【参考答案】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

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即教育要为所有的社会成员提供平等的教育权利,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这意味着要对社会弱势群体学生给予特殊照顾。

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再次是指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

最后是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根据社会要求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等。

2.【参考答案】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内在的)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①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②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③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3.【参考答案】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进行反思教学。

五、材料分析题
1.【参考答案】
这位老师的教学是不够成功的。

(1)好课是实用的、常态的
新课程下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变革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课堂出现了生机与活力。

但是,有些课只适合让人在特定的时间里去“观摩”,而不是教师日常教学活动的再现。

也就是说,有些课看起来完美,但缺乏推广价值。

比如说有些公开课,设计精巧独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但连授课教师都不能不承认,平时的大多数课不是这样的。

因为,一节公开课的设计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其设计流程一般是这样的:第一步,选课。

选容易设计学生活动、容易引起学生兴奋点的课。

第二步,构思,包括整个教学设计和安排。

第三步,师生的准备,教师制作课件。

(2)一堂好课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必须是无误的
教师的知识体系制约着教学效果,对学生知识网络的构建也产生了影响。

主体与主导是不可分割的课堂教学统一体,提倡学生为主体,就是让主导有落脚点,说明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以学生主体为前提而存在的。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要把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过程和方法合理安排,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动机,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讨论问题,以师生互动合作交流的方式,也可通过演课本剧、讲故事会、开展社会调查等形式参与学习,最终达到良好学习效果。

(3)一堂好课是实用的。

常态的课程改革后,教师不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也变革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课堂也出现了生机与活力。

特别是一些公开课,设计精巧独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但是,笔者总觉得这样的课只适合人在特定时间里去“观摩”。

细细品味,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课他是给听课老师讲的,参赛用的,是为了展现教师在教学中体现出来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能力等,所有程序都是预设的,这样的课呈现出来表演性强,是非常态的。

虽然完美,笔者认为缺乏推广价值,因为这样的课堂缺乏师生思维的碰撞,体现不出教师的应变能力与学生的“认知冲突”,体现不出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师生互动中对知识的共建。

有的教师指出“一堂好课是自然生成的”。

即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
中,出现了超出教学方案的新问题、新情况的课堂,笔者认同这种看法。

(4)一堂好课的标准是多元的。

但所有好课的共性应该是向学生传达尽量准确的信息,是每位教师的追求,新课程赋予了教师这一权力。

时下,教育界带有作秀表演成分的“公开课”、“观摩课”长盛不衰。

一些学校也敞开校门,邀请家长及社会人士参与观看教师是如何上课的。

但是,怎样评价一节课上得“好”还是“不好”,包括一些教师在内,都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2.【参考答案】
(1)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学生发展具有差异性,材料中该班主任的做法,虽然采用了陶行知同样的教学方法,但是他没有看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没有进行创新方式的使用,没有针对学生之间的问题进行探索方式使用。

所以导致了不同的教学效果。

(2)①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不能按照统一标准和尺度去衡量学生,去除追求完全趋同整齐划一的弊病,根据学生各个方面的情况进行因材施教。

要求教师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②新课改下的教学观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应该用研究者的眼光对待教育活动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